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经知识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1
1.要具有优秀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精神
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是现代企业员工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是奉献企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精神的集中表现。财务管理部门是掌握企业核心信息最丰富、最准确的部门,所有关于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经营状况、市场及产品信息等商业机密都在财务部门的掌握之下,如何管理好这些信息并能使之不外泄,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人员既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又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还表现在工作态度上,财务工作是一项具体和繁琐的工作,在工作的形式上是重复的,但每一项工作哪怕是最微小的方面都不能出错误,否则,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始终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方面的工作,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做到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现代企业的意义上,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以上几种外,还包括,创新的素质、内外沟通的素质等。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机遇也会时刻出现,如何把握机遇赢得发展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营销部门所要考虑的问题,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承担起自身应承担的任务,这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2.1深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资质认证工作
在国家层面上,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资质培训、考核和认证体系,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上岗之前就应具有的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巧,达到的一定的上岗条件方能允许上岗。在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规范性要求,一方面有利于财务人员通过学习等方式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相应学科的建设。在企业层面上,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的有关资质认证要求,在用人上严格把关,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企业原有无资质的财务人员,既可采取进行人员调整的方式,也可采取督促其学习接受培训的方式,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
2.2提高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迅速完善。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在很多层面都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范围在扩大,如从传统的会计记账转变为现代企业财务职能的整体发挥;财务管理的手段在发生着变化,如从原来的手工记账逐渐的发展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从面向国内转变为面向世界;等等变化要求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想要适应现代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培养学习的意识,对自己的知识架构进行更新。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要迎难而上,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的唯一出路。
2.3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2
关键词:素质;知识;能力;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H11029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方案,是实现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什么样的体系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
一、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学校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为全面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培养,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围绕民族高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等特征为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搭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按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培养计划),注意课程间相互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优化了内容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在保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农学、师范教育等特点,有区别地选择和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
(4)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搭建平台,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6)加强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在知识体系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在课内外等综合活动中,都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7)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科技文化素质讲座的开设,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各专业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三大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科技文化活动、自主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2)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训练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两部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创新等。
(二)培养方案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医学、教师教育、艺术、农学、法学、工学、理学、经管、语言、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类型,体现出“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特点。
(三)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四大系列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至少修读8-12学分,要求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共享多元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丰富的资源。
(2)开设科技文化素质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跨文化素质。
(3)在专业选修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民族高校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必须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合多元文化办学资源,进一步构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1、发挥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优势,培养双语或多语特色人才。
延边大学地处民族自治地区,具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培育双语言双文化的特色,在培养多语特色人才上下工夫。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朝鲜语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在英语、日语专业招收零起点考生,培养具有英日汉朝四语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涉外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3、建立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
学校建立以来,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具有民族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一直承担着为中国朝鲜族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构建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打造了不可替代的培养中国朝鲜族民族师范教育师资的地位与作用。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3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两新”即新服务领域(突破消费业领域,形成新的生产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新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即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高素质和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产业经济竞争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总量飞速增长,占比也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这种支撑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体现为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即从劳力服务发展到智力服务,从消费服务发展到生产服务,从低端服务发展到高端服务。传统服务业发展主要受劳动力要素影响,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主要受人力资源要素的制约,因为现代服务业以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就产业现实状况而言,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旺盛需求,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还将会愈加突出和尖锐,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新兴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精通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虽然我国在现代服务业已经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还严重短缺,特别是在一些新型服务项目方面,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普遍不足。以国际IT外包服务业为例,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法律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与咨询等领域,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性滞后,使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既缺乏具有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智力金领、白领人才,也缺乏兼具技术操作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的灰领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为此,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是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关键,强化智力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与创新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仍缺乏走出校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对现代服务业最新发展态势失察,对人才需求动向反应迟钝而被动,导致专业教学与现代服务业要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既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储备和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一)对接现代服务业,灵活开设新专业和动态改造老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其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主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从学校实际出发,一方面针对新兴服务业的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前瞻性地灵活开设新专业;另一方面,适应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技术改造升级和业态调整变化,动态调整和改造老专业,使之更好地与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对接。要紧跟市场需求动态和趋势建立专业的“用进废退”、优胜劣汰机制,增强专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促进良性循环,彰显优势与特色,使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始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一致、共振。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出发,灵活开设新专业,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适应南京城市发展需求,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高尔夫管理等新兴服务专业;通过国际合作设置了国际物流(中荷合作)、国际贸易实务(中澳合作)等专业,又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进行了改造,如增设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网络营销、区域经理等专业方向,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提升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与支撑。
(二)对接职业标准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 系中,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如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嵌入网络营销课程,将BBS、电子邮件、CA认证操作等内容嵌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标准,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及时吸纳和传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从业资质和入职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以企业真实工作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为基础,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课程为主体,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整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业人员要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外语课程的比重,强化口语教学和应用考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增设法律、法规类课程和有关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课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如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国际贸易学与外语、法律法规、现代信息技术、商务礼仪等相关学科的关联,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里“做”中“学”,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很多关键环节必须设置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如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出现了许多管理创新和装备创新,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在现代物流业中已有广泛应用。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现场教学,将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实训中,确保教学实践与市场先进技术同步不落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学,建立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培养熟悉企业的作业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解释各种物流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通过带领学生观摩现代化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货运基地等场所,组织现场教学,说明物流操作的程序和现代化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先进性原则、仿真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校内形成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如在校内开设证券交易系统,与市场大盘同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基本技能;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新模式,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辅助指导,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流公司、商业银行、连锁超市、证券公司等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实际作业过程;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数字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将学校知识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和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多样化是指课程考核形式要以多样化为特征,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项目开展与管理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模拟、仿真环境下的考核,还要有实际工作岗位、真实生产现场的考核;不仅要有专业技能的考核,还要有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关键能力的考核;不仅要有笔试,还要有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核;不仅要有总结性考核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考核评价。多元化是指课程考核主体的多元化,既要有学校组织的考核,又要有企业组织的考核,还要有社会组织的考证考级。通过教师评价、企(行)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引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四)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是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与保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指高职教师团队整体上要配备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成员,即团队成员中既包括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理论型教师,又包括具有经济师、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等技能型教师;既具有从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具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既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又包括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课程开发时要充分发挥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行(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行(企)业岗位要求与任务分析后,在明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发全新的工 学结合的课程,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一要建立面向市场、能进能出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从生产和服务一线聘请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见习和工作实践,做访问工程师,青年教师每年必须在相关企业顶岗工作3个月以上,承担企业的课题和任务,使专业教师了解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三要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实行学校、企业双带头人制度,带头人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和推广能力,对行业需求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和模式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能力。
(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校园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公益性、有偿性、服务性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外和校外组织的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富有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立足职业人才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因为现代服务业岗位要求人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含外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如从事会展业的,不仅要懂专业知识,而且要通晓营销与策划、公共关系、美学等知识,还要能讲外语、精通电脑操作、善于组织管理等。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服务对象大多是形形、性格迥异的人,服务中的人性化因素和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提升服务业人才的“软实力”尤其重要。因此,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礼仪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和谐健全的人格等。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可在这些方面发挥其特殊的育人优势,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全面提升。
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了解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可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精神;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可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壮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晚会、拔河和各种球类比赛等,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开展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联系,以知识拓展和实践技能方面的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如邀请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专家和学者到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就行业发展新动向和国外行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报告,可拓宽学生视野,把握未来职业发展的走向;引导学生参与、承担一些将服务社会作为价值内核的社团与主题活动,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服务与奉献意识;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实际,可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掌握市场经济的形势和特点,自然地萌发竞争意识并逐步增强竞争能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学第二课堂,绝大多数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各类工作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投入,突破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必须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发挥优势,又好又快地培养现代服务业实用人才,助推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4
关键词:财经素养 思辨能力 雅典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 社团活动
引言
大学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研究平台,对学生开展培训,做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工作,加强教学管理,以研究出一整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结合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财经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作为财经类学校学生基本要求,它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思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言善辩,弘扬观点,更要求财经类学生通过思辨寻求共赢,它作为财经类学子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是大学生必备生活技能。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处理财务问题,应该具备改善财务状况的基本技能,掌握财富增值所需本领、态度和综合能力等。随着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理财决定越来越多,思辨能力在个人操作和团队协作都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而仅从课堂学习财经知识是不够的,思辨是通过日常的思索形成的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采取有效的课外培养,对结合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更好做出理财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理财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1.2有利于学生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随着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理财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在预期收益增加、经济前景预测等方面可能承担更多风险。为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的时候,思辨能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有效做出财经方面的决策,进行理性思考,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这对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都具有一定作用。
1.3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大学是优秀人才培养摇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这对学生更好走向就业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1.4能更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来说,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存储信息,缺乏质疑精神,必然难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擅长发现问题,并应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二、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
尽管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但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2.1思想认识不重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等各项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排练,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佳,制约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2.3忽视课外教育。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在更多的学生活动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财经知识尚不足以传授完,素养的培养和思辨很少在课堂中涉猎。学生课外活动较多,但更重视的是趣味性,未将有效的能力与趣味活动相结合,造成课堂能力培养不足,课后活动效用较少。
三、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策
为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更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注重这方面研究,提高思想认识,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平台,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培训,做好实践教学和相关数据记录,构建完善培养体系。天府学院的校训是“崇文尚武、敏思践行”,利用现代财经观念,指导实用型财经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具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大胆实践,敢于行动,不要失去商机,并善于思考和行动,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中综合采用以下有效的方法。
3.2.1雅典式教学法。天府学院注重雅典式教学方法采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雅典式教学法产生于2 000多年前,最早诞生于希腊,采用启发、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明辨是非,辨别真伪,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该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平等,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同时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让他们主动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教学中应该重视该方法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讨论,展开辩论,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3.2.2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财经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价值,为实践所证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或现场观摩教学,有效开展财经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情境创设依据,让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除了采用情境教学法之外,还要应用实践教学法,带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增进对理财活动的认识。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财经能力,天府学院鼓励学生创办学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并在宣讲与辩论协会的平台上建立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体系,脱离仅是课堂培养的模式,课堂内外共同承担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职责。
3.2.3发挥宣讲与辩论协会的作用。宣讲与辩论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在辅助财经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天府学院很重视教学中的演讲,强调语言和综合知识应用,但更侧重的是学生勇气的培养,未有成系统的宣讲与辩论的培养体系。宣讲与辩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和逻辑思维发展。故宣讲与辩论协会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宣讲与辩论话题选择,宣讲与辩论内容准备,宣讲与辩论技巧培训,组织校级宣讲比赛和辩论赛,每一次的活动和培训都有数据记录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组织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课外培养中的不足,有效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辅助教学活动。
3.3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对财经类教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财经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任课老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增进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文,邹爱婕.主题班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主题班会教育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7-189,213
[2]桂文玲.加强财经教育,提高财经素养――PISA2012 财经素养评估结果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14(20), 43-47,52
[3]刘美秀.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174-175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5
【关键词】财经素养财经素养教育微观经济学思维模式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国际经合组织(简称OECD)是财经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OECD对财经素养的定义为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是应用类知识和理解的技能、积极性和信心。同时OECD认为提高财经素养的目的在于是个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金融决策,从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
澳大利亞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简称ASIC)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行为组合,该组合是:“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财经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用以改善以及提高金融福祉。”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基于OECD对素养的解释和定义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质,将财经素养定义为个体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观念和信念等内在修养。
虽然不同机构对财经素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多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运用能力以及个人修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金融福祉。
(二)我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内容
2018年10月30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公布。该框架是由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标准研制组制定。框架采用了“五维三标”的基本框架,即每个学段通用五个基本维度: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每个维度内涵三个方面的目标:认知、技能、态度。
表1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资料来源: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一)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重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7个部分的内容。
三、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异同分析
(一)共同性
1.基本假设的共同性
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某些方面其实是共通的。经济学存在两个基本假设: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二、人都是理性的。微观经济学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展开。微观经济学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是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征是认为“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尝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两个基本假设放在财经素养中同样适用。首先,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那么社会金融提高的基本是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而对于个人来说,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就是所谓的资源有限的问题。但是人对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是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因此,在追求个人金融福祉提高的整个过程中,理性人的特点逐渐显现,即总在尝试着以最小甚至是不损失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有点类似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收入和储蓄水平的局限性。
2.内容的共同性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对于维度的设置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存在某些共同之处。
(1)收入与消费
收入与消费是相对应的。根据消费函数C=f(Y)=a+bY,a、b为参数,可知。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消费越高。从函数中可以得知,当Y=0时,C=a,即收入为0时消费依然存在。a的大小由社会风俗、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消费包括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产生的消费,引致消费由b决定。故一个人的财经素养高低可由自发消费水平和引致消费水平体现出来。政府收入与支出,政府收入多为税收或者其他收入。政府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支出的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上,政府支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提高政府收入,增加或者优化政府支出,使政府经费的使用更为合理,就是对政策制定者财经素养的考验。政策制定者具备高素养,那么所制定出的政策就相对更为合理,政府经费使用也更为高效。人民从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红利等,反之亦然。
(2)储蓄与投资
储蓄的定义为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当前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或者将来消费的部分。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储蓄也越高。然而,人都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储蓄。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把收入放在银行储蓄已经难以抵挡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因为存款利息相当的低,而且是远低于通货膨胀。既然不是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那些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投资是一种长期发挥作用的行为,可以把投资看作是对资本的另一种储蓄形式,而且是更为高效和更为保值的储蓄形式。因为投资产品有更多的选择,每种投资都各有优劣。储蓄与投资维度基本结构中的储蓄与信贷恰恰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一定财经素养的一项。投资需要资本,若没有足够的资本,就只能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一定资本进行投资。而投资所获利润又恰好可以增加储蓄,还本付息,甚至还可以用于新的投资。当然,虽说投资相当于储蓄,但是投资也并非任意行为。投资也需要对投资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未来前景从而预期收益。微观经济学中同样强调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决定投资的因素。
(3)制度与环境
微观经济学中对于制度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整经济、调整消费行为或投资行为等,其根本是通过制度的手段拉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财经素养教育而言,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与否与个人能否理解并利用相关制度有着很大关联。同时,个人能否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做出调整或改变也是个人金融福祉能否提高的因素之一。
(4)财富与人生
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改善金融福祉。财经素养则是一种行为组合,即综合运用财经知识、技能等,制定出有效的决策,进而提高个人金融福祉。个人又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个人的财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增加。只有个人的金融福祉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金融福祉才会提高。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财富的增加又会反作用于个人,进一步的增加个人财富。因此,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
微观经济学也同样对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闡述,同样认为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有赖于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消费与投资,而消费与投资却又是乘数的必须条件,乘数对最终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二)矛盾处理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经济学中将经济活动定义为各种与选择有关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又恰是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在处理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财经素养教育与经济学又表现出不同的方法。
1.权衡与取舍
由于“理性人”的假设,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权衡与取舍。权衡是为了选择出损失最小的活动,其目的是利益最大。但是,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又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呢?机会成本的概念由此引入。
权衡与取舍的标准为机会成本。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机会成本。简单理解就是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或者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经济学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如何选择才是一个合乎理性的选择,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代价最小但利益最大。
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机会成本的几个特点:
(1)拥有一定资源
要在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机会成本才可以成立,即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权衡。不拥有资源自然就不存在权衡的问题,因为没有资源可以被用于配置从而达到最优。
(2)取舍意为必须放弃
权衡损失与收益,然后做出选择决定。选择损失最小获得收益最大的配置。在机会成本的思维影响下,只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结果。因为资源的稀缺不足以支撑同时进行多项配置。
微观经济学倡导的便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以机会成本作为权衡与取舍的标准来使得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2.计划与组合
对于财经素养而言,处理这对矛盾时更多的是强调计划与组合。先计划,后组合。当然,计划并不是毫无科学的计划,而是运用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财富目标进行合理的计划。规划完毕后开始寻找各种各样可能实现目标的组合,并付诸行动。
与机会成本的取舍不同。财经素养更强调计划与组合。许多国家的财经素养教育框架中都将计划与组合纳入其中。2015年,OECD财经素养教育国际网络了《青年财经素养核心能力框架》,该框架将货币与交易、规划和理财、风险和回报、金融格局四个维度包含在财经素养核心能力中,每个维度下都包括知识、态度、技能三类目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挥其推动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的主导部门的作用,制定了关于国民财经素养的内容框架。
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内容框架中有涉及到计划与组合。维度三的资金管理和策划。维度五、六的一级内容均有涉及管理,管理即为组合。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把计划单独作为一个维度的内容足以说明计划对于财经素养重要性。管理包含了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也足以证明组合在实现个人财务目标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新加坡的全国财经素养教育计划——MoneySENSE为新加坡将新加坡的财经素养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层次一:基础金钱管理。它涵盖预算制定和储蓄技能,特别是信用的使用责任技能;层次二:财务计划。其目标是让新加坡国民掌握制定长期财务需求规划的技能与知识:层次三:投资诀窍。其目标是传授不同投资产品和投资技能的知识。
MoneySENSE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核心财经能力框架。
五个核心能力的其体释文为__________
了解金钱——拥有评估选择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能力,即了解经济条件如何影响个人。
了解自己,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个人情况如何影响个人财务决策,比如个人收入,年龄,拥有几个孩子等。这对于你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来说也非常重要。
管理日常金钱——学会预算,学会在个人财产中生活并使用信用工具。(主要项目,比如买房)
计划优先——集中财务计划慎重地管理资源(如收入、债务、储蓄和投资)。
选择金融产品——了解公共金融产品的用途、特点、风险和成本(如借记卡和信用卡、贷款、保险和投资),在决定是否持有产品之前的关键是考虑和提出疑问。
从MoneySENSE为新加坡财经素养教育制定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和五个财经核心能力的内容上看,计划在其中的作用同样尤为重要。计划之后,则是依靠综合的财经知识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最终完成财务计划。
3.决策因素
对于微观经济学思维,在机会成本主导下,更多的是体现创造的结果,即有几种可能的方法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在通过机会成本权衡后选择其中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付诸实际,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并未达到先前的预期。但是选择的前提条件却是拥有一定的并可以将想法变现的资源。基于机会成本下的权衡与取舍,人被设想成为有计算能力的,以达到为私利而算计的目的。
对于财经素养思维而言,如果先天条件即是资源严重不足,资源无法支持机会成本选择,那么另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便是利用其它现有资源与自有资源搭配,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
因此,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下,那些无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利润最大化的选项都是需要被舍弃的。而在财经素养思维下,所谓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计划,组合,执行,再计划,再组合,再执行等来实现。虽然最终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决策的因素和实现的过程却截然不同。
4.道德层面
(1)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经济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证经济学分析,另一种是规范经济学分析。区别在于实证经济学分析仅对经济现状、为什么如此以及发展趋势会怎样等问题进行分析,不对这些现象的好坏做评价:规范经济学分析则需要对经济现状和变化的好与坏做出评价。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分析。理性人的特性很可能会使个人为了达到利益最大的目的而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或方法。因为其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在于机会成本而不在于道德底线,即哪怕选项是有违道德的,只要机会成本小且收益最大,都会选择这个选项。
(2)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德育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讨论稿)将维度五“财富与人生”分为两块内容:财富与个人、财富与社会。维度五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财经素养教育中包含了德育。
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存在相似之处,即两者的立足点相同。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都立足于心理特征;其次,财经素养教育理应含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德育的财经素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财经素养。既然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其必须教会人不能只停留在对金钱本身的追求,而是应该有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应该利用自身的财经素养为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做贡献。一个有着良好财经素养的人,其目标不应只是单纯地追求财富或沉迷于物质以及拜金主义,而是应该为提高社会金融福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要树立在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和价值观之上。
四、總结
财经素养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在两个基本假设、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是建立在资源稀缺与理性人的基础之上。但在实际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中又表现出不一样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微观经济学基于两个基本假设更看重选择,在选择决策的分析中仅仅从得与失的角度进行考量而往往忽视道德层面的分析。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6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学素养;教学策略
一、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
1.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些年,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阅读数量呈下降趋势,甚至于很多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不知道,而知道有这些名著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能力不够,这些都造成了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文学素养缺失。笔者在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了解非常少,这不仅给文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2.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不能够在阅读中培养自身的文学底蕴与文化素养,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使得他们文学写作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的文言文文体、文学体裁基本上都不了解,写作起来更是随心所欲进行创作,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连如何写信都不会。从目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3.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其中蕴含浑厚的文化素养对于现代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价值。例如,我国汉乐府著名篇章《孔雀东南飞》与世界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存在极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精神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而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包括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引起高校人文精神衰落。
二、应对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首先,《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是当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基础文学素养的作用。因此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的作用,增加《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量,尽可能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加入足够丰富的内容,从而显著提升文学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其次,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应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实际情况,立足与当前的教学设计,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之上,每学期适当开设《外国文学》《文学欣赏》《文学与艺术》等关于人文的课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这些人文课程的课程量,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学分激励的方式,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足够多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引入地方人文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宁夏地区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大漠文化、绿洲文化等文化是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基础,将这些文化中的精髓引入到文学素养课程中,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对于文学素养课程学习的排斥感,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2.大力开发文学学习资源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从目前来看,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让学生来到户外,亲身体验相关的表演和活动,从目前来看,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让学生来到户外,亲身体验相关的表演和活动,主动去进行民间采风,探访相关的艺人等来获取学习资料。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也应该更为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有效获取资源。高职院校要同社会、家长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系,积极打造综合性的网络,完善相应的课程资源网络,从而有效促进人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3.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以闭卷方式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采用更为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展开评价。对于高校文学教学评价绝对不能够像高中生一样仅仅是对学生的字词句进行理解,高校学生更多的是毕业后参与工作,其升学的压力并不是非常大,因此,高校文学教学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试,例如可以利用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背诵文学,朗诵相关的文章,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加分的奖励。又如当前非常受追捧的电视剧作品如《甄嬛传》《琅琊榜》等,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然后进行相应的表演,将自己所学的文言知识有效运用进去,自己设定台词,对于表演优秀者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加分奖励,在期末时再结合考试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绩,综合性地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到学生的综合表现,从而更为客观地进行评判,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有效完善了学校教学评价模式。
4.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在新时期,教师要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学校来说,应该重视文学教学内容,要加强对教师文学素养的培养,定期进行培训,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自身的文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教师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积累文言和文化知识,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通过多阅读古代文献来修养身心,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可以从多角度,更高的范围来对学生分析文学知识,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升,也会被教学的文学魅力折服,更加愿意跟随教师展开文学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喜爱文学的心理,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文学教学活动,这种情绪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喜爱,这无疑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时,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高校学生同普通生的不同之处,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不是着重让其对文学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教师也要进一步挖掘文学对于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让教学活动更为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
[2]田会敏,王密卿.培育学生文学素养构建和谐英语课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与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
[3]毛维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