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训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1
关键词:双上肢训练方案;脑卒中;康复护理;应用探讨
脑卒中是导致当今世界人群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引起患者高致残率、死亡率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据卫生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万人,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人,年发病率219/10万[1],致残率86.5%[2]。
本文对88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双上肢训练方案和康复护理,探讨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术后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63~89岁,平均(73.4±3.5)岁,对照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63~88岁,平均(73.5±3.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次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例如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用药护理干预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双上肢训练方案。该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关于上肢功能性训练 具体包括伸手、抓取、放置物体等,同时进行训练时能锻炼两侧手指、腕、关节的功能,有助于上肢整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与此同时,注重上肢功能的整体性、协调性。轻度偏瘫的患者较为适合这种方案。
1.2.2关于单块肌肉反复收缩训练 具体为患者应协调有节奏的进行双侧手腕屈伸运动。相关专业的护士人员帮助患者把双手掌固定于两块直立的形木板上。训练装置可使两块木板以相同速率和幅度(最大可为直角)实施行对称或者非对称手腕屈伸运动。双手同时最大程度屈伸的同步模式即为对称运动模式;健侧手通过主动运动带动患侧手,患侧手位置相对滞后的非同步模式为对称运动。患者1h/d,可分阶段完成,每阶段时间应多于10min,运动的同时,要注意确保患者侧手部肌肉得到休息,连续训练4w。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CNS)、上肢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3方面的结果。
1.4疗效判定 疗效评判标准:患者肌力分为 0~5 级五个等级:①肌肉处于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没有收缩力为0 级;②有主动的收缩力,不能牵引关节活动为1级;③能够牵引关节水平活动,不能对抗地心引力2级;④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不能对抗阻力,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为3级;⑤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为4级;正常肌力为5级。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CNS,运动功能评价用FMA[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改良MBI评价[3]。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相关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在患者肌力在0~1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其中肌力为4~5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CNS明显低于对照组,FMA及MBI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脑卒中发患者数不断攀升,双上肢训练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脑卒中术后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中发挥较为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的目的。双上肢训练方案特别注重双侧上肢,同时训练,改变了以往的较为传统的训练模式,尤其是在在改善上肢整体或者局部功能方面均有效果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本文对88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双上肢训练方案和单纯康复护理,经过相关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在患者肌力在0~1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其中肌力为4~5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CNS明显低于对照组,FMA及MBI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有效应用双上肢训练方案,能促进患者术后患肢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凤,陈锦秀,谭景予.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6(12):3169-3172.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2
而与刘大妈同时患病的王大叔却没有这么幸运。发生脑血栓形成后到了附近一家医院,一直采用药物治疗,没有进行康复训练。两个月后,他仍卧床不起,大小便都需要有人照料。一家人这时才想到康复训练,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恢复就比较缓慢了。
康复训练宜早不宜迟。因为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后,栓塞部位的脑细胞死亡,而周边的脑细胞只是受到一定损伤,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这部分脑细胞恢复功能和发挥代偿作用,使瘫痪的一侧肢体早日恢复活动。据我们几年来的观察,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2~3天,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及时进行康复锻炼者,一般1~3个月就能自己扶墙或拄拐杖行走,神智恢复情况也较好。
有人认为,病人回家自己也可以进行锻炼,不一定非要在医院接受康复训练。这是误解。康复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它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等为基础,还涉及到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等,需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循序渐进,与药物治疗等其他方法相结合,不是随意活动和盲目按摩所能代替的。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Z349(Z007)06―0010―02
2003年3月~2005年11月笔者收治脑卒中患者8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并与单纯内科治疗25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5例患者经头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自发性脑出血。一侧肢体瘫痪,肌力0~2级(6级分类法)。有意识障碍者除外。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男46例,女34例;脑梗死69例,脑出血u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4例。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急性期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静点改善脑循环代谢药物。并配合中药及针灸治疗。
2.2治疗组在上述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在急性期,因需卧床,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特别是仰卧位时,患侧上肢应掌心向上平放于体侧,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伸直,足背曲足趾垂直向上。医生要对偏瘫肢体的肩、肘、腕、指、胯、膝、踝、趾等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每天二组。各关节运动应达到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度,但不可过量,即使患肢完全瘫痪,也要鼓励患者用意识支配患肢做屈伸动作。
随着患肢肌力的逐渐恢复,或患肢并未全瘫,即可借助康复训练设备进行主动运动。并为患者设计一套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的重点应放在瘫痪肌群力量锻炼;各关节协调运动训练;及精细动作练习三个方面。肌群力量锻炼应针对中风偏瘫的特点来进行。由于患侧上肢瘫痪伸肌重于屈肌,下肢瘫痪屈肌重于伸肌,所以应重点锻炼瘫痪较重的肌群。上肢多练习伸展动作,下肢多练习屈曲动作。中风偏瘫患侧各关节处于一种不正常的联带运动模式。如患侧上肢一个关节做屈曲动作时,上肢所有关节均屈曲;而一个关节做伸展动作时,所有关节均伸展。正常的关节运动模式应为分离运动,各关节屈伸自如。医生可为患者设计动作或借助康复器械使不同关节屈曲与伸展在同一个动作中完成,逐步打破联带运动模式,建立正常的分离运动模式。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病人用患肢进行穿脱衣服、鞋袜,洗漱,进餐,如厕等练习。
2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患肢肌力恢复评定标准;按肌力6级分类法,显效:患肢肌力恢复3级以上;有效;恢复2级以上;无效:不到2级。
3.2治疗结果 见表1。
4讨论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4
【关键词】微创;复发性髌骨脱位;护理干预;康复训练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因髌骨脱位累及的解剖因素多,对初次脱位及脱位复发的原因阐释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也存在诸多异议。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是重要手段,而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案也较多[1]。但是治疗的主要目标为矫正脱位,预防髌股关节软骨进一步受损[2]。我科在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实施微创治疗,行关节镜下的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并行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术后开展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室采用关节镜下的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并行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手术方案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16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17.45±4.25)岁,平均脱位次数(9.34±2.15)次,脱位原因为运动和外伤,均表现出髌骨外侧脱位,并可行闭合手法复位或自行复位,髌骨恐惧症检查阳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并进行膝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的膝关节检查,检查髌骨是否存在明显外侧半脱位或者倾斜的情况,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损伤情况,髌骨与股骨滑车啮合的情况,以及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结构损伤或者退变的情况。在关节镜监视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的松解。逐步将黏膜层和外侧髌股韧带切开,并通过向内侧推移髌骨以掌握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效果,其目的是促使松解能使髌骨向内移位可至第二区。然后在胫骨结节下内侧行小切口分离半腱肌腱,并完整取出编织,作为内侧髌股支持带的重建材料,用3.0mm钻头于髌骨的横轴上平行钻间距为5mm的2个孔,然后由髌骨的内侧骨孔穿到髌骨外侧缘再由另一个骨孔外侧缘牵入骨道,髌骨由呈U形的肌腱游离移植牵向内侧,肌腱尾穿过皮下隧道在深筋膜层引至股骨内髁,并用吸收界面螺钉加以固定。最后在关节镜下确定在松解区域无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无明显的髌骨外侧倾斜或半脱位,无明显的活动限制,无明显的关节弹响,再行切口缝合。所有患者随访,观察和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Q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P
2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后平均Q角分别为(18.5±5.2)°和(10.3±2.4)°,Kujala评分分别为(61.7±7.3)分和(84.7±8.7)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52.8±7.6)分和(92.7±4.1)分,术前、后的平均Q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
3护理体会
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1d备皮,范围在上至大腿上段到下至足趾,并且剪趾甲清洁甲缝[3]。术前详细介绍关节镜手术的必要性和目的,以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和忧郁的消极情绪,使患者明白微创手术的有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疼痛轻、康复快等特点,树立患者信心[1]。术后6h内取去枕平卧位,禁止进食和饮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术后6h帮助患者翻身和抬臀,避免压疮发生[2]。患肢行弹力绷带包扎加石膏托固定,胫骨截骨切口处进行负压引流,严密监测引流液色、质和量的变化,详细记录。手术前后预防性给予抗生素,防止伤口和关节感染发生。观察患者切口渗出和肢端血运的情况[1]。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以止痛,协助康复锻炼。康复锻炼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环节,应注意早期康复训练,关节内外未发生粘连或有粘连尚未完全机化是早期关节训练的有利条件。术后两周即可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比如支具制动及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活动度训练[3]。患者出院后,患者应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在术后第3周和第4周进行康复锻炼方案具体为:患者休息时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于完全伸直位;在支具完全伸直保护下进行完全负重;直腿抬高肌力锻炼,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髌骨内推训练,每天两次,每次15min;被动活动,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术后第5周和第6周患者的训练措施主要是患者在休息时采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于完全伸直位;直腿抬高和髌骨内推锻炼,每天2次,每次15min;被动活动,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患者术后6周后逐步开始开展抗阻力、肌肉灵活性的训练,以及匀速跑和后退跑,并且可配合各项功能训练器械进行训练,比如固定自行车、跑步机等,根据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康复指导,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所有的康复训练都应重视恢复换或则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单的运动能力为目标,如果患者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则应按照从事的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灵活性训练[1]。
综上所述,微创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和康复快等特点优点,术后康复训练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术后应早期开展康复训练,防止和治疗关节的活动障碍。微创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伟,杨洁.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康复护理.上海护理,2006,6(4):42-43.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5
[关键词] 腰椎 爆裂骨折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尽早手术治疗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椎管内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融合术,不仅起到了早期支撑固定的作用,同时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期的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爆裂骨折51例,均采用经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分期进行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1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5.7岁。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27例,高处坠落21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部位: L119例,L221例,L39例,L42例。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16例,E级3例。
2术后康复训练
2.1术后早期(0-4周)
2.1.1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康复指导术后平卧24小时预防刀口血肿,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6回,间隔5到十分钟。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双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十组/日,5-10 回/组,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直腿抬高运动3次/日,3次/组,抬高角度30°逐渐增加角度和抬高时间直至抬高70°以上,以预防神经纤维粘连。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平衡翻身预防褥疮发生。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
2.1.2增加肌肉力量和四肢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进行四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各关节屈伸运动,如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术后一周加强四肢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如肩、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术后二周进行腹背肌静力收缩运动,如双手拉吊环做引体向上运动。上述功能锻炼均在腰椎不负重,椎体各关节不活动下进行。
2.2术后中期(5周-12周)在巩固和加强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性的站立,步行训练,维持脊柱、骨盆、下肢的应力负荷防止骨脱钙。方法:患者先戴腰围俯卧于床上,然后上肢支撑跪于床边慢慢退下床,起身站起。逐步进行站立平衡练习,步行练习。上床方法则采取“爬上床”的方法。
2.3术后后期(13周-1年)X线复查显示骨块达到骨融性后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1)腰背肌的锻炼方法:
①挺胸法:患者仰卧,用双肘支撑胸部,使腰背部悬空。
②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和双足支撑全身,使背部尽量悬空后伸;
③三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④四点支撑法:以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⑤背伸法:患者仰卧,抬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上述方法应逐步进行,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
(2)功能性步行训练 方法:可做起下床进行家中活动,术后16周取下腰围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久坐,腰部剧烈运动。截瘫患者此期逐步离床坐轮椅继续康复训练。
二、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10-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1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2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49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
1-2级(见表Ⅰ)。
三、讨论
腰椎骨折分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和爆裂骨折。单纯压缩性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求手术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而爆裂性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观察者,更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健康行为的促进者。为患者制定并指导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履行护士职责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治疗严重腰椎爆
裂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8,3:10•3.
[2] Marino RJ.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ds for neuroagiral classfic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5th.ed.chicago.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2000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6
关键词:PBL;情境;问题;小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0 -02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用性人才,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读懂特殊儿童,能够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找出影响孩子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原有的状 况,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针对培养应用性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儿童康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教学法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与教育》一书,Dewey 认为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率先实行。[1]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与互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点:
(一)PBL强调团队式学习。PBL采取的是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3~9人,每一项任务都由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完成。
(二)PBL中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PBL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有关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问题。
(三)PBL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根据相关任务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PBL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开放式的。老师根据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构性的、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能力。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找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否则的话就无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
(二)康复训练能力。这是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够针对特殊孩子的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解决孩子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能力。儿童康复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提倡医教结合,所以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交流沟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外,在儿童康复过程中还需要和家长、孩子、相关的康复训练人员等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团队协作能力。特殊儿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听力问题、言语语言问题;有的有认知问题、行动障碍问题等,针对这些多重障碍儿童,需要不同项目的训练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三、P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3]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这个情境可以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资料。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二)问题的设计。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认为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10页)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4]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书中认为问题本身是结构不良的,缺乏逻辑的和复杂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才能去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师的引导。在PBL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老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深入探查学生的知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进步,调整挑战性问题的展示。[5]
(四)学生的协作。PBL是一种以小组方式学习的模式,组内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共同探讨问题,讨论并构想问题的解释,形成集体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外,还要注意组与组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朴美华.韩国汉拿大学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7).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3]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06).
[5]梅人朗编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