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1

方法 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 观察组给予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训练;头穴丛刺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7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又可称为自闭症, 其属于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而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1]。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研究应用康复训练结合头穴丛刺的方式对3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女12例, 男18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9.51±1.50)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6±1.31)年。观察组女11例, 男19例;年龄3~11岁, 平均年龄(9.24±1.64)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28±1.61)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 以患儿实际情况作为根据对其进行结构化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语言认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个性化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儿实施头穴丛刺治疗, 选择适应0.30 mm×25 mm规格的毫针实施治疗。常规消毒完毕后, 实施进针操作。针体与皮肤呈15°进针, 扎至帽状腱膜下。进针的深度为10~15 mm左右, 留针时间为3~4 h。在留针期间, 每隔30 min进行1次捻转。针刺区域具体如下:①颞区:针对语言、学习记忆障碍进行治疗;②额区:针对记忆能力、智力活动、情感反应障碍等进行治疗;③枕下区:针对平衡障碍进行治疗;④枕区:针对视觉障碍进行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均应用CARS对患儿病情进行评分。重度自闭症:评分>42分;中度自闭症:36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病情改善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儿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AR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孤独谱系障碍为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的一种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 患病后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社会相互影响以及沟通技能损害、兴趣缺乏、行为刻板等[2]。多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均存在突出的智力发育落后特点, 其脾气差、反应迟钝, 极易出现自伤、攻击等行为。因此, 必须加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临床上主要应用康复训练方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以患儿的实际病情作为根据指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对患者进行教育和行为矫正。通过康复训练使患儿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语言, 使其能够逐渐进行一些基本生活自理。但是康复训练为一种较单纯的教育方式, 其在患儿状况的改善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且无法对该病进行根治。在中医学中,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胎弱”、“语迟”等范畴, 其病因主要表现为先天不足、升发不利、心窍不通、神失所养等。因此对该类患儿实施头穴丛刺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该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表现为头针直接对患儿的大脑皮质部位发生作用, 促进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性得到有效增强, 进而促进受到抑制的脑细胞得到有效激发, 刺激相应区域, 促进脑部血流得到有效改善, 进而使额叶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最终促进患儿的情感、智力功能得到有效提高[3]。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对实施头穴丛刺可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应用康复训练结合头穴丛刺方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治疗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青, 刘t思, 俞裕天, 等.头穴留针配合行为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2013, 15(7):218-219.

[2] 李腾飞, 赵燕, 李虎星.耳穴贴压配合头针治疗儿童自闭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9):631-632.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2

2004年5月,金牛区政府出资建立了抚琴、茶店子两个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指导站,并得到了挪威协力会(NMA)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康复指导站根据康复评估结果为每一个脑瘫儿童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训练目标和康复训练计划。通过社区康复指导站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脑瘫儿童在康复员、家长、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等人员的协同下进行个别康复训练,对每一个儿童都制定了一套康复方案,针对特殊个案进行个别的康复安排,确保他们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走入普通学校的赵杰小朋友,当初到金牛区康复站训练时,运动、语言及认知、生活自理功能都相对较差,经过个性化康复后,现已在白果林小学就读一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生活学习完全能够自理。

赵杰刚进康复站时,站立时骨盆前倾,髋关节明显屈曲、内收,站立平衡等都比较差;抽象概念与对形状、大小、颜色、对应及空间和对比概念都比较欠缺;在就餐时有一定的就餐礼仪,但对筷子的使用不熟练,只能够部分完成穿脱衣裤及个人卫生动作。经过康复站的个性化系统训练后,他有了比较正常的功能活动,能够独立上学和融入学校环境,能够和老师同学正常交流,认知水平达到其年龄水平;生活完全自理,不需要别人的辅助。

在挪威援助方的支持及政府的重视下,金牛区脑瘫社区康复在不断进步和改变,截至现在,两站已有4名脑瘫儿童进入了普通幼儿园或学校。通过两站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社区的脑瘫儿童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爱心开启心灵,关爱渗入家庭

金牛区抚琴街道金鱼社区50岁的高位截瘫患者侯大元,因妻子患有腰部疾病及夫妻都无职业,现今10岁女儿上小学,每月靠低保和专项补助生活,成了社区的特困户。

2005年7月,侯大元因长期卧床患上了褥疮,每天的医药费使这个本来就非常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就在最困难的时候,金牛区残联相关领导上门看望了侯大元,并咨询了他的病情。残联雷理事长还专门叮嘱残联专干说:“我们残疾人不能够因为经济困难而医不起病,我们得时时为残疾人着想。”当即给予了医疗救助款2000元人民币,朴实感人的话语激励着残联专干和残疾人。

然而2005年11月,祸不单行的侯大元因病情突然加重,导致生命垂危,家庭经济基础非常差的他,根本住不起医院。这时区残联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将绝望的侯大元送医院抢救治疗,在经医院诊断宣布要截去双下肢的情况下,侯大元还是放弃了治疗,回到了家中。残联的专干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了相关部门和领导,在残联领导的精心安排下,为侯大元制定了救助措施和康复方案。在医院医疗一段时间后,转回了社区进行康复,并请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教授为他做专业的康复护理、理疗、药疗等康复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褥疮慢慢地好了,双脚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现在,他一到社区活动时,总自豪地告诉别人说:“今天我能够出来活动,全靠区残联,是他们给我制定了长期康复训练计划,请来了康复医生为我治疗评估,送给了我轮椅。我也能像健全人一样享受生活了。”说话时他双眼充满晶莹的泪水,这是幸福的佐证。

自金牛区获得首批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以来,45个社区康复站每天都在努力为残疾人服务,从此,残疾人不再发愁为康复治疗而奔跑,为家庭经济基础差而烦恼了。

个性社区康复,实现人人享有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为了唤起对生命的热情,让更多的残疾人重新走向社会,实现美好的创业梦想,金牛区西安路街道残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在人口相对集聚的地方,建立了街道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中心,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站,与卫生部门实行了资源共享,共投入30多万元的资金,配备了专业的康复设施,为残疾人建立了康复训练个性化档案。一些残疾人在康复指导员(社区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6年5月,58岁的肢体残疾人江龙明,本想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创办一个“社区废品回收服务站”,在创办前期工作还没有完全办好的情况下,突然感觉身体不适,6月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确诊为脑梗塞和高血压病三级(极高危)。通过一段时间的医院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8月,在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的帮助下,他来到了西安路街道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中心,经过康复指导员的初步评估:左侧上下肢有麻木症状,行走轻度摇摆,站立稳定性差,同时还伴有心理和中度构音障碍,建议到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治疗。随后,康复中心为他制定出一套个性化康复方案并马上开展实施康复训练。最后通过近7个月的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综合治疗,现在的龙江明在个人行走、生活自理、语言及心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相信只要坚持康复治疗,一定会重新回归社会。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3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4

[关键词]声控游戏;儿童言语康复;游戏治疗;语音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103-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21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和保健问题,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维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各类言语障碍患者数量高达几千万,致病原因包括生理病变、功能损失、情绪紧张等多方面,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言语障碍会影响其语言表达和日常交流,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目前,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依次包括评估和训练两大部分,“评估”旨在用声学参数和生理指标评价患者的言语功能是否存在障碍,根据这些参数和指标代表的临床含义来诊断言语障碍的具体类型;“训练”则是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言语障碍类型开展针对性的康复工作。在我国,言语障碍的评估方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相关康复训练的手段仍比较单一,由医生或言语康复师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康复训练,辅助训练工具种类较少,例如,播放正常语音让患者练习跟读或利用印有文字和图像内容的卡片对患者进行诱导训练等。这些手段对于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的成人患者来说较为合适,而儿童患者的智力尚未发育成熟,学习能力有限,个别患者还可能伴有脑瘫、自闭症等更为复杂的病症,上述训练方式在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上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如何为儿童言语障碍患者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康复训练系统,已成为特殊教育和康复科学领域的热门问题。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多数教育工作者认同,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学习和融入社会的途径,对儿童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戏与康复治疗结合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是由于将游戏融入治疗并非某一学科或者学派的特有方法,而是任何一种治疗都可以采用的工具,作为治疗和训练的一种中介。儿童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能否借助游戏形式将复杂的监控指标动画化,让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逐步对语音及其特性,诸如响度、音调和起音等建立感性认识,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游戏训练的主体是儿童自己,由于身心发展的需要,他们迫切想要找到一种自主控制的感觉,如果游戏内容的设计具有互动性,使儿童在无论是否有能力完成游戏训练内容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游戏中虚拟伙伴的表扬或鼓励,心理上获得的成就感或安慰可以刺激他们继续完成后续内容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康复训练效率。综上所述,提出一种基于声控游戏的儿童言语障碍康复训练系统,运用Visual C++程序语言,主要面向儿童言语障碍患者,使他们在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动画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为特殊教育同行设计游戏训练系统提供借鉴。

二、游戏设计

本训练系统专门针对儿童由于言语障碍而导致的言语功能低下或缺失而设计,目的是能够使他们重新掌握控制言语发声的能力,如对语音响度、起音、最长声时、音调和构音等的控制能力。本系统基于较为成熟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直接对语音进行声学分析,提取用于监控康复过程的声学参数,严格遵循儿童言语功能发育的过程编排康复训练内容,将复杂的语音信号处理过程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替代,将言语运动过程与连贯的动画建立对应关系,使儿童能够对言语过程和语音特性产生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按照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规律,本系统的训练游戏内容依次设计为五级:第一级为认识声音,第二级为起音和最长声时,第三级为语音的响度和音调,第四级为单元音及多元音构音,第五级为清浊音。下面按照上述顺序阐述系统设计过程。

1.认识声音

“认识声音”模块主要面向年龄较小的幼儿或者对语音缺乏知觉的言语障碍重度患者设计。该游戏模块的设计理念是让儿童通过视觉变化来感受语音的存在,对语音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要考虑到儿童注意力集中范围受限的因素,因此,游戏画面呈现的是以一个体积较大的动画角色为主,若干体积较小的辅助动画角色作为配合。当患者通过麦克风发出任意语音的时候,主要动画角色和辅助动画角色都会在各自原始的位置发生动作,如图1所示的“快乐熊”游戏,患者发音时,画面上的主要动画角色——大熊会在原地打击手中的乐器,而旁边的小老鼠则会拍手。患儿会在训练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游戏角色上面,感受到语音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变化过程,引起他们对说话的兴趣。

2.起音和最长声时

起音障碍是儿童言语障碍的常见类型,起音过程属于前发声期阶段,作用时间很短,是能否发出正常、连贯语音的重要前提。起音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构音器官运动不协调,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训练才能掌握起音技巧。“起音”训练游戏的设计遵循临床康复的实际需要,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连串重复的起音动作,以该模块中的“启动汽车”为例,如图2所示,患者在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连续起音的动作,帮助老鼠先生点亮指示灯。指示灯一共有5个,患者每进行一次起音(通常是短促的发/a/音),指示灯就会点亮一个,当五个指示灯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点亮,老鼠先生就可以发动汽车继续前进,否则汽车无法开动。针对不同言语障碍程度的患者,治疗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规定时间,让患者有合适的时间完成游戏,每次训练时再根据患者前一次的完成情况来调整游戏的规定时间。

儿童言语障碍患者中也经常出现发音方式正确,但是软绵无力,无法持续发音,甚至“有口形,无语音”的情况。这通常与患儿的呼吸功能异常,尤其是呼吸支持不足有关。临床康复训练中,监控呼吸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是“最长声时”,即让患者深吸气后一口气发元音/a/所持续的最长时间。一般,呼吸功能异常患儿的测量结果通常只有几秒钟,远低于正常水平。本系统基于呼吸功能异常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最长声时”游戏模块,患者通过一次性持续发元音的方式完成游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图3所示,以“买蛋糕”游戏为例,游戏初始画面左边有一只小猫,画面右侧则是一台自动蛋糕贩售机,患者深吸气后持续的发出元音/a/,会驱动小猫不断地向蛋糕贩售机方向行走,如果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小猫买到蛋糕,游戏就会呈现小猫手捧蛋糕并开心大笑的画面:若患者发音持续时间较短,无法完成游戏任务,小猫则会在停止的位置开始哭泣。这种多结局的游戏设计,能够让患儿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言语障碍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在言语康复师的循循善诱下,患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帮助小猫成功买到蛋糕,提高自身的最长声时水平,强化言语呼吸功能。

3.响度和音调

响度和音调是语音的两大重要特征。响度异常表现为语音音量过大或者过小,音调异常表现为音调过高、过低或者过于单一,不仅影响语音的可懂度,还可能对构音器官造成器质性上海。响度异常矫治训练游戏的设计思路是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障碍,并引导他们降低或者提高言语响度。以提高响度的游戏“长颈鹿”为例(图4),长颈鹿的脖子会随着患者语音音量的增加或降低而伸长或缩短,言语康复师引导儿童尽可能的大声发音,目的是为帮助长颈鹿的脖子伸到足够长,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语音的实际情况设定响度基准,只有响度大于该基准的语音才能驱动长颈鹿等动画角色的运动。降低响度的游戏设计思路基本类似,诱导儿童通过降低语音响度,控制动画角色实现下降动作以完成游戏。

音调异常训练的游戏设计兼顾音调过高、过低和过于单一三种主要障碍类型,以游戏“茶壶”为例,如图5所示,儿童在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自己的音调控制画面上的拟人化茶壶穿过由茶杯组成的阵列。茶杯阵列的类型包括“穿越”和“定向”两种,“穿越”是指茶壶在语音控制下穿过茶杯阵列,保证不与茶杯相撞,一旦两者发声碰撞,本次训练终止,当茶壶成功穿过茶杯阵列,系统会显示为茶壶颁发奖杯的画面,对患儿的训练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定向”则是指患者利用语音控制茶壶与阵列中的每一个茶杯完成碰撞,以达到提高音调、降低音调或者变化音调的目的。两种训练类型的结合,能够使患儿通过不同的训练形式,锻炼音调控制能力。

4.单元音和多元音构音

发声功能正常(能够正常起音,语音的音调和响度正常),但是语音清晰度仍然较差的儿童言语障碍患者并不少见,这大多是由于患者的构音器官协调运动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构音障碍。对于绝大多数语种来说,元音都是语音的核心,是评估构音功能正常与否,以及进行构音异常训练的最基本材料。本系统选取普通话单元音a、o、e、i和u作为训练材料,设计以发单个元音或者多个元音为手段的达成目标类游戏,完成构音障碍训练之目的。训练游戏包括单个元音到四个元音等四种训练模式。以两个元音的训练游戏“灰姑娘”为例,如图6。首先,患者需要录制样本元音并选择训练的元音个数,才能正式进入游戏。游戏中,患者需要按照录制的样本元音发音,每个元音对应画面上的一个游戏对象。在“灰姑娘”游戏中,两个元音分别对应灰姑娘和马车车夫,系统会自动对患者的发音进行识别,两个动画对象只有在患者的构音语音与样本元音完全一致时才会运动,直到在规定时问内到达系统规定的位置才能完成任务。这类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游戏重复利用率高,同一款游戏能够对不同的元音进行训练,游戏目的在画面中能够直观体现,易于被患儿理解并接受。

5.清浊音

构音语音的分类,通常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在普通话中,清音都是辅音,清音构音出现障碍,势必影响语音的可懂度。在本系统中,清浊音训练游戏的设计依照目前普遍使用的以不同颜色区分语音类型的方法,用红色动画主体表示浊音,而清音则用绿色动画主体来表示。以游戏“赛车”为例,如图7所示,画面上有左右两条赛道,左侧行驶的是代表清音的绿色赛车,右侧行驶的是代表浊音的红色赛车。患者需要按照言语康复师的指导,在规定时间内交替发出指定的清浊音,驱动两辆赛车前进,即患者发浊音时红色赛车前进,发清音时绿色赛车前进,若患者不发音,则两辆车都不会产生动作。言语治疗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能够让患儿在规定时间内将两辆赛车都驱动到终点的清浊音训练语料。任务完成时,系统画面将会为到达终点的赛车手颁发奖杯,以鼓励儿童成功完成本次的训练任务。

综上所述,本系统包含的每一级言语障碍训练模块,其内部包含4~5个玩法基本相同的小游戏。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操作简便而功能强大的设置选项,如,环境噪声设置、游戏时间控制、实时录音、语音信号波形和图谱显示、用户记录保存、快速游戏切换以及快速重启游戏等。本系统涵盖了大部分言语障碍儿童的训练目标及其相关内容,游戏难度适宜,画面鲜艳可爱,易被儿童接受和完成。同时,丰富的系统内容还能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和言语康复工作者节省为每一位患者分别制定训练材料的时间,将大幅提高治疗效率。

三、游戏实现

本系统利用Visual C++语言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游戏主程序、uI菜单界面基于MFC开发,声控动画游戏的实现则是基于DirectDraw开发包和语音信号处理算法。由于Visual C++语言具有运行效率高的优势,配合成熟可靠的语音处理技术,足以在普通家用计算机上提供出色的声控游戏使用体验。

1.语音信号处理技术

声控游戏的实现分为两步,首先是选定并提取声学参数,然后再建立声学参数与游戏动作之间的关联。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对应不同的声学参数,这些参数都是康复训练中常用的监控指标。本系统包含了五个级别的言语障碍训练声控游戏,根据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和提取声学参数类型的不同,可将“认识声音”、“起音”、“最长声时”和“响度”归为第一类,主要计算语音信号的幅度和能量,第二类则是“音调”和“清浊音”,主要计算语音的基音频率,而“单元音及多元音构音”需要利用语音信号的共振峰进行简单的语音识别,故作为第三类。提取这三类声学参数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框架如图8,这些技术均基于实际应用非常广泛的成熟算法,故不再赘述。图中白色方框为语音信号处理的具体方法,灰色方框为需要实现的游戏训练项目,实线箭头指向的是语音信号处理的流程,虚线箭头指向的是最终实现的游戏训练项目。

2.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依次为初始界面、用户记录界面、环境噪声设置界面、游戏菜单界面以及游戏训练界面。打开系统即可进入初始界面,确认使用系统则首先进入用户记录界面,由言语康复师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保存后进入环境噪声设置,记录环境噪声的目的是在语音处理过程中排除环境噪声对语音的干扰。游戏菜单界面包括训练项目菜单和每个项目下包含的游戏名称图标,用鼠标单击菜单或图标即可进入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训练游戏。游戏训练界面包含游戏场景、音频控制(录音、播放)、参数设置、录音时间进度条、训练模块及游戏快速切换菜单等。

3.功能模块

声控游戏的功能模块包括:录音及播放模块、语音处理模块、图像绘制模块。其中,图像绘制模块基于DireetDrawSDK开发,能够提供比GDI层次更高、功能更强大的绘图机制,并且同样具有与硬件属性无关的优良特性充分,利用图形图像硬件设备的加速特性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显示速度和效果。游戏过程中,用户的语音经过语音处理模块进行实时特征参数提取,用于实现声控游戏的后台控制。同时,用户的语音被录音及播放模块保存成WAV格式的音频文件,可以实现音频与声控游戏的回放。

四、总结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5

关键词:早期分级;综合康复;总运动;发育商

高危儿童是儿童脑瘫发生的高发人群。对高危儿童的早期分级及早期干预,国内外都处在探索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分析探讨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分级和干预。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神经系统康复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探讨脑瘫高危儿童的早期分级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总运动及其发育商的影响,本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67例不同程度脑瘫高危儿童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7例患儿中,男89例,女78例;年龄≤1岁,发育商在90~120为轻度,共143例;在70~90为中度,共16例;

1.2病因 按病因分类包括羊水过多过少、胎盘老化、脐带绕颈43例;低出生体重、早产89例;颅内出血18例;宫内缺氧和产后窒息45例;黄疸病史13例;母亲孕期有保胎史4;妊高征3例;母孕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生殖道炎症29例;生后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8例;母亲为高龄产妇8例;原因不明4例。个别患儿存在多重病因。

1.3方法 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治疗、针灸推拿、水疗、生物电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1次/d,治疗5d/w,3个月为1疗程。

1.4总运动及其发育商的测定 分别A、B、C时间段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运动发育评估,计算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的标准分,根据测评结果计算总运动商,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阶段发育商的变化。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总发育商的比较采用t检验,P

测试结果显示,三组脑瘫高危儿童经早期分级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后,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总运动的标准分及发育商均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脑瘫高危儿童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提高他们的未来生活治疗,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未来生活负担[1],部分轻度发育落后儿童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基本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可儿童脑瘫的发生率不但没有减少,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治疗尚无特效方法,综合康复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运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测评,通过早期分级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3~6个月后脑瘫高危儿童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发育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

0~1岁婴儿脑神经发育速度周期很短,此阶段脑瘫患儿的脑损伤程度为早期,在这时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可以在死亡脑神经旁增生出新的神经细胞,这为提高这些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

婴儿出生后,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及触突的髓鞘大量增长发育,有利于其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导,也有利于他们大脑的生长及发育,此时其大脑皮层内的突触数目迅速增生,因此应该在此段给予早期干预,防止因早产低出生体重、HIE、脐带绕颈等原因影响婴幼儿的脑细胞发育,防止其出现神经细胞发育的障碍。

针对脑损伤的婴幼儿,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在进一步刺激视听细胞发育的基础上,强化了小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脑损伤早期给予内容丰富的刺激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脑瘫高危儿的早期体格发育,也可以促进其精神神经系统发育[3]。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可减轻或减少高危儿童未来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早期、持续、有效的训练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发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促进了高危儿童的神经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育。多数学者认为,通过早期适宜的综合训练可以有效促进高危儿童的脑发育,有效减少未来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悦秋,冯玉华,等.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在高危儿干预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保健,2009,02:36-37.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一、智力障碍儿童分级标准与表现

“智力障碍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可以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

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记忆方面:大量歪曲和错误再现在头脑中,记忆支离破碎,逻辑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不稳定。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方面:判断力差,认知客体不完整,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不能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难以掌握数的概念,难以完成最简单的计算。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二、音乐教学理论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引导价值

(一)节奏律动。“节奏较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更容易使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共鸣,比如爬行、行走、心跳、跑步、都是身体内在的一种节奏。”在教学过程中,律动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对节奏的反应速度与律动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二)视听音乐。智力障碍儿童不必非要读懂乐谱,乐谱的识别与记忆对于这些孩子无疑是困难和排斥的。而达尔克罗兹教学将这写乐谱转化成了“看音乐”的教学形式”,通过身体的表现,将音乐的强弱、旋律、音色等元素十分清晰的呈现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之中,不对孩子机械的施加技术学习压力,孩子们在把握简单的旋律、节奏、音高等要素在音乐中的流动,带给他们更多的听觉感悟。

(三)器乐教学。“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有效工具,通过乐器学习可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等起到促进作用”。奥尔夫乐器中拥有不同音色和质地的乐器,它们的操作简单方便,且乐器间彼此配合时的音色效果纯净而丰富,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接龙,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上的归属感,开发他们对于音乐和新事物的潜在理解。

三、构建适合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音乐教学法

针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龄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所做的关于音乐教学法研究。《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作为一个完整课程群概念的提出。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将该课程群分为五个模块一一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奥尔夫乐器,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想象音乐、表达音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就是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发现,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的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童谣。在歌唱教学初级阶段,童谣是儿童学习歌唱的入门教材。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韵律、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表达着人类社会的规范与情感。通过学习童谣,即可纠正孩子的发音,又能有利于节奏的接触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歌唱与合唱教学。“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是基于柯达伊歌唱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发展,精选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合唱曲目。“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唱名法,科尔文手势,手型,符干字母谱。

(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动作”的训练目标:学生基于自己经验和个性,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元素并表现音乐的能量;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音乐与动作”模块的基本内容包括:1、四种步态:行走、奔跑、连步跳、跑跳是音乐与动作最基本的活动;在步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音乐元素的整合和开展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音乐与动作练习。2、动作元素:音乐与动作训练区别于舞蹈与体操,强调以人体自然的动作为基础,探索表达音乐能量、音乐元素、音乐节奏的动作元素。3、动作塑形:音乐与动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自我肯定,针对音乐的暗示、教师的提示和个人的选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静止姿态,称之为动作塑形。实质是个体的个性在身体上的外化。4、空间的配置:音乐与动作训练探索人和空间的不同关系,培养人对空间的感知意识。5、即兴活动的开展:上述五点整合而成的各种即兴活动和歌唱的即兴活动。

(四)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模块是对以上三个模块的学结。它占有很大的即兴创作因素。即是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而外化于思维、身体进行的表达。以音乐与动作为主,伴有童谣和歌唱与合唱元素。通过“音乐游戏”模块,可以检验一个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掌握情况。

(五)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体系核心内容之一,每一种乐器都可以发出一种单纯而美妙的声音,只有通过亲身感受或是触摸行为,才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知识。因此,奥尔夫乐器丰富多彩的音色与简单的可操作性,是最容易唤起儿童神经与大脑的活跃性,从来使孩子们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治疗采取定制式教学治疗模式,以智障儿童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原理的理解,采用不同音乐治疗方法并发挥音乐治疗作用机制,对智障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康复训练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