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比较;应用

引 言

目前,在我国建筑市场中,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式有两种,全过程工程造价和全生命周期造价,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就两种管理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内容分析

1.1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概念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

1.2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势

1.2.1 工程考虑范围广泛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考虑时间比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要长,其主要把考虑的范围延伸至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充分考虑成本问题。

1.2.2 设计方案更合理

拥有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思想的设计者会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出发,对工程的运营、维护、施工等方面的成本会考虑周全,对施工前的设计与材料的选购成本都有着比较全面的目标。

1.2.3 环保意识较强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最突出的优越性就是会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工程成本问题,这样做的一个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当设计者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工程造价与成本问题时,会在各环节中注重合理的、环保的、节能的方式与设计,对于施工中可能会出现污染的环节会更加留意与避免。因此,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提高了社会效益。

2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内容分析

2.1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指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地确定造价和有效的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为此要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始,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方针。其核心是采取“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针,即:一是“造价本身要合理”是指在工程造价确定方面努力实现科学合理;二是“实际造价不超概算”是指要开展科学的工程造价控制。

2.2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

2.2.1 管理层的决策依据不合理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造价考虑比较狭窄,通常表现为在设施移交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都不予以考虑。在多年的设施运营与维护的经验积累中,可以发现在设施未来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往往会比设施本身的工程造价要高,因此,在考虑工程造价的同时必须把设施未来的运营成本与维护成本考虑上,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生命周期里的成本。

2.2.2 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际脱轨

工程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决策与设计,但是恰恰这个阶段的有效管理在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只在乎施工阶段,此做法为静态的造价方法,监理工程师没有在决策与设计的环节上充分考虑,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和工程施工的质量、速度等方面的不稳定。

3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与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比较分析

3.1 决策合理性的比较分析

我们知道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注重的环节是工程的建筑部分,但面对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环节,此管理模式就算有考虑也是比较粗略的。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考虑的是整个工程的前前后后,包括工程建设部分和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成本。从长远来看,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模式对降低工程的成本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3.2 设计优化的比较分析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往往把目标锁定在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阶段与工程结算这四个环节上,对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处于疏忽状态,这样的管理思想难以达到优化工程设计的最初目的。但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令设计者在最初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最后的运用与维护阶段都能很好地考虑周全,对工程设计与材料选择更为科学合理,能达到最初的工程优化目的。

3.3 工程时间的比较分析

运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会把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分开来考虑,即是工程进行到哪一个环节才去进行考虑。这样的考虑方式不但不科学,而且会对工程的施工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拖延,断分的工程考虑很容易造成工程的信息中断与传递困难,对日后的运营与维护也会带来不便。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从工作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工程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不会被疏忽,都被纳入考虑范围内,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工程的顺畅与有效控制。两者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其思想的范围与跨度,后者显然比前者要科学、合理、先进,因此,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也更符合当今的工程造价管理发展。

4 推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运用的具体策略分析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总体要优于全过程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推进这种管理模式的运用,需要增强这种管理模式的精确性,增强其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执行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等方面寻找突破。

4.1 以人才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大力引进、培养工程造价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熟悉工程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人才,通过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工程造价的整体能力,努力消减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不确定性。②要大力引进、培养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人才,通过引进这些管理人才对工程造价进行统筹规划,增强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对接,提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4.2 以规范管理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加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建设,通过明确各环节包括建设后的维修、拆除等基本流程、决策程序等管理制度,描述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来规范管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②要推动制度的落实,要严格监督考核,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针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时,要通过制度来管事、管人,提高整体管理能力。

4.3 以完善保障为突破口构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支撑体系

①要构建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在内的工程造价信息支持体系,通过购买功能强大的软件来对未来可能影响贴现的因素进行预测,并进而分析其对整体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工程造价软件计算出整体成本。②要构建包括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内的专家咨询系统,通过专家的分析、研究来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4 以强化合作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强化与各类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方要通过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筛选、规范合作内容,强化对服务过程的管理乃至于工程数据的管理来深化双方合作,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来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②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了解政府整体建设规划等内容,避免工程建设与市政规划相冲突,延长工程生命周期,降低工程维护成本。

5 结束语

总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时代的要求,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因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合理性,将会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就需要我们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吸取两种管理方式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体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5(25).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2

一、当前工程建设前期决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质内容少,流于形式,工程初始就使项目投资失控。少部分单位为了使项目顺利通过上级的审批,在编制可行性报告时未加论证,任意夸大工程的功能性,盲目求大求全,甚至随意压低投资估算额,编制虚假可行性报告,使报告目的从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变为一个研究如何申请立项,争取拨款的“可批性”报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二)方案单一,缺乏多方案比选,不能满足决策需要

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在前期决策时只重视研究项目必要功能的可实现性,不重视多方案的经济比选,在前期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提供唯一方案进行分析,使决策者没有选择余地。有时虽然提出几个方案,但通常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仅侧重对其中一种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其他方案一带而过,同样使决策者无从选择。

(三)不注重对敏感性和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工程项目风险性造价和不完全造价预测控制不到位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风险分析等,是前期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目前部队建设单位由于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是以获得上级批准争取更多投资和项目经费为目的,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有意识的忽略对项目风险性的分析论证或是根本缺少风险分析内容,致使项目实施后出现风险或风险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四)对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控不够重视

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这一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3%,但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对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是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项目投资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控十分重视,不惜花大本钱、大力气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研究,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

二、关于完善前期决策工作问题的思考

(一)切实搞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

可行性研究是立足于调查研究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多种方案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其目的是分析、论证工程的科学性、经济性、适用性,因此在全面审核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反映的各项情况属实;确保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包括各种参数、基础数据、定额费率等各项指标数据的计算准确;确保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工程项目的效益和经济性;确保分析判断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制度和评估决策制度,排除干扰、严格按章办事。对工程项目的评审要坚决做到五个“不批”,即: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坚决不批;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全、质量不高的项目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无敏感性和风险性分析的项目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缺少多方案比选的项目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缺少经济评价分析的项目不批。

(二)选择合理的工程造价计价方法

选择合理的工程造价计价方法是提高工程造价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必须收集尽可能多的已建类似项目的工程造价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已建类似项目的工程特点、工艺特点、技术水平的程度进行描述。其次,对拟建项目和已建项目进行比较、分析。重点是建筑工程的结构、地质地形条件、工艺选择及工艺水平以及设备选型等。再次,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如:当拟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生产能力相差不大、建筑结构形式相似、生产工艺相近时可考虑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计算。最后,计算方法确定后应重点对计算中所取的参数进行比较细致的测算。

(三)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的深度实度

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项目的经济技术价值,真正变可批性为可行性。为此,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前景分析,投资风险分析、技术先进适用性分析。重大项目还应加强水文地质,各种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保证各生产要素的充足供应。要实事求是地编制投资估算。为此,应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编制,从源头上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坚决杜绝“边设计、边报建、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以及所谓的“钓鱼工程”。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分析,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使计划任务书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要通过周密的项目论证,解决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投资必须做到资金到位,必须有资金文件,确保项目得到批准后能按期实施。要加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工程项目外部条件的工作深度,使投资估算有充分依据。下大力度开展项目设计优化工作,进行设计方案多方案比选,好中选优。

(四)做好决策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

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分析和考虑的风险不仅包括设计和技术风险、地质风险、工程建设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工程技术类风险,同样也应包括财务风险、融资风险等经济性风险,特别是单位自筹建设项目更应全方面的分析各风险要素,如某医院在进行病员康复楼建设项目中,由于地方企业在工程中期破产倒闭,致使项目资金无法按时到位,而单位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准备,导致工程建设无法进行,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由此可见,在决策前期就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技术经济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区分风险等级,揭示产生风险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充分重视工程项目前期的风险管理

风险在任何军事工程项目中都有存在,在工程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各个方面都有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的现象,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1、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力争签订一个有利的合同,这是减少或转移风险最重要的方式。第二,在人员配备上,让熟悉和知情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第三,在策略安排上,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风险转移,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第四,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使合同条款无懈可击。

2、控制索赔减少工程风险。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决策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利用合同条款成功控制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手段,也是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3、利用合同进行风险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合同形式,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

(六)编好投资估算

首先,投资估算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决策性的文件,它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可靠性研究报告批准后,估算就作为设计任务下达的投资限额,对初步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并作为奖金筹措及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反映建设地区的经济状况,从估算开始就要正确完整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投资估算必须是设计的真实反映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要优化,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所以工程经济人员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就应该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中去,按照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这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的重要依据。投资估算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依据现有的资料,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数额进行的估计投资额,它是可行性研究报告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可靠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之一,是项目确定融资方式、进行经济评价和方案优选的依据之一,是设计阶段编制设计概算、确定限额设计投资目标的依据之一。由此可见,投资估算的准确不仅影响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经济评价结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阶段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一般投资估算由建设单位工程经济人员编制,经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一些社会技术经济专家进行审查,审批的投资估算值即作为下一步指导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依据。

(七)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监督机制

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是解决建设项目从划拨到实施过程、资金使用和偿还责任落实到人的有效方法。但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还需要建立与项目法人制度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共同设立监督组,监督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建议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项目的建设标准水平、工艺评选及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因此,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各个阶段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等,造价人员要认真收集各类基础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二)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如:目前燃煤发电厂,均要配套建设环保设施,考虑排放物的综合利用,这势必加大工程投资,但却能收到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

(三)做好方案的优化

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工作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经济意识,克服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倾向,明确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用动态的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要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参考文献:

1、徐蓉,王旭峰等.工程造价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马维珍.工程计量与计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吴涛,丛培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岩石锚桩基础;电力建设工程;应用

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岩石锚桩基础施工在山区岩石地带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岩石锚桩基础可应用于中风化、强风化的山区电力建设工程。岩石锚桩基础就是把锚筋直接锚固于岩石孔内,凭借岩石本身、岩石与砂浆间和砂浆与锚筋间的粘结力,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外力,以保证建工程构筑物结构稳定的一种基础形式。岩石锚桩基础实际上就是原状土利用的特殊形式,所用材料少,基础抗拔力高,施工简便、工程期短、经济效益明显,是国家推广使用的一种基础。工程实践中,设计者与施工者应当总结经验,对锚筋内力、锚桩承载力和粘结力采用合理公式并准确计算。

目前,国内外岩石锚桩基础大致有直锚式、承台式、嵌固式3种基本类型,应用较为成功。直锚式具有简便工艺、灵活性、适用性、造价低等优势,是岩石锚桩基础的主要型式;而承台式和嵌固式是作为不能采用直锚式的一种补救方式。本文以水布垭电站工程为例,主要介绍岩石锚杆基础在水布垭工地电网基础施工、输电线路施工中的实际应用。

1.工程介绍与施工背景

水布垭电站工程是清江流域上的又一个省级重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水布垭电站是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该电站地处鄂西恩施州巴东县境内,地势为高山峻岭,地质为岩石地貌,土层较浅,在工区电网施工、输电线路施工中,基础施工的难度很大。

在水布垭工区10KV电网规划设计中,线路基本上沿山体布置,基础施工大部分需要爆破开挖,但是爆破开挖对山下人员及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威胁很大,安全工作很难保证,铁塔基础施工砂石料运输也相当困难,另外,砼杆组立过程中需要很多临时地锚,临时地锚锚桩根本无法用大锤打进去,且周围基本上没有可就地取材的地锚,采取岩石锚杆(即采用钻孔插筋、灌浆方式代替开挖),可省去基础开挖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采用锚桩基础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速度。

3.锚杆钢筋型号及钻孔深度、孔径的选择与计算

岩石锚杆基础施工的关键在于根据地质及受力情况确定锚杆钢筋的型号及锚杆需插入的深度,现在我们以线路拉线锚桩施工为例,进行一下理论选择计算;

假设采用GJ-50钢绞线制作线路终端或耐张杆的拉线,同时我们保守估计,将钢绞线的瞬时破坏应力作为锚杆承受的最大拉力,经查表计算T=120kg/mm2×50mm2=6000kg;另外假设岩石类别为微风化,灌浆强度标号为C20。

3.5 结论

以上对锚杆的直径Φ22、钻孔深度80cm、钻孔孔径4 cm的选择是符合安全、强度要求的。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锚孔的孔径为4cm即可达到要求,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一般普通油钻的钻孔最大孔径为4cm,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普通油钻即可,普通油钻在水布垭工地到处都是,而且搬运、使用方便,价格较低,为锚杆施工提供了方便;当然,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在选用Φ22甚至稍大一点的钢筋作锚杆时,由于孔径小,灌浆难度大,因此灌浆工作必须认真,确保灌浆质量及强度要求。

4.经济分析

以拉线锚杆为例,采用内部承包价格作一下经济比较,内部承包价格中锚杆的施工单价为60元/1.5米(含材料),按每孔80cm一基计算每个锚杆施工单价为32元,但是若采用开挖施工,对于同样土质基础开挖费用为144元/基(含回填),拉线块及拉线棒的材料费为94元,合计为238元,也就是说每个地锚就可节省206元,由于在水布垭工地的适用性广,经济价值十分可观;另外,在铁塔基础施工中,由于采用了锚桩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基础开挖及混凝土浇筑方量以及其骨料等的运输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5.应用及前景分析

根据水布垭工地的地质特点选择合理的参数,并对其进行强度验证,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参考书上一般要求锚杆孔径不小于10cm,但通过计算、验证、应用,我们认为只要土质好、施工得当,孔径为4cm即可,因此从需要采用风钻钻孔放大到可采用普通油钻钻孔,大大增强了其适用性。水布垭工地上,锚桩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拉线锚杆,而且还应用于铁塔基础、封杆(塔)及立杆的临锚;另外,在水布垭上游导流洞进口,由于路边来往大车多,立杆很不安全且山上滚石对线路安全运行造成威胁,我们采取了取消电杆,通过高边坡上的锚桩直接悬挂导线的方式走线,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情况良好,随着大坝的加高,这种锚桩挂线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另外,在山区电网施工中,锚桩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此外,随着国内外随着各种轻便钻机的进步,使岩石锚桩的应用有了更新的发展。目前在很多地区已应用于110、220、330、500、750kV电压等级的山区输电线路工程中,不仅提高施工水平,减轻劳动强度,降低 工程造价,保护自然植被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发挥了原状岩体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抗拔功能。特别是上拔和下压地基的变形与其它类型基础相比,减轻结构自重,大大降低了基础材料的消耗。运输困难的高山峻岭地区,经济效益更为明显,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先进岩石基础和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熊先仁,郑和东,张小峰.架空电线路设计.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王清葵.输电线路施工(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 BIM技术;管网规划;协同

Abstract: As the BIM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spread, it is used in municipal planning, especially in pipe network planning. Through processing in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pipeline, collaborative design is carried out. Then, we can optimize the pipe layout, save cost, and improve design efficiency.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 pipe network plann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BIM在市政规划中应用现状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建筑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构件性能,将一个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单独的模型中,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筑信息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随着工程类行业BIM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的逐步深入,其优势逐渐显现。BIM技术最终应用于市政设计领域也将是大势所趋。在城市规划中尤其是管网规划中利用逐步加强。但是还不够成熟,经常由相关部门各行其道,造成道路经常被开挖,管线经常被挖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利用BIM技术,通过对各类管线进行统一信息化处理,以市政规划数据库为设计基础进行相关管道的设计布线,就可避免错误发生,从而优化管网布置,提高设计及经济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市政管道规划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方法对新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解决,BIM却能轻松的突破这一瓶颈。规划设计从平面走向三维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借助BIM技术可以占据行业技术的至高点,赢得行业内竞争的先机,把握BIM应用的技术优势,将在新一轮的市场分配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应用BIM技术同时也是为了响应业主方的要求,通过BIM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市政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更直观的预览。BIM是面向过程的,有利于实现推进设计单位“全过程”的服务。目前市政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设计难度也大大提高,各专业更加细化,因此对各专业的协同、沟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BIM另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其强大的分析及模拟功能。在设计阶段就能直观的看到工程建成后的三维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调整、方案论证。虚拟的构筑物模型中包含大量的设计信息(工艺参数、几何构造、材料性能、构件属性),通过导入相关分析检查软件,就能得到相应的线路分析、管线碰撞检查结果,增加了设计的协调、协调能力,提高了设计的安全性。

2.BIM 技术在城市管网规划中应用

对已有构筑物(道路、桥梁、管道、建筑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市政管道规划设计。

信息化处理:获取已有构筑物的相关信息,储存到相应数据库中。根据初始化信息,把原有构筑物用可视化软件三维显示。

协同设计:在软件中布置各类管道,通过判断检测与已知构筑物位置信息判断相邻距离是否合适,是否有碰撞情况;碰撞检测包括硬碰撞(直接相交)、软碰撞(相距距离小于规定值);在布置管道的同时获取管道位置、工程量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调整。

规划结果:调整管线立体走向,获取合适的管道空间位置,并根据当前管线获取管道、土方等关联工程量,检测施工条件从而选取最好规划线路;自动生成施工平面图。如标注完整的平面施工图、纵横断面图等。若后期再度调整线路,软件能够轻松处理相应变更;还可以与其他专业如道路规划等同时设计,实现多领域交互合作。设计结果可以作为管道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数据,以便后期的运维。

本文以城市道路下管网规划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道路、桩基、管道等已知信息。提取相关已存构筑物属性信息(尺寸、材料、空间位置等)保存到数据库Sqlite中进行管理。在AutoCAD平台上利用Visual c++编程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制相关功能函数及操作界面,作为立体显示及管道线路设计工具。通过使用开发的软件,进行人机交互操作,规划相应地理位置的管线。

图1 管道、道路等平面图

基本流程如下:

信息导入,提取已存构筑物信息输入数据库;显示立体图到AutoCAD上;

规划线路,沿道路绘制各类管道;同时设定管道材料、尺寸、标高等相关属性(图1);

进行碰撞检测(图2),在立体状态下查看管道与其他构件位置;

列表中按不同颜色显示硬碰撞、软碰撞、及临近碰撞的管道信息(图23);了解哪些位置的管线必须调整;

调整管道,对产生碰撞的管道进行位置调整,包括水平方向和竖直(标高)方向的调整;

调整后查看材料表窗口,汇总相关材料费用,获取管道工程造价;若超预算,重复步骤4,重新调整管道;

查看管道空间位置,选取施工方式,检查是否可以正常施工。若条件受限,重复步骤4,重新调整管道;

获取最优规划管线方案,出相应施工图、材料表等。

图2 管道、桩基立置图

图3 管道规划过程中碰撞及材料表信息

3.结论

通过在管网规划中应用BIM技术,利用信息化与可视化软件的完美结合,实现管道高效、合理的布局,为市政规划人员提供方便的设计工具,并与其他相关专业协同工作,前瞻性地解决施工时才经常发现的:管道碰撞、施工条件差、空间不合理等问题。能够随时进行设计变更,从而节约成本,并对以后的运营维护提供基础的电子化数据,方便查找问题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李骁,绿色BIM在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前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第4卷第2期,2012年6月

宣云干,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江苏建筑,2012年第6期(总第152期)

陈前,张原,浅谈BIM技术及其应用,价值工程,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61-02

陈强,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研究,价值工程,第4卷第1期,2012年3月

胡松,冯东坡,李东浩,胡含宇,BIM在外场管网系统工程中的应用,施工技术,2012年8月下,第41卷第371期

张吕伟,探索BIM理念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应用,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第2卷第3期,2010年9月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住宅在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总体走向成熟。这些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的科研和工程应用起步较早,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迄今为止,国外钢结构住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住宅体系,并且在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对住宅体系灵活性、多变性的研究阶段。这对我国住宅钢结构体系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适应工业化需求,且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钢材可回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钢结构住宅的仅占了很小一部分,这其中既有人们传统观念难以接受的问题,也有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自身的问题。

1.1 政策背景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正式提出,始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具体提出了发展钢结构的要求。国务院(1999)第72号文件更是为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该文件明确提出:发展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扩大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行业背景

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行业投资造成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以及施工面积连续数月增速下降而压制了需求,国内外经济疲软导致家电、船舶、机械等涉钢商品消费萎靡。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挤压下,钢铁行业已由微利运行进入亏损状态。虽然2012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好转,下游需求的整体好转支撑钢价逐步上涨,但总体来说,现阶段是一个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好时机。

1.3 发展现状

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较晚,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国内起步更晚,观望者多,需求量少,实施者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

2 国内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实践

钢结构建筑市场兴起于上海和广东,现在虽已遍布全国,但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将其分为北京、上海、苏杭、粤闽、天津等五大区域。钢结构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萧山、东莞和无锡等大中城市,而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有些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北新集团

作为北新建材发展新型房屋业务的重要平台,北新房屋成立于2002年,由北新建材与丰田、新日铁、三菱等公司合资设立,公司全套引进日本先进的轻钢结构房屋技术,以现代房屋制造业的标准化、精细化和定制化实现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制造、安装,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屋”。

成都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是由北新集团全资子公司北新集成房屋有限公司与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合作开发的统筹城乡住宅项目,占地140亩,可容纳266户。这是青白江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成都市新型轻钢节能建筑。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体现了北新集成房屋在建造过程、节能环保产品的集成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突破。

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

2.2 远大集团

我国首座工厂化集成建筑在长沙建成,这是一栋前所未有的住宅楼。在全部零部件都是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房屋里,看不到任何管线路和风口,而房子却正在制冷或取暖,提供冷、热水;当主人远在千万里之外,可通过家里的电话自动打开空调和音响,或关闭窗户和电灯⋯⋯这种我国首创的全新概念的集成建筑,通过了湖南省建委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技术鉴定。据介绍,集成建筑的诞生掀开中国建筑史上新的一页,预示着专业化大工厂生产住宅的时代已经来临。

2011年在湖南省洞庭湖畔,远大可建一厂仅仅用了15天(360个小时)就建成了一幢高30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酒店大楼。而且大楼主体框架建成用时仅46个小时,大楼封层耗时仅90个小时。这座大楼由远大集团建造,命名“T30”。大楼之所以建成神速,是因为其93%的部分不是在工地盖起来,而是在工厂生产,连内装修一起做完后运到现场,随后像拼积木一样拼装起来。

远大“T30”

2.3 宝钢集团

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一直致力于加大钢结构住宅领域的拓展力度。早在2008年,在武汉黄金口小区,宝钢和赛博思公司就开始开发建造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该工程被国际钢铁协会Living Steel(住宅钢结构)项目选定作为中国地区可持续性住宅的示范建筑。

宝钢、赛博思黄金口岸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

2011年,宝钢成立了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打造钢结构住宅从信息化管理、集成化设计、装配化施工到最后的装修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目标,核心业务范围将涵盖政府公用建筑、保障型住宅、商业建筑、商品住宅。

2012年,由宝钢集团牵头发起的国内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据介绍,该联盟汇聚了宝钢集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3家行业内知名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涵盖技术研发、设计、工程施工、部品部件生产、房产开发等建筑产业链环节。

3 我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阻力

3.1 市场接受度低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对这种新的住宅体系还存有疑问。毋庸讳言,钢结构住宅在防火、梁柱节点做法、楼板形式、配套墙体材料、经济性上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消费者由于长期居住在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中,习惯将混凝土住宅的优势与钢结构住宅的劣势作比较。强大的惯性力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3.2 设计方法滞后

传统的住宅设计和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无论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 标准规范缺乏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相关设计、施工标准规范欠缺,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也还未建立,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这对工业化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3.4 工程造价偏高

造价偏高是阻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造价明显较高。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之后,构件作为工业产品进入施工单位,还增加了税收环节,在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消费者更难以接受。由于缺乏经济激励政策,众多开发商缺乏建造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积极性,因而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

3.5 部品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过去缺乏技术引导,市场需求没有达到产业化程度。因此,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我国钢结构住宅在建材和部品方面,目前建造轻钢结构试验工程所需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这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推广。

4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未来发展建议

钢结构住宅设计有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可以达到工厂化和装配化的要求,并且抗震性能优越、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4.1 加强政府对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作用

在推广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道路上,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对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使之成为今后的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还应当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鼓励科研单位开展轻钢结构住宅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政府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在政府主导项目中采用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产品为市场所接纳,也通过政府的示范效应,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4.2 采用模数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大多数较少涉及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对于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更是不甚了解,仍旧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去进行设计,影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此,总结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并加强对设计人员在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方面的技术培训是当务之急。

4.3 引入BIM技术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IM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虚拟设计平台,可针对每个预制构件,建立构件信息化系统。在构件制作、施工前对构件进行虚拟三维检讨,以期在制作和施工前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

结语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从社会综合效益分析以及改善住宅品质、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熟练劳动力依赖等潜在价值来看,发展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健伟.发展钢结构住宅遇到问题和对策及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2012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2012,10:500-504

工程造价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U5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对粉煤灰利用的历史回顾

我国50年代,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作为“废物”任意排放和贮存。60年代,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途经主要是建材工业。其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使粉煤灰综合利用发展到交通、冶金等行业,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出现,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会渗透到工农业生产的许多领域。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湿排粉煤灰采取一条龙的综合利用措施,先选取铁、碳等有用的成分,其副产品应用于砖瓦、铺路等方面。80年代初期,我国在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的性能优化方面获得新的突破,如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粉煤灰水泥早期强度的提高等。目前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已扩展到高、中、低三个层次。

今后一段时期,那些吃灰量较小,但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从8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能源基础工业先行一步。因此,火电工业发展非常迅速,既而带来粉煤灰贮量的成倍增加。其次,我们资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和大气的污染,促进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的开展,并逐步使人们认识到粉煤灰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近几年,国外已使粉煤灰商品化和资源化。进人90年代,由于粉煤灰利用企业不断涌现,用灰量明显上升,粉煤灰资源化的认识在社会上逐步得到承认。简单的商品化意识也逐步萌发。90年代后期,我国粉煤灰将向商品化、供灰渠道多样化、规格灰多品种化发展。

二、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26%,广泛用于建材、交通、农业、轻工、化工、军工、石油、冶金、机械等行业。用粉煤灰修筑路基或路面承重层,可提高路的后期强度、水稳定性、抗冻性和板体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8一14年,每利用一吨灰,工程造价降低10元左右。利用粉煤灰还可以生产多种墙体材料。全国已有粉煤灰墙体材料厂200多个,生产的粉煤灰材料解决了1800万平方米的建筑需要,节省了烧砖挖地和排灰占地1300亩。粉煤灰施于土壤中,还能起到保墒透气、有益于微生物繁殖,当改良土壤的作用。粉煤灰的主要成分为硅、铝、铁、钙、镁以及未烧尽的碳和磷、钾、钠。此外,粉煤灰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用于粘土可以疏松土壤,用于砂土可以增加保水性,对于盐碱地还有改造作用。因此,开展粉煤灰的农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粉煤灰农业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粉煤灰的肥料价值和改土增产的效果上,第二阶段阶段逐渐转到粉煤灰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与防治对策上。60年代中期,有关单位就研究了粉煤灰的农用效果。70年代以来,许多省市也相继开展了试验研究,业己证明粉煤灰对改土增产有一定的效果。试验表明,粉煤灰是一种含有多种元素的复合肥,可以作为缺乏这些元素的土壤和酸性土壤的补给肥源。

目前,粉煤灰农业资源化的价值已被充分肯定,但是对于粉煤灰农田施用后可能危及人畜健康的问题人们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忧患。专家们提出:施用粉煤灰的时候,必须严格地控置粉煤灰的用量,并且加强监督与管理大力提倡对观赏性植物以及非饰物性的植物施用粉煤灰;以粉煤灰为基质配制复混肥及各种农作物的专用肥;以粉煤灰为基质制成农用杀虫剂和防腐剂。总之,要减少单位面积中粉煤灰的施用量,扩大粉煤灰的绝对施用量,走出一条处理利用防止潜在危害相结合的粉煤灰农业资源化利用路子。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重视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愈来愈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工作,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科委曾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了“全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成果推广交流会”,总结经验,进一步促进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总之,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

三、粉煤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综合利用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

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各地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率极不平衡,大多数地方的利用率还很低。由于没有一个协调组织机构,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各地重复、开发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政策上,没有一个相应的粉煤灰综合利用政策,没有完备的阻止排灰单位向江河农田倾倒粉煤灰的控制性政策措施。对于综合利用有成绩的单位,国家也没有鼓励性政策;在生产与监督上,对粉煤灰产品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监督系统。有些地方,见到粉煤灰产品投资少,效益好,就一哄而上,不求质量,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2.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前景展望

随着粉煤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粉煤灰的处理也由“以贮为主”转人了“贮用结合”的方向。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毁田烧砖将逐渐被资源综合利用所代替。因此,不久的将来,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会向“产用配套”方向过渡。

粉煤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科研、电力、环保、国土、建材、建工、市政以及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合作和排、贮、用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为了更有效地综合利用粉煤灰,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大力宣传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作为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加强粉煤灰综合利用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使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对粉煤灰用量大、用量稳定、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国家应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对新建的电厂,要把粉煤灰综合利用纳人设计规划之中,对老厂要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要有适当的财政补贴、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程度;加强资金来源、投向和利用整体计划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国家应逐步地建立和完善粉煤灰综合利用专项基金,从环保排污费、灰渣处理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粉煤灰产品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检测监督系统。设立灰渣市场管理销售网络,疏通灰渣销售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一批先进的、成熟的、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成果,尽快推广应用。

归纳起来,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利用粉煤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宣传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各项计划落到实处。

2.健全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加强全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系统管理,使综合利用工作能在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3.制定切实可行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消除用灰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4.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筹集和投人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做到资金来源多渠道,投向可靠,资金利用见实效。

5.不断开发新技术,做好技术评价,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扩大产品市场应用范围,使企业充满活力。

6.坚持因地制宜、多种途经、讲究实效的方针,适当地选择重点与普及项目,有的放矢。

7.重视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的内外交流和信息反馈,掌握技术引进,推广和改新的主动权。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猛增,发电量和粉煤灰排放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它带给我们的工作压力也空前加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毫不松懈地加大工作力度,把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做快、做好。总之,只要国家重视,各部门协调管理,粉煤灰的治理与利用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郭旭颖,白润才.用粉煤灰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开发前景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5(增):319~320.

[2]徐夷,袁端锋等.粉煤灰综合利用浅谈[J].中国井矿盐,2010,4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