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店管理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店管理技能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1

培养英语综合技能是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的英语技能。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教学要想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并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超越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从知识本位、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成以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

1、基于专业调研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

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越贴近毕业生岗位需要,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越强、对职业的期待吻合度越高,越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在英语课程设置、英语综合技能培养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根据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群)工作过程进行设置和开展,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①酒店基层岗位服务英语:前厅服务英语、客房服务英语、餐厅及酒吧服务英语;②酒店基层管理服务英语:酒店基层沟通与管理英语;③二线部门服务英语会话:酒店管理英语;管理层还需具有较强的阅读、翻译与写作能力。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在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的英语技能:强化听说);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成长所需的英语技能/提升到更高层级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强化写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成长。教指委(2008)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鉴于此,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的总体目标也分为两部分,基础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策略

(1)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的序化

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未来职业岗位需要,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序化要求强调技能主导性,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真实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①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结合实现应用化。基于旅游业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各个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②教学情境与职场情境呼应,实现职业化。以《酒店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岗位调查与分析,我们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的岗位群涉及了礼宾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商业中心服务、康乐服务、处理投诉服务等工作任务,我们将这些工作任务整合,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项目为引领,以服务流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饭店工作英语职业资格标准,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工作流程之中。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岗位活动,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课堂设计。

(2)校本教材的开发

为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下的英语综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针对学院酒店管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酒店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和现有酒店英语类教材仔细阅读,按照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以提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地编写了两本手册。《酒店英语交际手册》包含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各个职业岗位需掌握的口语交际用语,如前厅英语服务日常交际用语、客房英语服务日常交际用语等;同时也涉及酒店的一些基本服务知识和酒店知识,如酒店英语词汇汇总、酒店各职位英文简称等,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实用英语写作手册》在类别上尽量做到全面、实用,目的是教授学生写各类实用英语的本领,包括了如何写贺词、通知等。写作实例全部取自于酒店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实例,熟悉各类语体的特点,之后以课后练习为例进一步强化书写各类实用英语文体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英语技能满足并服务于职业岗位的能力。对此除了教学辅助教材的编写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非常关键。①教学组织项目化。在酒店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项目为引领,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岗位活动,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并依据活动项目创设主题学习情境,以主题学习情境为载体,设计岗位工作任务,模拟现实酒店的运营状态,在职场情境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酒店英语》的教学任务,在师生共同组建的酒店里,进行工作体验,语言交流,反思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职业岗位活动中使用英语表达交流的能力,实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②技能要求分层化。酒店行业需要各种层次的酒店英语人才,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学生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对未来职业成长的渴望等也不尽相同。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又要考虑其职业成长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分层化的教学模式使这些都成为可能。分层化教学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分层,更应突出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层上。③教学方法多样化。基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应完成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酒店英语职业技能和酒店英语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的方法应该追求多样性,尝试推陈出新。教师尝试在课堂上采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如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趣味英语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通过分析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英语技能的不同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课程评价方式有所不同,构成学生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考核除了要通过考试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多角度对学生的语言交流技能进行综合测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平时主动学习,更将对培养学生刻苦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试卷的难易程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额外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此外要打破过去仅通过一张考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期末考核注重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论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2

[关键词]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师资 教材 实训项目

一、专业师资建设

通过多途径搞好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做法,酒店管理专业也将多途径建设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1)筹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局、旅行社、星级酒店负责人、学者型的酒店经理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成员。(2)聘请旅行社或酒店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业界精英为客座教师,每年至少请他们进行一次专题讲座。(3)配备优秀的校内老师,保障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4)培养专业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选派实习老师定期到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5)积极引进酒店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兼备的高职称师资。(6)加强在编教师的酒店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选派实训教师去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学院进修和到国内知名的国际酒店集团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又能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同时培养的学生还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教材将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酒店专业的系列教材。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所选择的教材要能够明确高职教育“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在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用教材,突出专业实践训练。(3)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本位,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材建设。实践课程教材要提供某些在理论教学中未讲授而在实践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在介绍设计步骤和具体方法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系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等两大类。

1.建立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训模块得以实现的前题。为满足系列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计划利用从申报到招生的一年时间完善涉外旅游系现有的“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1个前厅服务实训室、1个中餐实训室、3个客房实训室;增加1个中餐实训室、2个西餐实训室、1个酒吧实训室、1个多功能宴会厅等,以求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入实战的工作环境中去。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队伍将以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为主,以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辅。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达到传统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顺利实现由“理论――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酒店行业的专业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因此,除了在教学中扩大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为了强化就业岗位适应性,专业将以职业能力为本,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实行“双证”(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考核制度。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自2005年起,在学院涉外旅游系的努力下,涉外旅游系相继与一些经营管理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衷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企业签署了实训基地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包括: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福州景城大酒店、泉州酒店、泉州悦华大酒店、南安酒店、厦门牡丹大酒店。于2005年起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始接纳我系学生顶岗实习,为其提供前厅总台、商务中心、预定中心、中西餐厅、客房等相关的顶岗实习岗位。通过顶岗实训,将校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基本技能,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企业也通过无偿提供设备,充实校内实训基地。

涉外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将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创立的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兼顾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既让学生能够轮岗实习,在不同部门得到锻炼,又能与酒店对人力的需求相适应。

涉外旅游系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悉尼酒店管理学院建立“2+1”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依托这种合作,已把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至澳大利亚,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平台。

四、实训项目安排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专业有意识地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穿插学生上岗实习的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上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1.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多数相关课程都排进了实训室,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

2.采取多种科学的实习实训形式

(1)认知实习。认知型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在进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之前,带领学生进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了解酒店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形,让学生对酒店业在感性上有所了解,开始从实践中认识酒店业,以便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2)日常模拟实习。主要利用自身的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环境,如模拟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在实操课和课余时间去参加实习实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海交会实习。安排学生在每年的“5•18”海交会和“6•18”到酒店参加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一个月。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熟悉酒店基本运作和对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所在实习岗位的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毕业实习。安排学生直接参与酒店主要部门的服务或管理工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多接触几个岗位,努力掌握每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工作要领,亲身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

(5)不定期的顶岗实习。校外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对学生实行“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一种“学校 +企业”模式的教育氛围下,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应以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具体落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3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建设方案

1.构建质量标准

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图1),突出对学生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重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层化能力标准,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先进的课程内容,形成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拟和跨行业能力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教学也就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见表1)。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1.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培训,培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组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讲授有关酒店的情况,使学生在还没有步入酒店的时候,就能对工作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高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未来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角度强化学生对提高自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通过新老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最后,要把自学能

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应用、验证并不断总结修正,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策略。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3.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学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间深度合作。例如从2007级学生开始,每年推行一个“双证融通”试点班,尝试“2+1”、“1+0.5+1+0.5”、“1.5+0.5+0.5+0.5”等各具特色的“工学交替”教学安排,提炼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经验,积累典型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成果,并不断进行推广和实践。各种不同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克服学校教育脱离酒店企业生产实际的单纯式学历教育。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文化特色明显体现,同时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行业企业资源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以此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构筑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4

[关键词]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教学 优化

[作者简介]王华(1967- ),女,广西荔浦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王金叶(1965- ),男,甘肃民乐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42-02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对旅行食宿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酒店行业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旅游度假型为主向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商务、自助等多种类型共存发展转变,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为方便、舒适、专业的服务。酒店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根据行业需求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专业型的复合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全方位优化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专业、系统、完善的课程教学对于专业培训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在课程教学上基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及特点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众多能力的综合。个人素质是人们在一定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个人能力,是人们从事某职业的素养条件,决定了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和本能的职业判断力;专业能力是与人们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人们从事自身职业活动的必备条件,是人们成为行业专家的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与人们从事的专业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人们工作及职业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称为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越强,其发展潜力越大,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空间越大,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越强。酒店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职业能力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忠诚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职业素质。个人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决定了人们职业能力的水平,决定了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成就;强调从业者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承受力等。在对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的访谈中,总监们普遍反映在酒店行业里,员工对酒店职业的热爱、从酒店服务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找工作乃至生活的乐趣的个人能力是酒店行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个人职业素质才是当今酒店最看重、最需要的人才素质。酒店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从业的经验,强调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才能在酒店行业有长足发展,这都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个人职业素质。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职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成为行业能手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酒店从业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核心能力。酒店行业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酒店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酒店企业越来越希望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成为既懂操作又懂管理的专家型复合人才。

3.学习能力。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人们有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核心内容,学习能力也是酒店行业对员工的一种新要求,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让酒店从业者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思路。随着客人对酒店在信息管理、技术革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员工需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提升运用计算机能力、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能力、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等学习能力。

4.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与人们从事的专业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是所有专业都极为重视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适应社会、跟人交往、与人合作、进行良好沟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酒店行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行业,服务人员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客人,要面对客人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要与客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为了酒店服务的顺利进行,酒店企业还要解决与同行业及其他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这都需要酒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保证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保证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酒店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越来越呼唤职业从业者的出现。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必须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区别于其他传统学科及专业实行全方位的优化课程教学,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才能越办越好,才能为酒店企业提供后续发展的人才资源,酒店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薛艳,姜红.基于服务绩效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服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考[J].高教研究,2012(19).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技术;分析

1.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智能化技术获得明显提高,导致企业对电网关键技术的需求逐渐增高,而电网技术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技术,其不仅与企业未来发展建设存在联系,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这一状况下,就应运营先进科学设备以及技术融入到电网智能管理中,并将企业电网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前进[1]。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电网技术想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现已受到人们广泛支持和关注。

2.电力企业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特点分析

企业实现智能电网技术建设主要是为将传统的电网技术进行优化的一项过程,并通过采用先进科技提高信息数据的获取力度,因此该技术的使用其具备坚强、优质、自愈、兼容、互动、协调等特征,是实现电气企业智能电网技术的关键。

2.1 坚强性

电网抵抗攻击能力较强,其加强点主要变现在其可以接受非人工和人工供给,并对所受到的伤害起到抵抗作用,此外,还能有效的确保企业电网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2.2 自愈性

该特点主要是指采用智能电网后其可自行实现自我自愈功能,并对系统内部故障进行自动排解,并根据故障特点实现自我修复,充分展现出智能电网自愈。

2.3 优质性

这以特点主要体现在电网点能质量中,其所要求电能必须是高质量电能,可以使电网用户获得高质量电能,并提高电能的可靠性。

2.4 互动性

互动性主要展现在电力企业电网用户中,并在电网运转期间对用户装置实施相互交换的一个过程,可在这一作用中充分实现电力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2.5 兼容性

在智能电网技术中发电装置充分展现出其兼容性,在该装置中不但可以进行集合性发电,还能实现扩散式发电等,这些电源都充分符合用电用户的电力要求,具备多样性的特点。

2.6 经济性

充分实现资产优化特征,确保实施使用过程中可以作为优化配置,并有助于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减少成本[2]。

2.7 集成性

智能电网中集成性主要表现在内部信息系统中,其中包含了在维护、配电管制、流量管理、企业规划、市场营运等,均包含各种信息系统,具备较强的集成性。

2.8 协调性

协调性重点显示在电力市场中,确保智能电网关键技术获得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其规范性、标准化以及加强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电力企业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分析

3.1 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

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中,就能有效的将电网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发展中,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电网信息资料实现智能信息化,并通过电网发电厂进行输电配送,直至电网终端用电;其中每个环节均要该技术形成一个保障系统,同时采用该项技术在企业智能电网中给予运行的优点较为显著,首先,由于该项技术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当前企业智能电网中的数据信息量较低,数据化系统还未获得完善,因此采用这一技术利于为智能电网技术提供一个数据信息保障中,而数据信息量的大小重点在于企业中电网的技术含量[3]。其次,可以采用SAO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给予集合操作,并根据信息特点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利于将数据进行分类[4]。最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运营、销售、人力资源、生产等在企业信息实施调节整合,还可以构建信息处理平台,并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企业运营量,利于把电力企业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储备,大大提高了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3.2 参数量测技术的运用

在智能电网中运用参数量测技术,有助于为电网操作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该技术是电网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关键环节,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是目前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智能电网系统中各种信息在进行转换,转换成各种数据信息,并根据信息特点进行分类整合,利于电力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处理。同时采用该项技术可以真实的显示出电网装置的操作状态,反应其操作状态是否稳定,并全方位反映出电网装置的安全性、稳定性。此外,可以对智能电网中的数据进行直接读取,并对系统中不同计量装置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降低电网中数据障碍的出现,提高障碍处理效率。最后,电气企业如采用参数量测方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观察是否存在用户偷电情况,并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对各个用户电量进行有效分析,并时刻与用电用户保持沟通交流,加强企业用电服务效率;经过把数据信息真实反应出,才能在智能电网中有效的运用参数量测技术,合理构建企业电网处理平台。

3.3 网络拓扑构造的运用

计算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充分显示出网络拓扑构造的重要性,电网中运用网络拓扑构造利于加强电网运行操作、建设和发展,是电网运行操作的基础;其重点可以将电网中的在故障因素降至最低限度,并能较快的恢复电力企业电网运行,消除影响电网运行的障碍,保证电网顺利运用。同时网络拓扑构造技术在使用时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如:可采用全新方式重新实现环式降压配电,并同时可以使电网电路间电流的交换,以及使电流形成环形线路。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中电网障碍,并对障碍进行及时清除补救,防止因此故障因素致使电电网运行受到影响。

3.4 电子设备的运用

企业智能电网在运行期间,需要采用大量柔性输电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运行操作,这两种装置可以确保电网在运行中其质量可达到指定标准,并对电能质量进行较好控制。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一技术解决用户因电量按不达标的问题引发的投诉,可以在用电用户满意状态下保证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技术,要想提高该技术的技术含量,就应在电网技术中采用先进的电子设备、网络拓扑构造等核心技术,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未来道理上较好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春.智周万物网络天下――记《智能电网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0(20):120-155.

[2]韩绪鹏,李道霖,尤丹丹.智能电网与高职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10-231.

酒店管理技能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能力 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致使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过剩了”。事实上,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看,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没有过剩。我国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此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年,毕业生为212万人,就业率仅为70%左右,2010年毕业生为660多万人。就业率也在70%上下徘徊,一方面就业机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出现就业难,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一)就业观念滞后。受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是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面对今天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盲然失措。“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再加上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二)缺乏就业指导,就高校来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等基础性能力的培训,忽视对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性能力培养;二是注重毕业面试、就业推荐,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是注重就业政策、信息公布,忽视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四是注重校内就业指导师的指导,忽视与校外人才公司,进行就业指导市场化运作。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面对现状,寻求对策,积极应对,上下联动。

(一)政府应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建立、规范、完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社会职业培训体系。要加大财政投入。企业、学校、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通力协作,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问题发生。

(二)企业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国外企业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英国大学的三明治年项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在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工作一年并将工作结果记入学分,使他们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知识用到“真实”的工作中,并在“真实”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应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信息和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发展引导做好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型教育。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介入高校教育,知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要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多形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

(四)大学生应增强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性。大学生要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三、强化实践教学是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实行开门办学,强化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强化考核,让学生依兴趣爱好自己选题,收集资料,独立进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数据的归纳整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增加经费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目前,高校设备仪器陈旧、实验室空间有限,经费来源紧张等,给实验课的开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原解剖教学三人用一具尸体,由于尸体成本猛涨从原300元一具到一万元一具还买不到,故现在四五十名学生解剖一具尸体,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失去动手的机会。所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增加经费来源和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三)加强校企联合,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高校应将企业纳入到培养体系,全面参与学生教育培养活动,并将企业实践扩展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有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实行实践教育载体多样化。高等学校可通过加强导师制管理,以及举行专业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实践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