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阅历尚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成长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并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从小都是先接触家庭环境,首先受到家庭教育,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方式极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是密切相关的,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性因素,并且影响深刻而久远。因父母离异或者家庭不和睦而带来痛苦与烦恼;或父母人格特质不良,教育方式恶劣;或家人及亲属的过度期望与关注;或长期成长在压抑的环境当中,缺乏被爱与关怀;或家庭经济长期窘迫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初高中时期,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中,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高考作用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而常常忽略了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极易造成学生产生多疑、敏感、自卑、易怒、焦虑,人际交往欠缺等心理问题。当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懂得与人如何相处,从而导致大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闭,往往因小事就会对同学产生怨恨心理,甚至发生严重犯罪的后果,或者对未来失去信心,极易产生厌世心理,导致自杀、自残等严重问题。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而竞争日益剧烈,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扭曲,而受这种社会环境影响,校园也不再是纯净的一片乐土了。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导致他们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同学之间严重缺乏关怀与友爱。而社会各个领域激烈的竞争状态,使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环境认识不清,理想与现实有着严重的差距,他们一面对未来充满期待,但现实又往往使他们缺乏对未来生活、事业的信心,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

学校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经常和家长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这样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状况,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良好的环境,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要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中,就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此来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顾及到个体的差异,按学生的性格特征、发展特点,以此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培养心理专业人才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使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情感、就业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并且可以采用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开设专题讲座、设立咨询信箱与咨询热线、网络咨询等方式,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扩大人际交往,开阔视野,培养自主自强的精神,锻炼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再次,要努力完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学会客观看待人与事物,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完美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结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年轻的大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热情奔放的,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却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种悲剧事件、暴力事件在大学生间时常发生,这提醒着学校和家长应该时常关注学生和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动向,以此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及时引导心理健康存在着问题的大学生,使其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年轻人本该拥有的朝气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1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2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都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微博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备受大学生喜爱,并且在大学生中间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6-02

当前“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的主体,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新的学生群体特征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冲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将微博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越发苍白无力,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而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1 微博创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载体平台,以期便利性、人性化和多样化的优点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之一,并且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影响和巨大潜力被众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认可,微博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路和新的教育方式.很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研究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微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2 微博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育等单一的、刻板的、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微博能够利用互联网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多个方向、多个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方面,过去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当代的“90”后学生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教师强制或者是有方向的针对某些学生或者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又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而微博能够便利心理咨询的渠道,学生通过互联网不用与老师面对面就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并且互联网的虚拟性能够有效的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提升.

1.3 微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对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来看,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走向了犯罪、错误的道路,这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刻板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资讯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缩短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对比较平易近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用学生认可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是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也是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4 微博能够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利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网络文化和不良信息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校可以开通公众微博帐号让学生加关注,并在这个公众帐号平台上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介绍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网络资源充分的整合起来,向学生介绍弘扬正能量的网站、影视作品以及论坛网站等.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关注、总结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措施,根据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给与他们专业的建议和引导.微博还成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能够从各个方面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2.1 利用微博扩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空间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突破了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向学生推广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上,而且还有视频、现实案例分析、网站资源甚至是影视作品等等,有效的刺激了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克服交际障碍,及时的将心理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私信和评论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用微博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学生在微博评论、微博留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第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微博运用水平,包括微博的各种功能运用和提升运用,既要会用微博推送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有趣的教学资源,还要利用微博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讨论区等等,让学生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就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微博上为学生提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情绪调控和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等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2.2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并且有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认为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十分“丢脸”的行为,因此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利用微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不用与心理咨询教师面对面,也不用害怕被别人知道,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吐露自身最真挚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辅导.首先,在高校微博平台上构建“心理咨询”板块,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可以将“心理咨询”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心灵家园”、“心灵鸡汤”等,提高学生对这个板块的好感.其次,要选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这个板块进行维护,通过微博学生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非面对面”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积极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网络沟通技巧,提高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效果.另外,还要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知,将微博网络咨询和实际咨询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3 形成健康的高校“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既是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高校采取措施形成健康的“微博文化”,通过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微博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监督和限制,在微博转发过程中严厉杜绝出现扭曲原文、曲解原意的行为,对那些虚假、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高校“微博文化”的规范性.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微博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引导学生在微博上开展正面的、积极的讨论和留言,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微博平台的维护中,让学生加入到微博信息规范和监督的队伍当中,检举不良信息,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文化”.另外,高校要可以通过微博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竞赛”、“你认为心理健康的十大表现是什么”等等,通过有趣、健康的微博活动积极营造有序的微博文化,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

3 结语

微博是一个新型的网络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当前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产品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营造积极健康的微博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宁.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社科纵横,2014(2).

〔2〕费丽莎,闫淑玲.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

〔3〕魏伟.浅谈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7).

〔4〕郭学军.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3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特别是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了诸如自我不适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心理问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大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有心理咨询室。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势化,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长期化的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软硬件投入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齐,缺乏专业化。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应该加强。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贯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担任“消防员”的角色,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方面,缺少一整套稳固且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监管、异常情况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面貌、新问题和新矛盾,急切需要我们更新、变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转变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程,首先是转变观念。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更新观念,普及心理知识,接受正确引导,同时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层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开设几门心理学课程,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搞几次团体辅导这么简单。当然这也不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师资队伍,成立心理健康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整体素质,以便能更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员。同时学校要定期对新任的辅导员和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讲解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沟通方法和预防危机的措施等工作,使学校的老师能更有针对性,有效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了,才需要心理辅导和教育,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也一样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提高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能力。一个学校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除了上述部门单位间的配合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报、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举办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氛围,从而稳定情绪,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新世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帮助并使大学生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与困扰,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辅导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战线,不但负有教育、管理、服务、指导、中介等众多职能,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的,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也是学校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做具体分析:

1 开展日常的谈心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学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朝气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在这里如何调整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长,确立自身的目标与方向,都是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有些人只看见别人的长处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从而使自己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如果这种思想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由心理问题加深为心理疾病。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开展深入而又细致的谈心问题,建立心理学生档案制度,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从而查找出有症状的学生进行重新评估,并采用另外一种量表进行测量,如果还是有问题,那就要加强关注,对其进行重点的引导,关键时刻有选择地向分管学生工作的院方或校方领导汇报,必要时告知家长,让其带回治疗直至康复后再返校。

2 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心理学生档案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工作?最好是在新生入学时入手,针对学生的空虚与孤寂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入学手册》、《大学生安全手册》、《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等书籍给予学生适度加以讲解,并适时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特质加以考核与量化,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个人资料,为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适过度打下基础。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2.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通过课堂系统地介绍大学生时代具有的特质与心理发展过程,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特别是大学生热衷关心的话题,如大学生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技能问题、继续深造问题、就业问题等。及时给学生做一个正面的引导,不要羞于面对,而要大方地提出,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与防御。

2.2 举办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影片观摩活动

首先针对我院整体女生占大多数这一现象,每学期我院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关于女生的活动――女生节。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经意地穿插一些隐性测试的调查问卷,之后可以对比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而又针对性的采取个人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障碍。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活着》、《早熟》、《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找出典型的文章加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

2.3 要充分应用转介的功能

也就是说,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力所不及的问题时,不要推辞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把学生转交到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处,让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指导与解决,不要半途而废。

2.4 在每年的5月25日举行大型的“我爱我”日活动

其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以此来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借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

3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防范措施

任何人的成长轨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如果在适当的时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途径,这时就会陷入困惑、苦恼、沮丧的痛苦之中,直至问题解决这种心态才会退去。大学生更不例外,他们正处于情绪极不稳定与成熟时期,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又少,易于偏激与暴躁,遇事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不是为了简单地在危险出现时才加以制止,更重要的是在危险中寻找机遇,怎样化险为机,从这里来说,危机是个人成长中的转折点,关键是看转折后的结果对个人成长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4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不但是我们高校每一位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关系到学生本人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干预与防范措施,更要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在高校能得到及时、正确、健康的指引与帮助,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下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教育、预防、治疗、发展四结合,为彻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而做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思路方法

1 研究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以取得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高等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高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最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如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就已经不是教育的不足和失误了,而是教育的悲剧与失败了。

体育运动能消除心理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使心理得到持久的平衡。本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高标准化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我国正在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健身,也在于建心。“健康”的概念也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更广泛意义讲,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多元化,包括社会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恢复和预防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在起作用。

学校体育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广为人知,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的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高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水平,严重影响“人才库”和“人力资源”,给国家发展和建设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结合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提出采用不同项目的练习手段进行体育干预,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对策和建议,构建一套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对心理障碍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7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50人和对比组40人~50人。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

3 研究内容

3.1调查和分析云南省部分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6、2007级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3.2将两组学生分别编班,进行体育锻炼实验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3.2.1实验组

3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一到两个周期(依学生心理改善程度来定)。中等强度130次/分~150次/分的体育锻炼;心率=安静时心率+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0.6最高心率用220-年龄;锻炼时间,每次进行20分钟~60分钟锻炼效果最好;锻炼次数,每周锻炼3次~4次为宜,但不能少于3次;运动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2.2对照组

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3.3对所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过程中对测试学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3)对其运动量进行了测试。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文献查阅的方法(中国知网),收集1992年以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设计调查内容提供基础材料。

4.1.2制定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躯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由各校医务室提供情况)。

排除标准。心血管系统疾病、传染病的急性期、残疾学生、外籍留学生等。

4.2调查法

4.2.1专家访谈法

走访国内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专家,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调查内容进行专家咨询,为最终完成调查问卷奠定基础。

4.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昆明师专等)2007年~2008年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基本情况:学校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体育设施、是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等。

体育课信息:次数(周)、时间(节)、内容(月)、教学计划(学期)、阻碍和影响体育课效果的因素等。

课外活动信息:内容、形式、学生参与情况、体育锻炼主要内容(特色)等。

5 实验法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组。

6 拟订心理干预方法

6.1行为疗法

6.1.1满罐疗法。教法:在上课中安排实验组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统一组织教学下,同学相互纠正健美操动作,通过增加接触来客服心理障碍,进而习惯与人接触。

6.1.2示范动作。教法:在课前安排学生带操。

6.1.3正强化法。教法:在学生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以鼓励、表扬学生为主。

6.1.4社会技巧训练法。教法:每节课结束前,安排学生10分钟的交谊舞学习。

6.2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教法:在难度动作教学中,通过自身动作由差到好的转变,让学生的消极态度、看法逐渐改变。

6.3来访者心理疗法

教师营造好的班级气氛,并在课堂上提出积极向上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关注爱护。

6.4暗示疗法。教法:教师在语言、动作、表情上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的暗示。

6.5松弛疗法。教法:在每节的课后(尤其强度大的课),教师用放松法安排学生做身心的调整。

6.6森田疗法。教法:在课中,教师教学有意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使学生无暇顾及自身的焦虑情绪。

6.7移精变气疗法。教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教学用具、教法转换等,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转移。

7 小结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下降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采用SCL-90调查法,抽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探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索出相对科学完善、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为顺利开展和完成课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提高心身素质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春芳.体育教学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调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4]张建华,殷恒婵,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 2001,(1).

[5]许同海,李少铎.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0).

[6]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吴秀琴.浅谈有氧素质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8]钱晓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体育科研,2001,(3).

[9]叶建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干预措施.湖北体育科技,2004,(4).

[10]朱淦芳,章巨焕.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对策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4).

[11]李景山,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4).

[12]漆昌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3]仇有望.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高斌,鞠传进,李瑞.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体育学刊,2001,(3).

[15]张新安,高彩云,彭洪涛.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体育学刊,2000,(4).

[16]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显著,每年因此而退学、休学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与极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亚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化,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和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项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第一,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豁达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宽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思想、信念和行动都能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精神。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一般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例如“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心理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不愿找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见,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经常责备别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学习焦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到学习困难,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还表现为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把问题看的很严重。此类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有极端化倾向:一种是亢奋型,另一种是压抑型。此类学生往往过去取得过较好的学习成绩,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感强烈,对事物有畏难情绪等。部分学生表现出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情绪高涨时充满活力,低落时则异常消极。这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4.情爱挫折心理状态。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主要是因爱情不顺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情绪并走向消极状态,但又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情爱挫折心理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情爱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求。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适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

健康的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社会不良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诸如未通过公平竞争而赢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身心疲惫,也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3.网络带来的心理压力。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3.84 亿,其中学生占31%,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浏览网站信息,其次是消闲娱乐、与人沟通及阅读新闻。网络上信息泛滥,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妨碍深层思考,而且上网减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冲突。而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丧失自制力,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精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5.家庭贫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的援助也可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此外,现行的就业制度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方式宣泄情绪。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常常通过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宣泄是在大学生调控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