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唇腭裂;手术;恢复期;护理
唇腭裂畸形手术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修复是治疗唇腭裂畸形的主要方法。我院唇腭裂畸形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方式。麻醉恢复期护理就是指患儿在手术室结束手术进入麻醉恢复室开始至患儿麻醉恢复送回病房这段时期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7岁。其中唇裂34例,唇腭裂11例(单侧和双侧)。
2 结果
本组病例1例伤口出血重新缝合,1例舌后坠,2例发热,经积极治疗、护理均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顺利送回病房,效果满意。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与安全 患儿进入恢复室后均采取平卧位,常规在颈部垫一小枕,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此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且可防止口腔内液体呛入气管。防止患儿躁动、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的发生。
3.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进入恢复室后根据情况给予呼吸机给氧或输氧管输氧,调节氧流量为1.5~2.0L/min。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发现患儿口腔分泌物增多或流出血性液体,要及时吸除口腔内的液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呛入气管。注意观察口腔内出血情况,若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积极进行处理。
3.1.3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患儿入室后常规输氧、接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2岁以上患儿接血压计袖带,常规测量体温。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出现体温升高、面色青紫、呼吸急促、脉搏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给予相应处理。
3.1.4 保暖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围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患儿进入恢复室前应调节好室温22~25℃,湿度50~60%。冬季较冷时,可加盖保温毯,以维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3.2 并发症的处理
3.2.1 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的发生主要为喉头水肿、喉痉挛、舌后坠、气道分泌物增多等原因造成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由于小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较小,黏膜细嫩,气管导管反复插入或移动刺激喉部易致喉头水肿,刺激喉上神经易致喉痉挛。麻醉医生在插管时应注意选择管径粗细适宜较柔软的硅胶气管导管,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勿损伤小儿黏膜。护理人员在转移搬运病人时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气管导管脱出或牵拉刺激喉部,引起黏膜损伤导致喉头水肿或喉痉挛。发生喉头水肿时可用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000u 、地塞米松10mg加0.9%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可起到较好效果。发生喉痉挛时,应立即托起患儿下颌,给予面罩氧。由于和肌松剂的残余作用,易导致舌后坠。此时应托起患儿下颌,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后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以保持气道通畅,待患儿自主呼吸完全恢复,肌张力恢复,神志清醒后再拔除。
3.2.2 出血 术后止血不彻底、小儿哭闹或吸痰操作动作粗暴均可导致切口出血。此时应动作轻柔吸尽口腔内血迹,查找出血点,以纱布压迫止血。及时清除口腔内血液、分泌物,防止呛入气管内,保持呼吸通畅。
3.2.3 恶心、呕吐 由于术中气体潴留易致胃扩张;麻醉苏醒期患儿吞咽功能恢复,吞入液体、血液达到一定量易引起恶心、呕吐[2]。此时应将患儿头转向一侧,用吸引器吸尽口腔分泌物、呕吐物,防止发生窒息。必要时使用止吐剂。
3.2.4 躁动 由于患儿逐渐苏醒、加上疼痛的刺激、气管导管的刺激,小儿表现为哭闹不止、躁动不安。此时应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苏醒情况给予拔除气管导管或者给予镇静剂,待患儿入睡后再缓慢清醒[3]。
3.2.5 心律失常 由于疼痛、气管导管的刺激,体温的升高,都有可能引起患儿心率加快,当这些因素解除后,心率可逐渐恢复。
3.2.6 体温异常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容易发生体温异常。冬季天气较冷时,注意给患儿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加快补液,抗感染,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4 讨论
唇腭裂患儿术后安全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唇腭裂修复术后容易出现喉头水肿、喉痉挛、舌后坠以及出血,情况较危急,观察或处理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恢复室护士应熟练掌握这些情况的观察和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唇、腭裂手术患儿安全、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孟庆云,柳顺锁.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
[2]庄心良,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81.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 呼吸衰竭;护理
1 定义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稳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2 病因
参与呼吸运动的任一环节,包括呼吸道,肺组织,中枢神经,运动神经,肌肉,胸廓的病变,都会导致呼吸衰竭。
2.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督导肿瘤,异物,舌根后坠(昏迷患者)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2.3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2.4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2.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3 临床表现
3.1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气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3.2紫绀:是缺氧气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村指甲出现紫绀,红细胞增多,紫绀更明显,贫血者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也可出现紫绀。
3.3精神、神经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智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4心血管系统症状: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动过速,长期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4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5 护理
5.1病情观察
5.1.1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的观察,如呼吸频率大于25次每分,常提示呼吸功能不全,有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兆期的表现,观察意识状况、发绀、皮肤的温湿度、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出血倾向,球结膜有无充血水肿,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等。
5.1.2准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监测每小时尿量。
5.1.3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5.2护理措施
5.2.1一般护理:①病室需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密切观察呼衰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③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④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⑤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半卧位,昏迷者要平卧,头偏向一侧。
5.2.2合理用氧
①对单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高浓度吸氧有良效,而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需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除,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改善通气,严重呼衰药物治疗24至48小时无效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
②在吸氧治疗中,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缺氧得到矫正,反之加重。
③保持呼吸通畅:呼吸道堵塞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是护理呼衰患者的住要措施。
5.2.3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抗菌药物要按处方的浓度在规定时间内滴入,使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②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滴速不宜过快,用药后注意患者神志和呼吸的变化,如头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时要减慢速度并报告医师。
③纠正低血钾时要严格按处方用要,并了解补钾后血钾等的变化。
6 健康指导
①指导病人缩唇呼吸,改善通气;
②预防呼吸道感染,根据季节更换衣服;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④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两岁以内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尤其多发生在6个月以下婴儿。其发病季节在冬末春初,以冬季多见,临床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喘鸣,严重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唇周发绀,呼吸浅促,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感染后体温可有不同程度升高。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2月64例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4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依据[1]。其中男34例,占53.1%,女30例,占46.9%。1~2月10例,3~4月11例,5~6月9例,7~12月12例,1岁以上22例,平均年龄11个月。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10天。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发热54例,占84.4%,咳喘58例,占90.6%,暴喘13例,占20.2%,发绀25例,占39.1%, 烦燥不安19例,占29.5%,呼衰13例,占20.3%,心衰16例,占25.0%, 肠麻痹腹胀4例,占6.2% ,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占1.6%,支气管 周围炎7例,占10.8%,X线示肺气肿5例,占7.8%。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2.1.1病室要求:严格呼吸道隔离,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为50%~60%,空气新鲜,忌对流风。
2.1.2保持安静与充分睡眠:各种操作应做到时间集中,操作准确手轻,对喘憋患儿尤为重要,同时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陪护人员,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
2.1.3患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重度发作时病人呼吸困难,此时应取舒适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2.1.4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及富有维生素的饮食。严重咳嗽呼吸困难者,可留置胃管,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供给。本科采用鸡汤、鱼汁及小米粥少量多次经胃管注入,营养价值良好。
2.2发热及口腔护理:发热时需要Q4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形及伴随症状。再试是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有高热惊厥史者当注意预防抽搐的发生,加床档防坠床。主要采取物理降温,例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喂温开水,避免退热出汗多,防止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现象。每日用银菊饮口腔护理两次。
2.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咳嗽、喉中有痰和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普米克令舒+爱全乐+沙丁胺醇,每日2次,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后立即行吸痰处理或根据病情必要时吸痰,这样可以使患儿呼吸顺畅,减轻缺氧和心脏负荷。变换,适当地用空心掌扣击胸、背部,翻身拍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易于排出。此外加用止咳、化痰、平喘、抗生素等药物,配合中药泻肺豁痰平喘剂。
2.4保持吸氧导管通畅:患儿面色苍白、唇周发绀、鼻翼扇动明显,有三凹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血氧分压在4.7~9.3Kpa,二氧化碳分压在6.6~12Kpa)而且肝脏有进行性增大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轻度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1~2L/min;有严重发绀、呼衰者,立即给予头罩或面罩吸氧4~6L/min,同时注意用氧安全。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神志,意识,紫绀等,随时调整给氧浓度。对于烦躁不安、喘憋严重时,在给予中心鼻导管低流量氧气吸入的同时结合镇静处理。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如吸氧时需喂奶、喂水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防因喂养不当而呛奶。
2.5控制输液: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患儿安静,多数6个月以内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建立静脉通道后要固定妥当,以保证所需药物和液体量顺利输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一般根据年龄不同控制在6~12滴/min,严防肺水肿及心力衰竭。为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必要时给予强心药物,所需治疗均用微电脑输液泵泵入,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6护理观察
2.6.1病情观察: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忽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喘气加重。心率大于160~180次/分,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提示心力衰竭,立即给氧,报告医师,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以强心利尿等药物。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口吐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遵医嘱给予20%~30%乙醇湿化给氧,乙醇能降低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时间每次小于20分钟。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出现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张力高等,提示脑水肿。如疾病过程中,患儿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便血等,提示中毒性肠麻痹,均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医生抢救。
2.6.2尿量的观察:要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记每次的尿量,这对评估有无呼吸衰竭、酸中毒、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着重要作用。
2.6.3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遵医嘱在使用各种药物时,特别是解痉、平喘、激素、镇静、利尿、洋地黄等药物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3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两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患儿居多。其特点:气管、支气管的解剖上比较狭窄,病毒感染后,因粘液潴留,黏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护理中的关键。同时做好基础护理,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协助医师诊断,使重症患儿不失抢救时机。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4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在其建立与维护的过程中,呼吸道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婴幼儿由于年龄小,气管处于发育初期,气管短小壁薄,加之手术时出血较多,因此呼吸道护理有较大难度。本科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成功地为例婴幼儿施行了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6例,男16例,女10例,最小2个月龄,最大36个月龄,平均27个月龄。病种为先天性喉蹼1例、喉部肿块5例、喉腔异物2例、急性会厌炎2例、急性喉水肿6例、喉状瘤6例。术前诊断为急性喉梗阻,Ⅲ~Ⅳ度呼吸困难。全部病例均行气管切开术,其中14例在镇静剂加局部麻醉下完成,6例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完成,6 例在氯胺酮麻醉下完成。除1例自动出院,1 例死亡外,其余24例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切开后,患者气道与外部环境直接相通,细菌容易进入呼吸道。由于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屏障作用的破坏,加之婴幼儿抵抗力较弱,因此,必须做好物品和空气的消毒灭菌工作。①病室内保持清洁,通风换气3~4次/d,每次30 min,紫外线消毒1次/d,30~60 min/次。地面及物品表面用0.1%~0.2%过氧乙酸拖地或擦拭,2次/d;②患儿最好住单间,严格探视制度,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病房;③保持气管切开创口清洁干燥,常规每天更换2次敷料。有痰液污染时及时更换;④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重视各种医用导管的灭菌,最好用一次性导管。
2.2 保持患者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呼吸道内分泌物粘结堵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的侵入。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因此,充分气道湿化是保持气管切开后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之一。①套管口用无菌双层湿盐水纱布覆盖,定期更换,可湿化空气并防止灰尘吸入;②超声雾化吸入:可用0.9%氯化钠溶液20~3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配制成稀释液,采用杨晶等[2]提出的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2 h 雾化吸入10 min,以增加药液浓度和提高湿化效果;③用0.9%氯化钠溶液4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配制成稀释液,微泵持续缓慢均匀的滴入气管套管内,4 ml/h,使药液在局部保持一定时间,并随患者的吸气沉降于支气管肺泡组织,这样干燥的痰液得到充分湿化,有利于痰液排除。
2.3 吸痰的护理
2.3.1 吸痰不应作为常规操作 当患者有气道分泌物堵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过多的抽吸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加,加重低氧血症,增加感染因素及黏膜损伤形成血痴痰。
2.3.2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由于小儿气管壁柔嫩,应选用质地较轻的硅胶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气管套管内管直径的,以免吸管太粗影响气体进入,吸出气太多也易形成负压过大而造成肺不张。
2.3.3 雾化后吸痰 雾化后2~10 min左右吸痰,常可吸出较多的稀薄痰液,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3.4 正确掌握吸痰方法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痰前先将导管前端放人无菌盐水中吸引以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有作用,然后轻轻地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当达到一定深度,一边轻轻旋转,一边慢慢地退出进行吸引,切忌上下抽动吸引,每次抽吸时间不宜大于15 s,吸引前后给予充分吸氧。
2.4 套管护理 ①患儿一般应有专人看护,勿过多摆动头部,烦躁患儿应固定双手防止套管脱出,每日检查气管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容纳小指尖为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易造成脱管,脱管是小儿气管切开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必须严加防范;②保持气管套管通畅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小儿气管切开因气管套管腔较小,易被痰液堵塞,因此必须多加巡视,及时清洁套管及有效吸痰;③严格做好内套管的消毒,笔者采用煮沸消毒法,3~4次/d,拔出气管内套管时应固定好外套管,防止操作不规范,将外套管一并拔出引起窒息。
2.5 口腔护理 每天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交替清洁口腔2~3次。
2.6 加强病情观察 由于小儿自身调节不稳定,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迅速,术后应半小时巡视病房1次,观察患儿面色及生命体征,痰液的颜色、黏稠度及气味,切口有无渗血,套管是否通畅,松紧度是否合适,有无脱落,以保证患儿安全。
总之,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呼吸道阻塞最常见的操作,加强气道管理是呼吸道护理最基本的措施,呼吸道的充分湿化和及时有效吸痰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必备条件,加强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是降低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有效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障。小儿由于生理及解剖的特点,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及损伤,加强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5
咯血是肺结核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1/3的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尤其是大咯血,来势凶猛,常常可引起窒息及失血性休克,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做好护理工作对咯血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45例肺结核患者并发咯血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7~83岁,平均55.7岁。均为2005年4月~2007年10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结合临床直接痰涂片检查,结核细菌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病理学诊断为肺结核。按咯血量分为大量、中量、小量三类,其中大量6例,中量11例,小量28例。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死亡1例,44例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患者取患侧卧位,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每次咯血时应有专人在旁护理,嘱其勿紧张,给予安慰,作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每次尽量把血咳出,以防凝成血块堵塞气管,引起窒息。必要时给小量镇静剂,但禁用吗啡。
2.2 心理护理:初次咯血的患者,往往心情特别紧张,尤其是老年人更有很多顾虑,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善于倾听,让患者有安全感。当患者有咽喉发痒,胸内发热、咳嗽、烦躁不安等咯血征象时护士应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指导协助患者采取患侧卧位,鼓励把积血轻轻咳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咯血的护理:肺结核咯血患者病情大多数是突然发生。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口渴、心慌、头晕、少尿、脉搏加快、呼吸急促,严重者可致血压下降、窒息,甚至休克等表现,尤其应警惕突发的惊恐,不能言语及紫绀。嘱其勿紧张,消除其焦虑情绪。立即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内血块,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止血药,并给高浓度吸氧,氧流量6~8 L/min,必要时做好输血准备。同时要密切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擦掉口边血污,每次咯血后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漱口。
2.4 窒息的护理:在大咯血时,如患者咯血突然停止,出现胸闷、极度烦躁、呆滞、目瞪口呆,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抽搐等症状,则为咯血窒息的表现,应立即清除积血,保持气道通畅,取头低脚高45度俯卧位,并叩击背部,以迅速排出积血,清除和吸引咽部及气管内积血,必要时作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清除呼吸道内阻塞的血块和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自主呼吸。
2.5 饮食护理及活动: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大咯血期间禁食,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咯血停止后可进低温流质饮食,每次适宜量为150~200 ml,并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及水果,防止便秘,避免引起咯血的诱因。大咯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咯血停止后帮助患者床上进餐,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咯血停止1周后可做适当室内活动。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正确咯血:呼吸道内的痰、血应尽量咯出,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对年老体弱、有咯血史且咳嗽无力的患者应重点观察,及早发现咯血的先兆表现,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大咯血时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减少肺活动以利止血和健侧通气,并可避免咯血时血液流入健侧,造成病菌播散。
3 讨论
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危象;急救;护理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处乙酰胆碱传递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表现为晨轻晚重,疲劳后加重,经休息后有所恢复[1] 。肌无力危象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肌无力而窒息或呼吸功能不全死亡,其病死率可达15%~50%[2]。本文对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的护理进行分析,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993年8月至2006年8月我科收治重症肌无力病人50 例,其中突发肌无力危象8例,占16%。8例肌无力危象病人全部行气管插管术,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稳定后带呼吸机辅助呼吸顺利送入院继续治疗。其中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7例好转出院。
1.2急救护理方法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肌无力危象的特征是进行性呼吸困难,处理的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病人有效的通气量。本组病例中全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可见机械通气对抢救肌无力危象成功的至关重要。
1.2.2呼吸道管理①气管插管后给予持续湿化及吸氧,采用气管插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湿化,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咳出或吸出,湿化量根据痰液的黏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时调整[3];②保持足够的潮气量及气管的妥善固定囊气,气囊应充气,4 h放气一次,每次15 min;③放气前后应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给予1 min或2 min的纯氧吸入。吸痰前后给予湿化气道1次。在翻身拍背后及雾化吸入后充分吸痰,预防肺部感染。
1.2.3控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诱发肌无力危象的常见原因,当危象发生后又加重了肺部感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本组病例中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肌无力危象死亡的主要原因,宜选择有效的广谱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类。忌用氨基糖甙类、多黏菌类、四环素类抗菌生素。因这类药物能减少神经-肌肉接头部乙酰胆碱的含量,加重病人的肌无力症状[4]。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并从呼吸螺纹管内腔取标本作细菌学检查,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1.2.4心理护理当病人意识清楚时,对周围环境的改变紧张气氛和使用呼吸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濒死感。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病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转归,以和蔼沉着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给予病人安全感和信任感,使病人和家属积极配合,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因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无法说话。我科护士准备了护患交流卡片,卡片上书写常见不适和需要,病人可以指点卡片上的内容,以便护患之间进行交流。
1.2.5 入院过程护理入院前做好病人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吸干净痰液。接上便携式呼吸机,把病人搬到车床上,安装好护栏。准备好抢救箱、呼吸机、呼吸囊,以防入院途中病情变化。入院时由当班医生、护士、护工护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到专科病房后,做好详细交班。
2结果
经过急诊科积极抢救及专科病房的继续治疗与护理,8例患者中有7例好转出院,死亡1例,该患者死亡于肺部感染。
3讨论
重症肌无力危象一旦发生,病势凶险,发展迅速,且预后严重,临床上若疑为重症肌无力危象,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施行气管插管维持有呼吸及高质量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5]。预防肺部并发症是缩短插管时间的主要因素。翻身、拍背、吸痰及气管内湿化可以减少肺炎及支气管炎的发生,早期气管插管可增加潮气量和适当提高呼吸,正压可以帮助预防肺不张,同时入院过程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维持呼吸。护士面临方方面面诸多医嘱,在熟悉病情的基础上,掌握主要治疗环节,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忙而不乱,高效率的护理工作,在抢救的同时,要求急诊护理与基础护理并施,并做好病情观察和抢救记录。MGC患者呼吸麻痹,严重缺氧引起强烈的恐惧、焦虑、濒死感。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情绪稳定,减少耗氧量,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将MGC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6]。
参考文献
1郑少君.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的观察及护理.医学临床研究,2006,23(4):602.
2张效公.胸处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35-436.
3张兰娥,霍梅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3,17(12B):1430.
4李晓波,张其刚.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危象的急救与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