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1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而建成仅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广西柳江路2号22层公寓进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楼短寿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
1.2合理的城市规划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合理的城市规划会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在本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能够制定出适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划。近年来,通过对地区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的规划。又如,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具体为“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和引导,从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1.3节约型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型城市规划主要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必然要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美国诸多地区在制定地区规划过程中,都会依照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环境承载力”“、生态循环”“、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同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制定城市规划。而结果是,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有效。这种较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效应
2.1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或者人力资本上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良好的城市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无法实施。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要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三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结构的改变往往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如技术的开发,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等,部分日本工厂离开中国,重新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本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重新规划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对城市规模的影响重大。具体为对工业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它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其次,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保证,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十分全面。因此,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区域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反过来,也通过诸多途径影响城市规划。下面将从时间与空间和需要与可能两类途径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经济波动周期、经济加速期等等,不同时期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时间上看,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规划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因此经济发展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从空间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经济如何发展、由什么样的产业带动增长、如何合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市规划者在空间上做出适合的选择。以城轨交通网为例。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虑地区的需要与可能该途径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规划的需要,但必须考虑规划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地规划谋求经济快速增长。
3成渝经济开发区中的城市规划问题
3.1成渝经济区介绍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重庆的31个区县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中,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要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绵阳等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2成渝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土地规划 政策 区域经济调控
一、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经济模式的联系
(一)城市土地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调控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有必要展开区域经济调控策略的分析。目前来说,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体系是不健全的,因此需要展开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其广义含义来说,对于城市宏观土地经济建设起到制度化的规范作用,并且有利于政府土地规划策略的运行。我国狭义的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一区域的经济建设,这区别于自然地理区域调控,它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调控,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的意义,也就是经济区域的应用。通过对该环节的剖析,我们得知土地规划政策的开展实际上是我国城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利用人类现有的资源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这是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一个重要应用前提。这需要展开宏观调控环节的剖析,在下文中将会具体提到。
区域经济调控之下的土地规划策略的应用,要就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等展开协调开发,它涉及城市综合利用条件的各个要求。通过对经济调控基本理论的分析,可以就城市土地规划政策与土地空间规划等展开联系,进行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剖析。
(二)城市土地规划模式和区域经济调控
从区域经济的自身性质来说,城市土地规划体系的开展是一种中观经济模式的应用。所谓的中观经济就是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层次的划分,和宏观调控异曲同工。基于城市土地规划的区域经济调控的应用,是出于城市经济管理的需要,实现宏观调控模式与微观调控模式的应用,它涉及城市经济综合体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等都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去区别对待,也就是分类分析城市土地规划应用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模式,这样就实现了土地规划的目的,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
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开展,必然是以土地资源为应用基础的。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这两者与区域经济调控是密切联系的。受到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经济形式,这不能形成对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出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比如消耗过大、收益过低等,同时由于受到土地资源供应的刚性束缚,城市经济必然得不到有效地开展,要与之采取相对应的土地规划政策,进行区域经济模式的探索,进行城市空间利用体系的健全,实现经济发展用地压力的缓解,这是现阶段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的重要一个环节。
二、城市土地规划与区域经济调控的联系
(一)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在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需要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要避免单方向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剖析,这需要应用到土地资源利用学模式、城市经济学模式、产业经济学模式等展开探究,进入城市土地木桶效应的分析,突破城市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在下面应用程序中,我们将展开城市土地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模式的协调,进行经济发展环节中的城市土地利用互动机制的分析。
在区域经济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整体,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得知,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动态性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城市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建筑用地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城市土地利用模型下的城市化
我们通过对城市GDP各个产业的产值比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与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分析,来体现土地利用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进行土地规划环节的优化,确保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划利用。通过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得知,城市用地规划政策的变化与这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影响,比如城市建筑用地比例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等,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进行不同建设区的划分,进行城市建筑用地面积的有效利用。
为了方便展开城市规划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我们进行沿海地区与内陆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数据的研究,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立性环节的分析。在探究中,我们发现其所处的区域不同,其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的,但是每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化、工业化等都存在一定的辅助关系,特别是土地规划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了该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这些程序的运用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存在联系,这对国家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在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之下,可以得知城市土地规划的应用,要满足该城市的土地与经济的关系需求,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和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两者的互动关系,这是当下新型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前提。
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不同区域的城市、不同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维度的互动。比如城市经济与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及绿化用地等的关系,这需要展开具体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的分析,协调好城市经济发展与不同方向的土地规划政策之间的关系,展开灰色典型方法与联立方程模式的探究。
三、结语
在区域经济调控模式应用下,进行城市土地规划的分析,可以得知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经济发展方向与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单向性探讨,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体系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涂小松,濮励杰,吴骏,朱明.基于SLEUTH模型的无锡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6).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3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愈发严重。同时盲目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总体规划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因此要得到长期高速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区域规划分析,制定一些必要的区域规划方案。
在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往往根据影响因素和已知条件列出若干可行方案,然后根据相应的因素进行多目标决策,但上述系统往往是一个灰色系统。系统中既有人们了解的白色信息,又有尚不清楚的黑色信息,更多的是一般了解的灰色信息。而且各种因素指标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对于这种因素相关性较强的灰色系统来讲,一般方法得到的决策方案就不可能是最优的。用灰色关联度决策建立决策模型,就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另外在选择经济决策方案时,各目标大多是定性的,凭感觉来比较各方案及给各目标赋值,准确度差,随意性大,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大。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首先提出的,这是一种能用来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即实用又简洁。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两两比较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来得到各方案在某个准则下的相对重要量度,且能转换成数字处理,能有效的将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
1.模型及步骤
(1)灰色关联度决策建立决策分析模型
某以研究范围内的事件全体称为该研究范围内的事件集,记为
其中ai(i=1,2,…,n)为第i个事件。相应所有可能的对策全体称为对策集。记为:
其中bj(j=1,2,…,n)为第j种对策。
事件集与对策集的笛卡尔积
成为局势集,记作S=A・B.对于任意ai∈a,bj∈b称(ai,bj)为局势,记作Sij=(ai,bj)。
设为局势集,为局势Sij
在k目标下的效果值,R为实数集,则称:SR
Sij|
为S在k目标下的效果映射。
局势效果向量的靶心距是衡量局势优劣的一个标准,而局势效果的向量与最优化效果向量的关联度则是评价局势优劣的另一个准则。
设为局势集,为最优效果向量,若uiojo所对应的局势,则称uiojo为理想最优效果向量,相应的Siojo称为理想最优局势。
若为局势集,局势Sij对应的效果向量为
①当k目标效果值越大越好,取。
②当k目标效果值接近某一适中值u0为好时,取u(k)iojo=u0。
③当k目标效果值越小越好时,取。
则为理想最优效果向量。
设为局势集,为局势Sij对应的效果向量为
为理想最优效果向量,εij(i=1,2,...,m)为uij与ui0j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若满足εi1j1对任意i∈{1,2,...,n}且i≠i1和任意j∈{1,2,...,m}且j≠j1,恒有εij≥εij,则为ui1j1次优效果向量,Si1j1为次优局势。
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及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的主要思路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把问题按层次进行分解,分成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以及方案层等,然后按照问题的结构层次从上而下,逐层确定同层次上各元素(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数。层次分析法(AHP)是通过两两比较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构成一个判断矩阵,以此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作为各元素的权数。
层次分析法(AHP)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但本文仅仅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两两比较的基本原理求权数,将定性目标转换为定量目标以及确定各目标的权重,其基本步骤如下:
(1)通过两两比较各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构成一个判断矩阵。为减少单个专家的主管性,可以采用Delphi法来由多个专家确定判断矩阵。
(2)计算各目标合成权重。
(3)一致性检验,若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进行调整后重新计算。
3.分析步骤
(1)确定事件集A={a1,a2...,an}和状态集B={b1,b2,...,bm},构造局势集S={sij│ai∈A,bj∈B}。
(2)确定状态目标1,2,...,s。
(3)求不同局势Sij(i=1,2,...,n;j=1,2,...,m)在目标下的效果值u(k)y:
(4)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定性的效果值转换为定量的效果值,仍记为u(k)ij。
(5)求k目标下局势效果序列u(k)的均值像,仍记为:
(6)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求目标k的权重ηk(k=1,2,…,n), 以ηku(k)作为k目标下的局势效果序列。
(7)由第六步结果写出局势sij的效果向量:
(8)求理想最优效果向量:
(9)计算uij与ui0j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εijgi=1,2,...,n;j=1,2,...,m。
(10)由得次优效果向量ui1j1和次优局势Si1j1。
该方法虽然计算较复杂,但都是固定的程序,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计算功能就可方便快速地得出结果。
二、应用举例
某市辖区内有1市、1区、9县,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决策。对各个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都成为决策方案的重要参考。
记区域经济规划为事件a1,则事件集A={a1}。
记市经济状况为{b1};区经济状况为{b2};县(1)经济状况为{b3};……县(9)经济状况为{b11},则有状态集B={b1,b2,……,b11}
于是有局势集S={sij=(ai,bi)│ai∈A,bi∈B}={S11,S12……,S111}
经济发展参数制定如下:
工业发展指标。某区域的工业化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未来的潜力所在。
工业总产值: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指标。
人均GDP:人均GDP可以反映市场需求情况。
农业发展指标。它可表示该区域的农业化程度及发展状况。
农业产值:反映基础农产品(粮、油、棉等)情况。
畜牧产值:考察畜牧产品的情况。
特色农业:反映发展区域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第三产业指标。该指标描述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
旅游业:反映旅游及其配套设施的指标。
零售业、餐饮业:集中反映消费水平的高低。
记经济发展参数1――工业总产值;参数2――人均GDP;参数3――农业产值;参数4――畜牧产值;参数5――特色农业;参数6――旅游业;参数7――零售业;参数8――餐饮业。
建立k目标下局势集效果序列: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两两对比判断矩阵,用EXCEL的函数计算功能将定性目标化为定量目标:
确定目标k的权重ηk(k=1,2,3,4,5,6,7,8),权重在模糊决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各个指标在综合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果。现阶段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有经验确定法、统计方法、模糊协调决策法、模糊关系方程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确定权重的方法,通过对专家意见的收集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判断矩阵。本文得到经济、管理学科专家十位的评分意见,得满足归一化条件的出各层权重如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两两对比判断矩阵,用EXCEL的函数计算功能计算得:
η1=0.3621, η2=0.2456, η3=0.1235, η4=0.1076,
η5=0.0634,η6=0.0498,η7=0.0348, η8=0.0132
将u(1),u(2),u(3),u(4),u(5),u(6),u(7),u(8);η1,η2,η3,η4,η5,η6,η7,η8
输入EXCEL,利用EXCEL函数计算功能得=ε11=0.891
第一大类是发展比较平衡地区,规划重点放在平衡持续发展的目标上。第二类为较发达地区,但仅靠单一产业支持,发展不平衡,规划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发展。第三类为欠发达地区,各项指标都比较落后。需要综合地方优势迅速起步。
三、结语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4
一、确立科学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规划非常注重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特征,追求的是区域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但易受规划决策者“有限理性”和规划中信息不对称约束,也易受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因而,有些地方政府在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出现冲突时,更加关注当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协调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长三角不仅着眼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加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到2020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大都市圈。珠三角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拉动民间投资,促进外贸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为全球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当前目标,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而保证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很长一段时期,受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影响,经济发展只追求GDP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以致造成了沉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节能和低碳,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珠三角规划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效”等措施,如构建珠三角绿道网,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研制经济发展规划的立项、纲要、草案和实施等各个阶段,可有效利用公众等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邀请各领域专家和环保组织代表等,对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路径。
(三)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政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可对整个市场运行进行适当的引导、干预,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优化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很好地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优势,又注重政府在体制创新与协调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区域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如珠三角发展规划不仅确定了优先发展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而且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带动性强的钢铁、石化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升级,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长三角发展规划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进一步提升航运、金融和贸易等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完善交通运输枢纽,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二)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规划起了较好的引领作用。近年来,珠三角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频繁,优势产业的跨地域发展使得珠三角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互补,珠三角经济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广州、深圳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互补的原则,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推动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长三角经济影响不仅局限在地区增长和发展,而且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会展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能力,优化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立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旅游中心,进一步融入全球国际城市体系。
珠三角利用靠近港澳和东盟的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开展多领域的合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承接高端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进出口结构,发展高端贸易,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的城市群,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了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5
【关键词】区域供水;技术可靠;经济合理;节约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资源配置;综合效益
0 引言
区域供水相当于在区域范围内将一个个小的供水系统连成一个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使其运行灵活,管理集中,避免了重复投资,实现供水设施共享,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供水效益和可靠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供水方式必将成为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
1 需水量预测
区域供水工程供水范围广、供水量大,投资巨大,若总供水量预测过高,则会造成投资浪费,在规划年限内无法回收资金,过低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准确的水量预测是区域供水规划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水源、水厂及管网的规划和工程投资、扩建情况,对于区域内城镇的发展性质和规模也有一定影响。各个地方的用水量随城镇的性质、产业结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给排水设备条件、人口(包括常住和流动人口)及居民生活习惯等有很大不同,不可简单套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规范。
一般城市供水系统统一供给的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其他用水量的总和,不包括工业自备水源用水、农业用水及航道用水等。
① 一般乡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给排水设备完善程度一般较低,生活用水量标准也应相应降低,但是另一方面,乡镇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逐年加快的趋势,生活用水需求必然随之增加,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乡镇用水定额,应根据经济水平、居住条件及发展规模来选取适当的最高用水量标准。
②工业用水在城市给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用水量随门类不同、工艺选择、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及工业重复利用率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工业生产用水可通过单位工业产值或增加值用水量、单位面积工业用水量、单位产品产量用水量和历年工业用水量增长率来预测,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节水工作的开展,工业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各工业用水量定额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工业用水量并不是按固定的比率增加,因此不宜简单的采用这些方法,对工业企业用水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获得可靠的资料时十分重要的。另外,不同区域的乡镇、农村的企业类型不同,且大都属于正在发展中的、小规模的企业,具有规模小,循环用水率低,设备、工艺相对落后等特点,在计算工业生产用水时不可生搬硬套大城市的用水指标,规划时根据以往工业用水资料,并考虑产业发展情况,合理选择用水指标,并考虑逐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③ 一般乡镇、农村的公共建筑及设施较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也较大、中城市少,因此这部分用水量指标可适当降低;乡镇绿化用地一般仅包含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面积不是很大,且其道路喷洒频率不高,因此在规划时可取适当的比例(例,占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进行估算。未预计及管网漏失水量可按上述城镇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市政设施用水及农村用水量的总和的 15%~25%计。
2 供水范围的划分
区域供水范围的划分首先应确定区域供水工程的规划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水片区的分布划分水厂供水片区。
一个城市供水工程供水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但是区域供水是拓展了一个城市供水规划的范围,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可能包含不同的行政区范围,要慎重规划。例如,当某城市的区域供水工程水源地在城市规划区以外时,水源地和输水管线应纳入区域供水工程规划范围,还要考虑输水管线沿途的城镇是否需要由同一水源供水。另外,基于区域供水的规模经济效应,区域供水的供水范围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要遵循科学、经济的原则。
3 区域供水形式的选择
区域供水根据城镇分布形式、输送水的种类、管网布置及供水区域大小可分为多种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对于改扩建工程,要充分利用原有供水设施,提高供水普及率,不仅可以节约投资,降低供水成本,还可实现区域供水设施互补共享。由水源的类型、数目及距用水区的远近决定输送原水还是输送清水;根据区域内城镇群的分布形式和原有管网的现状,决定区域供水配水管网的走向;对区域内原有分散供水的水厂、增压泵站及水塔等设施要综合分析,以就近取水、净水为原则,以大型城镇水厂为主,改造保留少量乡镇水厂,可以继续作为水处理厂,可作为配水厂,也可作为加压站、二次消毒站点或应急时备用供水设施,不仅易于提高区域中心水厂管理技术水平,还可有效降低水厂出水扬程,降低能耗。
4 管网建设
区域供水规划层面的管网一般仅考虑输水管渠及主要配水干管,较之于城市分散的供水管网,区域供水系统具有长距离输水的特点,供水范围广,管道工程量大,建设投资大,电耗高,必须进行管线的优化布置,在管线定向、管材选择及管道施工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
长距离输水应深入进行管线实地勘察和线路方案的优化比选,对不同输水方式、管道根数按不同工况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选择可靠安全的运行系统。输配水管网应在供水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以满足所有用户对水量、水压的要求,并考虑分期建设。输配水干管一般按规划道路定线,兼顾施工、维修的方便,尽量做到线路简短,尽量经过用水量大的片区。相邻片区之间的输配水管应互备互联,以防某片发生突发事故时,可以按调度进行应急供水。
管材选择对供水质量、工程造价和供水安全的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输配水管道主要有塑料管(PE)、钢管(SP)、球墨铸铁管(DIP)、玻璃钢管(RPMP)、预应力钢砼管(PCP)等。不同的管材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管材除要考虑其管道特性、防腐、施工条件外,还要考虑其价格、管理经验、市场供应情况等,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决定。管道施工要尽量降低管道埋设深度、节约土方工程和地下设施费用。
5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区域供水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从水源取水到水厂净水处理,再到水厂向用户的输配水,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较分散供水大的安全隐患。区域供水是集中取水,服务人口多,取水量大,要合理选择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和取水量,且水源一旦受到威胁则会造成水量、水质不安全的双重威胁,从而增加了水源选择和保护工作的难度,不仅要防治水源污染,更要建立健全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尤其是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监测系统。
6 管理体制及水价
区域供水的施工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益需在较长时期内显现出来,初期的制水成本可能较高,相应的提高了水价,超出用户的承受范围,政府可对一定范围的用户进行补贴,另外,实行成本价和超额用水水价区别对待、足额收取的政策,同时可加强用户的节水意识。在综合考虑制水成本、合理利润及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平稳推动水价改革,逐步形成合理水价体系。
7 结束语
总之,区域供水作为供水系统的一种高级形式,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基础设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正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6
六、生态环境保护
(一)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海峡经济区海岸线较长,海域面积较大,沿海地区分布着众多的人口、城市和产业,是海峡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因此,应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原则,加强深水港岸线、海域和后方陆域资源统筹规划和岸线资源开发有序推进。合理布局海洋生产和生态岸线,严格控制沿海滩涂围垦规模和区位,维护海域生态功能稳定。严格规划和监管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捕捞和养殖等各类开发活动,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废渣、饲料、肥料等各类废弃物排放管制,降低赤潮等海域污染危害程度。加强对江河入海口、陆源对海排污口和重点养殖区的监测,对重点污染源污染实行责任追究制,改善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沿海红树林等生态防护林保护建设,营造海域良好生态小环境和小气候,增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各类自然灾害能力。重点加强台湾西部沿海、福州、厦门、泉州沿海、温州、汕头沿海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海峡经济区流域众多,面积辽阔,沿江上中下游及腹地分布着大量城镇、人口和产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海峡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对流域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统一规划,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关系。第二,根据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流域开发的强度和时序,严禁流域的超强度开发和无序开发,从严控制流域内新城、工业开发区的审批建设。第三,加强沿江地带岸线的合理规划利用,强制性保留生态和生活岸线,加大对河流取水、排水、取沙等掠夺式开发活动的监管,重点加强对沿江港口、企业和排水口的有效监管。第四,加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引导上游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促进下游地区根据河流水量、水质探索建立市场化交易和补偿模式。第五,加强互动合作,形成流域间生态保护的分工合作网络,重点加强闽江、信江、韩江、瓯江、浊水溪等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海峡经济区山系多,山区面积大,可利用土地资源少,这形成了海峡经济区的特色,也是制约海峡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特殊性,要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为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第一,强化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第二,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强化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村镇)、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第三,加强山区土地耕种管理,严格控制坡耕地的开垦。加大山区林地保护和造林投入,增强山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切实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第四,山区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系统规划,联防联治,重点突出武夷山、雁荡山、莲花山、怀玉山、玉山等山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发挥山区生态功能保护的样板示范作用。
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港口
加快海峡两岸港口航运拓展和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升高雄、基隆、厦门、福州等港口的枢纽地位。重点规划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主枢纽港,加快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区和泉州新港,扩大汕头、温州等周边港口的辐射范围,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及疏港公路和铁路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促进内外开放的现代化港口群。
(二)铁路
加快建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和厦(门)深(圳)铁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龙(岩)厦(门)铁路,连接中北部地区的向(塘)莆(田)铁路,加强海峡经济区铁路网与国家高速铁路、干线铁路网的联系。改造提升赣(州)龙(岩)、横(峰)南(平)、鹰(潭)厦(门)、外(洋)福(州)、漳(平)龙(岩)和漳(平)泉(州)肖(厝)等既有铁路等级,扩大海峡经济区内部铁路运输能力,形成线路通畅、功能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适时规划建设台湾东西向铁路干线,加强岛内东西向经济联系。
(三)公路
加快贯通沿海高速公路温州―福州段,启动规划福建连通江西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加强海峡经济区内部各省域单元的联系。加快建设龙(岩)长(汀)、浦(城)南(平)、泉(州)三(明)、永(安)武(平)、宁(德)武(夷山)等干线高速公路,促进福建省内各区块之间的畅通。适时启动台湾东部沿海的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早日形成环岛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国道、省道网络,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重要城市、工农业生产中心、交通枢纽和主要海陆口岸相连通。
(四)空港
重点拓展台北、福州、厦门等枢纽性机场的航运能力和辐射范围,提高在国际国内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加快汕头、温州、晋江、武夷山、连城机场的改善扩建,加快沙县机场建设,推进霞浦、莆田等机场前期工作。加快现有机场通航安全等设施更新改造,充分发挥机场设施能力,增加开辟国内外新航线,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多层次的大型机场为主、中小机场为辅,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五)能源
充分利用沿海港口条件和资源供应状况,合理布局发展大型沿海煤电。加强省际和国际能源合作,建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和输气、输油管道网。加强海峡经济区内部省区电网联系,推进福建与广东电网联网,建设福建与华东联网第二通道、与国家特高压电网工程相衔接,进一步提升改造区域内城乡电网。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设燃气电厂,加快发展核电,改善电源结构。以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兼顾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分期分批开发条件较好的沿海陆地大型风电场,推广沼气、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台湾应结合现有电源、电网特征,统筹规划建立适应海峡经济区发展需求的能源结构和布局。
(六)水利及防灾减灾
统筹规划闽江、信江、抚河、瓯江、韩江等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控山区水库调蓄、灌溉、发电等功能,加强行、蓄洪区的拓展和巩固。加快规划建设闽江“北水南调”工程和九龙江调水工程,建设一批具有跨区域、跨流域、跨时空调节功能的大中型蓄、引、调水利枢纽工程。加强台海两岸江海堤防工程,提高沿海及内河防洪标准和能力,增强抵御台风、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温州、福州、汕头等沿海城市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强闽江、信江、瓯江、九龙江等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城镇周边景观林、交通要道护路林和其他重点区位生态公益林保护,实现沿海与内河生态景观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结合。台湾应规划浊水溪、淡水河等流域的水利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沿海环岛地区生态防护林、江海防洪堤防建设,提高抵御各类海上灾害能力。
八、区域合作
(一)加强台海两岸经济贸易合作
利用新阶段执政台湾的有利时机,促进海峡经济区率先在货物贸易、人员往来、资金流动等领域与台湾的合作全面提升。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争取增加海峡经济区沿海港口对台湾港口的货运航线、以及部分中心城市直飞台湾大中城市的空中航线。发挥现有台商投资区的窗口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强对台产业对接和关联配套,全面促进两岸在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的合作。加快建立两岸旅游业灵活合作机制,共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探索实行便捷高效的团体、个人入境和签证制度。大力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集散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探索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体育、艺术等交流,发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资源,促进不同群体和层次文化交流。进一步完善海交会、台交会、花博会等载体平台,扩大参与范围和规模,营造海峡经济区台海两岸全方位经贸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海峡经济区跨省经济合作
加强海峡经济区内部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既要调整完善政府主导的一些区域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机制下区域合作的新空间。加快推进与周边及内陆省区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干线通道和能源建设项目的对接,大力推进口岸通关、转关便利化,推行“铁海、公海联运”等模式,建设海峡经济区跨省对接、高速畅通、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港口建设与内陆省区大型企业货物进出需求的对接,吸引中西部内陆省份在连接沿海出海口的通道沿线规划布局产业项目,培育发展沿线产业带。合理规划各类要素市场,推进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要素畅通流动和资源高效整合。加快促进强势行业和企业跨区域投资和布局,推动优势产业扩张,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深化山海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