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1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2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3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1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1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从艺术的本质上讲,1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1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1家的,是高度融合在1起的。另1方面,作为艺术的1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所以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验,在内容整合方面,以苏教版课本为主,结合新科标的要求和自己实验的经验,形成1套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验,使我们教师在理论、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方面有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对相关文化多看、多想、多用的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素质或能力有相对的提高,这样有益于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的发展。

3、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题方案和《立足音乐课堂,注重多元“整合”》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1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2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周玉芬老师上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茉莉花》,刘燕老师上的区级调研课――《欢度佳节》。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使2者相得益彰。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1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1条主线服务。同时,“整合”使音乐教学空间得到进1步拓展,冲出“模式”概念,突出艺术性和教法的“随机性与灵活性”。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们大力宣扬3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坚持集体备课,争取每个单元有新的突破

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备课活动,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再1起,做到再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1些尊重,多1些理解和鼓励。1 2下1页

2、教材内容的整合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造、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1、把音乐与姊妹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音乐。

2、把音乐课程与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1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

3、可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音乐资源(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等)可为音乐教学所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方法的整合

通过本阶段的课题实验,初步找出了音乐课程整合教学的1般方法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准备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引导的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整合的课堂,学生再的引导下,或用文学、美术、地理历史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师生1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10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1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还不是全面评价课题成果的时候,我们现在只是看到音乐与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后对学生影响不同的地方。

5、研究成效分析

2004年9月~2005年6,音乐课题组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段时间,全组人员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1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通过本课题实验,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1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刘燕老师的《西南风情》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画面在这节课中反映出来了,学生用舞蹈的形式和听课老师1起共舞,把整堂课推向,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周玉芬老师的1节《茉莉花》,学生用花语、花食、花疗讲述了茉莉花的功效,学生的兴致调动了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课后作业;检验成果;巩固知识

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布置的作业是没有必要的,英语需要的不是大量的练习题,学生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并且听懂,做好笔记,在课后看看笔记就可以。但是这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对于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做课后作业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点,逐个攻破;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想写作业,因为他们觉得浪费时间,他们希望将课后的时间留给自己,做其他他们感兴趣的事。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的,课后的练习题是为了巩固新知识而安排的,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初中英语课后作业布置的难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案

【1】课题实验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1.采用调查法,选择一个实验班级对该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关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态度、作业的难度系数以及课后作业的多少进行访谈;除此以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对本次实验的班级进行初步的了解。

2.充分尊重该地区英语老师的意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解决课后布置作业的难题开展专题讨论,了解这些英语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经验,认真汲取他们的经验。

【2】课题实验第二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效资源,深入学习中外的相关文献,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际当中,实事求是,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班级的相关情况,并且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3】课题实验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在进行具体的实验之后,采用归纳演绎法,将实验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再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调整实施方案后,继续进行论证。

【4】课题实验最后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

将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总结并且提炼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并写出成果报告,大面积的推广本次实验得出的有效结果。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问卷调查(各成员各自的班级)――具体体现现在调查学生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学生对于课后作业布置的看法以及态度。

【2】总结――统计。

【3】找出适合本地区英语作业布置的方法――在实验的解决方案使用之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一次,在解决方案使用之后再次进行考试,将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注:两次考试的英语难度要保持一致,有利于检验实验的效果)

三、解决措施

根据实验可以得出了以下三个观点:

【1】以前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实用性。

传统的课后作业布置形式过于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很难在适应中考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的初中英语老师深入的学习探究、整合优化现有的布置作业的模式,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汲取优秀的地方,并将它融合在新的作业模式中,并且多增加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英语的实用性。

【2】以前整齐划一的,很随意的,无任何针对性的布置作业。这种没有层次布置的课后作业,称之椤耙坏肚小保导致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两级”分化严重的班级。所以,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以及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等,兼顾好班级中的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由原来的“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布置作业,这有利于整个班级学生保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英语实践的热情,逐渐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3】以前只有勾或叉。在传统的课后作业布置模式中,我们发现老师批改作业时,基本上都是以打勾打叉为主,几乎不会给学生任何的批语。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因此,老师要将传统的勾叉转变为适当给些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学生课后作业完成得很优秀,老师可以在作业后面批注perfect,如果学生完成得不太理想,老师也可以写一些的鼓励的话:It rust 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are ready !如此一来,得到的效果一定令人惊喜。

四、研究意义

【1】书面作业不能超过1.5小时。不能布置机械性,重复性得作业。重复的作业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老师自然是希望多刷一些题,多见一些题型,这样能在中考的时候更有自信。老师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学生有那么多门学科需要学习,倘若每门学科所花的时间都在一小时,学生每天放学写作业的时间大概是六个小时到七个小时。这样学生的睡眠质量得不到满足,第二天上课也是昏昏欲睡,没有学习的激情,这样的做法反而得不偿失。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对课后作业布置进行研究,改进布置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可以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中学习还可以提高初中生学英语兴趣,解决中学生课后负担过重的问题。

初中英语课后布置作业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老师们不断的探索,考虑布置作业的形式、趣味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当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真正巩固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价值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的,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又成为改革推进的难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往往由单一的学校很难有效解决,切实加强地方的指导性,实行综合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题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题体系,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框架的束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其独特价值。

1.回归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从学生个体整体人格以及整体生活发展而形成的新型课程,它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课程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回归到生活本身。

2.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传统的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中的逻辑性,旨在使学生有效获得精准的学科知识,追求学术性与严密性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却是人,也就是身处教育当中的学生,其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课程学习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理应是培养人才的一项社会活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却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国家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重要的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这种平台的设置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

2002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传统教育大市的广州市也进行了很多积极实践,其中番禺区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设计与规划,通过“行政推动、模式驱动、片区联动、教研带动”的工作方式,切实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开设,并且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科研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第一步在于课程的科学研发,而课程研发离不开科研的指导,科研的指导不仅包含课题的科学研究,还包含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研究。番禺区为了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发展,先后开展了有关区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和有关区域性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总课题的带动下开展子课题的研究,使全区的中小学都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全区中小学的科研能力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培训研究。改变以往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培训部门各自分离的情况,将“教学―科研―培训”融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研训一体的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激发教师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益。

2.行政推动

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中只有实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为了整体规划整个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番禺区颁布了《广州市番禺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下辖的各片区根据《指导意见》和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各学校再根据《实施办法》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意见到实施办法再到实施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复杂性要求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规范各学校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建构课程实施的“433模式”,即课程实施的“4个步骤”、主题活动的“3个单元”、课程评价的“3个层面”。

3.资源统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限的,开发资源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单个学校很难从实际上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进行区域的资源统筹,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知道番禺区的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困境就是资源不足,需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和学习交流平台。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需要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课程资源的共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兴事物,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标准、教材,于是更加需要资源的统筹共享,要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包,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开发性和互动性,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评价监督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科学评价可以有效激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通常的课程评价包含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校的评价,主要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能反映课程实施全貌的一项课程指标,要用整体全局的观念对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事后环节,而是贯穿于活动课程实施的始终,要实行多元主体下的过程性评价,不仅仅针对结果,而是对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

科学的评价模式要求我们注重评价反思作用,任何没有反思的评价都是没有意义的。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长。正是由于评价所具有的特殊功效,在评价指标的编制上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更要关注学生自身获取的体会,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并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番禺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选活动,将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班工作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3-01

2010年8月,柳北区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第一批实验区,确定双模式一平台(即联片教研模式、有效教学模式和搭建特色办学平台)的方案。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动把实验项目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由浅入深,纵深推进。发挥项目校龙头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辖区更多学校参与到项目中。

现在,我区有10所实验学校一、二年级90多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四至六年级150多个教学班,7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10个学校成为“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校。

一、运用联片教研模式。发挥中心辐射作用

“中心辐射,联片教研”是我区“十一五”广西教育科学A类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将该成果运用于项目的实施。

(一)大、中、小联片,激活本土资源

1.大联片:即组织整体教研活动。在每次参加南宁、北京等地集中培训前,我们均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大联片”教研活动,研讨普遍问题、难点问题,让教师带着任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

2.中联片:即学科中心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办公室专家团队两次联合实地指导和网络无缝指导下,我们定期组织英语、数学学科中心组开展“中联片”教研活动。

3.小联片:即校级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发挥龙头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调动片区各校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校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跨区联片,拓展城区视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桂林市叠彩区、柳州市鱼峰区等兄弟县区开展交流互访,实验老师在交流活动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三)混合式联片,提升学科教师的理念

组织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英语、数学学科教师开展“混合式”联片教研活动,让更多教师感受和掌握了项目实验带来的有效教学新理念、新技术,加速了教学改革步伐。

二、采用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幸福指数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赛促研树榜样。2011年10月,我们成功举办了柳北区首届金鹊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阶段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使一批热心实验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实验工作的中坚、示范、辐射力量。

二是有效课堂升质量。教师整体提升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成长上。在有效课堂的打造上,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课堂角色定位,着力打造课堂教学亮点。例如,雀儿山路二小的家长参与的英语亲子活动,胜利一小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运用,潭中路二小的英语节活动等。

三、构建特色办学平台。提升校长管理能力

(一)项目带来新理念,专家引领重实践

项目专家陈锁明教授,刘永胜校长和张景浩校长等多名专家到实验校与校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认真审阅、修改我区各实验学校的特色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理念带来新改变,个性办学有提炼

由于项目理念的引入,我区把特色办学确定为促进校长能力提升的主要抓手,结合我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以项目校为龙头,带动各校参与到项目中,通过制定《柳北区特色办学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在辖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特色办学提升工程。2011年7月,我们成功举办了特色办学申报答辩暨培训会,自治区项目专家陈向阳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和培训。

为将特色办学向纵深推进,我们主动与广西教育学院合作,启动了柳北区特色办学提升项目,将英国SDP(学校发展计划)技术作为项目支撑,来实现我们的特色办学目标。

项目开展一年多来,我区教育教学工作成效初显,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具有现代化办学新理念的校长,学校办学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态势。三十九中打造的君子的文化,鼓励师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二十八中打造绿色文化,从绿色环境到生态课堂,再到人文师生,给“绿”字增加了丰富的内涵;雀儿山路小学的乐乐教育,从艺术教育提升到鼓励全校师生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为孩子的高品质幸福生活奠基;潭中路二小的生命教育,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等等。

项目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幸福,也有让人深思的地方,如何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进一步打造我们的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学校?如何以项目实施中学到的新理念去塑造柳北教育的大格局,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感受到教与学的幸福和共成长的喜悦?这些还有待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