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处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卒中急救处理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1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部或者弥散性脑组织缺血引起的脑功能缺损性疾病,病情进展快,病情急,需要临床及时有效救治。在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发病至救治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施救治措施,所以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在院前急救脑卒中过程中,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本文观察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脑卒中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同时派出血管性痴呆患者、帕金森病患者、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48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2.3±6.8岁;脑卒中分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中最低分为3分,最高分为13分,平均评分为6.8±3.1分。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为49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61.7±7.1岁;脑卒中分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中最低分为3分,最高分为12分,平均评分为6.6±2.8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没有实施院前急救,而是实施常规的急诊救治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院前急救,而后运送院内救治,在院前救治中实施护理干预:接到急诊电话后,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在去现场途中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发病症状、用药情况、病史等,对患者脑出血或者脑梗死作出初步判断,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作出初步处理,如清除口腔呕吐物,保持患者静卧,避免搬动等。达到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给予不同救治措施,评分大于8分患者可立即转运入院救治,评分小于8分患者待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在进行转运,在救治现场,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给予甘露醇控制患者颅内压等处理。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避免呕吐物误吸,给予吸痰等处理,病情改变患者立即给予相应处理。转运途中护理人员要与院内急诊科连续,通知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从接到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电话到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残疾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所得的残疾情况、救治时间等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从接到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电话到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为30.1±6.9分钟;对照组患者从接到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电话到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为43.1±7.5分钟. 观察组患者从接到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电话到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如果家属能够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但是,多数患者家属缺乏脑卒中救治处理知识,或者采取不当措施而影响到患者预后[2,3]。院前急救是急救程序中有效的开始救治程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实施专业治疗和护理干预。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人员及急诊医生指导下,能够在医护人员未到达现场前患者家属进行一些正确的救治处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救治效果[4,5]。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从接到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电话到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院前急救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院前救治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晓莉,张艳,马丽雅,刘桂锋,宋喜鸣,任增智. 脑卒中患者急诊抢救护理效果评价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9(3):70-72.

[2]刘玉芳,颜顺荣,张晓珍. 预见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3,07(2):1139-1141.

[3]王书平,赵翠梅,付卫丽,梅景华. 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3,20(4):233-235.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2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转运

作者单位:650200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每年有近1/4的新患或复发患者死亡[1]。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不能、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卒中发病时患者往往在院外,不易即刻得到专业治疗,随着院内CT、MRI 等影像诊断的普及以及“120”院前急救事业的迅猛发展,急诊救治进行早期诊断、分类和评估以及提供准确的处理都是非常必要的。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收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得到头颅CT或MRI证实;男56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51.8岁;出血性卒中28例,缺血性卒中5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9例,有冠心病史者19例,有糖尿病史者12例,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者7例,三者皆有者6例,病史不详者7例;活动中发病(包括劳动、、情绪激动等) 27例,其余均为安静状态发病,动态发病时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障碍,静态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症状,多伴有其他并发症,均为初发,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和调查。

1.2 院前急救方法 急诊医生在接听求救电话时即问明症状,在初步诊断为脑卒中时,立即吩咐患者停止活动,指导家属自救。尽量缩短院前急救反应(出车)时间,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判断神志,检查瞳孔,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建立静脉通道,酌情应用降颅压药物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呋噻米速尿静脉滴注,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同时视情况给予控制抽搐、吸氧、导尿,头高20°~30°,避免过频地搬运患者,防止患者抽搐、呕吐,防止或减轻继续出血。经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后,将患者向医院转运,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保持输液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的通畅,妥善放置。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明确后分别收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病房,进一步给予溶栓、支持治疗,手术清除血肿或保守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除1例因出血部位深,出血量较大,继发并发症,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其他79例经现场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转送医院治疗,入院时病情稳定或有所好转,无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病例发生。遗留神经功能障碍6例,并发肺部感染4例,肾衰1例。

3 讨论

当今,脑卒中发病率高,病程长,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中以脑出血、脑梗死发病率最高,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证。本组患者以男性、中老年患者占多数,符合急性脑卒中的好发性别和年龄段。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79岁,说明脑卒中主要是老年病,可能与中年以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开始逐渐出现有关。但是目前脑卒中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2]。这可能与其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劳累、心理压力过重、精神紧张等社会因素及吸烟、酗酒、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应引起足够重视,要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质量,合理治疗原发疾病。

传统观点认为此类患者不仅不能转送,且强调不搬动,特别是疑有脑水肿,颅压升高者更是绝对禁忌,以就地治疗为原则。由于近几年CT、MRI 等影像诊断设备在医院内迅速的普及,使得院内对急性脑卒中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变得简单及确切。急性脑卒中救治的成功关键在一“早”字,院前救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依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发病时状态、发病年龄、急缓、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即可在院前条件下给多数患者以比较迅速、正确的定性诊断(出血或缺血),从而指导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采取了急救措施,降低了颅内压,改善了脑缺氧状况,解除了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等危险因素。其中,部分患者院前定性诊断实在困难时则可先给予中性治疗及一般对症处理,但病情允许者迅速转送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对于其他急、重症的现场抢救措施,只要经过专业训练的急诊医生均能在现场予以实施,如降颅压、控制抽搐、导尿等。专业救护人员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刻快速转运,转送途中要由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出血性患者头部抬高20°~30°,头置冰袋,移动头部时注意轻、慢、稳,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征、有无抽搐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车速平稳,避免剧烈振动和颠簸,保证患者安全送到医院。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急性脑卒中应紧急转诊的意识,接到急救任务应迅速出车,快速而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病情估计与抢救护理应同时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3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会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它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个类别。能发成功救治脑卒中患者主要取决于发病后救治的及时程度,所以说,对患者进行完善的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笔者研究2008年2月~2O10年9月收治的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2月~2O10年9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症状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82例,女39例,年龄29~77岁,平均59.1岁。统计显示,所有患者中脑出血5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4例,脑出血并发脑疝4例,桥脑出血3例,其他部位出血44例。研究还发现,所有患者从发病到进行急救的间隔时间5~60 min,平均21 min。

1.2  研究结果:121例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病情过重,抢救无效当场死亡,而其他120例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并安全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抢救,患者入院时病情症状基本都很稳定,并都有所好转。

2 院前救护措施探讨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塞是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重要问题[1-2]。因此,解开患者衣扣,达到开放气道的效果是很重要的。此外,还要用鼻导管给患者高流量吸氧,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应到立刻插入口咽通气管;如果患者呼吸道有异物阻塞,则应该立刻进行清除。从临床来看,如果患者每分钟呼吸<6次或>35次,这都是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应该采用简易呼吸器或进行辅助插管,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2.2  :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建议采取平卧位,如果症状较重,则应该去枕,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当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脑出血症状,需要把头部抬高,以防止窒息。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专门保护,固定患者头部,尽量减少晃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3  密切观察病情:在抢救过程中,应当及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把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的脉搏、血压、瞳孔大小、意识、呼吸进行关注[3-4]。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是颅内升高的表现,要及时处理,如果患者呼吸减少,瞳孔忽大忽小,这是呼吸中枢受压迫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脑疝形成。

2.4  安全快速转运:从理论上说,脑卒中患者应当尽量可能少搬动,对危重的脑卒中患者应当就地实施护理和抢救。但是及时、患者发病地方的环境和医疗条件往往无法满足抢救患者的要求,所以说,如果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一般需要尽早把患者送到医院,使患者获得更多的抢救机会。转送过程中,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合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取得家属配合,并及时向医院报告病情,使医院尽早做好抢救的准备。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果患者没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容易出现病情恶化,患者会发生偏瘫、致残甚至死亡[5]。因此,进行院前急救非常有必要。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及时关注,并使用正确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法,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当患者发生急性脑卒后,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会因为舌根肌肉松弛,从而导致堵塞咽喉影响呼吸。因此,患者住院前救护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患者的呼吸正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使用口咽通气管防止患者窒息。但如果患者出现频繁呕吐现象,口咽通气管的采用会导致误吸风险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气管插管方法。

总而言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危重,而且变化很快,而高效的院前护理和急救,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对入院后的救治起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其合理实施非常必要。

4 参考文献

[1] 王.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76.

[2] 王俊梅,王  哲,袁钰贵.急性脑卒中规范治疗模式的探讨[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1 5(2):90.

[3] 臧显华,李素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舒适护理[J].家庭护士,2008,6(6A):1460.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4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 急诊护理 救治时间 疗效观察 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98-02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的神经系统的疾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建立一套急诊护理程序,为降低致残致死率是非常重要的。[1]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急诊护理过程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急诊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这些患者年龄集中在44~78岁,平均年龄为59.2±62.3岁;有60名男性,40名女性。患者中脑梗死有70例,脑出血有30例;GCS的评分为4~14分,平均分为(7.97±2.78)。诊断的依据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且都经过CT、MIR的检查确诊。这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急诊护理组。使用急诊护理模式,从急诊室接到“120”信息后,一直到急诊科抢救结束的时间为止。具体流程:接诊之前做好抢救器材的准备,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相关人员回到工作岗位。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开启本院的绿色通道,依照我院的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诊断及吸氧等,需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具体步骤为:在10分钟之内完成患者的病情评估,观察患者的意识、大脑反应、呼吸、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供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检查的同时,护士应当将血液标准送到检验室检测。15分钟之内完成各种医技上的检查。15分钟之内完成手术前的各项护理的准备工作。[2]

普通护理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挂号-病情评估-急救措施-等候检查结果-联系收住科室-住院。[3]

1.3 观察的指标。仔细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从接诊-确诊时间-接受专科治疗)和致残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用(X±S)表示,同时使用SPSS10.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中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文中的实验数据都为平均值。P

2 结果

在救治时间上,急诊护理组为(47.5±8.6)min,普通护理组为(69.5±10.5)min,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急救中,急诊科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在有效的后续救治中也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从接诊前一直到急诊科诊治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必须有效的完成急诊救治-确诊-专科治疗,对此,急诊科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院的急救护理模式,这就包括接诊前的准备、接诊及时、有效地病情评估、快速的急救护理、手术前的护理、护送等流程,在预定的时间内,有序的完成各项的急救护理工作,尽量缩短急诊的时间,为患者的医治抢得时间,降低脑卒中患者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笔者参与多次抢救脑卒中患者,对急诊护理深有体会,笔者认为除以上的工作外,在救治过程中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①护士负责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监测生命征。护士在这一过程当中要仔细的监测休克病人的各项指征以及随时发生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出血时,护士既要马上配合麻醉师实施紧急抢救,还要配合准备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的供应,在紧急扩容的同时,要严密的观测病人的脉搏、四肢末梢微循环等,进而判断出病人的休克程度;在及时的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当仔细观察病人是否有寻麻疹及寒战的发生。②医生负责控制出血、手术。③检验员负责验血型、血色素、交叉配血。④指挥者负责组织血源、人员配套。

对于急诊科一名合格的护士,既要有扎实丰富的医疗知识,还要有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同时护士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也是应当提倡的。手术室的无菌状态一定要保持,同时要紧密的配合手术室的医生完成各种抢救医嘱的执行。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秦永红,付守芝,陈萍.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17(18):153-154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5

在2005年2月召开的美国脑卒中协会年会上报告说,每年理论上适合使用溶栓治疗的病人占卒中病人总数的70%~80%,而实际上接受治疗的病人只有3%。

究竟什么原因阻碍了溶栓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是病人就医的时间太晚,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机会。多数卒中病人因为不了解脑卒中发作早期的表现,对治疗的急迫感不够重视。与心脏病发作相比,尽管两者都是动脉堵塞造成组织缺血,心脏病发作常常伴有心绞痛,病人疼痛难忍就会到医院挂急诊;而脑卒中却很少合并头痛。并且,脑卒中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大脑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如半侧肢体麻木、身体失去平衡、半侧面部麻木、讲话吃力不清、视觉模糊等。这让许多人不知所措,只是希望过一会儿就“好”了,结果失去了有效治疗的宝贵时间。

第二个原因,应该归咎于急救中心的电话接线员。由于接线员对脑中风的早期症状不熟悉,错把急诊病人当成普通疾病处理,非但没有鼓励病人立即与专科医院联系,反而建议去咨询家庭医生。据调查,当问到脑卒中早期的症状表现时,居然有20%的急诊接线员连一个也说不出来。

第三个原因,就是急救人员把病人送到了非专科医院。按常规,救护车运作程序首先是应该把急诊病人送到距离最近的医院。然而,许多情况下,这些医院既非脑卒中专科医院,又没有完备的脑卒中治疗体系,根本无法对卒中病人做出及时、规范的治疗。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6

【关键词】 脑卒中;规范化康复方案;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87

脑卒中早期的急救和护理对于减少患者死亡率、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恢复其正常活动十分重要。肢体偏瘫、认知、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为卒中早期发生的主要功能障碍[1], 这些障碍伴随的一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阻碍, 病情较严重的, 将会对患者以后的各种身体技能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给患者的家庭也带来较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是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救时, 同样应当对认知、运动等功能进行密切关注和监测, 及时实施针a对性的康复护理方式改善患者相应功能, 使并发症降低。本院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诊的脑卒中患者, 严格采取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 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患者均为初次发病, 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自愿参加研究且存在较好家庭支持。排除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进展性脑卒中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余脑部器质性病变; 存在颅脑外伤、脑肿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规范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根据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具体包括:①入院1~4周:护理人员首先配合主治医生进行临床急救措施, 并向家属宣传相关康复知识, 例如宣讲脑卒中早期康复内容, 宣讲相关注意点, 并指导家属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 如瘫痪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卧床摆放、按时翻身、调节呼吸、轻拍患者背部排出痰液等, 根据患者评定情况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等;②入院5~8周, 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 指导患者进行具体的康复训练, 如坐位、坐位平衡、站立、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练习等来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治疗期间, 针对性锻炼患者自己进行进食、穿衣、梳洗等自我照顾的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指导通过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完成, 同时指导患者的家人及护工如何正确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一些患者如果在康复治疗时返回社区进行, 则康复治疗师应当每周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在帮助患者训练的期间同时指导患者的家属相关的康复训练内容, 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尽可能完成剩余的康复训练内容;③第8周后(患者出院):在患者出院时应将疾病相关康复要点嘱咐于患者, 对患者及家属的相关联系方式做详尽记录, 保证每隔2周对患者做1次回访, 回访方式尽量采取电脑或手机视频的方法, 或患者回院进行交流, 监督并指导患者按照方案的顺序及内容进行康复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采取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生活质量采用卒中影响量表(SI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S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其不仅致残率高, 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已经是在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认知功能障碍是该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患者总数的50%[4], 现阶段还未明确该并发症的发病原因, 可能因脑卒中患者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脑细胞出现变性等病理性改变, 导致认知功能出现障碍[5], 脑卒中患者发生的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及正常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规范化康复方案能够较好的改良我国目前的康复模式。因脑卒中患者各功能器官恢复往往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 而我国现阶段专门康复机构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脑卒中患者的需要, 患者出院后, 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应专业知识, 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的治疗基本上就宣告停止, 所以指导患者家属及护工科学的康复知识及操作也十分重要, 使陪护人员的监督和协助功能充分发挥, 使康复治疗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 脑卒中后便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 许年珍, 朱奕, 王彤, 等.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江苏医药, 2010, 36(14):1618-1620.

[3] 张娟.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4] 商敏, 王玉凤, 杨凤梅, 等. 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23):6551-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