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诊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现行诊疗、护理常规,制订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102例急诊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急诊救治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依据设制临床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结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急救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显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救治、护理急危重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及综合医院的护理急救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急危重患者; 急诊一体化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01-01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制定的日程计划表,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急诊接诊危重患者的最大要点是迅速、准确、及时抢救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肢体障碍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救诊治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大[2]。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起针对急危重患者的特点,参照、制定、实施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0年3月我科院前急救共收治204例危重患者,年龄20~105岁,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急诊医学》中院前急救病种[3]:其中心肌梗死50例,急性左心衰竭19例,严重创伤53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7.5±1.8)岁,采用常规的救治方法;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小组,拟定临床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护理临床路径表格,并设置健康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测试表、护理满意度问卷等表格。
1.2.2人员培训 实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路径实施内容、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规范护理行为,使每人对路径的实施步骤均熟练掌握,详细记录、描述。
1.2.3实施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急诊护理规范进行急抢救、护理。观察组:出诊组护士接诊患者后,急救组护士的按路径的指示进行救治护理,每人次抢救结束后,由各组长对该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有无并发症、满意度、家属或患者的意见等各项表格内容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X±s)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U36.68P<0.01
3 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以计划表的形式辅以形象的图标,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急诊临床路径的制定基于急救临床实践,并经多学科共同拟制,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相比,具有多功能和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增加患方的介入,使得急救护理更加整体有序,明显提高急诊工作质量。
3.1 在本次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格有计划、快捷地实施护理急救措施,如接诊危重患者后,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通知相关科室,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救治、护理、分诊,救治过程流程规范,各人职责、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有效保证了急诊绿色通道的通畅性,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后续治疗和手术机会,护理不再是盲目机械执行或等医生医嘱后实施治疗与护理,而是有计划、快捷、高效的实施抢救措施,规范了救治流程,[6]。同时在实施中当目标发主偏移标准后,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置,避免由于等待医嘱造成延误治疗、或护理工作繁忙、换班、能力水平不均及疏忽所致误差,做到合理、准确、持续观察病情,使患者从接诊到急救处置、完成治疗检查等时间比实施急救常规护理的明显缩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水平,保障急诊护理安全。
3.2 增进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满意度CNP使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增强了病人自我护理和意识的能力,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4]。由于从接诊病人到急救处理结束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治疗、检查,把病人的等待时间降到最低,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使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都大大的减少。同时临床路径工作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可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避免与医生的告知制度内容重叠,明确护士的职责范围,加强与医生的分工合作,规范了操作程序,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使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3.4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使抢救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让病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治疗和护理,加速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病人满意度。提供具有强竞争力的“快、好、省”服务[7]。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医疗市场实施CNP使医疗、护理优势互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以缩短了病人住院日期,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住院费用,以最低廉的收费让病人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病人满意度上升。“安全、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患者就医,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急诊一体化救治危重症病人中应用CNP是可行的,它可以提供持续性、科学性的医疗护理,使护理工作达到迅速、准确、安全,进一步提升急诊抢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邵孝金共.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3.
[2] 卢青.程序化院前急救护理.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6):275―276
[3] 徐慧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4] Cheah j.Clinical pathways―an cvaluation of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n acute care j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J].Singapore Med j,2002,41(7):335―346
[5] 郭锦丽,天江华,李佳慧.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A):2124.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2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为目标的前沿阵地,能否快速准确为患者实施救治技术是患者获得抢救成功的关键,而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技术操作便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举措。由于急诊科所涉及涵盖的医学专科多,护理技术要求精、准,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操作能力及抢救仪器设备使用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护士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业务技术掌握全面,加之某些设备、技能不是每天可以操作,使部分低年资护士业务不熟练。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不能迅速、准确到位的执行各项技能,延误患者治疗,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全面高效掌握急救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及各项专科护理技能操作是每一名低年资护士追求的目标。因此,我科2008年至今,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一年内的循环技能培训及月考核,全面提升了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诊科入科护理人员要求必须是临床工作2年以上,方可有资格进入,故培训对象选为入科一年内护士。
1.2 培训方法
1.2.1 培训组织 由急诊科护士长全面负责,下设一名教练员及一名教学护士,教练员由科室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获优秀标兵称号并具有带教经历3年以上护理人员担任,教学护士由工作5年以上,本科学历,具备较强沟通组织能力护师以上人员担任。
1.2.2 培训目标 让低年资护士尽快了解急诊急救工作性质、风险,熟练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和技能操作,能够独立处理各种复杂技术,全面为患者提供无缝隙护理。
1.2.3 培训内容
1.2.3.1 首先确立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掌握的相关技能,项目包括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术、气管插管术配合,除颤术、洗胃术、动静脉穿刺术、吸氧术、吸痰术。
1.2.3.2 掌握的急诊急救设备使用包括:呼吸机及便携式呼吸机参数调节及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微量泵、输液泵、多功能监护仪使用,心电图机使用。
1.2.4 培训计划
1.2.4.1 入科第一周,首先由教学护士对新入科低年资护士进行技能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评估,操作目的、适应证、禁忌症、操作中注意事项、报警处理及故障排除、参数调节等相关知识点进行培训,并将其内容以文字材料形式下发给每位培训护士,培训后统一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下不参加下一轮技能培训。
1.2.4.2 技能培训 理论通过后由带教护士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发放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模拟培训,现场操练一周后进行考核,达标后方可进入科室。
2 考核
建立急诊科急救理论技能考核表,每月由教学护士对其理论进行考核一次,由教练员对其技能培训的项目进行不定期抽考。达到理论有成绩,所有技能项目月抽考到位,从而达到在危重患者中抢救,低年资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一流的技术,保证护理安全。
3 讨论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技能培训标准,最大限度的给低年资护士相关指导,让低年资护士有章可循,快速适应急诊护士角色,加大入科一年内抽查考核力度,提升业务和技术能力,最大限度为患者服务,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1]。
3.2 完善急诊低年资护理人员循环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考核效果。低年资护士作为急诊科护理队伍梯队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对其理论技能培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提升理论和技术操作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急诊护理安全[2]。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分层培训
继续教育是构建护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在护理人才培养、护士职业生涯发展及护理队伍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3]。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岗位分级管理的深化改革,护士培训的重点转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培训,使各层级护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组合,而对护士实施分层培训也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4]。急诊护士是应对急、危、重及难预测事件的一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5],而分层培训是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急诊护士工作为基础,以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急诊护士分层培训模式,以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地改善作用,为急诊专科护士规范化分层培训裨补阙漏。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创伤外科病房及留观病房6个护理单元组成。选取2016-01—12在岗护士112名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16名,女性96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0.85±3.04)岁;初级职称74名,中级职称38名;硕士6名,本科48名,专科60名;护龄≥10年20名,5~<10年32名,1~<5年46名,<1年16名。
1.2方法
1.2.1护士分级国内针对护士分层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7]。因此,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分层标准上结合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士分层标准和急诊护士成长特点,按照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个人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将急诊护士分为5层级(N0~N4)。N0级即工作1年内的护士。掌握基本临床知识与技能,在带班老师指导下能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掌握急诊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独立胜任病区各班护理工作。N1级即专科及以上,工作1~5年的护士或护师,具有N0能力。掌握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基本知识,独立胜任急诊科一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N2级即专科以及以上,工作10年及以下的护师或工作5年及以下的主管护师,具有N1能力。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专科急救技能与知识,胜任两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参与病区管理与临床带教。N3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护师或工作大于5年的主管护师,具备N2能力。掌握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具有组织抢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胜任三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承担主要带教和科研工作。N4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主管护师或不限工作年限的主任或副主任护师,具备N3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熟练掌握相应专科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组织协调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解决复杂的护理专科问题,指导教学及科研,承担学部内教学授课。1.2.2成立培训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共同组成,负责急诊护士分层培训的开展及考核督导工作。1.2.3培训目标在满足不同层次急诊护士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急诊护士有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和任务,提高其核心能力,形成合理的急诊护理人才梯队,有效促进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1.2.4分层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制定按照《急诊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以“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8]为框架,结合前期调查所得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评判性思维、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1.2.4.1N0级护士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规章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集中强化训练,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独立上岗。在急诊科新入职病区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1.2.4.2N1级护士重点培训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知识,急救仪器的操作与维护,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的急诊流程,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技巧。在急诊科内2个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3N2级护士重点培训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抢救医护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临床带教能力,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在急诊科内2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4N3级护士强化该阶段护士的急危重症医护配合模拟训练、急救知识更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带教、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及培训机会,了解前沿知识和技能。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4.5N4级护士此阶段的护士为急诊专科护理专家,培养重点为急诊专科护理教育、培训、科研、团队管理与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参加交流及培训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5师资队伍根据培训课程内容,科室确定以护士长、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急救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集中对其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授课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及护士层级需求,合理制订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并交由管理小组审核。1.2.6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形式要根据不同层级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力求多元化。有集中理论授课、疑难问题答疑、疑难病案讨论等,有小组操作培训、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经验分享等。培训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4个学时,时间为3个月,共计150学时。各层级护士除特定培训课程外,可自行根据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轮转期间,高层级护士负责低层级护士的临床带教,及时给予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理论、技能考核理论考核范围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内容为常规技术项目+急救技术项目,共2项。技能评分标准依照《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急救技术考核成绩为两个考核项目的平均成绩。理论考试80分合格,常规技术和急救技术均是90分合格。1.3.2核心能力测评采用Ming等[9]编制的注册护士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包括58个条目,7个维度,即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从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依次计分0~4分,总分越高代表自评护士的核心能力越强。在本次调查中该量表7个维度的Cronbach'α在0.804~0.862,总体Cronbach'α为0.853,具有较好的信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施分层岗位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及核心能力与前一年同期常规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和核心能力分值分析比较(表1~2)。
3讨论
3.1分层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岗位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P<0.001),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0]。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立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11]。分层培训内容的制定遵循护士成长需求,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急诊护士层级及岗位要求而分别有所侧重,因而可以有效激发急诊护士的内在学习动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培训效果,更趋向于达到培训的目的,实现启发和引导护士自身发展的用意。此外,作为顺应护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分层培训既满足护理人员个体需求,也能满足组织发展的团体需求[12]。
3.2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分层培训可显著提高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P<0.001),与相关学者研究报道一致[13]。护士核心能力是保证质量、安全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至关重要的能力[14]。急诊科护士通常需要在高挑战性的护理环境中完成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护士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除具备临床基本护理能力外,还需要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法律与伦理实践等能力;在职业生涯和急诊学科发展上,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专业发展等能力也必不可少。分层培训可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专业能力发展[15-16]。本研究数据同样证实,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科不同层级护士的核心能力,优化其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急诊护士的培养周期,最终保证服务质量,促进自身成长和急救护理学科的发展。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技术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77-02
所谓院前急救,顾名思义就是指未进入医院之前对病人进行的用以起到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运转为目的的处理。我国急症多发生在医院以外,故需要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大多于要进行急诊的患者,此外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四个因未得到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而丧失生命的患者。因此,提升院前急救的护理品质迫在眉睫。
一、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随着医疗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及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在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进程中,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是必要的[1]。
1.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应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这些项。做好政治素质教育,就要把握好两个观点,牢记两句话,做到七个自。其中,这两个观点是指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把护理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目标,树立急救意识,为卫生健康保健事业奋斗终生。两句话即“院前护理高尚,解除病人疾苦高于个人得失”和“院前护理光荣,为人民健康事业无私奉献”;七个自即“自爱、自尊、自强、自信、自力、自重、自制”;搞好职业素质教育,要树立护理职业是为病人解决疾苦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理念。所以,要引导院前护理人员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提升对院前急救专业的热爱,培养好自身的言谈举止,自身举止得当的同时要会使用得体的带有保护性的语言安慰、同情患者及其家属,护理过程要轻柔熟练反应及时,情绪饱满,富有活力,给人以正能量;业务素质:院前护理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不断通过进修、培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满足和适应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技能素质:护理操作是每一名护士的基本功,是成功抢救病人的一把金钥匙,要明确知识与技能并重,苦练基本功,掌握过硬的本领,胆大心细、面面俱到、疏而不漏,能够灵活机智有条不紊地开展护理工作;科学文化素质:随着院前急救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除了不断学习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创新。同时,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加强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用知识武装大脑,为推进院前急救相关知识的完善做贡献;心理素质: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突变性,因此,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情绪和开朗宁静的心境,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十足的忍受能力,要善于观察,该出手时就出手;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做支撑,就无法正常地开展院前急救,因此,作为院前急救的医护工作人员,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2]。
2.提高院前护理人员素质的措施。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关乎急救工作的质量,针对从业这些年的经历,笔者认为应从思想理念、交流培训、群众监督、争优评选等方面着手。首先,在思想理念方面,我们必须把岗前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从新人一进院就从思想上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忠于岗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致力于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院前急救护士;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互动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着眼于世界,请大师名师并派出学习能力强的护士出去学习进修;要加强责任目标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及时个告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和“争优创先”服务活动。针对目前青年护士较多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岗位练兵、公布服务承若,提高服务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院前护理应对体制
由于院前急救具有紧急性、复杂性、困难性、随机性等特点,这就加剧了急救的难度。然而由于院前急救人员的年龄偏小,具有较好的体格和灵活的思维,但是往往缺乏生活的阅历和处理突况的经验。因此,本节笔者就院前护理常见的隐患及相应的对策作出全面的总结,用以为完善院前护理的应对机制做铺垫。
1.院前急救的常见隐患。院前急救常见的隐患包括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硬件设备不全或存在故障、管理不够规范等。而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又包括呼救电话接听记录不详细、医护人员心理素质较差缺乏经验、出诊速度慢、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现场急救处理不当等。如,在接听患者急救电话时,未能详细地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现场大致情况、受伤人数以及受伤大体严重程度。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对方往往情绪紧张,语气急促,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时间、地点、现场描述、受伤人数及伤及程度描述不够清楚。己方由于比较慌张也常常不能正确引导和舒缓对方思绪,时常会发生双方对对方描述不能正确理解,情绪比较激动,没能够表达清楚就结束了通话。因此,会导致出车速度慢,空跑或延时到达,耽搁了时间,延误了患者的救治;少数院前急救人员、救护司机及马路上的行人等对急诊救人的意识不够强,出诊速度慢,未能在指定的时间出诊、出车及路上行人车辆的种种不配合,难以达到急救出车的时间要求。不能在国家要求的5~10min内做好准备迅速出诊,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出诊的护士业务技术不够熟练,不熟悉具体的操作章程,动作迟缓,不能够当机立断。例如,现实生活中常能见到一些急救人员不熟悉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包扎、固定、止血等急救章程,以及出诊护士在现场条件比较恶劣时不能有效利用周边环境等一些有利条件,思维不够灵敏,应变不够及时,或院前急救护士在野外环境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等,都将不利于院前抢救的质量;因院前急救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定情况如突然发生、现场情况比较复杂而救援任务非常急迫,导致的准备不够充分,现场救治条件不够理想,没有充足的光线,无关人员较多导致拥挤,救治空间不足等导致的对患者检查不够仔细或遗漏了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而导致的患者在运送途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二次伤害等;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状态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因素,抢救设备、必备药品是否齐全,放置是否规范都将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如针对大出血患者急需的扩充血容量的药品未带或少带,遇到喉头阻塞患者而未带气管切开包,遇到脊椎骨患者而未带固定用的钢板,将导致救治工作不理想;少数医院内部没有一套规范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如,医院对急救人员管理松散、对急救人员的培训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院前急救人员如遇突况临时借调等。
2.应对措施。统一规范管理、提高急救意识、定期组织培训考核,规范急救的各个流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在体制上应病房与急诊科、ICU与急诊科、手术室与急诊科、产房与急诊科交接流程,并在交接登记本中记录详尽;进一步规范120电话接听登记要求及出诊登记本的记录规范。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尽,有据可查;规范在抢救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对采取的措施、病情的发展变化、用药情况等记录在案;要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经常模拟各种突况进行演习,边学习边总结;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训,院方可以适时适量地给院前急救人员一定的压力,以磨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但要把握好度,做到松弛有度;加强后勤监管力度,保障物资的质和量,同时保障医疗设备能正常运行;要严格落实责任到人制,落实好签字制度,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与急诊的衔接工作。
三、从管理角度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就笔者从事院前急救的经历和感受,认为院前急救的管理应加强对急救人员的从业资格监管和日从工作中的点点细节与提高透明度加强医患交流几方面努力提升。
1.加强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监管。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除具备执业护士资格,2年以上相关工作从业经验,最好还应具备能在当地三甲医院进修急诊学习半年以上,上岗前还应对急救电话接听规程、医患沟通疏导、医疗文书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
2.加强日常工作细节管理。所谓细节,就是指容易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具体应加强对3分钟出车,对接听急救电话业务及记录的完备详尽;加强交接班的监管,在交接班的同时应对仪器设备、药品器具的数量及质量进行核对,落实好签字流程;针对国家对院前救治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过于笼统,应对自身严格要求,在不违背国家对院前救治护理的相关指示外要以各地出台的院前急救护理章程中最严格对患者最有利的规章来约束自己。
3.提高救治过程的透明度,及时与患方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救治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客观地告知患方,在救治过程中最好留有当时的影像资料以备不时之需。与患方勤交流,提高患方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在急救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急救的成败。就本文而言,笔者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建立完善的院前护理应对体制和管理者加强监管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诠释,就这三方面而言,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若要提升院前急救的护理品质,就要重点着手于这三方面,面面都要管,面面都要硬。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5
①采取全员训练与应急队员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长期、多频次、系统、全面的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和相关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培训,根据疾病出现和变化趋势,及时补充和更新[2]。迄今为止,已组织学习了鼠疫、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猪链球菌感染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20多种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医护配合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救护演练,演练的形式包括:紧急集合出动、模拟抢救意外事故现场、模拟启动各级预案等[3],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及时总结经验。②由于夜间救护较白天困难,为提高夜间急救护理能力,我院还特别进行夜间救护训练,包括夜间急救搬运的模拟、演练等。③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征、感染特点,护理部联合医院感染控制科对护理人员进行接诊流程、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处理、标本的采集、转运、职业暴露等制度和规程的培训;抓好医院消毒隔离中易忽略的环节,如后勤人员、清洁工的个人防护的培训等;严格控制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区域划分,在三个区域分别贴有医护人员防护、污染物品处理流程与路线的醒目标识,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④制定急诊科和烈性楼的工作流程。急诊科工作流程: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救后,要迅速、仔细询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具体地点、事件原因等,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在5min内出车,尽快到达现场、尽快了解病情,开展现场救治及转运,确认应急处置的分级救援要求,同时通知医院急诊科做好相应急诊的抢救工作。烈性楼工作流程:A.一旦接到烈性传染病收治通知,迅速确定隔离范围,划定警戒线;规定进出人员并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登记,人流、物流通道设立岗卡。B.应急队长立即通知应急人员到场,打开心电及体温监测系统,根据病人数量,开启体温探头。C.穿防护服、戴防护口罩,启用护士站对讲机。D.准备好病房内抢救仪器设备、标本采集箱及消毒液喷壶、手提电脑(开医嘱用)、病员服及拖鞋等。E.打开专用通道迎接患者至病房,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并用呼叫器通知药房、检验室、放射科、B型超声室等做好相应准备。F.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由专用通道接受相应的检查,完毕后指引患者走专用通道入病房,进出随时关闭烈性楼各通道的门。
①特殊时期的应急管理与保障:在突发传染病救治期间,在原有的二线护士和护士长夜间查房外,护理部实行疫情夜间总值班,负责协调夜间的救治工作。同时护理部协同病区护士长加强与各辅助科室的沟通与合作,保证应急物资的供应及设备的正常运转。②重点科室的管理与支持:在救治工作中,护理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每天到病区督导检查护理工作,确保护理人员数量与结构的稳定。护理部根据疫情变化,对应急病区护理人员随时进行调整与补充。③应急人员的管理:传染病突发事件具有疾病的不明确性、患者数量的不确定性和疾病的传染性特点[4],应急人员需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为此,医院领导、护理部主任经常到病区看望医护人员,努力为她们提供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情感上的真诚关注和抚慰。考虑到0~3岁的幼儿自身免疫力低,传染病发病率高[5],且又是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为此对家有0~3岁幼儿的护士均未安排承担应急工作。
在突发传染病救治过程中,护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反应迅速,带领应急队人员沉着应对,救护流程清晰,物资、设备准备充分,资源利用合理,护理质量得到保障,应急人员能快速进入应急状态,积极参与救治工作。在9年时间里,我院共收治护理人猪链球菌病3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例,甲型H1N1流感573例,手足口病1719例,无院内患者、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病例发生,无职业暴露事件发生,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应急救护任务。3讨论构建系统的护理应急救护体系是有效应对各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救护理能力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可以使突发事件中的各项工作得到及时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救护工作顺利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制科学、简明、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护理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纲要和有效处置的有力保障。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护理综合水平。我院在应急救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护理管理经验。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成功举办四川省乡镇医院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班8期,共有近千名乡镇医护人员受益,其中10名护理骨干在培训班进行了40余次讲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传染病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内外在因素影响制约着这项工作,急需从许多方面进行转变。随着新世纪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暴发,各国都加大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目前,我国虽出台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条例和预案,却没有在公共卫生财政投人方面制定操作性较强、保障有力的具体措施。由于应急经费保障机制的缺位,应急人员只得到很少的医院内部补贴,但所有人员都严格遵守纪律,没有发生接到指令不参加抢救的情况,完全靠的是应急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团队精神。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亟需出台具体的财政补偿标准和办法,建立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运行机制,保持长期、稳定的投入比例[6],以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投身于应急救援工作中,促进护理骨干队伍的稳定和护理人才的梯队建设。目前,我国应急护理人员培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缺乏统一的培训和评价工具,遇有应急事件发生时,多数医疗机构均是临时在各科室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应急救援队[7]。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应急救援人员管理模式,授权一定的培训机构,发放应急救护培训合格证书,以适应应急救援事件的需求。
急诊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6
门急诊做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感受及医院声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精神[1],各门急诊自2011年7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针对门急诊患者具有诊治时间短、 流动量大、对医院环境和就医流程陌生的特点,深化门急诊护理服务内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门急诊护理服务模式,取得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共有门急诊13个,门急诊护士95人,平均年龄为(37.0±9.3)岁,学历为中专7名,大专64名,本科24名;职称为护士11名,护师37名,主管护师45名,副主任护师2名;职务为科护士长1名,护士长10名。
1.2 优质护理的实施措施
1.2.1 动员准备,营造优质护理创建氛围 ①召开门急诊护士长动员会 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进行培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初期,首先统一了思想认识:优质护理服务,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围绕患者开展工作[2],明确门急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目标。②进行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培训 门急诊各护理单元通过小讲座、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及礼仪培训,规范护士的仪表、着装、行为、语言沟通要求。③公示服务项目及标准 门急诊各护理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及患者需求,制定出本科室的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在醒目位置公示,自觉接受患者的监督。
1.2.2 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营造和谐温馨的就诊环境 该院现处于改扩建期间,门急诊服务空间相对狭小,为了减少患者来回奔波及等候时间,创造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培养“ 患者无错”意识,不管是医生、收费、药局等哪一个环节出错,均由护士电话沟通联系,减少患者往返次数;简化就医流程,合理分流患者,在门诊各楼层实行挂号、收费一体服务;合理布局,中心采血室与门诊化验室相邻,并备有化验单自助打印机;提供专家出诊一览表、免费预约门诊服务;大厅醒目处悬挂就诊流程图、门诊各个楼层布局图;在门急诊一楼大厅设有导诊台,每层设有导诊护士,室外增设流动导诊护士,主动询问,做好检诊、分诊工作;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专科简介,专家特长介绍;候诊厅备有饮水机、一次性水杯、平车、轮椅等设施。
1.2.3 实行门急诊无缝衔接的急救管理模式,提供安全有效地医疗护理服务 由于在门诊就医的患者突发病情变化,需要急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保证来诊病人安全就诊,首先健全制度,配备设施,明确责任,划分了门诊各楼层抢救分担区,每个门诊备有抢救车、心内诊室还备有吸氧装置、除颤仪等。其次加强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定期行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和除颤仪的培训和考核。重视日常管理:各诊室每天进行安全设施检查;加强候诊区巡视,密切观察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等,以确保突发病情变化的患者的及时救治。
1.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教育全程护理 由于门急诊涉及面广,疾病多样化,因此倡导健康教育全程护理,在候诊、诊治、注射、换药、输液、抢救等服务过程中不间断的提供健康教育。输液采血中心悬挂输液采血流程展板,在处置过程中主动告知药物的作用、不良作用,介绍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为输液患者发放疾病宣传册等。各门诊还设有图文并茂的健康资讯专栏、宣传图画,随时可取阅的健康教育手册等。
1.2.5 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开展多项便民服务 各门急诊设立了报刊阅读栏、“爱心服务便民箱”、患者遗失物品箱;放射线门诊结合院情,对病房患者开展了预约检查服务,即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又缓解了门诊拥挤的状况;为应对寒冬,防止输注的液体过凉,配液中心为配送的液体遮盖棉被;输液中心主动为患者提供应用热水;急诊室为防止在运送患者途中输液解冻而制作的输液保护罩等举措收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1.3 评价指标
自行设计《门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分为7项,分别以满意(6~10分)、基本满意(3~5分)、不满意(0~3分),3项表示患者对该院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由患者服务部专职人员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开展前1个月及开展1年后1个月进行随机调查(2011年6月,2012年7月),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2次调查过程共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10份,回收410份。调查表回收后由研究者进行筛选,剔除无效结果(超过20%题项未回答)10份,有效率97.5%。统计结果由双人录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卡方检验对调查表各分项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分别对该院就诊患者对门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技术操作、疾病宣教、分诊咨询、就诊流程、就诊环境及总体评价7个项目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的满意程度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中可见,患者对门急诊护理人员7个项目方面的满意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满意程度有明显提高。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