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1
一种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贯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是考虑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知识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其核心价值在于界定人们因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当人们考虑将该制度延伸到传统知识领域时,不得不回答后者与知识产权既有客体间是否具有共性的问题。
障碍
我们认为,这两者是否同质固然应该予以考查。但是,更需要注意到,即使传统知识和既有知识产权客体相同,也不能证明它就应该在知识产权范围内受到保护。因为,知识产权制度从来就不是,现在也不是保护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唯一工具。例如,科学发现一般并不受知识产权保护;所谓“公有领域”之中的智力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其实,用知识产权保护新的客体时需要解决的更关键的前提条件是客体的确定性和主体的确定性。这两者是成功协调利益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就客体而言,众多的概念虽然都各有道理,但都无法准确在界定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传统知识到底包括哪些传统成果,它和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文明成就的界限何在。而这种边界的极度模糊性必然使得通过财产权制度来理清权利义务关系的目标落空。
至于主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仅就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建议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国家、民族、社区和个人等。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主体都很难被确认为某一区域内传统知识的唯一的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有关部门起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国家应当然地被规定为唯一的主体,我们认为这种具有浓厚国有制色彩的构想是需要审慎对待的。
作用
我们无意否定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传统知识方面的价值。相反,正是由于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使得知识产权法成为传统知识综合保护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原则上,传统知识中任何一项可以被特定化,能够确定具体主体的成果,如果符合法定的其他条件,都能够直接地为知识产权法所保护。例如,民间舞蹈可以受到邻接权的保护;传统标记、地理名称可以受到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传统医药、工艺可受到商业秘密法的保护;等等。知识产权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还常常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当地人合法地利用它进行再创作时,有关成果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所有者虽然并非知识产权权利人,但是,其利益在以下方面 得到了间接的肯定:文化渊源的确定、完整性的尊重、文化影响力的增加,以及特定情 形下分享经济利益的机会,等等。当然,对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所有人利益的局限性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实践
事实上,传统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需要依赖综合的手段,既需要法律的调整,也需要政策扶持。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法律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例如,人权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及文化市场管理等法律制度。
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法律对保护传统知识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997年5月20日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0年9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等。
从性质上来说,上述诸种法律多属于公法,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支配公共资源,维护、促进传统知识成就的存续和繁荣。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传统知识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在这个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制定的《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1995年联合国的专门工作组发表的《保护土著人遗产的原则和方针草案》、2001年11月3日在联合国 粮农组织大会通过的《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约》,等等。
改造知识产权制度以满足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有着巨大的困难。具有300年历史的知识产权法律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经过不断的修补,已经成为一部服务于现代工业、信息社会的严密的法律机器,其“制度上的禀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保护传统知识的主要手段。就算是把这部机器交给了传统社区或者它的人,往往也很难有效地运转。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艺术性;研究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课文的教学,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调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提高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目的。教师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激发起他们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育他们养成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平时和睦相处,为以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一、欣赏文学精品,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欣赏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诵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富于感情,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审美观念,有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优劣高下的鉴别能力。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可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
1.保证有效的阅读时间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尽量保证一个月有两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多看一些文学精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面向就业的前提下,知识面对于学生来说总是首要的。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课堂作业,在家有各科回家作业,没有空余时间;并且学生毕竟自控能力差,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去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挤出些时间给孩子们。一些机械的抄写、背诵作业少一点,即便所谓的一些活题,也无非是根据要求写句子、改病句等!细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难道不是在复习词语,接受新词、好词、佳句的过程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也能看到正确的陈述句、反问句、转述句、双重否定句吗?况且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校期间我们语文老师应提供时间给学生看书,有了看书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适当情境
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反映,欣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创设适当情境来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情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结合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浅显易懂的诗歌和散文,可采用朗读法和记诵法,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欣赏作品中反映出的意境美、语言美乃至技巧美等;对较含蓄难懂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理解诗意和文意,共同体味诗歌和散文的含蓄美、艺术美。像我在讲《琵琶行》第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接着自己范读和适当点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和感受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物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你们看,茫茫江头,秋夜送客,枫叶飘零,荻花萧瑟,寒江浸月,客船待发,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们能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这景物的特点和给我们的感受吗?”同学们自然会随着我有声有色的引导欣赏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会抓得很准,立刻回答:“秋瑟瑟。”而对待小说和戏剧,除了生动地陈述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外,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角色朗读或登台表演,这样就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欣赏的同时再创造,既欣赏到作品原有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一种欢乐愉快中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
3.诵读古典诗歌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的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通过古诗文教学,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课前三分钟演讲
作为一名中职生不仅需要知识面广,面对就业的他们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很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我都会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们胆子变大了,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这也给他们以后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迷中,灵魂不断得到了净化,感悟力、理解力、鉴赏力等种种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次第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功到自然成地逐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本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外,还应对学生的普通话加以训练。能否说好普通话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前途,所以学生们学得也很起劲。但是普通话训练是难点。随着南来北往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金融业、服务业都要求员工使用普通话接待顾客,因此职高生过好普通话定级关,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也会在早读时亲自督导学生普通话的练习,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把握正确的语速,培养他们的语感。练好普通话是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每一个财经专业的学生都不能例外。面向金融业的他们,更应该练好自己的基本功。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3
一、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缘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运用“空白艺术”的认识不够全面,总是认为全盘给予才是最为稳妥的,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留白”的尝试。其实,在教学中发挥“空白艺术”的作用,是一项教学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优化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要求。
1.运用“空白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求。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了实现在一定的篇幅里面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思想主题,需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科学安排,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对主要情节进行提炼与浓缩,将相对次要的情节进行空白处置,另一方面是将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空白处置,让读者自行意会与揣摩,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一种空白处理手法,都为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想象与发挥空间,这样的结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空白艺术”的运用成效,更加深刻、全面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造,完成教学目标。
2.运用“空白艺术”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需求。“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思”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给予”,还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创设空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学习活动。教师如果过多地运用给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属于奠定的灌输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空白环节,是教学过程从单向灌输模式走向探究自主模式的重要途径。
3.运用“空白艺术”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精神应当从青少年时期抓起。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效定位,其中创新精神是重要的方面,语文课堂应当全面有效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目标,为学生创造积极拓展思维的机会与平台,如果所有的环节与内容都是教师直接叙述讲清楚,必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着力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空白,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设计流程,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空白、教学流程空白以及教学延伸空白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积极思维、深入思维的有效平台。一是利用教材内容空白启迪学生思维。教材中许多地方在内容安排与文字处理方面很有特色,创造了欲说还休的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为文章补充完整的结局,这一环节可以为教师有效运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内容上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寓意,有效深化教学成效。二是设置教学过程空白引导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采取直接给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较低,思维活跃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空白环节,摒弃教师给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发掘文章延伸空白拓展想象空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文章的拓展环节设置教学空白,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置一段空白:“如果诗人真的获得了三天的光明,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还有三天的光明,你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教学空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们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对主题理解更为透彻,提高了学习成效。
三、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成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是深化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一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空白艺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发掘者。二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运用“空白艺术”,能够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契机,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深入,长此以往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空白教学的氛围中,积极开动脑筋,与同学进行合作研究,对于拓展思维宽广度以及提高创新意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掌握这一基础工具,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教学的艺术性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进行艺术表现和科学再现的优化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具体就是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灵活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为取得最佳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在这里需要遵循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要求教师通过灵活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对教学进行优化处理,且教学的过程充满个性和创造性,使其别具风格。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形象性。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技巧、图像、音响等方式来表现和传播教学内容的思想感情,变枯燥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震撼、滋润、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情理性。教师的态度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科学再现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也是需要师生关系融洽方可的,无论是教还是学,对待客观事物的情感都是理智的。
(3)审美性。教师的审美价值或教学的美主要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教师仪态、语言以及板书等都属于外在美,而内在美主要是指教学的风格、意境等,例如鲜明独创、稳定成熟。只有这两种美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显示出教学魅力或审美价值。
2.语文教学备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其中备课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保证。如果没有认真备课,或者只是简单地抄抄写写是上不好课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推敲。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钻研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调查了解学生编写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
3.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重要渠道。课堂提问不仅能起到巩固教学内容、反馈教学质量的作用,还能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对于课堂的提问设计要做到:围绕主题,少而精;顺序得当,重点突出;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度。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记忆式、选择式、比较式以及迁移式等。至于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和反复处等地方设置。
4.课堂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堂课都离不开它。板书就像一个“微型的教案”,把知识很简明、形象和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在缩短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快速地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个框架结构的理解,方便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所以板书的设计要具有明确性、直观性、整体性和实用性,最好是图文并茂,无论是文字或线条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构思板书设计时可以从人和物的关系出发,也可以以文章结构顺序为线索,还可以以时间顺序为依据。但是一定要避免板书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五颜六色的标识,让学生眼花缭乱。
5.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性是对课堂整体的一种把握和调控,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一方面老师可以讲一些幽默、有趣的故事或笑话来缓解一下教学气氛,在课堂问题时,无论学生回答得好与坏,都要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要不断地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在不断的追究中获得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思维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在创造良好的氛围的前提下,还要抓好课堂教学秩序。走上讲台的首要任务就是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预防性管理,其次就是加强课堂的吸引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6.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搞好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方可提高教学效率,不要逼迫学生增加劳动强度和加班加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老师要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竞争教学法和快乐教学法等。
总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掌握运用教学科学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艺术性
由于当前国际上有关教学情境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愈发完善,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情境创设教学,同时也有更多的教师开始在其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来实现知识的教授,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践与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渐入繁荣期。不过,目前该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其构建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时往往会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能结果。因此,对于构建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而言,依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艺术性方面的特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当前虽然已经有非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这一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也渐渐了解了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为情境这一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活跃、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活跃课堂上。譬如,对于小学课文中的“和时间赛跑”,教师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会构建相应的情境:“同学们,猜谜大家喜欢吗?大家知道哪些谜语,说出来大家一起猜一下。”之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去讲述并解答谜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之后教师再引申出与文章有关的一个谜语:“大家说了也猜了这么多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下,看谁能够最先猜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认为充裕,有人认为永远不够,有人非常珍惜,有人却不断地浪费。”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本主体上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铺垫过多将实际目标模糊了,促使情境创设的艺术性被忽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建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而言,在实施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景物及状物所具备的具体化形象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感受,并结合课文,全面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因此,该类文章的情境创设主要以课本描述对象为主,采用身临其境的情境创设来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景物所带来的主要特征,构建出特色化语文阅读教学。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6
一、尚真,语言艺术体现真情真意
在语文课堂之上,教师的语言本着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运用语言则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真实运用。脱离学生实际的语言是不真实的,而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还要渗透出真情真意,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所思。教师要避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暴力”语言,这种语言非但不能吸引学生,还可能让学生的心远离教师,从而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或者有的教师不是发自真心的“虚假”语言,这些都是破坏语言艺术的大忌。真心真诚的语言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实意。面对小学生,教师的语言趋向于口语化,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一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上课伊始,教师用欢快的语气询问学生,“春天到了,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纷纷说道,“门前的大柳树发芽了”“小燕子飞回来了”“迎春花开了”“小草黄黄嫩嫩的”……教师微笑着连连称赞学生说的好,观察仔细。“春天一到,大地复苏,花呀、草呀、树呀都悄悄醒过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春天的柳树也醒了”。教师自然流露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切合学生心理运用真实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吐露真情,为上好这堂课开了个好头。
二、尚善,语言艺术充满谦逊柔德
教师尚善的语言艺术,将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善的种子,从教师身上学到待人说话的方式方法,为其成长添加健康养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运用贯穿始终,从小学生的童心所需出发,无论是提问学生还是评价学生,都能体现尚善,那么,学生在被重视与关注之中,对学习语文兴趣倍增,思维会更为敏捷。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教师深深叹息,“这么可怜的小女孩你们同情她吗?如果你是作者,你愿意改写小女孩的命运吗?”“愿意,愿意!”学生纷纷表示,有学生说“我要写成穿越剧,让小女孩和她的奶奶穿越到现代,过幸福的生活。”也有学生说“有好心人收留了小女孩,给她好吃的,买新衣服,让她上学。”更有学生说“国王突然出现在街上,发现小女孩和他失去的女儿长的一模一样,于是带小女孩回到王宫。”……学生的思路五花八门,原本凄惨的童话故事意外的充满了喜剧效果,学生本真的善良被催发出来。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从童话中深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为自己改变了小女孩的命运欣喜。小学生在教师的善意引导下,精神的尚善种子悄然萌发。
三、尚美,语言艺术彰显智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