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离异家庭;青少年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解决策略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心理危机的阶段,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当青少年面临这些危机时,他们往往表现得很无助,对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所犯的错误及各种心理异常情况,我们应当要有耐心,不要摒弃他们,更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共同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长。

一、青少年期及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青少年期的界定

青春期是个体达到性成熟并具备生育能力的时间点。这样来看,青少年期就是成长为成熟的成年人。对青少年期的年龄段普遍界定为自11、12岁到24、25岁左右,就心理学的意义而言:青少年期乃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从“儿童行为”转变到“成人行为”过程中,谋求重新调适的边界人的状态。

2.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离异家庭是指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后再婚新组成的家庭。

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产生不良情绪,阻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若缺少会产生几方面的影响:

(1)情绪问题。孩子在经历了父母离异之后产生自卑感,焦虑感和失落感。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爱护,游离于家庭之外,其不成熟的心灵无力调节这些突来的变故和心理冲击,会出现自我放弃的态度,甚至出现的心理。

(2)性格问题。因为原父母的感情破裂,家庭情感长期处于不和谐状态,孩子因长期抑郁而形成孤僻、不自信的性格,如对他人冷漠、不愿合作,甚至与人对着干等怪异性格状态,这些会阻碍其与他人交往合作,变得自我孤立起来。

(3)意志障碍。有的父亲或母亲因为孩子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对孩子失去了希望,孩子却也因此自暴自弃。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失败引入到自身,认为自己哪方面都不会成功,继而失去对事物等的进取心。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离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孩子所需的父母的关注和关爱,很容易失去安全感,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严重者形成不良行为,

二、相关案例

1.情感困扰的孩子及解决办法

随着孩子的意识不断成长,他们开始产生“积极关注的需要”,父母的情感破裂给他们的情感上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案例1:于彬,离异家庭导致情感困扰的学生,12岁时,在新家庭中,由于后母生了一个女儿,让他感觉他是家里多余的人,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悲伤、抑郁、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冷漠、敌对的情绪。

解决办法:首先应由学校里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干预,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通过跟学生谈心了解他的需求取其信任,活动,鼓励其在集体活动中努力表现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赢得同学的认同,这些都能让于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集体归属感。接下来,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积极联系、沟通商讨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纠正父母所犯的错误,使他们改善对孩子的态度,让他们多理解并关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家庭温暖,找到家庭归属感。

案例2:“一个缺乏勇气来面对困境,且又找不到轻易解决的方式时,就容易开始筹划犯罪”亮亮,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在亲生妈妈离开前,还是爱个学习的孩子,小时在寄养人家里目睹偷窃行为,造成了他心灵上的阴影。与继母关系冷淡,父亲漠不关心,便对家庭和社会产生逆反心理,长期备受孤独、生活无助,继而出现种种品行问题。

解决办法:先由学校专业心理教师了解孩子行为变化之前的状态,分析问题所在,给予安慰,使其产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愿意配合老师改掉不良习惯,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有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师的帮助过程中,让亮亮感受周围人对他的关爱,让他在和谐、宽容、友爱、合群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积极的情感,由此善待他人,并逐渐改掉不良行为。其次,做好家长工作,家庭是孩子积极情感的发源地,所以需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引导其父母改善家庭关系,主动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希望和关爱。

三、应采用的解决策略

1.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应停止无效的甚至伤害的养育方式,应使用积极有效的技术,这可以通过学习或咨询来习得。

2.细化学校教育

学校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应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加以关注,因为这是和学习紧密相联的,并且关系孩子的一生。由于家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个重担只能落在学校方面,以其专业性来帮助孩子成长。

3.社会组织的协助

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为培养合格健康的社会人,学校家庭应在社会各组织的帮助下共同为孩子健康美好的未来做出努力。

总之,作为老师应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班集体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孩子的自信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处在此阶段的青少年尤其关注自己在同龄人面前的形象,他们希望展露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所以要发展这类学生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面对困难,形成积极心态面对人生。最后,希望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情况下能帮助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克服困难,身心健康的迈入成年期。

参考文献:

[1]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第八版.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99.

[2]吴增强.野百合也有春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89—28.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30-02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与教育理念的冲突,认知与实践的不协调,目标与理想的缺失,自我与社会认知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在社会适应、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压力和挫折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

(3)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与社会伦理的互动为主要方向,又要有体现民族特质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面对的是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到大学里才发现人才济济,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从优越感、自豪感、自傲到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压抑、焦虑、精神压力大,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样的同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到了工作岗位也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嫉贤妒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发现,缺乏应有的理智,形成不健全的心理。

2.2 情绪不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不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焦虑、烦恼、浮躁不安。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沟通不良,形成性格缺陷,人际关系障碍,对一些小的得失耿耿于怀。

2.3 意志力脆弱

意志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是成才者必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成长顺利,很少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意志坚韧性上表现较差,无法承担较大的挫折和考验。

2.4 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差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一方面带来较多的择业机遇和较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缺乏自我调适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打破了心理平衡,对前途无望,认为生存没有意义。这些同学,有很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能妥善解决,心理上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人生难免苦与痛,人生在世,会遇到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疾病、死亡等种种挫折与打击,只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

3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心理界、教育界长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对象是人,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科研究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交叉存在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恋爱、学习、交友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偏差和困扰,有些看似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若能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切相连的,在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时,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比较独立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塑造健康心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为许多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心理指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把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硬性的理论灌输,而是真正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要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4.2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看似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用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心国家大事,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培训。

4.3 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外,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在现实中,如果大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的萌芽出现,最先发现的常常是辅导员。而且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知识背景相似、经历接近,在大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容易与学生沟通。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心理特点不同,问题不一。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及他们随年级高低发生的心理变化都应予以掌握,便于及时调动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4.4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给每一个新生发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手册,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采用大学生健康调查表对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等工作。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树立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识,又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起到一定的防范和干预作用。

4.5 网络在线咨询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是用信箱和电话咨询,可以解除有的同学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引进了网络咨询的新方式。现在许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开设了自己的主页,一方面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设有在线心理咨询。在网上在线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同时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自在清楚地表达心中的烦闷和抑郁。

4.6 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对那些不愿去找心理咨询机构而又有需求的同学可以为他们多开展一些科普性的讲座等措施外,还要扩大校园宣传力度,比如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等系列活动。或通过学校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台、校心理卫生协会、校园广告等校园媒介营造气氛,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2):176-178.

[2]叶湘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1):89-90.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据了解,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工作非常重视,省政府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中。副省长张晓兰对留守儿童工作作出了专门批示。甘肃全省已建立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这项工作的落实将基本实现了留守儿童之家覆盖全省乡镇。甘肃省妇联也向省财政厅申请落实相关项目资金。政府的此项举措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

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下去,为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税收、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很多城市学校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对外地孩子进入本地学校设置障碍,巧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致使很多农民工子女被拒绝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又重新变为农村“留守儿童”。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对那些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

二、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改善

1.社会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认为“留守儿童”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有一个舆论环境,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2.家庭措施

上述社会措施能减少因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外部条件毕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战场

1.教育者要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其次要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3.学校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河南科技,2008(1)

[2]钟毅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5%左右,其困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为5%―10%左右。在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许多高校,贫困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更高。在偏远地区的某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已达2979万以上,因此在校贫困大学生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不但要面对贫困带来的学费与生活费方面的沉重压力,而且要承受自卑、焦虑、抑郁、自闭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侵袭。据统计,贫困大学生患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正因为如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关注。如果我们忽视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成为被遗弃的群体,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自暴自弃,甚至形成的情结,那么我们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就会落空,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总的说来,要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制度

在扩招以前,我国高校一直实施的是低收费制度,因此考生考上大学而无力承担学费的情况少之又少。但扩招以来,高校的收费迅速增加,大部分高校每生每年的学费动辄数千。面对高昂的学费,许多富有才华与理想的寒门学子无力承担,只好望高校之门而兴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上有许多好心人士发起了资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的爱心捐款活动,帮助一部分寒门学子进入了大学殿堂。但我国每年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巨大,光靠好心人士捐款已经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已经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在高校中实施了如下一些制度与措施:

①开辟“绿色通道”,让贫困学子先入学后缴费;

②实施了助学贷款制度,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及基本生活费;

③实施贫困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视情况减免贫困生的部分或者全部学费;

④设立奖学金,给予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相应的奖励。

应当说,上述政策与措施已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进入高校就读,且完成了学业。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资助高校贫困生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此项工作还不够重视;有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有关工作也做得还不到位;有些政策还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各级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经费的投入力度;一些新的资助渠道应该抓紧开辟;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使各项政策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只有上述问题获得了良好的解决,贫困大学生才不会被拒之于高校大门之外,他们入学后的后顾之忧才能获得缓解。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为了筹措学费与基本生活费而常年忧心忡忡的贫困大学生能始终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在贫困生中开展广泛的勤工俭学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制度、学费减免制度与奖学金制度,虽然帮助许多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并且顺利完成了学业,但对于有幸进入高校就读的许多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沉重经济压力并未获得彻底的解决。尽管省吃俭用,但许多贫困大学生还是入不敷出,生活依然极其拮据。这种状况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有学者对北京理工大学55名学生出现人格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家庭收入过低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2]面对此种情况,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有的高校直接给贫困生发放一些钱物之类的临时生活补助。这固然帮贫困生解决了一部分燃眉之急,但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部分自尊心不强的贫困大学生可能养成依赖思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一旦临时生活补助花光了,又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顿之中。而那些自尊心强的贫困大学生则觉得受人施舍,觉得自己“无用”、“窝囊”,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直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不是资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最佳方式。

最佳的方式是让贫困大学生在付出劳动的基础上获得报酬,这样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因此高校不如将给贫困大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的方式改为尽量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勤工俭学活动,不但能让他们获取相应的报酬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锻炼他们的能力。可以说,这种方式远比直接发放生活补助更有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高校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广大教师都应当发自内心地关心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交状况,让贫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得不到关爱,感受不到人间温暖的人会变得冷漠、自私、虚伪,整天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而一个受到他人和社会真诚关爱的人则会变得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因此,从生活、学习、社交及其他各个方面关心贫困生,是我们高校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广大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所高校都应当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研究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如果贫困生周围没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环境,他们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良性的社会支持,使贫困大学生能够获得良性的舆论氛围,使所有学生形成关于贫困的理性认知,给贫困大学生以关爱,使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学校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内而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四、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及社会活动

虽然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或城市下岗工人家庭,但他们毕竟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因此他们其实很渴望参加各种校园及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融入校园,融入社会。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贫困生们普遍有着自卑的心理,自信心往往不足,担心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歧视,远不如经济状况良好的大学生那么开朗活跃。因此,鼓励贫困生克服自卑感,参与各种校园以及社会活动,也是帮助他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高校是各种学生社团集中的地方,比如读书社团、文艺社团、环保社团、旅游社团、志愿者社团等。这些社团是大学生的自发与自治组织,是大学生的家,既然如此,其目光不应当仅仅放在那些家境良好、个性活跃的大学生身上,也应当积极吸纳贫困生加入,在举办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时也应当邀请他们加入,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高校各社团的一个成员。也许与领导及老师交往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贫困大学生来说,会让他们感到拘谨、不自在,但通过加入各种社团和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贫困生们在与同龄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只要获得了平等对待,就比较容易抛弃拘谨感、自卑感,变得开朗活跃,勇于接受和挑战新事物,获得与同学交往的乐趣,获得归属感。而这对于他们获得并保持心理健康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五、帮助贫困生培养一至两种特长

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藏龙卧虎的地方。在任何一所高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来自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从小得到了较好的文艺培养,因此见多识广,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他们比较自信,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乐于表现自己。在学校里,这些有特长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领导、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关注,也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虽然这些家境较好、富有特长的同学往往也可能有其自身的各种缺点,但却很少受到自卑、抑郁、冷漠等负面情绪的困扰,相对而言,心理是比较健康的。

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从小很难有培养并发展文艺特长的机会。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具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各种特长的同学,他们会自愧不如,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根据心理学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的学生,容易因自卑而自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学校应当尽所能开设一些文艺方面的选修课,动员贫困大学生选修,帮助他们培养一至两门文艺特长。当贫困生们获得了文艺特长,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登台演出,获得同学的掌声与欢呼时,他们从此就树立了自信。而我们知道,一个自信的学生往往比较阳光,拥有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也就不会轻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六、结语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高校及全社会都应当真诚地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让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群体一样,远离各种心理疾病的困扰。只有我国广大的贫困大学生们不但在经济上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心情开朗、心理健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大学校园才可能是和谐美好的校园,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才能达成,而那些贫困大学生毕业后也才可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颜色;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7-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hange the color of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tainees in detoxification and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The effects of room color on the level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detainees in detoxifi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under the same living condition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rug addic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ormal population(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population, detainees in detoxification are in a significant st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state is not conducive to patients’ remission and recovery, and will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relapse to a certain extent. Setting the color of the living room to light gree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anxiety, and help to improve symptoms.

[Key words] Color; Detainees in detoxification; Mental health; Anxiety; Depression

色彩在人的一生中无处不在,影响也无处不在,色彩疗法对人的影响能够深入到心理和精神层面[1]。近年来,一些学者着力于研究色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关于监狱管理方面却鲜有研究。这类人群社会身份比较特殊,心理健康情况也相对较差,并且测试评价结果表明其焦虑、抑郁的总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2]。本文通过研究不同颜色对服刑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寻找更为适合的监狱管理颜色,可以给今后色彩在劳教所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6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107-01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因复杂,可以出现多关节损害好多脏器受累病变。药物治疗、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对RA的患者非常重要。传统的观念认为RA是不治之症,是不死的癌症。因此多数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联合药物正规治疗RA效果良好,多数患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临床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药物治疗、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对RA患者的作用极其重要。

1 药物治疗

RA患者药物治疗包括早期缓解疾病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生物制剂和选择性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许多中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1000万RA患者,以上药物治疗对多数RA患者有确切效果,大多数RA患者经早期药物治疗病情可以得到缓解,不会出现关节破坏及器官损害。但是也有部分RA患者对常规DMARD药物(如甲氨碟磷、来氟米特、羟氯喹、中药雷公藤、白勺等)治疗反应差,病情顽固,反复迁延,后期骨质疏松、关节破坏导致残疾多为不可逆改变,极难恢复。此类患者使用小剂量激素或生物制剂可以获得疗效。目前,临床日益重视RA疾病的骨破坏与炎症分离现象,人们一直在寻找有助于骨重建因子的药物来解决RA患者骨密度(BMD)下降问题。观察发现,云克具有调节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1]。应用云克(鍀-99-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99Tc-MDP)治疗可以起到止痛、消炎、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云克还具备延缓骨质破坏、抑制骨吸收、增强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对RA患者的骨侵蚀具有修复作用。其促进骨生成、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作用确切[1],从而发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作用 [1] 。该药物治疗RA的优势越来越被临床看好。

近年国内外许多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对RA疗效较好。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调节血脂和免疫功能,具有治疗RA的作用[2],同时可修复骨的显微结构,使骨强度得以加强,具有增加骨密度作用[3]。尤其是对于长期病情反复导致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股骨头坏死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他汀类药物应用还发挥着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等[2]。对于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股骨头坏死也有治疗作用[3]。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对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炎症因子的分泌和释放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RA 的活动度。

2 心里护理:

心里护理对提高RA患者的遵医行为,缩短疾病被诱导缓解的时间,减少或消除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临床观察发现,多数RA患者存在显著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 RA病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6.2%,焦虑症状检出率为70%。这种焦虑和抑郁病情活动,也许是因疾病过程中的慢性关节变形等因素引起 ,也许是这些患者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质 ,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随着RA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劳动力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由于RA不能根治,一旦停药或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复发,许多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应告诉患者RA的关节侵蚀破坏多数发生在发病的1-2年内。在发病初期如果得不到正规治疗,会很快导致关节畸形和破坏,功能受损,加大治疗难度,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在病痛和自身机能变化当中体验到一些灾难性的心理压力 ,这种灾难性的想法会增加疼痛、抑郁、残疾的感觉。另外 ,关节炎患者得到正性支持可能会降低抑郁情绪 ,负性支持可能会加重抑郁。告知患者应接受早期正规治疗,定期医院复诊,应加强用药指导。研究发现,疼痛越严重,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评估患者的疼痛,并把减轻病痛作为评价护理效果的目标,以减轻患者的心理抑郁症状。如用行为治疗控制病人疼痛、放松训练控制疼痛以及必要时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处理病人生理症状的同时 ,应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 ,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样可以加强药物疗效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很重要[4]。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在给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消除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通过加强对RA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认识疾病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和自我保护意识。RA患者的治疗以口服药为主,需要长期用药,个别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应加强用药指导。不能擅自停药,服药期间注意检测药物副作用。生活宜忌潮湿、寒冷,过度疲劳、精神刺激、生活不规律都可致症状加重。RA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止寒冷的刺激。起居有规律,急性期注意休息。多吃鱼油、含高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和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摄入高脂、高糖、辛辣刺激性强的饮食。饮食治疗改善患者关节炎症状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疗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化瘀止痛、行气活血的许多中药对RA有独特的辅助治疗效果。RA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关节骨质较为脆弱,要注意防止关节损伤,有意识的保护好关节。定期复诊目的是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盲目轻信虚假广告,避免滥用药延误病情。临床观察发现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遵从行为差异有显著性。健康教育后增加了患者认识疾病的知识,树立了正确的健康信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遵医行为明显增强,能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减少或消除了抑郁和焦虑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不良情绪的调节能力,疾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4]。因此关注涉及到心理健康及疾病的康复治疗方面的问题,对提高RA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萌萌,等.云克(鍀-99-亚甲基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骨吸收、骨生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诊断学,2002.9(4):255-256.

[2] 张绍君, 靳洪涛,等.他汀类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 11(1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