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1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7-0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高血压患者散在于家庭中,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指导,造成患者反复住院,对社区居民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高血压病仅仅依靠医院门诊诊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社区人群诊疗和对病人有效管理,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才能有效。发展社区护理实验的方向之一就是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2]。我院于2005年成立了社区门诊,开展了慢性病综合干预,以高血压为例,在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护理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进行社区健康需求评估,确定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健康调查1535户,调查人数近8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1.8%。调查出患有各种慢性病的占调查人数的25.9%,其中高血压患者400多名。在此基础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史,健康状况,有无不良习惯,参加健康教育培训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定期举行社区服务人员高血压病专科讲座,组织社区居民心血管专科体检, 与社区家庭制定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使其向规范化发展。
1.1.2 问卷调查
(1)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社区居民230例为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对象。调查表回收后对所有调查内容进行核查,问卷回答率100%。(2)分别从社区高血压病人中随机抽取45人为实验组,从普通高血压病人中抽取42人为对照组,通过高血压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服药的依从性。
1.2 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价
1.2.1 方法: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CPAT)评价问卷调查:(1)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症状改善时,是否增停药?(4)当服药症状更坏时,是否停药?若4个问题回答皆为“否”,则依从性为“佳”。只要有1个及以上为“是”依从性为“差”。
1.2.1.1 两组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注:X24.986 P
1.2.1.2 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
1.2.2 结果:由表2可见,通过与社区人员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和高血压病防治技能,社区居民经过系统地学习和指导对高血压一般知识、自身疾病了解和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达95%以上。表2第3项社区居民对高血压治疗:服药、饮食、情绪活动和控制盐的摄入,高血压转归:脑卒中、惯心病、肿瘤的掌握率为90%。由表1看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远高于普通门诊病人。
2 讨论
2.1 提高高血压病社区护理的效果:高血压病病人能够自动按时服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血压病人而言,良好的血压控制依赖于长期规律的服药及危险因素的改变。但是经常由于种种原因病人无法遵遗嘱规律服药,血压出现反复,病人的自我管理不容忽视。高血压病病人的治疗率、服药率是社区诊疗计划评估所需住处和评估指标之一[3]。通过社区门诊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具民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有了系统的了解。而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中运用社区护理综合防治工作模式,能够通过居民的权利、义务等形式引导提高对遗嘱的依从性而使高血压病人的管理易于成功,并且可使高血压患者逐渐实行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4]。
表2 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n230)
2.2 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高血压病是慢性疾病,对其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控制血压在较好的范围,能够明显降低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发生率[5]。成立社区门诊工作模式的高血压诊治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指导,以高血压病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并且在健康教育后实施持续的效果评价和个性化指导计划,关键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能不断提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通过社区门诊的综合干预,能够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病人的同时大力开展一级预防,居民的保健意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一种社区护理服务理念不可能永远有效,只有不断创新、进步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要求[6]。这种社区护理模式有效的吸引了广大居民,并能够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高血压病人检查、治疗和随诊,补充和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莉娜,陈健东,张涛等.高血压治疗特征与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3-95
[2]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3] 顾学琪.关于社区高血压控制的模式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4):175-177
[4] 付东波,付华. 慢性病自我管理.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2. 10:93-95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医生;慢性病管理;相关技能;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a)-0146-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physician′ skill related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LU Zhi-sheng
Department of Community,Chen-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local community physician′ skill related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on representative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55 physicians engaging 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in 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s under supervision of our center were investigated on 3 aspects including demographic information,basic theory and promotion skill. Results The overall background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itle in the community physicians responsible for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were inferior.To be specific,the background education in bachelor degree and above only accounted for 49.09%,and the professional title in medium-grade and above merely accounted for 12.72%.The basic theory of specialty in related chronic disease was weak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promotion skill and training were in shortage. 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t guarantee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chronic disease is to further deepen medical reform,put manning quotas and salary of community physicians into practice,gradually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training system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and continually improve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skill of community physician.
[Key words] Community physician;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Related skill;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si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是指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因复杂、常难以治愈、预后较差及经济负担较大的一组疾病[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居民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NCD已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及主要社会经济负担[2]。随着近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NCD管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3]。全科医生被誉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4-5],是NCD管理的主要执行者。为掌握本地区社区医生NCD管理的相关技能水平,本文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一般资料、基础理论和宣教技能三个方面,对中心辖下参与NCD管理的55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为本区今后NCD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本中心辖下参与NCD管理的55名医生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035,平均年龄34.29岁。
1.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有两份,问卷Ⅰ主要采集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学历、职称和是否接受过全科岗位培训等。问卷Ⅱ是关于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NCD管理相关技能调查,内容有基础专科理论和健康宣教能力两部分。基础专科理论:问题①是否阅读过新版的《中国高血压(或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②试列出降压、降糖药的分类,并最少说出一种代表药物。健康宣教能力:问题①您在参与NCD管理前是否有过健康宣教或讲课的经历?②您是否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③您是否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所有问卷资料由专人统一录人,并由专人核对。
1.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要求①受调查者直接填写问卷,不可查阅相关资料;②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强调仅为调查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统计,计数资料数据以%表示。
2 结果
2.1 问卷Ⅰ结果分析
本调查发放问卷Ⅰ共55份,成功回收有效答卷55份,回收率达100%。社区医生的学历、职称明显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7名(49.09%),大专学历19名(34.55%),中专学历4名(7.27%),中专以下学历5名(9.09%);参加过全科岗位培训的15名,仅占27.27%;具中级及以上职称7名(12.73%),初级职称26名(47.27%),乡医7名(12.73%),未有职称15名(27.27%)。
2.2 问卷Ⅱ结果分析
本调查发放问卷Ⅱ共55份,成功回收有效答卷55份,回收率达100%。问卷中表示阅读过新版《指南》有18名(32.73%),基本掌握降压、降糖药物分类的医生32名(58.18%),提示社区医生的NCD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在55名参与调查的医生中,参与NCD管理前有过讲课经历的有23名(41.82%),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使用的21名(38.18%),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的只有14名(25.45%),提示健康宣教能力明显不足。
3 讨论
自2008年开始,本中心参照北京市卫生局编著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的NC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但实践中发现管理成效远未达预期,表现为历经几年磨砺,社区医生的工作热情渐趋低落,而能力上的局限让所谓的规范管理,往往单纯停留在年度的固定体检及定时的血压测量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患者作为管理对象,由早期的新鲜、好奇,到后期因缺乏新意及更多的内涵跟进,管理的依从性亦每况愈下。两者相互制约,NCD社区管理工作进入了瓶颈。
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得到深化发展,但相关政策的落实、资金的保障,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滞后性。现阶段,社区医生尚未有独立的事业单位编制,整体收入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及留住真正的人才[6]。本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社区医生本科以上学历的仅49.09%,不足一半;中级职称以上的只有12.72%,这样的人才结构,加上我国现在仍未健全的全科医生培训(或转岗)体制[7],接受过该项培训未及三成(27.27%),决定社区医生在专业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8]。调查还表明,在参与NCD管理的社区医生中,表示阅读过新版《中国高血压(或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仅占32.73%,能完整说出降压、降糖药分类并列举至少一种代表性药物的医生亦不过58.18%,反映相关NCD专科基础理论薄弱。同时,由于历史体制遗留问题或客观原因,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无实体,而是由镇级医院挂名。在现有体制下,综合医院并不单纯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创收的压力,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纯粹的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一切工作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两者在核心工作的取向上就存有本质分歧,由综合医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显不合适。在这样的体制管理下,强求综合医院有更多针对性的全科专业培训,无论意愿上、能力上都是勉为其难。本调查结果显示,参与NCD管理前有过讲课经历的社区医生只有41.82%,基本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使用的仅占38.18%,而接受过类似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等宣教培训的亦不过25.45%,表明社区医生明显缺乏相关健康宣教的技能和培训。
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社区NCD管理质量,一方面有待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社区医生的编制和待遇得以落实,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升NCD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9]。
[参考文献]
[1] 杜雪平,王家骥,席彪.全科医生基层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3.
[2] 白书忠.中国慢病管理的目标和对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6):3-6.
[3] 陈天华.高血压、糖尿病的慢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295.
[4] 方力争.全科医师与健康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4):247-249.
[5] 张勘,董伟.社区卫生建设的新阶段:全科医生必须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8):23-27.
[6] 梁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25):37.
[7] 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5):25-26.
[8] 蔡力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62-63.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3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规范管理 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至今高血压患病率达20%,是社区患病率第一位的慢性疾病。依次推算,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而且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许多专家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长期开展有效地社区干预活动,从社区做起,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笔者通过对社区1246例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比对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收治高血压患者共1246例,均符合我国采用的血压的定义和分类(WHO/ISH,1999)标准,其中男592例,女654例;年龄38~95岁,平均69.6岁。
方法: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团队医护人员采取入户调查,并为居民进行一般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身高、体重等,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的13580例中,高血压1246例。124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具有均衡性。
方法:首先对研究组依据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运动情况、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等一般情况和体检结果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结合血压水平,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条件下,针对不同患者血压的具体情况及生活方式特点,制定以下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规律随访,制定个人目标血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血压膳食、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进行用药指导、血压监测、健康教育。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规律随访:低危高血压患者为一级管理、中危高血压为二级管理、高危、极高危为三级管理。按管理级别规定频率进行随访,一级管理每3个月至少1次,二级管理每2个月至少1次,三级管理每1个月至少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水平、用药情况、非药物治疗措施及下次随访预约时间。随访结果记入管理卡,如发现一级、二级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血压升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临床评估,重新确定其危险层别,并从下个月起纳入三级高血压随访。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接受患者的咨询,提醒和监督患者。
药物治疗: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选用药物排序依次为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其他临床情况调整用药,直至血压达标,督促患者长期规律服药。
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向研究组发放盐勺、油壶,为控制食盐及限油饮食提供依据,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
健康教育:每次随访时,医生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包括诊断标准、并发症以及引起高血压各种相关因素),使患者对其并发症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科普书籍,健康处方。向患者开展热线电话咨询、解答问题。
评估指标:①饮酒:每日至少饮酒1次,饮酒量以酒精含量计算>50ml;干预成功为不饮酒或饮葡萄酒每天≤50~100ml,白酒每天≤30ml,啤酒每天≤300ml。②食盐过多:食盐摄入量以发放2g的盐勺为统一参考,≥10g/日为高盐;干预成功为食盐量≤6g/日。③不规则服药:未按照医嘱时间、剂量服药或自行加减药物;干预成功为按医嘱服药。④缺乏运动:体育锻炼<3次/周,或每月少于12次为缺乏运动;干预成功为体育锻炼≥3次/周,每次≥30分钟。
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按全年监测随访血压情况分为优良(≥3/4达标),尚可(≥1/2达标)和不良(<1/2达标),优良加尚可即为达标人数。
结果
规范管理前后患者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研究组人群中过量食盐、饮酒、不规则服药及缺乏体力活动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知晓率由42%提高到89%,规律治疗率由30%提高到79%,血压控制率由15%提高到54%,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由11%降低到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讨论
高血压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且高血压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若想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单纯依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开展社区人群防治和对患者的管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目标人群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提高,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本组资料中,通过主动干预,研究组的体育锻炼、低盐饮食,规律服药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饮酒人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通过实施社区干预,患者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主动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社区医生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恰当处理和帮助,指导家属协助建立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实施社区综合防治是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必由之路[2],也是改善目前高血压防治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积极推广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活动,充分发挥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帮助,认真制定一个合理的、完善的、低成本的患者降压方案,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目的,努力提高人群的三级预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住院费用;综述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1]。基本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昏厥、疲劳,常见病种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运动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2]。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世界疾病模式由以传染病为主向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3]。
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存在巨大的收入差异,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在全国推广的综合防治模式,致使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控制率一直徘徊在很低的水平。根据我国2011年的卫生统计年鉴表明,从1990年开始,造成居民病伤死亡的原因,心血管疾病一直排在前三顺位,在1990年我国病伤死亡人数中有36.64%是因为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到1995年上升为37.48%,2000年为39.02%,到2010年上升为41.13%,心血管疾病对我们居民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在2010年一年的时间中,我国就有超过330万人口是由于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2011年7月26日世界银行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显示,在2010年至2040年的30年里,我国每年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于2010年的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我国不采取任何的有效防控措施,那么40岁以上的中国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肺癌的人数在未来20年将可能增加到现在的两倍甚至三倍,这些疾病负担将会加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迅速增加不仅增加了失能和残障的机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损失,也加速了疾病诊断、治疗费用上涨,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加大了家庭和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
根据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调查显示,心血管病住院人数占内科住院总人数的4.7%-16.3%,常见病依次为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90年代为24.24%,常见病依次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4]。近几年来,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
2.1疾病治疗成本研究疾病的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区域的疾病流行即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从而进行卫生资源的合理重置。疾病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治疗、保健、康复疾病和创伤有关的资源,因改进或预防健康状况的恶化而用去的卫生资源和服务的价值;间接成本是指由于患病、创伤造成的残疾或死亡,引起的劳动力损失的货币价值[5]。
加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提出直接成本应由5部分组成:①住院费用;②药品费用;③医师费用;④在其他机构中的医疗费用;⑤附加的其他直接卫生费用(包括其他专业人员、资金、公共卫生、预防的费用、卫生研究),但不包括病人的交通费用、饮食及衣服非直接用于医疗的费用。若单独研究直接成本中的住院费用,则住院费用可以分为6大类:药费(包括西药费、中成药、中草药房),检查费(包括化验费、检查费、放射费),治疗费(包括治疗费、输血费、输氧费、住院检查费、护理费、麻醉费、材料费),手术费,床位费,其他费用(陪床费,其他费)等[6]。住院费用的测量指标有:年总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人日均住院费用,人次均治疗费用[7]。
2.2医疗费用近年来,国内医院管理人员、卫生经济研究者对医疗费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医疗费用控制问题,主要有:医疗费用增长的状况、合理性、原因和责任;医疗费用控制的方法和策略;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和可行性;医院补偿机制、医患行为和医疗制度改革对医疗费用的影响[8-9]。二是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响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多数研究这都是利用某一地区的某家医院的数据,来分析影响医疗费用因素,如:疾病种类、手术种类、住院天数、病情、入院情况、年龄、诊疗项目、药品种类、支付方式[10]。
2.3住院费用
2.3.1住院费用影响因素近年来对与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分为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其中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检查,诊断,治疗,预防等临床上的影响因素;非可控因素主要指的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医疗保障制度等[11-12]。对于医院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控制住院费用,是因为影响住院费用的可控因素都是由医生或者医院来决定的,采取最为合适的治疗措施,合理收费,在费用结构上提高患者医疗费用支出的有效性。尽可能地缩短住院天数,规范医护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增长[13]。
2.3.2住院费用影响因素指标归纳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量化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总体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减少手术前住院时间,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既可以降低病人的总体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缓解医院病房紧张的现状,同时还可以增加收治病人的人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14]。②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单病种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病情越严重,对于抢救、特护的要求就会越高,必然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如输血费、输氧费、治疗费、消毒费等[15]。③药品费。目前,在我国,医院总收入中,有60%的收入是来自于药品收入,而在发达国家,医院的收入中,药品收入只占10%-15%[16],即便是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药品收入也只占医院总收入的20%-30%,显然,目前我国的单病种费用结构中,药费比重过高。因此,我们应加强卫生改革力度,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④诊疗质量。诊断质量也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诊疗质量越低,所需住院时间就会越长,从而总的住院费用就会越高。体现诊疗质量的因素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治疗结果等,影响诊疗质量的因素是医护人员的素质,医疗设备,医院的卫生环境等,因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又显得尤为重要[17-18]。⑤病人的社会学因素:年龄不同,患者的费用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年龄越轻,费用相对就低,年龄越大所花费用越高。若以40岁为分水岭,在所有病种中,40岁以上病人明显比40岁以下病人平均医疗费用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老化,人类的体质会随之变弱,一旦患病,病情就会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各种抗生素长期使用,人体会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导致病情治愈缓慢,住院费用随之上升[19]。性别,职业,是否参加医疗保险等也会对住院费用有一定的影响。
2.3.3住院费用分析实例有学者以1999年云南省的两所地级医院的住院费用的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将医疗待遇、职业、性别、年龄分为两种属性来比较各自属性下的住院费用的差异,从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于住院费用的影响,得出公费医疗病人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公费医疗病人,非农业户口病人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农业户口病人的住院费用,年龄60岁以上的病人的住院费用要高于60岁以下的病人的费用等结果[20]。
3结语
综合国内外在住院费用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研究文献对单一病种的住院费用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很少有将一类病汇总来分析住院费用的。②现有研究文献都是分析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而很少有文献来分析,住院费用对患者本身经济情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8.
[2]魏晓敏,严非.心血管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2):53-56.
[3]乌正赉.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防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01:6-7.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4-299.
[5]胡善联.疾病负担的研究(上)[J].卫生经济研究,2005,05:22-27.
[6]辛一琪,胡正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8):66-69.
[7]王梅,王媛媛,郭斌等.我国肺癌疾病的直接住院费用负担现状及其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59-62.
[8]金其林,宋晓敏,李锐.上海市不同等级医院Ⅱ型糖尿病病人住院费用特征分析[J].研究与报告,2006,10(7):29-32.
[9]周述香,刘义钊等.1515份出院病历的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2):86-88.
[10]郭松芹.从胆囊切除病人住院费用分析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J].中国医院,2004,8(12):70-71.
[11]兰宇曦.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6,12(8):452-458.
[12]熊林平,张力,华来庆.某市住院病例医疗费用5年增长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6):28-29.
[13]杨慧芳.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06,08:89-91.
[14]叶炯贤,刘颜,王永剑等.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核心提高医疗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0):20-21.
[15]傅万明.外科但病种平均住院日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统计,1998,5(3):163-164.
[16]雷卫河,张智民,王耀平.河南省农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6,6:221-222.
[17]衰兆康,周小军,方丽霖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5):7-10.
[18]陈远英.达川地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6,1:58-60.
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5
关键词 金属制造业 职业伤害 行为干预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40-04
职业伤害又叫工伤,系指职业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职业性事故导致的人身伤害[1]。金属制造业由于其行业特性,职业伤害发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为了降低金属制造业职工意外伤害发生率,探索意外伤害防治措施,2012年康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的金属制造企业开展职业伤害行为干预对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康桥镇辖区内的企业内抽取5家金属加工企业,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家企业作为干预组,2家企业作为对照组。两组企业所有在册职工均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康桥镇企业职工职业意外伤害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现场调查。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受调查者自主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过去1年中职业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职业意外伤害防治知识、企业劳动卫生状况等。调查完成后交由调查员进行检查、审核,发现错误及空缺项及时补充修正。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分别对两组企业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
1.3 干预方法
根据伤害防治的三级预防及“五E”策略,干预组企业职业意外伤害的防治采取综合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成立包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企业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②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干预企业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及时整改。③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对职工发放安全生产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制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栏,邀请专家进行安全防护知识讲座等活动。④加强职工行为干预,包括开展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并利用巡查、电子监控等方式对职工不安全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管,及时提醒和制止相关危险作业行为。⑤把各班组安全生产考核结果纳入一线工作的班组长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挂钩,督促班组长自觉加强职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⑥加强职业意外伤害事件监测和急救工作。
1.4 职业伤害判定标准
在上班生产过程中发生受伤(不包括中毒),且受伤程度需要满足以下三项标准任一项,可判定为发生职业意外伤害:①到医院或单位医务室进行诊治,诊断为一种伤害;②伤者需要因伤休工1天以上;③伤者活动受限1天以上。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5家企业共有职工2 052名,其中干预组企业职工1 067人,对照组企业职工985人。基线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921份,其中干预组996人,对照组925人,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3%和93.9%。终期调查干预组回收问卷987人,对照组回收问卷931人。
1 921名调查对象中男1635名,占85.2%,女286名,占14.8%。年龄在18~60岁,平均(33.4±10.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占21.7%,高中占44.7%,大专占22.9%,大学及以上占11.6%。职工中未婚者占31.4%,在婚者占67.7%,其它0.8%。1年及以内工龄者占24.1%,2至5年占38.2%,5~10年占17.9%,10年以上者占19.9%。经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男女性别、职工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职工工龄构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健康干预对企业职工伤害防治知识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基线时两组企业职工职业意外伤害的态度、认识及防治知识,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除了在“接受单位安全培训”及“酒后不得生产”两项变化不明显之外,其它各项均有显著提高,而同期对照组各项结果前后没有显著变化。两组终期调查结果比较,除了在“接受单位安全培训”及“酒后不得生产”两项无显著差异之外,其它各项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 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干预结果
基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企业职工职业意外伤害年发生率分别为7.0%和6.8%,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意外伤害年发生率降低到4.5%,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x2=6.044,P=0.016),而同期对照组职业伤害率略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终期两组比较,干预组伤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590,P =0.011)。
3 讨论
伤害包括职业伤害已成为世界造成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3-4],全球大约每年至少有200万工人因职业伤害死亡[5]。金属制造业伤害由于其行业特点,职业伤害发生率高于其他行业,但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率相对较低。据国内深圳2005年的调查结果[6],金属制造业的非致死性伤害年发生率在15%,主要以锐器穿刺伤、碰擦伤为多,伤害部位以手指、下肢等部位为主,青年职工伤害发生率高于年长职工,其中约1/3的伤害需要休工1天以上。其它相关一些研究结果也与此类似[7-8]。因此,意外伤害对金属制造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急需开展职业伤害防治干预工作。
根据Haddon模型,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媒介物和环境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三因素的互相作用贯穿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全过程。而事故致因理论认为,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多数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9]。因此,职业伤害的防治干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可概括为“5E”策略:工程干预、环境改变、强化执法、教育干预和评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证实[10-11],综合防治策略可有效的降低伤害发生,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本次企业伤害防治干预研究,根据Haddon模型以及事故致因理论,对干预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整体干预措施,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巡查、做好生产安全隐患评估与整改、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启动安全行为监控、规范伤害监测与救治等等措施。从监测结果看,干预取得了明显成效。干预效果不仅体现在伤害发生率的降低,干预组发生率从7.0%降低到4.5%,降低了35.7%,还体现在干预组企业职工对职业伤害防治知识、态度以及日常安全生产行为的提高和改变。金属制造业的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流动性较大,每年新进职工较多,本次调查显示,工作不到1年的新职工占近四分之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认识伤害防治的重要性,自发做好伤害防治工作,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 GB(6441)1986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6.
[2] 王声涌, 黄道庆. 伤害的预防和控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31-449.
[3] 栗华, 张中朝, 谢晨. 我国伤害现状及研究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 l8(5): 544-546.
[4] 李秀楼, 李立明. 工伤事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1): 64-66.
[5] Driscoll T, Takala J, Steenland K, et al. Review of estimate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injury and illness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s[J]. Am J Ind Med, 2005, 48(6): 491-502.
[6] 彭绩, 周海滨, 周华, 等. 金属制造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3): 329-330.
[7] 王颖丽, 夏昭林, 庄惠民. 某造船企业1994-2005年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1): 49-50.
[8] 胡伟江, 周安寿. 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1): 29-31.
[9] 罗春红, 谢贤平. 事故致因理论的比较分析[J]. 中国安全生产技术, 2007, 3(5): 111-115.
[10] 姚梅訇, 周荣军, 杨莉, 等. 南宁城市社区居民伤害干预效果的评价[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8(3): 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