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个性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5-0039-04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表述,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1] 。我国的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个性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个性因素是与个人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在因素,作为整体的个性品质对心理健康起关键作用,但个性结构的各个部分并非不分轻重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有一些个性因素更为重要,另一些可能不那么关键[3]。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量表》,对个性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与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密切相关的因子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个性素质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一、 对象与方法
在广东省随机抽取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1207人进行调查,其中一般学校学生397人,重点中学学生810人;男生659人,女548人; 高一年级402人,高二年级390人,高三年级415人;独生子女478人,非独生子女729人;城市学生571人,农村学生636人。
个性素质的测量采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量表》[1],它包含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动力系统、自我、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8个分量表,整体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各分量表所测内容相对独立。个性素质分量表包括: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性、独立七个因子,其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78,再测信度α系数为0.887,重测信度为0.854[1,2]。
全部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发展较好(M=130.29,sum=195),但个体差异较大(SD=15.42)。从各因子看,在责任方面最好,其次为乐观-悲观和耐挫性,得分较低的是冒险方面,最差的是意志方面。
(二)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发展特点
1.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学校差异
表2显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整体个性素质上差异显著(p
2.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性别差异
表3显示,男女高中生在整体个性素质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年级差异
表4的ANOVA分析显示,高中生个性素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表现在乐观悲观、责任和耐挫性上,事后检验(LSD)表明:在乐观悲观因子上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高三年级,且随年级呈下降趋势;耐挫性上先强后弱,高二年级得分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
4. 高中学生个性素质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子的差异
在对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中发现,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在城乡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责任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
对学校性质、性别、城乡、年级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与个性素质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普遍发展较好,说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素质发展还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个体差异较大,也说明了高中生的个性素质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已有的研究也发现,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不良个性所致[6]。因此,当前学校教育除关注中学生整体个性素质的培养与完善外,对问题学生也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研究也发现,高中生冒险精神不强、意志力较弱,原因在于中小学教育一贯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意志、冒险、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另外,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性教育也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缺陷。在之前运用16PF以及16PF的中学生人格问卷调查也发现[7],当前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发现,学校性质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影响较大,这是因为高中生正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正处于个性定型的关键期,而学校又是学生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个性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还有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也对学生个性发挥着影响作用。而调查显示,一般学校学生的个性素质要优于重点中学学生,主要表现在内外倾、冒险、责任、耐挫性、独立方面,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8]。重点中学竞争激烈,老师、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外生活,这就使学校环境忽视了学生冒险精神、责任感、独立性和耐挫能力的培养;同时,重点中学的同学关系也因竞争而显得冷漠,造成很多同学内向、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只重视自己的学习而对他人和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而且由于只关心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一旦学习失利,就容易全盘否定自己,从而影响良好个性素质的培养。已有的研究也表明,个性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9],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具有性格偏内向、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特征。而相比较而言,一般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偏低,也重视学生特长发展和课外生活,同学之间竞争不强烈、沟通和交流多,关系相对和谐,学生可以多方面展示自己。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素质的发展。
在性别上,男生个性素质显著优于女生。从各因子看,男生无论是在独立性和耐挫性还是意志力和冒险性方面都比女生强,这与国内研究者的结论一致[10]。这种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和角色定位有关,而高中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个性素质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从研究结果看,高一年级最乐观,高二年级耐挫性最强,且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原因可能是高一年级入学时间短,对高中生活充满希望,所以对人对事都比较乐观,而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比高三小,在学习上的挫折少于高三年级,同时高二年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遇到挫折时能得到支持。责任感随年级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在于高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需要得到认可,对自己份内的事总能尽职尽责地完成,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责任感逐渐减弱,到高三因为升学压力,只关注自我学习,所以责任感有所减弱。
农村学生的责任感显著强于城市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农村学生生活相对艰苦,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较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素质无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1]。但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的责任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多,经济负担重,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同时兄弟姐妹之间也需要彼此照顾,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建议
1. 学校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不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耐挫能力和责任感,而且培养学生冒险、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性别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女生耐挫性、冒险性、意志力和独立性等个性素质方面的培养。
2. 重点中学应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个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学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个性教育与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外倾性、创新性、耐挫性、独立性、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学校要协同家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学生个性素质培养中,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从思想与行为上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鼓励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让他们学会承担和负责任。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并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宫火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2).
[2]薛云珍,梁宝勇.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个性素质的研究[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7(4).
[3]江光荣,柳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4]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5]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6]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7]钮丽丽,周燕,周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4).
[8]冯正直,张大均,范华泉.中学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9]刚,郑雪.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10]杨伊生,刘儒德.蒙古族青少年个性素质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8(5).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3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1896年,威特默(Lighter Witme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诊所,向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直接心理服务。1907年戴维斯(J.B.Davis)在公立学校中首创了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计划。1908年,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的帕森斯(F Parsons)在波士顿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于198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3)努力形成“高校、家庭、两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运作模式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 压力 成因 对策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观念的增强,现今的青少年,尽管比起以前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拥有更多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和物质享受,但他们的快乐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烦、累、不爽、郁闷等负面情绪的词语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这些都跟一个词语有关系——压力。什么是压力呢?简单讲,就是指当事人主观体验的一种身心感受和评价,而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负面的情绪体验,如害怕、烦躁不安、生气、难过、悲伤等。长期处在压力下,青少年易产生焦虑、郁闷、沮丧、自卑等情绪困扰,认知能力下降,意志消沉,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全社会来加倍关注其健康,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然而,当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人焦虑感明显增强,经常觉得“人生好像战场一样”,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受此影响“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比例从十年前的3.7%上升到现在的7.7%。青少年心理压力越大,越容易发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疾病、网瘾、早恋、打架、破坏公物、醉酒、自杀、违法乱纪等偏差行为。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增大,不仅对青少年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也导致了不良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和把握造成青少年巨大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且帮助青少年如何用恰当的方式释放压力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压力源分析
“压力源”是压力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即导致一个人有压力感的事件或来源。对于一些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常常感受的压力有以下几项:
(一)学业的严酷竞争和父母的焦灼期待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社会竞争的态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就能有找到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而今,人才如同股票“熊市”一般行情低迷。本科生毕业即失业,研究生多如过江之鲫,加上研究生教育“批量生产”质量难保,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逐年提高。综合多种原因,家长深感孩子未来举步维艰。因而,若要将来在社会上获得一些成就和成功,就要趁早“准备”。于是国内有句话颇为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就这一句话,制造了孩子和家长多么大的压力!学校、学生、家长三者均备受压力的煎熬!
(二)错误的竞争观念和不敢失败的压力
第二个导致青少年压力的因素是,社会上大肆宣扬与传播的关于成功成材的案例,多是以扬名、致富为价值导向的单一成功模式。这样成功的思维在青少年心中植入了一种错误的竞争观念:“零和游戏”。即是“我”的成功必建立于“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这是单赢的思维模式,必将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竞争对手为“敌人”的心态,在赶超对手的过程中,一味地思虑着如何攻其之短,不仅错过了学习竞争对手之长的健康竞争观,也容易滋生功利利欲之心。
(三)人际关系的挫折感
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在家里个个受宠尊崇,备受关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错觉”,以为在任何地方都将理应得到别人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初涉学校的青少年,大多人人自我感觉良好,都想成为人群中的焦点,现实却常常击败“粉红色的梦”。于是,同学间的人际冲突与摩擦,被歧视、被拒绝、缺乏关心与支持等也将成为不少青少年的负担和压力。
(四)家庭问题导致的压力
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准的日益提升,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家庭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父母婚姻中隐藏着的矛盾冲突和情绪压力,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子。父母和孩子之间因血脉凝结成的天然而紧密的三角关系,令他们的心理情感彼此深系交互影响。
(五)身心“过早熟”的成长焦虑
在丰富的食物、刺激的电玩和迷离的网络等感官工具的渲染中成长的青少年,由于家庭“软功能”缺失而产生的心理孤独感、人际情感沟通不畅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今天的“90后”“2000后”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出现早熟的现象。这些长着一副“小大人”模样的孩子,提前跨入青春期,情感上容易早恋,思想上易“早熟”,焦虑感频发,这些成长过敏的现象成为青少年的一大烦恼。
二、青少年应对压力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青少年自身方面
1.发展兴趣爱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与他人建立联系,多和亲朋好友谈心,保持一颗平常心,选择人生中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爱的人。学会闲聊和关心别人,别把自己看得的太重,尽量不要给别人自私的感觉。不要为无关紧要的事发牢骚,不要总是把事情看得很严重,不要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罪于自己,不断寻找新的爱好,关心新近发生的时事和身边的新鲜事。
2.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人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要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不开的结”,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相信总有解决它的办法,一切都会过去,从容不迫地学习、工作并享受生活,劳逸结合,结果往往是努力使我们逐渐摆脱了困境,这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乐观、自信与心理健康。
3.寻找健康的减压方式。比如积极地倾诉,与家人或朋友、同学谈谈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以释放心怀;适度的运动:如游泳、爬山、健康舞蹈等;闲暇时唱唱歌、听听音乐,借音乐的曲调和声音排遣情绪;读读书,特别是一些伟人的自传,看看他们是如何百折不挠走向成功的;艺术疗法:从艺术中获得启迪,利用写作、画画、演奏等艺术的形式释放压力;爱心助人法:有时,自己感到不快乐,是被“自我”的情绪抓住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感。当暂时放下自我,去帮助别人时,你的所做将带给你正面的快乐和满足,而你的消极情绪则被正面的感觉替换了;精神胜利法:凡事从积极的希望的角度思考,从痛苦中找到意义,从困境中发现希望。等等。
(二)家庭层面
许多家庭,家长们自身要努力辛劳的工作,还要照顾养育子女,其中的压力和苦恼可以预见。越是匆忙、辛苦的现代家长,越容易因压力和种种烦恼,造成夫妻关系紧张,酿成紧张肃杀的家庭气氛。严肃、沉重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导向孩子的心理健康畸形。多少少年犯罪和行为偏执的孩子,追根溯源,都与其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婚姻不和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治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同时家长不要过分施加压力给孩子,学习的事情最主要的是靠孩子自己。过大的压力有可能不会帮助孩子,反而让孩子因为压力问题而无法专注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成绩。
(三)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为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的重要场所,多多倾听学生的呼声,实行人性化的关爱和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