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1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应对措施

1、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展的成熟,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儿童与父母的依恋行为是促使儿童心理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的分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突出。而个体早期这种情感的缺乏则会随个体的逐渐发展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其中留守儿童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情绪不稳定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么穷?怎样才能挣很多钱?”在经历过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1.2道德意识模糊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临时监护人及隔代老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很少关心孩子心理和道德意志的发展。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任何管教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有靠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了,没人爱他们,在他们构建的道德观里大概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爱别人”的理由。

1.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4冷漠乏信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2、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透析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2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承担的责任更重,也最关键,但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2.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异心理极强,很容易受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孩子们。

2.4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所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自我调控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有些留守儿童正是因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觉处处不如别人,则产生孤僻、自卑、自负、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忧郁等情绪问题。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3、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它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3.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千万不能因为外出务工赚钱而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好的教育时间段。

3.2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

环境是外部客观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在面临家庭困境时,要以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不利的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钢化效应”和“弹性”作用,成为生活的强者。留守儿童的学校及社会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战胜困境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

3.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首先,在人口流动集中的地区,开办学前班,做好儿童的早期教育。第二,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的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和方法。第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卡,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的个别疏导和帮助。第四,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力量,组织多样的心理成长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等等。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卫生及保健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

3.4教师的爱心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3

聋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失去听力,缺乏与他人乃至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由于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落后,很多地区的聋童缺乏早期教育,其心智的成长滞后于普通儿童。聋生心灵的成长离不开特殊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更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生家长的悉心呵护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多年来,我校根据聋生心理发展特点,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聋人手语,破译聋生心灵的密码

手语,根据聋人博士杨军辉的定义,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手形、移动、位置、手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有时也配合口型),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由于聋人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因此,手势语言自然成为聋童从小习惯的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是他们自幼起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的“第一语言”。而进入聋校后,他们的手语在课堂教学和人际交往中进一步正规化、系统化、丰富化,成为最符合他们本身认知和思维特点,也最乐于使用的语言。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是聋人与聋人之间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明了的沟通手段。

沟通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聋孩子的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而手语是聋人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手语作为聋生学习成长和交流的工具在促进聋生健康成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聋校(听力语言康复也不能完全排除简单手语),没有手语的沟通和发展是无法进行教育教学的,手语在聋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娴熟的手语,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破译聋生心灵的密码。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手语是聋人学习成长的前提,是聋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切入点。为此,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倡导聋人自然手语,强化中国手语的推广和普及,提升聋校师生的手语表达能力,为聋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全面提升教师手语水平。扎实做好教师手语培训,每周五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集体学习手语,并布置自学任务。建立集会翻译制度。学校有聋人教师五位,政治学习、集体晨会、行政会议、外出会议、参观学习等都必须为聋人教师配备手语翻译。一方面尊重聋人基本权利,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手语能力。建立手语互译结对小组。为提高教师手语翻译能力和看手语能力,学校通过教师自由选择和新老教师优化组合,将全校43位教师结成了十几个手语互译小组,借此以传帮带的形式促进教师手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和看手语的能力的提升。

2.积极倡导手语校园。成立校园手语日常考核小组。学校要求有聋生在,教师之间的交流必须同时使用手语,负责这一项目管理和考核的人员由聋人教师承担。建立手语考核制度,由聋人教师执掌教师的手语培训和日常考核,并与教师的奖金挂钩。

3.积极开展手语研究。2003年学校成立了手语研究会,会长由学校的聋人教师担任,并邀请朱永新市长为学校的名誉顾问。先后制作了手语光盘,开展对教师、社区、机关、大学、中学的手语宣传和培训。

这些措施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手语学习,提高了手语运用能力。

二、心育教师,守护聋生心灵的使者

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残疾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特殊学校的教师需要有心理学的理论和咨询的技能,才能每时每刻守护聋生的心灵。

1.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们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心理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如:陶新华博士的“师生关系心理”讲座,吴文君老师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团中央“知心姐姐”心理报告团的巡回报告,童辉杰教授的“残疾儿童心理测试分析”讲座,以及“心理健康进社区”系列培训等。

2.重视发挥聋人教师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聋人教师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自身的积极的阳光心态本身就是聋生的榜样。因此,必须重视聋人教师这份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共有五位聋人教师,他们分别承担学校的聋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双语实验班的班主任和政教主任这些与聋生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沟通、引领作用。

3.积极支持在职教师参加报考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员。学校目前有两位教师获得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一位教师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员,还有两位在读。同时,积极鼓励已经获得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开展聋生心理咨询,参与“阳光家庭顾问中心”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会员活动。一方面接受继续教育,共同分享咨询成果,提高咨询理论和技能;另一方面接受心理督导师的督导和疏导,让咨询师以更阳光的心态参与到聋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

三、和谐柴园,促进聋生心灵成长的乐园

1.积极努力,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苏州市盲聋学校座落在古朴典雅的私家花园――柴园。学校将整个柴园作为心育活动区,把学校心理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幽雅的校园人文环境。注重在活动中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会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学校充分利用了私家园林特色,配以现代的教育设施设备:石板天井里的七彩玩具,高耸围墙下的卡通攀岩,古朴长廊中的学生活动主题宫灯,古色古香的旱船坊里的背投电视,小桥流水边的多媒体教室……古韵今风,和谐辉映。

2.发展特色,创设适合的人文环境。(1)画信――为聋孩子找到一条便捷的、跨国界的沟通渠道。画信是学校与日本绘手纸协会的一个交流合作项目,学生们通过图文名片传达真情与友谊,共享沟通的快乐。日本的无数封画信飞落在柴园里,同样我们的画信也飞向日本、飞向巴黎世遗会场……画信让聋孩子看到了“柴园”外的真情世界,体验到了沟通与成功的快乐。(2)双语――为聋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和提高交往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中挪(SIGMA)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营造了良好的聋教育人文氛围:配有手语的植物标签、科室牌、教师胸牌;到处流动的手语……(3)网络――为聋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交流。每个聋生都拥有自己的E-mail、QQ或网站、BLOG,他们可以自由地驰骋在网络的世界里,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与健全人并驾齐驱。柴园音影社团,是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组建的一个学生社团,负责挖掘学校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是学生自我教育、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建立在校园局域网基础上的校园论坛中专设了“校园心吧”,有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

3.手语沙龙,成为聋生心灵互动的驿站。手语沙龙最初的宗旨是:由聋人教师负责,以聋生为主体,由听人教师、社会上的聋人、聋生家长和社会有手语学习需求的人员组成的一个松散型的手语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很快发现聋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平台,愿意把心里的话、甚至把家庭的秘密告诉聋人教师。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将手语沙龙变成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4.积极启动“阳光工程”,全面建设和谐柴园,促进聋生身心健康、有序地发展。2006年初,学校提出了“创阳光学校,做阳光教师,育阳光学生,建和谐柴园”的“阳光工程”,并结合市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打造特殊教育学校阳光学生的研究》为纽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聋生提高心理预防能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咨询师坚守着聋生心理健康的最后防线。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丰富的资源环境对聋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家长培训,起航聋生心灵的港湾

家庭,是每个孩子心灵起航的港湾,聋孩子由于其父母多为听人,往往不会手语,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和沟通,因此聋孩子三到六岁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其心灵的航船虽然起航了,但还没有驶出家庭的港湾,更没有扬起成长的风帆。我校的家长手语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思考下应运而生的。家长学校的目标是让聋生的家长、家庭掌握与聋孩子沟通的语言――手语,和特殊教育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聋生的健康成长。

1.家长手语培训。家长手语学校有学校五位聋人教师负责,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3:00到3:30双语班的家长来接聋生前的半小时,对家长进行手语培训,有单独培训也有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手语。每周五下午一小时对全校的聋生家长进行手语培训。学校负责统计出勤和在学期结束前进行手语考试,或进行家长手语比赛,由聋生、聋教师等作为评委,对学习优秀和比赛获奖的家长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的手语水平,提高了其与聋孩子的沟通能力。

2.手语亲子活动。手语亲子活动由学校出资,邀请社会上的聋人和学校聋人教师组织,家长和聋孩子共同参与的远足、考察、学习活动,基本条件是整个活动中必须使用手语,激发了家长学习手语的欲望,拉近了听人父母和聋孩子心灵的距离。

3.家长心育培训。我们利用学校资源先后举办了《聋教育的突破口――聋儿早期干预》、《尊重需要挖掘潜能,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婴幼儿心理发展和残疾孩子早期教育干预》、《了解耳聋,亲近聋童,走进聋教育》等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

五、社会宣传,让聋生心灵永沐阳光

教是为了不教,每个聋生终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对聋人了解甚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除了肩负教育的责任,还肩负面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让更多的人理解聋人,关注聋人的未来,让聋人心灵永沐阳光。

1.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特殊教育。充分挖掘聋校师生的闪光点,学校设专人负责宣传报道校园中的先进事迹。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资本 开发模式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与韧性四个因子,贯穿个体的成长过程,具有可训练和可开发的特征。[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将其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监护人抚养与教育的未成年人。[2]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使这一群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行为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学界与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3]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对个体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阻碍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心理资本越高,心理问题就会越少,幸福感就会越高。[4][5]其原因如下:心理资本的开发首先可以改变留守儿童对事物的消极认知,使其看到生活与学习中的积极面。其次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激发积极能量,增强自我效能感。最后还可以促进留守儿童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应对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减少甚至避免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2.挖掘留守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其竞争力

心理资本的开发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投资,可以挖掘更多的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儿童竞争力。一方面,心理资本的开发对留守儿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心理资本高的个体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弥补弱势,甚至变弱势为优势。另一方面,心理资本高的个体在接受挑战性任务时,会用积极心理资源进行自我调节,善于利用心理韧性等保护性因子有效应对逆境与困难。[6]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健康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在和谐,个体的内在和谐关键在于身心的健康程度。留守儿童规模大、问题多,其心理健康状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可以培养心理品质,拓展心理空间,增加心理容量,促进身心和谐。另外,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能够挖掘其聪明才智,提升应对能力,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模式

赵景欣、申继亮等学者提出的生态模型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该模型认为留守儿童的发展结果不仅是个体机能和发展的特定部分,而且是整个系统动态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合部分。[7]留守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可以区分为远近两种环境。远环境主要由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构成;近环境是儿童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现实,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更为重要,如家庭现状、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依据生态模型理论,我们认为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提升。

1.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亲情相对缺失的环境中,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和珍惜家庭的温暖。徐安琪与梁宗保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多鼓励和高关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正向意义[8][9]。因此,父母或监护人在给予孩子物质支持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加强亲情沟通。高效的亲情沟通,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其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淡化。[10]父母外出前要充分认识到分离可能诱发儿童产生无奈、无助、失落、不安的情绪状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平等交流,避免叮嘱式或命令式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让孩子谨记联系的方式以及以后生活学习中应当注意的事项,鼓励孩子独立坚强,学习分担家庭责任。外出后,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连结,经常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对自己生活学习的诉说,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境,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关爱。假期时,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务工的城市,留出时间陪伴孩子,缓解亲情饥渴,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加强与监护人、老师的联系。外出前,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与学习状况等向监护人、老师介绍清楚。外出后,父母应经常与监护人、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孩子可能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应及时与监护人、老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紧密合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最后,监护人要注意提升自身素养。监护人不称职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监护人要认清自己扮演着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既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孩子安全感、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还要为孩子的自我实现提供条件。因此,监护人要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最系统、最科学的从事教书育人的机构,可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及监管的缺失。如果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正向支持,拥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的心理资本就可能会出现提升。

(1)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校园文化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培养有所助益。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有留守经历的成功人士分享经验。相似的经历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乐观与坚韧的力量,领悟成功并非难以企及的道理。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让留守儿童身心放松,而且还可以调动留守儿童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组织、协调、策划与执行的能力。再次,倡导感恩文化。引导留守儿童体味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监护人等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爱自我和关心他人。

(2)将心理资本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课程教学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资本的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教师要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在教学时把健全的人格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采取启发式、体验式等现代教学方式,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再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将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对于学生的展示分享,教师不仅要进行积极评价,而且还要引导其他同学去发现展示者的“闪光点”。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心理动力学原理指导下设计情境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辅导方式。心理资本开发的团体辅导有多维和单维两种类型。多维干预模型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榜样示范、社会说服、积极反馈、生理和心理唤醒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提升希望水平;通过宽容过去、感恩现在、展望未来提升儿童的乐观品质;通过聚焦优势策略、聚焦减少危险策略、聚焦过程策略提升儿童的心理韧性。[11]单维开发是将某一方面较弱的儿童组织在一起加以针对性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对希望水平低的留守儿童实施目标管理训练。[12]开发时,首先要求每个儿童设置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可以量化;(2)找到能够保证目标不偏离方向的方法;(3)分解目标并确保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探索达成目标的途径。探索途径的方法有:(1)设想尽可能多的途径;(2)互相听取设想;(3)对途径进行可行性评估,确认可操作的途径。再次,设想目标实现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并设法排除。排除障碍的操作流程有:(1)考虑潜在的障碍与解决的策略;(2)与小组成员分享考虑的结果并让小组成员给予建议;(3)如果发现之前选择的路径不能有效解决障碍,可重新选择一条替代路径。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应该遵循个体咨询为主,团体辅导为辅的原则,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咨询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3.社会保障

Master与Wright的研究证实在安全、平和、基础设施完备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13]从政府和社区等层面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层面上,首先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与儿童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广度与执行力度,保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其次,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经济与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和谐温馨的寄宿学校中学习;政府还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拥有在城市读书的权利和机会。最后,大众传媒要发挥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具有高心理资本留守儿童事迹的宣传力度,打造文化新常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社区层面上,首先要净化周边环境,整治网吧等娱乐场所。增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引导孩子走出网吧,走进健康的公共文化场所。其次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活动。比如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班,开展一对一的家庭帮扶活动,募捐贫困留守儿童成长基金等。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对于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儿童要启动“特别关爱工程”,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单项行动都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只有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能够按照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协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机制,才能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挥最优功效。

参考文献

[1] LUTHANS,F.Psychologic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HRD,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future direction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

[2] 徐明津,杨新国,段修云.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2014(3).

[3]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2).

[4] 杨新国,徐明津,陆佩岩,等.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

[5] 孟林,杨慧.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作用―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 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

[7] 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8] 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08(9).

[9]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父母元情绪、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2).

[10]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J].青年探索,2012(1).

[11] LUTHANS,F.,YOUSSEF,C.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

[12] LUTHANS,F.,LUTHANS,K.W.,LUTHANS,B.C.Positive psychology cal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