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1

一、 共性突出

本单元4篇课文均属于知识小品文,以浅近、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以浅近的语言介绍了行星各自最突出的特点及“不停地绕着太阳转”等共同特征;《水滴的旅行》以自述的方式介绍水的不同形态;《会睡觉的植物》以三叶草、蒲公英、胡萝卜为例,介绍植物睡眠的状态及作用;《南极的主人》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企鹅的体态、习性等知识。这几篇课文知识性强,阅读文本,学生能了解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教材编者充分关注阅读对象特点,在内容准确、科学的基础上,力求表达方式的趣味性,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叙述形式活泼生动,语言浅近形象、通俗易懂,贴近儿童,有生活气息与情趣。《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采用拟人化写法,将行星、植物、企鹅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心理、情感等。太阳系是一个大“家”,而行星是“兄弟”;植物会有不同的“睡觉”方式;企鹅或伫立眺望,或派头十足地走路,或羞羞答答,或交头接耳,情态可爱。《水滴的旅行》以自述的形式,通过水滴叙述“旅行”见闻、经历,介绍水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寓自然科学常识于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中,充分激发了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其打开自然科学知识之窗。

二、 个性鲜明

本单元4篇课文,既有文体共性,又有篇章个性。

《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共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简述地球和七个兄弟都住在太阳系这个大“家”里;第2、3自然段介绍行星之“最”,即最突出的特点――金星最亮,木星最大,水星最小,火星离地球最近,土星会转呼啦圈,天王星温度最低,海王星是淡蓝色的,地球是我们的美丽家园;还介绍其“不停地绕着太阳转”的共同特点。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阅读特点与需求,所以知识介绍力求精简,着重讲述最显著的特点,言语表达也力求浅近。如用“个头”大小来介绍木星和水星的体积不同,同时巧妙地将二者放在一起作比较,让学生印象深刻;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主要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编者没有将科学术语直接搬入文本,而是巧打比方,用“转着呼啦圈”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读来趣味无穷。

《水滴的旅行》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水滴是“旅行家”开篇,引发好奇心;第2、3自然段主要介绍水滴在不同地域、不同温度下不同的形态,“美丽的雪花”“嬉戏”“奔跑”“聚在一起”等语言,把水滴的情态写得生动活泼;第4自然段交代了水在气温升高情况下形态的变化,“开始我新的旅行了”一句最为巧妙,既呼应了开篇,又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与探究空间。

《会睡觉的植物》带有聊天交谈的话语方式,第1自然段以人们需要睡觉休息为话题,自然地引出对植物睡眠知识的介绍,一个问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第2、3自然段,作者列举三叶草、蒲公英和胡萝卜等3个事例,介绍草、花“睡觉”的时间、样子与特点等,有详有略。“只要天一黑,它就睡了”“……折叠起来,好像人闭上了眼睛”等词句,用拟人化写法,形象写出三叶草的睡眠特点;“向上合拢”“向下低垂”则通过比较,写出两种花儿“睡觉”的不同姿态。第4自然段简要写明植物睡眠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晰,“睡觉”切入点选得巧,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利于学习、理解知识。

《南极的主人》共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企鹅生活的环境、名字的由来、体态样貌和对南极的独特作用等,条理清晰。第2、3自然段,用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企鹅的形态、面貌等,如“经常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好像在企望什么”“胖胖的企鹅披着黑黑的羽毛,挺着白白的肚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派头十足”“它们或羞羞答答,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等语句,通过摹状貌(形象描绘),把企鹅的形态、活动等特征介绍得栩栩如生,读来如见其形,饶有趣味。

三、 价值多元

把科普小品文作为一个单元集中呈现,在小学低年级教材编写中,是一种大胆且有益的尝试。教学中,教师需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基于文体特征和学情需要,多角度挖掘这类文本的教学价值,研制较为合宜的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眼科;科普教育;全民科学素质

1 科普工作的意义

中山眼科中心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具有为广大市民进行眼科疾病科普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依托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其它单位或部门开展了许多社会公益性的科普教育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与广州市教育局合作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校科普宣教活动,“广东省阳江市白内障复明项目”、“广州黄花岗街社区青光眼筛查项目及青光眼知识普及项目”、“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知识普及活动”、“儿童视觉关爱行动”、“广州市户外活动预防近视项目”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 本科普教育基地基本概况

2010年成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获得广州市科普基地认定,同年开始在市科信局的资助下,与广州教育局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合作,为数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覆盖广州市8区近百间学校,获得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并获得广州市教育局的充分认可。

中山眼科中心是一家集眼科医疗、科研、教学、防盲治盲和干部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在建设规模、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人才素质、技术力量、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和仪器设备等多方面都已居国内领先地位。

技术力量雄厚:眼科学各专业齐全中心所属眼科医院有12个专业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内障、眼肿瘤和眼眶病、眼底内科、眼整形、眼外伤、眼肌屈光、中医眼科、神经眼科、准分子激光)和12个辅助科室;眼科研究所有11个专业实验室,开设黄斑病、小儿遗传眼病、免疫性眼病、隐形眼镜等临床专科。角膜病和白内障专科被列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每个专科已形成了自己的医疗和科研特色。角膜移植、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手术、角膜形态学、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系列研究、青光眼和视网膜玻璃体疾病的诊治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本基地的医务人员每年诊治大量海内外的眼疾患者,2012年门诊量达70万多人次、住院病人3万多人次、年手术量达4万多例。开展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手术和诊断治疗技术,成为国内复杂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之一。早在1989年,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学科被批准为我国首批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首批广东省重点学科,1991年被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1995年被评为国内首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01年,经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相应的眼科重点实验室。2006年,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建设论证,成为我国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研究基础扎实:一直以来中山眼科中心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还承担了我国首个眼科学领域的973计划,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从1996年以来,获科研成果7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0多项,已获专利授权26项。

师资队伍充足:中山眼科中心是我国培养眼科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其中获博士学位47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负责人10人,学科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数是年龄在40岁左右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专业方面都已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30余人(在学研究生总人数220余人)、进修生200多人。研究生和进修生除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外,还有来自国外和澳门地区的进修生。

举办大型活动经验丰富:近年来中心举办过多次大型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每年举行数次科普活动。2007年以来在广州和北京举办5次8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两千人次国外专家参会,积累了大量的组织大型会议和活动的经验;2011年还成功举办了第16次全国眼科年会。另外,中心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科普活动,内容涉及眼保健知识、近视防治知识、白内障防治、青光眼防治等各类眼科学保健和疾病防护知识,受到病人和社会各界好评。

广东省科普展厅、科普画廊:

中山眼科中心于2010年投入200万元成立的广东省科普基地,科普展厅、画廊面积200多平方米,其中有多功能化的视听教学室面积为105平方米,视听教学室配备有幻灯投影实物展台、裂隙灯多媒体图像分析系统、VCD和DVD等音频视频播放的活动图像,资料室13平方米、办公用房37平方米。同时为科普基地提供服务的场地还包括: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批准建设眼科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1个公共实验室(750平方米)和12个功能实验室: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质谱仪、荧光PCR仪、全自动遗传分析仪、细胞显微注射系统等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300万元,硬件设备步入国际眼科先进行列。实验室包括一个75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大型贵重设备集中在公共实验室,面向整个中心和向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实验平台,开放使用,设备有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操作及进行培训使用;另有12个功能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包括视觉科学实验室、角膜病实验室、免疫病实验室、眼表疾病实验室、玻璃体视网膜病实验室、视觉生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遗传实验室、眼药理室、白内障实验室、眼眶病眼肿瘤学实验室,均为开放实验室。每年获得科技部投入750万元,2010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经费1400多万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公用平台的设施与设备优势,秉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交流”的运行原则,实验平台与设备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开放运行,最大限度的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验需求。

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建设面积由原200平方米扩增到500平方米,经过重新装修改建,分为两个区域:普通区和屏障区。普通区约28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2个动物手术室和1个动物检查室;可以进行猴、兔、小型猪、猫和豚鼠的动物实验和饲养。屏障区约25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1个动物手术室和1个动物检查室,可以进行SPF级的大鼠、小鼠、裸鼠、SCID小鼠、兔和豚鼠的动物实验和饲养。动物中心还装配有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系统、自动监控动物系统。同时装备齐全的眼科学实验仪器,如眼科手术显微镜、手术无影灯、超声波乳化机、玻璃体切割机、眼压计、电子天平、低温保存箱等,及价值600多万人民币的眼科检查设备,如荧光造影机、超声波机、带照相系统裂隙灯等。实验室按照标准化SOP进行管理和运行,制度健全,操作规范。实验动物中心已建设成为完全符合眼科学动物实验需求并可开展国际水准的前沿性动物实验的现代化动物实验室。

图书信息中心:建设面积扩增至700平方米,设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料查询区(装备计算机10余台),环境宽敞明亮,图书馆收藏及定购了全面而丰富的国内外知名眼科杂志和最新眼科专著。现有藏书16700册,中文医学期刊85种,外文原版期刊57种,几乎囊括了全部SCI收录眼科期刊,并开通国际互联网络、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及网上信息,为科研人员查新资料提供舒适方便及充足的信息来源。

眼科动物显微手术训练室:眼科动物显微手术训练室建设面积65平方米,装备蔡司手术显微镜10台(有2台为录像投影系统实时演示显微镜),爱尔康PHACO机3台,供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动物眼科显微手术实验及训练。训练室还配置手术操作实时演示录像投影系统,通过实时系统演示,手术操作可直观地呈现,供教师授课及指导学生训练使用,为科研人员、研究生开展动物手术实验,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训练室建设以来,已开展了如基层眼科医师、眼底病专题学习班PPV手术操作、白内障专题学习班phaco手术操作、广东省“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定点医院手术医生、研究生进修生动物显微手术操作等培训项目,共计52期、769人次,接待社会各界来宾500人次/年。

中山眼科中心可以提供科普教育基地所需要的技术力量、师资力量、活动场地等各种条件,是可以进行科普宣教、科普观摩和实际操作的理想的眼科学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后,可以更好地进行眼保健和眼病防治的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3 科普基地工作内容

(1)利用中心已建立的广州市青少年近视科普教育网络,继续与广州市教育局合作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科普宣教活动。定期邀请中小学生来到基地进行科普宣教和体验活动;

(2)收集动物眼科标本,建立标本库

对各种动物不同发育期的眼科标本进行收集。建立各种实验动物眼睛标本,如大、小鼠、豚鼠、兔子、猴、狗和小型猪等;

(3)制作科普课间、读物和展板对动物和人的眼球结构进行图解

依托我中心强大的科研队伍,组织各方向专家从比较解剖学、组织形态、视功能分析和影像学三个方面,对各种典型动物的眼生物学特征进行收集和组织。初步建立形态数据、视功能数据和影像数据库。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各种动物的眼球结构制作展示课件读物和展板,展示近视和其他眼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动物的眼部结构、功能与人的比较性差异;

(4)每年世界青光眼日、爱眼日开展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健康讲座;

(5)每年不定期开展病人及家属科普宣教活动;

(6)定期向市民、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科普对象开放科普设施;

(7)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并跟广东电台、39健康网,中大电视台合作制作讲座视频进行网络共享;

(8)在中山眼科中心网站开设科普专栏;

(9)跟各大媒体健康版合作宣传眼科科普知识;

(10)跟省科普信息中心合作开发多媒体、宣传册子等科普资源;

(11)参加国家、省、市科协组织的各种大型科普活动。

4 科普基地的创新之处

(1)充分利用了中山眼科中心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和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果,培养青少年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素养;

(2)利用动物和人眼的形态、功能等数据和图像资料,更加生动地展现近视眼等各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使学生和民众可以更加感性地认识眼睛的科学;

(3)直接帮助我市近百万中小学生获得科学的防近知识,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本科普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依托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其它单位或部门开展了许多社会公益性的科普教育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与广州市教育局合作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校科普宣教活动,“广东省阳江市白内障复明项目”、“广州黄花岗街社区青光眼筛查项目及青光眼知识普及项目”、“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知识普及活动”、“儿童视觉关爱行动”、“广州市户外活动预防近视项目”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仍存在不足,主要包括:

(1)政策各职能部门对科普基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展厅相关设施更新不及时;

(2)科普教育基地对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3)负责接待人员和讲解人员的综合能力需加强。

6 结束语

科普基地应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和科普活动经费,进一步提升科普基地的设施,在科普宣教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实验动物眼科科普教育设施。充分利用中山眼科中心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科研基础、师资力量和临床资源,发挥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开展一系列如近视眼防控、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眼科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飞凤.科普教育基地运营及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

[2]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纲要(2006-2010-2020)[Z].人民出版社,2006.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3

教师培养:县以下是关键

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至今已满10年,目前,情况进展距离计划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目前的情况是,至少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推动乏力。在剩下的最后5年时间,如再无大力推动举措,计划目标或许会落空。

根据调查,《纲要》推行10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很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这些,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纲要》规定:实施科普工作,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纲要》中提出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的科普教育内容,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差距更大。

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师。

“笑傲江湖”PK“星球大战”

曾经伴随着推广传统文化的声音,武侠小说和传统戏剧都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就连《三字经》和繁体字也借着国学和书法的名义走进课堂……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向中小学生灌输过去的东西。而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作品,一直不能走进中小学课堂。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才会意识到教材改革的意义。2015年12月,由北京市景山学校编写的初中六至七年级语文、数学教材共8册,已通过教育部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并正式申报八至九年级的教材。这是首套由一所中学自己编写、经由教育部审订的教材,可在全国推广使用。参与语文教材编写的景山学校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透露:该校编写的4册语文教材,呈现几个新的特点:尝试在语文教材中纳入了科幻作品,选编了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刘慈欣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激发学生想象和读书兴趣”为主题,还选用了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作品、《哈利・波特》作品中《大难不死的男孩》等,为的是努力抓学生的兴趣点。

这种编写思路借鉴了美国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近年来热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都是美国中小学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一开始,美国的教师发现学生在操场上热聊科幻电影,于是就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科幻电影的环节,以此普及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近几十年来的中学课本中,一直没有科幻小说。现实是,中国有多少武侠小说,美国就有多少科幻小说。美国中学课本有很多科幻作品,有400多所大学开设科幻课。当美国的孩子在《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片中长大时,中国的孩子正在《笑傲江湖》一类的武侠片中流连忘返。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打开面向未来的想象大门时,中国的孩子们却被封闭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城堡中。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整个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我国教育的土壤中也曾有过科幻文学的一席之地。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鲁迅都提倡科幻,他们或创作,或翻译,为中国科幻做了拓荒性的工作。1904年,一位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连载于上海的《绣像小说》。这是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开端。此后,中国科幻作品时兴时衰,磕磕碰碰,恰如蹒跚学步的幼儿。科幻作家罗金海说,“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目的:让孩子看得更远

2014年底,在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天文台和各天文馆每年都招不够人!”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郭守敬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天文事业,对人才需求旺盛,而科研人才的缺乏也更加凸显出来。

朱进说:“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天文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学科普人才的严重缺乏。而后者更容易被忽视。”

随着近年来天文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推广,天文学教师的短缺则更为明显。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天文馆所在地、天文教育推广最为深入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也只有两名具有天文专业背景的老师,绝大部分天文课老师由地理或物理老师兼任,个别学校,天文课程甚至由英语老师教授。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天文学没有在这些必考科目内,那么在紧张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只在自然或是地理课程里接触少量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对天文这门学科缺乏了解和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认为:“天文学应当成为社会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回答人类的最基本问题,是能够提高公众科学意识、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的最好工具。”朱进认为,中小学开设天文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天文兴趣,“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文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大有裨益”。“我们的天文教育确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拥有全国统一的体系来推动科普教育,这其实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明显优势”。

“并非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天文专业的学生,但每一个人都从学生时代开始了解天文却是非常必要的。”朱进说,天文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能够让人把目光投向宇宙,看得更远,它能给孩子更多的启发和好奇心。这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地方政府应更多介入

科普教育涉及面很广,在没有材的情况下,各地教育部门只能结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开展科普教育。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基层科普教育方式。

山东省潍坊市市区有100多所学校,每年有3.5万名学生。在教育部门组织下,全体学生轮流到潍坊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到2015年底,已有40多万名中小学生去过实践基地。这所实践基地,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国家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材,也没有专业老师,所以这十多年来,基地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队伍,自己开发实施了20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在2014年国家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极大鼓舞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4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观念,知识就会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绳索。创新意识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教学中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事。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5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24)

摘要:科普文化能够形成科学思想、文化精髓与审美艺术的合力。但科普文化是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各门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可以推动科普的形式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可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可以增强科普企业的活力。科技促进文化创新,文化丰富科普内容,科普惠及人民生活,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面对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路径,推进河北科普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 : 河北;科普文化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41-03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软实力视域下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4576131D)。

作者简介:李翠亭(1964-),女,河北大名人,国际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基地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学和科普文化。0 引言

目前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已成为政府的事业和全社会的需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1]随着国家政策对科普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支持度的升温,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已成为科技文化界的热点。“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是文化、价值观和与其相一致的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政策。”[2]可见,文化是很重要的软实力资源。近年来,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科普相结合的文化产品不占优势。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通过市场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和更为优质的科普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加快发展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对于拓展河北文化发展空间,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普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畴

科普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或其他文化。一般文化或其他文化常以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民间传说、异域风情、神话想象以及灵异魔幻为主题,是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些文化形式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诉求,往往蕴含巨大的市场潜能,但由于这些文化形式缺少科学含量,不能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不能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而科普文化既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又能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素养。

科普文化产业在这里是科普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是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企业集群。它以人们对科学知识和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引人入胜的媒体为传播方式,以文化科普与产业经济的全方位结合为特征。它的核心要素是科学知识、产业信息、数字技术与文艺表现形式等无形资产。它是科普产业、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交互发展的新兴产业,旨在向大众有偿提供集知识、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为一体的产品。具体实现形式就是把科普知识渗透到文学创作、影像动漫、书刊出版、广告设计、时尚策划、建筑美术、手工艺品、游戏软件、音乐与表演艺术、电视和广播等领域。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可以拓展文化艺术建设。学界、政界和商界都应努力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市场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产品,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从而弥补政府及科普部门公益性科普实践的不足。

2 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的科普能力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距《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5年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距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除了科普人才队伍不够大、科普经费投入不够多、科普基地建设不过硬、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够强以外,科普原创作品不够多、不够好也是最明显的弱点之一。因此出现了科普活动的主题性、普遍性突出,但针对性、趣味性差的现象,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和农民的趣味要求。

3 发展河北科普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

3.1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科普、科普文化、科普文化产业及其他文化传播事业是国家重点扶持领域,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河北政府宏观引导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二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三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智引资相结合,四要坚持培育龙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五要坚持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3]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为避免低俗文化泛滥,政府引导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把科普文化发展的焦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上。优秀的科普文化产品应当以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为双重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普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但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同社会效益相比,科普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应是第二位的。不能把科普文化产业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任其自由发展,而应靠政策扶持健康优秀的文化产业,使之凭借其思想和艺术上的卓越而得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3.2 加大资金支持

各级政府应设立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普文学创作、科普文化创意、相关重大项目的调研的资金支持。不仅支持项目的完成,还要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各级财政对此领域的投入要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除此之外,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推动银行、企业、文化及科教部门的联合,加强科普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

3.3 组建强势人才队伍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需要注重创意产品的开发,要开发创意产品就需要围绕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组建人才组群。人才组群可围绕重大科学事件、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等,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以文学和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并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继而向世界传播。可是,当下河北科普文化产业领域缺乏优秀团队全程运作。所以,急需组建更多更强势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需要包括可胜任科普文学创作的作家、可胜任影视及动漫制作的技术人员、可胜任文化传播的媒体人及从教人员、熟悉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开发的资深顾问、胜任中华文化外译工作的中外高层次人才,等等。这首先需要充分利用河北的人力资源,借助于河北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其与京津其他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更多更强势的创新创业团队。

科普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亚于高科技产业。河北要保持科普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积极整合河北的作协、科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及个人等相关人才资源,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以本地优秀人才为中坚、以国际人才为有机构成、以培养后继人才为战略储备。

尤其应该强调的是,有关政策应充分重视此类人才的职业发展。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中国缺少做科普的科学家,除了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以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家做科普很难得到实际的利益。“我们看到国外一些大科学家都承担了科普的责任,比如霍金写过《时间简史》等很多部科学传播著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写出一部好的科学传播著作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4] 而在国内,撰写科普作品被视作“不务正业”,难与职业发展挂钩,如果作品销量不佳还难免赔钱。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搞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和作家,给出版科普作品的出版单位适当的补贴,并为出版单位疏通发行科普图书及其他科普作品的渠道。

3.4 整合资源、多种经营

科普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影响科普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序有效的管理以及高效灵活经营无疑至关重要。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把纸媒、影视、动漫、游戏、互联网、视频、展览、培训等整合经营,形成科普文化品牌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市场经济新增长点。

加强龙头企业和区域性科普文化产业群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科普文化产业园区、省级科普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文化特色商贸街区。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打造科普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集聚区。以资本为纽带推进科普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扶持民营科普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冀中南适合重点发展图书出版、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演艺娱乐、文化用品生产、民间工艺品制作加工等产业。石家庄、保定、衡水、邯郸、邢台等城市适合建设大型科普文化产品交易市场。

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合理规范,使科普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利用现有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相关资源,提高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重视产业链条的开发,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使科普知识、民族文化和现代技术密切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河北科普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支持多所有制的科普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开拓省外及国外文化市场,支持科普文化产品“走出去”。

3.5 建设科普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科普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整合资源、打破分割的有效措施。基地可以承担我省科普文化建设重大集体攻关项目,可以联合具备相应学术资源和创作实力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创作人员和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及人士,可以聚合与科普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促进创新资源向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聚集,促成产学研的结合。

科普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应具有以下特质:

①在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方面有影响力,产品和服务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全省本行业中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

② 企业发展符合国家科普政策和文化政策,所生产的科普文化产品和提供的科普文化服务体现河北特色,有望打造出河北文化品牌。

③所生产的科普文化产品和提供的科普文化服务能够面向市场,面向公众,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有一支较强的管理团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通过先进科普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可以促进我省科普文化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提高科普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河北省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对示范基地在政策、信息服务、项目基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应给予重点扶持。

3.6 重视受众

科普文化产业应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发掘新的科普文化题材,吸引各受众群体参与科普文化消费。因此,需要发展受众研究,改变科学传播和文化传播的相对单向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面向少儿、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产业,搭建针对少儿、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的服务平台。

针对少年儿童,积极探索创新科普文艺形式。组织开展科普文艺汇演,把科普搬上舞台,宣传科学家与优秀工程师、杰出创业人才的成长历程和典型事迹,为少儿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针对老年人,通过举办科普文化旅游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文化生活。科普知识可聚焦于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减灾防灾、气候变化、科学健身等热点问题,以提高受众的理性认知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针对农村人口,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艺校师生和普通大学生组成科普服务队,深入农村的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文化科普活动。向农村推介优秀科普文化创意作品,如科普图书、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文艺演出等。还可组织作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体验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了解和研究当地的科普资源,并进行针对当地的科普文学创作。

针对所有受众,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咨询服务、科普知识大赛、科普讲堂、科普文艺演出、科普读书日等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支持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4 结论

文化产业属于文化经济学的范畴,既是文化软实力的承载者,也是经济硬实力的承载者。科普文化产业就是融入了科普知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科普的形式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于一体。科普与文化融合有利于推动科学传播与文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多样化的一个突破口,可以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河北科普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调整与重组河北各地区的人才、科技、文化、产业、孵化器、资金等要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河北各级政府、科普组织、文化部门、科普文化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等,应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着力打造一批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弘扬河北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河北科普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hebstd.gov.cn/kepu/

zhengce/content_43159.htm(2011-07-20).

[2]李翠亭: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影响及其反思[M].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实验林场;作用;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7.9;S75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18-02

实验林场和森林公园能为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服务,其自然资源不仅能绿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能通过合理开发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举行生态旅游活动,为生态文化传播和公众生态文明提升做出贡献。通过对其自然资源及教学科研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实验林场和森林公园成为生态文化的示范区,成为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中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1 高校实验林场的重要作用

1.1 实验林场的科技示范作用

科技示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组织科研、创新和推广将成熟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规模效益,为同类地区树立科技示范样板[1]。实验林场是林业院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也是科研实验长期稳定的场所,具有林业科技示范功能。

实验林场的自然资源为林业院校提供教学实习内容。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教学)实验林场海拔范围为100~1 153 m,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共有陆地植物121科447属955种,反映出华北地区森林景观风貌,山体岩石种类多样,具有华北石质山区典型代表性,昆虫类14目122科539种,适用于农、林、地质等多学科的教学实习。实验林场每年安排校内教学实习达180余班次、6 000多人次,校外教学实习的达120余班次、4 000多人次[2]。教育实习依托实验林场的资源达到教学目的,科学研究同样需要实验林场的资源,取得研究成果。妙峰山实验林场建立至今,先后有40多位专家教授依托林场从事科研工作,承担了“八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子课题、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及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近50项科研项目,发表了200余篇科研论文,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及众多奖项,为林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教学实验林场具有科技示范的功能。首先,教学实验林场自身就具备科技示范的性质,是其他林场的学习典范。林场经营管理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才能作为教学内容承担起教学的任务;相反,林场管理混乱,综合效益低,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学实验林场。其次,科研实验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林场的平台展示。例如,妙峰山实验林场鹫峰牡丹芍药研究基地是我国芍药属(Paeonia)重要的基因库和新品种培育与新技术研发的中心,培育的新品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较高观赏价值,重要研究成果可以利用实验林场的平台向社会群众展示。最后,实验林场能通过开展技术人员培训、技术转移为林业生产等途径,推广林业技术,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可见,教学实验林场利用教学和科研实验资源成为林业学科创新和林业技术宣传推广中心,是良好的科技示范区。

1.2 实验林场的林业科普作用

林业科普是林业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不仅能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推动林业技术的推广,也能提高社会公共科学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3]。学校课堂教育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仅靠课堂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是全国公众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实验林场具备科普工作所需的资源优势:林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能补充中小学生生物、地理等学科课本知识,并通过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加深中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实验林场的教学资源、科研实验场所和研究成果展示等可以被林业科普工作充分利用,提升中小学生对林业科学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林业知识的普及。目前,林业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研院所、林业展室等[4],实验林场承担的林业科普工作较少,应充分利用实验林场的资源,发挥其林业科普作用,增加实验林场的社会效益。

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于2003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积极开展科普讲座、举行森林体验、培训等科普活动,如“森林与人”系列科普活动,增加青少年对森林的了解,激发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热情。濮阳林科所实验林场主要用于林业科学研究,同时作为国家林业科普基地,对农民和观光游客开展科普活动,并成为濮阳市中小学生林业实践教育场所,提升了普通群众林业知识水平。

1.3 实验林场是生态旅游的示范区

生态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旅游活动中享受自然景观,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并参与自然环境保护[5-6]。森林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主要资源,实验林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能被生态旅游利用,此外实验林场的教育实习及科研资源,可以成为对公众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对实验林场的合理规划,在不影响实验林场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生态旅游的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拓展实验林场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实验林场成为生态旅游的示范区,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旅游和生态文化教育的场所。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于1992年被原林业部批准成立鹫峰森林公园,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公园通过举办鹫峰梅花节、鹫峰生态文化节、鹫峰登山节和鹫峰彩叶节等系列主题旅游文化活动,年游人量11万人次。

1.4 实验林场的生态文化示范作用及传播功能

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必定具备生态景观和教育资源[7]。首先,实验林场自身具有的生态功能,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水土保持和生物保护等,是生态文化的示范;其次,实验林场以林场资源为载体,发展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宣传中心,起到生态文化示范作用。实验林场通过开展科普和旅游活动,将生态文化赋予到活动过程中,使生态知识得到普及,生态意识得到加强,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水平做出贡献,使实验林场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实现林场的社会效益。

2 管好实验林场和森林公园、践行生态文明的对策

2.1 做好生态文化教育工作

实验林场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示范功能,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完善的基础建设和管理措施。实验林场具备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验林场发挥生态文化示范功能的关键,这就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在园区里建设科普长廊展示科普知识,在合适的地点设立通俗易懂的科普展板介绍相应的科学知识,制定生态文化宣传稿件,培养科普工作人员向参观及游玩公众进行讲解等措施,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例如,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在青龙谷景区入口建设科普长廊,安装景点解说系统宣传森林生态文化,并安放植物科普展牌和林业科普宣传牌,使参观群众在游玩过程中学习生态文化知识[8]。

2.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培养市民生态意识

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水平,培养人民群众生态意识,需要实验林场对内做好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和生态文化教育工作,对外做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的宣传工作,转变大众旅游方式,培养生态旅游意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充分利用实验林场或森林公园的特色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体验,吸引大众参与到生态旅游活动中去。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就利用其资源,开发出六大生态文化节:杏花节、梨花节、丁香节、避暑节、红叶节、冰雪节,吸引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并建立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增加居民环保意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则利用园区中的北京国际梅园开展科普和生态旅游活动,鹫峰牡丹芍药研究基地也可以作为科普及生态旅游场所向公众开放,让游客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山西省龙城森林公园则充分利用景区中的革命战争遗迹将自然景观与爱国主义教育充分结合,不仅使游客接受绿色文明的洗礼,而且使游客领略了红色革命的不屈精神。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文化工作的基础,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工作则对居民生态意识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媒体网络可以作为实验林场生态文化活动的宣传媒介,也可以让宣传走入校园,走入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化活动中来。

2.3 宣讲森林文化、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实验林场和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能通过大众化的方法宣传和教授生态文化,专业化的生态文化宣传则需要专家教授参与到普及生态文明活动中来。例如,定期开展生态文化的专题讲座,撰写森林文化、生态文化相关的书籍,制定生态文化建设的专刊,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使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人们对生态文明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3 参考文献

[1] 刘占朝.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范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79-81.

[2] 姜金璞.鹭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管理与开发[J].林业科技通讯,1994(1):30-31.

[3] 陈俊飞.浅议林业科普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林业,2001(4):7-8.

[4] 吴,秦向华.加强林业科普工作的思考[J].中国林业,2010(14):58.

[5] 唐善茂,王志云.近十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现代物业,2010,9(10):105-106.

[6] 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