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1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上海市闵行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探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
1.2方法以精益生产理论思维来指导信息化改建,通过合理划分空间和功能分区,实现一站式服务流程。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2次生产方式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需求也由传统的四病防治向计划免疫、定期体检、营养指导等健康促进、保健指导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转变。参照“精益生产理论”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对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满足新型医疗模式下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探索儿童健康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信息系统的设计,参照“精益生产理论”,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改善服务为目标,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基础,整合原有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增加流量控制模块、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模块、短信平台、网上预约和付费模块等,着重解决一站式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大厅内人员拥挤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根据大厅硬件条件,采用分区候诊、2次叫号的方法规范服务流程(图1)。
2.2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
2.2.12次候诊分区叫号流程合理且以儿童为中心的排队叫号系统软件,对简化服务流程,创建人性化等候环境,避免因焦急等待而进行的来回走动,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可靠、直接的信息联络,改善服务环境并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医院候诊就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叫号系统软件几乎涵盖所有服务功能区域和服务房间,实行2次候诊、分区叫号的方式对服务流程进行有效引导。服务对象刷卡取号后,在取号候诊区进行1次候诊,预检登记面向取号候诊区进行叫号,服务对象进入预检登记区进行预检登记,可以根据各功能区等待人数选择接种还是先体检、选择儿童喜欢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在大厅进行2次候诊,再根据预检登记信息,软件系统自动判断由儿童保健功能区或免疫接种功能区的相应服务诊室进行叫号,整个服务流程在软件系统的指引下有序完成。
2.2.2大厅人流量实时控制与服务资源动态分配大厅里人员拥挤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是开展一站式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上,当大厅出现人员拥挤时,可以通过预检登记环节延迟叫号来减少大厅人数,缓解拥挤现象。在信息系统中加入流量控制模块并动态分配服务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大厅实际容纳能力、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区域的服务速度、服务对象的综合素质等情况,设置一个控制参数控制大厅内的总人数∑(参考公式:∑=接种服务人员数m×接种单线等待人数a+体检服务人员数n×体检单线等待人数b+测量等待人数c+……),当大厅里人数总量达到设定的控制参数时,系统弹出警示框通知预检登记人员,同时软件系统自动延迟叫号,待大厅人数下降到设定值时自动恢复叫号。预检登记系统动态显示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各功能区域的等候人数,若出现一边等候人数多,等候时间长,另一边等候人数少,服务人员空闲的资源分配不均情况,预检登记人员通过建议服务对象优先选择较空闲的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服务资源。限流模块的运行,使大厅里的总人数得到控制,不同服务功能区的等候人数动态平衡,人员拥挤和资源不均的情况有效缓解。
2.2.3短信平台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短信平台可以通过实时调阅儿童健康档案,根据儿童月龄生成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预约通知。管理人员根据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日服务能力,控制短信发送数量,均衡控制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日服务人数。短信平台还可以发送接种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信息等。
2.2.4网上预约与网上付费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和网上付费功能。儿童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功能预先查询本次需要的服务内容,通过预约功能将服务时间精确约定到分钟,在网上完成付费,进一步简化现场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2.3效果分析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流程改造,使服务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医护人员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缩短了服务和等候用时,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提升。在服务人员配备略有减少的情况下(表1),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所需等候和服务用时有较大程度缩减,服务人次数有明显提升(表2)。
3讨论与建议
一站式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使儿童接受免疫接种和儿童保健的服务更加快捷便利,利用免疫接种来促进儿童保健其他服务项目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社区儿童保健中遇到的问题[1]。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所有服务功能区域都处于同一个大厅内,大厅内人流量大增,造成环境嘈杂和拥挤;家长和儿童需要往来于不同服务功能区域,如不能得到合理引导,容易形成无序流动,造成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一站式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支撑,在规范秩序、流程引导、流量控制、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引领服务对象享受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对于缓解儿童健康管理大厅的嘈杂拥挤,改善服务环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2
【关键词】 性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 学校; 社会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1]。性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传授给青少年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举止、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健康的性心理就是作出正常的性思维、正常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使“留守儿童”这个新的弱势群体诞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2]。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的性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
在当今愈来愈凸显1.1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
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大多生活在父辈老人的身边,这些老人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大多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且保守,不具备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教育理念,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仅限于解决温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教育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有问卷显示,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比非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滞后趋势凸显。当前各种非主流性文化的传播,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
1.2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培养
如今在广大农村,打工父母对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外出后,头脑考虑的仅是如何赚钱供养家庭的支出,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态,特别是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令人堪忧、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盲区。
1.3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
幼儿期教育要保护和善待自己的生殖器官、珍爱生命。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思想情感交流,缺乏性心理责任教育。在人格方面,自尊水平低,应对方式消极,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比非留守儿童差。青春期留守儿童处于突变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青春期是他们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极易受当今各种信息渠道、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影响。影视作品和畅销小说中含有的内容极易被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农村留守儿童模仿。由于家庭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危险大大增加。
1.4学校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落后于留守儿童的性态度和他们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有资料发现学生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知识存在许多问题、盲点和误区。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的教育,与孩子平常在快捷网络、影视中接触的过于暴露的内容是不同步的。其间就缺乏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渡过程――家庭与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青春期发育、性生理、避孕、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的较少,致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受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对的态度日益开放,导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上升[4],损害了身体的健康。
2家庭应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
性心理健康教育2.1家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早期性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
家庭早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与否、开展的方式方法等因素均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3]。我们应该意识到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孩子表面上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构建一生的健康与幸福,要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心态、高尚的性人格。因此,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打工父母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性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懂得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必须与文化思想、人际关系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教育同步进行,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答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更是指导和帮助。
2.2父母应将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遵循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做到大方、客观、自然讨论性方面的话题,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将性教育表现得很严肃或神秘,让孩子不敢说真话。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从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性心理健康知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其父母还应该教育他们从道德层面上避免,在性价值观、性人格、性道德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创造条件同孩子一起参观计划生育图片展览,或通过影视资料直观了解性知识,并与孩子一起讨论,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对性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升华,培养出富有思维、更全面、更优秀的下一代。
3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3.1学校要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现状,应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关注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著名少儿卫生学专家叶恭绍教授指出:“从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身高已经比过去提高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应该随之提前。”现在有的女孩在10岁左右就来了月经,因此提前给孩子讲性卫生知识,无论对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有好处。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教育工作者要突出研究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动向,对早恋的信号要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要把一般的异性正常交往和早恋区分开来,不要轻易地把早恋与思想落后、品质恶劣划等号。学校要注意发现分析留守儿童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等方面的问题、盲点和误区。尤其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处于懵懂好奇状态,应及时给予全面的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减少青少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
3.2学校要向留守儿童提供适宜的性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可以推荐医院的生殖保健门诊)
对于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重点应在性道德教育方面。应教育他们学会男女之间的正确交往,使之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要自尊自爱,使中学生男女之间保持正常的交往。老师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加强性教育,尤其是性德育和人生理想教育。绝大多数青少年是积极要求进步向上的和通情达理的,恰当的指导、良好的教育方法必然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校要建设一个文明的、科学的性文化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健康的,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传授,应通过正规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发育、性生理、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学校还需积极寻找教育对策,动员社会、家庭多方因素,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问题的疏导和教育力度,使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发育同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
4.1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知识、性态度、应用、性传播疾病(STD)的宣传,尤其突出预防艾滋病宣传
青春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性机能成熟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所以社会应该让留守儿童了解性传播疾病的途径及其危害性。还要利用图片,画廊等条件,利用媒体宣传性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使他们学会防卫亲身、调节亲身、发展和妥善亲身,更好地避免在成长发育期间引起性心理疾病和性心理掩盖。在学校和社会要开展男女留守儿童共同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正常的交往机会,使他们可以逐步认识到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破除那种男女交往必然发展到性的错误观念,使得男女交往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性敏感等异常心理。
4.2性文化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伦理是社会道德中最敏感的一个领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性文化、性道德的高低,是衡量这个民族、国家道德与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性心理健康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对性抱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能够自觉调解和克服不良情绪,正确看待性生理心理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和毕生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5]。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性道德,避免性犯罪,维持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栗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09-10.
[2]辜胜祖,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新农村,2011, 16.
[3]陈昌霞,张洪峰.家庭早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与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21(04):45.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3
关键词:社区儿童 社区干预 心理健康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区中儿童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心理复杂、厌学、脾气暴躁、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性早熟等方面,这些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和制约孩子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学校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心理健康理论研究水平发展迅速,但无论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来看,传统的心理辅导及治疗模式似乎已经难以适应和解决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二、研究的依据及必要性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情绪、身体、智力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7~10岁),利用此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儿童成长时期遇到的心理障碍采取及时的综合干预及个别辅导,能够有效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降低心理障碍的程度。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宣传,学校以学生团辅、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但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的社区的机构资源较为匮乏,也影响了其社会化程度。受传统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很多国人对于儿童早期心理亚健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性干预和治疗,包括学校和家庭都存在这种认知偏差,其集中表现为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人员配备存在较大问题,加上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生长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儿童社会工作创新理念将家庭、学校、社区和社工机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主并结合社区工作、家庭治疗等相关专业方法,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工作,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干预、再造和调试并提供各项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调节服务,将潜在性的问题加以遏制,逐步纠正认知及心理偏差,解决和恢复儿童功能性失调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
三、干预对象概况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对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内出现心理偏差的部分儿童。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分析法:通过问卷,归纳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环境资源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与策略;
2.学习观察法:在问卷分析法的基础上,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出现心理偏差倾向的儿童进行重点观察,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小组工作法:与社区社工站合作,根据年龄分层及心理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组,通过“心理障碍自诊”“人际交往指导”“沟通与情绪管理”“理解与包容”“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系列小组活动,客观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个案分析法:对于特殊儿童个案,全方位多视角诊断其产生心理障碍倾向的成因,对症下药,制定干预与矫正方案。
(三) 综合干预与辅导措施
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机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运用各自的资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视角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
1.学校。学校提高教师及家长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水平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和团辅工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如开展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等措施;
(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课下的行为、情绪等表现,班主任及时进行跟踪观察、干预并谈话;
(2)以课堂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势利导,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心理品质、行为进行正面鼓励;
(3) 心理教研室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通过情景互换、角色互换、策略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深切体验,通过活动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4) 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5) 成立儿童心理健康防治组,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热心家长及儿童问题专家组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社区
(1)社区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宣传,邀请华西附二院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义诊,儿童心理健康周等活动;
(2) 成立社区儿童互助组织、小组,通过小组协作,群体式参与增强互助能力,如小小业主委员会,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3.家庭
(1)家长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平等相处,增加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通过学习儿童心理保健知识和接受相关培训,以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调治孩子的逆反心理,深入的挖掘问题并与学校、社工一道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摆脱心理困扰;
(3)家庭中互换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以便更加理解对方。
4.社会工作机构
(1)社工工作机构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成长关爱小组、亲子活动等心理保健活动;
(2)以积极妥善的方式取得孩子信任后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对儿童进行团辅治疗,对于特殊儿童则建立案主档案,进行个案辅导;
(3)承认儿童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价值,重视来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尊严等基本价值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我们通过多种情景互动模拟、小组工作方法等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
四、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选取了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儿童(5-15岁)24名“问题儿童”,针对其心理偏差及行为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对比以及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后,79.1%的儿童心理健康值达到了健康水平,逐步摆脱了心理困扰,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21.9%的儿童部分存在行为异常、人际关系缺失、心理承受障碍、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将长期跟踪观察,逐步解决控制。经过我们项目的开展和对项目的实施效果的认真的总结,总结出综合干预对于社区儿童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一)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自信活泼的学习生活态度,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收到了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及亲子关系。对于家长来说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在家庭教育中在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家长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改进了教育方法,增进了亲子能力,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逐步探索平等与孩子“交往”,以更加灵活、变通且具有弹性的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走出权威式、保姆式的教育观念误区,同时身教重于言教。
(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教育促进。将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际、结合社区和家庭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社区家庭,有效推动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将专业特长带进社区,将所拥有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并获得实践的经验,其价值得到了体现;从实践中提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及家庭教育科研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拓宽和加深服务领域;为其他社区相关机构组织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经验和借鉴;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组织,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现有组织和机构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要求,促进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创新型建设。
五、儿童心理问题干预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我国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与辅导的整体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得到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水平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我国心理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离老百姓很远,不够平民化,尤其与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需要开发出更多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儿童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发展和支持。
(二)专业机构资源及人才紧缺。目前我国针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的专业性机构较少,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老师来完成,但由于总体研究水平有限,个别机构技术力量仍无法满足求助者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及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学校及家庭重视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父母有时迫于生计从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凸显。学校虽然都有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家庭和学校的忽视将不利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针对儿童发展时期的需求,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区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以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创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促进和谐家庭与社区的建设。
(二)加强和提高学校及家庭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水平,切实发挥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建立长期心理素质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而不流于形式。
(三)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有益于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提高儿童处理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接纳外界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独立意识。
总之,我国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与辅导及相关的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相关组织机构及整个社会的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对与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整合,强化社区、学校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模式、辅导模式,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一系列工作,将是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
本项目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资助 项目编号:201213672005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虹等编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四版
[2]朱琦、张庆林:《国外关于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29卷 第1期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到生活缺少依靠,没有安全感。他们喜欢把心事闷在心里,不愿与其他人说。他们时常会感到孤独、苦闷、焦虑、茫然,性格变得内向、抑郁、多愁善感。
2、敏感、早熟
在监护人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常常会被忽视而得不到悉心的照料,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想的事情增多,心理负担加重,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产生嫉妒甚至仇视别人、社会的畸形心理,导致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的上升。
3、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习信心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暴自弃、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糊思乱想,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怕学、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第五,人际交往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性格比较孤僻,内心有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交流沟通能力弱,难以融入集体,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态度不积极,缺乏集体荣誉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
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
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充分利用各宣传教育载体,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1)要通过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通过完善校园教育网络,制作儿童心理教育光盘,制作多媒体动画实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化。
(2)要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向适龄儿童学校、班级及家长发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自编刊物、召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认识。
4、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制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辈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第三学校应开展适当的人身安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性平等、互相尊重的人类美德。
5、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2] 徐伟,孔令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科技信息. 2010(07)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人性关怀;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新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改善生活,但是处于种种考虑,但多数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儿童对于事物有着特殊敏锐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运用音乐教育来感染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爱的熏陶,能够很好地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备,将音乐教育运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音乐心理学、精神医学的发展,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教育方式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在音乐艺术特有的世界里给予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他们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状况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如下:(1)主要亲属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迫于现实压力,在经济与入学等城市社会环境条件上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求,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给亲属照料,形成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局面。长期与父母的分别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碍,长此以往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心理环境下,负面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另外,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模糊且没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极大形成负面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缺乏亲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问题,进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监护人监护不力,对于孩子过多的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中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其中单亲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9%,隔代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9%。对于单亲抚养的家庭来说,大多数都是母亲留下照顾家庭,母亲单独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便会相应的减少,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通常会通过对孩子过多溺爱和放纵的补偿。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来说,一方面,老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对于通常都是十分溺爱和放纵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3)学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单的寂寞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用集体和同龄朋友的温暖来弥补,但是由于农村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学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做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会管理的缺失。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不足,而且关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数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办学的硬件设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关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独寂寞,性格胆怯。长时间的单亲生活和缺乏亲情的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单,并养成了胆怯的性格。(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儿童的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个人行为缺乏约束。(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与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孤单,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异的行为来掩饰和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二、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结合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音乐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合理的抒发自身的情绪,并利用音乐特殊的育人功能来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情感,加强其内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从而实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学校应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的力度。学校首先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乐教育,培养出适合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使得音乐教育和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运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应该具有针对性。(1)孤独寂寞,性格胆小怯懦。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应该给他们欣赏一些情绪激昂,催人奋起上进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田园》等,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战胜自我。(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针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应该引导学生抒发负面的情绪,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舒缓具有安抚性质的音乐,如《月光曲》、《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长时间的心理抑郁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自然、旷远、安静祥和的音乐作品,如《蓝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会应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加大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支持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上述的相关建议切实的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术论坛.2011(11)
儿童心理健康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