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1

“专转本”是指江苏省内高职(专科)学校在籍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经考试选拔后转入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习的一种选拔模式[1]。?τ谙胍?继续深入学习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专转本”相当于“第二次高考”,因此“专转本”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吸引力,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培养渠道。医疗行业对学历要求普遍较高,“专转本”也满足了医学高职院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因此广受学生和家长追捧。自1996年实施以来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需求和对专业学习的影响,值得关注和重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了江苏健康职业学院2013、2014级正在积极备战“专转本”考试的三年制学生200名和2011级、2012级“专转本”成功的三年制学生54名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在前期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以了解调查对象的“专转本”学习的动机、途径、成本等。针对已经通过“专转本”考试的同学,则增加了访谈,以了解他们考试的准备情况以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共发放问卷254份,收回254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均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

2.结果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随机抽取的200名调查对象中,有38名是男生,162名是女生,各占比例19%和81%,此比例符合我校男女生总人数比例。平均年龄20.03岁,江苏本省生源占97.5%,详见表1。各专业人数见表2.

2.2参加“专转本”学习的动机

54%的调查对象参加“专转本”是为了提高学历,31%是为了就业时能更有竞争力,也有7%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分布情况基本趋于理性。调查显示75%的调查对象是自己主动报考“专转本”,另外25%的学生则是源于执行父母的要求。

2.3家长对学生参加“专转本”的态度

调查显示,92.59%的家长对学生参加“专转本”的考试表示支持。

2.4了解“专转本”的途径

从同学或学长处获悉以及从“专转本”培训机构的宣传中获悉的人数各占37%,另有17%是从亲朋好友处获得,9%从互联网获得。

2.5学习方式

有85%的调查对象报名参加了相关培训机构的辅导班,只有15%的学生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考“专转本”。

2.6访谈结果

2.6.1学习成绩

在所有转本成功的调查对象中,最近的一次综合测评排名在班级的前20%和前30%的分别占68.52%和11.11%,这说明这部分学生不仅“专转本”学习成绩合格,校内的专业课程学习也是很优秀的。而在回答“转本后专业学习最难的是什么”的问题时,85.19%的学生选择了“难度加深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其实与“专转本”的报名条件是一致的,只有在高职阶段打下良好的专业课基础才能很好的适应转本后的学习生活。

2.6.2 学习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51.85%的调查对象每天花在“专转本”课目上的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内,24.07%的学生在1-2小时。全部花费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51.85%,花费在3000~5000元之间的占33.33%。花费主要用在缴纳培训班学费和学习资料的购买。

2.6.3 转本复习的最佳时机

48.15%的同学推荐最佳的复习时机在大二,38.39%的同学推荐大三,只有12.96%的同学推荐大一时就开始准备。一来13年以后政策要求只能在大三才能参加转本考试,过早地投入复习战线拉长,待到三年后考试时,反而成了强弩之末;二来大一刚进校,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其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需要首先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才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故而不建议大一就开始投入“专转本”的复习。在给学习学妹的建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坚持”,真正影响考试结果的,不是开始的时机,而是考生的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付出。

3.讨论

3.1高职学校应加大“专转本”的宣传力度

“专转本”是目前最江苏高职院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提升学历的途径,而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非官方渠道了解的“专转本”,其中同学之间信息传递和各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占了74%,这些信息渠道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不尽如人意,这样的信息也容易误导学生多走很多弯路。所以建议学校正面面对学生的需求,加大“专转本”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平衡好课内学习与课外补习的关系。

3.2高职学校应完善“专转本”的长效管理体制

由于“专转本”的考试课目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基础科目,所以很多学校担心学生因为在“专转本”投入过多精力而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故而采取不宣传、不鼓励、不反对的中立态度,其实这样一来学生的正面信息来源不畅,转而相信各类的培训机构,不仅多花钱还容易上当受骗,而且周末外出补习安全也构成隐患。调查中79.63%的调查对象甚至赞成“专转本”的培训班走进校园,在自己本校内接受培训。建议学校建立健全“专转本”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例如,“专转本”报名资格审核条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专业必修课成绩必须在良好以上”省教育厅虽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分数线,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课业特点对这一政策进行一个明确的裁定,以指导学生明确专转本的政策对象,摆正转本与校内专业课学习的关系,而不致出现轻专业重转本的现象。学校也可以组织基础课的师资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同学进行专转本的考试指导。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3 学校应加强学生升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

如今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平台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自学考试、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成人高考等等,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也都尽力搭建优质的平台,拓宽学生提升学历的渠道,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学历的提升。建议学校可以在入学教育时详细介绍各类途径的入学方法、学习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特点以及专业背景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提升学历最佳途径。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级工;技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钱大庆(1959-),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张健(1960-),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得到空前重视,但是高、中职协调发展、沟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制约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主要反映在:(1)专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存在缺陷。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专科高职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但是职业资格定位不明确,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太低,没有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与中职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交叉重叠,区别仅在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2)本科层次高职没有得到应势发展。反映在没有明确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界定、学校类型,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目前有将技术本科归入本科高职范畴的论述[1],但技术本科是否就是本科高职,或者技术本科是否属于本科高职范畴,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也是目前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中折射出高等学校发展方向发生偏差,普遍走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过多培养学术型人才,轻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高职沦为发展边缘区。(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尽管基本建立了中职升入高等学校的升学渠道,但是专科高职与中职、本科与中职的人才培养“两段分离”,两者各不相干,各自一套课程体系,没有课程衔接模式;升学制度也是统一招生考试,导致中职也陷入应试怪圈,影响高、中职衔接体系建设。(4)学历与职业资格互相割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资格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特征,把两者割裂开来、互不融通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制约学生的生涯发展。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并存两类体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办职业院校,管理学历证书,不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资格;二是人社部门办技工院校,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不具备学历证书认证资格。于是,由于部门职能分割,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两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往往出现职业院校学生有学历无职业资格,技工院校学生有职业资格无学历的怪象,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此,笔者提出高等学校实施“专科高级工”和“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设想,并就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专科高级工一体化培养模式

专科高级工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纵向的专科高职与中职课程一体化、横向的专科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它体现了专科高职高等教育属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理应归入专科高职范畴,并要求生源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高中生源为主。高中生源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易于教学,但职业意识不强,没有中职阶段教育基础,职业资格没有渐进过程,毕业生获得专科学历可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现行职业资格四级),却达不到高级工职业资格(现行职业资格三级),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中职生源的整体素质、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不如高中,但是经历中职学习过程,职业意识较强,已获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经过中、高职连贯学习,高职毕业既可获得专科学历文凭,又可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竞争力较强。因此,实行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须中职、高职连贯才能达到培养目标。

中、高职连贯要求高职院要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与中职专业相衔接的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专科教育课程和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借鉴高级技校高级工课题式、项目式培养模式,形成中职、高职课程一体化,专科学历、高级工职业资格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招生和学制模式有两种:(1)面向中职单招考试招生,实行“3+3”模式,即中职3年+高职3年,培养专科高级工,可称为“3+3分段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2)实行区域范围内高职院与中职校对接,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接中职校招收专科高职预科班,实行5年分段一贯学制,即中职2年+高职3年,学生中职2年成绩达到要求,即可进入高职院后3年学习,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年,可称为“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

“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人才规格明确。毕业生可以专科学历身份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在企业一线较高技术岗位就职,未来晋升职务和获取技师职业资格比较顺畅,也有可能晋升技术或工艺工程师,服务于工作现场,成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增强了人才竞争力。(2)人才培养效率得到提高。高、中职一体化课程方案有效改善高、中职课程的衔接,克服课程重复、衔接损耗的弊端;中、高职学习过程自然延续,学习时间缩短一年,学习成本降低,提前一年就业,对学生就业和发展有利。(3)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行高职与中职对接,在中职设置高职衔接专业的预科班,一体化培养专科高级工,可有效解决中职“二低一无”(学历低、职业资格低、无升学发展途径)不足,吸引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扩大中职规模,改善中职生源,调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使职普1∶1比例得到机制上的保证。(4)符合现行体制。首先是高职与中职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分段实施,高职在正规高等学校实施,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学生也有在正规高等学校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人才培养;其次是高级工职业资格在中级工职业资格基础上晋升,符合职业资格逐级晋升规定,具有可操作性。(5)拓展了高职生源。随着生源的萎缩,高职生存发展面临挑战和风险,高职不失时机对接中职生源,在中职设置预科班,建立稳固生源基地,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6)健全了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一贯制培养模式改变了建立在高职与中职分离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格局,使得职业教育在高职和中职两个层面内部学制衔接和职业资格对接机制上,健全了体系的内生发展机制。当然,这种一贯制培养模式要求打破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制约,扩大高职招生自,创新高职与中职合作招生、合作培养模式。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职注册入学范围逐步扩大,高职预科制将不会久远。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与高职“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模式相比有其自身优点:(1)五年一贯不分段,学校可以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一以贯之,职业资格逐级晋升,连续不断。(2)学生五年连读,学校生源得到保证。但是,五年制高职校也存在明显制度制约:(1)学校制度障碍。目前我国尚未有五年制高职校规范学制,它是介于高职院与中职校之间的一类高中职一体的职业学校,学校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学校性质、专业设置、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职称系列等缺乏相应规范。(2)管理方式制约。学生跨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阶段,中职和高职学生之间年龄差异大,管理方式凸显矛盾;高职段学生无正规高等学校学习经历,容易出现学习倦怠。高级技工学校则明确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与五年制高职校类似,但是不具有专科学历教育资质,专科学历依托高等学校成人专科招生考试,套学成人专科课程进行弥补,是一种非制度性的专科高级工培养方式。

三、本科技师一体化培养模式

传统技师资格主要靠个人在工作实践中自学摸索,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通过技师社会化考评获得。从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形成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是成为技师的必要条件。但是一线工人在生产实践中自发成长为技师,时间过于漫长且困难重重,原因有二:(1)缺乏正规教育。青年技术工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具有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条件。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成为技师的必要条件,并有效促进技能快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必然制约技能和创新能力发展。(2)缺乏有效机制,技师只能完全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

技师学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技师培养的格局,技师学院专门设置培养技师的专业,对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系统培养技师的课程体系,采用课题式、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实行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系统进行技师培养。技师学院的生源有两种:(1)高级工,培训2年,成为技师;(2)高中毕业生,培训4年,成为技师。但是技师学院不具有本科学历教育资质,技师的本科学历需要通过高等学校成人本科招生考试,套学成人本科课程进行弥补,从而达到本科技师目标。可见,技师学院的生源素质相对于传统技师的来源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经过系统培训,成为技师的速度明显加快。尽管技师学院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历和职业资格双重要求,但还不是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性设计。

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技师培养,是基于目前我国人才供给存在的两种情况,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两类人才缺乏融通,学历与职业资格互相割裂,导致技能型人才生涯发展不管是在用人制度还是在素质能力方面都受到制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发生问题,本科院校普遍追求大而全、综合性,复制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对本科高职重视研究不够,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大量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就业举步维艰,只能到职业学校“回炉”学习技能,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竞争一线工人岗位。大学生就业困难本质上是由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造成的,并使得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人才培养方向产生许多抱怨和非议,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势必导致一批处于弱势的二、三本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和生存发展危机。因此,依托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本科技师”发展本科高职是必由之路。

本科技师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横向的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纵向的本科与中职课程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它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与中职专业相衔接的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本科教育课程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借鉴技师学院课题式、项目式技师培养模式,形成中职、本科课程一体化,本科学历、技师职业资格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招生模式有两种:(1)面向中职单招考试招生,实行“3+4”模式,即中职3年+本科4年,培养本科技师,可称为“3+4分段本科技师”培养模式;(2)实行区域范围内本科高校与中职校对接,合作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对接中职校招收本科技师预科班,学制采用7年分段一贯制,即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中职3年成绩达到要求,即可进入本科段4年学习,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七年,职业资格逐级提升至技师,可称为“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带来多项利好:(1)改善了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开设本科技师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未来成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或工程、技术、技能多个领域“跨界”人才,就职于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多个岗位,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作领域交叉重叠、人才综合化、复合化的趋势,进而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入手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健全了职业教育体系。本科技师体现了本科高职高等教育属性和高级职业资格属性,应该归入本科高职的范畴。因此,本科技师的设立,使得本科高职得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健全。(3)加快了技师培养速度。高等学校培养本科技师可保证技师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克服传统技师缺少理论学习机会、缺乏理论支撑、影响技能发展的弊端,从而明显缩短技师培养时间,加大技师的培养规模和速度。(4)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健全的升学通道,缺乏教育公平。设立本科技师,招收中职学生,为职校生提供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建立了高、中职衔接机制和与普通教育并列的教育序列,改变了中职“断头”弊端,提升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也有利于克服高等学校单招带来的中职升学应试倾向,对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中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是从源头上实现职普比例1:1的根本性制度设计。(5)提升了技师来源的素质。技师本科实施本科学历和技师职业资格双重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涯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入中职学校,从而极大提升技师来源素质,对整体优化技师队伍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可见,通过设立本科技师发展本科高职是一项多赢的制度设计。

四、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目前,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还受到有关制度和机制的制约,高等学校尚未获得人社部门许可的技师培养专业布点,高等学校举办本科技师尚不能得到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许可;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针对技师职业资格和基于工作实践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预科制招生体制与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尚存在矛盾,为此,预科班“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还需国家政策体系予以保证:(1)国家层面形成本科技师教育的正规学制。由于真实工作实践的时间不足,院校培养技师的方式尚未得到各方完全认同,再加上同时实施专业本科教育,院校培养本科技师的能力面临挑战,因此,国家应在总结各类已有本科技师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对高等学校培养本科技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论证,建立本科技师教育的正规学制,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本科技师的合作机制,充分体现技师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和技师工作任务的不可预知性和创新性特点[2],构建适应高等学校本科技师培养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并选定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技术类专业设立本科技师培养点进行试点。(2)国家层面形成本科技师教育的政策机制。这需要国家主管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职能部门协调行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不具备学历资质的技师学院可发展为本科层次技师学院,或与本科高等学校资源整合建立技术学院,或成为本科高等学校下属的技师学院,从而形成正规的本科技师教育体系,真正构建起多种形式本科段高等职业教育,使发展本科高职从社会呼吁走向实际行动,形成本科高职办学形态,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传统的高等教育统考统招、一考统天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自主招生将成为改革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序列完全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序列,特别是举办本科技师专业应给予高等学校充分自主招生的权限,允许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有条件的中职校设置预科班,吸引优秀学生报考预科班,让参与培养本科技师的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做好协调和衔接,保证本科技师培养的有效连贯年限和教育质量,扶持本科技师走上良性发展轨道。(4)制定对本科技师专业的拨款标准。学历与职业资格双重资格教育必然加大培养成本,特别是技师职业资格教育须实施大量实践项目,开展各级技能鉴定,教学时间、实训时间、设备投入、材料消耗大幅增加,生均经费标准应明显高于学术型本科专业,保证技师本科的教育质量,同时,运用拨款导向机制、招生计划调控机制等引导高等学校在本科高职领域办出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谢宁.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J].职教通讯,2010(1)

[2]赵志群,王晓勇.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6)

文摘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的本质与核心

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做人”

通过引导教师品读经典国学,让其感受人的内在精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陶冶情操,逐步形成胸怀宽广、庄重沉稳的品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渐渐开启其智慧之门,培养其品德。

二、校园文化熏陶师生养成“做事”习惯

文化,说到底就是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于“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力争从显性的文化中彰显出大道无形、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借助浓郁的文化感染、震撼和激励着全校师生,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悄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优质资源提高师生“做学”层次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3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总量、质量和层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方面预测:

(一)在人才需求总量方面。预计至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2.79%,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4.13%,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二)在人才需求的能级方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快速增长,大学专科学历人才增长相对平稳,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所占比重下降。据预测,201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2%,大学专科学历人才的比重为39.99%,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的比重下降到14.39%。

(三)在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方面。至2015年预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人才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人才比重呈明显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增长则相对平稳。

目前,广西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缺乏发展沿海工业急需的石化、钢铁、电力、金融、旅游等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港口经济急需的规划、建设、物流、海洋产业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策略

(一)招生策略

1.根据教学点每年的招生业绩给予不同比例的管理经费投入,杜绝一刀切,确保管理经费的投入随着学生人数增长而增加,提高管理质量。

2.根据每年招生业绩划分招生区域和范围,避免教学点之间为哄抢生源而降低管理成本,削价竞争。广西师范学院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形式了解教学点教学和管理质量,对口碑好、管理水平能赢得学生好评的教学点,给予较大的招生划分区域,并坚持一个区域只设一个教学点的原则,避免恶性竞争。

3.严查招生过程中欺骗学生的伪宣传,树立广西师范学院“诚信”服务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加强对教学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国家和地方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对招生宣传简章和宣传资料严格审核,规定只有加盖学校公章的成人高等教育宣传资料才能向社会发放:三是要求教学点能为学生服务的事情尽力做,做不到的事情不乱承诺;四是对管理不规范,管理队伍、教学场地不保证的教学点坚决取缔。

(二)专业定位

1.不断拓展专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2006年以来,广西师范学院积极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在原有的师范类专业基础上,根据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每年均增设非师范类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58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中有近20个非师范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类、环境保护类、国际贸易类、物流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化学化工类,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增设的原则是跟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重点人才的急需专业,增设新专业找准了市场定位便赢得了生源的增长。

2.认真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像产品规格一样必须有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不仅选择专业方向,更注重选择修读专业的课程内涵。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明显的成人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专业规范的前提下,选修课应该有灵活性,开设课程超市供学生根据职业生涯的需求选择;二是要注重课程设置具有应用性。因为成人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使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更高,只有适应学生人生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该专业。所以广西师范学院每年春季均组织教学单位总结历年的教学经验,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每年制定一整套针对该年级新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能与时俱进。

3.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探究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取长补短,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广西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广西教育厅委托的“广西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秘书处”,每年负责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熟悉广西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各类专业数量、分布区域的分析,学校在每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设置问题上能避开高校重复设置多的专业,选择社会有需求但其他高校还未关注或者较少关注的专业,避免与其他高校为同一专业争夺社会上数量有限的生源,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布局寻找到新的生源增长点。

(三)生源结构

1.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群。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是可以通过衔接成人高等教育大专学历而在学生求学期间提升学历的途径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利用假期或者双休日的业余时间给报考成人高等教育大专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录取后跟踪服务,在学生中职毕业后,区内的学生可以转到区内工作地所在的教学点继续完成学业,这一措施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单位的变化而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

2.面向社会在职从业的行业人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需求:一是来自人们自我发展的进取意识;二是来自行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广西一些地市教育局规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达到教育局规定的学历层次,可以减免部分学费,这样的政策会促动当地教师选择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三是行业入门标准的提高,比如,“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要求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层次,这个行业标准的提高,使得原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师必须进行学历补偿,所以小学教师自然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可挖掘的生源群;四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各类人员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从而选择成人高等教育这种送教上门的学习形式来提升学历。

3.面向普高升学受挫的落榜生。近年来,我国普高报考人数有减少趋势,而高考录取比例在增加,普高升学受挫的学生报考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减少,但是每年总还是有报考普高的落榜生,这些落榜的学生年龄尚小,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求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选择好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

同样能吸引学生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比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明显增长,所以选好专业,报考成人高等教育也是落榜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之一。

(四)管理服务

1.加强管理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广西师范学院不少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比如,为报考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免费的成人高考考前辅导;对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给予免费的学位外语辅导;对需要办理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免费进行普通话测试的语言培训辅导等,优质的管理服务化解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激发了学生报考的热情。

2.严抓管理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广西师范学院制定了十多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学籍、教务、考务、命题、试卷、实习、答辩、毕业、学位等各方面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并通过不断研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修订管理文件,实现科学管理。

3.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规避管理风险。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阵地的前移,广西师范学院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也从校内迁移到了教学点,教学点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管理素质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很大,若不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严格培训,很可能因管理差错造成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工作出现事故,所以学校定期对教学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虽然投入大,但是见效快,规避了管理风险,促进了招生工作。

(五)教学质量

1.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是高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承诺。劣质的教学质量只能催生大量真的“假”文凭,即学生拿到了教育部颁发的学历文凭,但是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上却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质量是对社会极大的不负责任。广西师范学院一直以来严格规范教师选聘质量,要求讲师以上 (含讲师)的选聘率要达到70%以上,鼓励教学单位对专业核心课程选聘副教授或者教授任教,师资资格和质量的把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4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不高,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理论化,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成效不大等原因造成的。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索校企高校合作新方法,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组织多种模拟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地方本科院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72-02

1 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它主要包括与岗位有关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放眼全球市场,众多企业国际化发展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之中,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对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调查显示,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如下:

(1)要求国贸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贸实务操作和英语应用能力,如单据制作、信用证的审核、报检、报关、结汇、以及英语会话、函电处理及撰写的基本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等延伸能力,因为涉外企业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参加国内外商品展览会来发展新客户,从而不断拓展国外市场。

(2)较强的学习能力。当前,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则不断涌现,外贸人才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3)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特别是国外市场和客户的开发,有时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因此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即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有职业道德和诚信,不随意泄露公司及客户信息;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以团队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5)需要持有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书,如外贸跟单员证、外销员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电子商务师等;同时,大学英语六级证、BEC国际商务英语证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是企业评价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重要依据,用人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资格证书判断外贸人才的实际从业能力。

2 地方本科院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不高的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影响和决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在要素。从近三年国贸专业相继被麦克思评为就业红牌、黄牌警告专业来看,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比较严峻,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其职业能力欠缺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国贸学生知识结构偏向理论,专业技能不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与职业岗位操作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做外贸工作,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但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英语口语较差,英文信函的撰写和翻译水平较低,这些不足降低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面试环节可能就会被淘汰。此外,一些国贸专业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和他人进行沟通,不能胜任开发客户工作;还有少部分学生心理脆弱,面对就业、工作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或不满等负面心理;在企业工作中,有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差,容易频繁跳槽等。

3 地方本科院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理论化

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国贸专业的实践性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应该培养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与重点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培养模式通常与重点高校趋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基本沿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仅重视架构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和基本工作技能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能力,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层次、多模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体现不充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

3.2 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作为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其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也是导致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教师的引进中,主要考察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和科研水平,而对其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不太注重,许多高校刚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被引进高校,他们多是从理论到理论,鲜有企业工作经历,真正从事过外贸工作、实践能力强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这些高学历的国贸专业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同时他们也少有时间和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因此,对涉外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了解并不透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3 校企合作成效不大

校企合作是学校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许多校企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长效机制。由于国贸专业的就业岗位多是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等核心岗位,企业实习岗位有限,且相关的实习既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又会涉及到合同、报价单等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很难接收大批量学生的顶岗实习,因此多数学校国贸专业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常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的现象;另外在一些校企合作中,学校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并不能在教学改革中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依旧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效不大。

3.4 学生自身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许多经管类专业特别是国贸专业成为招生大户,而高校门槛的不断降低,使得高校生源的质量下降,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入地方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对这些学生来讲,他们很难适应目前高校这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他们对众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既不感兴趣,学起来又非常吃力,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差,如一些国贸专业的学生不及格现象比较普遍,少部分学生英语很差,在毕业时都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实践技能更无从谈起。此外,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课余时间很少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能力较低,成为“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类学生。

4 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职业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努力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和要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4.1 明确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建立自己的专业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一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和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实现从“重知识”到“能力和知识并重”的转变;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精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角色式、讨论式、项目式及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要改革单一的以闭卷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方式,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的考核力度,促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2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聘请企业外贸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合作授课,共同对学生考核,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与实践教学有关的激励机制,如评优评先制度和津贴分配制度,奖励那些积极进行实践教学且效果良好的教师以及指导学生竞赛、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从而激发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带动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3 探索校企合作新方法,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

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吸引企业与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开展相关的讲座或业务培训,获得企业的认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办专业技能竞赛,并将大赛予以冠名,安排企业主管和国贸专业教师共同做评委,最终由企业颁发企业冠名的获奖证书,企业可挑选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技能竞赛旨在考查国贸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是全方位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途径。另外,还可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国贸专业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等。通过这些方法,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为国贸专业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创良好局面。

4.4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调查显示,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国贸学生就业时的硬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国贸专业建设历史短,学校与企业、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宣传、推广、培训等机制,更谈不上形成有效激励、积极报考专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文化氛围。所以,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研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相关度,打通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壁垒,使其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融合。

4.5 组织多种模拟实践活动和鼓励学生多做社会实践

由于国贸专业的特性,国贸学生的企业实践受到了许多限制,可通过组织多种模拟实践活动和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学校组织或校企共同组织“外贸达人”、“商务英语大赛”、“商务模拟谈判”、“创业杯大赛”、“金牌营销员大赛”等知识竞赛,通过“以赛促学”,有效地激发国贸专业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5

为了比较全面真实反映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笔者整理了中国知网上近三年来所有关于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调查文献,并从中选出最新和最具代表性的15份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教师数量匮乏。

很多地区幼儿园的兼职或外聘英语教师达超过50%以上,其中天津市和常德地区的幼儿园中兼职或外聘的英语教师高达75%和96%。如此过高比例的兼职或外聘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师学历不高。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学历以大专为主,虽然有的幼儿园也有较高比例的本科学历英语教师,但大多数是后来进修获得的本科学历。此外有的地区幼儿园如西安市和常德地区还有20%和25%的高中或中专学历。

(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主要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及少数艺术、中文等专业,毕业于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师资寥寥无几。这样的教师不是缺少幼教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就是缺乏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

(四)英语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教龄都在5年以内,而且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这说明高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滞后,未能更早、更多地为幼儿园英语教育提供更优秀的师资,致使幼儿园英语教育质量低下。

(五)英语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

当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男性英语教师及其匮乏,很多幼儿园男性英语教师的比例为零。这种现象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教及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比较欠缺,同时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和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英语教师的比例只有20%左右。这样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储备显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的英语知识有词汇、语法及英语文化等,需要提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听力、阅读及写作等。虽然统计结果显示天津、武汉及西安等地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和英语口语相对较好,但从其他调查数据看,情况并非乐观,比如宁波市幼儿园只有18.3%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的英语语音语调标准,常德地区40.8%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不满意,61%的幼儿园园长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不满意。由此可见,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仍然非常必要。

二、加快高校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幼儿英语师资

(一)科学制定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是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素质不高、能力低下的现状,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应该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学前教育及英语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胜任幼儿园及幼儿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学、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的新型高等专业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前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儿教育理论、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理论、英语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匀不同程度欠缺说明以往简单地将幼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课程混搭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师资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1.思想道德、文学、体育、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职业情感和人文素养等;2.学前心理学、教育学,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夯实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3.英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与修辞、英美文化概况、英语视听说、英语泛读、英语精读、英汉翻译、英美文学、幼儿英语歌曲与表演、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4.摄影、书法、营养与健康等专业先修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技能;5.专业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书育人能力。

(三)改革创新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教育教学能力不足除了与他们在学校受教育时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关,还与其受教育是所用的传统、低效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科知识体系为顺序、学科内容为载体、学校教室为空间”这一教学模式密不可分。为了确保培养出优秀的幼儿园英语师资,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应该革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健康发展和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社团学习法、任务型学习法及多媒体、网络等多样性教育教学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高校教育和幼儿园实践为纽带,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新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四)合理提升培养层次、扩大招生规模、调整生源性别结构

鉴于目前幼儿园英语师资学历不高、数量不够、性别失衡的现状,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学前英语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幼儿园英语师资实际需求和办学能力合理扩大招生规模及男性幼儿英语教师比例,从而为促进幼儿园英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英语师资。

(五)积极开展职后培训,提升在职幼儿园职业素养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6

一、农村初中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动的工作中心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从而出现满堂灌的局面,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师业务素质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教师既然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就必须担负起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决定课改成败。就目前农村初中教师而言,表现为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从学历层面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工作后通过在职进修而获得本科学历,所学专业知识体系不全,对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有限。从专业结构来看,由于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专业不配套,因而导致部分学科教师素质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

3.学校教学资源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在新课程实施中,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来实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材配套的挂图不全,陈旧不堪,教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同时,诸如校园占地面积小,各种功能室不全,图书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运动场地狭小等问题导致教学中实验做不全,信息技术课程难以正常开展,课外活动受场地限制等问题的产生。

4.评价机制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因而导致学校评价教师也主要是根据教学业绩来衡量,这在导向上就无形地引导教师搞题海战术,抓知识点的落实,以小考应对大考,走上了应试教育的回头路。同时,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史、地、生等科目自然沦为副科,失去了作为一个学科需引起的重视和学习,极大地阻碍了这些科目的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抑制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体现时代特征,树立健康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教学中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综合发展的人。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教师在课改实施中能够把握课改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推进课改的顺利实施。为此,着力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工作。如何尽快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继续强化在职进修培训,一方面对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提出提高学历层次要求,让他们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达到相应专业的本科学历。另一方面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课程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运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对教师的操作技能、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常用软件的运用及课件的制作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技术,使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教学。

(3)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研与教学息息相关,教学是为教研积累经验,而教研成果又反作用于教学工作。通过教研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促进教师增加思维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