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1

【关键词】 护理应急预案;演练;体会

护理应急预案是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1]。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组织全院21个护理单元开展了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活动。经过培训与演练,护士的综合素质、对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和处置能力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个内科,6个外科,3个妇产科,2个儿科,ICU,手术、门诊部、急诊科共21个科室。参与护士206名,年龄23-39岁,护龄1-17a,其中:护士122名、护师67名,主管护师17名。

2 方 法

2.1 制定应急预案与流程 护理部根据《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2],结合我医院临床特点,制定科学、简明、有效、易于操作的临床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常用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和应变能力,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到尽早预防和有效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2.2 演练项目 突然发生猝死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患者出现输液、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标本采集错误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患者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患者发生跌倒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2.3 学习讨论 演练项目确定后,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要求护士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2.4 演练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各科室分别组织演练,每季度演练2项。每次演练全科护士均参加,达到全员参与学习、演练的目的。演练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负责,医生、护士参与演练,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和患者家属等角色。根据临床实际设置一种逼真合理的工作场景,让演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体现急救氛围,操作规范,护患沟通到位等,达到真实场景再现效果。在演练的同时,不断修订、改进护理应急预案,使其预案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科室编排演练结束后,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成员对各科室的演练进行观摩,现场指导演练情况,使应急预案的演练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工作。

2.5 演练比赛 2013年4月,护理部组织了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比赛,由科室抽签决定其中一项参赛项目,未参加演练比赛的护士现场观摩。比赛设立了一、二、三等奖、组织奖和优秀奖,以提高护士演练的热情,激励护士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应急水平和处置能力。

3 体 会

3.1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通过全面地学习护理应急预案和模拟应急预案演练,使护理人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应急预案,牢记应急程序,在护理理论知识、急救技术、处置能力、风险意识、护患沟通、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

3.2 增强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护理应急预案模拟演练,把文字性的应急预案变成了真实生动的现场演练,使护士更加牢固地掌握应急预案,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对临床突发事件做到反应迅速,积极采取各种急救措施和有效办法,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2

气管切开插管病人的护理 王琴英,王水利,惠蓉

护理部主任的基本工作 戚兆力

护士如何对网上保健信息进行评价 史爱珍

正常分娩的临床护理路径 覃瑜芳

在职继续教育及个人文档的实际运用 郭乃元,何美霖

马拉维的预防AIDS运动 张秀芳

鼓励护士参与临床研究 腾悦,杨翠萍

关于尼莫地平舌下含服方法的问答 王莺,邱月,马文凤

对1例胆汁性肝硬化病人护理记录的改进 冯庆辉,姜日文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 韩洪波,杨宏,王璞

心肌梗死新定义的缺陷 张丽芳,魏晓冬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 覃瑜芳

中风病人的节制护理模式 潘清华,周锡芳

教会病人认识血脂水平 刘艳萍

如何使用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 逄培华,孙丽莉,王立彦

解除驱血带时发生严重肺栓塞症引起死亡1例报告 陈亚萍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 雪丽霜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 张玉萍

药物中毒及其护理 高莉莎,李红

女性治疗环境对女性精神病患者有益 吕振琪,李斌和,郭晓杰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雪丽霜

女性治疗环境对女性精神病患者有益 张秀珍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彭锡玲

起搏器技术的进展 刘珊,许悦玲

烧伤的急救处置 刘朝芹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置 刘鲁霞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李寿霖,吴学敏,李淑荣

犬咬伤的紧急处置 刘鲁霞

心胸外科手术病人拔管后鼻管插管与面罩的使用 肖海

关于诱导麻醉用药及其方法的问答 宋旭红,梁虹

对接受视网膜剥离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紧张状态的分析与对策 隋树杰

语言交流障碍对确诊的影响 吴思懿,曹晓萍

对1例腹腔动脉瘤术后病人的护理 张丽波,延玲

由护士实行的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 张业玲

坏死性筋膜炎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贾向春,李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 姚玉娟

马尾综合征的护理 刘鲁霞

丙型肝炎的治疗及护理 曾晨光,冯庆辉,姜日文

生气和对人有敌意易患冠心病 杜淑婷,王玉英

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刘海莹,刘红杰

心脏移植中肺动脉高压的处置 刘玉馥

对有渗出物伤口的护理 吕振琪,衣枫,王艳华,郝恩源

应用COX-2抑制剂止痛及其护理 赵铁梅,唐有为

文化差异对单纯颈部扭伤病人康复的影响 付藏红,李艳丽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并发脂肪性脑栓塞1例 梁秀萍

优降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安全有效 计惠民,黄敏捷

妇女与心血管疾病 王秀姝

对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调查 杨家林,敬石心

小儿会厌炎的急救与护理 刘鲁霞

对上消化道癌症病人的高质量护理 胡晓允,姜日文

对1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孟丽娜

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提高新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肖灿华

结肠直肠癌的治疗及护理 姜日文,张云松

新毕业护生对胜任能力的理解 于淑英

对健康护理辅助人员的培训 高家琪,姜日文

在安排家属与遗体告别时应保持死者的尊严 李小平

社区护士在姑息护理中的作用 生金丽

手术室的血液感染及安全措施 王海涛

寻找最佳的整体性急症疼痛评估工具 杜萍

"肾量"多巴胺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刘艳萍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房颖,李红,马宁

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姚占丽,刘丽军

干细胞移植治疗尿失禁 蒋鹤生

局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遗传过敏性皮炎指南 关晓清,李承瑞

辅助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付晶,张勋

儿童护理法案:护理的关键及其他 孟晖,邹爱军

未来护士的呼声 杨辉,王爱琴

对护士的教导对谈 杨辉,王爱琴

有效临床管理益处的体会 董雅光,王彦琦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3

[关键词] 应急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低年资护士;评估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49-04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3]。该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当前,由于临床上低年资护士的比例较大,他们的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存在不足,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不高,同时对病情的动态变化缺乏准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4-5]。另外,随着临床上危重疑难病例的增加,为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6]。基于此,本研究对120名工作5年以内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相应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名,男1名,女119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70名,中专43名;职称:护士107名,护师1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干预培养方法

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具体操作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模拟应急病例及具体病例中的护理操作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应急配合两方面。

1.2.1 实施流程管理,增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 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由于急救时现场较为混乱,情况较为急迫,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甚至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成功率。对此问题,首先各科室针对本专科中经常发生的危急病情、少见但发生后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病情制订了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接下来,各科室组织科内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且,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使其携带方便,便于低年资护士自学。抢救流程帮助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理清思路,一是保证急救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二是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判断,识别危急状况;三是按抢救步骤有序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四是判断抢救效果拟定下一步处理措施;五是按规范整理用物、完善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序贯进行。实施流程管理,不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1.2.2 督促低年资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增强其病情观察能力 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而这一能力的基础和后盾则是护理人员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为了加强护士的理论功底,各科室护理部门制订、完善了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危急重症的判断及其抢救流程,专科护理体检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专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讲解;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同时,在规范晨交班、护理查房、病例讨论时,针对性地对典型、危重、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认识不足,降低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的偏差与遗漏率,促进低年资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

1.2.3 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 给予低年资护士设置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训练,使低年资护士逐步克服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锤炼,增强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也应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培养其综合判断、快速反应、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 分批进行ICU轮转,提高综合实战能力 急诊科、ICU等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仪器及设备相对较多,定期的轮转可增加低年资护士参加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机会,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针对每次的抢救,从抢救流程及各种应对措施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解并寻找不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1.3 研究指标

干预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选题为在我院各科室同时期行治疗的病历资料齐全、配合调查的患者中进行,共100例。各项指标0~30分,分值越高,代表培训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见表1。

2.2 培训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低年资护士目前主要是指5年以下工龄的护士,该群体往往工作时间短,临床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另外,其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水平也往往较低,对病情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够,缺乏动态观察病情及评估的能力。护士的这些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7-16]。因此,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可很好地帮助分析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的各项不足或缺点,有的放矢。

本研究针对护士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并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成为“口袋书”。流程化管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思路更清晰,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得到明显提高。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状况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一般来讲,低年资护士往往面临临床思维范围狭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直接,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方式,由各护理单元制订、完善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核查学习效果。同时,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记录、总结分析救治中出现的重点内容,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内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从多方面来拓展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17-19]。另外,针对低年资护士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本研究设置了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增强其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 另外,面对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要更好地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缺乏不能连续动态观察时对原有问题的评价,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可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养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保证抢救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2] 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3] 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171-172.

[4] 李素莲,李同莲,平,等.骨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7-118.

[5] 金芳,邓颖辉,李梅,等.实景模拟演练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20-21.

[6] 雷伟娜.普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47-3148.

[7] 林建琼.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30-331.

[8] 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等.浅谈低年资产科护士的培训[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29-30,33.

[9] 邓惠萍.儿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250.

[10] 苏敏.低年资急诊儿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7-138.

[11] 林婵兰,庄婵音,黄芳平,等.护士情景模拟抢救考核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0):1327-1328.

[12]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37-137, 120.

[13] 张正芳.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29-2730.

[14] 何永飞.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低年资护士专科水平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6-48.

[15] 黄益萍,徐朝霞,姚培琴,等.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0,123.

[16] 高江美,谢珠红,钟爱英,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用床边综合能力培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4, 13(1):45-47.

[17] 王艳红,斯银平,齐翠,等.模拟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9):227-227.

[18] 张珂.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3-104.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4

【关键词】 护士; 急救能力; 评价工具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urse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Evaluation Tools/ZHAO Jun-zhu,WANG Qiao-hong,YANG Hu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0):142-145

【Abstract】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is one of the nurses evaluation is equal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job,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use of effective assessment tool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urses and quality of work is the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rrent problems.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training progress,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emergency cap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Nurse; First aid ability; Evaluation tools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0.039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工作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急救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相对不足,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有效的判断并及时的协助医生做出诊治,那么必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客观评价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定位以及评价,对护士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使护士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本文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能力(ability) 在我国的《辞海》中将能力诠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2]。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能力是需要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可以观察的技术或技能,即实施特定的专业的服务的才能。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能力是“个人履行其工作的现存或潜在的才能”[3]。贾彦彦等[4]结合我国对各类人才能力的要求,将人的能力分为3个组成部分:即能力的人格要素,能力的态度要素,能力的知识、技能要素。

1.2 护士能力(nurse’s ability) 在护理领域内,能力被广泛引用作为评价护理实践水平的有效指标[5]。关于护士能力Benner[6]提到:“护士能力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在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护士执行工作的能力以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能力。”Girot[7]认为护士能力是两种行为的组合,也就是说,当护士在执行一个任务时的实际行为和心理学思想的综合。Chapman[8]也提到,护士能力并不是护士知道他们能够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患者后,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照顾他们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置。

关于护士能力的概念一直争鸣不断,直至2003年国际护士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总结并了具有全球指导性的国际通科护士能力定义。护士能力是护士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效运用知识、技能和判断的表现水平[9]。我国刘明等[10]为确定护士能力的含义也进行了质性研究,并指出护士能力的定义应强调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护士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的能力水平,包括临床护理、伦理与法律、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评判性思维、领导、人际关系、科研8个方面。

1.3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nurse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地、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1-13]。

2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培养进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对急救医学已经表现出十分重视。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在进行急危重病救治时配备急诊专业注册护士。对护士的培养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注重规范化、标准化的专科培养,并进行权威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机构进行认证[14]。自2002年起,日本护理协会就已经开始要求急诊护理专业的护士必须精通三级急救医疗工作[15]。

我国相对发展的较晚,但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如戴淑旦[16]认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应分别从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无重复动作、应急流程执行到位、突发事件处理合理、规范抢救记录、良好的沟通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培养。张晔[17]认为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应从病情观察与评估、角色分工、操作熟练正确程度、急救仪器与物品的准备及使用、抢救药物使用、执行应急流程、突发事件处理、抢救记录、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培养。这些培养内容都更倾向于临床急救技能,而忽视了急救意识方面培养,因此仍有其不足之处。

3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 国外对护士能力的评价研究较为成熟,而且许多家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对应的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如美国的6D表格,具有领导能力、重症监护能力、教学与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计划与评估能力、专业发展能力6个维度[18];芬兰的护士能力表格,包括辅助角色、管理能力、治疗干预、质量控制、指导教学、护理诊断、技能水平7个维度;韩国护士的能力测量量表,包括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伦理道德、协作、专业精神、自我完善7个维度[19]。

2006年NONPF(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 Faculties)在为所有的急诊初级护士制定了核心能力后,美国急救护理协会(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ENA)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急诊初级护士急救能力标准[20],该能力标准从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共8个维度58个条目。2010年美国学者Hoyt等[21]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的83项评价内容全部为技术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有Jean[22]的急救护士基础知识培训评估工具,主要包括需求评估、学习评估、计划评估、经验评估、在职教育等;Gill等[23]进行了重症监护单元的临床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Articles等[24]进行了急诊护士能力量表的研究。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虽不像美国对急诊护士急救能力标准进行了单独的界定,但其制定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标准都涵盖了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标准。1992年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共同制定了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的标准[25],包括专业实践、批判性思维、分析及护理的提供、协调合作及治疗实践四个维度。2007年加拿大急诊护理协会制定了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标准[26],并强调急诊护理抢救技术及护理程序对急诊护士工作的重要性。

3.2 国内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相继对本医院某些科室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进行了评价,但大多采用的是自设问卷,如张娟[27]自行设计了针对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问卷,该问卷共有5个维度52个条目及细则。严秀芳等[28-31]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表对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调查。罗伟燕等[32]自行设计的对肾内科低年资护士夜班应急能力评价的问卷包括病情观察能力、应急配合能力、护理急救技术、专科理论知识、独立工作能力5个方面,其中夜班独立工作能力由护士进行自我评价。贺学敏[33]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急诊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总结出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的5个方面,即基础及前沿专业知识、护理技能与急救配合、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

黄萍等[34]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初步构建了涵盖4个能级共80项具体评价指标的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能级评价体系,包括急诊护士能级框架、能级准入标准和各能级技能要求。莫美珍等[35]采用自行设计的咨询表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立了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共有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0个。

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纵观当前有关于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文献和实践,现阶段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培养及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国内外虽然有很多关于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评价标准,但多是针对急诊科护士,对于非急诊科护士的急救能力评价普遍采用自设问卷,其信、效度较差,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客观的适合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测评量表。(2)在临床工作中,管理者往往偏重于对护士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其在基础护理服务上达到优秀,而轻视对其急救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时候非急诊科的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承担起急救任务。(3)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培养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并且只重视培训而轻视复训。(4)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多为定性指标,培训效果只是理论、技能考核,缺乏对其能力的量化考评标准,使得许多评价指标流于形式,考核成绩的可比性不强,不能使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全面的验证。

5 小结

总之,我国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尚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找寻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量化评价标准, 是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13.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 Whelan petency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aff[J].Orthop Nurs,2006,25(3):198-202.

[4]贾彦彦,王宝珠.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系统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8.

[5] Alison petence versus performance:which is more important[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4,89(25):525-531.

[6] Benner P.Issues in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J].Nursing Outlook,1982,30(5):303-309.

[7] Girot E A.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e Education Today,1993,13(2):83-90.

[8] Chapman H.Some important limitations of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with respect to nurse education: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Nurse Education Today,1999,19(2):129-135.

[9]徐建鸣.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N].现代护理报,2006-03-14(002).

[10]刘明,Kunaiktikul W,Senaratana W.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91-694.

[11]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88-789.

[12]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13]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0(4):171-172.

[14]赵丽婷.临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0(11):974-975.

[15]广濑千也子.日本专科护士认定制度的现状与展望[J].刘瑞霜,译校.中华护理教育,2004,1(2):88-90.

[16]戴淑旦.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27-29.

[17]张晔.应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8-279.

[18]贺茜,吴欣娟.国内外护士能力测评量表的发展概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80-83.

[19] Schwirian P M.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urse:A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Nurs Res,1978,27(6):347-351.

[20] Des petencies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in emergency care[D].Emergency Nurse Association,2008.

[21] Hoyt K S,Coyne E A,Ramirez E G,et al.Nurse practitioner delphi study:competencies for practice in emergency care[J]. 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 Je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ssociation,2010,36(5):439-449.

[22] Jean C.The participation of emergency nur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bkat)for the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13,39(3):238-244.

[23] Gill F,Lesie G,Satherland K.Evaluation of clinic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CPAP)within a critical care context[J].Austr-ilie Critical Care,2006,19(3):105-113.

[24] Articles R.Developing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 competence-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Advance Nurse,2005,50(4):425-432.

[25] petency registered nurse[S].Melbourne:Australian Nursing & Midwifery Council,2005:1.

[26]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785-786.

[27]张娟.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系统化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3):96-99.

[28]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29]戴晓芳.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急诊儿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体会[J].当代护士,2011,19(6):166-168.

[30]陈兰,刘蒲英,李艳.情景模拟结合PBL在产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22(7):177-179.

[31]许素芄,刘晓为,李桂宝,等.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22-924.

[32]罗伟燕,谢月霞,陈锦玲.肾内科低年资护士夜班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当代护士,2015,23(1):184-185.

[33]贺学敏.急诊科医生对护士急救护理能力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834-836.

[34]黄萍,沈红,陈湘玉,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能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10-12.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5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如全球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上世纪70年代中为5个,现在则有20个)。世界各国对急诊医疗需求持续增加,对急诊科急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些急诊医学发展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已经实施急诊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标志着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将成为急诊科提高医疗质量的主力军,而其中的部分急诊专科医师对一些急诊医学亚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中毒学、小儿急诊、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虽然国际急诊医学界对急诊医学亚专业并没有被完全认可,但因其前景广阔,且富有挑战性,对年轻医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94年美国加州LomaLinda大学最早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此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7所大学急诊科相继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急诊医学研究的急诊住院医师提供系统学习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平台,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培养急诊医学专业的进修医生[1]。在我国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诸多困惑,但广大急诊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100%受调查者对急诊医学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新兴学科,是反映医院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的窗口。因为: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务。②随着社区医疗制度逐渐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能得到有效诊治,而危重病复杂疑难病必须送到大中医院就诊急诊科是当然的一线服务者。③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④交通事故伤和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中毒自杀等事件亦呈渐增趋势,以及地震水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意外灾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同时急诊是平时和战时均能应用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急诊医学是一个前景灿烂的新兴学科。

2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尽管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各国急诊医疗体系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不发达,发展中和成熟。通过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各国认识他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今后优先发展的方向。不发达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许多急诊医疗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如一些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对急诊医疗服务的财政支持也非常匮乏。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并不被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在急诊科工作的医生并不都认为他们是急诊医生。也没有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和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缺乏专门的急诊医生,从事急诊科临床工作和日常管理的医师很少受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急诊医疗系统中的其他元素也不完善,如院前患者运送(患者通常是坐私家车和出租车来急诊看病)。发展中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形成急诊医学专业模式,如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和专业证书考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也开始发展,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的需求迅猛增长,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疗体系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院前急救人员已经具备基础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几项重要指标(如医院内分诊、加强心脏生命支持、创伤处理等)也有明显提高。大多数急诊科有成熟的急诊管理体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日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数据库,专业杂志和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急诊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考试也已完善。这一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急诊患者的处理(如患者的转运、多发性创伤的处理、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等)和急诊医学管理(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效益分析和促进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1]。

中国大陆急诊医学初探。现有急诊科模式:(1)依赖型:只有专职主任,个别固定医师和护士,工作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2]。按照上述分类原则,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对53所医院急诊科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3个急诊科为自主型,其余多为支援型和依赖型。表明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1)北京模式: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的病房及急诊,其本身也是一个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12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各医院仅设立急诊科,院前急救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但从去年起急救中心已不再设立病房和急诊,仅负责院前急救。(2)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的医院进行抢救。(3)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医院急诊科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4)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由医院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我国大陆急诊医学虽发展时间尚短,但近年来发展较迅速。在院内急诊科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均建立较合理、规范的急诊科布局,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急诊监护病房,在新技术新项目的运用上已有了巨大提高。但就全国急诊医学普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急诊医学尚处于较落后状态,在很多方面须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自身的急诊医学模式。急诊专科与通科医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通科医疗,急诊医师必须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症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抢救训练,从而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及进一步处置安排。而中国急诊医疗(院内急诊)从一开始建立就实行分科急诊。

其原因在于:①先有急诊医师,后有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②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还不规范;③急诊医师缺乏准确定位;④专科化进程迟于西方国家,从而在西方国家医疗专科化趋势逐渐减弱的同时,中国才进入专科化的高峰期。有别于西方国家医院急诊医疗流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室(科),除抢救患者时急诊医生必须到抢救室工作外,其余均是模仿门诊医疗模式对待急诊患者,即让急诊患者围着急诊医生转。这就造成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在急诊患者中,按病情程度不同来区别配置急诊资源观念淡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工作理念淡漠;急诊护理与急诊医疗环节脱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通科急诊医师培训或是专科急诊医师培训项目决定了急诊医疗专业发展方向。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实施是形成专业学科的基本条件。没有相当数量经过急诊医疗专业训练的急诊医师,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医疗学科。建立特色急诊医疗建立通科急诊或事实上已形成的相对通科急诊,不应当拒绝建立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便在众多的急诊急症疾病中,选择某些急症或创伤作为发展重点与特色,对于科室与学科发展、一专多能、急症专病管理建设和科研与教学颇为有益。况且特色医疗是一个临床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中也尤为重要。新技术、新项目在急诊医疗中的运用急诊医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它专业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尚未能在急诊医疗中广泛开展。某些急症处置措施常常落后于其它专科对该急症处置1~2年,甚至更长,从而使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医疗体系后不能获得与这家医院相适应的医疗处置质量。跟踪与引进其它专业新技术、新业务在急诊中的运用是急诊科刻不容缓的任务。急诊病历及其病历资料管理长期以来,国内急诊病历沿用门诊病历管理方式,相当多医院急诊病历随急诊患者在急诊科医疗活动的完成而被患者带走。急诊科乃至医院不能保存急诊病历,从而导致急诊医疗质量评定与监控困难。急诊医疗流行病学、急诊医疗管理与临床研究也缺乏基本临床数据与资料。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急诊病历使用与管理系统实为必要。

急诊护理现行的急诊护理工作主要限于急诊抢救患者、急诊观察患者以及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然而上述急诊患者仅仅是急诊患者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急诊患者并没有急诊护士接触,没有护理干涉与评估。整体护理概念在急诊护士中比较模糊,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实践更是滞后。由于急诊护理的滞后状态,直接或间接影响急诊整体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一体化医疗体系一体化的急诊医疗体系是包括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和ICU或CCU或专科病房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各地区普遍还很落后,应借鉴法国、美国的长处,建立有效的急救通讯网络,使得急救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准确的位置。并且要加强院前急救的水平,急诊医师应介入到院前急救中去,尽可能在现场及转运途中平稳患者的病情,使抢救的成功率及速度能得到提高。此外,还应重视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急诊室的交流,使得救治过程更顺畅、严密。而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应借鉴香港的布局模式,即急诊布局ABC:A区为抢救区,送入A区的患者,不经挂号、分诊,即刻送到抢救室展开抢救;B区为危重病就诊区(分内外科就诊区),主要适用于不易搬动的危重病者;C区主要适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患者即轻型患者就诊。而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专业化,即培养专业的急诊科医师,而非各专科医师的简单集合。关于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即每一名医师除了掌握急诊医学的全面知识,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学有专长。在建设监护病房方面,考虑到我国就医的患者以老年人占多数,而这一部分病人通常患有多科疾病,不能收入专科病房治疗。这就需要急诊科建立一个可以收治此类患者的综合病房及监护病房,并且也可根据本医院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监护病房。

儿科急救处置培训范文6

1.1护士管理

(1)对护士进行内科“三基”知识的快速复习。本科护士长期从事儿科护理,对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长时间不接触,故初期临床护理难免生疏。为此,每日早会抽出10~15分钟在科室复习成人吸痰、导尿、心电图、雾化肺叩打和灌肠等基本理论和技能,然后由2名主管护师分别对护士的各项技能进行考核,理论知识由护士长出题考核,满分100分,80分以上通过,低于80分的重考。(2)对护士进行各护理专科的业务培训。我们有重点地选取可能在我科虚拟的内科二级相关科室(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血液科和肿瘤科),对其重点疾病进行护理培训。我们选取神经内科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瘫痪,血液科的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再生贫血;肿瘤科的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科的胰腺炎、结肠炎和胃溃疡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以上疾病的专科特点、护理常规、各种疾病的检查注意事项、药物使用的注意点,以及饮食护理等。培训教材由相应科室提供,学习方式是派护士到对应科室学习1~2周,然后回本科培训本科护士。时间是每周抽出一个晚上进行学习;对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向原科室护士请教,对虚拟患者做到同医院同质化护理服务。(3)对护士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除常规的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外,重点培训各专科急救知识。护士长制订了四个专科急救场景演练,即消化科的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处理、血液科出血性休克的急救处理、神经内科脑血管意外的急救处理和肿瘤科临终关怀的急救处理。通过这些场景的培训和演练,使护士能够熟练运用。(4)床位安置。护士长先对整个病区进行统筹规划,将病区南面的20张床位保留在原有科室,靠北的床位划为虚拟床位,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走廊和中间病区配套用房,做到儿科区域和虚拟区域相对隔离。对虚拟房间的分配采取同科住同间、感染与非感染分离、同时兼顾病情轻重的原则。

1.2患者管理

(1)加强宣教。虚拟患者早期对本科护士有诸多怀疑,既有需住院的压力,又对护士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时护士的宣教尤为重要,它能缓解患者的忧虑和不安,让患者信任和理解护士。(2)转变服务思维和习惯。每科的患者各有其特点,护士对其护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对儿内科患者,基础护理和皮肤护理不是重点,但患儿家长对护士的静脉输液技术要求高,要求护士对患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成人内科患者更关注护士说话声音柔和,动作轻柔,对护士要求细致、热情和微笑。针对患者不同,护士长对护士的服务礼仪进行培训,对不同患者要求转变思维和工作习惯,让患者感觉护士真诚和专业的服务态度。经过上述培训,科室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患者投诉下降,护士也感觉患者对自己的尊重感在增加。

1.3与主管医生沟通

(1)与主任的沟通。护士长与虚拟科室的主任在虚拟患者住院前进行一次有效沟通,达成以下共识。①要求主任或住院总医师负责收治患者,对患者病情做总体评估,虚拟患者病情一般较稳定,入院时已初步确定治疗方案,对重病和急诊患者暂不虚拟;患者对医疗需求有过多要求的重点患者暂不虚拟,对有化疗治疗的患者暂不虚拟。②主任或住院总医师开具住院单前与护士长电话联系,进行患者病情交流。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床位,告知医生床号。医生征求患者同意后开具住院单,告知病区位置,办理手续入院。护士长将要收治的患者信息告知上班护士,护士做好相关准备,迎接患者入院。护士做完患者入院接待,及时电话告知主管医师。③间隔一定时间,主动与主任沟通医护配合的细节问题,相互协调,减少医护合作中的猜疑,提高医护配合的默契度。(2)与主管医师的沟通。各病区的医护配合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护士采取多沟通、多联系、有疑问积极提的方式,内容包括医嘱的开立和执行、患者的问题和沟通等等,也要求主管医师有特殊问题特别交待,有的医嘱执行需要医师在场。

1.4相关科室的联系

(1)与护理专业小组的联系。由于本科室患者压疮、PICC/CVC导管等方面的护理情况偏少,故护士对皮肤护理、导管护理等流程和技术比较生疏。收治虚拟患者后,这类护理问题明显增加。对此,护士长提前预见其重要性,除在科室内加强培训外,还重视交接班,做到对重症患者实行床头交接,对皮肤和导管做到班班交接,并及时进行护理会诊,邀请皮肤、静脉专业小组的护理专家进行会诊,帮助解决。2013年9~10月,共请皮肤专业小组护理会诊3次,请静脉专业小组护理会诊9次,解决PICC堵管1人次和感染1人次,会诊压疮2人次,上报难免压疮3人次,有效解决了各类护理难题。(2)与护理单元的联系。与各专科的护理单元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得到他们的支援。其包括两部分:一是向虚拟科室护士请教各种护理问题,如PICC导管护理等;二是调配各种专科耗材,如收治虚拟患者早期,血液科没有配备血浆置换耗材,需急用时,可通过记账方式直接从血液科护理单元提取,既不耽误患者治疗,也可避免耗材长期搁置。(3)物品的配备。病区内除配备成人的床单位外,还配备了成人呼吸球囊、监护设备、电子血压计等,以及各专科的急诊备用药,如神经内科的减压药、消化科的止血药等。

2效果

2013年9月~2014年1月共收治虚拟患者322人,出院313人;各项护理操作考核从2013年9月的81.3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94.5分(百分制);内科护理质量控制考核从2013年9月的68.7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89.3分(百分制);未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患者满意度从2013年9月的82.0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95.1分(百分制),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满意率达98.7%;虚拟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投诉从2013年9月的6起下降至0起。

3讨论

3.1护理安全

医疗同行对虚拟患者到其他科诊疗的最大顾虑是护理是否安全。虚拟患者的主管医生不在同一病区,需要护士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联系,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故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病情而进行预警。首先,在提高护士护理技能和护理经验的基础上,病区的护理管理要跟进,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各项专科疾病和症状建立预警系统,以便早期发现突发症状,从而予以相应的护理。本科在管理虚拟患者的半年内,通过护理预警系统发现和处置急重症患者23起,其中16起发生在重点时段(12:00~14:00和22:00~4:00),由重点人员(1~3年护士)发现。故当年轻护士无法快速成为有经验的老护士时,通过完善的护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能适当弥补护士经验不足的缺陷。第二,良好的沟通能够保障护理安全。与主管医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医护合作,增强医护合作的默契,对不合适的虚拟患者做好转诊等处理。与患者做好沟通,能够使患者更认同护士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科虚拟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有所上升。同时本科也拥有了忠实的“患者群”。有几位老患者,当原科有空床时仍向主管医生提出要求入住本科。这也是对本科护士护理服务的肯定。

3.2护理“同质化”

医疗同行对虚拟患者到其他科诊疗的另一顾虑是护理服务是否与本科室一致,即同质化问题。主管医生是同科同一人,护理成为是否“同质化”的核心所在。我科针对虚拟患者的护理服务,在基础护理操作和规范上严格遵守护理质量标准,对专科基础护理操作和规范参照本专科的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控制。例如,虚拟患者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护理等质量控制标准参照本院大内科成人质量控制标准执行;健康教育等参照专科标准执行,如胰腺炎患者的饮食宣教;鼻胃管的护理参照消化科的规范执行;血液科贫血患者的饮食和服药宣教参照血液科的规范执行。科室参照标准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护士长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不定期巡视相结合的方法来督导、检查、评价、管控护理服务质量,以促进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科室每月召开1次虚拟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会,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纳入下一次检点,由护士长进行质量跟踪监控。笔者体会,实行全院虚拟患者护理的前提是医院有完善而规范的护理质量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然后在护理工作中落实质量标准。只有护士长的有效监控,才能保证虚拟患者的护理安全和同质化服务。

3.3护士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