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总目标,在时间单元或活动单元授课计划中,具体分解为:自然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自然科学知识经验的培养目标;自然科学方法的培养目标。
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自然科学培养目标
2.1科学情感态度。
2.1.13-4岁。(1)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2)喜爱动植物,能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3)开始表现出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乐趣。
2.1.24-5岁。(1)幼儿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2)喜欢探究周围的自然界;(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4)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1.35-6岁。(1)幼儿喜欢并能较长时间参与科学活动;(2)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3)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4)能集中于自己的制作活动。
2.2科学方法技能。
2.2.13-4岁。(1)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2)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3)能通过观察知道物体数量的差别;(4)能以词汇或简单的句子以及非语言方式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5)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2.2.24-5岁。(1)能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发展观察力;(2)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3)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4)能以自己的语言及符号、图像等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5)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2.2.34-5岁。(1)幼儿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2)喜欢探究周围的自然界;(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4)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2.45-6岁。(1)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2)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3)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并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4)能以语言与符号、图像、数字等方式与成人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方法,表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愿望;(5)继续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并能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功能。
2.3科学知识。
2.3.13-4岁。(1)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2)观察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3)观察常见的几种无生命物质,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4)观察日常生活中几种人造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
2.3.24-5岁。(1)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观察简单的理化现象,获取感性经验;(3)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有关的具体经验;(4)了解不同环境中某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过程;(5)了解周围生活中的某些科技产品及其与人们的关系。
2.3.35-6岁。(1)获取有关季节与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初步概念;(2)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3)初步了解各种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了解能理解的或能接触到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阶段自然科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3.1以国家学前儿童自然科学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时制宜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单元体现出季节性的变化,在体认中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例如: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发芽、开花、结果、凋零、变色;动物冬眠、夏天退毛蜕皮、候鸟的迁徙;气候冰霜雨雪、温度变化,在自然科学教学单元设计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这种季节性变化结合起来,让儿童体认自然科学知识。
3.2以国家学前儿童自然科学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例如黑龙江省林区幼儿园就可以针对林区林蛙、树木以及林区特有的花卉、果实特产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是临海城市幼儿园则可以通过海里的动物、植物组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2
一、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著名的心理实验。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如:我在教学《春夏星座》一课时,由于受时间、季节、空间等诸方面的限制,又因星座是远离学生生活,远离现实的一种自然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文字图片的东西较多,相互联系运动的表象很少,无法使学生细致全面地时行观察。因而我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观察提供几十幅动、静态图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教给他们观察辨认春夏星座及银河方法,使学生很快归纳出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恒星、地球自转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缩短时空距离,在显示事物发展变化中有独特的功能,在展示动植物运动情况方面优势更大。
二、有助于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电教手段以形、声、光、色相结合,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耳朵的科学》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耳是怎样听到声音及各部分的作用,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逼真的声象,再现了耳朵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即: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三块听小骨传给子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使我们感知到声音。声波振动传播原理及听神经接收反馈原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法为情趣盎然。
我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条件,课上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其条件,然后在录像的指导下做实验,使学生实验有指导、有目的,在实验探索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知识认知的过程,并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分组实验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填充一些无法在教学中得以完善的实验,还能够指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计算机的模拟和演示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实验的。特别是有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才有意义,否则则是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学生更是得不偿失了。
三、有助于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自然教学中,“解暗箱课”的课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时,向学生谈话: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会发生什么情况?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作出:全身各处都有血管,血液在不停流动的假设。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提供相应的网址、相关的素材,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提供学习的评价标准)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作出血液循环器官的其他假设,如: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的作用等。然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进而解释人生病时为什么输液比打针疗效快?(输液是静脉注射,打针是肌肉注射时)为什么打针又比吃药疗效快?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3
关键词:社会科学; 科学化; 实证研究; 社会技术; 循证实践; 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107-10
一、引 言
理论与实践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分裂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论与实践更多是统一的,理论就是最高的实践。到了后来,理论与实践逐渐分离开来,普适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两者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文艺复兴后,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将理论研究分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以工程的形式将理论付诸实践,使实践成为了“理论的直接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为统一理论与实践、缩短两者的距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但是,这种弱化实践智慧,将实践转换为理论应用的途径,只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暂时地将理论与实践关联起来。自然科学主要与物打交道,理论与实践均具有更多的客观性与规律性。理论研究者生产知识与技术,实践者应用知识与技术,两者并行不悖,易于统一。在其他非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理论并没有那么容易转化为实践。如果将整个人类的学科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科学门类,即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军事学等)与人文学科(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并按其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时间顺序形成一个学科序列,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大致的规律,越是接近自然科学一端,理论(或研究)与实践越容易统一、实践越容易转化为理论的应用;越是接近人文学科一端,决定实践的不可控因素越多,理论(或研究)与实践的距离越远。
但是,在自然科学一统天下、科学精神成为主流的时代精神之后,所有学科均被成熟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所吸引,呈现出一定的“物理学崇拜”情结。它们开始向成熟的自然科学靠拢,试图使自己更为“科学化”,以享受成为一门真正“科学”所带来的光明前途与荣誉、地位。这一“科学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本质上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化”的过程。它的实现主要划分为三个步骤(见图1):(1)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化”。各门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中独立得较晚的科学,如生物学、医学等)效仿成熟的自然科学,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实证研究,以观察、调查、测量、实验等实证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这一轮“科学化”的结果是,很多的“学科”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世所公认的“科学”。(2)应用研究领域的“科学化”。各门学科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化”的顺序,逐渐实现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化”,形成了所谓的“自然技术”或“社会技术”。(3)实践领域的“科学化”。将主要以常识、经验为指导的实践,转化为主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最终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工程”与社会科学的“循证实践”。
二、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路
(一)实证研究:基础研究的“科学化”
在物理学、化学等取得巨大成功后,它们成为了最早的效仿对象。比较早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始“科学化”进程的学科是生物学(以至于它很快成为了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生物学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观察法、分类法、比较法等展开研究,基本上无法运用成熟自然科学标志性的实验法、数字量化等方法。直至17世纪左右,生物学才逐渐引入实验方法。比如,哈维进行了血液循环的实验,黑尔蒙特进行了桶插柳树实验。但那时的实验法仍然非常简单,没有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直至19世纪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生物学才开始真正大批量地引进并使用实验法。利用层析、电泳、同位素示踪、X 射线衍射分析、示波器、激光、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在生理学、细菌学、生物化学、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相继展开实验研究,并先后将这些分支学科转变为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4
科学主义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国内学者经常引用《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的定义,主张将自然科学方法推广应用至所有领域,并认为只有运用自然科学方法才能有效获取知识。韦氏定义具有权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完全遵循这一定义,而且韦氏定义本身存在片面性,并没有完全概括科学主义的内容。鉴于此,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对科学主义的三种看法:其一,人类知识的典范就是自然科学知识,它必然是正确的,且应该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以解决人们面临的所有难题;其二,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一切领域,且只有通过自然科学方法才能高效获取知识,这也是韦氏词典中重点强调的;其三,一切领域都应遵循科学精神。这是我国国内科学主义研究的现状。而国外学者对科学主义定义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约翰韦莫斯认为,可以把唯科学主义看作是一种信仰,并认为只有通过现代科学及现代科学方法,才能获得能够适用于任何现实的科学知识。还有人认为,科学主义既是一种科学观,又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信仰,自然科学因其权威性、有效性、严肃性成为人类最有价值或是唯一有价值的知识。综上可知,自然科学是唯一真正的科学知识,是最具权威性的世界观,高于其他一切生活诠释,并且只有通过自然科学方法才能高效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理性分析,即把对象分解还原至最小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部分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运用科学方法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经验原则,这是进行观察、假设以及实验并再次观察的客观需要;第二,数量原则,数量方法是获得精确测量的必要手段;第三,机械性原则,科学方法通常采用抽象化形式表示对象的因果关系,而要实现此目的,就不得不对反复出现的行为进行意义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总结为普遍规律或者方程式,用以描述和解释这些行为;第四,科学促进进步原则,这是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理论,将其视作一种精神,是探索意识中固有的原则。
二、科学主义教育观
科学主义教育观在科学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学者主张用达尔文进化论审视教育,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中,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人性,当然也就不存在永远不变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质,因此,教育应更多地将人性和社会变化纳入考虑范围,教育内容应更加贴近实际社会生活。科学主义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美各国。科学主义教育将对人的智力以及潜能发掘作为教学目标,并认为尽可能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是教育应有的功能。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教学内容上主张科学教育,而科学教育的成分又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这就使学校在开设课程上出现重理轻文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又以迅速高效地获取知识作为选择标准,教学研究也过分依赖自然科学方法,使科学主义教育侧重对实用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倡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另外,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强调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看重事物的工具价值。因而,如果对科学主义所推崇的这种工具价值观不予批判,就很可能会使科学技术被错误利用。
三、科学主义教育观的特征
(一)科学主义教育内容的唯科学性
科学主义坚持,科学知识是客观确定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是一种超越人的客观存在,而人性就是个体的科学理性体现,人存在的作用就是充分运用理性认识探索客观存在的科学知识。在探索过程中,人应避免受其价值理性和非理性的影响,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状态,同时人应充分相信并服从由理性认识探索而来的科学知识。在科学主义教育观中,人应具有科学理性,其存在意义在于认识及服从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存在客观规律,是一种能够计算的确定因素。基于此,科学主义教育观的教学内容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尤以自然科学知识为重,以突出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科学主义教育方法的计划性
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时,首先,应隔离对象并进行分析,假定对象处于一种理想化状态;其次,简化对象后,利用数学公式将其明确表达出来,即将对象数量化;再次,对象最优化,自然科学方法论认为,一切规律反映的都是一种最优状态,而不是对现实状态的一种反映;最后,步骤程序化,具体实施时应严格依据制定的步骤执行,中间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科学主义强调方法的标准性、定量性、最优化以及程序化。科学主义教育观同样主张,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自然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将学校教育分为多个层面,并制定相应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定量分析,得出不同计划方案,综合考虑比较后,选出最优方案。由此可见,科学主义教育观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三)科学主义教育观追求工作效率最大化
科学主义教育观认为,人是具有科学理性的,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运用定量化、程序化、理想化等方法选择最佳教学方案,以实现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因为效率的本质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追求效率也就是追求最大化标准,而学校要想提高其教育工作效率,就应减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无用功”,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并确立量化标准。如教师工作效率量表、学生进步量表等。通过这些量化标准,促进学校教育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四)教育组织结构的单一科层制科学主义的组织结构采用单一科层制。韦伯指出,科层制就是在理基础上建立的一套权力机构。这与科学主义的思想一致。科学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唯一组织结构就是科层制,无论是学校行政还是教学管理,都应建立一个由上至下的权力层次结构,如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教师-学生的层次结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严格的管理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师手册等。
四、结语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5
【关键词】小学 自然科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9-01
在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并且有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因而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1]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自然科学教育的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对其实行相应的改革。
一、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却忽视了自然学科的教学。这就导致学校在分配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时候都优先考虑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自然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2]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来看,很多教师对自然科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照本宣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新课改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优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最终将流于形式。
2.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教学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
自然科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配置专门的实验室,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由于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因而相关的设备设施也是非常缺乏的。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虽然配置有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规模都达不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甚少使用到实验室。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教师仅仅根据书本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严重影响了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是非常少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以及配置的相关参考书,口授已然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3]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实验,所学习到基本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这已然无法满足自然科学教育的要求。
3.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所带来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改革的实质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虽然实现了创新,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改善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加大自然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求各个学校逐渐完善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得自然科学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其次学校需要意识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小组,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4]最后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使得学校的实验室能够得打充分的利用,并且通过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
2.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根据当前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实行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对新课改有正确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除此以外,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的教学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区在中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自然科学课。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逐步完善中学的学科设置,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在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和教学目标想结合,有效的利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结论
现阶段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自然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深入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教育。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情况来逐渐改善自然科学教育情况,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5]
参考文献:
[1]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1,1(03):53-54
[2]吴月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科普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12):41-42
[3]潘紫燕;浅议小学科学课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6(06):26-27
自然科学应用范文6
9月28日上午,山东省科协在济南市隆重举行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颁奖大会。会前,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专门听取了省科协党组的专题汇报,并就有关问题作出指示。受高晓兵委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刘玉功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曙光教授,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医科院、山东师范大学领导出席会议。主办单位及省级学会代表、各高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媒体记者共约1700人参会。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评审委员会主任、省科协党组书记燕翔主持会议。
山东省医科院党委书记、省科协副主席韩金祥宣读省科协关于表彰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单项最高奖的决定。刘玉功逐一为荣获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的5位科学家颁发了证书和奖牌,勉励他们继续在岗位上更好地为山东省科技进步服务。
获奖者代表、山东大学陈子江教授宣读了《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大会还通报表彰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和具有科学创见的23名“山东省突出贡献科学家”。
在颁奖大会上,燕翔介绍了设奖情况。他说,设立“山东自然科学最高奖”,就是要打造山东的“诺贝尔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采用学会推荐的方式初选候选人,其“学会推荐、同行评议”的形式正是参照了“诺贝尔奖”的评奖流程。具有推荐资格的专家,都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专家,譬如该学科领域的省级科研院所的院长、所长,省级学会理事长、驻鲁院士等,每人限推荐1人。评奖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平,对学术不端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表彰的目的就是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勇攀科技高峰,在社会上进一步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