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应用
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将互联网技术与具体教学课程相结合,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体现。尤其在初中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十分的有必要了,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和学生心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目标的追求,更是教育教学的责任所在。
一、进行普遍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性,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测验,总是会抱有一定的反感和偏见,普通问卷调查的测验方式,也不能保障学生的隐私性。所以这时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网的方式,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测验题目的作答,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又有利于学生隐私性的保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再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帮助和教学。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树立自信”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具体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采用学生自信心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心理状况,通过互联网搜取有关学生自信心测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网上做答,通过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就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自信程度。对于自信程度不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于自信程度过度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沟通和了解,让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既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互联网生成大数据,分析学生心里健康水平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快速发展又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对于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综合性、便捷性”的优势,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总结,利用互联网生成数据库的方式,或者是做成折线统计图等图表方式来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水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十分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科目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在对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的情绪特点和影响有了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绪类型,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及时地做出整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出大数据的方式,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出哪些学生属于易爆易怒型的性格,又有哪些同学属于安静沉稳型的性格,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易爆易怒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情绪上疏导和排遣,对于安静沉稳型的学生,也要对于相关激情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性格发展的完善,教会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充分发挥心里健康课程和心里知识的巨大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建立电子网络心理档案,追踪解决心里问题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绝对不能局限于一本书或一个学期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而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学生建立不同的网络心理档案。网络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及时了解,在既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去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隐私极大保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保护,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一切困惑和问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播种性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缺陷,给予学生相关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和改正。当然这一教育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自身性格的完善和帮助上来,让学生懂得的怎样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性格发展,从而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性格,这不仅对学生自身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就是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易于波动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习到心理知识,形成自我心里的调控,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去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1)
[2王自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7(24)
[3]黄俊霞.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
[4]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2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据心理专家研究指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及其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人能有效的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烦恼、抑郁,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甚至使病变。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众所周知,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是需要辅导员们花费很多心思和时间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效率势必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所以,辅导员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辅导员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则,但是,在了解自己以后,还须进一步做到接纳自己的优点,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自己所难以改进的缺点,就应该勇敢去承认它,接受它。只有做到这个地步,一个人才有信心,才有进步,也才有安全感。很多高校辅导员总认为作为学生的楷模,就应该是完美的、不能有缺点。事实上,强迫自己追求完善,正是不快乐、心理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不能太高,这样容易受挫折;也不能太低,这样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们要能正确定位,不与学生对立,要加强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辅导员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他们的很多压力是来源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如何改善与人的关系,这完全有赖于自己。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心胸坦荡,相信大家都会由衷的喜欢这样的辅导员的。
4.学校管理者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帮助教师及时排解压力带来的困扰,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领导可以:⑴改善工作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消除环境中容易产生压力的因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广大辅导员始终置身于一个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大集体中,并从中汲取化解压力的力量和勇气。⑵提供释放情绪的情境。当辅导员们因压力而产生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时,要设法让他们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并提供适宜的释放情绪的情境。如: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开展心理咨询双向交流等,让他们将心中的郁闷倾诉、宣泄出来,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⑶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加强辅导员的自我控制教育;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感教育,使其乐于享受恬淡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3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⑴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⑵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⑶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⑷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⑸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⑹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⑻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⑼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可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人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等方面。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⑴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⑵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为导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以平等、双向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平等双向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想当然下结论;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依据成人世界的观点;要在尊重孩子的氛围中教育孩子,不能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作为教育手段。
三、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有效的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是任何关系无法代替的,要求与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4
[关键词]:高中体育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价值分析
一、高中体育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
从传统视角来看待体育的基本功能,大凡有如下几种: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
1.认知行为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2.注意力分散的设定
参加健身运动时,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并且,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从而使人身心轻松,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身体所产生激素的设定
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愉悦感,增强健康活力。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压力,各次考试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形成,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四、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来自的省份、地方;家庭状况(如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大学生气质、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5).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6
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吸收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会有一定的照顾,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活动课,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充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情况的了解。
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课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味,加入活动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教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活动或者是其他的活动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课,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参与度更加提高了。活动课的设置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活动课的设置通过集合学生的实际的心理特点而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地结合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
活动课的实践策略
明确活动课的健康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是活动课进行的核心内容。心理健康教学的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活动课的开展始终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为了更加精准地实现活动课的真正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把握总体的目标之后,在制定具体的活动课的目标时,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除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制定活动课的目标之外,活动课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结果最好可以量化和陈述。
把握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有主要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心理健康的活动课中,也应该着重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课程不同,心理课程是直接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起来,它直接与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之中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认知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而一般课程是把人类的积累知识加以传授,在学习知识和掌握应用技能的同时,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其他的思维的发展。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注重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性的东西的获得。除了教学内容要区分于一般的课程的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小学生成长阶段肯定会遇到一些心灵上的困惑,或者情感问题,通过这种活动课的开展,其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益的,甚至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求教或者是寻求自我解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的内容的设定上,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活动课教材的挑选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载体。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教学的效果,就要对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在选择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材时,要遵照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材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服务的,因此,教材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需要和喜好,教材的选择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其次,要遵照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原则。学生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心理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材要深入浅出地顺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再次,要尊重实际性的原则,教材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信息,让教材更具有吸引力。最后,要结合实践性,既然是实践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多增加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