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事实上,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也正尝试和探讨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本人在对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来共同商榷:

一、科学处理小学语文美育与语文工具性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是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看想等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小语教学过分看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命题。各种标准化考试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教学。人文精神被忽略使小学生的语文兴趣泯灭了,审美能力被扼杀了,感悟能力没有了,学习的快乐不见了,身心都受到伤害。

我们在当前小语审美教育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在理论上过分夸大美育在小语教学中的地位。审美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确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本来就有着割舍不掉的关联。但过分夸大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毕竟是语与文的教学,它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谈审美教育是要有前提的,这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看想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然,听说读写看想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教育又是不可分的,他们互为手段,互为依存。二是在实践中对语文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在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运用了很多审美的和艺术的手段,教师本人也很注意情感的投入,但这种课总往往给人一种矫情做作、虚情假意之感,有的课不象是在上课,倒象是在演戏。这实际上是与审美精神相背的,是对审美教育错误理解的结果。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美化人的灵魂,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美。语文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和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包含在语文教学审美化中的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科学处理好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与语文工具性的内在关系。

二、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小学语文美育要处理好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的关系

美之本在教。一切教育都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学生将来就业择业创业奠定基础。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人的素质教育,审美能力离不开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有灵感,有了灵感才有创造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当今世界中国不缺少“中国制造”而是缺少“中国创造”,无论是工业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总书记在庆祝清华百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教育的责任在于文化传承和创新。

现在的学生有很多优点,接受能力不断增强,知识越来越丰富,小学教育成人化趋向明显。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也具有明显的不足:心理不自尊,性格不自强,生活不能自理,行为不能自律;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身体虚弱,性格懦弱,缺少必要的耐心,耐力和耐性,缺少感恩心,包容心和爱心,甚至荣辱不分,美丑不明,面对这一切,必须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高度,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科学渗透审美教育,在这一方面,必须注意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教育学生知美懂美,养成科学的审美观。

三、在网络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美育的新路径

在网络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小学语文美育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在教学手段上,而网络对小学语文美育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面对新课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美育的新途径。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2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1

  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把教材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意识的目的,新学期的到来,为了使美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将学期计划如下:

  一教学原则: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处处体现着美育教育成果,对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学情指导:

  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主创新,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1、认真分析教材和联系身边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托各种资源环境,学习并实践美术新课程标准,加强业务学习,深化教学观念。本学期,我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紧密结合,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梳理教学流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学生的.情况差异,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并且疏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在美术学科学习时,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3、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各种相关活动,为自己的教学和成长积累素材。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4、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活动为依托,认真备课、上课、总结、反馈和反思,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5、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本学期,将课前预习中的工具和材料的收集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6、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强强联手,互帮互助。

  7、美术教学注重课内外的联系,尤其表现在身边资源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上,既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功效,又能从中汲取所需养份,自我成长。

  8、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认真学习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素材和智力支持。

  9、根据学校安排结合本组计划,积极参与各项美术展评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共同努力,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总之,新学期要有新面貌,在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严于律己,团结他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2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仍需我们众志成城,共同抗“疫”。为了学生能“停课不停学”,我们采用网上授课。现将我班数学学科网络授课情况作一总结。

  1.我每次都在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学的新内容拍照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

  2.每次市上直播课前五分钟,我会在钉钉群里点名并分享直播课链接,对于未报到同学会以电话方式或钉钉呼叫方式进行呼叫。市直播课结束后会再点名,我上课前又会再次点名,完后根据直播数据统计上课学生和看回放学生。但总有几个学生,总是缺课。今天有6名同学未上课。

  3.在观看市直播课时,我会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并根据老师所涉及的例题和随堂练习,随时调整我的备课,以免重复练习。在我上课时,先对每天的新内容进行一次回顾,然后做课后习题和我从练习册中挑选的一些基础题,以巩固所学内容。上课要求做的题即为当天的作业。

  4.由于学生基础太差,做题速度太慢,所以每节课准备的内容,只有四五名同学能全部完成,有一半同学只能做完一半题,留给讲解的时间也只能讲几道题。所以一般就讲几道知识性的题和一道技巧题。有一部分学生自觉性太差,自己不做,只等讲完才写答案,一部分同学不交作业。作业批改完反馈给学生,一部分学生不予理会。今天作业完成30人,有12人未交。多次催交还是没反应。

  我认为,网络直播课对自律的学生有好处,可以回看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空闲时间可以自己练习有难度的`题。但对不自律的学生没有任何约束力,网络教学会拉大这两类学生的差距。当然,初中生还是要自立,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愿不自律的学生能有所改变。

  教师讲课心得体会3

  参加这次比赛,我认为大赛有以下几个优点:

  1、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加听课活动。来助威来鼓舞士气。教学方法不一,大部分的课堂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2、参赛教师均备课充分,熟练掌握了授课的基本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强。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分组教学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3、运用多种多样化的教具作为实施本堂课的辅助手段,使课堂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与实在,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

  4、本次比赛教案、教具全部都是自行设计制作的,比如刘XX老师的数学课,开始利用一个手工剪纸“囍”子来要同学认识到对称的感觉。无论从讲课内容、选材上都体现“教具”的辅助功能,有现场大量的图片资料等等,资源非常丰富。

  5、参加这次比赛,学到了不少新的创新,在他们举手投足间我感受到他们风情幽默、激情上进。上课时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很有水准。这种语言,学生喜欢,有亲和力。

  6、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教学技艺,它更需要激情与活力。试想一位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老师在课堂上怎么可能用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今天教师自己的状态良好,进入操场会容光焕发,思维敏捷,进而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7、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挖掘策略实质,用策略指导教学设计,认真备课,做好参加县优质评选活动的一切准备。课堂上活动在精不在多,活动要有层次,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要把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最好设计一个大情境,把各个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任务中完成学习训练活动。

  8、要注意思考课堂上的细节问题,从细微处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细究深层次的原因。

  9、评价不但要全面,而且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评价要与展示交流相结合,与竞争相结合,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机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面向全体。

  10、课堂准备要充分,尤其是要备好学生,掌握所教年级的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改进完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率,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一、通过这次公开课,自己先是谈几点自己发现的差距:

  1、老师的引 这是自己课后的最大感受,但也是最深的收获。通过听课,以及和自己的课作比较。我发现自己的课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还很不足。老师讲课突出的是引导,虽然自己的话不多,但是却能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和节奏。而且孩子还可以在课堂上一直保持很好的积极性和精神状态。而回想自己的课堂,很多时间内其实是在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自己带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想放手让学生实践,但是缺少必要的经验和方法。孩子一节课的积极性,根本保持不了很长的时间。同样是教,同事是引导,而我却是在指挥。 所以,今后自己还要多向别的有经验的老师课堂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实现自己的领悟。在向老教师的学习中,抓住引导的时机、关键词,同时借鉴不同专家的教学实例进行学习和对比。在对比中抓住相同点,反复琢磨、反复感悟。

  2、教师用语上的问题 教师的用语对于教学有很大的意义。自己的课堂虽然可以实现控制,但是还不可以收放自如。所以不科学的操控,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该认真时不认真,该放松时却提了一股劲。这样一来,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仿佛凑热闹一样,学习的一些关键也许就没有抓住。

  二、本次讲课活动自己的收获:

  1、信心 比赛前总是想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比赛后,自己一下子收获了那份久违的信心。虽说自己是年轻人,但是绝对不能妄自菲薄。有了压力,应该看成动力。只用勇敢地迎上去,才可以让自己的头抬起来。

  2、贵在积累 我不可能让自己在两周内成为专家,所以今后要注意自己自身的积累。现在上课我们提倡学生一课一得,那我就要求自己一日几得。只要能促进自己的进步,自己就不要怕累,动起来,勤一点。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3

一、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将学生推向自我锻炼的前台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受教者,更是素质教育的主人。教师既要做好以之为对象的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工作,更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全员参与、全方位锻炼”的氛围,使之在学校这一素质教育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一)将学生推向教科研的前台,在“师生互动”中锻炼学习能力

一是要积极创新观念,使学生融入到教科研活动中。致力于探索“教法”和“学法”的改革之路,通过课程改革,创建开放式教学格局,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树立走下讲台的教师新形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树立走上讲台的学生新形象,使学生由“弱势群体”转化为“平等中的主体”,顺利地由“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师引导学生唱戏”转变;“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向“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唱一台戏”转变。师生评价也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的师道尊严式”格局向“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相长”式格局转变,使学生在这一“民主型”“参与型”“师生互动”教科研氛围里,进一步增强主角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教科研的参与融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整体构建德育“全员参与”格局,使学生融入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家长会模式、班主任和学生考核评价模式、主题班会模式,不断创新德育科研机制,在实践中解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的问题,不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将学生推向学校管理的前台,在“校生互动”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使之顺利地实现由“受教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想学校之所想,谋学校之所需,解学校之所难,当好校长的“小参谋”、老师的“小助手”,当好校风校纪的“纠察员”、课堂教学的“评判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前台”增长见识,锻炼才干。

二是要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要在学校管理中精心构建“生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组织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的干部,切实担当起校风校纪纠察和管理重任。然而,要管好别人,首先必须管好自己。管理者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他们在校风校纪的纠察和管理中不断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在管理他人的同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使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规范的操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在校风校纪管理中营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全员管理氛围。不管是学生骨干,还是普通学生,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都可以随时批评指正违反校风校纪的行为,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学生都会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大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力度。“生生互动”式管理模式,已经以其显著效果和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广泛采用。

三是要增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凡是学生可以做的事情,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解决。教师要自觉主动地从台前退至幕后,让出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比如,校刊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辑,广播站由学生担任记者和播音员……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的活动,增强自我锻炼的意识,强化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将学生推向校际交流的前台,在“校校互动”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尽可能多地请兄弟学校来校开展一些互动性活动,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有益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与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兄弟学校学生沟通信息、增强友谊的“交流平台”,使之在“校校、生生互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交流心得、锻炼能力。2002年12月,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成功举办了“哈佛与我面对面――校园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组团来校进行文化交流。在这次国际名校学子与我校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活动中,本土学生不但获取了大量的文化、学习信息以及名校学子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还展示了自己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将学生推向社会活动的前台,在“校区互动”中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如:低年级学生的劳技课,高年级学生赴井冈山社会实践,“义工联”的公益活动,社区的“扶贫济困”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活动的前台,既了解社会、上好人生的“社会启蒙课”,又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

(五)将学生推向全面发展的前台,打造“动感之校”

近年来,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在素质教育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完成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任务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在高中语文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开设《名篇名句识记背诵》《书法书写》《语音诵读》《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等;在体卫艺教育中引入新兴的教学项目,形成以“低年级男拳女舞、高年级橄榄球”为重点的体育分类教育特色,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卫生教育特色,以“中学生民乐团”和开设声乐、民乐、舞蹈、书法、形体、美术等选修课程为重点的艺术教育特色……让学生亲力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体美特色的“动感之校”,进一步得到艺术熏陶和体质锻炼,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创建“诚实守信”环境,将学生推向自我教育的前台

中学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律自控能力是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成效及人生成功的基石。因而,要达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自律自控能力的培养。近日,有多家媒体刊载了有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期中考试实行“考试无监考,诚信在我心”的举措,意在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精神的报道。这对学校改革学生教育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实在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开放考试,是学校对学生充分信任的表现,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诚信度和自律能力的一种测试。能否通过这一测试,是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创建“诚实守信”环境,可以以改革考试办法为突破口,在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开放”教育管理新路,在学校营造“信任、自信、互信”的育人氛围,使学校可信、使学生自信、使教师和学生互信,从而使学生在这样“受信任、受尊重”的环境里,增强自律自重意识,形成自尊自强精神,加大自我教育力度,不断地提高自我控制、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前台,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和科学学习方法,形成“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比学赶帮格局,在“自我教育”的氛围中锻炼才干,健康成长。

三、打造“特长之星”摇篮,将学生推向自我发展的前台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4

1.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操课程的目标依附于高校体操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的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主要解决的就是基础性目标。“健康第一”的内涵赋予了高校体操课程诸多内容,并将其视为目标的价值核心。体操课程则是在基础目标之上更注重发展性目标,而“以人为本”所赋予的对体操课程人文精神的传递,可视为课程目标的重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立体化、多元化目标的确立,促进体育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为体育的持续改进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确立体育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如技能学习目标、体质健康目标、体育习惯改善目标等可以纳入基础性目标的范畴,而娱乐身心、心理干预等可以纳入发展性目标的范畴。但是各个体育教学目标要想得到有效的实现,仅仅依靠体育实践课程很难完全实现,所以需要对传统体操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目标设置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创新和完善。

体操课程让学生对体操课程的本质属性、价值内涵和教学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的行为、情感和价值理念等的发展作用,丰富高校体操的教育与辐射功能效应,使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人的关怀和发展,实现体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空间和氛围,使学生明白体操精神和形态对指导文化行为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达到对体操的自觉实践和主动追求,这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从体操认知到实践,从理念形成到自觉创造,完成体操的创新和再生产,这也符合w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高校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思维

学生对高校体操课程的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高校体操课程始终在寻求与现代教育理念、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高校生思想特征的协调发展。高校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体操的讲授、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个性与多元的文化环境,要涵盖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三个维度的理论内容。其中体育自然科学要涵盖体育与健康、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人文科学要涵盖美学、哲学、历史、伦理、体操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社会学要涵盖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但由于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资源的配置也相对短缺,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制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如体育哲学和美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体育与人、体育与自然、体育与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展示美、创造美和发现美的审美品位。

3.高校体操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其一,体操课程在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参与体育时达到自觉与自律,在参与阶段让学生理解体育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可见,高校体操真正是面向学生群体的,着眼于全体学生乐于参与体育,并从中体验快乐。同时,高校体操课程注重学生情感、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并非单纯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化价值因素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智能。体操课程通过学生共同体验,发展个性,进而增强其对体育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体操课程强调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运动能力。体操课程使高校生的体育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体操本身魅力对学生的天然吸引力。体操课程教学的效果没有体育实践课那样立竿见影,但体操吸引力的持续性效果是基于思想理念的主动性接受。课程教学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使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参与体育得到社会的最大认可。

其二,高校体操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强调普及和引导,普及是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的。这些体操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高校文化相关和衔接,其内容可以是刻意的、不在意的或完全不知不觉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唤醒人的记忆,特别是那些与体育有关的记忆,学生会欣然接受和认同,或勾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高校需要这些带着丰富情感体验的体操认同,因为这也是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英文原著;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计划地去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改善审美和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启迪心灵、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文学名著用其特有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缤纷的世界,把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奉献在读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审美情趣[1-2]。另外,阅读更是促进写作、翻译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已有实践证明,阅读英文原著对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张秋山等在《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缺乏、浅阅读盛行,社会缺乏阅读文化[5]。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阅读的主动性,当然也就缺少了阅读英文原著的行为。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原著部头大、经常遇到生僻字词或难懂的俚语,致使其降低阅读兴趣与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外部诱惑也导致学生无法坚持长期阅读[2,6]。笔者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改变原有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作为教学素材),以解决高校英语专业缺少英文经典原著的教与学这一问题。其具体实践就是通过以提升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境中习得语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培养文学修养,锻炼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

(一)目标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导向的教育[7-9]。与输入导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导向教育中,预期的学习成果决定了教与学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在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也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10-11]。一般来讲,目标导向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课程目标);根据学习成果反向进行课程设计(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馈,持续改进;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综合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很显然必须瞄准这一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指导去反向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二)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而且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12]。如果在学习者(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外语)输入,而且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所输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获得更好的“习得”效果[13]。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受到持续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应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则会产生显著的学习动力,并产生自律意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否则,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噪音。其三,输入语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输入可以使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或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语言知识与能力。其四,输入语言信息的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关联度高,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会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其五,输入语言信息的容量。语言习得需要连续不断的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方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学习的飞跃。其六,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者处在焦虑、烦躁状态时就会产生情感屏障,阻碍语言信息的输入与接受;反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则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输入。其七,应时应景的学习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不必严格按照语法逻辑去设计,适时的点拨、指导、总结、凝练对语言习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英文原著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满足语言习得“可理解的信息输入”的条件,也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原动力,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进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语言习得。所以,选择合适的、学生喜欢的英文原著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能够很好地满足以上语言习得条件,从而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成果。

二、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改变以《综合英语》(1~4册)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从综合英语课时中列出部分课时开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综合英语教学,构建嵌入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将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一分为二(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教学环节,重点解决语法层面和基本语言技能问题。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将原著阅读活动与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以阅读为基础的多维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综合提升。路径之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课程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60%):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对于没有安排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英语在线课程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此本文不作赘述。路径之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40%):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以“跟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小组学习和讨论、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程学习进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原著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思维训练,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期望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学生深度的积极的阅读行为固化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原著鲜活的语言信息输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与知识建构。三是基于原著内容的多模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四是阅读中的思考、分析、总结促进学生文学修养的内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强。

三、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阅读环节(课外)、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含课前学习任务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后任务安排等)、学习评价环节等。每个环节都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阅读是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关键,以学习评价引导教师反思教学,使教师及时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一)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用好英语文学原著。关注学生兴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阅读原著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阅读哪一部原著并作为英文原著阅读教学的素材,是师生双方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众多的英美文学经典名著,如《飘》《简•爱》《远大前程》《黑暗物质》《伟大的盖茨比》《在路上》《指环王》《傲慢与偏见》《一九八四》等中选择出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经过与学生的认真讨论,我们最后选择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飘》(GonewithWind,又名《乱世佳人》)这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挑战大部头的原著《飘》是学生们的共同选择,因此《飘》就进入了我们的综合英语课程课堂。关注学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文原著阅读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产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比如,及时检查督促、安排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加强朋辈学习的交流活动等等,不断激励学生持续保持阅读与学习兴趣。(二)瞄准课程目标瞄准课程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1.教学设计英文原著可以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语用环境,教师开展原著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实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阅读帮助学生消解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其四,如何通过原著阅读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阅读基础上促进学生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时、以何种方式组织对阅读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习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三种教学设计策略。(1)“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策略:关联课外阅读进程与讨论式课堂,消解母语在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与重构英文原著的语言信息在原著建构的语言环境中是“真实的、可理解的”。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能更精准地熟悉理解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所遇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便可习得地道的词语用法,就会逐步积累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增强语用能力,从而消解中文(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负迁移”作用[14-15]。为管理阅读进程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外的小组活动加强了朋辈学习(也是朋辈监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班级分成由3~5人组成的阅读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学生边阅读边整理词汇表和总结语法现象,词汇表包含读音、出处、例句等内容,语法现象列出观点和例句等。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促进同步阅读,加强学生对所阅读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阅读过的内容为素材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讨论式课堂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等在内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的及时总结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建构。(2)“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策略:把握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适时地总结与分析,促进学生英语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之养成伟大的作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写的社会和时代的敏锐的观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们了解原著作品相关社会和时代的文化知识宝库。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西方文化与历史层面的东西,可见,原著阅读与文学修养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文学修养的培育,使学生把握原著的写作历史与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与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学背景知识。《飘》这部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这一社会背景和凄婉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的机会,再在课堂内外辅以人物分析、作品章节分析、译文分析等的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去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甚至是文化冲突,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了解与理解,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进而更好地使用英语语言去表达意义并使其内化为文学修养。同时,各种形式的作品总结与分析(人物分析、篇章总结与分析、事件分析、观点分析等)又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分析判断、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等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阅读与写作和翻译关联,实现阅读习得向写作与翻译能力转换,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立体化发展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会发现作者写得真好,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无论是情景对白还是心理活动刻画,无一不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处处都能打动读者的心。正是通过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或是精确的场景描绘,或是生动的故事叙述,或是形容某种情绪和感受,或是表达爱恨交织,或是阐释某种观点或思想。学生通过英文原著阅读认识到写作需要有思想内涵,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立意。学生通过原著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范例,语言上的、文化方面的,应有尽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有素材可写,而且写得出来、写得通顺、写得精彩。一般来说,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写作能力也较强,写出来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种题材、体裁的原著阅读与英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写作,收到“以读促写”的功效。阅读与翻译的关系也是一样,在原著阅读过程中实时插入适量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同样可以起到“以读促译”的作用。2.教学改革实践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接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过程紧紧把握好两条主线,即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与以讨论式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堂线(如图2),课外线是基础,课堂线是总结凝练提升,两条线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构建起“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1)课外学习主线课外学习这条主线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以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阅读(阅读计划及其落实)、课前任务(为讨论式课堂做准备)、巩固拓展(作业和其他学习活动)。按时完成英文原著阅读的计划任务,是确保基于原著阅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阅读过程管理极其重要,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在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应遵循以下阅读管理要求: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英文原著阅读要求(开课前2~3周)。二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制定各自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度阅读英文原著《飘》。三是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安排学生阅读小组相互监督阅读进程。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语言学习记录,如整理遇到的新词汇、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阅读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学生记录阅读中的问题清单,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为课堂讨论准备素材。七是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等)。课前任务单是教师为每次讨论式课堂的顺利开展而安排的必须在课前完成的相关阅读、素材(或资料)准备、问题思考等内容。教师在每次课前1~3天下达任务单,对学生的阅读进程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资料)进行准备,对某些问题厘清思路等,以便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为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任务单的内容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内容,也包括语音、语言表达,还有语篇层面、文学层面的资料,以及写作、翻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等。巩固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之后的补充部分,主体仍然是学生,主要以课后作业或课后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开展,也可以下次课的任务单的形式布置,内容包括与阅读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基于阅读的写作或翻译、基于阅读的学习小组活动,以及准备下次课堂展示、讨论、交流的素材等。在课外学习这条主线中,学习小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思考小组活动的设计,并要求把学习记录、监督情况和朋辈评价结果传给教师,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2)课堂教学主线课堂教学实施这一主线,以原著阅读计划和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课堂教学过程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式课堂或翻转课堂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兴趣、课程目标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活动主题内容有语言语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动形式:命题演讲或自由演讲(内容与阅读相关);阅读成果展示或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与点评;焦点问题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整合,教师控制讨论秩序与讨论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学生自选内容或教师确定内容);阅读内容分析(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语言现象总结归类(词汇、语法等);解惑答疑、总结凝练与升华。教师的角色职责主要包括课堂过程管理、阅读及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点评、解惑答疑、知识点讲解归类、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凝练与升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是主体,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翻转课堂的互动、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有效进行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包括命题演讲、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模仿秀、配音、翻译、写作、词汇总结、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活动,也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依据目标达成评价依据目标达成评价,持续进行反馈改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又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又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课堂内外结合,重点考核学生语用能力,自我评价、朋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自我评价和朋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从评价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找到学习目标,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相互学习,具有独特的促学作用[16]。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或策略,进而改善后期的教学。当然,考试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结语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阅读能够使他们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也加强了他们对所学单词的记忆和应用能力。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的畏惧感没有了,很多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技巧增加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时也得心应手了。同样是因为英文原著阅读,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构思语篇结构,凭借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为阅读,学生能够对语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语篇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在进行英译汉时就能更加准确,在汉译英时也能凭借在阅读中培养的语感表达出地道的译文。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全部学生(2个班57人)都完成了《飘》的阅读,他们在后来参加全国英语专业8级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比往届学生有显著的提高。将英文原著《飘》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嵌入式教学实践,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将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和以讨论式课堂为主的课堂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既有课程目标对阅读计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等各个环节的“正向指导”,也有成果达成评价后的“反馈改进”,最后达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译,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英语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苏园,侯晨,薛冰莲.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可行性建议[J].海外英语,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阅读策略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简写本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马丽娟.英文原著阅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6):19-20+18.

[5]张秋山,金天星,靳国丽.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张佳怡,等.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张文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语迁移对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动名搭配的动态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85-86.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范文6

一、给精彩留空间,给智慧以时间

强调生成,并不是抛开了预设,恰恰相反,预设得法,可以更好地迎来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方向,无效和无序的课堂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传统教学的预设,讲究环环相扣,讲究程序化,以时间的准确分配、各个环节和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佳。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讲究预设,也应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而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有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所不同的是,我们预设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1.板块设计,留足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多地要在板块设计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节课要设计二至三个板块,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至两个难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或数得。在教学小说《药》时,第二课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板块: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形象。2.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汇集碰撞,让生成性资源在这里整合提升。当然,老师在预设的时候,也要充分地去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穿插引导。

如果教学过程只有一个板块,看起来则更像“主题教学”。如学完第四册两个戏剧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比较《长亭送别》与《窦娥冤》两篇戏曲(形象、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主题的课堂进行比较鉴赏等。

留足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是“留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下一段学生自主质疑时间,有意识地留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究一点教学上的空白艺术。

2.弹性设计,期待精彩

非线性的教学设计,不仅表现在板块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弹性处理上。根据课堂学生的感受、理解、认同的程度和层次,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地变更教学进度、节奏。仍以小说《药》的教学为例,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辨析小说主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词句讨论得较为深入,用时较多,教师及时调减辨析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形象和主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握小说的主题,首要的就是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越充分,小说主题的主流认识(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可能就越发显露;而在进入辨析主题的阶段,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另外两个角度(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小说的结构――明线表现群众的愚昧,暗线表现革命者的悲哀)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印证,而不用再从题材、人物形象中去明晰主题。这样处理,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成教学的期待和尊重。

二、在动态中把握,在主线上点化

因为预设而带来的生成,被有些同行称之为“充分预约的精彩”。但由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本身具有的多元衍义、文本本身具有的广泛外延以及高中学生本身认知系统复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差异等原因,生成因素十分充足,稍有不慎,不但没有精彩可言,还会让课堂乱糟糟地迷失了主题和方向。所谓围绕中心,即是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统领下,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迅速地分析并判断生成资源与大小目标的关联度,果断地引导,准确地纠偏,及时地回归到中心主题上来。如此点石成金,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精彩”。

1.迂回包抄,变废为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宽容、期待的心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对错误的意见充耳不闻或无情打击。错误的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更需要教师去“传道”、“解惑”。《窦娥冤》(节选)一文中,关汉卿的语言除了具有“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特色外,更具有一般戏剧的“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的特点。但鉴赏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指出,窦娥的唱词里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等典故,一个童养媳出身、从未受过教育的贫苦妇女,怎能知道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论,关汉卿的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些瑕疵的。这个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但这个观点的确又是错误的。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分析并判断),看这位老师如何变废为宝:

师:你的观点很新颖。这几个典故出现在窦娥的唱词里面,是吗?

生:是的。

师:与之相关的内容还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看书,寻找)出现在“白”中。

师:在“白”中没有用典故,用很明白的话语说出誓愿,而在“曲”中用了一些典故,这中间有什么原因没有?

生:……

(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综合他们的发言,窦娥在“白”中三次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再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这样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生点点头,又皱皱眉,坐下)

师:这就是说,曲词要“高”于说白。为了更好地表现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用了一些有别于口语的典故在曲中。再退一步说,这几个典故,实际上是非常动人的“故事”,可能在当时社会相当流行,民间百姓家喻户晓,窦娥唱出来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生再次点头,释然)

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错误”而解惑的时候,先是肯定其“新颖”,再是引导他认识自己观点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然后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消除偏差,借机让学生明白了元曲中“曲白相生,相得益彰”的重要知识内容,又用这个知识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戏曲语言个性化的认同。

2.价值引导,点石成金

高中学生在比较“人文”的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观点,有认知领域的,有价值领域的,有情感领域的,由于他们正处在飞速增长和变化的“高速区”,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担负育人重责的语文老师,要以主流的社会价值、公众情感去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以中国古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教学这篇小说过程中,老师以“谁该为这个悲剧负责”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杜十娘的悲剧意义。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入,认识到她是费尽心机谋求一个正常人的幸福,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小说形象地通过她的命运,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讨论到这里,老师满意地准备结束这个话题了,这时一个学生低声地嘀咕: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呢……

师:详细说说。

生1:杜十娘自身也要负一些责任。她和李甲情投意合,本该坦诚相待,毫不隐瞒,但她为试探李甲,自己有钱却要李甲到处借钱,让李甲饱尝世态炎凉。后在舟旅途中,李甲又因资费欠缺而倍感惭愧,她还不明白交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担心自己给不了她幸福,所以才会无奈地将她转手。李甲告诉她已经以千金将她卖了,十娘仍不透露实情,考验过了头,错过了挽回败局的机会。最后,李甲万分后悔将十娘抱住,十娘依然没有给李甲悔过的机会,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你大概是受了生活的启发而想到这个问题,是吧?(生点头)如果杜十娘将自己的万贯钱财提前告诉李甲,他们就可以顺利结合,可以有幸福了吗?

生1: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吧。

师:同学们说说。

生2: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不可能长久!(掌声)

师:李甲是个怎样的负心汉?

生3:他生性软弱,耳根子太软,遇事没主见。十娘跟李甲这种人不可能有幸福,早晚要碰到这样的事。

师:啥事?

生3:结婚后,可能他又花天酒地,可能移情别恋,可能害怕父亲的高压再抛弃杜十娘……

师:总之没好事。这一点杜十娘想得到想不到呢?

生3:十娘如此聪明,肯定想得到!

生4:杜十娘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和李甲一见钟情,十娘本以为找到了真爱,但她并没有完全沉醉在爱情中,她一边做着美梦,一边试探着李甲,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幸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所以她才一直没有透露自己有钱,所以她在明白李甲将她无情卖掉之后,全部的梦想都毁灭了,她伤心欲绝,她别无选择,毅然决然地投江自尽。如果实在要说她错了,她不是错在没交待家底,没给李甲机会,而是错在――(师转向生1)

生1:错就错在看错了李甲。

生4:错在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社会!

(众生鼓掌)

在这里,一学生从故事的细节进行推论,出现了情感取向上的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相互猜疑而夫妻分手的例子,但杜十娘的悲剧,有她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原因,不可泛泛而论。老师启发其它学生从事理和人物性格上进行推论,引导他心悦诚服地回归主流情感,对他的个人的价值意识进行重新建构,防止了其它同学产生类似的偏差,也从另一层面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形象、小说主题的认识。

3.深入挖掘,坐实目标

对于符合教学目标的言论观点,特别是老师期待出现的话题,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如,在分析比较《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三戏剧的女性形象时,学生们慢慢将话题集中到“崔莺莺与杜丽娘谁的反抗精神更强”上来。(窦娥因赴刑场指天斥地和临刑前三桩誓愿,自然要排在第一了,学生对这一点没有争议。)这个话题实际上比老师设置的话题更实在、更贴切。老师应引导学生一番引经据典,和学生一起讨论排序,很自然地得出“三位女性虽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叛逆者”的结论。

4.转换话题,淡而化之

充分的预设固然可以产生我们预料之中的生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确有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方面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淡而化之,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仍以《窦娥冤》为例。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根据戏剧情节,体会到了她的“刚烈”和“善良”,这本来是很好的答案了。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窦娥是“疯狂的、狠毒的”,理由是:她为了昭示自己的冤屈,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将自己的仇恨强加于楚州百姓。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是观点错误,二是牵扯到比较复杂的文学欣赏和美学理论,三是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不清楚。因此,老师没有习惯性地让学生辩论,而是言简意赅地做了以下发言:

“这一折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强化了反封建主题,深化了人物叛逆形象,这是应该肯定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不能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否则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会有浪漫主义这个说法了。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美学问题: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看,的确不适当;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有时间再做深入地探讨。你们将来上了大学,学大学语文和美学理论时,会有教授专门给你们讲这个问题的。”

老师面对横插过来的无效生成,冷静分析,冷静处理,把学生的话题转移到“文学欣赏与现实实用”的话题中去,并做了简要解释,点到即止。最后的话语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让学生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