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康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主要指肱骨外科颈骨折,本文的康复治疗也包括锁骨骨折、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肩关节脱位术后等肩关节周围损伤的康复治疗[1]。由于老年人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比较困难。骨折造成较为严重的肩部软组织损伤,术中常见关节囊和肱骨头形成“纽扣眼”样绞索证实手法复位有较高的失败率,且可增加血管神经牵拉损伤的机率。骨折术后,由于长期制动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我们于2006年1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12例,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疗效满意,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有1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其中男4例、女8例,51~80岁,平均65.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13 d,平均手术时间7.2 d。治病原因:走路时摔倒伤患者9例,高处坠落伤患者2例,车祸伤患者1例。其中外展型骨折患者10例,内收型骨折患者2例。骨折治疗方法均为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或LCP(Locking-compression plate,锁定限制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均无明显肩关节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1.2.1 骨折治疗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整复外固定、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拉力螺钉内固定、AO张力带钢丝克氏针内固定、Ender钉内固定、直角或T型钢板内固定、肱骨近端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LCP内固定,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首选LCP坚强内固定,这样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1.2.2 康复治疗方法 经骨科医师及康复医师根据骨折及手术内固定牢固情况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有经验的医师协助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1.2.2.1 早期康复(术后至6~8周,骨痂初步形成期)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张手握拳、腕关节、肘关节主动屈伸、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术后1周后开始保护下行肩部的被动关节活动,并逐渐加大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如主动摆动练习、扩胸及含胸练习、被动肩关节的前驱、外展、后伸练习,以患者可以忍受疼痛和不出现明显对抗为原则,循序渐进,被动活动后可冰敷20 min。至术后6周时患侧的外展、前屈主动活动常常可达90°以上,并可进行一定的内旋和外旋运动。
1.2.2.2 中期康复(术后6~8周至3~4个月,骨痂初步形成期) 术后6~8周时已有少量骨痂形成,骨折部位已经可以承受相对较大的外力作用,此时可加大各个方向的肩部主、被动运动,注意主动性训练肩部肌肉的肌力,至12周时患者肩部的功能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在训练过程中患肩可能疼痛,可口服止痛药物、理疗等综合措施,如疼痛不能明显缓解应减轻运动量,必要时暂停。
1.2.2.3 后期康复(术后3~4个月以后,骨折愈合期) 经过前期、中期的康复治疗后,患肩功能多无明显障碍,如个别患者有部分功能受限,可行关节松动术、运动或体操疗法等肩周炎治疗方法行后期治疗。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至24个月,平均14.3个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2]该评分为百分制,其中疼痛(P)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ROM)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可,
3 讨论
我们认为只要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良好,不合并影响手术的内科疾病的前提下,以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固定、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为原则。
通过我们的观察认为,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是允许进行早期康复的,而且是必要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损伤和手术可以造成肩部结构,尤其是局部软组织的破坏,在愈合过程中可以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导致明显的肩关节僵硬,从而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这可能是一些医师(包括患者)认为手术治疗效果不如保守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瘢痕组织只有早期开始牵伸才能保持一定的延展性,减轻随后出现的瘢痕挛缩、黏连和关节僵硬。
我们认为,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成功康复需有以下前提条件:①坚强的固定,这是康复治疗的前提,国内顾英华等[3]报道手法复位保守治疗此类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认为保守治疗虽有损伤小等优点,但因外固定影响了早期康复锻炼,经我们比较较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组有明显差异。②客观上患者全身情况较好,可以耐受一定的疼痛。③主观上患者本人有较高的康复目标,要求有较好的功能恢复。④必须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对其实施全面和系统的治疗。康复前,康复医师必须详细了解损伤和手术情况,在骨科医师协助下对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牢固程度有正确的评定,同时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康复目标。
在制定康复方案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循序渐进,切忌求快求高。②根据骨折愈合程度调整康复方案。③随时处理治疗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减少运动量或暂停手法训练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有很多争议,尤其是对需要手术的患者,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 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骨质疏松程度、软组织的完整性及功能康复等多方面因素。甚至要考虑到患者对治疗方案是否认可,患者的经济承受力。
总之肱骨近端骨折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障碍,较其他非关节周围骨折,我们更应该做到全程治疗,综合考虑确定治疗方案。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整复外固定、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而切开复位内固定首选LCP坚强内固定加医师指导下早期功能锻炼。
另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较重无法内固定或肱骨头坏死可行肱骨头置换术,术后康复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58-193.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2
【摘要】 总结了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体会,包括其中的三大治疗内容和治疗手段,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要点,该项技术的进展和治疗的注意事项。认为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对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和运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体会
【中图分类号】R2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36-02
盆底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项主要针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非手术疗法,它包括三大内容:功能锻炼、手法康复和仪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障碍三大类。主要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另外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拉伸廷长,肌肉高度扩张,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连接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的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等,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1]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针对产后42天后的妇女开展了盆底康复测评和治疗技术,下面就盆底康复治疗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进行综述。
1 功能锻炼
1.1 Kegel锻炼法1940年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针对产后妇女尿失禁、子宫、膀胱、直肠、脱垂和阴道紧缩度降低等问题,创建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法,简称Kegel法,主要内容是指导患者有意识的收紧和阴道,维持时间不少于3秒,然后放松,连续12-30分钟,4-6周为1个疗程。这项锻炼通过有意识地收紧盆底肌群,增加盆底肌群及筋膜的张力,促进盆肌的血液循环,预防或减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做该项锻炼必须督促患者持之以恒以及指导其掌握正确的盆底肌收缩方法,同时,该项锻炼虽然对盆底肌肉的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不能针对性地对盆肌的某一薄弱肌群进行重点康复锻炼,所以不能满足产后妇女整体盆底肌肉群全面康复的需要。
1.2 膈肌锻炼法膈肌锻炼法需分几个步骤完成:(1)吸气松腹;(2)收腹呼气;(3)屏住呼吸,腹部不动;(4)继续收腹、扩胸;(5)盆底肌同时收缩;(6)缓慢吐气。重复上述步骤多次,以不觉得疲劳为度,逐渐延长到每天30分钟。膈肌锻炼法主要针对肌力低下、多次指导仍不能掌握正确的盆底肌收缩方法的患者,同时作为仪器治疗的辅助方法时,在临床上发现: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效果明显。但同Kegel锻炼法一样,该项锻炼要求患者必须持之以恒,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锻炼时间和次数,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手法康复
2.1 阴道按摩:对于产后会阴切口疤痕按压时或性生活过程中出现疼痛的患者,可用这一方法。首先治疗师食指放在患者切口疤痕疼痛处,轻轻按揉,力度以不觉得痛为准,然后指导患者每天在洗澡时自行按摩疼痛部位,时间不超过5分钟。应告知患者坚持每天自行阴道按摩,并配合电刺激中的止痛方案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疗效。2.2 肌肉收缩锻炼:治疗师食中二指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处,往下按压耻骨尾骨肌,指导患者收缩这块肌肉,然后手指退至阴道口处,分开阴道口,要求患者有意识地收紧阴道口肌肉,收缩练习分1类和2类肌力进行,该项练习比患者自行收缩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纠正不正确的收缩方式和习惯。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学会正确的盆底收缩,并指导自行练习收缩的方法。
3 仪器治疗
3.1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将探头置入阴道内,以检测盆底肌肉电信号活动,并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和治疗者,使患者根据这些信号训练,学会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2]而治疗师可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不良的收缩习惯和收缩方法,并找到治疗的重点,从而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生物反馈疗法比单纯的依靠患者自行收缩练习具有直观性、有针对性的优点。同时,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反射练习,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进行改进纠正。
3.2 电刺激治疗盆底的电治疗是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极通过传递不同强度的低频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唤醒盆底的收缩反应,使盆底肌肉收缩的强度和弹性增强,另外通过反射性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使控尿反射增强。同时,还可设置镇痛电流,治疗痛、会阴切口疤痕触痛等的患者。电刺激治疗过程中,设置合适的电流是治疗是否有效的关键,盆底肌分1类和2A、2B三类肌纤维,针对治疗不同的肌纤维必须设置不同的电流参数,包括频率、脉宽,强度、波形、时间等,由于盆底的电刺激是一种低频电流刺激,强度没有固定的标准,必须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电流加至患者觉得放置在阴道的探头往耻骨和头部方向移动的感觉,同时,在电流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必须将电流加至最佳收缩强度,从而完成个体化的电流刺激方案。
4 小结
4.1 三大疗法的配合运用在盆底康复治疗的三大疗法中,对于肌力在3级以下,症状严重者,应以仪器治疗为主,功能锻炼和手法康复为辅,综合治疗才能得到更好的疗效。运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可进行针对盆底的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电刺激疗法,仪器治疗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消除症状快。但仪器治疗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消除症状的基础上,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收缩习惯,预防再次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方面的问题。
4.2 治疗师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在治疗中多用语言引导、鼓励患者,使患者尽快学会正确的收缩,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其次,应多督促患者回家后完成收缩练习;最后,由于在我国,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个体探索才刚刚起步,针对不同的个体,统一的方案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根据病情特点、轻重等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要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才能提高治疗水平。
4.3 盆底康复治疗有效的标准通过个性化的盆底治疗方案,逐渐提高患者的1类和2类肌力,通过手部检测和可视肌电图标上检测肌力变化,力争达到肌力5级,疲劳度为0,并解除症状,建立良好的生物反馈和场景反射,达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有效或治愈的标准,并指导患者养成日常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针对产后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康复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无痛无创、无药物副反应、简便、易操作、患者易接受等优点。目前,在我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28%,大于45岁者可达40%。在产后人群和广大妇女中大力推行、普及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将会大大减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和手术率,提高产后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电针 康复训练 中风 吞咽言语障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6-01
有资料表明,大约有71%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以及语言障碍[1],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对其中的部分患者进行电针和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示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43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例数和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34患者进行单纯性康复训练治疗,给予观察组35例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治疗。
1.2.1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发生语言吞咽障碍的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例如:口腔肌肉锻炼,通过练习拼音字母锻炼口腔肌肉,指导患者使用镜子练习发音,纠正不正确的发音[2];吞咽锻炼,促进恢复吞咽反射;摄食练习,逐渐恢复患者自我摄食的能力;使用冰冻的棉棒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刺激等康复训练[3]。
1.2.2 电针治疗。使用低频电刺激电针治疗仪,设定为连续疏波,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性选取强度,取内关、合谷、丰隆、通里、足三里以及照海等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1.4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吞咽和言语障碍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6到8分。
有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有所提高,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3到5分。
无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没有提高,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标准。
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在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9%。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55.88%;两组在有效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35.77,P
3 讨论
电针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对祖国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继承,通过现代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针灸的临床治疗作用,本文对于中风后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就很好的利用了电针疗法,达到了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益气活血的目的,通过穴位的电针治疗对主管吞咽言语功能的神经产生了刺激作用,激发了受损残余神经细胞的代偿功能,并且可以诱导患者咽部、口腔肌肉进行局部的肌肉收缩或者产生模仿吞咽、语言部位肌肉的自主运动,更好的配合了康复训练的治疗,使患者更好的改善了吞咽以及语言功能,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本组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94.2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5.88%。由此可以,在治疗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吞咽语言障碍,一定要进行多种治疗方法的配合治疗,在治疗中各种治疗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补所短,更好的促进患者语言和吞咽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丁德权,谭峰,张明霞,李广兴,陈景梅,林东雄,黎力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60—61
[2] 吴振梅,潘秀莲,脑卒中语言障碍56例语言训练的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4—1365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脑循环治疗仪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53-02
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是老年人脑梗死后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种难治性疾病,是当前老年病临床上最多见的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为有效改善和提高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探索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1月间住院的120例脑梗死后遗症病例肢体功能锻炼和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的康复治疗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0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肢体功能活动受限,并需作进一步治疗的病例。入选前均作过头颅CT、MRI检查提示有脑梗死病灶,诊断均符合全国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标准[1]。入选病例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及脑梗死后遗症的病情具有可比性,具体详细情况见表1,表2。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复康或丹参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或对症治疗,20d为一个疗程,共6~8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肢体功能锻炼和脑循环治疗仪的康复治疗。肢体功能锻炼每日1次,每次30~45min,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min,疗程4~5个月。由临床科室床位医师根据病情填写康复治疗申请单,康复科专职医师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1.3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
①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关节、肌力、张力功能情况的评估[2]。②根据WHO-QOL100[3]的评估内容分别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评估。WHO-QOL100正常人100分,脑梗后遗症病人根据WHO-QOL100标准打分。数据资料用χ2检验、t检验,P
2结果
本文应用肢体功能锻炼和脑循环治疗仪治疗60例脑梗死后遗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应用肢体功能锻炼和脑循环治疗仪的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好转,重度肢体功能受限由原来的13例下降到5例,下降8例(61.5%),未出现任何症状加重现象。轻度肢体功能受限由原来的18例上升到25例,增加7例(38.8%),并有17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总有效病例为32例,总有效率为53.3%。对照组治疗后重度肢体功能受限下降1例(9.1%),轻度肢体功能受限上升了3例(14.2%),总有效病例为4例,总有效率为6.7%。经χ2检验,P
3讨论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康复治疗可以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关节僵硬挛缩、肌肉萎缩、肌力低下或张力增高等变化是患者肢体功能受限的重要原因[4]。药物治疗一般很少有良好效果。而肢体功能锻炼和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受限肢体和受限脑组织,起到药物治疗无法起到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肢体功能锻炼一定要因人而宜,从小活动量到大活动量,循序渐进,早期可以在病人的床上进行,给予肢体活动、翻身等。然后根据病人反应情况逐步增加功能锻炼活动量和内容,如卧位起坐、坐位平衡、坐立交替、站位平衡等的功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慢慢恢复。我们认为整个肢体功能锻炼的恢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要经过3~5个月才能有效,千万不能有急躁情绪,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深信只要按照治疗方案,正规操作,患者会慢慢的改善肢体功能。
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与肢体功能锻炼合用,可以加速患者受损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原理是脑循环治疗仪与病人接触的电极发生一种仿生电刺激患者受损脑组织区域微血管,使血管扩张,循环改善,利于受损脑组织的修复,从而改善该脑组织管辖下的肢体功能[5]。从本文120例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效果分析,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不仅有效,而且具有方便易行、副反应少等优点。若与肢体功能锻炼合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应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缪鸿石,朱镛连.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2.
[3] 胡永善. 新编康复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0.
[4] 林滨,李中元,吴成晖,等. 运动仿训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及ADL的疗效[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665-667.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不连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0-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手术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后出现骨不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1]。而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率又位居术后骨不连现象的首位。创伤性胫骨骨折骨不连的原因较多,而且其治疗方法也很多[2]。为了更好的研究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常见病因,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我们收集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收集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9~62岁,平均42.2岁。骨折原因:车祸伤4例,跌摔伤2例,锐器击伤2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胫骨下部5例,胫骨中部4例,胫骨上部1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6例,开放性骨折4例。感染情况:术后感染7例,未感染3例。首次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6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3例,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例。从首次治疗至诊断为骨不连8~19个月,平均15.7个月。
1.2治疗方法。针对有感染发生的7例患者在手术前3~5天使用抗生素,未发生感染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再次应用抗生素,腰部麻醉,沿原手术切口切开,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取出松动的固定物,将骨折断端的炎性肉芽组织清理完全,并将断端进行修正形成合理对界面,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垂直于胫骨在原骨折端远近两侧各打入两枚半螺丝钉,钉尖穿透对侧骨皮质,然后将骨折复位,并放置连接杆,协调其完全对位状态,然后将固定螺母拧紧,但注意压力适当。仔细冲洗并止血,然后将皮肤缝合。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5~7天,并每天用75%酒精对钉眼进行消毒2~3次。逐渐恢复对膝关节的功能性锻炼,术后10~15天拆线。告诫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出院后半个月进行复查一次,然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根据X片应用固定支架进行逐渐加压,待骨折愈合后方可拆除外固定支架。
2结果
针对本研究中患者,骨折愈合的指标为纵轴无叩痛,X片可见骨折线上有成熟骨痂。通过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在术后3~12个月,纵轴均无叩痛,且X片显示骨愈合良好,骨折线上有成熟骨痂。证明所有10例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均已痊愈。
3讨论
胫骨骨折术后不连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械性不稳定。由于骨折断端机械性不稳定,当骨折断端运动时会增加血管的非常规再生以及细胞的游出,使得骨折部位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阻碍骨化的形成,使骨折线变宽,导致骨不连的出现。②骨折断端接触不佳。骨折断面之间的良好接触是骨折愈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当骨折断端无法良好接触时,骨折断面见的距离过大,使得骨痂爬行速度减慢,甚至造成无法跨越骨折断面直接的间隙的现象出现,从而造成骨不连现象的发生。导致骨折断端接触不佳的原因包括:骨折复位不良、粉碎性骨折、骨缺失等。无论何种原因,骨折断端接触不佳均会造成骨折断端间的机械性不稳定,阻碍骨折愈合的进程。③不合理康复训练。内固定术后固定不牢固,未采用外固定进行辅助固定。固定时间不足,患者过早进行骨折侧的锻炼,未按医嘱进行定期复查,未根据X片所反应的恢复情况进行有序的康复锻炼。以石膏进行固定的患者,在肢体肿胀消退后,石膏出现松动而未及时更换石膏,使得骨折端出现机械性不稳定。以上原因均可造成骨不连的出现。④感染。骨折断端周围处理不完全容易发生骨髓炎、周围软组织感染等感染情况,但这些感染并非是引起骨不连的直接原因。当骨折断端周围发生感染是,会使周围局部环境发生改变,造成骨折端和软组织的坏死,同时延长局部充血的时间,阻碍血管的正常再生以及骨痂的生长和转化,延长骨折愈合时间,甚至骨折端吸收明显而形成断端间的缺损,造成骨折断面无法愈合。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针对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进行手术时,应根据患者骨不连的具体情况和原因采用相应固定材料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3]。同时,笔者建议所采用的固定方法应与前次所采用方法不同(例如上次如果用钢板内固定,本次治疗应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固定),内固定的螺钉应重新打孔进行固定。在对骨折端进行修正时,应将嵌入原骨折端的软组织与疤痕组织完全清除,去除多余的骨痂,使骨折端露出新鲜的骨折面,使重新复位后的骨折断面形成良好的接触面,利于骨痂的生长。当出现骨缺失的情况时,应进行植骨修复缺损。处理开放性胫骨骨折时,对创伤处进行彻底清理,同时保护好创口内软组织床,尽量使软组织将的骨折端保护起来,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辅助固定。术后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的发生。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应掌握其程度,避免过早锻炼造成骨不连。康复训练应根据X片所反应的骨折愈合程度,随时调整训练计划。康复训练的原则应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全部负重。建议吸烟患者进行戒烟,营养不良患者增加营养,促使骨折患者尽快痊愈。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77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运动康复疗法;髌骨软骨软化症;临床疗效
髌骨软化症是常见的膝前痛原因之一,对其治疗多采用传统治疗多为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外敷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康复治疗也成为了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下文是对运动康复疗法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是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并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的40例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所有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8±5.2)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2年,患者平均病程为(9.7±1.2)个月;所有患者检查均根据膝关节正侧位和屈膝30°、60°、90°位髌骨轴位X线平片、膝关节磁共振(MRI)检查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确诊的,所有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推拿 推拿范围包括大腿中下段和整个小腿的皮肤。手法:使患者处于仰卧,先按摩大腿中下段及小腿皮肤,重点在膝部,提拿股四头肌,放松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周围韧带;再用拇指指腹在髌骨的上下缘及左右缘进行刮髌并以适中力度点按血海、梁丘、内外膝眼,每穴30 s;最后以抚摩结束,1次/d[1]。
1.2.2针灸 针灸取穴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进行针灸,留针20 min,1次/2 d,连续治疗30 d。
1.2.3功能锻炼 ①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锻炼:以50个或100个为1组(适应后可逐渐增加),共做3组,组间隔1 min,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1次/d。切忌中断,一定要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②直腿抬高法:坐在椅子上直腿抬高30°保持6~10 s,20~30个/次,2次/d;在进行抗阻力练习:坐位双腿下垂,踝关节上放1~2 kg沙袋,行30°直腿抬高,做法同上2次/d;连续练习30 d[2]。
1.3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疼痛感消失,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有所改善;好转:患者的疼痛感有所改善,各项检查等检查有一定的恢复;无效:患者的疼痛感无明显改善,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无恢复[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100%/所有患者]。
疼痛评定采用VAS进行评估,分10CM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P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方法治疗后,治疗效果较好,痊愈患者为13例(占32.5%),显效患者为15例(占37.5%),好转患者6例(占15.0%),无效患者为6例(占15.0%),总有效率85.0%,见表1、表2。
3 讨论
髌骨软骨软化症即髌骨软化症,是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多发于青壮年,多见于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在我国,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发病率高达36.0%以上,女性发病率较男性 高[1,5-6]。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发生是由于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主要是软骨的退行性改变,最后股骨髁的对应部位也发生同样病变;临床上主要特征为上下楼、屈膝久坐等关节受力较大时膝关节酸胀疼痛,膝部直接外伤引起髌骨软骨或骨软骨骨折,其相对的股骨关节面且多在髌骨中心受到损伤[6]。
本次研究治疗效果为:总有效率85.0%;疼痛情况进行VAS评估,治疗后比治疗前VAS评分减小很多。运动康复疗法对于出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且起效快,但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仅仅只用康复治疗无法使患者治愈或好转,则需要采用康复治疗配合手术治疗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推拿不可暴力推拿,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适当调整治疗强度,以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上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启娥.运动康复疗法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5):3193-3194.
[2]余晓慧.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3):22-21.
[3]朱金文,徐斌,刘涛.髌骨软化症病因分析及关节镜诊治[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475-476.
[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5.
[5]赵兴玮,张立强.手法和中药外敷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J].中医正骨,2007,1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