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价值基准 以人为本
1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基准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萨尔顿、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论述表明,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这个价值基准既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展示科学技术的本质, 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才能规范科学技术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展现的方向发展。
1.1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理性回归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科技的任何现实运用,必然与人有关,因而,科技在现实中应用价值的人文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人文属性要求,要求人类在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当中,一定要对人类社会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把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要注重从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实行社会控制,避免科技活动中负面影响的产生,以保证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应是决定科学技术取舍选择、发展方向的最终依据。要力求把科技发展控制在有利于人文关怀的范围内,以尽量减少其对社会利益的损害。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承袭了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自然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应贯穿着人文精神。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他的话对人们应该有重要的启发,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要突出人文关怀,在科学的视野中重视科技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由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危机才会被科学技术所克服,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各种危机的可靠保证。
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符合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关系的要求
科技与人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渗互促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正是借助于科学技术,使自己从动物界中走了出来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科技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由人类创造和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历史,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归根结底要以科技的革命性进展为前提。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高科技的兴起,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人类对它的依赖性就会增强,科技的负面效应也会突出,因此,强调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价值基准,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人文价值的引导, 对科技的功用和发展方向做出合乎人文精神的规定, 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目标。
1.4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坚持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在高科技时代更应以人为本,提倡科技人文精神,在崇尚、尊重科学,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价值,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和人的价值的实现相一致。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这应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也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目标
2.1 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
康德在其目的论哲学中明确提出:“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能够形成目的概念的存在者,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提出的人不依赖于他物而成为目的的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是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主体是人类自身,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的生物的地方。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树立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科技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和伦理范围,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和恶用。要把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从人们的“美好生活”的高度来审视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们幸福地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技, 科技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中应包含与人类最佳结合的内容,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使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持协调。
2.2 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和完善是科学技术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发展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应与社会协调发展相平衡。现代科学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人口的过快增长、粮食供应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使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主体的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只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主体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衡量科技进步与否的标准,无疑在于科技是否朝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2.3 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
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造自然界,但同时应积极地适应自然界,把改造和适应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然环境可以承受人类的改造活动,从而将改造活动限制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合理范围内。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但人类不能成为科学技术及其丰硕物质成果的奴隶;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理应更多地服务于恢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个性和自信心。科学技术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类在自觉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4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作为主体的活动,必定会受到人们自身的信仰、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身处的时空条件的影响,必定渗透着某种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就是说必定带有主体性。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现代技术之所以成为威胁人类的恶魔,其实是对技术本质的误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和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如果回到根基上来看问题,科学技术的危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金钱化、客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会盛行,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 不可避免地会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在经济活动中就会丧失人文理性, 造成文明的畸型。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指出:“我们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恐惧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如果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人们能够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危机和负面价值也就会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依赖科学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人的行为合理化,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美)萨尔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2
论文关键词:技术;伦理;未来学
一、萨克塞其人其著
汉斯·萨克塞(HansSachsse,1906—1992)德国化学家、技术哲学家。1929年获得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60年开始在美因茨大学教授物理化学、技术化学。70至80年代他撰写了一系列有关网络以及技术对文化的意义的文章。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导论:自然知识与现实性》(1967)、《技术与责任(1972)、《从技术的、生物的功能组织的视角思考网络导论》(1974)、《技术人类学:人在世界中的地位(1978)、《生态哲学:自然技术社会》(1984)、《因果性一规律性一可能性:从基本的物种到人研究世界的历史》(1987)等。其中《技术与责任》一书是德国第一本专门讨论技术伦理问题的专著J。汉斯·萨克塞的技术伦理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最集中最充分地阐发,此外在他后来的技术哲学著作《技术人类学: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生态哲学著作《生态哲学:自然技术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二、萨克塞技术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技术与责任》一书中,萨克塞对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他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哲学思想批判的基础上的。在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人类学视角考察了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是人的器官的完善,是为实现人的目的必走的弯路(后来的技术哲学著作《技术人类学: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关于马尔库塞的技术思想,他认为马尔库塞因为不了解技术实践、缺乏对技术的劳动过程的经验因而使他的理论具有片面性,但是他同时认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即技术导致人的单向度发展的理论具有合理性,进而引出了他的观点:诅咒或取消技术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是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通过积极的承担责任避免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后果。
他首先对当时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人们思想中的两个盲点。其一,当时人们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在任何条件任何状况下都是善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总是说,如果人们能够实事求是地思考,科学技术带来什么,就会看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变好。技术人员开发了新程序、创造了新产品,使所有人分得的蛋糕变大。萨克塞认为,现在人们应当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继续这样乐观的看待技术。原子能、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生物技术和药物学的发展已经让人们感受到技术进步的风险,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状况发生了变革。进步同时向我们抛出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进步的速度对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爆炸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炸的速度,最近30年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8倍,是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也就是现在人均占有的空间、原料是30年前的4倍。这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技术进步引起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共同生活形式的变化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能。然而人们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地思考技术进步。其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技术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对此无能为力。萨克塞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事实上是在推卸责任。他呼吁人们应该认识到,技术是人造的产品,而不是神或恶魔的创造物。我们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必须控制它,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技术向善还是向恶发展依赖于人的决定。萨克塞坚定地认为,“不是技术问题的解决,而是伦理问题的解决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他看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量技术人员处于决策的中心位置,因此他认为现在的技术人员必须比以往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决策的后果。新的产品不一定全都是好的产品,最初表现为进步的东西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危害,这是技术活动不能超越的。这意味着,在技术活动的进程中需要技术以外的观察角度的介入,技术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比以往更多地引入伦理的考虑。
由此萨克塞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他阐发了自己的技术伦理思想。这三个问题是:①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决策?②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伦理?③我们应当怎样做?
(一)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决策?
首先萨克塞对决策进行了分类,把决策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核算的决策、盲目的决策、理性的决策。核算的决策是基于给定的条件得出逻辑上后果清楚的决策。如果边界值是确定的,根据一个规则,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在这种决策类型中,过程中的法则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由给定的状况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只适用于结果可以计算的情况,而事实上大量存在的、真正的决策是不能预见的,决策一经做出,它的活动空间总是具有不确定性、自由性。核算的决策却限制了活动空间的不确定性、自由性,是一种不现实的决策。盲目的决策是那些随机地、没有经过反思、出于本能与感觉做出的决策。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常常是盲目的,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技术上的决策不能再只凭着感觉,决策者必须事先思考每一个可能发生的进步带来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权衡每一个可能发生的进步。如果以这种方式得出结论,就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可以从中选出较好的。做出决策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决策者必须实事求是地、有根据地进行决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期望和恐惧所误导导致错误的选择。并且决策者不仅要预先弄清技术进步带来的首要结果,而且要弄清二级的、三级的结果。采用科学的手段弄清事物客观的联系,在这些客观的联系中做出决策。经过谨慎的思考个体的感觉、兴趣就被排除掉了,因此可以得出符合实际的、客观的决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思考尤为重要。萨克塞呼吁“尽可能的理性”。理性决策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思考(理性)虽然不能完全取消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但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当然,科学仅仅是决策的助手,我们不能把决策全部归于科学,科学不能使我们从决策中解脱出来,最终的决策依赖于人,人不能逃避决策的责任。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料、更充分的更谨慎的思考,甚至我们把决策推迟,推迟又是一个决定,推迟不是干预事物自身发展的过程,消极的决策与积极的决策有时一样有成效。但是思考所有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因为每次谨慎的思考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之后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因果链总是无止无休地延伸下去,而我们必须打破思考的链条。
萨克塞对谨慎的思考与决策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细致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萨克塞倡导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未来学(Futurologie)”。“之所以这么细致的讨论谨慎的思考与决策的关系,重要的是这关系到现代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未来学。未来学是对未来科学地关照,是关爱的产儿。”我们很少思考技术的长远后果,几乎所有的有利可图的技术可能性都被付诸现实。人们乐观地对待所有的未来的以及今天的问题。人们认为地球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人类不必为此负责,并且人们正以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继续向前推进。因此萨克塞呼吁对未来预先关照。但是现存的组织不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的科学和政策委员会虽然担负了技术评估的任务,但是在价值多元、兴趣多元的情况下,它也不能给出一个制定决策的科学药方。因此萨克塞认为有必要建立一门“未来学”,减少决策中非理性的成分,规范技术的发展,对未来预先关照。接下来,萨克塞对未来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发展目标都作了简单的勾画。他主张,未来学是关于未来的科学。未来学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希望,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预言将要出现的情况。他特别指出,未来学关注的是现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可能性层面。未来学不是要知道什么是将要成为可能的,而是要知道什么将要成为现实的。因此,萨克塞指出未来学应当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探索预言的方法,二,建立特定的模型。未来学应当探索预言的方法。因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方法,如果认识了过程的法则和初始条件,并且如果知道了边界条件,那么就可以预言事物下一步的走向。而就现实性而言没有人能够把握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因此这种方式的预言总是在简单的模式下才是可能的。对未来的预言,不是要求用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模式,而是用现在的一种特定的模型。
那么这个“特定的模型”是什么样的呢?最后他指出,未来学中必须加入规范(伦理)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特定的模型”是加入伦理内容的模型。他驳斥流行的认识论观点——极端科学化、极端理性化的观点。通常人们认为,在决策中加入规范的内容,这会导致主观成分的加大;人们更习惯于有步骤的预言,排除规范的预言,排除有目的的方案。萨克塞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理性化的观点。完全排除规范、目的的预言得出的结果不但不是科学的,而且是主观的、错误的和危险的。因为这种观点使人们逃避应当履行的责任。科学极权、理想的乌托邦正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借助于进步的知识、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最终把所有谨慎思考的决策变成了盲目的决策。未来学包含多种视角,不能将证明与评价、事实、程序、认知、规范分离开来。客体的合规律性与主体的影响的区分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对未来的研究中涉及棘手问题的时候。未来学的目标在于确定更多一些善还是少一些善,在于区分认知成分和规范成分。由于逻辑意义上的事实和伦理的意义上的事实建立的基础不同,所以这两个领域根本不同。认知的结果是既定的,我们必须接受。但是规范的确定是自由的,可以这样确定也可以那样确定,我们必须根据既定的事实进行计算做出决策,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决策负责。我们必须尽可能的理性地做出决策。科学的批判,现代自然科学和物理知识已经告诉我们理性的认知领域是有限的,它们已经揭示了科学信仰的非科学性。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地缩小不可避免的非理性的领域。非理性领域是客观存在的,谁否认非理性领域的存在,谁就依然是盲目的,但是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缩小不可避免的非理性的领域。有人会托词说,在思维过程中因为最开始受愿望、理想、世界观以及政治立场的影响,所以导致思考者得出理性的但错误认识,并且这些错误认识被看作是理性科学思考的结果。萨克塞认为这是对责任的逃避。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应当能够区分哪些是实际证明实际得出的,哪些是他个人做出的决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诠释,我们不否认、不排挤非理性,留给非理性一定的空间,同时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关注非理性,使非理性不继续蔓延。
(二)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伦理?
因为行为的可能性改变了,行为规范也必须改变。现代生活的高度复杂性要求我们制定比以往更详细的方针和准则。当然变化的不是善的基本原则,而是应用的方式,伦理的具体规定。以信息技术为例,萨克塞指出了建立一个新的伦理的必要性。萨克塞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技术有三个重要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并且在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②信息传播、加工、储存的方法非同寻常,它战胜了空间,使世界各地包括落后国家的人在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之前能够掌握相关信息。③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认知与深层心理认知的进步。在信息技术中,非理性方法、引诱、说服等获得了科学的工具、技术的支持,信息带来了人的精神的变化,引起了人在综合发展、个性塑造、行为方式、交往方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对“财富”、“公平交换”等传统的伦理概念提出了挑战,因此萨克塞迫切要求建立新的适合于信息产品操纵与控制引发的新的可能性的伦理标准。萨克塞还对防止信息技术滥用提出了几点建议:①通过阻止无偿地剥夺他人财产防止信息滥用。信息的加工者、创造者对自己经过艰苦探索获得的信息具有支配权,无偿地剥夺他人获得的信息,如同无偿占有他人的传统物质财产一样是应当受到制裁的。②通过尽可能多方面的、全面的竞争,防止信息滥用。③防止信息由某个中心控制。因为中心选择的信息是否是最佳的、最佳的标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其他技术诸如核技术、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等同样需要新的伦理,如战争与和平、入侵与防卫、暴力与正当防卫、疾病与健康等概念都需要新的解释。所有这些领域都蕴含着不可预料的可能性,这要求我们设计新的决策方式。行为的规则不能依赖于单个主体的善意,而是要求主体间的责任(义务),这样人们可以知道其他人怎么做。当我在绿灯时穿过马路,我必须确定,其他人在红灯时不继续行驶。现代的高度网络化的生活要求合作形式的扩展,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解决。这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受过训练的政治现实感以及抽象的哲学思维。新的伦理需要研究所(机构)的合作才能找到。“无疑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调整和进一步制定。进一步制定需要哲学的、抽象的努力以及实践的理智、政治的直觉和社会的知识。伦理原则的具体规则的制定由于我们所处的技术文明对人类共同体而言显然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充满责任的任务……。”
(三)我们应当怎样做?
对于未来决定性的不是技术问题的解决,而是伦理问题。但是我们要想解决伦理问题还需要走很远的路。但是这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就无所作为,特别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自己特殊的使命。萨克塞从内在道德、外在道德两个方面对当时科学技术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 转贴于
1.发扬科学家的良知。以教育者的工作为例,萨克塞认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发现端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寻找新信息,经过挑选、纯化材料,从中挑出根本的东西,指出其中的关系,剔除次要的东西。这种加工、压缩的劳动也同样是艰难的、必要的,包含有发现的成分,但是教师在标明自己的发现时应当严格说明哪些是他从别人那里拿来的,哪些是自己真正的发现,这是科学伦理问题。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当感到自己有责任把科学家的良知发扬下去。
2.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是每个科学技术人员应当肩负的责任。技术带来的危险是全社会的,技术活动中具有重大责任的决策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事情,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要使整个社会的代表机构和团体参与技术决策,就应当首先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是每个科学技术人员应当肩负的责任。
3.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方面,萨克塞认为科学技术人员在两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方面,科学技术人员能够比普通公众更容易发现技术的危害,并且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活动开发新产品避免这些危害。在选择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术产品时,必须思考每一种产品的利与弊,每一种技术产品都有副作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副作用可能会明显大于正面效果。科学技术人员应当谨慎地全面地思考做出抉择,甚至要放弃某些对当前有极大好处,而却潜藏着危险的技术。另一方面,因为在当今形势下,决策不仅仅涉及个人,而且影响到整个环境,因此制定一个尽可能具有国际效力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在制定标准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就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必须权衡利弊,决定什么是应当许可的。允许的和禁止的一旦确定下来,企业有可能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根据效益原则做出计划。考虑效益本身并不是不道德的,然而它必须在许可的框架下。这需要一个标准,一个适应于时代形势的制度化的标准体系。科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共同努力,权衡利弊,审慎地、有责任意识地做出判断,对环境标准的制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4.在技术评估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技术措施作出全面的、包括社会作用的评价和判断。这需要科学技术人员、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跨专业的合作。跨专业的团队合作对今天的技术人员是一个新的、特别重要的任务,这要求专业人员超出专业的语言和专业的概念(思维)方式,使用一种新的跨专业的语言。
5.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这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是否采用它,取决于人,如同使用工具一样。我们必须承认,技术发展的速度多倍于人口发展的速度,因此我们应当促使技术在最好的道路上继续以超过人口发展的速度发展。
三、萨克塞技术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萨克塞比较早地关注并讨论科学与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并撰写了德国第一本专门讨论技术伦理问题的专著,从而使他在德国技术伦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他对技术伦理问题的探讨与后起的新秀伦克、卢曼、胡比希等的技术伦理思想相比显然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这可以说是他的理论的缺陷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上个世纪的萨克塞的技术伦理思想与今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着实存在着距离。但是仔细考察一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现状以及我国技术伦理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从萨克塞的技术伦理思想中我们又可以发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也是今天仍然要研读、介绍萨克塞的技术伦理思想的初衷。
我国工程技术界存在着一种对伦理的普遍的冷漠,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在法律的框架下组织自己的技术和生产活动。而当一种活动会带来对社会的潜在危险,但这种危险不为他人所知或虽然造成的危害是显在的,但因为是一种新事物法律上还没有来得及给出裁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会屈服于利益或权力的考虑,而使少数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观念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大多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格言不主动查找技术或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或风险,当遇到问题时则尽量绕路走。他们感到自己势单力薄,面对经济利益、自己的发展前途以及上司的威逼利诱,自己的反抗只能是以卵击石,即使在法庭上取得胜利也代价太过昂贵。他们甚至有时抱怨群众的愚昧无知,认识不到新技术或即将上马的工程可能对他们带来的巨大危害,因此也不能支持自己的“善举”。当然在国外情况也好不了太多,这也是技术伦理今天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俯身下来,谦虚地思考问题,还是能够发现存在的差距。例如在我国造假、侵占他人专利、不正当竞争事件在技术领域可以说屡禁不止,工程领域的质量事故、风险事故以及对文化、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也频频发生,这些现象不仅对公众的生活质量、财产安全等产生了直接危害,在工程技术领域范围内也造成了恶劣影响,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技术活动的良性发展。这些现象的发生都迫使我们来思考可能的解决途径。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不是单凭工程技术人员与伦理学者可以解决的。但是单从科学技术人员这个方面讲,科学技术人员毕竟是科学技术产品的创造者和制造者,可以说是问题的始作俑者和利益最相关的人群,因此他们比普通公众更有义务首先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加入伦理规范的内容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做“好的”的工程和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是传统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效率都比较低,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出,机械自动化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能够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1基本概念
机械自动化是指通过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处理。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因此近年来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1新设备的应用问题
机械自动化的实现需要购置大量的新设备,而新设备安装后缺乏必要的使用培训。尤其是对一线的工人来说,相关的自动化知识不足,直接应用设备的能力不强。另外,新设备上线后与原有的生产环节的协调与配合,新设备在生产线中运行情况的调试等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需要M一步提高。
1.2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一些企业在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后,人为只要使用新设备就可以应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然而,自动化生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尤其在一起关键的环节中,人工生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新技术的研发、新设备的调试和应用等,都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实现。过分的强调和依赖自动化,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目前,工业生产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这种以数字化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生产质量,因此目前已经广泛替代了传统的基于模拟算法的模拟控制方案。另外,以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集中控制模式,经过实践检验也是非常有效的。
2.2实现了监测过程的自动化
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都实现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生产环节、关键参数、产品质量等,也包括能源使用情况、安全性、规范性等的监测。同时,管理流程的合理性,预报、报警状态的可用性等也得到了实时自动化监测。从全流程保障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可靠、有效生产。
2.3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机械自动化技术,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其作用和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企业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用于企业的流程控制、能耗控制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提升了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而一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最近,还有一些公司使用了数据挖掘系统,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给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本文分别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角度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3.1轻工业生产
轻工业生产是指对日常生活消费品、化工产品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领域。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应用。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等,化工产品生产中主要是质检的自动化,而农副产品生产领域主要是自动收割、农副产品作业环节中的机械自动化实现。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一般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机械设备的简单重复来实现,应用简便,但大大提高了轻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时,主要关注机械自动化与实际需要的契合程度以及技术的易用性,要能够保证技术有效使用、资源充分利用等。
3.2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主要包括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影响的重大工业生产。由于重工业生产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较高。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完全通过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重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工作。除了能够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外,还能够完成许多恶劣条件下的工作。例如井下探测等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电气工程任务,靠人力很难完成。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遥感感应、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技术探测到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情况。
3.3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分析
在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减少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推广机械工业自动化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自动化技术是不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操作的。一些关键控制环节还需要继续由专业技术工人来操作。其次,过分强调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而忽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和培训,长久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的应用,以及新生产线的配置、培训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过分强调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忽视传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自动化技术,同时加强人员管理,重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4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文分析可知,无论是重工业生产还是轻工业生产,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完成恶劣条件下的生产任务。未来,自动化技术将继续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4.1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更加精细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精细,更多高精尖的产品将会不断研发并投入生产中。自动化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械重复作业,而逐渐转为智能控制、流程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现有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也将逐步被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4.2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升工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品,至关重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ERP、MES系统,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利用客户关系分析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未来,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将会全面铺开、广泛应用。另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必将会加强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4.3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未来工业制造,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领域将会向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满足准确定位问题、有效分析原因和及时处理漏洞的要求。这就要求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另外,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才可以在企业大范围中推广应用机械自动化。引入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实现数据挖掘,从而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一体化。
4.4提升生产自动化能力
通过工业生产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引入自动化技术,提升自动化处理能力。例如,自动质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预警和分析系统等。通过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冶金和信息化的融合,满足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远程控制、实时数据传输、实时的指令下达等成为现实。
4.5引入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完全的模拟化操作,同时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关键技术,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机仿真技术、控制理论技术等。引入虚拟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加大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和引入高技术人才,是下一步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证。
5总结
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领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现存问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从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两个角度探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工业生产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海健.试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商,2015,(21):198198.
[2]毛瑞兆.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6,(6):3636.
[3]严梁立,钟铭.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1):251251.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4
当今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核心,以此为依托在科学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代景观艺术在这一新的发展浪潮下也借助新的技术背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观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建造结构等技术在新技术背景下的要求高度越来越高,新技术和景观艺术设计思维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关键词:
新技术;景观艺术设计;设计思维
虽然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日益更新进步,但是这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在艺术,比如本论文涉及到的景观艺术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归根结底是缺乏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思维。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景观艺术在这一背景之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论文接下来将从新技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利弊层面进行分析。
1简析新技术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与发展,景观艺术设计领域也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向现代化景观进行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新技术背景为景观艺术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可供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着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思维。
1.1新技术
新技术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第一个字上,所谓“新”强调了与以往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表现出与传统技术相比下新技术的优越性。新技术指的就是新的材料、结构和工作方法,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依托,在景观艺术设计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2社会各阶段的技术与景观艺术状况
工业社会前期,手工技术的景观形态是当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时间段,技术手段与艺术想法比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园艺工作者的整体意识强烈,对细节了解充分,这使得景观艺术得到了整体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为大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与之相辅相成的景观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单一化的艺术并不是主流,这让人们想要追求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景观艺术受到冲击。进入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对社会上的不同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景观艺术的发展也在这个新技术背景之下被推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较我国早,所以我国在当今技术背景之下的景观艺术发展与西方的景观艺术设计轨迹具有相似性,对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取其精华,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新技术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
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背景都会给那个时代下的艺术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研究的对象,以新技术作为时代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新技术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
2.1新技术背景的组成要素
新技术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范畴,因为技术的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以供理解。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兹列如下:①新技术是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化概念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的技术形态,新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传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更加流畅快速;②新技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的组合型技术,技术含量较之前传统技术更高,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性更强;③新技术的形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其更新换代和创新性更强。
2.2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就表现在它的高效性、智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上的各领域工作的效率更高,不仅节省了社会资源的应用,而且针对一个行业或经济体而言,可以极大地减少其投入的成本。新技术的智能性使得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形态以及呈现出来的成果具有更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新颖灵活。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是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一般的技术形态并不能满足新技术背景下的需求和应用条件,所以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具备绝对优势的。具体到景观艺术设计方面,新技术会在景观设计的结构与规划中发挥效用,而且其抽象性可以在景观设计完成之前得到景观艺术设计最后的整体性效果,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调整,除此之外,新技术还可以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效果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2.3新技术对设计思维未来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它对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因此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景观艺术设计之中,这使得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放,不仅仅是沿袭传统的景观设计精髓,景观设计师们的思维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发散的方向靠近,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不必再受到传统艺术设计思维的限制,可以紧跟时展的潮流,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化的景观艺术作品。新技术背景之下不仅仅对解放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同时对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和技艺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文提到了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景观艺术的设计应用过程中,现代化的技术是景观艺术设计可以采取更加高效智能的手段,而不是像传统景观艺术设计一样停留在手工画图,人力操作的低级阶段,这同样是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3结束语
在信息革命之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上述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下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变革,思维的进步是艺术进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新技术还给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实施方式,这也给景观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潜力。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的发展在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只是就现在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正视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技术的进步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廖夏妍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挺.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初探[D].江南大学,2009.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2):61-64.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5
一、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是学生得到能动发展的课程资源。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为科学探究材料,挖掘其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展知识。
案例:教学“运动和力”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广东恒大队亚冠夺冠进球时的场景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学生看得热血沸腾,一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但这仅仅是将社会热点简单地运用于教学,更深层的“热点探究”关系着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价值在教师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现。
又如“直视H7N9”专题,学生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和免疫等知识;“走近转基因食品”专题涉及遗传和变异等知识,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克隆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样,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生成对知识的理解。
二、巧用古诗词引入教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综合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知识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古诗《枫桥夜泊》作为习题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过描写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引人入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煅烧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没有任何体验。笔者引用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分析出“千锤万凿出深山”,指开采石灰石的辛苦;“烈火焚烧”指高温煅烧;“留清白”指反应生成氧化钙。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反应,而且体会到作者以石灰自喻,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其教育效果远非机械识记所能达到。
三、影视作品进入教学
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表现力和感染性强,是现代媒体的宠儿。当代青少年正在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电影、音像产品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影视作品进入教学,使学生挣脱了教材和校内资源的束缚,教学时空得以拓展。
案例:讲到碳时,可以从教学网站下载视频材料,介绍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钻石之王――库利南等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科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情境的支持,影视作品或多媒体素材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情景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神舟10号航天实况录像、物理过程细节等。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欣赏讨论中自然地进入学习者的角色。
四、小道具走进课堂
当教师搜肠刮肚地寻找课程资源而劳神费力时,一瓶雪碧,一个玩具,一支铅笔,也许就是教师急需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小道具可以架设起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内容――如何鉴别雪碧饮料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案:1.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2.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3.将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是否马上熄灭;4.看包装说明――雪碧是碳酸饮料,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小组自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营造出了开放、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有益于创造性地开发小道具的潜在价值。
五、科学史充实课堂
科学史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基因改造;伦理问题;研究现状;社会价值
一、基因改造的基础理论
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着生物的遗传讯息,基因改造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把脱氧核糖核酸(DNA)从生物中分离出来,进行重组。透过高科技删除或增加不同的染色体,改造后的基因得以在受体内起作用,以干预生物体遗传特性。
二、基因改造的现状
美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婴儿,这30名健康宝宝在出生前都经历过一系列基因科学实验。科学家对两名一岁孩子的基因指纹进行检测后证实,他们已经遗传了三名成年人的DNA,其中包括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这些孩子已经获得了额外的基因,并且已将这些基因与自己的生殖细胞实现结合。这一事实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将这些修正后的基因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该事件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激起了关于伦理的激烈争论。2005,美国芝加哥生育遗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经通过生殖技术使一名在植入母亲子宫前就剔除了癌症基因的婴儿降临人世。
三、基因改造的伦理问题的研究现状[1]
对于人类进行基因改造这个“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对于这个问题的伦理研究也成为热门。[2]
有专家对这一问题持乐观的态度。因为人类在创造高新技术的同时,也会制定适当的规则来管理这些技术。当人类自身不能管理自己时,自然也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许多科学家将眼光放在如何界定基因改造和基因创造上。由于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从理论上讲,人类的4000至5000种疾病都可以从基因即遗传上找到原因,那么为了治疗这些人类的疾病,也都可以采用这种受精卵(胚胎)植入子宫孕育前,甚至生殖细胞(、卵子)结合前(人工授精前)的诊断和剔除致病基因,使人类告别所有的遗传疾病。那么,这种方法是不是设计婴儿或创造超人呢?为了治病还是为了改造人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区别和界线还是有的,这就是看一种技术是为了治病还是改造自然进化的人。显而易见,用这样的标准就可以看出,如果那种想移植他人的基因,如黑人想移植金发碧眼及白皮肤的基因来改造自己,或相反白种人想移植黑人耐力好、爆发力强的基因来改造自己,或者更进一步想要移植动物如虎、豹的基因来改造人种,这毫无疑问就是转基因人或创造超人。[3]
也有专家对这个问题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当这种改造不符合自然进化规律时,自然将会无情地进行报复。更何况,有时对疾病的治疗也是违背自然的,因为健康和疾病在某种情况下,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4]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为药物来治疗疾病,从基因水平上对缺损基因进行修补、置换或调节,基因治疗是最根本、最彻底的治疗,其结果就像是给基因做了一次手术。有人形容基因治疗为“分子外科”。目前,基因治疗局限在体细胞,用于预防或治疗疾病,体细胞已经分化,不会将遗传改变传递到下一代,而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下一代。目前,由于基因治疗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预料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给未来世代带来的负面后果,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世代是否同意。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也应该逐步放开,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是解决一些遗传病的唯一有效办法。预防比治疗风险小,成本低,如果父母愿意而且期望,为什么不可以呢?至于未来世代的同意如同其他就医问题,不是一个特殊间题。其次,基因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不是增强和提高。这里的增强不包括免疫力的增强,而是指非医学上的增强和提高,是指用于改善人的品质,对人各方面进行按需改造,在特定的方面提高能力,如使人长得更高、寿命更长,使人更聪明、长得更漂亮,使人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楚等。目前基因治疗的研究还只局限在医治疾病方面。体质的改良还存在着争论,如基因治疗使身体过分长高会不会引起全身不平衡,增强记忆会不会引起情绪不稳定、干扰其他性状?基因治疗塑造的运动员会不会在运动能力加强的同时,影响其他身体器官健康?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与未来世代未必相同,我们有什么理由按照我们的意愿改造或设计下一代?
也许在未来的游泳池里、田径场上,就有很多基因改造的运动员,他们可能会跳得更远,跑得更快,也许他们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是这就违背了基因早期应用的原则。如此推广,按照滑坡理论,出于商业目的,基因治疗甚至会产生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如:对毒物特别敏感,用于检测环境诱变剂;没有痛觉,没有疲劳,从事特殊职业;特别残忍,用作杀手。对于非医学目的的基因治疗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难料。因此,对于非医疗目的的基因增强或提高,不论是体细胞还是性细胞,在目前原则上应该禁止。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伦理道德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只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探索是没有的。
四、基因改造的伦理学研究意义
任何一次人类的科技发现或发明,是否应加以应用和推行,首先要衡量其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长期发展的利弊大小。尤其是对现代高新技术,在没有获得充分依据表明其从根本上对人类有效和有利的情况下,在没有对其技术和社会伦理后果做出充分评估与预测的情况下就匆忙行事,将很可能铸成危害人类的大错。毋庸置疑,基因伦理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1.通过判定善恶,基因伦理可以发挥道德评价作用[5]
科技道德原则和规范一般不能直接对科技人员的行为发生作用,而只能通过科技道德评价表现出来。所以,对科技人员在基因领域的研究及相关行为应首先进行善恶判定,即通过科技道德评价对科技人员的行为作出评判来明辨是非。这也是道德评价的首要作用。如果科技人员的行为符合基因伦理与基因研究的道德规范,人们就会对其做出善的评价;反之,如果违反了基因伦理及其有关道德规范,人们就会对其做出恶的评价。如根据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中的公正对待人和尊重人的原则,任何强迫性的优生规划和对遗传病患者的歧视行为都被判定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种出于不良目的进行基因治疗鼓励增强性状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道德滑坡,势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如果将基因研究用于治疗人类的疾病和解决生态问题,人们会赞扬此类行为,给予高度的道德评价,因为它将造福于人类,是善的受社会鼓励的行为。
2.作为道德杠杆,基因伦理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操纵自然。然而,有能力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一回事。在这里,显然还有一个道德制约问题,人类的行为要受道德杠杆的调节。道德评价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道德评价调节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这种调节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即外在的调节方式和内在的调节方式。外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的道德进行善恶褒贬,从而达到调节道德行为的目的;内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指科技人员通过内在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身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基因研究中,社会舆论是不支持克隆人的,许多国家也发表了不支持克隆人的声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科技人员就会遵循基因伦理调节自己的行为不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许多科技人员已经认识到,在不能确信研究可以满足和保护实验者的安全要求时,用基因疗法进行医疗实验和治疗病人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害人,就不会用人做实验,而自觉地把基因疗法用于已有案例技术保障的医疗上,努力为人类的生命健康造福。
3.明确价值导向,基因伦理可以引导科研的方向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道德来把握方向。良好的道德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险除了要靠科技的力量来解决外,还要靠道德来制约。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成就作为财富,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但也可能违背人们的初衷,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基因技术同样如此。正如以上所说,基因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对于基因技术本身来说,它只是工具和手段,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掌握它的人。而人们在社会中是有善恶等差别的,要使基因技术的运用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就需要发挥基因伦理和道德的导向作用。通过社会舆论,可以警戒那些不顾人类尊严把基因研究成果用于改良人种甚至毁灭人类的刽子手,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审判和惩罚;同样,正义的呼声也会唤起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并引导他们把研究成果用于治疗人类疾病、改善生态环境等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上。[6]
要展开基因伦理研究,就必须分析基因伦理的存在基础。基因技术的价值负载是基因伦理的存在之基。首先,基因技术是一种主体技术,这使其运行具有了伦理意义;其次,运用技术排解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扩大人类自主选择权,构成了基因技术的文化要求,并蕴涵着基因技术的三个伦理本质,即基因技术是一种”器官投射”的人造物,体现着关于自然的价值观,负载着社会价值取向。再次,循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基因技术的价值负载以及由此展开的基因伦理思考,体现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到创造生命这三大层次中。作为一种对人性的看护和生命的守望,基因伦理研究并不是要束缚基因技术的发展,而是体现技术为了人类的重要保证。[7]
五、探究问题
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体现的价值与基因没有直接联系。所谓的基因好坏并不代表人的价值。我们不能因为凡·高患有严重的精神病而否认他的伟大艺术成就,更不会因为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症,一辈子离不开轮椅而否定他的伟大科学成就。在艺术、科学或哲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对于所从事的领域无比执著,在常人眼中也许古怪、不合群,甚至不可理喻,他们的基因也许并不“优秀”,甚至有不少“坏基因”,但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爱因斯坦、爱迪生幼年并不聪明,但是他们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我们在今天还在享受他们为全人类的贡献和恩惠。身体健康,头脑灵活,拥有“优秀”的基因,还是自私自利,甚至犯罪累累,难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既然基因并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进行人工的手段干预,而不能选择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1]戈斯登.设计婴儿[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吴琼,吴永忠.基因时代的若干人文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1).
[3]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4]李·希尔佛.复制之谜——性·遗传和基因改造[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江世亮.纵论基因和基因伦理[N].文汇报,200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