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呼吸内科;呼吸道堵塞;急救护理

呼吸道阻塞的疾病在呼吸内科是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以气管和喉部阻塞为主,临床上常常出现Ⅲ度-Ⅳ度呼吸困难的症状。对于这类的患者,由于其部位不明患者往往首先就诊于呼吸内科。经过五官科的会诊之后可以明确阻塞部位,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可以快速的解除阻塞症状或者是缓解了呼吸困难,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急救方法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在入院后都要给予呼吸道通畅、吸氧,给予抗生素、解痉药和激素,以抗炎、解除痉挛和消除水肿。对于部分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直接喉镜手术(咽后脓肿)和机械通气,针对不同原因的疾病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

2护理措施

2.1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 对于呼吸内科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其病情发生的较急、发张较快和危险性较高,所以对于呼吸内科护士的要求较高。呼吸内科护士在接诊时一定要重视这类疾病的性质,并对相关专业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必须对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增加巡视次数,护理人员除密切注意监护仪的相关指数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表现和意识状态,避免因监护仪指数不准或故障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注意和处理。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如呼吸、血压、心率、脉搏等,以及患者的神经反射能力,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对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变化应引起重视,呼吸的突然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变化有明显的指征作用。

2.2完善的急救措施 对于发生呼吸道阻塞的伴发呼吸困难Ⅲ度-Ⅳ度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输氧,输氧为高流量的氧气,这时护士需要保证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吸入。把患者安排在监护室内,由专人护理,连续进行心电监护。这时对于患者的呼吸频率、发绀情况、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的观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于直接给予药物。床边备好呼吸机、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直达喉镜等一切有可能需要的急救用品。需要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要打扰患者,以便使患者少运动减少氧气的消耗量。根据病情的发展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工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给予面罩或者简易呼吸及等。

2.3心理护理与环境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来说,大都是急诊入院。患者在入院前不可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要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向病患解释疾病相关的知识,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患者呼吸道阻塞造成的呼吸困难,有可能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这时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治疗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症监护室内要达到严格的要求,保持环境的干净卫生、保持安静,以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4 维持畅通的呼吸道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是常规的处理方法。在气管切开或插管后如分泌物较多,则需要十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气管切开后吸入的空气是未经过上呼吸道湿化的空气,导致分泌物容易干结,造成管腔阻塞。所以经过管腔的空气要经过充分的湿化才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湿化空气通常是采用超声雾化的方式,并且每1~2h吸一次痰,每次吸痰前在吸管的外口处滴入20m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3ml,以利于痰液是的稀释并刺激患者呛咳反射,以利痰被吸出。以上所有的操作都要在无菌的条件下操作,以防止患者发生感染。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要定时协助其拍背、翻身等,以创造痰液排出的条件。吸痰深度以吸痰管到达导管内口为宜,过深易损伤气管黏膜,过浅而达不到吸痰目的。套管口遮盖生理盐水湿纱,保持套管口敷料清洁。定时检查调整气管套管系带,避免脱管。

2.5加强呼吸机的管理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要使用呼吸机以帮助患者增加通气。在使用呼吸机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几点:①使呼吸机各个管道通畅;②各个导管要固定好以防止滑动;③气囊的充气量要适当以防止压迫气管;④湿化器中的水量和温度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温度在32℃~36℃,并且要随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积水;⑤保持适当的通气量和供氧量,注意观察通气量及气道压力显示,若通气量下降,表示气道密闭不严,应调整,并使气囊重新充气;⑥若气道压力上升,提示有痰液堵塞气道,应立即吸痰。

2.6其他 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在经过紧急抢救之后解除了呼吸道阻塞的症状之后,病情逐渐恢复稳定后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而对于是五官科范围的疾病则需要转至五官科继续治疗。

3结论

在呼吸内科中,呼吸道阻塞的患者由于其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发生意外,因此需要紧急治疗和加强护理。要对呼吸道阻塞的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有情况发生及时处理是减少发生意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彬,王汇.情景模拟法在呼吸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99-100.

[2]黄摇卉.呼吸病监护病房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因素一感染部位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3:137-138.

[3]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政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122-123.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腭垂腭咽成形术; 留置气管导管; 上呼吸道梗阻; 血氧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 76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32-0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指由于患者睡眠时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临床表现为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的一种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OSAS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需要以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为主多层面手术治疗的患者亦逐年增多。UPPP术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2]。

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困难气道是OSAS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首要原因。面罩通气困难、气管插管困难是引起困难气道发生的重要原因[3]。国内外有关OSAS和困难气管插管关系的研究较多,故麻醉医师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麻醉诱导期、气管插管,而对患者麻醉恢复期变化不够重视、拔管时机掌握得并不十分恰当。一般而言,全麻诱导后患者在手术过程多可平稳过渡。于麻醉恢复期,拔管时机掌握得当与否决定患者是否再度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是否需要再次插管。本研究中OSAS患者UPPP术后延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发现可明显改善缺氧,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经全夜7 h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为OSAS且符合UPPP手术指征的患者60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2~63岁,平均45岁,病程2~15年。60例患者分为留置气管导管组(K组)与对照组(C组)。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夜间憋醒、白天嗜睡、头痛等症状。

1.2 麻醉及气管导管留置

两组患者均快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常规UPPP术或改良UPPP术。K组恢复自主呼吸后保留气管插管,保持气管插管的通畅,并行24 h血氧饱和度监测,6~20 h患者完全清醒并经耳鼻喉科医师证实无再次手术指征后拔管。C组手术结束后0.5~2 h,患者在恢复自主呼吸、能唤醒,肌力恢复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使用PSG在患者术前1 d晚进行睡眠监测,监测7 h,在所得数据中选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麻醉手术期及术后24 h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与PSG主要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拔管前后1 h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

C组患者拔管后1 h SaO2明显低于拔管前(P0.05);K组拔管后1 h SaO2明显高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C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23.33%,二次气管插管率为20.00%,均明显高于K组的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OSAS的直接发病机制是上气道的狭窄和阻塞,但其发病并非简单的气道阻塞,实际是上气道塌陷,UPPP手术后上气道塌陷并不会立即消失,手术虽然去除了部分阻塞组织,增大了咽部的入口直径,但术后局部创面水肿及伤口渗血、咽喉部分泌物增多,且由于手术部位剧烈的疼痛,患者不愿咳出或吞咽血性分泌物与痰液,致使大量分泌物聚集在咽喉部,引起气道不顺畅甚至喉痉挛,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梗阻[4]。另一方面,物的残留作用引起呼吸抑制,体内肌松、镇痛、镇静药物尚未完全代谢,相应药物拮抗作用消失后,在短暂的拔管刺激清醒后,呼吸可能再度被抑制,又进入昏睡状态,极易发生舌后坠与呼吸遗忘等情况[5]。此外,由于术前长期处于低氧、高碳酸血症等致中枢呼吸驱动明显减弱的状态,OSAS患者术后睡眠时上呼吸道的功能不可能即刻改善,且此类患者多肥胖、颈粗短、舌肥厚,很容易出现术后重度缺氧状态,增加窒息危险性[6]。

本研究中,对照组拔管后血氧明显低于留置导管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OSAS患者的围手术期监护,术后应及时有效地清除咽喉部分泌物,鼓励患者咳痰、做吞咽动作,特别应注意睡眠时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通气量是否足够。即便如此,仍有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再次气管插管、再次手术的可能。而手术后留置气管导管直至患者完全清醒,可避免因物的残留作用引起的呼吸抑制与呼吸遗忘,避免因咽部分泌物与伤口渗血及创面水肿所致的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之所以选择经鼻插管,一方面是因为有利于耳鼻喉科医师手术操作,另一方面是患者对鼻插管长时间的耐受性明显好于经口插管。因此,OSAS患者气管导管留置至完全清醒再拔管是改善UPPP术后缺氧、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梗阻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Vasu T S,Grewal R,Doghramji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2012,8(2):199-207.

[2] Talei B,Cossu A L,Slepian R,et al.Immediat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Laryngoscope,2013,123(11):2892-2895.

[3] Kim J A,Lee J J.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difficult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Can J Anaesth,2006,53(4):393-397.

[4]李五一,倪道风,姜鸿,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时咽腔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1):38-40.

[5] Gross J B,Bachenberg K L,Benumof J L,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nesthesiology,2006,104(5):1081-1093.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结果

通过对影响AECOPD行机械通气发生VAP的相关因素的认识,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提出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AECOPD行有创机械通气并发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3防治对策

3.1 COPD并VAP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因为机体免疫力低,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部分耐药,一旦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时,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停机拔管,所以VAP是很难避免的并发症,也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的致死病因,病死率达33%~71%[2]。早期合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对VAP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以覆盖革兰阴性和阳性等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致病菌,迅速控制感染即采用广覆盖、降阶梯的原则重拳出击,在用药48~72h后再次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发展,一旦治疗无效,或回报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就应该对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进行调整。适当应用镇静类药,尽量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间歇停机,如果可能就尽快停用,否则插管时间越长,患者机体免疫力越低,引起VAP的几率更大,预后更差。

3.2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起病缓慢,迁延不愈,多有营养不良,因此适当的补充蛋白,注意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结合,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早停用止酸类药,防止肠内菌群移位,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缩短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减少VAP的发生率。

3.3加强护理

3.4加强病房管理 行气管插管的患者丧失上呼吸道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开窗通风、消毒;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和人数,以尽量隔绝不良环境引起患者VAP的发生率。

3.5加强管道管理 呼吸机管道回路及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直接吸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故应注意呼吸管道的消毒,及时清除积水杯的液体。

4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最主要措施,在应用机械通气时影响VAP发生的因素较多,总结归纳COPD患者常见引起VAP的因素:

4.1插管的时间越长,引起VAP的机会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程发展缓慢,多有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会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耐药病原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导致反复感染。定时口腔护理,至少2次/d,减少致病菌在口腔、咽部的定居、繁殖,预防细菌向下移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4.2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类药易引起肠道菌群移位、失调,从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早期肠内营养能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3呼吸机管路系统污染:呼吸机管道回路及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加强管道管理,及时清除积水杯的液体以防肺内感染。

4.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相关性损伤:气管插管或切开破坏患者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微生物更易从口咽部下行进入下呼吸道,使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增加。上述的因素都可以使插管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延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就会逐渐下降,发生VAP的机会就越大。

总之,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较多,此类患者起病缓慢,迁延不愈,医疗费用大,且死亡率高,应减少VAP的发生,降低死亡率。通过对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的认识,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AE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发生VAP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口、鼻咽部手术

口、鼻咽部手术中,常因呼吸道管理困难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较为安全。麻醉结束后,为预防口、鼻咽部手术后切口渗血、呼吸道分泌物而导致的呼吸道阻塞,须待患者完全清醒才能拔除气管导管。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超短效、苏醒迅速而完全,是“快通道”麻醉最理想的选择,符合口、鼻咽部手术麻醉的要求。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采用瑞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应用于口、鼻咽部手术麻醉5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65岁,ASAI Ⅳ级,其中扁桃体摘除术20例,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18例,鼻腔肿瘤摘除术5例,舌下腺囊肿切除术3例,舌癌下颁骨切除、颈部淋巴清扫术2例,鼻腔纤维血管瘤手术2例。术前患者高血压史13例,冠心病史1例,心电图异常5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用药: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钠2 mg/kg,阿托品0.01 mg/kg,入手术室后采用Dash 3000型监护仪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通道。麻醉诱导:瑞芬太尼0.5~1 μg/kg、异丙酚1.0~2.5 mg/kg静脉滴注或推注,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根据手术需要行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北美Drager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Vt)为10 ml/kg,呼吸频率(RR)12~14次/min,吸呼比(I∶E)1∶2。麻醉维持:以0.0006%或0.0008%瑞芬太尼、0.1%异丙酚连续静脉滴注,滴注速度瑞芬太尼0.2~0.3 μg/(kg•min)、异丙酚50~150 μg/(kg•min)。术中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酌情调整滴注速度,每30分钟左右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 mg,术毕前30 min停止追加。术中根据手术失血情况进行输血和输液,术毕常规用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拮抗维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

1.3 术中监测

(1)ASAI Ⅱ级、无需控制性降压患者行MAP、ECG、HR、SpO2监测;(2)ASAⅢ IV级患者或术中控制性降压患者除上述监测外,另行桡动脉穿刺直接监测动脉血压、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并指导输液;(3)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3 min、气管拔管前1 min、气管拔管后3 min所有患者MAP、HR、SpO2。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评价

采用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诱导迅速、患者舒适,辅以肌松药维库溴铵可获得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镇静、镇痛效果好,肌肉松驰满意,术毕停药后5 min内所有患者完全清醒。充分吸痰后均可顺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所有患者均能将口、鼻咽部分泌物及切口渗血经口腔排出,无1例发生呼吸道阻塞。

2.2 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

静脉诱导后,13例患者心率明显减慢,最慢者48次/min。血压轻、中度下降,最低者70/30 mm Hg,与诱导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开始后,气管拔管前1 min,气管拔管后3 min所有患者MAP、HR、SpO2无显著改变(P>0.05)。术中1例冠心患者心电图示偶发性室早,未经任何处理。

3 讨论

口、鼻咽部手术,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共同处理患者同一呼吸道,需根据病情和手术操作的要求进行协调,以选择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有利于患者的安全又不干扰视野和手术操作。麻醉医生应酌情选择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口、鼻咽部血供丰富,手术后易发生创面渗血甚至出血,而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阻塞,因此麻醉后患者要求完全清醒、肌张力良好,特别是咳嗽、吞咽反射活跃,颈部无压迫、无出血十分必要[1],这也是麻醉的重点和难点。

瑞芬太尼主要与μ受体结合,静脉注射后起效迅速,药效消失快,无蓄积作用,是理想的短效阿片类药物。虽然瑞芬太尼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但停止输注后3~5 min自主呼吸便可恢复[2]。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为其他静脉所无法比拟。文献报道异丙酚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3]。因此,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不使用安定类催眠药,为术后患者及时完全苏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静脉复合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滨铵完全可以满足手术要求。

异丙酚对交感神经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3]。瑞芬太尼也可引起心率减慢,因此,诱导后常出现心率缓慢、血压显著下降,但随后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多能使心率和血压迅速恢复至诱导前水平,从而保证循环的稳定。文献报道瑞芬太尼能较好的抑制气管插管反应[4],这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十分有利。

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持续静脉滴注维持麻醉,具有经济实用、调节简便、可控性良好、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等优点,间断给予维库溴铵有利术后患者肌松作用及时消除。术毕停药后患者苏醒迅速而完全,无须使用佳苏仑等呼吸兴奋剂,患者耐受气管导管强度好,能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进行气管拔管,减少了气管拔管引起的并发症。拔管后麻醉医师随即可与患者进行正确的言语交流,能指导患者将口、鼻咽部分泌物和切口渗出物经口腔排出,无一例发生呼吸道阻塞。

采用传统的静脉麻醉方法,尤其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回病房后患者看似清醒,但清醒不彻底,芬太尼二次入血后可产生迟发性呼吸抑制作用。口、鼻咽部手术后切口常发生渗血甚至出血,口、鼻咽部黏膜因手术操作及易发生水肿而引起呼吸道的阻塞。护士往往因为护理工作繁忙,不能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生的变化,患者家属又不知如何观察切口出血情况,一旦发生切口渗血或口、鼻咽部分泌物过多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发生死亡。瑞芬太尼、异丙酚的复合应用,患者苏醒彻底而完全,能主动将呼吸道分泌物和口、鼻腔渗出物排出体外,从而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全身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复合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应用于口、鼻咽部手术麻醉可以产生理想的镇静、镇痛和良好的肌松作用。其麻醉过程较平稳,术毕苏醒迅速而完全,气管拔管反应轻,拔管后无后顾之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麻醉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沈七襄.危重疑难病患者的麻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0 93.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5 974.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79

自发性气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常见并发症。对2004~2008年收治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43例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常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气胸体征不明显,症状与肺压缩程度不相称。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与基础疾病症状体征重叠,易误诊、漏诊,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重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3例,男40例,女3例,年龄51~82岁,平均6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1]。肺组织压缩<20%者35例,压缩30%左右8例,其中右侧气胸20例,局限性气胸2例,首次发生气胸38例,第2次发生4例,第3次发生1例。

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致COPD急性加重咳嗽31例,体力活动、便秘用力排大便、负重等5例,7例不明原因。

临床表现:①症状:呼吸困难突然加重40例,逐渐加重3例,不同程度的胸痛20例,胸闷气短40例,心慌25例,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烦躁不安11例,晕厥1例。②体征:所有患者均有桶状胸,可有患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弱消失,肺部大多可不同程度的闻及干湿性音,患侧叩及鼓音25例。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早搏,ST段及T波改变;血气分析可见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胸片、胸透确诊40例,胸部CT确诊3例。

结 果

所有患者均给吸氧、抗感染,改善通气,改善心肺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气胸自行吸收肺复张5例,穿刺抽气缓解13例,2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缓解,2例转胸外科手术后缓解。

讨 论

临床特点: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具有以下特点:①起病隐匿,多发于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加重咳嗽,部分轻微诱因,甚至不明原因。②病情进展快,多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③患者年龄大、病史长,气胸体征不典型,反应能力差,胸痛发生率不高。④临床症状重,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差,即使肺稍有压缩<20%,也有明显呼吸困难,可致呼吸衰竭,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酸、代酸,可诱发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甚至晕厥、休克、死亡。⑤胸部透视、胸片分辨率有限,不一定能完全明确肺部情况,部分病例须作胸部CT。⑥存在基础病肺质量差,患肺弹性减退、血供差,不能有效回缩,伤口愈合慢,自行吸收复张率低,常需行穿刺抽气、闭式引流,个别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易发生误诊漏诊,分析其原因如下:①未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格检查,未及时行X线检查。②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其表现与基础病类似如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无特异性气胸症状体征,常被误诊为COPD急性加重。③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差,即使有少量气胸亦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等,可误诊为左心衰、哮喘、肺栓塞等。④COPD患者肺过度充气,弹性减退、密度低,通气功能受损,发生气胸时,特别是少量局限性气胸时,肺压缩面积小,体检患侧未必能叩及典型的鼓音,双肺呼吸音强度差异不明显,易发生误诊漏诊。⑤COPD患者肺过度充气,密度低,胸部透视、胸片分辨率有限,少量气胸不易发现。⑥COPD肺心病可致心电图V1、V2导联上QRS波呈QS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波形。

COPD患者病史长,可能多种疾病并存,情况较复杂,接诊时要耐心细致询问病史,特别是发病时的情况;体检时充分暴露胸部,仔细对胸部进行对比检查。如有下列情况要考虑合并气胸可能:剧烈咳嗽、用力屏气搬持重物或排大便、大笑、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后出现明显加重的呼吸困难;双肺呼吸音不对称,可有刺激性咳嗽、胸痛,甚至发生休克、意识障碍;COPD患者给积极治疗无效、效差者[2];疑似急性心肌梗死,但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动态变化不支持。

综上所述,COPD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加重,应考虑有并发自发性气胸可能,应及时作胸部X线检查,最好是胸部CT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胸腔排气治疗。

参考文献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64-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内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气流受限,该病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患者年龄越大该病越严重,且会伴发严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对患者肺部造成极大损害[1]。因此,加强对该病症的临床研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就对我院近些年58例COPD患者临床治疗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COPD患者,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39~74岁,平均(59.2±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标准,确诊为COPD患者。

1.2 患者临床症状

58例患者入院检查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24例(41.38%),呼吸困难18例(31.03%),咳痰8例(13.79%),气短3例(5.17%),喘息3例(5.17%),胸闷2例(3.45%)。

1.2 研究方法

58患者临床诊治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对患者个人基本资料与临床表现、病历史、治疗措施、结果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治疗方法

主要针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早期干预、稳定期治疗、急性加重期治疗等。具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心理障碍疏导教育,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意识与观念,积极配合治疗。整个疗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及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肺功能康复锻炼治疗[3]。给予患者沙丁胺醇(H32022486),2片/次,3次/d;气雾吸入,发作时1~2喷(0.10~0.20mg),可于4h后再喷,24h内6~8次。或盐酸氨溴素(Ambroxol Hydrochloride,H20050451),30mg/次,3次/d,长期服用者可减为2次/d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药物。

1.4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4]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评定。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肺部音显著减少甚至消失,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减轻;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肺部音有所减少,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甚至病死。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58例老年慢性阻塞心肺疾病患者,52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占据89.66%,包括临床控制17例(29.31%),显效27(42.31%),有效8例(13.79%),无效4例(6.90%);死亡2例(3.45%)。

2.2 5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情况

患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P

2.3 并发症情况

5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患者气胸,占3.45%;肺部感染2例,占3.45%;心力衰竭1例,占1.72%。所有患者经针对性处理并发症均获得有效控制。

3 讨论

COPD患者大多身体素质都比较差,部分患者伴长期咳嗽与营养不良性萎缩。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喜睡、失眠、喘息、气促、易疲乏、胸闷、咳嗽等[5]。据大量研究文献表明[6],COPD与职业、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关系,长期吸入有害气体会导致相关炎症发生,同时,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各类临床治疗措施有效率呈下降趋势[7-8]。该病属于支气管-肺部组织存在明显病理变化及肺功能严重下降疾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行为带来极大影响,长期临床实验结果证明,对该病的单纯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良好效果[9-10]。因此我院针对2011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COPD患者进行本次治疗措施观察,从观察结果中我们发现本次有效病情控制率为89.66%,且在治疗后,患者血气分析也得到有效改善,说明此次治疗十分有效。

从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认为:(1)该病属于反复发作病症,有效地心理疏导十分必要。该病好发于老年人,老年人常见心理表现为抑郁、悲观、焦虑等等情绪,对患者自身病情发展十分不利;(2)保持呼吸道顺畅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原则。要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将呼吸道中杂物咳出,其次对于痰液黏稠不能顺利咳出者则要给予相关药物甚至是吸痰处理;(3)积极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患者在呼吸道顺畅后可以给予吸氧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呼吸锻炼,提升治疗效果;(4)药物结合治疗。该病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单一西药治疗并不能起到良好治疗效果,要根据患者病理检验结果进行药物配伍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得出,5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2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占据89.66%;死亡2例,占3.45%;患者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为(53.09±5.30)mm Hg,治疗后为(32.04±2.18)mm Hg;治疗前氧气分压为(72.77±2.49)mm Hg,治疗后为(85.00±2.43)mm Hg。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与肺康复锻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272-1273.

[2] 梁耀斌,王丽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6):104-106.

[3] 田巍.非那雄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异丙托溴铵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2):1003-1004.

[4] 高明,梁秀菊,陈小兵.厄洛替尼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9):79-80.

[5] 黎劲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例[J].中国药业,2013,22(6):115-116.

[6] 王国强,霍佳.7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3,58(5):263.

[7] 王西洁.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67-68.

[8] 季青.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分析与治疗[J].医学信息,2013,26(6):129-130.

[9] 杨明庆,王新房.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