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调理范文1
【关键词】中青年冠心病;慢性压力源;压力管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02-02
1 观察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确诊的冠心病病人(≤49岁),并符合一下条件:①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的冠心病病人,②均为冠心病首次住院,③无智力和视力障碍,无精神病史及脑器质性疾病,④一般情况较好,无交流困难,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其中中青年组33人,老年组34人。
1.2 调查工具 :一般情况慢性压力调查表,访谈记录
1.3 调查方法
1.3.1 一般情况访谈记录 :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工作情况,体质,嗜好等。
1.3.2 慢性压力调查表 包括子女压力、婚姻压力、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健康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住房压力和重大事故压力等9个分量项目。在制表时根据本次的调查目的和钟祥市地区居民生活环境特点,生活习惯以及一般生活事件,经过仔细查看《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 和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SLERS)[2]在《心理社会压力调查表》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制作的慢性压力调查表。
1.3.3 由每位患者填写慢性压力调查表并加以访谈记录。
1.3.4 统计学方法 将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汇总。
2 调查结果
根据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填写一般情况慢性压力调查表,实地访谈,结果发现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率为18.48%,33例患者中男性24例(72.7%),女性9例(27.3%)。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出以下结果。
结合本市地区中青年冠心病压力源特点,通过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压力影响因素对比,本地区中青年冠心病病人慢性压力以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子女压力为主要来源,工作压力的影响尤为主。其他压力经过相互对比后存在差异,但差异度并不大,可能是由于调查基数太小所造成。
3 分析讨论
3.1 冠心病的性别分布与分析 经过调查首次住院的冠心病病人,男性占72.7%,女性占27.3%,符合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的中中青年组男性冠心病病人远较女性为多。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符合[3],男性对于工作的目标,责任,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协调上都易产生心理应激,形成慢性压力,更多的男性在家庭里面处于顶梁柱作用,他们对于经济的压力更大,而女性更容易对家庭、生活等冲突产生不良应激,导致心理问题( 与男性相比) [4]。
3.2 工作压力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查发现,工作压力在冠心病慢性压力源处于首要位置。
3.3 经济压力的分析 物价的飞涨超过的经济的增长,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有经济压力的个体不能控制他们的处境,就可能长期感受慢性压力。
3.4 子女压力及其影响 此次调查过程中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最关心的就是子女受教育问题与子女之间相处问题。中青年人子女大多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与子女关系处理不好,会增加担心,焦虑因素,均会诱导慢性压力的形成。
3.5 健康压力的分析 所调查患者中,家中主要经济来源大多都靠他们的工作薪酬,而疾病带来的经济花费,以及家人的健康,家人的生活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变化。
3.6 社会压力的分析 社会压力的来源广泛。它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某些行为规范,也包括风俗、习惯和道德。社会气氛、社会舆论以及社会风尚等都会无形中给予个体以某些压力。
3.7 认知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分析 此次调查的受教育程度与慢性冠心病的发生呈现正相关.
4 小结
中青年冠心病病人慢性压力的来自多方面,以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子女压力为主要来源,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健康状况等具有相关性。中青年人群冠心病慢性压力源不仅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还应对压力源有足够的认识,中青年人群应加强压力的管理控制,针对中青年人群的压力源的形成因素,应及早的进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干预等,做好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3(增刊):127-239.
[2] 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在正常人群中的基本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63-267.
慢性病调理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共137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59例,年龄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3±8.3)岁,人选标准为糖尿病合并慢性脑供血不足。
1.2分组干预 所有入选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部分病例≤6.1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血红蛋白≤7%,部分病例≤6.5%,并须排除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两组.A组为血压控制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年诊疗指南提出的标准。即收缩压≤130mmHIg舒张压≤80mm Hg,但低于110-120/60-65mm Hg时进行必要干预,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降压药.此组病例为6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B组为血压未严格控制,血压值均高于130/80 mm Hg。但患者血压高于1501100 mm Hg进行干预。干预后血压仍高于130/80mm Hg,此组病例为71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1例。上述血压控制情况均向患者或其家属讲明.并征得患者同意。
1.3方法
1.3.1神经心理评估
所有人选患者均进行随诊,并于入选第2、4、6月分别进行神经心理量表测试,应有目前推荐使用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进行评估,并同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Hachinski缺血量表评估.以排除非血管性认知障碍及抑郁患者。若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即停止继续评估。
1.3.2 MoCA量表 MoCA量表是由纳斯尔丁(Nasreddine)等…根据临床经验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认知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制定的。该表分别从视空间执行功能(交替连线、立方体、钟表)、语言功能(命名、句子复述、词语流畅性)、注意力(注意、集中、警觉性)计算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延迟回忆)和定向力这11项检查内容对人的8个认知领域进行评估。费时大约需要10~15 min。对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下的被测试者加1分.得分最高30分。最终得分26分为正常。MoCA(中文版)和MMSE(简易智能量表)得分显著相关.以该标准检测轻度认知障碍,MMSE的敏感性为0.18.特异性为1.0.而MoCA的敏感性为0.90.特异性为0.87.MoCA可在MMSE的正常范围内发现认知障碍。同时MoCA具有很高的重测信度(0.9以上)、内部一致性fCronbach alpha=0.83)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MoCA量表作为一种初级筛查工具,其检查涉及的认知功能项目较多.有研究已表明.其用于筛查认知障碍的灵敏度远远胜过MMSE。而且项目容易理解.评定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评定标准.可操作性强,也易于被患者接受,而且测试快捷。用时较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总分能较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可能抑郁症,17~24分为确诊抑郁症,≥24分为严重抑郁症。此量表用于鉴别表现类似认知障碍的抑郁症患者。Hachin。ski缺血量表鉴别多发梗死性认知障碍及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70%总分13分.评分越高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可能性越大.≤4分属于老年性痴呆,>7分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此量表用于排除非血管性认知障碍。
2结果
A组(血压严格控制组)发生认知障碍患者为47例,且多于第4、6月评估为认知障碍,B组(血压非严格控制组)发生认知障碍者为17例.且多于第2、4月评估为认知障碍。相关数据采用X2检验。因其n>40,t≥5,可应有x2检验基本公式,计算结果P
3讨论
3.1危害分析 糖尿病和慢性脑供血不足都是导致脑血流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合并存在时对脑组织的影响更大。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脑灌注压的维持与血压密切相关.当平均动脉血压在60~160mmHg之间时.脑血流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脑组织的需要.但是.当脑血管已经明显狭窄时.这种调节机制的能力已明显下降,如果没有相对较高的血压.将直接导致脑血流下降,脑血流的下降使神经元坏死和/或凋亡、神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神经联系受阻,因高级神经功能多定位于脑皮质.此部位血流也是脑内最丰富的部位,同时是脑缺血耐受程度较低的部位,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常常首先受累.认知障碍由此发生。
慢性病调理范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利拉鲁肽;治疗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15-04
Surveys on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raglutid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ZHOU Yu1 WANG Mei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47, China; 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of Liraglutid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for clinical reference.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take samples from 115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hospitalized from October 2011 to April 2013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Liraglutide was used, then 37 cases were selected. Among the pati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reatment satisfaction of Liraglutide were conducted, and all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PSS17.0. Results The overall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fter using Liraglutide, which played an significant role in curing diabetes, increased to 96.88% from 68.75%. Besides, the percentage of having hypoglycemia occasionally reduced to 9.38% from 25.00%, and the percentage of having hyperglycemia reduced to 15.63% from 62.50%.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se confidence of treating diabetes increased after using Liraglutide was 93.75%. 95.74% of the patients consider that it was easy to command the technological skills of using Liraglutide.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thought the costs of treatment had been increased obviously was 87.50% (28 pers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reatment, there were 5 patients who had the feeling of nausea, 1 who had a transient diarrhea, another who had a transient vomit. But these adverse reactions disappeared or eased after 3-4 days using of Liraglutide. Conclusion Although causing some the transient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and leading higher medical costs, the satisfaction of Liraglutide as a new glucagon like peptide-1 analogu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grows dramatically.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Liraglutid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和(或)胰高血糖素升高均可导致血糖升高[1]。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公布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3.66亿,2030年,糖尿病人数将可能达到5.52亿[2]。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各方面要求也相应提高。
利拉鲁肽(诺和力R)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末段空肠、回肠、结肠的L细胞产生的肠促胰素之一,能够以葡萄糖依赖形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延长胃排空时间,从而调节血糖[3]。利拉鲁肽是对原GLP-1进行基因修饰,使其不仅具有与GLP-1相似的作用,还有较高的稳定性,半衰期长达12~16 h[4]。
利拉鲁肽作为新型注射型抗高血糖药物,自2011年10月中国正式上市以来,国内未见2型糖尿病患者对利拉鲁肽的治疗满意度或使用评价的报道,本文就应用利拉鲁肽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利拉鲁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2011年10月1日~2013年4月20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利拉鲁肽(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产品批号BP51601)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编号,利用随机数表抽取37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参照糖尿病治疗满意度问卷(DTSQ)[5],设计利拉鲁肽治疗满意度和使用评价问卷并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满意度评价及使用评价。满意度评价包含10个项目的测量,满意度评价1~6题采用Likert 5级标度值给予相应评分,即非常满意记5分、比较满意记4分、一般满意记3分、不太满意记2分、很不满意记1分。7~10题相应分为5个等级分别记1~5分。其中1、2、5、6~10题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治疗满意度及费用满意度越高,而3、4题分数越高说明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反应越频繁,治疗满意度通过使用利拉鲁肽前后满意度问卷得分进行对比评价,使用评价则从操作技术层面及社会层面分别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与等级资料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调查37例患者,其中男20人,女17人;年龄29~74岁,平均(50.10±11.75)岁;糖尿病病程1~18年,平均(6.75±4.80)年;原使用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胰岛素等药物或联合用药以控制血糖,后使用利拉鲁肽0.6 mg或1.2 mg日1次皮下注射配合或不配合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其他降糖药物,使用1~18个月,平均(4.62±5.18)个月。其中,合并血脂异常症23例次,占总人数的62.2%,合并高血压病15例次,占总人数40.5%,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10例次,占总人数27.0%。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满意度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1人因出国失访,1人因用药第1天呕吐剧烈而停药,3人因经济原因停用本药退出研究。余32例调查对象降糖方案加用利拉鲁肽后,体重从(83.91±13.44)kg降至(80.14±11.90)kg(P < 0.001);体重指数(BMI)明显下降,从(29.91±3.78)kg/m2降至(28.58±3.31)kg/m2(P < 0.001);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血糖从(9.03±1.76 )mmol/L降至(6.31±1.13)mmol/L,餐后2 h血糖从(12.39±2.45)mmol/L降至(8.59±1.87)mmol/L(P < 0.001)。
满意度调查显示,使用利拉鲁肽后的体重控制满意度、血糖控制满意度、病情控制满意度、治疗效果满意度与原降糖方案相比均有提高(P < 0.001)。血糖过高和低血糖发生频率均明显降低(P < 0.001),其中,低血糖由原来8人(25.00%)偶尔发生降至3人(9.38%)偶尔发生,高血糖由20人(62.50%)降至5人(15.63%)。调查对象表示更愿意继续使用利拉鲁肽治疗:原方案3人(9.4%)比较愿意继续当前方案,19人(59.4%)一般愿意,10人(31.3%)不太愿意继续当前方案治疗;使用利拉鲁肽后,1人(3.1%)非常愿意,13人(40.6%)比较愿意,13人(40.6%)一般愿意,5人(15.6%)不太愿意继续使用利拉鲁肽治疗。87.5%的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较原方案有所增加(P < 0.001),生活质量变化不明显(P > 0.05),推荐目前治疗方案给其他患者与原降糖方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3。
2.3 使用评价
从操作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调查对象认为利拉鲁肽容易操作、时间控制灵活、调量简便、剂量视窗易读等方面高达100%,31人(96.88%)认为利拉鲁肽简单易学;31人(96.88%)因为注射时间灵活、步骤简单,认为利拉鲁肽私密性好、减少使用尴尬;30人(93.75%)认为能增加治疗信心(图1)。在刚使用利拉鲁肽时,有5例患者(15.6%)出现一过性恶心反应,1例患者(3.1%)出现一过性腹泻,1例患者(3.1%)有一过性呕吐,3~4 d后一过性症状均消失。13例患者(34.4%)表示食欲稍有减退,1例患者(3.1%)表示食欲严重减退,9例患者(28.1%)表示对食欲没有影响。
3 讨论
现有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往往会增加低血糖风险,使体重增加,导致患者依从性的下降,血糖控制不理想[6]。而利拉鲁肽在较好的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减轻体重,不增加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利拉鲁肽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
在本研究中,使用利拉鲁肽与未使用利拉鲁肽的原方案相比总体治疗满意度提高,与国外关于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相比能提高治疗满意度[10]的研究结果相似。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的血糖下降更显著,并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对于同等程度的体重下降,利拉鲁肽组比西格列汀组血糖改善更明显;调查对象体重减轻,血糖控制达标,且没有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血糖过高现象显著减少。患者血糖下降明显,考虑与联合用药,药物共同作用降低血糖相关。调查对象表示对体重控制、血糖控制、病情控制、治疗效果满意度显著提高,且表示愿意继续使用。治疗费用增加,与利拉鲁肽价格直接相关。推荐他人使用方面表示愿意推荐他人使用,与原方案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考虑与治疗费用密切相关。生活质量与原方案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考虑本调查研究未对生活质量做系统评价,将来可以参考健康调查简表(SF-36)、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DQOL)和糖尿病症状检测表(DSC-r)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系统评估,从而评价利拉鲁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使用评价方面,其操作技术层面评价及社会层面结果极高与利拉鲁肽为皮下注射剂,绝大多数患者有胰岛素皮下注射使用基础,且利拉鲁肽刻度值清晰、刻度少、注射时间灵活、一天一次使用及私密性好等方面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利拉鲁肽作为新型降糖药物,能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满意度,并在使用者中使用评价极高,接受度良好。
[参考文献]
[1] Gerasi E.胰岛素生成,胰岛素分泌及2型糖尿病:问题的核心在于β细胞[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3):194-198.
[2] 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 al. 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 [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1,94(3):311-321.
[3] John B,Aristidis V. DPP 4 inhibitors a new approach in diabetes treatment [J].Adv Ther,2008,25(7):627-643.
[4] Russell JD. Molecular,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liraglutide, a once-daily human GLP-1 analogue [J].Mol Cell Endocrinol,2009,297(1-2):137-140.
[5] Bradley C.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Diabetes:a Guide to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in Diabet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Chur Switzerland: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4:111 -32.
[6] Green J,Feinglos M. Update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the diabetes treatment paradig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7,61(s154):3-11.
[7] 陆菊明.利拉鲁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复合终点达标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7):609-612.
[8] Astrup A,Rossner S,Van Gaal L,et al. Effects of liraglu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a randomis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The Lancet, 2009,374(9701):1606-1616.
[9] 邹大进.人胰升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8):703-706.
慢性病调理范文4
[关键词]运动休闲健康市场运作
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形式下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遣娱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使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也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调查显示,5城市居民年平均运动花费为654.49元,北京人又以880元高居榜首。如果按照北京市人口1000万来计算,则北京市一年的健身市场消费就达88亿元。群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体育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为北京运动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从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完善。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企业单位的经营场所共计2530个。其中运动健身1417个、生态观光345个、休闲餐饮552个、保健服务164个、科普教育14个、体育休闲产品生产厂家38个。这些运动、保健、休闲、观光、旅游、饮食、购物等单位场所,如能统筹规划,集体运作,完整配套,全面服务,既可以全面展开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又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集观赏、健身、娱乐一体的“运动休闲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需求消费和精神享受的提高,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愈加全面深刻。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可以提供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为主的“观赏型市场”,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参与型市场”,以集观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市场”。
二、提供生活愉悦、精神舒畅的“运动休闲场所”
21世纪的城市体育理念必须转向满足国人的强健、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倡导快乐,健康第一”,要通过多种愉快而健康的身心活动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了运动休闲的可能性。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提供的场所,可以使人们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除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成为城市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需要。
三、展开医疗体育保健的“运动休闲行动”
卫生部资料:2000年部分城市前五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构成中就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属于慢性病,而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3.40%。显然,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的疾病。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占60%。根据WTO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引起慢性病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四个:烟、酒、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少运动。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以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各种功能的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这种以体育为医疗手段的方法,也称体育医疗,简称体疗。医疗体育能有效地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四、“运动休闲行动”的综合构思
1.实行会员优惠制
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企业单位各运动场所对会员实行会员优惠,班车接送,定点小区、公司服务,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2.利用现有场馆资源
举办周末或节假日的运动休闲会,召开各类型(家庭型、单位型、新婚型)的中小型运动会或趣味项目比赛,设立县级奖、区级奖、市级奖等,达到休闲、健身一体的健康运动模式。3.利用医疗体育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1)运用健康体检中心的诊断检查,判断结果,设计方案,参加运动,对症治疗,休闲健身。例如:①青少年驼背。体格体检检查,确定驼背度数,检查骨骼肌肉情况,判断是需医疗手术还是医疗体育矫正,设计医疗体育实施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肌肉力量姿势的锻炼,SPA、足疗馆、松骨按摩中心的肢体关节的保健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②肥胖症。体检检查,诊断肥胖原因,确定减肥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锻炼,休闲餐饮的营养饮食调理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
目前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国青少年形体健康检测标准化与干预》课题正在进行,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青少年表现出形体姿态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等。接下来便是医疗体育的干预,矫正躯干身型,锻炼肌肉力量,松解僵硬肢体,培养正确姿势等。
(2)举办运动休闲健身节、健身周、健身季。利用度假村、温泉、运动健身等场所,开展亚健康康复、慢性病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饮食方法、运动休闲健康身心的理念等。
参考文献:
[1]学生在网站
[2]凯蒂·希伊:实用医疗体育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01
慢性病调理范文5
上下求索
唐江陵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火热的天气赋于了他火热的激情,说话做事都风风火火。唐江陵从小就对母亲祖传的妇科病治疗绝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唐江陵高中毕业时,不但学了妇科疑难症的诊治和止血、无名肿毒等外科治疗术,还学了收吓、收魂、堕胎等巫术,其中妇科病的治疗最神奇,治法最独特,疗效最显著。
一个偶然的机会,给唐江陵带来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机。他认识了有“黔南神医”之称的苗医杨坤平,他将祖传的正统苗医绝学倾囊相授。唐江陵将苗医绝学和母亲的医术融会贯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临床用药上首次有了得心应手之感。
他回到家乡悬壶济世,两年时间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收获了信心,赢得了名声。他觉得自己在医学理论上还没有完全通透,于是求知欲望更加炽烈。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同时在临床上继续深入,多方面收集国内同行信息。并掌握了人体信息诊病技术,通过电子仪器测定耳穴上的生物电位变化,以此判断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唐江陵到新疆,一边悬壶谋生,一边寻师学习,先后向多位隐世大德学习了维吾尔民间医药和先天自然功、意拳气功、导引功等中医气功,掌握了天山派伤科疗法;通过修持,他对母亲的医术和巫术有了新的认识――法术的外表掩盖着心理暗示、心灵疏导和人体感应等诸多精神诊疗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临床和修持,唐江陵深切体会到,人的健康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阴阳平衡――体内物质的阴阳平衡,生理与精神之间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老祖宗讲了几千年的太极阴阳。于是,“太极医学”的概念在脑中萌生。
唐江陵在邵阳,长沙两地设立研究机构,开始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探索和临床研究。唐江陵不断寻访民间高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接触面从医学延伸到武学、佛学,道学、儒学,易经。他不断汲取精华,刻苦钻研人体生命内证实验方法,为日后形成完整的医学内证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广泛涉猎量子力学、宇宙学、纳米技术。电磁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西医诊断,检测等领域,将中医药知识和现代科研成果有机交融,最终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中西医的比较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太极医学。太极医学认为宇宙、人体均为“太极”,太极者,阴阳也,从宏观上说,阴为信息能量,阳为物质空间,对应到人身上就是元身和肉身,而舌相是五脏六腑阴阳变化的指针,因此观舌相就可处方。
花红果硕
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国安对太极医学做出了“三个圆满”的高度评价――内容圆满、方法圆满,效果圆满。唐江陵创建太极医学研究院,广泛传播太极医学文化,大力推广“太极三妙疗法”,治愈了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其中包括腰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脊椎退行性病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乙肝、不孕不育、肿瘤、癌症(术后康复),胃炎、肾炎、尿毒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及乳腺炎、乳腺增生
阴道炎、宫颈糜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各种妇科病,受到医界同行的好评和不少领导的关注。
进一步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专。他想,科学家提出宇宙是多维的,人体是小宇宙,也应该是多维的,医学不仅可以跨越空间,医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疾病,还可以跨越时间,治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疾病。唐江陵走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著名中医专家黄建平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湘雅医学院著名博士生导师易新元教授,河北省石家庄市著名中医师、空间医学创始人郭志辰博士,四川合江县五代相传的中草药热灸疗法传人符天升医师,获得了一些新感悟。
太极医学升级为时空医学,真正成为一个新兴的完整的医学体系和大健康之法。太极是人体空间模型,没有强调时间概念,空间+时间,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模型。时空医学带给广大患者巨大的希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的诞生将是中华医学的新生。
宣战慢性病
唐江陵推出了“一妙慢性病休养”,正式向慢性病宣战。坚持以传统草药为主、西药为辅,除了中草药,其他民族的传统草药均是验方的重要组成,一些民间特色疗法也焕发更为强大的魅力,如火疗,熏蒸等。之所以提倡休养而非治疗,是因为时空医学注重增强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极力杜绝治疗的副作用。休是休息,休整,通过推拿、按摩。热疗等方法,使病人肢体的不适状态得到调理:养是滋养,调养,用中草药调理平衡细胞间能量、滋补人体五脏六腑的不足。俗话说,药食同源,说的就是中草药。
慢性病调理范文6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32-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日益进步,同时,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速和加剧。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做好老年事业,满足老年需求就显得日益重要。而老年需求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健康进而对健康服务的需求。[1]老年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健康状况的维护,包括日常的养生保健、体检和慢性病治疗,中医在这方面拥有西医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微病末疾可以采取按摩、吐纳、导引之术等简易方法祛邪;对于体检,中医更是不必借助于昂贵并且多对人体有害的现代仪器,而仅靠望、闻、问、切(包括腹诊)四诊方法,就可以对尚未恶化的疾病进行及早诊断治疗;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中医可以凭借食疗、针灸、按摩和简单的药物进行。同西医相比,中医的这些措施、手段不但对本就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副作用小,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医疗费用,为收入来源相对匮乏的老年人节约开支。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医人才培养缺乏对老年人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针对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而要制定中医人才培养战略,首先需要明确中医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笔者将运用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分析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和需求,包括对质量的供求,如针对老年健康问题,中医人才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突出技能,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达到何种水平等;也包括对数量的供求,如每个社区需要多少中医人才,每个中医人才服务多少老年人、目前的供给数量状况等。
一、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需求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数量和所需人才的质量两个方面,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数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数量主要从老年人口及患病率着手分析。
按照国际标准老年人口定义为65岁以上来算,《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7%。而按照中国将老年人口界定为60岁及以上来算,《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亿,占总人口的14.9%。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43.82,其他(包括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类别占56.18。[2]若据此标准进行折算,则2013年我国的2.02亿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者有9954万人,其他类则高达11346万人。并且这11346万老年人中,生活来源的主体是离退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按每位老年人每月找中医诊治一次,一名中医师每月接诊1000名患者计算,满足上述11346万位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将需要11.3万中医师,并且从未老年人提供诊疗便利的角度出发,这11.3万名中医师最好安排在各社区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村卫生院所。
(二)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质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质量主要从老年人体质状况和疾病谱进行分析。
人过六十,体质开始越来越虚,免疫力开始逐步下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体质的虚弱程度也会更加严重。体质的下降导致老年人患病率平均高于年轻人,疾病谱以慢性病为主。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患病率的4.2倍,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3]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等机构于2010年联合开展的中国慢性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则高达19.6%,其中有将近一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病。
老年人的这种体质状况和疾病谱现状就产生了一种非同一般的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即要求中医医疗服务人员善于调理体质,善于治疗老年慢性病。调体质要具备推拿、按摩、针灸、熏蒸、食药等技能,治疗老年慢性病要具备更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当然,较高的利用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和水平是必备的,这既是进行体制调理和疾病治疗的前提条件,还是为老年人节约诊断费用,因而改善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老年除了体质差、易患病之外,经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容易因病致贫。
二、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情况包括供给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两个方面,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主要根据统计年鉴中的各医疗机构中医从业人数进行分析。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医疗机构数,综合医院15887个,中医医院3015个;基层医疗机构915367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965个,街道和乡镇卫生院37608个;2013中医药人员总数为52.3万,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字都是全国统计总数,特别是统计的39.8万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可能其中的多数都是老年人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健康医疗服务的。从老年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可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人数可能更加符合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这个指标。而这几类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合计为10.7万人。还需要指出的是,这10.7万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是为所有各类患者服务的,而不是只为老年人服务。
(二)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中医人才供给质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质量主要根据中医师职以及中医人才所受的教育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目前全部医师中,拥有正高职称的占1.8%,副高职称占7.1%,中级占27.2%。即使不考虑职称是否能够代表中医水平,中级以上合计也仅仅占了36.1。从中医师曾经普遍所受教育来看,问题可能更令人忧心。多年来,高等中医院校一直强调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中医西医的课程比例对等,导致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非常有限,[4]过多的西医课程使得学生缺乏中医的思维方式。而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检测的结果,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中医治疗率低、危机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三低现象,虽然经济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中医师医疗水平不高可能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不再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也不再背诵《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也限制着中医师们的中医医疗水平。由于缺乏医疗分工,他们对老年人疾病谱的掌握以及对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技术的掌握还都不到位。
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比较和对策
下面将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供求失衡之处,并提出简单的应对之策。
(一)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比较
根据前文的中医人才供给和需求分析,从供求数量上看,单单为老年人进行健康医疗服务就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11.3万名中医师,而目前这两类机构只有中医师10.7万,并且这10.7万中医师还要为其他年龄段的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而不是只为老年人服务,如果这10.7万中的三分之一即3.8万名中医师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那也还有7.5万的缺口。显然,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供求质量上看,老年人需要的是掌握有深厚的传统中医功底、能够用中医中药为他们调理体质、治疗老年慢性病的中医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显然也缺乏这样的中医人才。所以,无论从供求数量还是供求质量来看,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的供给都不能满足需求。
(二)应对供求失衡的对策
针对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失衡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应对之策。
1.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配备更多的中医人才。既要扩大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招生规模,同时还要为传统师承教育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让更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优秀人才加入中医队伍。
2.开设中医老年病学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专业或研究方向。老年人既有其特有的体质,也有特有的疾病谱,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针对老年人的独特体质和疾病谱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培养更多地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
3.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医更偏向于形而上的思维,而西医则更偏向于形而下的思维,当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较多的西医课程以后,容易从形而上的中医思维转向相对比较容易的西医的形而下的思维,但这是不利于中医医疗水平的提高的。从提高中医人才中医医疗水平出发,需要在中医人才教育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4.强化对中医典籍的学习。《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是中医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中医师的临证水平,熟读甚至背诵这些中医典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但古代和近代的中医大家们,而且最近我们国家评出的两届国医大师,对中医典籍一般都有很深的造诣。
结论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速和加剧,老年健康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医,其人才供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既需要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配备更多的中医人才;又需要开设中医老年病学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专业或研究方向,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强化对中医典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Mel Gray, Milena Heinsch. Aging in Australia and the Increased Need for Care. Aging Intl, 2009,34:102-118.
[2] 杜 鹏.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