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服务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1

一、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佳木斯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户,其中粮食加工企业469家,年加工量218.6万吨,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3家),加工类型有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资料产业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为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8.5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带动基地面积1051.5万亩。

二、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情况

目前,佳木斯市分行级金融机构7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网点共计340个。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方面主要有两家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2009年全年累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16亿元,支持了包括阳光生化、吉庆豆业、一季付士米业、大明宝贝面粉等较大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2009年累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6000万元,支持了希波集团、益海粮油、喜鹤米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银行充分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有效功能,有力的支持了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拓宽和延伸,粮食转化能力大幅增加,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在本地粮食市场,我市加工企业参与程度由以前的只占一席到目前占据半壁江山。佳木斯农业实现了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由粗放、分散向标准化、基地化、无公害生产转变,农产品销售方式由传统农贸市场向大型专卖市场转变,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存在的的问题

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企业管理不规范,难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防控的要求

我市的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农民的产业化的进程,许多农民企业家从最初的微型企业起家,经过多年奋斗,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自己拼杀出来,体制和机制合理、灵活,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家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才能不断回避在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不懈地追求利益,使产业化经营组织在风浪中滚动发展,由此带动农户共同富裕。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过渡灵活所造成的发展不规范,难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相差过大,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流程要求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主要的指标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和评价,面对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的财务报表时,往往无法进行客观评价,最终对企业准入的否定。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品和信用担保

大多数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土地多以租赁形式取得承租权,厂房、生产线比较陈旧,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品,一般不具备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资质条件,导致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无法破解。

(三)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

一是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季节性强,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且占用时间长,而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风险管理的考虑,往往更愿意提供短期贷款,造成信贷投放期限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二是结算和网点服务不到位。由于城乡汇兑结算通道不畅,专业化农户所需要的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据统计,佳木斯市县及县以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网点仅26个,且主要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城镇,远不能满足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层次低。现代农业企业所需要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等各类特殊服务很少,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无法和本地农产品对接。四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

(四)政府在产业化融资中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目前政府部门在产业化企业的认定、协调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为佳木斯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但在农业产业化融资方面,主要还局限在联系各商业银行与龙头企业对接。实际上,政府部门在树立银行信心,克服银行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的规避心理还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如构建诚信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协调建立行业协会;打击恶意违约、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建议

(一)创新贷款品种,优化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产品。对资信状况良好、确有还款能力、与银行有长期稳定关系的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对可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企业,可以采取循环贷款的办法,实行“随借随贷、随收随还、循环使用”;积极探索开办存货、应收账款等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方式,如特色农产品抵押贷款、小企业简式贷款等;要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产品。要简化信贷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在粮食收购旺季客户能够及时取得贷款;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制定信贷标准。建立促进贷款有效增长和效益提高的激励机制,对发放的贷款确定一个合理的风险控制比例,严格奖惩,实现规避风险和利益驱动的对立统一。完善对客户经理的管理,建立客户经理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积极性。对信贷管理质量好、严格按程序放贷的客户经理,给予相应的奖励,做到权责利对称。

(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各级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在农业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促进信息相互对称;要积极开展农业项目融资推介活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项目推介会或银企联谊会,将有效益、有市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为投融资双方的合作与发展创造机会。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听取农业经济、金融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农业经济金融运行形势,解决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疑难问题。积极构建诚信环境,坚决打击来意逃债企业。政府要在财政支持方面加大力度,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2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点线面”布局科普示范带

随州市科协紧紧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坚持把科普惠农项目作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以“点线面”科普工作法打造科普示范带,将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这些“点”集成放大,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条科普示范的“线”,一条“线”成就一条科普示范带,多“线”带“面”,立体助推现代农业“面”的发展。围绕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先后培育发展14个食用菌方面的协会、20个科普示范基地和一批科普示范带头人,形成辐射全市230个专业村,40万人的食用菌科普示范带,食用菌产业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几年来,精心打造了食用菌、优质林果、地道蔬菜、中药材、家禽家畜和特色水产六大科普示范带,将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和惠农服务站等科普示范体系镶嵌其中,有力服务了市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围绕增强示范带动,以“双层责任制”给力项目管理

为切实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随州市科协认真落实项目“双层责任制”。一方面,建立项目专家指导责任制,从源头上请专家把脉问诊。市科协每年年初邀请项目专家,对照入库条件,量化打分,严格筛选,将科技含量高、产业基础牢、群众参与广、科技示范强、发挥作用长的项目入选项目库,入库后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排序,择优申报。充分发挥项目专家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和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建立项目管理科协主席负责制。明确县市区科协主席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行指导、服务、监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跟踪,全过程服务指导,全过程监督检查,对项目能否取得成效承担直接责任。市科协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考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由于实施了“双层责任制”,确保了项目的质量,项目的基地牵动、协会联动、科技驱动、科普推动、辐射带动等多重功能得到扩散、释放,惠农项目的示范带动力得到有效发挥。

围绕健全农技服务体系,以“三站”建设构建科普惠农长效机制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3

一、当前我区“三农”工作发展格局

我区现辖15个乡镇街,108个行政村,808个自然屯,9.2万农户,农业人口33.2万人,耕地面积128.4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突破12亿斤,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蔬菜总产实现48万吨。建设标准化养殖区106个,畜牧业综合规模化率达74%。农民人均纯收入9876元。外出务工人数10.74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1.99万人。

二、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定位

纵观我区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

根据我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生态化和农民城市化三篇大文章,逐步建立起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

三、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作为一个农业大区,我区具有发展农业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农业传统优势得到了巩固,新的优势和潜力正逐步形成和发挥。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大。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生猪、肉牛、鸡鸭等畜禽产品产量。蛋、粉条、豆包、米面、山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步提升,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农业发展具有经济区位优势。我区地处全省中部,毗邻哈市,交通比较发达,公路、铁路等都比较方便。我区资源丰富,拥有“大米之乡”、“大蒜之乡”、“石材之乡”,更是金源旅游胜地。这种资源优势与交通优势的结合,使我区农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巨大。农业产业化逐步成为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四是观光农业逐步兴起。农业与服务业结合在一起,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农业形式在全区各乡村开花结果,产生了双赢、多赢的好局面。

五是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区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6.7%,劳务收入实现10.5亿元。

四、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思路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重点实施“四大工程”:

1、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稻、粘玉米、蔬菜、瓜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山区乡镇的林果特色经济区、平原乡镇的绿色水稻经济区、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

2、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

3、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4、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阿城农业的品牌优势。

(二)积极实施农村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二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三要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阿城”建设方向。四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

(三)积极实施农民城市化,要在服务引导、完善和实施充分就业、土地流转、住房保障、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上需要落到实处,确保农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4

关键词: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99

1 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业生产中的气象信息服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所谓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即对未来气象发展、变化进行的预测及报告的准确性,导致气象信息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系统所模拟的大气运动结果不够准确,在反映真实的天气天变时不够客观,其中带有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气象信息的不够及时。气象信息必须及时至广大受众,才能体现出预防参考的意义,为广大农民群众防灾预留充足的时间,但是实际工作中针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却相对滞后,留给农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的时间十分有限,农民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受损严重;气象信息针对性不足。现阶段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多是针对常规性天气报告,很少有专门针对农业需求进行的专项气象信息服务,而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针对性要求又相对较高,不仅要准确预报气象信息的时间,还要包括种类及地域等,而缺乏针对性的农业气象信息则会大大降低其指导性作用。

2 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效果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效果及效率。

2.1 完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气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深化气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最大程度上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及预警信息的资源共享,从气象部门、农业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及气象信息中等各个环节着手,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省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区域主导作用,联合各市级、县级、乡级等气象部门建立统一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率。不断研发出新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气候监测与天气预报外,还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服务中,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突出气象信息的趋向性与导向性;针对农业生产开发专门的气象服务信息,提高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精确性,以提高农业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

2.2 完善各级有效联动业务服务机制

气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联动业务服务机制,将省、地、县3级联合起来,针对不同地区的灾害特点及农业特点进行监测、预警,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指导作用。各级气象服务人员要统一起来,针对涉农政府部门的气象需求、农民群众的实际生产需求、结合自知的服务经验,不断创新服务产品的种类及内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率,实现气象业务由传统的“金字塔”式传播模式向着“扁平化”传播模式的转变。加强农民气象信息服务需求的整合,坚持对常态化问题的调研,全面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及准确性。

2.3 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在广大农村基层,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工作,导致农村基层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专业能力较差,无法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因此要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应用高福利吸引外来人才,政府要加大对基层人才的政策性倾斜,为其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做好其职业规划,留住一些技术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并将其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带动其它工作人员,提高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不断加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工作可以由上述引的先进人员进行培训,基于实际工作的角度,从细节上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性;也可以聘请相关的气象专业进行专业授课。人才培训要以配套的考核机制为辅,将其培训成绩与其工作绩效相结合,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借鉴其它地区先进的工作经验等。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5

【关键词】粮食生产东湖模式

一、取得的成效

1.扩大了早稻面积

整合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促进了农户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据统计,东湖村221户农户从2008年种植早稻面积不足100亩到2009年的779亩,扩大了6倍多,连作晚稻780亩。以“东湖”模式为样板,全区建立一个万亩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各粮食主产乡镇以村为单位,建立一批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以早稻生产为重点,组织开展“十统一”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以点带面,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早稻生产。

2.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东湖村为例,通过组建粮油专业合作社,实施社会化服务,221户农户参与,种植早稻779亩。以每亩增收230元计,2009年整个示范区779亩221户农户总共可增收179170元,户均增收810元。全区扩种早稻3.5万亩,以每亩增收400元计算,可增收140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3.促进了结构调整

农户种粮积极性的高涨,扩大了粮食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促进了柑桔产业的转型提升,目前,东湖村有100多亩退桔还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粮田面积,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4.推动了土地流转

东湖村有86户常年外出务工和无劳力户,往年都是以满足口粮为目的,种植一季单季稻,容易出现耕地的季节性抛荒,土地利用率降低的情况。通过加入合作社,将田地以每年每亩250斤粮食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过程均由合作社负责,农户可安心在外务工,做到务工种田两不误,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

二、主要做法

1.整体推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1.1流转托管

即常年全托管田地模式。将常年外出务工或无劳力户的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给予每亩250斤粮食的补偿,种植过程均由合作社负责。有86户农户选择该种模式,面积300亩。

1.2全程

即对入社农户早稻种植实行全程管理服务模式。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五、十统一”服务。“五”是代耕、代育、代管、代收、代订单。“十统一”是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保险、统一订单、统一测土配方和统一农资采购,社员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有偿服务费用。共有133户农户选择该种模式,面积473亩。

1.3部分托管

按季托管模式。农户将田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早稻,晚稻交还给农户种植,但合作社要提供秧苗和大田平整细化服务,其它流程由社员自行负责。有2户农户选择该种模式,面积6亩。

2.合作社全程提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

衢州市衢江区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5月,由种粮大户杨红卫牵头组建,由社长、执行监事、理事共七人组成理事会。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该社现已将东湖村221户农户全部吸纳入社。在为东湖村农民提供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该社的服务宗旨是:政策引导、农民自愿、村社联动、全程服务、保本承诺、社务公开。

2.1政策引导

宣传发放种粮政策明白卡和服务解答卡,推动农户入社,促进早稻扩面。

2.2农民自愿

合作社由农民自发组织、自愿加入、自由进退、自由选择服务内容。

2.3村社联动

合作社和村两委相互联动,在组织发动、运行管理、服务创新、成本核算等方面互利互动,相互保障。

2.4全程服务

以合作社为经济主体,全程开展“五、十统一”社会化服务。

2.5保本承诺

合作社向社员实行生产成本最高限额承诺,节余返还,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2.6社务公开

合作社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盈余分配、资产处置等按季按期张榜公布,并向社员大会公开。

一方面,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五”“十统一”服务,“五”即由合作社负责代耕、代育、代管、代收、代订单。“十统一”即由合作社负责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保险、统一订单、统一测土配方和统一农资采购,社员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有偿服务费用。解决一家一户生产所解决不了的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地方政府扶持和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实现了节本增收。

3.制发政策、成本、收费明白卡

东湖村农户之所以会全部自觉加入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并自愿接受全程社会化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该社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早稻生产成本和全程社会化服务收费制成一张明白卡,发放到农户手上,做到了公开透明服务。

3.1政策公开

根据省市政府抓好粮食生产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解读各级政府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为社员提供早稻生产政策明白卡。

3.2成本公开

按照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程序,从播种到收割归仓,细算早稻生产成本,并向全村农民公布。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6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__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努力抓好烟农队伍和烟技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技术队伍和一支忠诚度高的烟农队伍。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烟农和烟技员队伍都是__烟叶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此,__营销部近年来一直把烟技员和烟农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20__年建立“合同管理户籍化、技术指导客户化”的烟叶生产模式以来,不断升华“模式”的内涵。20__年提出和烟农建立“鱼水关系”的新理念,从三个角度的互动较好的实现了烟技工作者和烟农的零距离沟通:一是从培育烟农队伍忠诚度着手,首先通过户籍化管理,优化烟农队伍,提高个体种植规模,走适度规模化经营道路。20__年种植合同面积4.2万亩,户均种烟7.30亩(比去年5.56亩户均增加1.74亩),诚信户2752户,计3.17万亩,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烟农1066户,面积17850多亩,规模化和诚信化种植逐渐突显。其次建立烟农培训体系,倡导个性化优质服务,培育烟农队伍的忠诚度。今年生产期间集中培训和阶段性深入乡村培训烟农达两万多人次,收购期间为偏远山村的烟农提供运输服务等,烟农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上升一个新的水平。二是从加强烟技员队伍培训着手,克服烟技员队伍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和经验较丰富的矛盾,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均衡“水桶理论”中所说的挡板高度,转化为一支团结关爱、战斗力强的队伍。三是从强化烟技员和烟农队伍的沟通协调着手,主要采取量化的烟农对烟技员的满意度考核和询问烟农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烟农和烟技员队伍的关系,提高烟农对烟草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向建立“鱼水之情”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全面发展,落实到__烟叶生产上就是要全方位提高__烟叶生产的综合实力,稳步发展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水平,提高烟叶的产质量,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理论上分析,__县耕地面积97万亩,每年种植烟叶4.2万亩(扣除不宜种植的田块,仍可以实行轮作),平均亩产按2.8担计算,可收购烟叶11.76万担,可实现地方特产税1000多万;平均每斤价格按5.5元计算,可实现烟农收入6468多万,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企业获利基数也有坚实的保障,应该说稳定15万担的种植规模对__烟叶生产的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20__年冬季统计种植面积只有3.2万亩的情况下,__营销部意识到这样的种植面积和科学发展的矛盾,立即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加大了对烟叶生产扶持的力度,投入扶持资金900多万元用于烤房改造、改良土壤、起垄机、漂浮育苗大棚和乡村水利建设等项目;投入100余万元为全县烟叶生产买了保险,并将保险公司因灾补偿全部补贴烟农;出台政策,对灾年烟农亩产值偏低、不到650元/亩的,一律补足650元/亩;改往年股(室)挂包基层站为股(室)主要负责人挂包,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并划出部分奖金和基层站完成目标情况挂钩,同时成立烟叶收购督查服务小组和推行“管收结合”的烟叶收购新模式,改变了以往部门或个人抓烟叶收购的弊病,有效的整合了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全方位的投入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种植面积看,从最初统计的3.2万亩到4.21万亩,增加了一万多亩;从收购过程看,规范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正、公开、公平”的收购要求得到体现;从收购质量看,在烟叶屡遭水、旱、虫灾的情况下,收购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亩产值基本与上年持平,得到大部分烟农满意的评价;从收购数量看,20__年收购烟叶11.42万担,比上年增加近1万担,地方特产税明显增加,政府比较满意;从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看,现在我县烟叶生产区烟水、烟路、育苗基地、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已配套,基本烟田规划与建设已具备规模。这些措施和结果为促使__烟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协调发展,落实到__烟叶的发展上就是要充分整合影响烟叶生产的关键要素,协调好__烟草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搞好协调,为__烟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空间。

__烟叶生产要可持续性发展,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一要制定和完善烟叶生产的各项扶持和激励制度,解决好烟叶生产“起步早、改造难、规范滞后”三者的矛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__营销部为让新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相配套,以每年1000多万的资金扶持烟叶生产,20__年更是投入2300余万元,其中仅用于土壤改良、烤房改造和乡村水利等烟叶种植的基础性项目的投入就有近900万元,煤炭补贴和灾害补贴600多万元;同时也健全和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更加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机制。如烟叶收购考核上,一改往年只注重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的方式,今年不仅考核上等烟和收购量,>

,!组长收购质量的考核,生产组长对评级员的评级质量的考核,评级员对预检员预检质量的考核等,形成了层层监督机制,减少了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二要全面实行烟叶收购入户预检制,缩短烟农交售时间,减轻烟站收购压力,减轻收购现场的忙乱,维护烟叶收购秩序,提高所收烟叶质量,提高烟农的收入。三要打击烟叶的非法套购、囤积、贩卖的现象,堵截烟叶外流,彻底扭转不利于协调发展的收购秩序。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原因,部分乡镇的烟贩活动屡“打”不止,每年花大量的资源用于打击烟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是治标没治本。20__年推行“管收结合”的烟叶收购新模式,一是加大了打击烟贩的参与面,甚至很多烟农也加入打击烟贩的行列,增加了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了烟贩的生存空间;二是增加了烟技员和烟农的沟通频率,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三是可以通过和烟农的“感情”沟通,转换部分烟农卖烟给烟贩的观念,更为有效的遏制烟贩贩烟的来源基础。20__年,__烟叶收购秩序特别好,没有收一片外地烟叶,没有农民私售烟叶,没有烟叶贩子兴风作浪,没有发现收购人员接受烟农请吃请喝或收受红包、礼金现象,没有烟农到有关部门告状和反映问题,社会反映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