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1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模块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课程门数繁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学生负担过重,知识陈旧。优化课程体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口腔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其中公共基础模块又可细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窗口课程(英语、计算机)模块[2]。这种课程体系,充实了基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临床专业知识的三维知识结构的统一、协调,把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适应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符合现代医学的重点从个体疾病的治疗向群体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转移的特点,体现了医学的服务性、社会性。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加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灵感的激发。对每一模块中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重复,合理安排交叉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及时补充学科发展中的最新动态,从而让学生能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2开设大量选修课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重大都在80%以上。选修课作为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以自由成长的空间。结合口腔医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设置三大类选修课:第一类是早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文学艺术、心理学、摄影、法学类;第二类是科研类选修课,主要包括:临床科研设计、实验动物学、循证医学等;第三类是专业选修课,如牙合学、口腔生物学、美容与整形、组织工程学等。
3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验环节中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时间。对实习的考核,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核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并重,强调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医生责任感的感悟[3]。
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机械性记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常见的有:PBL(以问题为中心)法、案例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标准病人教学法等。我院2009年起尝试在临床教学中鼓励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基础和临床的界限,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形成科学概念,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口腔医学的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2
例如,口干症的病因可以追寻到口腔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口腔软硬组织病变,多种口腔黏膜病或系统性疾病相关的口腔表现,颌面部感觉以及运动障碍,灼口综合症,包括三叉神经在内的口腔颌面部神经疾患,以及其它与癌症和/或放射治疗相关的口腔并发症。同样,越来越多的内科疾病存在口腔病理表现。例如,牙周病已经被内科学界确定为除眼、肾、足、血管、神经损害之外的"第六并发症"。因此《口腔内科学》作为关注内科学与牙科学之间的交叉特定研究领域有其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口腔内科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要归功于美国的莱斯特-柏克特博士。莱斯特-柏克特博士于1951~1972年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院长。他是影响深远的口腔内科学教科书的作者,并被认为是美国口腔内科学之父。自那时以来,在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在内,口腔内科学作为一门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已完全融入牙医学院的课程。显然,该科学的提出,标志着口腔学界已经有人用新的认知模式来联系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以及口腔健康对于全身健康的潜在影响。[4]这种从内科角度审视口腔疾病的观点,给口腔内科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对我国长期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三合为一的《口腔内科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2《口腔内科学》的定义
与其它学科的初创期一样,《口腔内科学》在学科诞生和成长的早期有许多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个特点首先反映在对它的定义缺乏一致性。在美国历史上提出了口腔内科学不同定义。最初,《口腔内科学》被最泛泛而松散地定义为"医学和牙科的交汇研究区域"。后来,由美国口腔医学会提出的《口腔内科学》定义为:"与口腔健康相关的齿科专业,关注伴有夹杂症的患者口腔健康,口腔颌面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4]。2011年《一份关于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国际性调查:第五届口腔内科学世界工作组会议纪要》中,记载了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定义,来自全球6大洲40个国家的200名口腔内科学专家参加了这一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国家之间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定义大相径庭;其中,印度的口腔内科学临床服务具有最大的范围,并且该国这一专业的临床医师数量相较于其他国家正大幅增长。尽管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国际上关于口腔内科学现状的描述反映了学界对"《口腔内科学》是一门连接牙科与内科传统领域之间健康问题的桥梁,是内科学与牙科学交界的牙科专业,关注于影响口腔及颌面部非牙科类疾病的诊治"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5]。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口腔学界对《口腔内科学》的定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学科结构基础上。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由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的牙科系,当时并无口腔内科学。1954年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将口腔医学从原有的十几个分科归为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和口腔矫形科学三大专业为主体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6]。自此,我国的《口腔内科学》形成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三合一"模式的传统概念,沿袭数十年。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口腔医学教学大纲对传统学科进行了一些改革,传统《口腔内科学》被分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和《口腔黏膜病学》等三门学科,但仍然没有顾及国际上《口腔内科学》新概念和定义的变化。本人关注该学科的起因出于对《口腔黏膜病学》发展前景的考虑。我国近半个世记的《口腔黏膜病学》临床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口腔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使口腔医学成为有别于大体医学而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原因。然而,口腔更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整体,因此,口腔医学无论有多强的特殊性,都在医学的大范畴之内。已经习惯于用局部眼光注视和处理口腔疾病的口腔科医师,必须转换视角,打破思维定势,将口腔疾病置于人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深化认识,提高疗效。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从事口腔黏膜病诊疗事业的口腔专科医师来说更显重要。为此,在邱蔚六院士组织编写的《口腔医学精粹丛书》系列里,本人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与国际概念接轨的《口腔内科学》,专门聘请了诸多内科学、传染科学、皮肤科学、精神科学、麻醉科学等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周病学等口腔各科专家合力完成。在该书的前言中,以本人的理解,将《口腔内科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口腔及口周组织健康和疾病的特殊学科,主要探讨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内科学原则以及采用药物进行口腔疾病治疗规律的学科"[7]。
3《口腔内科学》的学科界定
根据《学科学》理论,任何一个学科在其诞生和成长的早期都会因为学科概念和定义的不确定性带来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学科重心的飘移性,从而影响到学科存在的忽然性。换句话说,《口腔内科学》究竟涵盖什么内容?它的学科重点是什么?对它的学科界定必然影响到它在现有的口腔医学分科体系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病诊疗事业的口腔专科医师,我收集了新概念《口腔内科学》的发源地—美国1986~2001年出版的《OralMedicine》主要版本,发现它所涵盖的内容正处在一个"由粗旷到精细,由凌乱到系统,由平铺直叙到重点突出"的过程中。虽然对该学科的界定至今尚无定论,但已经迈出了逐步明晰学科边界、形成学科重点的征程。1986年由WilliamR.Tyldesley.等编写出版的《OralMedicine》包括了"口腔内科学介绍、口腔黏膜感染(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舌与唇)、皮肤疾病的口腔表现(扁平苔藓、大疱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疾病及营养异常(血管异常)、药物引起的口腔黏膜改变、内分泌紊乱、白斑及相关病变、感染性过度增殖及肿瘤、唾液腺病、牙齿异常、骨病变、几组常见症状的诊断要点"等等13大类疾病以及对口腔内科学定义的介绍。尽管有些粗矿和凌乱,但已明确提出《口腔内科学》的新概念,并且对该学科的内涵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8]。1995年由StephenT.Sonis,RobertC.Fazio,LeslieST.Fang.等编写的《OralMedicine》全书共16部分48章,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病人评估(病史、体检、实验室评估;口腔疾病诊断);第二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心率失常、心动过缓);第三部分:具有细菌性心内膜炎风险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细菌性心内膜炎、正在进行心脏手术的病人、已经经历心脏手术的病人);第四部分:患有内分泌疾病的病人以及怀孕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疾病怀疑病例);第五部分:肺部疾病的评估与管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结核);第六部分:患有胃肠道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胃溃疡、炎性肠病、肝炎、肝硬化);第七部分:患有血液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八部分:患有关节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关节炎);第九部分: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移植病人、性传播疾病);第十部分:患有神经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癫痫、脑血管疾病、颅面神经疾病);第十一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精神疾病);第十二部分:患有口腔黏膜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口腔溃疡性疾病、白色病损、大疱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色素改变、口腔软组织常见发育异常);第十三部分:患有肿瘤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良性肿瘤及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癌症化疗引起的口腔并发症);第十四部分:患有唾液腺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唾液腺疾病);第十五部分:患有颌骨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骨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第十六部分:患有口腔感染性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细菌感染及抗生素应用、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病毒感染)。该版《OralMedicine》极大地丰富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并且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9]。2001年SolSilverman,LewisR.Eversole,EdmondL等编写的《OralMedicine》则突出了《口腔内科学》面临的临床常见病和需要关注的重点疾病,将其分为:病人检查(病史采集、头颈部体格检查);带有夹杂症的病人(心血管疾病、肾病及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肝脏及胃肠道疾病、出血性疾病、恶血质、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及钙代谢异常、药物副作用);感染性疾病(感染与宿主防御的机制、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HIV、人类状瘤病毒及状口腔病变、乙肝、丙肝、细菌感染、口腔真菌感染、感染控制);软组织疾病(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免疫病理黏膜疾病、口腔黏膜及面部皮肤色素异常、口腔及面部肿胀、肿瘤、口面部肉芽肿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发育性黏膜改变、唾液腺疾病);面部疼痛及神经病变(感觉异常:味觉及嗅觉异常、疼痛机制、疼痛及行为、颞下颌关节疾病、头疼、口面部神经痛及神经性疼痛、非典型性面部疼痛、舌灼痛、区域性及牵涉性口面部疼痛、癌症病人的口面部疼痛)等等。与1995年的版本相比,虽然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大的变化,但学科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学科重心随疾病谱的变化而主动飘移调整的态势,是学科健康动态发展的标志[10]。
4《口腔黏膜病学》的归宿———新概念《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美国历年出版的《OralMedicine》可以发现,口腔黏膜病在《口腔内科学》的学科内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口腔黏膜病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独立发展,在几代口腔黏膜病专科医师的努力下,已经成为我国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口腔黏膜作为口腔的一部分,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不得不受制于口腔环境的影响,而口腔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又不得不受制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将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症状和病损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无疑有利于对口腔黏膜病的深入认识。但是,脱离了全身状况,局限于口腔黏膜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将视野禁锢在局部,这也就是以往口腔黏膜病的诊疗水平难有突破的重要原因。因此《口腔黏膜病学》要得到长足发展,根本出路在于认清它的学科群环境及其归属。新概念的《口腔内科学》正是通过内科学与口腔医学的交叉,将与口腔黏膜病有关的各种相关学科组合在一个学科领域中,从而为《口腔黏膜病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环境。换言之,在我国,《口腔黏膜病学》不仅仅可以作为《口腔内科学》的基础,而且由于《口腔内科学》(Oralmedicine)不仅存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学科群中,同时还在内科学、皮肤科学、肿瘤学、中医学等大医学领域的学科群之中。这一特殊的"学科群时空整体格局"决定了包含有《口腔黏膜病学》内容的《口腔内科学》(Oralmedicine)在医学学科布局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存在的必要。同时也决定了它的"依据全身,聚焦口腔黏膜"的"学科群时空迁移格局"。《口腔内科学》因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口腔黏膜病学》的归宿。需要强调的是,《口腔黏膜病学》回归于《口腔内科学》并不是简单的"归并",而是口腔黏膜病学学科"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机遇,它将为我国的口腔黏膜病学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写的《口腔内科学》不仅包括了口腔黏膜等软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口腔癌前病变和损害、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口腔皮肤联发综合征等内容,还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疼痛及神经疾病、涎腺疾病、关节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药物反应和变态反应等内容。具有"发自黏膜局部,强调全身",突出了围绕"口腔及口周组织"的"泛化"研究的特点[7]。
5《口腔内科学》的实践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覆盖面广,操作内容繁多,动手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口腔医学生到口腔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办“口腔医学”专业十多年以来,在不断进行摸索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口腔医学系研究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做到将基础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实验实训课的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临床见习与实习共4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4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实验实训课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系在实验实训课的改革中保证理论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课时,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和时间,还使学到的技术得到及时的练习和强化。同时我们在实训材料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雕刻实验实训课中,学生先通过视频演示学习石膏牙体雕刻技术,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导,学生掌握了牙体的解剖形态后,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石膏牙体的雕刻,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练习牙体的雕刻,我们把石膏换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质地较软,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雕牙兴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有了一定的雕牙技术后,再换回石膏牙的雕刻,这样学生就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实训室的开放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不再单纯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借此,我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了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实践操作的时间,还缓解了实验实训室短时间内集中上课的压力。
2.1过去学生只有在上实验实训课时才能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操作,按照实验实训授课计划,学生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段内上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室设备超负荷运转,如牙科综合治疗椅、牙科高速手机等,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实验实训室资源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在实验实训室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例如口内的Ⅱ类洞型制备、口修的全口义齿制作等,由于受设备的影响学生又不能带出实验实训室进行制作,往往出现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操作而导致实验作品差强人意。实验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实训室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重复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为以后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以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仅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学期同时开设,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往往无法胜任各种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实习前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里,互相检查,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医生和患者中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临床门诊,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临床实习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模拟培训,安排老师为学生具体讲解在临床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一系列的口腔技能训练,如口内的超声波洁治术、窝沟封闭术,口修的印模制取、牙体预备等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个查找原因,使学生逐渐适应医生的角色,为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
近几年来,我系为促进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水平,每年的上半年都举办口腔医学技能大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不同,比赛分年级进行,大一比赛内容是石膏牙的雕刻,大二比赛内容是26牙Ⅱ类窝洞制备和11牙上颌中切牙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同时我系还从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中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当年举办的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对口腔医学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去年的7月份,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腔技能表演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口腔技能表演赛牙体制备组个人一等奖、“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牙体预备组二等奖、优秀奖,窝洞制备组三等奖、优秀奖;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可喜成绩。
4临床见习与实习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因此我系领导和老师定期到实习医院走访,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实习医院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建立考核机制,不论在哪一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去年年底,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口腔医学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迎合学校发展,我系研究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设校内口腔医疗培训中心、建设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模式。我们期待这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春庆,刘冰华,韩俊岩.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9-104.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4
在口腔医学教育中,以理论学习—生产实习—参加工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下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实习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纽带。国内传统的生产实习以临床示教与带教为主要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口腔医学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采取了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期改变现下的生产实习模式,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生产实习;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式的变化,本研究对以往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在口腔医学教育中,以理论学习—生产实习—参加工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下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手段。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实习处于桥梁的地位,它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纽带。国内传统的生产实习以临床示教与带教为主要方式,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数时候学生只是作为带教老师的助手进行工作,角度不同,对一个知识或临床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也不同,这种“灌输式”或“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医学生的成长的。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由学至用这一过程中的主人翁,就变成了口腔医学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期改变现下的生产实习模式,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手段。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
树立精品教学意识,形成“三精”教育思想,包括精细的教学准备,如教室、教具、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活动等内容的准备。根据口腔医学的学科特点及专科生的生源特性,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建立循证医学、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如教学目标清楚、文字精练、色彩鲜明、图片典型、动画运用恰当好处;精彩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通过精湛的教学技巧、精辟的教学讲解,达到促进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各种临床场景,树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则是重点。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国外的高等教育中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主要方法为案例法(CBS)以及基于问题教学法(PBL),这两种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以医生的身份完成实习工作,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临床,在口腔医学教学中意义重大。案例法首先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哈佛大学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PBL法是目前国外医学教育中主要应用研究的教学手段,由于其以问题为中心,可以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知识的记忆较为扎实,理解较为透彻。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已有学校将其用于医学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针对口腔医学专科生的教学模式
1.专科生培养的特点
口腔医学专科教育主要是通过3年的全日制教育,使学生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对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掌握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掌握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由于其生源自身特点及培养年限较短,为期1年的生产实习则较五年制本科生及七年制本硕连读生显得更为重要。学生需在1年内完成身份的转换,且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因此,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更深的投入到生产实习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将知识最大化应用。
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针对专科生教育中的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这一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加速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组织教学团队编制PBL及CBS教学案例。通过临床含有症状、体征、各种检查以及详细病史的病例介绍,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针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共同讨论和制作典型的PBL及CBS教学案例。目为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开展PBL教学方法、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学生分组,每组3名学生,由同一名带教老师进行指导,然后就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并由1名学生详细记录针对教学案例各位同学所提的问题。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学生在讨论问题后,利用各种资源查找问题答案。查找问题并得到答案后,各组选派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及处置。第三,临床验证与总结。通过上述讨论后,由带教老师取适当临床病例进行实物化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某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并通过全程跟踪带教老师的治疗再次复习该类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及处置。记录总结,每周自己小结,每半月由带教老师进行讲评,每月全科汇报,并及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人力投入作为后盾;需要更多的教师从临床工作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国外经验表明,指导者在PBL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临床医师兼职临床带教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今后的临床带教中如何提高医生兼职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在实习中灵活应用PBL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在口腔专科生生产实习中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齐小秋,张博学,张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胡德渝.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8-211.
[3]乐江,余保平,宋思莹.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120-121.
[4]尹伟,范旭,胡德渝.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9):53-54.
[5]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3):10-11.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5
[关键词] 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7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是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独立进行口腔临床工作的能力较欧美国家毕业生有所欠缺。许多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及改革教育体系的必要性[1-3]。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患者对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据,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让学生治疗,甚至达到不让学生在旁边观看的地步,从而导致学生在临床见习及实习中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增加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制约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4]。在当今这种极为不利于口腔实践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技能,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腔医生的需求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院教务处研究与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该体系通过初步运行,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前伸化
1.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提前
欧美及日本等口腔医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教学中无不强调早接触临床,强调连续性实习。教学期间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呈阶梯式递增,有利于基础课和临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5]。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是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间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对口腔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认识,更不知道该做何种的准备。为此我院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增加了《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学》,让学生对卫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
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口腔专业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2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口腔科的实践中,通过当导诊、给带教老师当助手等,锻炼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在口腔科的社会实践对常见病、疑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将学习的专业课中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2.1 成立了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于未来的口腔医生,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而优秀口腔医生需要的实践技能又涵盖了很多的层面和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临床思维辨别能力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要求[6]。为了保障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我院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正畸与修复、口腔技工室等四个实验室;拥有口腔模拟教学系统、高级仿真头模、口腔综合治疗椅、铸造机、烤瓷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视频展示台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在模拟医疗环境中,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完成所有的口腔医学实验操作,并进行口腔临床技能训练。该中心是齐市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现代化口腔医学实验室,其设施与环境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中心还可承担本地区的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技能考试等任务,也可为本地区的口腔医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
2.2 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并与课间见习有机融合
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购进了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内科实验室),该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各种口腔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使其更适应在口腔这个狭小的环境内进行各种操作,也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医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触患者时无从下手的慌乱。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和提高综合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口腔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简单病例,从问诊,到临床检查、确诊、设计治疗方案,到最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实施治疗计划等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提高了综合性的临床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这样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在课间见习中,不仅强调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团队意识、交流合作、人际沟通艺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还可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培养爱伤意识,以此来弥补在纯粹实验室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项目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只是有实验课时对学生开放,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现象,我院增加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项目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选定并上报,实验室教师负责针对学生所报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根据实验室可开放时间将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名称及开放时间公布,根据报名的学生数进行实验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选择参加的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既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员性的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实验室资源。
我们体会到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根据实验项目配备实验指导教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给予评价,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实验的有序性。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目的,从而在面对患者时有足够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7]。
2.4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开辟了一批医疗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精湛、拥有优良师资队伍的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属医院外,我院还开辟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齐齐哈尔北钢口腔医院和哈尔滨市口腔医院等教学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的需要。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综合病例、疑难病例及医患纠纷病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就所提供病例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提前认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医疗的高风险性,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 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带教制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学年安排42周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实纲的安排,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每位学生的每一实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带教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导,由导师按照实纲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值班处理日常工作及急诊等。每一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以保证实习效果。
4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执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形势接轨,客观地评价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我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在毕业技能考试中采取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考核采取四站式,以实际操作、模拟操作、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检查、口腔特殊检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考核内容基本涵盖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实现了口腔临床技能的标准化考核。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与现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培养其医生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质量与发展。我院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对培养特色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云,王松灵.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张志原,曹霞,等. 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4]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等. 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70-71.
[5] 朱晓斌. 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45-746
[6] 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3):1-2.
口腔医学的地位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思考
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际是交际,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案例
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
形式:个人资料查阅、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
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要了解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A Land of Diversity”。
2: 在上这一节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及上网搜索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事先对这个世界大国做一详细的了解。
3: 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课堂活动 --上课时我将世界地图及美国地图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运用查阅到的信息,以看图填充形式让学生对美国的整个地理位置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弄清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所处的位置及美国主要城市等,为阅读理解做好铺垫。然后播放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者》,从喜剧中体会19世纪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工人的艰苦生活,由此引入阅读文章California。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在阅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阅读技能的提高。最后根据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设计了一个高考书面表达形式的写作任务,这个写作任务实际上是把阅读理解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最后的归纳整理,同时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了辅导。这节课由于事前让学生进行了信息查阅,完成起来会快得多。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城在第一代华人心目中是他们在海外建立家园、开创事业的基地,随着中国的强大,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国,这是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为自己祖国而骄傲。
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大国的关注,了解了美国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华人在外国的辛酸发展史,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体会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就是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实现目标,感受成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参与,教师起到“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肇中.《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6期.
[2]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德国在医学方面一直享誉全球,从1901年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 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全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半),并有很多医学院处于世界前列如世界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世界排名16)等[1],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国医生职业由于收入高、收入稳定和社会地位高等特征一直是学生争相向往的职业,因此医学生的培养一直精英教育。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5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及在中国医学院工作经历,总结和分析德中两国医学生培养差别,并以口腔医学为例分析,为我国医学生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生源
在我国,医学生源选拔主要是通过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和专业,缺乏对医学本身的职业性质和内容具体的认识。而在德国学生初中毕业的时候,大约14岁就要选择以后是读大学还是技校,他们选择的依据是每位学生都去将各种职业体验2-4周左右,然后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如果选择读大学就会进入高中的学习,不然就直接就读技校。德国大学入学是申请式的,学校然后根据学生的高中学习的综合成绩以及申请者的等待年限是否接受申请,由于医学申请人数众多,很多同学由于等待时间长而中途放弃,也有一部分边读另外一个学位边等待申请,此外还有边工作边等待的,这就很考验申请人的意志和兴趣[2]。因此,与我国相比,德国医学教育在生源方面更要求学生兴趣和其的总体素质,体现出精英教育模式。
二、学习安排
1.课程设置
德国共有29所综合性院校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德国高校之间教材,教学计划和大纲由各学校自我修订,最终国家通过国家统考的形式决定学生是否合格及是否能够从事医学职业。我国大部分院校以授课基础课程(第1-4学期)和专业课程(第5-10学期)为区分,德国目前课程设置中将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衔接,形成螺旋式教学,由浅入深螺旋式内容授课(Lehr-und Lernspirale)方式。此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与我国前两年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及体育等不同的是,德国高校不开设体育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英语选修课”[3],但是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或者学校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体育和英语。尽管没有必修的要求,但是德国不乏优秀的运动员,而且体格魁梧健壮,因为德国家庭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有一样爱好,此外德国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同时由于英语和德国同属同一语系,也使德国学生学习英语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德国医学生授课包括讲课形式的大课、讨论课、操作课程及实习组成。在全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生不能无故缺课百分之十五的课时。而且学生每门课程只有两次补考机会,第一次补考如果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需要和授课教授面试。以口腔医学为例,这期间还需通过三次国家统考包括自然科学预考试、牙医预考试和牙医考试。相比较于我国高等口腔教育的理念“在医科普遍性的基础上强调口腔医学的特殊性”[4],即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而后再进行最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德国的口腔医学从入学伊始,就突出了牙医的专业特色。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参加口腔技工的培训,比如在实验室里完成翻制石膏模型,假牙和全铸造冠的制备,而且实践技能的学习贯穿了口腔医学学习的全部过程,在前六个学期实习主要在口腔实验室中进行,而第七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在实习医生的带领下给患者进行龋齿填补,活动桥,牙髓-牙周的治疗,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自愿者,而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口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一方面,医生监督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以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自愿者参加的本次治疗是完全免费(通常洗牙等是健康保险不保或者只报销一半,而洗一次牙要300欧元左右),所以也保障了一部分自愿者来源。尽管如此,但是寻找志愿者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直接的操作学习也促进了口腔教育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而在我国,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相信在读或实习医生操作成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实习机会的前期。
2.学制
在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学专业是5年制或8年制的,毕业时分别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期间通过一次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执照。在德国口腔医学正常是5.5年制的,正常学时是11个学期分为临床前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按着教学计划在学习2个学期之前应该参加国家的自然科学预考试,5个学期之前应该通过牙医预考试,在10个学期之前应该完成牙医考试。学生通过考试,毕业时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因为德国医学目前没有本科学位。
从上可知,尽管德国各大高校教材和教学的自主决定,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内容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通过不间断的考试和考核使学生掌握本专业足够的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更多体现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我国学生大半尽力花费在英语和体育等课程上,因此,在大学是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育和英语等相关知识值得我们深思。
三、毕业要求
在德国,在第十学期末,学生要参加最后一次的“国家考试”-牙医考试。这个考试持续六个月之久,包含了13门课程的内容,从基础的生物化学、卫生学、药理学到口腔技工工艺学、颌矫形外科学等。通过这次考试才标志着全部的口腔医学学习的结束,学生可以得到牙医的行医资格。在我国,学生必须通过学校要求的各门课程,部分高校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口腔也学执业考试方可毕业,到了最后一学期很多高校设立了大补考,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比我国要求更严格。这一点在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如何又能保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性值得借鉴。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后,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在学习期间学生可同时选择为期6-12个月的科研素养培训即医学博士培训,该培训是学生自愿的、师生双向选择的、不影响就业的和学生兴趣为主的培训体系[5]。学生的培训以导师负责制为培养模式,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程,整个过程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讨论中,以实验研究和最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该培训本身对科研结果没有不作要求,也不需要发表任何文章(德国对所有博士生毕业不做要求),最终培训结束需提交一个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可以是阳性或者阴性的)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该培养模式为德国输送了众多高质量和高规格的医学精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就将临床医生与医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分开,因为即便没有医学博士头衔对科研不感兴趣他们可以以医生的身份就业,而对科研感兴趣的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医生职业或者科学研究,这为医学科研创新的培育创造了前提。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很少是出于兴趣而从事,这就是导致科学研究有了钱学森之问。
五、毕业后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在获得行医资格的毕业生还需进行两年的临床化培训才能申请医生开业许可,成立私人的诊所。学生在毕业后的两年实习期期间毕业生平均薪酬达到29300欧元/年,但是实习期结束后,薪酬则立即翻倍达到58600欧元/年(相当于年薪58万人民币,而德国年薪超过36000万欧元就被定义为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口腔医学毕业生都曾开过个人的诊所,德国私人诊所之所以非常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医疗制度鼓励病人首先到私人诊所治疗,然后在私人诊所技术手段或者设备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转院到大型医院。其中对科研感兴趣的,会选择专职科研工作,当然和我国一样,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会成为政府卫生医疗机构的职员,公立医院的医生或者加入医药公司研究部门。
结论
相对于我国医学教育,德国更注重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我国的众多英语和体育等占据的众多课时,德国更多是学生自学或参与俱乐部的形式,这一点在我国值得借鉴,同时对知识掌握的严格性要求,也值得在我国逐步转变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中保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统一中借鉴。总体来说,德国医学教育起步比我国早,教育系统较为完善,因此,我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健昌.德国医学教育模式浅析.中外医疗[J].2008.67-68
[2]. 靳晓丽,肖蕾,张欢,陈迟,于泓,赵中辛.浅谈中德两国本科医学生教育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6).10-12.
[3]. 吴煜农,武和明,陈宁李明.德国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J].2006.(14),275C276.
[4]. 李均.中德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分析.北京口腔医学[J].2008.(16),228C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