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1

1.模块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1.1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将现实职业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医学影像技术的职业模块,并按此模块组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必然需要。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亦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应变”,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块课程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有力尝试。可以说,在人类知识大综合的时代,课程也正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发展,模块课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模块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模块课程改革实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接近现实生活,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正因为高校模块课程所形成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和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整合的产物,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体系时,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整合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有利于思维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内涵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要求。

1.4课程改革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划分设置的,而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为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首先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离,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课程与社会要求的分离,当今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诸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同时,职业转换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综合性。最后是课程与学习者的分离。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被一度冲突的教育课程割裂,人的发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识的综合,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转型。

1.5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因为原有高职课程结构在培养学生增强人生规划能力、发展个性与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课程结构按照知识线性结构组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间内容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几乎难以根据学生个性而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简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使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得到落实,所以职业教育呼唤模块化教学设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改革课程首先必须从确定培养目标开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实用型的医学影像医技人员。由于该目标是医学影像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

2.1调查方法与对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北京301医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中大医院等9所院校与单位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2256份,有效问卷2158份,有效率95.66%。经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

2.2结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知识是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影像技术学生掌握坚实的影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二,要加强影像学科间及影像学科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标包括影像检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

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

第五,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原则。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既要考虑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使学生通过影像教育获得基本的临床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品质。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2

摘 要:歌剧表演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辟了一方天地,使舞台经验迅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表演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探究歌剧表演与播音主持专业之间的关系,就要对各自专业的表演艺术课程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找寻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歌剧;歌剧表演;播音主持

谈及歌剧,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洋歌剧,那么,要了解歌剧及歌剧表演的历史就要从西洋歌剧的历史开始谈起。

一、歌剧相关知识:

(1)歌剧在中西方的发展:歌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悲剧,之后又出现了礼拜剧、田园剧、幕间剧等不同表现形式。直到160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家佩里创作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尤丽狄茜》,这标志着歌剧的正式诞生,也是意大利歌剧辉煌的开始。这时的歌剧音乐主要以吟诵式的宣叙调为主,适当配有伴奏。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艺术基本定型,并以其固有模式存在并发展了200多年。17世纪末叶,歌剧变的越来越肤浅,奢靡和浮夸之风盛行,夸张的炫技表演成为歌剧的主体。17世纪的德国、法国、英格兰等国都纷纷效仿意大利歌剧,歌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并逐步发展起来。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主流始终以正歌剧为主流,直至18世纪末,为了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格鲁克推行“革新歌剧”,又被称为“分曲式歌剧”。19世纪初期,美声风格歌剧日益盛行,接着迎来了19世纪中后叶的“黄金时期”,瓦格纳、威尔第等作曲家的歌剧引领着歌剧时代的潮流。20世纪以来,歌剧中出现了各种现代风格的元素,现代科技媒介同时也为歌剧在电台和电视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西洋歌剧在世界各个角落绚丽绽放。

(2)歌剧的涵义: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歌剧一般由器乐、声乐两部分组成,声乐部分在歌剧表演中起主导作用,是歌剧的灵魂。声乐演唱形式中,宣叙调是用以代替道白交代剧情的歌唱,接近于朗诵。咏叹调是歌剧的生命,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以独唱的形式出现,揭示剧中人物的复杂内心活动。

(3)歌剧表演的涵义:它是指歌剧演员通过歌唱和戏剧表演,在导演的整体构思下,把歌剧脚本在与乐队、指挥及其他造型艺术相配合下进行二度创作,将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事件、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思想内涵以及戏剧情节转化为视听形象,呈现于舞台的艺术样式。歌剧演员要完美地展现声乐演唱技术技巧,同时还要有塑造舞台角色形象的戏剧表演能力,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歌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歌剧演员要同时具备音乐与戏剧表演两种表现能力,首先必须认真研究剧本和音乐,细致入微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歌剧演员在二度创作前要做的案头准备工作。

(4)歌剧的组成要素:歌剧艺术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他独立存在,由一系列的戏剧情节组成,而戏剧情节是通过音乐,语言以及舞台得以表现的,这三部分贯穿歌剧的始终,成为歌剧的三大组成要素。西洋歌剧中始终以“美声唱法”来塑造音乐形象,美声唱法是源自17、18世纪一种发声方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具有意大利演唱风格,伴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蓬勃发展而风靡全球。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能忽视其地位,否则,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会丧失。同时,也要看到语言和舞台对音乐的辅助作用,舞台作为音乐和语言的呈现载体,语言的刻画和细腻处理对音乐的表现都是不可缺少的,三者的关系紧密,共同建构一部完整的歌剧体系。

二、表演艺术在歌剧表演与播音主持中的不同表现:

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表演艺术的教学日益被重视,但是播音专业的表演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它既有声乐专业的歌剧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还有自身的独具特色之处。

(1)歌剧表演的特点:歌剧表演中音乐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歌剧演员需要在特定的音乐空间内演绎特定情景下的人物情感,既要有演技还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所以,歌剧演员的表演是很理性的。在表演过程中,歌剧演员需要根据音乐的进行而完成某段音乐的演绎,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音准、节奏、速度,自己在舞台上的位置、与其他演员的交流,以及与乐队、指挥的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在投入与清醒之间来回穿梭,非常考验演员素质和能力。

(2)播音主持专业表演的技巧要求: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优秀主持人的界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述清晰,思维敏捷,行为干练,形象与肢体语言协调等几方面。那么一个相对全面的主持人就应该是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是戏剧演员、播音员、记者又是导演,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从某个角度来说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歌剧表演的基础技巧是相通的。主持人犹如歌剧演员:首先要全身肌肉松弛自如,注意力集中,机敏而理性的在舞台上或镜头前展现自己,在观众面前能熟练的运用表演的基本功底,如交流、判断、行动的三要素等。

三、歌剧表演对播音主持的影响

(1)歌剧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共性

歌剧表演专业与播音主持专业都是语言的艺术,对普通话的学习和声音的训练要求都是很严格的。首先语音要标准,呼吸及发声方法要准确,其次语言表达要赋予一定的感彩,能够传情达意。这两点要求在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把共鸣腔体充分打开,声音自然通畅有力,在播音主持时就能够准确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声音特点以适应各种节目的主持需要。在歌剧表演前,演员需要对作品做提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剧作者的身世背景、作品的背景、语言特点、思想感情,情节处理,肢体表达等等,这与主持人备稿的过程是极其相似的。主持人在备稿时也要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深刻揣度作者赋予文章的内涵。同时要进行二度的加工创作。文章本身的内容在头脑中通过想象而形成视像画面,经过想象和理解,再赋予作品自己的看法,将内容传达给媒介,这个过程就像在舞台上表演是一样的,过程、做法、结果如出一辙。

(2)歌剧表演对播音主持的影响

歌剧表演中对音乐的要求,台词的把握,形体训练的要求都是细致入微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规定情景下的表演需要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就像是主持人,如果是主持一档娱乐节目,从头到尾呆若木鸡,即使是口若悬河的语言也会让人觉得无趣与悲哀。但是根据所要表述的语言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加入适当的肢体动作让节目“动”起来,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

歌剧剧目种类繁多,各种角色的饰演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语言的复杂性也给播音主持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文艺演出,迫使主持人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应对。事实上,主持人根据不同节目的要求,只要将自己设定为某种规定情景中的人物,把自己当做一名歌剧演员来对号入座,按要求表演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总之,虽然歌剧表演和播音主持分属于不同的两门学科,但是,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门艺术都以声乐、台词、形体做基础,并伴随美学逻辑存在。歌剧表演是表演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播音主持艺术可以起到一定的基础指导作用,两者辨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让二者互相促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 表演 人才 实践 就业

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历来是一种培养艺术精英的教育。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专业院校以其科学的办学理念,后基础、重技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表演人才。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大学扩招,各个普通高校的艺术院系也在扩招,就连社会办学机构也瞄准了这一市场,频频对外招收各级各类艺术培训班学员,甚至与高校联手,合作办学。就拿影视戏剧表演艺术这门专业来说。全国陆续已有数百所高等院校招收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这不得不说是件大快人心之事,同时也必须承认是一件令人忧心的事。喜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扩招,保障了更多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艺术教育地位的攀升归功于党的正确方针指引,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这个精神的指导下,社会还需要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和文化工作者,也就意味着还有更多人需要接受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忧的是这些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是否都能走上岗位,找到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是否都能满足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呢?

改革开放30年来,艺术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专业的扩招、艺术人才的就业难、艺术市场的扩张等现象,都在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果影视戏剧艺术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戏剧人才培养的模式里,将难以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求。尤其是普通高校,如何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影视戏剧人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将成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根据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才就业脱节的局面,笔者就表演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现状分析

1、学生入学层次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层次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文化层次的不均衡和专业基础的不均衡上。由于国民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艺术教育仅有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没有影视戏剧表演课程,所以来报考高校该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全国各艺术中专或艺术高中,另一部分则来自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生的文化素养要远远高于艺校学生,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艺校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要比普通高中生强。而恰恰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普通高中生来报考该专业的占大多数,他们凭借在考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天赋和潜力与艺校学生进行竞争,最后由于文化分的差异,录取率还是普通高中生比艺校学生要高。这样,势必造成什么都要从基础开始学。影视表演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较多,对于人的嗓音、语言、形体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对普通高中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压力。在本科教育的四年里,要把一个什么都还不会的人培养成一个艺术尖子,这何等容易。

另外。教育产业化,大规模的扩招,艺术类考生文化考分低,各学校相互争生源,难免会降低专业考试的要求,造成没有表演天赋的也来学,学了才知道不合适,勉强应付到毕业。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毕业后,对自己,对社会都将造成一种负担。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影视戏剧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表不同于高校文理科以及其它艺术专业的课表。有些院校连双休日和晚上都排课。因为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表演专业的专业技能往往是实行“小班制”的教学。声、台、形、表作为专业技能课,按照以往的惯例一上就是四节,每周至少上两次。表演课中的小品交流本身占用时间就长,如果以双人小品交流为例,20分钟一个小品。14人分成7组,7个小品就要140分钟,再加上教师点评、指导和修改,四节课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如果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一并加上去的话,这课程表白天、晚上连双休日都排满课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例举两个不同专业的课表来作一番比较。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消化和吸收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应该有拓展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而那张排得满满的课表,从办学单位来讲,无疑对教学成本、管理、教学软件硬件的利用都将是一个挑战,而对于学生来讲,抑制了他们发展的空间,极不利于学习的拓展和科学研究。

3、艺术实践方式过于单一

历来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就是以排演剧目为主。从交流小品、教学片段到排演大戏。学生基本上都以舞台表演来作为教学和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不论学生合适与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接受这种实践行为。虽然,演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舞台演出。然而社会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演员这一职业上,也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做演员。因此,为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的艺术实践机会。

4、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高校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超越了一般高校扩招的速度。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在持续增长,毕业生也将随之增长,但是就业的机会如何呢?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全国表演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30%,在国内成为演艺界知名人士或明星的还不足0.003%。其实并非社会对演艺人才的需求已达到饱和,而是真正能胜任演员这个职业的太少,许多相关工作还是紧缺人才。这种情况客观地分析,存在两种原因,一是毕业生服高手低。就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把目标定在个别城市,个别知名的专业剧团。另一原因就是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太单一化,缺乏市场转换的适应性。

二、出路和对策

1、适当提高入学门槛,严把生源的质量关

艺术专业加试必须从嗓音、语言、形体、表演以及特长等全面考量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学生艺术条件和能力强的,入学后再提高再发展的可能性就大。一般用人单位是不会再花时间对新引进的演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所以我们所要培养的演员必须是毕业后就能轻装上阵,马上适应和胜任演员这项工作。前不久,文汇报曾报道上海一所知名艺术高校的首批音乐剧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面临着失业。一方面在国内。音乐剧还未成气候,没有专门的音乐剧团。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胜任这种高要求高技术水准的工作。因此,对于表演艺术类招生。只有靠考官们慧眼识才,全面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没有 天赋的,“白纸一张”什么都要从头学起的,光有漂亮外形的,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下。是很难培养出尖子人才的。

学艺术需要艺术天赋。高校艺术类招生绝不能成为高考低分群的考大学的捷径。文化素养不高同样造就不了艺术人才。面对各高校艺术类的扩招,大家都在争抢生源的同时。教育职能部门可以把艺术类招生计划同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凡是就业率不好的院校可以考虑减少招生人数或者暂缓、停止该门类艺术专业的招生。

2、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表演艺术专业技能课多样化这一特殊性,我们应该从教学效率出发,尽可能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二至三年内完成所有的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从第三年开始开设大量的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提升能力的发展空间。选修课程的开设应该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知识的应用性拓展,如从舞台表演型向舞台管理型、教学师资型、舞台经营型以及艺术研究型等方向拓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特长来进行专业的拓展和提升,如有舞蹈或声乐特长的,可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结合表演,朝表演专业的形体、声乐师资方向发展;能歌善舞的,可进行歌舞剧、音乐剧和歌舞组合的培训:有美术特长的,可以考虑进行舞美设计、服装设计方面的指导:表演、主持、编导、制作还可以专业课程之间互相打通,联合打造等等,使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单一型的专门人员向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艺术素质。师资不够。可以高校联手,聘请专家来指导和讲座,普通高校更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这一优势,做到教学资源和合理利用和共享。据调查,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从07级开始,将学生实行了分流。即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表演和师资两个方向。除了加强表演、台词等专业技能之外,对表演方向的学生注重舞台表演的实践,对师资方向的学生更侧重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也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为拓展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就业方向提供了保证。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课程运作无法最终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和应用性。面对社会需求,结合办学实际,设计一套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我国表演艺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3、提供多形式的实践机会,适当进行职业拓展

艺术实践课是学生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目前,表演类学生的艺术实践大多是以舞台演出的形式来进行。如果培养人才定位在专业演员这个层面,那么多排演剧目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然而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演艺人员这个层面,还大量需要诸如经纪人、编剧编导、舞美灯光、后期制作、演出管理、表演教师等等。如果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在这些方向上,那么排演剧目这种艺术实践形式是否就过于单一了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副院长付程教授也认为“单一专业培养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学播音的也可以做语言培训师,人的沟通能力是当代社会的第一能力”。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为拓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又开了先河,即为诸多社会办学机构输送了众多品学兼优的大三、大四地学生当兼职教师。这些学生在这些艺校,利用双休日进行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对象有表演班学员,有主持班学员,也有歌舞班学员,年龄从4岁到18岁:教学课程除了表演课,还有形体课、台词课,有的学生已经当上了主教。专业任课教师为此还定期为这些学生提供业务上和教学上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一旦毕业就能走上岗位胜任教学工作。

艺术实践的形式也远不如此。如果学生有兴趣和特长。还可以在平时的排演剧目中,参与舞美设计、演出录制、演出管理等剧务工作的实践,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战性地指导,适当进行专业上的拓展。总之。将艺术实践逐步合理化、系统化、制度化势在必得,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型结构性专业技能。

4、就业指导工作提前介入

一般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在大学四年级时开展,然而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入学一开始就从观念上给与纠正和指导,并且一直延续到大学四年级。虽然学生在入学和毕业前夕两个阶段,思想上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提早介入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入校兴奋之时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明确就业市场的严峻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提早在就业方向上作出判断,有的放矢,避免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干什么的局面。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5-01

影视表演是一门情境性、实践性、个体性较强的艺术专业。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了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为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带来了“春”的气息。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重大变革,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助力,同样为影视表演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在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大趋势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中来,是提高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历史证明,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对于影视表演艺术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艺术教育效果的技术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是同时结合了声音、影像以及动画等声光效果的技术体系,它将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有限的课堂时空成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环境,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呆板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个别化的教育特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充分开发出学生在影视表演艺术方面的个性潜能。同样,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进行补救教学。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自我掌控学习进度和速度,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影视表演学习活动,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各项专业课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和突出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针对影视表演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征,构建合理高效的影视表演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一种目标指向性,即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所有能够刺激到人类感官的重要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表演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因为过分追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忽视甚至是完全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恰当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或者是采取一些看起来热闹但效率极低的教学技术,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分散、转移了学生的有限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和强调实用性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为依据,有效甄别和选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二)突出趣味性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界普遍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视听元素为一体,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将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要始终坚持并突出趣味性原则,使表演艺术专业的课堂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

(三)注重优化

性优化是一种为了是系统整体更为协调和合理,对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必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教师在选取能够最恰当表现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多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这些技术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不能为了使用某种信息技术,而影响另一种信息技术的发挥,甚至影响了影视表演教学课堂的整体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新方式,但更重要是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沟通观念。影视表演教学十分强调情境的营造,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个体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影视表演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建设,创建教学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资源,例如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丰富资源还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和欣赏到这些资源的艺术魅力。这样,创建一个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类、品鉴等一系列工作,必要时可以为这些资源进行标签,使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权限,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随着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浏览资源,这样影视表演教学也就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更为有效地促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化渠道,例如校园论坛、贴吧、博客、QQ、电子邮件等。教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更加系统和开放地阐述自己对于影视表演艺术的理解,更加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则能够大胆地发表见解、表达观点,更加自如地向教师进行咨询,更加充分地展示自我。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

(三)模拟情境,增设教学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是学生积累表演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本、声音、画面等要素,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出相对真实的表演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影视表演之初就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艺术表演中。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出影视拍摄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片场、镜头和画面,增强学生的“镜头感”和表现力。其所拍摄的一些视频片段,还能够成为日常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资料。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师,应进一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和优化性的原则下,采取创建资源库、增强师生互动、模拟情境等有力措施,推动影视表演艺术教学改革,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5

树科大很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其教育理念为多元、整合、开放、自主、自律。学校致力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改变学习和生活,落实“生活科技化,科技生活化”的办学理念,并且,还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设计类专业实力强劲

在台湾所有大学中,树科大的设计类专业都很具优势。自创校以来,树科大就有明确定位。如今,设计学院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院系了,下设应用设计研究所、建筑与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室内设计系、流行设计系、动画与游戏设计系、表演艺术系等相关专业。

拿视觉传达设计系和流行设计系来说。视觉传达系致力于培养高级实务设计人才,此专业的重点将以视觉与公共艺术、多媒体与绘本设计、商业广告与包装设计、设计师管理等领域为主。流行设计系关注的是发型设计、化妆造型、织品设计、服饰设计、流行商品设计等相关领域,努力为台湾地区流行文化产业国际化培养专门人才。

近年来,设计学院的师生在岛内外取得了非凡成绩。2010年在IF世界设计与艺术类排名中居于第14位,在台湾私立大学中排在前2名。2011年流行设计系唐睿茂同学荣获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国际技能竞赛男女美发类卓越奖。毕业于流行设计系的古又文校友现已是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近几年来携带作品频繁亮相英美日等国时装周活动。

将科技融入校园

树科大很看重科技对社会和教育的推动作用,这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是一所新设的科技大学,在所有的设备采购上,皆以最新科技为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符合社会潮流的学习环境。

树科大不仅建置了相当完善、高速的校园网络,还配置有多间开放式电脑教室,以提供数百部最新款高效能的电脑。学校各院系都有专属电脑教室。另外,还有多间多媒体视听教室。专业化实验室也遍布校园:多媒体网路应用实验室、电子商务与虚拟实境实验室、虚拟实境实验室、传统彩绘修护实验室等。

在此,介绍一下以科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资讯学院。资讯学院下设电脑与通讯系暨研究所、资讯管理系暨研究所、数位行销组、数位创新应用组和资讯工程系暨研究所等。在2011年举办的“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上,该学院展品“电子白板书系统及其雷射指示装置”荣获金牌,该产品具有远距指示、光轨迹显示以及远距离操控电脑程式的互动能力。2013年春节前后,资讯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极富实践性、趣味性的研习营,如智慧型手机暨动感游戏研习营、智慧型手机暨机器人游戏研习营、3D游戏设计研习营等,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6

面对一幕幕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而这些悲剧的发生也给同是大学生身份的艺术生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学好“艺”的同时,加强自身“德”的建设,努力向着“德艺双馨”的道路上发展。

“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家极高的赞誉,一方面是指其艺术成就的辉煌,一方面是指其自身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高尚。对于艺术家而言,“德艺双馨”是人们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被艺术工作者达成共识。“德”是根基,在“德”的基础上,才能有“艺”的发展和成就。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教师也极力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走向“德艺双馨”的锦绣大道。

谈到学生“德”的培养,首先就会想到教师的职责。众所周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在这一工作中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在言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学校在抓师德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师德如何影响学生的问题,没有重视师生沟通渠道的培养。艺术院校的课程一般分为专业课和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往往疲于传授专业知识,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心理诉求,只要求下次回课时顺利;文化课在艺术类大学所占比重较轻,因此,文化课与文化课教师一般很少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更遑论对学生能够起到师德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难觅得教师的踪影,在他们有心理问题时,缺少及时的疏通与正确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在艺术院校,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在强调不能培养出“艺术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师生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师德真正发挥出其价值?而不只是学校的一句口号。

课程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艺术生成才的关键不仅是指其专业本领的强弱,也在于其文化素养的高低。大多数艺术生自身的文化功底较差,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严重缺失,然而正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才报考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的艺术院校。这种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人才,主要是靠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弥补。艺术类院校一般都偏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重专业技术轻文化是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课只是其中的点缀,课程安排的稀疏带给学生的暗示就是可以对其忽视,因此造成学生对社会、人文方面的淡漠。然而笔者认为,恰恰文化课的学习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对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学语文》课可适当增加《论语》《大学》《中庸》《礼记》《文心雕龙》等传统文化内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德”,可以从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来,然而要深刻理解“德”,就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要有对真、善、美的判断与追求。基于此,学生的艺术创作才能更有内涵,才能走得更远。因此,艺术院校对课程的设置需要调整,应在文化课中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并且要严格制定和管理文化课的考评体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获得“德艺双馨”称号的艺术家是艺术类学生的楷模。如歌唱家、作曲家阎肃、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等,无论是其艺术修养还是道德品质,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深受人们喜爱。京剧名家马连良先生大红大紫时,每年都会恭敬地去看师父肖长华,有一次开车到老师家胡同口就不让司机往里开了,说不能在师傅面前显摆,恭恭敬敬提着礼物走到师傅家,这就是“德”——尊师重道;京剧名丑张春华先生坐飞机失事,救援的人看着满地散落的财物对他说,什么是你的就拿走,张春华只拿走了自己的小箱子,这也是“德”的一面——诚信;很多艺术家都不局限于对一门艺术的钻研,对其他姊妹艺术兼通,这样在台上才能更有底蕴,创作的作品意义深远,成为不朽的经典,这也是“德”的一面——海纳百川。艺术类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解到“德”的内涵,进而得出德高艺长高,德艺是相辅相成的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德才兼备的艺术大师作为奋斗的榜样,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以积极、自信、乐观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学生群体中,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中相互攀比已经成为一种不良风气,由此造成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平日里琐碎小事的积压。因此,艺术院校应注重大学生法律课程的学习。然而,对大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较为笼统,教材的单调往往使学生上课大多是走过场,很少有学生能认真对待这门课程。在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的今天,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宣讲和教育,譬如结合上述案例进行法制讲座,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心理疏导室,及时排解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当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以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方式快速散播在人们身边时,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很容易蒙蔽大学生的双眼,大量低俗、媚俗、恶俗的节目诱引着学生迷失真、善、美的方向。那些胡编滥造的穿越剧、魔幻剧充斥着屏幕,雷人的剧情和造型对观众极不负责。面对这种审丑现象,艺术类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德”与“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