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现状范文1

关键词: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主要障碍

中图分类号:U4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严重而面临枯竭,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等又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主题。大力发展低/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能够带动150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在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作为能耗大户的交通运输领域在全球总能耗及对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均超过60%。

就国内而言,作为世界第二能耗大国,我国油气资源消耗量逐年上升,且本国资源相对匮乏,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且主要的油气资源进口通道无法100%保证,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环境污染方面,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有7个城市赫然在列,调查显示汽车尾气无疑是导致雾霾和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舆论看来,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勇于担负起一个大国对世界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责任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必要因素。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的45%,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指标降低到百公里5.0L,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私家车总量超过1.24亿量。而且,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将导致交通领域导致的能耗和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了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低/零排放的新型车辆,目前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自面世以来就因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我国自“八五”(1991-1995)以来即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九五”至“十三五”计划中推出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运营工程、北京奥运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推广计划。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1-76》统计,共计有116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在技术方面,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E6、上汽荣威E50、北汽E150等,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在2014年实现飞跃,销量高达7.47万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年销量超过34万辆,同比增长3.4倍。

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表面繁荣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推广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尽管2014和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形势喜人,但与科技部规定的目标却差距很大。与国家政策推动的公务用车相比,个人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事物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利用新能源汽车骗补而伪造销售数据的恶性事件。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国家也在价格和上牌照等发面给予了适度的政策倾斜,但目前的推广难度仍然很大,效果差强人意。总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续驶里程短:目前除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结合燃油和电两种能源,实现较高的燃油经济性、较低排放和较长的续驶里程外,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均依靠纯电驱动。然而,纯电驱动虽然具有零排放的优点,但受制于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其续驶里程和动力性与传统汽车均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成本高: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实行了政策倾斜,提供了惠民补贴,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仍然较高。国家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5万元左右的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提供补贴3万元左右,然而去除补贴后其销售价格一般也为同款传统汽车的2-3倍。尽管新能源汽车后期运行和维护(基本免维护)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但一次购买价格高企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安全性差: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差别是采用了电驱动模式,因而也引入了电池这类重要的新型能量源。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是通过成千上万快小的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这对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组精度低将直接导致电池组的不匹配,管理不当会导致电池组不均衡甚至失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譬如近年来频发的电动汽车电池组自燃和爆炸事故。

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远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充电难成为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尽管京沪高速依托高速服务区全程开通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平均每50建设一个快速充电站,但单次充电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某些城市市区内的示范型充电站多处于缺乏维护的半弃置状态。充电难成为一直困扰着大量消费者,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大问题。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经使节能减排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新能源汽车能有效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对改善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新兴事物,国内外在技术和服务各方面差距较小,这对我国汽车工业也是一次重大机遇,有望借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垄断,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0.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

[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4.

[3]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

新能源现状范文2

一、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对策

虽然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相较于2014年超过2300万辆的汽车销售总量,新能源汽车的比重并不可观。尽管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缺口,但总体来看,认同度不高、需求拉动不足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要综合考虑供给方与需求方。从生产方面、消费方面和市场构建上开展,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多样化、质量优质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供给,进而获得生产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更进一步形成价格优势;通过市场构建来平衡供求双方,架起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桥梁,完善生产、消费、售后等一系列链条,推动市场扩大。

(一)供给方因素1.加大核心技术开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国内生产商多是小投资、小规模,而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新能源汽车转向国外配套已成为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在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上核心技术“空心化”的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要想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2.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产业,存在着产品单一化、车型选择少等问题,需求偏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各汽车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占用情况、区域性的文化习俗等,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努力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

(二)需求方因素1.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政府购买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能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充当着新技术“最早使用者”的角色。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使得政府采购不仅可以直接形成需求,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起到扩大市场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制定政府采购计划,致力于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据调查,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已成为影响消费者选购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仅停留在“环保”这一粗略的认知上,而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使用成本、产品性能、安全系数了解甚少,这必然制约着他们的消费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普及要注重结合消费心理,不仅强调环保性,更要综合产品安全性、便利性、经济性等因素,以强化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态度。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的消费文化和社会风气。

(三)市场因素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存在着种种进入壁垒,如在有的城市实行的“只有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允许进入充电桩建设”或“允许进入电动车租赁业务的投标”。此外,行业标准不统一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因此,要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之上完善市场准入,规范材料和技术要求,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和接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2.推动充电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完善与否是影响市场构建和推广的重要因素。配套设施不足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大城市的用地紧张,充电桩被修建在人口流动性较低的地段,严重降低了其使用便利性。政府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好充电桩的建设用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网络建设,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到配套设施的构建当中。

二、结语

新能源现状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 市场现状 消费者调查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066-04

1 研究背景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到2009年汽车产销量达1370万辆占当年全球汽车销量6500万辆的22.8%,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型汽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我国已从原油输出国变成原油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递增。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石油资源紧缺,缓减环境承受压力,减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2]

该文将国内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他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和消费预期,从中分析得到各种结论,并以此为根据,通过SWOT-PEST模型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spss19.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力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2 调查方法与信度检验

本次调查使用的调查问卷共19个问题,涉及三部分,即被调查者的背景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情况和消费意愿调查,形式以单选和多选为主。

2.1 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一共采集调查问卷322份,剔除问题答案存在矛盾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308份,有效率达到95.6%。其中174份女性所填写,134份为男性填写,分别占比43.51%和56.49%。被调查者以23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占46.34%,其次为23~40岁的中青年人,占41.83%,年龄结构合理,且主要集中在具有较高购买力的城镇人口。被调查者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了78.57%,具备较高教育层次,为这次调查问卷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来自于各行各业,月家庭可支配费用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属于拥有购车能力人群。

2.2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如表所示,本调查应用SPSS19.0对所得的308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其Cronback’s信度系数为0.740见表1、2,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3,因此,基于该问卷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是可靠的。

3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研究

3.1 主要新能源汽车类型

(1)氢燃料电池车:是指以氢为主要能量来移动的汽车。一般的内燃机,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氢汽车则改为使用气体氢。燃料电池盒电动机会取代一般的引擎,氢燃料电池的原理是把氢输入燃料电池中,氢原子的电子被质子交换膜阻隔,通过外电路从负极传导到正极,成为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化合为纯净的水雾排出。

(2)混合动力车(油电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能高,而且行驶性能优越,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要使用燃油,而且在起步、加速时,由于有电动马达的辅助,所以可以降低油耗,简单地说,就是与同样大小的汽车相比,燃油费用更低。

(3)纯电动汽车(车载电机):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4)生物燃料车:是指使用乙醇、沼气等生物燃料来使汽车发动。生物燃料技能降低石油消耗,也可减少灰霾天气。

(5)燃气汽车(天然气):是指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一种气体燃料汽车。天然气的甲烷含量一般在90%以上,是一种很好的汽车发动机燃料。天然气被世界公认为是最为现实和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车用汽油、柴油的代用燃料。

(6)使用太阳能的新型能源汽车: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相比传统热机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是真正的零排放。

在本次调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车种类中,混合动力车(油电新能源)以37.99%的比例位于第一,其次为太阳能新型能源汽车,占21.75%。氢燃料电池车、生物燃料车,分别为13.64%和12.01%,而纯电动汽车和燃气汽车分别只有7.47%和7.14%。[3-4]

3.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3.2.1 政策方面

优势: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有着相当可观的市场前景。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的广阔市场是新能源市场的有力保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寻得很多的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央对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最高补贴3.5万元,并投资在一些城市兴建汽车充电站。[5]新能源汽车还可以享用有地方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在被调查者中,46.1%的人希望得到购车财政补贴,其次为免购置税和免限号摇号,分别占22.73%和22.08%。

劣势:调查显示,扶持及优惠政策是仅次于节能环保和油价太贵的一个影响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选择人数占到了总体比例的40%以上。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中国政府并不急于介入。而政府补贴来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与国外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改善不够的。以美国为例,消费者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联邦政府补贴7500美元,州政府再视财力进行补贴,消费者拿到的补贴总额大约为1.25万美元。[6]在这点上我国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还不够完善,消费者得不到政府的充分保障,故而不去购买新能源汽车。

机会:从提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出台《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逐渐明确,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7]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也是支持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

威胁: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并不介入,增大了厂商的自由度,但是政策上可能出现断点。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业内对产业的发展路径存在分歧,将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因为政策上的变化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构成威胁。

3.2.2 经济方面

优势:由于目前传统型汽车的大量增长,石油资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如果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平稳期,从宏观上来说,就可大量减少石油资源的使用,对石油的价格也可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有利于物价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有效缓减因传统型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可大大减少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从微观上来说,相比于燃油,新能源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可以减少消费者因传统家用车而产生的开支。

劣势:在开发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初期,所需的研发费用、基建费用、上游转嫁的原材料成本和昂贵的电池成本(及其后期维护或更换费用)是巨额的,企业和政府都会慎重考虑各种费用的分配。而由于昂贵的成本所造就的较高的售价也将部分有心尝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拒之门外。67.53%的被调查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较同类型的传统汽车,10%以内高出的价位是可以接受的,其余都集中在11%~30%,仅有4.22%的被调查者人为无所谓。

机会: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销售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小型电动汽车的市场潜力很大,政府的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威胁:人民币升值为厂商带来出口压力,不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受损,短期内资本流动性强,会给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造成压力,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购成不小的威胁。

3.2.3 社会方面

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发展完全是为了缓减资源的压力和改善现在的环境,从这点来看,社会性意识比较强,民众接受力较强,有利于环境优美型城市的推进,对营造和谐绿色无污染的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出行的观念深入人心,污染小成为人们购车时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而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的男性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普遍高于女性,且新闻报道被47.73%被调查者选择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渠道。

劣势: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产业,而国内汽车的技术的欠缺导致汽车本身无法与国外品牌相比,各项销售、售后服务还不够到位,销售人员不能准确的表达产品的性能,售后系统不能及时准确的为有问题的消费者处理,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调查中只有5.52%的人是从车展或汽车卖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最新信息,大众媒体依然是主要渠道。

机会: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理念是缓减石油资源利用的压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他作为一种节能型产品很容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必定越来越大。

威胁:产业发展的初期业内发展并不成熟,存在很多关于产业发展的分歧,造成产业发展不利或滞后。且社会舆论的导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对于新型能源汽车的前景调查中,73.38%的被调查者人为新能源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代燃油型汽车

3.2.4 技术方面

优势: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现以锂资源为例,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已超过38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开发发展各种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世界工厂”并不是虚有其名,我国众多的高等人力资源已在近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同时基本劳动力也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较小。

劣势: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2.08%的被调查者坚信国产品牌车的质量,其余均把目光投向了欧系、日系等其他车系。我国国内技术的欠缺使得合资企业一直主导着市场的发展,国内企业不惜大手笔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来生产汽车,这种模式使得研发权、销售权等完全受制于国外企业。中国汽车企业不懂得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水平低下,以模仿为主,缺乏顶级研发人才,这使得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失去信心。[8]

机会: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起步尚早,虽然技术与国外有差距,但还不是很大,可以从多种途径减小差距,以获得更核心的技术。现有很多的国际厂商寻求在华合作,这也是很好的机会。

威胁:国际大厂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过硬的技术支持遏制了国内厂商的发展。而我国的汽车产业战略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售后服务,使得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国外洋品牌。[9]

4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研究设计

4.1 购买驱动因素的变量选择与特征分析

在调查表中,进行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调研的样本被要求按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打分,调查的变量统计特征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0.81)成为调查者认为的购买意愿的第一要素,排第2位的是现在的油价过高(0.43),排第3位的是新能源汽车有扶持、优惠等政策(0.42),排第4位的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渐成熟(0.40),排第5位和第6位的分别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体验新事物(均为0.26)。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日渐高涨的石油价格,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价格,他们的眼光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低碳环保意义,消费者愿意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体验新潮、低价、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4.2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子分析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前5个因子集中了9个原始因子65.975%,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反映出原始9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旋转因子后载荷结果如表6所示。

在第一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技术成熟度(0.564),个人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0.446),体验新生事物(0.345),其中技术成熟度调查得分均值为0.40,个人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调查得分均值为0.09,体验新生事物调查得分均值为0.26。所以第一因子可以定位技术成熟度因子,命名为“汽车安全因子”

在第二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体验新生事物(0.736),时尚新潮(0.550),传统油价过高(0.106),其中体验新生事物调查得分均值0.26,时尚新潮调查得分均值为0.13,传统汽车油价过高调查得分均值为0.43,所以第二因子可以定位为传统油价过高,命名为“燃料成本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节能环保(0.609),扶持、优惠等政策(0.507),舒适性(0.416),其中节能环保调查得分均值为0.397,扶持、优惠等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0.42,舒适性调查得分均值为0.08,所以第三因子可以定位为节能环保,命名为“清洁性能因子”。

在第四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价格便宜(0.559),时尚新潮(0.263),扶持优惠等政策(0.227),其中价格便宜调查得分均值为0.26,时尚新潮调查得分均值为0.13,扶持优惠等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0.42,所以第四因子可以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价格,命名为“购买成本因子”。

在第五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扶持优惠等政策(0.390)时尚新潮(0.359),新年能源汽车价格(0.317),其中扶持优惠等政策均值为0.42,时尚新潮得分均值为0.13,新能源汽车价格调查均值为0.26,所以第五因子可以定位为扶持优惠等政策,命名为“政策补贴因子”。

综合来看,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五大驱动因子可以总结为“汽车安全”、“燃料成本”、“清洁性能”、“购买成本”以及“政策补贴”。

5 总结及意见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本文总结出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优势以及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科学的统计计算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以及忧虑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依此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5.1 政府

政府本身应在战略层面上树立明确态度,及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在制造上的技术、安全标准有所指导规范,并让消费者充分体会到优惠政策,只有给予企业和市场充分的信心和支持才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稳固壮大发展。在如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政府从财政拿出支持,政府采购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中仍是占较大比重,也给予企业指导、研发等不同层面上的政策的引导、重视和支持,可先重点扶持几个示范工程,甚至利用奖励机制让更多企业尝到甜头从而加入到这一行列中。除了针对能源汽车本身产业,政府更应大力发展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给消费者留下后顾之忧,充分体会到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而新能源汽车周边零部件生产部门也应顺带得到优惠和支持。要充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私人消费量是势在必行的,我国政府现有的消费者引导手段过于单一,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向外国政府取经,结合多重扶持政策切实让民众充分享受到福利。[10]还应充分借助传媒的作用将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民众,新能源汽车的好处和优惠宣传也应加大力度。

5.2 企业

在现有环境下,寻求国际合作还是主要途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一定要充分完善技术,使消费者尽可能避免技术不成熟带来的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主开发的意识,积极研发属于自己的技术,早日掌握核心知识自,避免过于依赖国外技术,从而真正由源头降低成本。对于产品的研发还应多头并举,齐头并进,不局限单一种类,充分开拓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市场。每个品牌都应寻找自己的主打力量,结合自己品牌的形象,将新能源汽车的招牌做好做大。业内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11]对于市场的定位需要明确,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造相应的产品并策划相应的营销手段,而企业不光要负责研发生产,对于产品的后续跟进也不该放松,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充分树立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文娜.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0(1):210-211.

[2] 周滢露,史乐峰,任玉珑,等.基于个人消费行为的汽车购买决策模型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7):9-18.

[3] 吴醒苍.汽车清洁能源技术浅谈[J].广东化工,2014(1):84-86.

[4] 张淑华.汽车能源前景浅析[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8(7):1-6.

[5] 薛玉洁.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前景[J].企业导报,2013(11):75,205.

[6]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4):124-133.

[7] 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2):60-66.

[8] 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12):75-76,82.

[9]张磊鑫.基于SWOT-PEST模型的锂电池汽车发展战略分析[D].天津大学,2012.

新能源现状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76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国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的战略措施。我国国务院在2015年5月8日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计划,明确了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产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此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的增长。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紧跟形势,纷纷开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

1 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新型能源作为动力源的汽车。目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运用领域主要有公交大客车(包括城市公交车、城乡大客车、公司班车等)、出租车、城际物流车(包括快递车、配送车、冷藏车等)、低速代步车(包括各景区的旅游观光车、高尔夫球车、老年代步车等)、高频勤务车(包括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巡逻车)和特殊专用车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充电站、充电桩在内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加上国家不断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助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取代传统内燃机汽车,成为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而纵观当下形势,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职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新能源汽车处于示范和推广阶段,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还在初级阶段,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近几年才开设的该专业,缺乏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专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培养方向单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各种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充换电站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的增长,预计我国直接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的人数到2020年将达17万人左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普遍匮乏,只有少数院校开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或方向,而且大部分院校都是近几年才开设的。就已开设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而言,也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20116)和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80419),在校学生也不过几千人,每年毕业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则更少,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领域,是车辆、汽车电子、电化学、软件技术等相融合的学科。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根据已经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调查发现,他们的课程设置大多都是在原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新能源方向的课程。基础课与传统汽车专业基础课相同,只是在专业课中新增了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新能源汽车理论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最终导致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吻合,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2.3 师资力量匮乏

不少学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就是传统汽车专业的师资,只是临时接受一些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后进行教学的。教师并未真正参与新能源汽车的实际工作,严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并未真正参与学校教学,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质量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3.1 发挥政府主导,创新多元办学模式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获取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政府+企业”的模式,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开设、教学资源的配备、学生职业资格的认证等,加强对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构建现代化“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无缝对接。

其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实现共赢。

3.2 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变量是课程,没有优质的课程,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依据具体工作岗位所需的不同能力进行解构与重构,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即为企业所需,毕业即就业。

首先课程设置要走出去。以往的课程设置,学校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开设的课程与市场脱节。要走出校门,甚至国门,开展的充分的市场调研活动,为课程开设提供依据,防止闭门造车现象再发生。

其次课程内容引进来。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学科特性,传统的学科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必须构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企业协同参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编写,把当前必须具备的技能所对应的知识点引进课程内容。通过企业的参与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3 加强师资建设

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懂教育又懂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师资的匮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新能源汽车专家到校任教,采取“双导师”的教学模式,以弥补新能源汽车“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可以根据企业人员的时间来安排课程。

新能源现状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机遇

一、引言

自英国2003年提出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一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已经成为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全球十大国际大都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表明,35%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源自汽车尾气排放,在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压力之下,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超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1,700万辆左右的销量纪录,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创全球历史新高,当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规模总产值的6.13%,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000亿元,占整个GDP的2.5%,汽车行业从业人员378万人,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我们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的相关税收达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进一步激增,环境与能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截至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23亿吨,而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认为在未来25年石油及天然气仍是增长最快的能源。在《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超过5%,是过去18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但中国石油需求依旧旺盛,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55亿吨,比上年增加4700万吨左右,导致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高于美国的53.5%,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解决能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节能,而减少汽车的石油用量则是重中之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节能,还能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尾气的排放,因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

2008年12月,科技部提出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计划,要求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增至20个,其中5个将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试点城市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通知》还要求相关部门将大力推进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提出住宅与工作场所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配比不低于1:1,同时还提出建设快速充电网络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政策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进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根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新能源轿车总计销售为9,800余辆,市场份额只占乘用车整体的0.2%,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高达95%,而新能源商用车中,70%以上为客车产品,私人购买的数量相当少。根据国家四部委下发相关文件显示,自2009年1月起至2011年7月,在全国启动的25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完成近半,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一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一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完成每城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目标。不过,这与原来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按照25个城市示范运营的车辆最低要求计算,2012年底将至少需要建成25,000个充电桩,新增需求约20,000个;考虑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需求,估计届时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达到1.2:1,充电桩未来实际新增需求至少约为25,000只。①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与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也是十分缺乏的,比如在纯电动汽车中,面临着电池充电时间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这些都会限制纯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以及动力耦合技术等技术的缺乏,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2.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缺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相当匮乏,新能源汽车对于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大,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专业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仅有60余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这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重大的不便。只有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才会更大。

3.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

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普遍较高,在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约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虽然我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但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购买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即便在享受了相关补贴后,价格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还是较高,而且同样的价格下,传统能源汽车能够选择的种类更多。

4.行业标准并不统一,市场推广难度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这会造成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会缺乏具体的指导,比如有些纯电动车的充电方式采用的是“电池式”,而另一些采用的则是“插电式”,即使是在“插电式”的电动汽车中,也会存在着不同汽车企业生产出规格不一样的电池,充电插口标准也不一样,不能通用的情况,不同厂家的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全国缺乏统一标准是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的支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经费额度,提高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相关税收或者给予现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避免由于不同厂家的零部件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的情况出现,也能够减少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2.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就能够占据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研发机构,加强全资研发机构的建设,同时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集中力量研究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加大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开发产权产品,这些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

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配套设施的缺乏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不便。各大汽车企业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充电站网络、维修服务点、电池营销网络以及服务网络等,尽早完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应该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财政支持,给予资金补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核心技术便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联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水平。同时加大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大学进行紧密沟通与联系,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鼓励各大汽车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培养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资助培养汽车人才和引进国外汽车人才。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节能环保的压力之下,全球各大汽车公司都在积极行动,为新能源汽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快速发展做充分准备。在未来的汽车行业里,新能源汽车将占据汽车市场的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给我国汽车工业提供一个追赶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绝佳机会,我国汽车工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建立民族品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这对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也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即将出台,相信这不仅会对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证券时报》2011-11-17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11(6).

[2]崔心存.什么是新能源汽车[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3]庚晋,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论坛.2008(3).

[4]豪彦.新能源汽车“十三城千辆”示范运行的进展[J].汽车与配件.2010(3).

[5]宦璐,王晓华,阮奇.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实施两年初见成效[N].上海证券报.2011-02-25(12).

[6]李江涛,朱名宏.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8]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

[9]任岩,连芳,仇卫华.新能源汽车开发现状与发展方向[J].新材料产业,2011(6).

[10]沙永康.新能源汽车受制能源供给[J].汽车观察,2008(10).

[11]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交通与运输,2008(2).

[12]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汽车,2010(9).

[13]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14]曾庆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探讨[J].上海汽车,2010(12).

新能源现状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现状,情景

引言

在我国,充足保障电力供应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有大电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将是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新能源发电是指某些中小型发电装置靠近用户侧安装,它既可以独立于公共电网直接为少量用户提供电能,也能直接接入配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用户提供电能。它是以资源和环境效益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率最优化来确定方式和容量的新型能源系统。

一、我国能源和发电技术的现状

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对能源的消耗量非常大。近年来,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标准煤从2001年的14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22亿吨,原油进口从2001年730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79 亿吨。电力电能作为能源输出的最大方向,其消耗总量从2001年的3.2亿千瓦增长到了2008年的7.9亿千瓦。如此巨大的电能消耗,必然会加剧能源的需求,对于我国的能源政策也更加不利。

目前,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的电力系统是我国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的主要方式。这种大电网的弊端主要有:不能灵活跟踪负荷的变化,无法及时更改供电量,如冬季取暖负荷的激增就会导致电力供应短时不足;另外,电力系统庞大,事故发生频率高,在这种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局部事故极易扩散, 导致大面积的停电,而一旦发生电网崩溃,其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将十分严重。

电能是国民生活和生产的根基,因此无论是从能源角度,还是电力系统自身方面来看,研究新能源发电技术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都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我国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及其现状

目前我国用于发电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等,由于这些能源在我国应用起步时间及其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其发展程度也各有深浅,下面坐着就其中几种主要的性能源的应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2.1 风力发电的应用及现状

风力发电系统由桨叶、机械传动系统、发电机、电力电子装置、升压变压器等组成,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过程是一个能量转换过程,风的动能先被风机的桨叶捕获转换为机械能,再经过机械传动系统传递给发电机,由发电机实现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直接接入电网或通过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网。目前风机的输出电压多为690 伏,需要经变压器升压到满足电网要求的电压,一般为35 kV 及以上。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电力工业的奠基人查尔斯•弗朗西斯•布拉升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运行且用于发电的风机,到现在为止,风机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风电发展的激励政策等,促进了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几种成熟的主流技术, 包括失速型恒速风机,主动失速型恒速风机,双馈变速风机,直驱变速风机,半直驱变速风机。

现代风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 从几百千瓦到兆瓦级。目前市场上的风机单机容量平均约为2000千瓦,风机单机容量最高已达6000千瓦。

1986年4月中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1989 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引进风机建设风电场,装机容量逐年增长,规模在1000千瓦以上的电场有新疆达坂城、内蒙古辉腾锡勒、广东南澳等地的风电场。2009年底我国风电并网总容量为1613万千瓦,同比增长92.26%,截至2010 年底,风电并网总量已超过2000万千瓦,而我国风电开发潜力超过25亿千瓦。

2.2 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及现状

太阳能是地球永恒的能源, 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得热量在 3.3×103~ 8.4×106kJ/ ( m2•a)之间,相当于2.4×104亿t 标准煤的发热量, 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全国总面积 2/ 3 以上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日照得热量在5×106kJ/ ( m2•a)以上。我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年太阳辐射得热量和日照时数均较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等地太阳能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地区均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和中等地区。

太阳能发电有2 种方式,即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我国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实际应用尚未真正起步。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的前夕。据专家预测,2020年左右,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将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 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日趋成熟,2004 年全球安装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GW。中国第一座大功率的太阳能发电站建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古力古台村,功率为560W,1982年10月11日正式投运。随后又在建成2座10kW、一座20kW和一座25kW的光伏电池电站。中国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工程是安多光伏电站,安多光伏电站于1999年3月建成,,装机容量达100 kW.。该电站自投入运行以来,累计发电量达131280 kW•h,日平均发电量达240kW•h。

2.3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及现状

所谓的生物质指的是农林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作物、工业加工废弃物和人畜粪便及城市污水和垃圾等。生物质能发电是指利用生物质本身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可驱动发电机的能量形式,用来发电,然后将所发电能直接提供给用户或并入电网。

目前,美国在生物质发电领域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和实际工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总装机容量已达10 GW。底特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4000t,发电能力65 MW。在这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座国产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前已在温州市瓯海区并网发电,日处理生活垃圾320t,年发电量2500万kW•h。

2.4 核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及现状

核能自从问世以来就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当代可能大规模开发的新能源,尤其对于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核能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有效途径。

我国拥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提炼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能够自行设计制造300MW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设备,正在建造600MW的核电站。我国目前已形成广东、浙江、江苏3个核电基地,自从1985年秦山一期核电站开工至今,我国现有机组11台、装机容量900万kW。

2004 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广东岭澳二期、秦山二厂扩建和浙江三门、广东阳江4个核电项目。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GW,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比例由目前的1.7%上升到4%。

2.5 地热发电的应用及现状

地热发电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一点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要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利用的是地热能,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 因此地热发电可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地热电站,如广东风顺、山东招远、辽宁熊岳、江西温汤等地,建于1977年的羊八井地热电站位于我国羊八井地热田,地热蒸汽温度高达172℃,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高温地热田。

目前,全球范围的地热发电每年大约以9%的速度增长,以此速度推测,到2020年,全球年地热发电量将达到3180亿千瓦时。我国要发展地热发电,还必须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勘查,加强对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

三、新能源发电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目前,新能源发电在中国刚刚起步不久,其特点适应中国电力发展的需求与方向,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体现在:

(1)新能源发电是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形式。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积极推动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中国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一方面,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于中国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开发西部、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进行生态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然而,可再生能源容量小,功率不稳定,独立向负荷提供可靠供电的能力不强以及对电网造成波动,影响系统安全稳定的缺点将是其发展中的极大障碍。若能将负荷点附近的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储能及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构成微电网,则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其重要潜力。例如,对于中国未通电的偏远地区,充分利用当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计合理的微电网结构,实现微电网供电,将是发挥中国资源优势,加快电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2)由新能源组成的微电网在提高中国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经济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大电网的脆弱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将地理位置接近的重要负荷组成微电网,设计合适的电路结构和控制,为这些负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不仅可省去提高整体可靠性与电能质量所带来的不必要成本,还可以减少这些重要负荷的停电经济损失,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在中国发展。

(3)微电网与大电网间灵活的并列运行方式可使微电网起到消峰填谷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电网的发电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经济运行。此外,对于中国已有的众多独立系统,在系统中加入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能源并配以智能、灵活的控制方式,一方面可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总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发电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在我国未来的应用中前景必将十分广阔,充分利用好各项电能资源有助于缓解国内用电危机,这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异波.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最新进展[J].电工技术,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