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践;教学
在当今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是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主要砝码,建筑工程类毕业生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够尽快上岗工作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越来越多的职业类院校都将实践性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由此看来职业类院校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是职业类院校教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教学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职业类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和教学思路上无法与高速扩大的办学规模相匹配,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和规章,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严重脱节,实践教学只能算得上是理论教学的附加产物,是依附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在课程中的地位不突出,学生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也比较低下。
2.2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限
现在我国职业类院校的教师多数是来自其他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或是硕士毕业生,他们离开学校后直接进入教育工作岗位,虽然理论基础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很欠缺,没有在建筑工地实际操作的经验很难在操作技术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对于建筑工程技术这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例如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都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胜任,因此职业类院校本校教师师资力量比较有限。
2.3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短缺
由于职业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中需要配备专门的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这样才能满足课程的实际操作性。但是当前大多的职业类院校经费不足,教学设备老旧多年不能更新,教学基地管理不完善,甚至有的学校教学基地一地多用,演示性的内容很多,但是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4缺乏校企合作制度
进行校企合作式教学,是在当年市场需求下发展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企业同学校一起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就学校而言它们将企业看成是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底,就企业而言它们将学生看作是免费的实习生,二者之间的配合很少,没有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职业目标进行一个统筹的规划。另外很多企业希望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直接上岗,没有跟多兴趣去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尽到作为校外教师的责任。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对本专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专业内具体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块。加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原有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教授的方法,教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走进一线进行讲解,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书本所学的内容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和创新,为今后的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
3.2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
3.2.1重视对基本技能的培训。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一般是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内试验和实践课程的实际操作为主。3.2.2重视一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结合。学生的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进行校内实训完成的,校内实训除了应该让学生适应专业岗位性工作,让其掌握未来岗位应用的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一些其他相关的技能,例如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3.3.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最基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施工,实训场地要与实际工种建筑工地相吻合,构建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3.3.2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即校外企业实习训练也是学生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基地不足的一个弥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真实的操作场景,在快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学生上岗工作的适应期。3.3.3加强“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或者引人一批同时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另外应该积极的聘请校外教师,加大企业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学校师资水平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提升。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2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1-01
0引言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这个根本目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进行,任课老师在讲完理论课后,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地或校外施工现场等参观实习。但由于受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实训场地的限制,往往出现一个任课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围绕一台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有的在实训操作时只是看,不愿意动手;有的每次上实训课就溜走。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操作,不够严格,没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容易过关。校内实训基地太少,并过于简陋,导致部分实践课不能正常进行;同时鉴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困难较多,学生很少到施工生产一线去。
2我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使毕业生能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为实现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从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以学导干,以干促学,建立一个立足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描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业务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相关岗位是造价员、建筑工程现场监理员。”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在建筑生产一线从事基层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年总计安排3963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735个学时,实践教学2228个学时(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集中授课、房屋构造集中授课、建筑识图集中授课、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集中授课、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集中授课、建筑工程计量与结算集中授课、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
专业认知主要是指大一新生对建筑相关内容的认知性实习,主要形式包括:实训室相关结构构件的认知和施工现场总体认知等。
企业实践主要是根据工学交替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基础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脚手架工程与垂直运输等所涉及的工种进行综合实践。
顶岗实习主要是综合学生在校所学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各工种实践。
2.3 调整课程设置,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共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部分,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中职业基础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房屋构造》为主;职业岗位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轻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楼地面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为主;职业拓展课程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节能技术》为主。
2.4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增加学生的施工经验。
2.5 加强实践课的考核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首先是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操作技能至关重要,每讲一次实践课之后就进行相关技能的考核。其次是成果展示评比,如普通砖砌筑实践课中即要考核砌筑的操作技能,更要考核砌体工程质量。在综合成绩评定中提高实践课考核成绩的比例,按理论课考核、实践课考核、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30%、50%、20%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2.6 结合校内外实习强化实践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实习设备与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为止,我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已经与永城市及周边20余家建筑施工、监理、设计及房地产开发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企业的窗口,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李竹成.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高等建筑教育,2003.02.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3
关键词:“三递进”;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8-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市级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建筑施工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培养定位是施工员,施工生产管理是施工员的主要职责,其中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制定施工生产计划、落实施工生产任务是施工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施工员职业标准是我们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建筑工程施工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依据施工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
1.确定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施工员全程负责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指挥,对于施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和施工作法,相比其他专业人员要求更高。我们根据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拟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出专业课程。见表1。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施工员职业标准中的工作职责、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拟出施工员专业核心能力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准确识读施工图;二是能够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能实施施工技术交底;三是能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四是能够计算工程量和初步计价。根据以上四点专业核心能力,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五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二、突出职业性和高教性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内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建筑企业、以往的毕业生就课程内容和学时数展开调研。
1.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项目部施工员很少涉及到力学和结构计算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以够用为度,所以减少了部分计算内容,降低了难度,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了。其总学时为120学时。将《建筑制图》、《建筑CAD》整合为《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教学内容我们全部使用了2010年最新颁布的规范要求,改革了过去重绘图轻读图的做法,大量增加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内容的读图识图,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识图实训周,强化识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读施工图。《工程地质》、《土力学》整合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房屋建筑学》调整内容后更名为《建筑构造分析》;按照房屋建造过程开设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鉴于石砌体施工在重庆地区现在已基本没有使用,主要是因为石砌体施工成本较高,可行性低。结合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的意见,我们坚持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整合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总学时90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45,开设一周的工种实训周。通过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没有必要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为现在防水工程施工是专业分包,施工过程程序化,根据西南地区的图集进行施工,从重庆地区防水施工的特点来看,知识点较少,学生容易接受,不需要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30的总学时能满足施工员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比较程序化,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而言质量管理更符合施工员的岗位能力。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调整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钢结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根据企业调研,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的商品房均需要精装修,即使清水房也需要简装,包括外装,因此装饰装修施工的知识是施工员必不可少的,我们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2.拟定集中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除了平时的课中实训外,我们还开设了集中实训课。如毕业综合实训(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工程测量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施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三、按照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三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构建了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递进”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领域包括建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土石方工程施工等;综合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四、结语
本课程体系从2010级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双证率都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穆兰,刘良军,崔春霞,胡宇庭.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4
关键词:服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1-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1]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构建,但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目前普遍形成的共识。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素质和办学形式等微观层面,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建筑类的主打专业,各校该专业办学规模大多超出承载范围,专业“负重前行”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无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单一的教学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与适应性,暴露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缺憾;三是不少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色彩浓厚,教学与职业环境脱节,实践教学总体薄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四是人文教育融合不够,学生的劳动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弱。
近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坚持服务宗旨,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在构建和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构建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设计符合一定办学理念价值实现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和技能型特征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服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存的土壤,只有通过各种服务才能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是高职院校被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认可的基本,在服务体系方面,紧贴地方发展和需要的实际,打造宽基础、精品牌的服务体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主动适应区域建筑行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服务为主线,校内外企业并用,院、系与教师个体服务并存,将产学研等专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施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所谓“双融合”就是以“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三衔接”就是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以及各类服务的作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以及服务作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以及服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企业生产现场和专业服务场地形成流动教室。见图1。
三、实践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搭建立体式服务平台。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需要提供教学与服务一体的平台。它涉及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而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两者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对性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2]一是不拘一格,引入市场机制,形成适应铁路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此,明确建立院、系、专业教研室、教师个体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学院层面依托专业群兴办产业,由学院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资金,增强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生产,依托专业群开办4家“校中企”;系部层面则鼓励依托专业及其实训基地成立小型公司;专业教研室建立以教师工作室为主的从事承包型施工实习、项目型毕业设计、任务型顶岗实习、外包式图文处理中心;教师个体有兼职技术服务与公派技术服务等。[3]二是对接产业、企业,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我们变单一的由企业提供教学平台为建立主动服务平台,使校企成为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主要措施包括:(1)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处,教学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技术服务激励和保障运行机制。(2)搭建多个合作平台:与本市十几家规模建筑企业组建建筑职教集团,采取理事会运行方式;组建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以董事会体制运行;与铁路工程建设企业合作成立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3)创新并实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互兼互聘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业绩校企间互认与对接。学院给每个相关企业安排一个专业教师对接联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为实施工学交替带来方便。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得到实惠。体制、机制建设保证了校企合作平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
2.改革课程体系。为适应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课程体系要具有模块化和职业化特征。为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广泛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和资料员。对职业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该专业职业岗位(群)34项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性质相近、前后关联等原则合并、归类出14项行动领域,为满足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建立了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对上述课程体系按职业教育的总体年限进行计划安排。我们改革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递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基础及单项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四个能力培养阶段。实施“411”教学组织模式,即在1~4学期,除学习《建筑识图基础与CAD》、《建筑测量与放线》等基础性课程外,通过校中企和校内实训基地服务平台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理实一体化”项目训练,培养单项能力,初始体验入职岗位,融入职业环境,感知企业文化;第5学期,依托“校中企”或校企合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平台,针对完整施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综合应用,分模块开展造价管理、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施工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由学生向“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
4.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1)全面建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满足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对现有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理、修订与完善,形成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利用《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扩大系部管理权限,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活而不松”。(2)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突出本专业教学的服务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制最长可延至5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工学交替,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的专业课程,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评定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除安排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的必修课外,增大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发展需要自选学分课程;实施以证代考制度,对于取得行业岗位资格证或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学生,按规定计入相应的学分。(3)实施弹性教学组织模式。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交融和结合。鉴于目前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明确优先考虑工学结合中的“工”字部分,允许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期中的分段模块式教学制。可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项目情况,适时动态变更教学进程,灵活安排教学,创造条件使衔接程度高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尽可能在“做中学”或“学中做”。学生在这种开放性、职业化的环境中学习,获取职业经验,经历职业磨炼。(4)改革学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①健全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方式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形成灵活、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考核尽可能依托生产任务、技术服务项目,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实操(顶岗能力)、项目制作、论文与答辩、网络测试等;评价方式可以将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②探索特殊技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鼓励个性发展,对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如参加竞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取得发明专利、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其相关课程可申请免试,单独考核认定。
5.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技术服务既是校企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和动力是实施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了技术服务相关加分指标,每年有计划轮流选派2名专业教师分别到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校办产业引入股份制运作方式,专业教师参股并参与经营管理,承接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项目。在依托建筑专业群成立的校办产业中,有12位专业教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较强职业技术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实践成效
从2007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该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下列明显成效。
1.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融入企业文化,身处岗位实境,接受综合训练。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责任心、劳动观等社会能力普遍提高。
2.通过服务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机制。形成行、企、校“三位一体”,企业能工巧匠、学校师生参与其中的良性互动局面,近三年来,累计吸引了企业四百万元的投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扩大服务规模。
3.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称赞毕业生“基础牢、上手快、适应强、留得住”。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92%以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4.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进入“服务站”。与工程实际的全面接轨,全面提高了业务能力,现在学院本专业教师中,有2/3以上人员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85%。有65%以上获建筑行业注册执业资格。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
参考文献:
[1]望冠,彭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1,(5).
[2]赵志文,陈安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
与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相比,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桩基施工技术。其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核心部分,桩基施工技术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基基础的稳固性以及整个现代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由于桩基施工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桩基工程技术要点,加大桩基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力度。
1常见的桩基工程技术类型
桩基工程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类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桩基工程技术具有承载负荷能力强、均匀沉降幅度小、增强建筑结构抗形变能力等优势。合理利用桩基工程技术,可以避免建筑物发生不规则沉降或上部结构形变开裂等问题,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整个桩基工程是由若干个单体桩基组成的,这些单体桩基由连接构件相互连接,形成完整且稳定的整合体。按照构成材料与施工工艺差异,桩基可分为预制混凝土桩和灌注混凝土桩两种类型。这两类混凝土桩基各具优缺点。预制混凝土桩具有强度等级高、材料损耗小、投资成本低等优势,但施工难度系数较高;灌注混凝土桩具有施工环节少、施工难度低、施工周期短等优势(见图1),但桩基承载负荷能力较差、材料损耗率较大、投资成本较高。为此,施工人员应根据工程施工要求与现场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混凝土桩基的类型。
2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现状
我国疆域辽阔,地质环境多样,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黑土、沙质土、黏性土和淤泥土。由于我国多个城市地处地震带,所以,提高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生地基基础不规则沉降,不仅会对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如果地基基础发生突发状况,还会削递弱基基础的可靠性,缩短建筑工程的寿命。地基基础的主要作用是承担上部结构产生的重力荷载。即便是地基基础出现轻微病害,也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延伸,造成严重病害。由于地基基础是隐藏在地下空间环境中的,所以,地基基础的病害都是未知的,对建筑工程结构造成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地基基础施工的后一道工序是完全覆盖上一道工序的,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难度。
3桩基工程施工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3.1桩基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桩基工程施工管理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综合素质差,大多数桩基工程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淡薄,专业水平薄弱;②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无法如实反馈现场地质环境概况;④桩基工程施工设备检修不及时、不到位,拖延进度,延误工期,影响了施工质量。
3.2桩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桩基工程必须拥有完备且可靠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在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一旦察觉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与现场地质环境不相符,必须第一时间与工程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取得联系,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针对桩基工程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差的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选择运营资质完备、专业水平过硬、人员配置完善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定期对施工队伍展开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推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此外,施工单位要创建完善的技术控制体系与质量监管机制,遵从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原则,切实保障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以及各职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内部管理流程与技术控制要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还应指派专人深入现场对各个施工环节展开旁站监督与实时指导,及时处理施工环节的突发状况,以此推动工程现场施工的有序开展。
4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桩基工程施工技术
4.1刚、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
桩基与土层之间会产生双向作用力。首先,由于刚性桩自身的强度等级较高,再加上土层深度较大,所以,刚性桩的稳定性较强。这也是刚性桩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土质松软的区域而言,刚性桩的稳定性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刚性桩最主要的局限性。尽管柔性桩仅适用于浅表土层,但其在稀松土体中的承载合力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强的可靠性。由此可知,刚性桩与柔性桩各具利弊。而刚、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则整合了二者的优势,实现了缺陷互补,增强了整个桩基工程的安全性。
4.2钻孔压浆桩技术
钻孔压浆桩技术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桩基工程技术。钻孔压浆桩技术主要包括钻孔和压浆两个关键环节。首先,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钻孔深度进行钻孔。当实际钻孔深度达到要求后,在压力作用下将预先配制成的混合浆料灌注到钻孔中,待混合浆料完全凝固后,形成稳固的桩基。通常情况下,水泥混合桩基是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喷注而成的。在喷注过程中,由于冲击力过大,极易导致塌孔。钻孔压浆结束后,将钢筋笼下放到钻孔中,依靠钢筋笼的支撑作用,增强钻孔的承载负荷力。置入钢筋笼后,实施二次喷浆操作。钻孔压浆桩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承载负荷力强、噪声污染小。借助压浆喷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深表土层对桩基础的压迫力,增强桩基础的稳定性。另外,钻孔压浆桩技术使用的水泥材料投资成本较低,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3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
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主要包括桩身和承台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承台用于承担桩身产生的重力荷载,桩身则负责承担浅表土层与深表土层的压力荷载。首先,地基与承台之间会形成双向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桩基的承载负荷力,确保桩基的可靠性。其次,桩基与桩基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用于缓冲作用力。预制小方桩复合桩技术可以增大桩基侧面的摩擦阻力,保障桩基的稳定性,以便桩基在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下发生倾斜。目前,由于适用性与灵活性较强,预制小方桩复合桩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桩基工程中。
5现代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5.1提高岩土勘测质量
岩土勘测是桩基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岩土勘测能够为桩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岩土勘测质量也成为完善桩基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举措。在桩基工程正式施工前,相关专业人员应深入实地展开岩土勘测,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而编制完整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在岩土勘测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员应对各道工序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检查,降低操作失误的发生概率。一旦岩土勘测环节出现任何纰漏,都会对后续施工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勘察单位有必要指定责任意识强、专业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岩土勘测工作——针对特殊地质进行反复勘测,如实记录勘测结果,对勘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之,只有做好地质勘测工作,才能为后续施工提供有利条件。
5.2优化桩基结构设计
优化桩基结构设计、增强桩基安全性,是建筑工程施工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桩基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及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相关人员应明确桩基工程技术应用要点,加大桩基工程技术监控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桩基工程施工水平。由于桩基类型多种多样,设计人员要参照工程需求选择对应类型的桩基基础,优化桩基结构设计,推动桩基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对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来说,桩基基础所承载的负荷力也相对较大,对桩基基础稳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
5.3加强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桩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桩基工程的关键环节。根据以往积累的实践经验可知,桩基深度决定了桩基施工的复杂程度。在通常情况下,桩基工程多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展开施工。这样可增强土层的可靠性,提高桩基工程施工质量,为后续施工提供有利条件。施工人员必须严格参照标准规范对桩孔混凝土护壁进行施工,根据现场环境条件概况合理布置桩孔,严格控制桩孔的间隔距离。在持续强降雨天气状况下,施工人员应将桩孔作为排水井,及时排出深层地基内所积存的雨水,以免雨水长时间滞留造成塌孔问题,并且加强桩基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5.4提高混凝土桩与钢桩施工质量
无论是混凝土桩还是钢制桩,桩基施工质量都至关重要。在混凝土桩与钢制桩的施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屡有发生。一旦桩基焊接部位处理不到位,施工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连接处理,以免影响桩基的正常施工和使用。打桩操作必须保持连续性,以便操作中断导致冲击力失衡,使桩体遭到破坏。断桩是较为常见的桩基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在打桩前,施工人员应深入实地展开岩土环境勘察,全面掌控施工地点岩土结构特征与岩石分布走向,并根据岩土环境勘察结果,明确打桩位置、冲桩力度与保护措施。
6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控制主要包括提高岩土勘测质量、优化桩基结构设计、加强桩基施工质量控制、改进混凝土桩与钢桩的施工质量。只有明确桩基工程技术应用要点,加大桩基工程技术控制力度,才能保证桩基基础的可靠性,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张永生.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城市周刊,2019(29).
[2]吴华锦.房建工程旋挖灌注桩基础施工质量与技术控制关键点[J].绿色环保建材,2020(10).
[3]黄年云.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19(27).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范文6
建筑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让社会建设更需要拥有高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纵观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投入更多关注与重视,从而促进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方面的培养[1-2]。但是现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很多还都是留存于简单的形式之上,无法确保其根本意义上的实质性结果。而在实训室相关效果的评价系统上也不完备,因此导致最终的成果甚微。综上所述,想要推动培养建筑人才工作的实质性发展,扩大专业实训室建设,以此更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变化就显得十分关键。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建设原则
满足需求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专业教学需求。所以,想要顺利开展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满足于专业课程的相关扩展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建设实训室过程中,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让专业知识的实训培养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验与科研工作的相应开展,达到实际训练中的真实性锻炼效果,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原则就是要与具体课程的建设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满足各项专业实训与实验要求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在满足正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要求的同时,还要以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基础[3-4]。当前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在高校具体的实验实训中得到条件上的具体反映,因此,对于实训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实用性。使实训室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技术成熟程度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又能体现出教学、学习和实践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职业性教学理念,为计划实施的重要原则提供保障。由此,将实用性与前瞻性充分结合,保证训练是为了在实用性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产生,根据实用性基础,从而发展出相关专业教学的要求。依据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在当今建筑行业中所得到的快步发展作为基础,集合实用前瞻性提高学校整体的实训环境为实训室增加更先进的设备,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整理回收二次有效利用。这样的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成本提供真正有效的成本节约,从而在其他更重要的建设环节中加大项目资源建设。满足现阶段实训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在学校的具体建设用房面积和财务现状做充足考虑,在实验室的建设选择上,要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在本质,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精打细算,避免过程中出现不必须要的浪费情况。此外,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环节,充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提高其自身的投资效益、资源共享方面的高效性原则。让实训室在满足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和基础后续建设的同时,也为校方未来所计划要开办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服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建筑流程参考[5]。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学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就要时刻清晰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意义及其目的。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实训室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全力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学习的环境,在学习物资上做好重要保证。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室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更细致化的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在规定工作岗位中,实现自身的实习岗位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工程现场中的每一细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最好的现场应用,并根据工程现场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具体所存在的问题。实训室的教育设备和教学环节,都是为更好地服务学生而建设的,其重要的建设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室要为学生搭建的是与真实更加相近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出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和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而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际中的技术应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方面分析,也应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关键建设意义所在。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投入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程度上也要做到严格把关,提高实训室建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良好的专业教学形象。以此创建优良的办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建设优异性吸引更多学生的选择,在具体的专业技术展现上起到扩大生源的校方意义和作用。建设实训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意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增进专业整体共同性,推动教学改革更进一步的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技术在具体专业实训中的效果。在满足相关教学指标的规定下,进行整体规划的初步制订实现其工作的综合性作用意义。同时还需要与企业有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通过相关专业技术应用的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与技术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教学制订及确定学生具体的专业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综合性行业社会见解,掌握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而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中的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通过具体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层面上的双层身份体验,促进学生提前在校园之中就能够感受到企业中的文化,使得个人在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之后,马上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基于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实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职业力量,实现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通过实训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多的接触到日后未来的实际工作内容,对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具有着良好的积极意义。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方向措施
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其自身在社会工作中的被需要性,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改革。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根据校方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性,成立相关的指导委员会组织。其主要的实质性工作内容就是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其组织的核心成员也必须要具有绝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其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就应由具体的政府相关职能负责人、建筑方面的专业领导者和行业标尖企业和核心骨干教师,来共同组成组织中的具体人员架构。以实现专业建设目标为最终结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委员会组织的专业程度对其专业在整体发展上进行方向规划,制订全面的培养计划,在完善建设管理制度的同时,创新改革教学方案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对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指导评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构建“以岗为主,以岗定课”的课程结构。对课程进行总体性整合,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综合性因素“融赛、融证入课”。实现“四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四”即课岗证赛四方面融合、“三”即指教学中的三为一体、最后“二”就是职业职能素质双达标。以此人才培养模式来促成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技能比赛和职业考证在具体内容上的相互一致。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师资打造
教师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上的学习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校方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就必须要以整体的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目标。选择具有高级专业性的教师带头,使整个团队共同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新出台的激励性政策,聘请拥有高学历水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当中,可以为整体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论证和具体的教科研活动,每年按照具体要求定期开展,并向学生开办专业讲座和学术研讨,通过具体实践、外界学习交流和企业专业技术讲座,提升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于师资队伍的集体培训,也应在满足形式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实践性。着眼于师德加强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建设,以中青年阶段的骨干教师为重点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业务知识储备和学习上的自觉性,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在教研工作中的勇敢探究与创新。鼓励教师在技术攻关、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上与企业沟通合作的产业能力意识,积极承担其专业在各项社会技能中的培训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技术提高就业质量
作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所学专业在未来用人单位中的就业率情况。因此,就要求学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将毕业生的具体就业率问题、整体就业质量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等问题,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衡量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反馈及时调整校方在课程方案中的明确调整方向。校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全面性的就业指导,坚持做到四年间不间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指导,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选择专业中的实际现状,以此作为基础,客观的了解自己在社会和市场具体环境中,还需要达到怎样的职业目标发展方向。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校方应积极开展对其具有时期针对性的就业类指导讲座,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实际就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成果卓越的实际就业校友,为大二、大三学生在就业经验交流上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让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于就业问题,存在的误区认知。同时,校方也应该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运用实现更多可能性的就业机会。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集体听有关于考验方面的技术应用动员讲座,让学生对于考研有初步的了解。利用考研这一重要手段,实现学生在就业率上的提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技术特点,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并做合理性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