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的认识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武小红(1971-),男,安徽肥西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恒之(1993-),男,河南鹤壁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生。(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5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51-02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核心和富强的源泉,人才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实施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型思维,为建成世界科技大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仍处于追赶阶段,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不足,迫切需要为社会提供与社会的创新知识经济发展和高新科技革命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学生对创新无兴趣、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等。江苏大学特别重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培养模式等,研究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21世纪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美国ABET指出,创新人才需要对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有坚实的基础,需要拥有对实验及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解决问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一个系统或项目。[2]美国为保持在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在高等院校进行了有计划的创新教育,创新产生的生产力占美国GDP的一半。[3]创新才能产生新的高科技产品,带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4-6]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经历转型,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从投资推动型增长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世界工厂”向“创新机器”迈进。要实现经济转型的成功,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来创造财富。为此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需要高校不断地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的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制约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问题,[7]比如: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实践技能的考核;重视教师课堂授课,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能力。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考核体系上深化改革;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启发式、项目式、讨论式等);建立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政策;建立突出创新能力考核的评估机制。

1.以竞赛活动为引领,构建创新教育平台

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科技社团的招新总能吸引很多学生的加入。社团中有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在科技社团平台上进行科技兴趣培养、技术交流、协同研究、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活动。社团中的老同学自觉帮助和带领新加入的同学,指导学弟和学妹们进入学习和研究的殿堂。一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也可以给新同学树立榜样,帮助新同学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提高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生可以参加的竞赛有很多,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迎接挑战的机会,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竞赛经验。从赛前的准备到参赛作品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更是对知识的一种灵活应用。

江苏大学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安排指导教师,提供实验室、专门的场地和设备、活动经费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学校实施“创新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依托专业进行科技创新,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广大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江苏大学每年都会开设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和电子竞赛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的热爱竞赛和喜欢数学的同学参与,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电子设计竞赛选拔赛组织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江苏大学学生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获得一等奖两名和二等奖九名的好成绩;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二组,全国二等奖二组,另有9组分获江苏省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江苏大学之所以每年都能为社会提供许多创新型人才,这与学校对学生竞赛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在竞赛中,学生的智慧和知识竞相迸发,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科技热、创新热的良好氛围。

2.以科研带动创新,营造研究氛围

科研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会感到遥不可及,从而对研究类工作没有兴趣。学校应当鼓励和提倡学生参与学生创新科研项目,通过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学生有了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科研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研中去,消除科研的距离感,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如江苏大学电气学院有一位学生喜欢发明创造,提出了用计算机来实现示波器功能的想法。经学院向学校推荐,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给予了立项资助,并指派教师专门为其辅导和帮助。

江苏大学每年都有大学生科研立项,学校要求必须3人一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且每组都配备了导师进行指导,学生能获得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3.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社会注入活力

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跳出课堂的死板教学,用实践去探索发现,进行专业对口实习。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应该去实习单位参观学习,亲身经历远比书上的几段话更形象具体,从而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而不是死板教条的人。

大学生需要独立的人格、独创精神,而不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填鸭式的教育必然会压抑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而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积累。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后,创新和智慧的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

因此,实践是创新性思维诞生的“催化剂”。不论是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是现在苹果手机的产生,都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激发出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了新的时代。

4.各方面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哈佛大学通过单独辅导、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在新生入学时教师会给学生一个箱子,里面是电子零件和一些工具,要求学生用里面的零件自己安装成一个机器。这种方法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其灌输了一个理念――要具有创新思维,在没有一个工作图的条件下组装一个机器靠的是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对于新生来讲这是一个最有意义的“第一节课”。[3]

同志曾说:“无一流之文科,就无一流之理科;无一流之理科,就无一流之工科。”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某一方面很出色。世界一流研究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学科的组成架构,都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向国际化方向办学。应当吸收世界先进的知识文化,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创新意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另外,还应加强跨国交流,扩宽学生的视野。通过交换学生、共同合作办学等方式,让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这对创新思维具有发散性作用。

5.建立监督机制,构建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要有高超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二是要有高尚的品质。前者是对教师专业性技术水平的要求,后者是对教师师德的要求。

除了要对教师每学期进行教学评定以外,还要建立督查小组,这是很有必要的。督查就是监督和检查,按照“检查―讨论―改进―监督”的体制,对每个教学教师进行督查,确保改进和建设工作的落实。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给予奖励,而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学校应予以警告和处理。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更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检验,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结语

实施大学生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竞赛,加强大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性能力。

21世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学校教学模式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高校,就应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体系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学以致用,使其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关于创新性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趣味性的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不仅大学生需要创新,教师更需要创新,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8-59.

[2]邹纲明.化工工程教育改革与“大工程观”[J].化工高等教育,

2009,(3):15-22.

[3]马永红,万誉,李汉邦.从两个创业计划看美国大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1-62.

[4]陆必应,张汉华.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9-20.

[5]马帅旗,鲍存会.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6):14-15,32.

[6]冷护基.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00-102.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卓越 设计人才 教学 改革

检 索:.cn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教育市场的竞争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等形式下,设计教育在演化并催生崭新的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多学科性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行业、企业资源,培养卓越设计人才尤为重要。卓越设计人才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因此,通过多学科性大学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设计人才竞争实力,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美术生源数量不断激增,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并不是喜欢绘画而是因文化课较差,把学画画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再加上入学考试基本上还是美术技术层面的考核,所以导致当今美术生源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采取不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当前设计教育显得有为重要。

二、卓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上述学生现状的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以及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新审视,为更好培育优秀学生,要充分利用多学科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建立文、理学科交叉渗透机制,成立卓越设计人才实验班。“卓越班”要站在新的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环境,使培养学生的沃土营养更加丰富,从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设计人才。

通过“卓越班”培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艺术及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策划及教学研究,使学生不仅能适于企业当前需求,更能探索行业未知领域,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拔尖创新设计人才。

三、选拔方式与管理

(一)选拔方式

“卓越班”学生选拔面向艺术设计学院的所有新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所有新生入学后统一复试,对报考学生按复试成绩录取前20名。

(二)管理

1.“卓越班”单独组班、单独授课,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先不分专业,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学院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其综合考评成绩确定进入专业学习。

2.导师制,选配经验丰富并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每个学生的辅导工作,直至毕业设计。要求教师从学习到生活给与学生充分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进行严格管理,形成集思想引导、人格培养和专业辅导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淘汰机制,“卓越班”学生实行逐年考核,定时分流,适量增补原则。

四、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第一学年

入选学生第一、二学期单独开班授课,学习基础平台课。

(二)第二、三学年

入选学生自第三学期开始编入本专业班级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学习期间要求入选学生完成下述工作:

1.要求入选学生已完成在专业工作室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且参与导师实际课题研究并有成果。

2.参加正规专业设计大赛并获奖。

五、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多学科性大学资源优势,从培养卓越设计人才出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手段、以增长创新能力为根本、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下完成教学改革。

(一)基础教学

基础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利于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还要与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很好的衔接,二者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

(二)实践教学

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训练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岗位适应能力。

为突出对学生设计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通过校内工作室拓展能力、校外实践基地提升经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们把课堂学习和真正的市场项目实践有效的组成一体,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整体的设计制作水平。

1.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项目、实际课题、大赛等引入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完成每一个实际项目,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接受与综合新思维能力、解决专业问题与实践能力、群体智慧与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作室还将诸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最前沿设计理念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带给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也极大地活跃了学术交流的气氛。

工作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一个磨练的平台,提供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工作室不仅是教学、科研和企业有机结合的纽带,同时也使得教学和科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其次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由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或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再次是聘请企业设计师、工程师来校授课,指导学生的校内实践。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形成了一支校、企教学团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培养学生较高实践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专业意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满足了当前对设计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能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才能使教学体系更加适应时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拔尖创新设计人才。

3.国际化教育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卓越设计人才,要与国外设计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借鉴吸取国外多学科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进行卓越设计人才培养。以创新理念和国际化理念为基础,把开设特色英语课、双语课和特色实践课程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及交流合作等开展国际化教育,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结语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3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显著提高,并且,不断的进行功能延伸。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现状

2000年,机器人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其目的是刺激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年轻学生投身机器人技术。2002年,机器人竞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竞赛达到热潮。2004到2009年,机器人竞赛成为了主流,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在河南、广西、陕西、云南、重庆、湖南、青海举行,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成绩不断攀升。同时,第五届至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绩。2011年广东省的虚拟机器人竞赛,全省共有12个地市和顺德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106支,参赛学生148人。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现场编写虚拟足球比赛和虚拟灭火比赛的程序,然后进行投影演示,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观看和学习。2012年的“乐博杯”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竞赛在西安举行,汇聚了众多的参赛者。同学们秉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态度,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比赛成绩优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兴围小学代表队,他们突出重围赢得了冠军,即将代表中国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国内科技、教育界一致认同的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赛事,作为一项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参与性和普及性,适应当代青少年需求,深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智力开发活动,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智能机器人缺少科学、可行、实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学制的阶段性划分不明确,存在重复学校相同知识的现象,从而导致机器人教材特色不明显。

2、智能机器人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导致许多教学只能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有秩序的开展知识体系教学。

3、目前学校教育使用的机器人很纷杂,缺少规范。并且绝大部分并不兼容,开放度低。还有就是教学用机器人单机价格偏高原因是销售数量上不去,导致厂商只能太高价格。

(二)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欠发达地区软硬件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建立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级的教学资源。

(二)学科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来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该门学科在小学教学当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相关教师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理论,同时,实践经验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开展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在全国的中小学基本完成,各地区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房,而开展机器人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购置教学使用的机器人,从而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机器人”实验室。另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收集也是一项关键任务。学校可以统一添置一批有关机器人的教学信息资源,例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机器人教学课件,教案等。丰富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教学研究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影响下,物理这样一个实验居多的科目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产生基本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理性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基础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辅导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科学知识,这一教学计划是由各种教学元素充分结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容及构建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验探索科学实践的乐趣,从而加深对规律定律的记忆,更好地学习。在实验课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制订必要的学习计划,并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和寻求合作学习。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以下几种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以实验探索的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种为“控制变量法”。以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为研究对象,例如: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通过对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精确分析,得出准确结论。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体作用,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学中,可进行充分的探索性实验:利用实验归纳法探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自行对电路进行设计,并且通过电流表测出各电阻的阻值,然后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并从实验中归纳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再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通过设计电路、总结规律、理论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培养探索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灵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接受新事物,“好动,好奇,自信,进取”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性格特点,物理实验生动,与实际操作和探索的因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一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实验设计悬念,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学生按照基本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所有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部分被遮挡,其成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并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或猜想,即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并说出自己的根据和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5.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发散,取决于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自由、易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思维空间。而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全面的革新,先学会放下身段,彻底摒弃以往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对的”这一陈旧观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以亲和力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出便于学生改正,从而使师生间建立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同学、教师争论。其次,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每一个步骤和实验原理都讲解得非常仔细并且反复强调,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死记硬背,最终实验课的功能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在实验教中,我采用的是活学活用的原则,为学生提出发散性猜想,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论证各种猜想。如此生动的实验场景,又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记忆怎会不深刻?实验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践研究,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高层次 数学认知 课堂教学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善于解决常规问题,而不善于解决非常规、开放性问题,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多项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顾泠沅教授组织的青浦实验在1990年和2007年分别对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进行了大样本的测试。这两次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在“计算”、“概念”、“领会”水平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在“分析”水平上,不但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反而还有倒退的迹象。解决非常规、开放性问题和顾泠沅教授所划分的“分析”水平,均属于高层次数学认知。因此,什么是高认知层次数学任务,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高水平数学认知亟待解决。

对此,鲍建生等人根据青浦实验小组的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认为“分析”水平应包括以下五点高认知层次数学任务:

(1)发现并形成合适的数学问题:从各种情境中发现所包含的数学要素、关系或结构,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2)解决非常规的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3)提出猜想与构造模型:分析条件和结论间主要关系或重点步骤,形成假设或初步的数学模型;

(4)特殊化与一般化:全面结合已分解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按照模型需要对已有的数学概念、程序、性质和命题进行推广或特殊化;

(5)数学推理与证明:用数学语言形成结论并给出严格的证明。

本文将以此为框架,对一节具体的九年级数学课进行课堂实录研究。

1.《反证法》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九年级教材下册29.2节《反证法》,在教学中,学生需要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掌握反证法的步骤与综合法的根本区别,并且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较简单的命题。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但是,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反证法需要较高的数学思维水平,且反证法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证明方法,因此让学生理解反证法的含义和掌握证明步骤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寻找问题的反面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过程分析

表1 各数学任务用时分布情况表

本节课包括:情境引入、方法形成、反证法证明过程的分解练习、例题、练习、扩展练习、总结7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细化,与上述框架对应,笔者发现,本节课教师对其中四点落实较好,但较少涉及解决非常规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具体过程如上表:

2.1形成并发现合适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在情境引入和方法形成的第一步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并发现合适的数学问题。

首先,引入课题的是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这两个问题用反证法更容易解释得清楚,但教师直接让学生解释,在学生解释不清的时候,再提示学生从结论的反面入手。这样的做法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帮助学生发现并形成合适的数学问题,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反证法证明?反证法的好处是什么?怎么用反证法证明?在方法形成的第一步中,教师同样做到了引导学生发现和形成数学问题,请看第一步的教学实录:

师:我们看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在一个ABC中,AB=c,BC=a,AC=b,且∠C=90°,那么a■+b■+c■.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生:是。

师:这是什么?

生:勾股定理。

师: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勾股定理。接下来教师把他改一改我把刚才的∠C=90°改成∠C≠90°,a■+b■改成≠c■,这是真命题吗?

生:是。(回答人数不多,学生有些犹豫。)

师:是。为什么呢?

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它的反面来讲一讲。想想看我们这个命题是要得到a■+b■≠c■,它的反面是什么呢?

生:a■+b■=c■.

师:那么我假设a■+b■=c■,你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

生:∠C=90°.

师:为什么会得到∠C=90°呢?

生:因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师:也就是说因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道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因为C是斜边,所以∠C=90°。这与已知条件中∠C≠90°矛盾。一旦出现矛盾,说明假设还成立吗?

生:不成立。

师:那么就是导致了a■+b■=c■这个命题不成立,也就是a■+b■≠c■,这个命题是一个真命题。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虽然处理方法与情境引入相似,但情境引入是两个生活实例,而这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如果在情境引入中教师能启发学生发现并形成数学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希望学生自己能发现这个问题与情境引入中问题的相似,从而自己发现问题中包含的数学要素、关系和结构,形成数学问题。

2.2解决非常规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完例题与习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下:

讨论问题:有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撒谎,C说A,B都撒谎,则C必定是在撒谎,为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规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之前的授课中,学生练习的均为常规的程序性数学问题,这道非常规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同时加深对反证法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仅仅用自己提问然后自己回答的方式,证明了一下C必定撒谎这一结论,整个过程用时很短,从课堂反应上看,学生似乎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够。

2.3提出猜想与构造模型。

在方法形成的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勾股定理的否命题,便在黑板上板书了反证法的详细证明步骤。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并没有自己归纳,而是请一名同学回忆上述问题的证明过程,自己归纳。这便做到了提出猜想与构造数学模型。对具体问题的证明和抽象出一般的证明方法之间有着较大跨度,让学生自己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主要关系或重点步骤,形成初步数学模型的能力。

2.4特殊化与一般化。

在形成一般化的证明方法以后,教师适时地按照证明步骤回顾了情境引入和勾股定理否命题这两个问题的证明。这样的做法正好符合了一般化与特殊化的原则,全面结合已分解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按照模型需要对已有的数学概念、程序、性质和命题进行推广或特殊化。回顾例子的过程有利于让学生把程序化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的实际联系起来,深化对反证法证明过程的理解。

接着进行了对反证法证明过程的分解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练习如何进行假设。让学生说出“a//b”、“∠A不小于60度”、“线段AB,CD互相平分”、“至少有一个”这四个命题的反面是什么。

第二步:给出证明的大致框架,让学生填空。

在ABC中,AB≠AC,求证:∠B≠∠C。

分解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由于有较多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对于反证法的薄弱环节在于第一步“假设”。“假设”其实是对结论进行否定,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不大于”、“至少有一个”这样的命题进行否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教师第一步进行假设的练习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一类问题。在第二步中,给出证明框架,让学生填空的做法,是给予了学生一个对反证法整体思路的熟悉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接受有积极作用。同时,上述的第四点特殊化与一般化要求:全面结合已分解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按照模型需要对已有的数学概念、程序、性质和命题进行推广或特殊化;而这两步分解练习是对模型(反证法的证明步骤)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解和详细阐释,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特殊化做好了铺垫。

分解练习之后,又讲解了两道例题,并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道习题。这同样也是对反证法证明模型的进一步运用,通过分解练习和例题的讲解,学生在练习中反应较好。

2.5数学推理与证明。

以上进行例题的讲解和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学推理与证明的过程。教师多次强调证明的格式规范,学生也能够对所给习题进行严格证明。

3.教学建议与反思

综合对本节课以上五个方面的考察,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3.1在发现并形成合适的数学问题之初,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就本节课而言,反证法这种证明方法很可能是学生从来没有在数学学习中接触过的,因此,对于情境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即使他们明白其中道理,并且发现从正面去解释存在困难,他们也想不到用反证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适当提示,步步引导,并且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急于说出答案,那么让学生发现和形成合适的数学问题就变成了老师给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学生从一开始对该问题中包含的数学要素、关系和结构认识的不够深刻,这会影响学生掌握和运用该知识。

3.2在课堂中,教师应适当增加非常规和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比例。

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共讲了3道例题和一道习题,再加上5道分解练习,这些题均为学生熟知的几何性质,对于这一类问题,学生掌握较好。而非常规的问题,教师用了一个辨别谁在说谎的开放性问题进行,题目选取得当,有趣味性。然而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也没有请同学回答,而是自己说出了解答过程,且仅用时1分48秒。虽然当时临近下课,教师这样处理可能是出于对时间的考虑,但是这也多少反映了教师对非常规和开放性的问题不够重视,把一节课主要定位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规的程序性问题上。然而,一道好的非常规和开放性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像这样源于生活的趣味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热爱数学。因此,适当增加非常规和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比例十分必要。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视域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A1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把工匠精神放在它的视域下,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新形势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推动“为了人、解放人、实现人”而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是一种人对自我本质力量展示、确定的内在要求和需要,也是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寻求超越,把意义赋予对象的精神活动。

首先,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不是在异化劳动下的一种活动,这区别于在科学管理与技术控制的现代管理与生产系统。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生产世界,人变成了被精心人为设计的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弱化为技术操控系统中被动的生产活动片段。工匠精神体现的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不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被动操作活动。

其次,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工匠精神表达是人的个性感性活动的创造性,而不是一种类本质活动,是一种情怀,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工匠精神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不应该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而更应该表现为一种对现存状态的创造和超越,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更是一种表达工匠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2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有了为他人创造和超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解放活动,而是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意义上实现自由和解放。

3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民族振兴

(1)为谁培养人与工匠精神。我们要区分作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的区别,也要把西方现代管理和技术科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分开。工匠精神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视角下去看待和发扬,这样工匠精神就有了“为谁培养人”的意义和内涵,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也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工匠精神在视域下就成立为人民、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精神。

(2)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工匠精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竞争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在看待工匠精神的时候,要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现实中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需要用艺术家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去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从马克思人学视域来看,现代工匠精神即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要求我们放眼世界,立足全球竞争去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

(3)怎样培养人与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去培养人,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要让人明白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不同于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精致利己主义,它有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崇高目标。其次,要有进益求精的精神去培养人,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强调价值培育,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现实,着力打造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总之,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人学的视域去解读工匠精神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需要,也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张力的必然要求,更是立足于人的实践,为了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28 29 .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