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教学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的教学内容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继承 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为我国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声乐艺术作为音乐体系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密切关注。从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声乐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声乐人才倍受青睐,声乐在社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艺术课程的声乐艺术,在快节奏的社会进程中,人们静下心来欣赏声乐的环境比较缺乏,欣赏群体对声乐的敏感度也在下降。故此,高校中的声乐教学,应该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保留最美好、最原始的元素,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开拓创新,通过丰富声乐的内涵和外延,增强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理念上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声乐的重视和喜爱程度也日益提高。声乐艺术中经典的因素,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对一些与时展不相符合的元素,需要舍弃和发展。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坚持声乐中的人文理念。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将声乐文化中最核心的人文理念留存下来,始终坚持用声乐艺术追求真善美,继承优秀的地方民歌、戏曲等云音乐,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是一段曲谱、一首歌曲,甚至是一种声音,应该要从人文理念的层面加深认识并予以继承。只有坚持声乐艺术中最核心的人文意识,才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使声乐艺术变得暗淡无光。将声乐中的触及灵魂的核心元素保留下来,用这些艺术的东西去坚持我们始终不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声乐艺术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我们要在继承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声乐中精华的东西进行继承的基础上,应将一些与新形势下人们审美观念不相符合,与时代主旋律不和谐的糟粕大胆的舍弃,并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注入到声乐艺术中去,体现声乐艺术的时代性特征,这就是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让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效率更高、传播更快,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太多的信息使我们的大脑处于疲乏状态,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在麻木和降低。我们敏锐性其实是有限的,信息爆炸的到来,严重阻碍了我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处于较为疲乏的状态。故此,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应客观、冷静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坚持传统与现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方式,寻求更加适合现代学生的声乐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大多数依靠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新的形势下,声乐教学要合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资料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通过加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吸引到声乐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聆听、示范,促进其更好更规范的教学声乐演唱。因此,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创新,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声乐教学效果。提高声乐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创新,让学生在声乐观摩、交流、比赛中增强直观体验,充分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开阔眼界,激活思维。

三、教学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在保留和继承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发展。在声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气息的现代声乐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丰富、时尚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声乐潜能,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促进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化。声乐教学涉及到学生歌唱时的呼吸、共鸣、音色、语言、情感、审美等技能技巧,这需要教师与学生长期互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在保持师生关系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展声乐教学内容,科学的声乐教学内容也是确保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首先以教学经验为指导,教学经验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师教学中宝贵的财富,是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教学经验欠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用的盲目跟风式教学,就会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备专业水准,教师教学内容的专业水准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在继承优秀的声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声乐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声乐教学工作,以专门水准,选择适合学生演唱能力、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歌曲为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之,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好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坚守正确的声音概念个文化理念,确保继承声乐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到声乐艺术的传统价值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要正确强化创新意思,通过吸收、借鉴、采纳等方式将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知识运用到高效声乐教学当中,以继承和创新的你方式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博,声乐艺术的文化视野[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声乐教学

本文“探讨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其实质是对“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本文针对“为什么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要把声乐教学与高等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问题的深度思考上,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这是21世纪初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少数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能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其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精神上的支持作用。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特别是在21世纪,中国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融合的时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意义重大。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意义

在高校声乐教学环节,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可以丰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音乐资源丰富,已有8000多年的音乐历史记录,当演奏音乐和舞蹈时,中国音乐就开始被记录下来。中国音乐是广泛的、多样化的,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音乐的民族特征方面,中国有56个民族,除丰富的汉族音乐外,不同地区的55个少数民族中的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地方音乐。在音乐流派上,中国音乐有很多曲目。据1980年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地方戏曲有394种,其中藏族、白族、侗族、朝鲜族和满族都有自己的戏曲;叙事歌曲有400多种,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歌曲;有600多种传统民间乐器,作品种类丰富。根据未完成的《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作品集》的记载,所收录的作品数接近一万。据不完全统计,民间歌曲数量也很大,超过45,000首。中国政府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自1949年以来,围绕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传承进行了许多讨论,讨论的中心主题是如何繁荣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以及如何理解、掌握和展示中国丰富的音乐遗产。为了发掘和保存少数民族音乐,许多音乐工作者致力于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完成了庞大的少数民族音乐收藏项目。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文化生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强大的商业运作和其他各种因素支持的流行音乐给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继承带来了障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的冲击越来越大,口头文化遗产或通过实践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其生存环境急剧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根据官方统计,1980年代中期大约有4000个传统歌剧团,在2003年已降至2600个,演出总数也在减少,总共演出400,000,000场,而在1985年是700,000,000场,许多少数民族音乐正在消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突如其来的变化,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问题日益突出,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基于口述的文化遗产已经很难传承给下一代,并正在逐年消失,生活环境正在经历突然的转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迫切。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中国拥有庞大的校本音乐教育体系,我国有超过20万名音乐教师,为大学、初中和小学的219,941,100多名学生提供音乐教育,为388所高等院校提供教师培训。然而,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并不令人满意。根据调查,许多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但热衷于流行音乐。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消失。抽样调查数据显示,90%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2%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一些抽样调查问卷显示,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53%喜欢西方交响乐或声乐作品,但只有26%喜欢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系和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的另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未来音乐教师中只有2%希望他们可以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习俗。根据对广西各地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的调查表,涉及“有多少学生可以演唱本民族歌曲”,仅壮族的3%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和31%的侗族学生可以演唱本民族歌曲。这些数据虽然只是部分数据,但很好地说明了在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对少数民族音乐变得兴趣不大,这表明学校音乐在继承少数民族音乐方面存在不足。

三、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究

(一)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1.完善教学内容。为了构成一套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音乐融合高校声乐教学”理念的教材,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在教师的选拔上,最好尽可能考虑教师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至少在教学理念上,可以有意识地认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其次,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在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这是“强调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核心,让具有深厚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素养的资深音乐学家参与教学中,其通常擅长在多元文化主义之间进行比较思考,并擅长分析与文化相关的音乐,熟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特点和文化内涵,其不仅应该是参与者,更要在声乐教学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掌握教学进度,从而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和内容。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在高校声乐课程中,通常以中外歌曲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这种情况与高校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受限有关,因为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可以演唱“原味”民歌。另一方面,声乐技能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声乐教学无疑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非常强调歌曲技巧的教学,忽视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这与加强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教学思想冲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重技巧和轻文化内涵”,继承了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却忽视了民族风格的作品内涵的分析,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二)实现教材内容的编制调整。音乐是一种具有自身魅力的精神文化,高校作为弘扬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机构,继承文化是其重要任务之一。高校也是音乐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最佳研究和保护的场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声乐教学一直追求新颖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那么如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呢?在声乐教学中,有必要继承最原始的民族艺术,突出民族特色,并将流行的歌唱形式与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相结合。高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尽可能地扎根少数民族音乐,为了有效地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声乐教学中,首先要进行教材选择的调整。尽管我国没有统一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但各地高校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当地文化资源选择教材,并从多方面收集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做出合理的调整。除了常见的传统戏曲,还应增加传统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民间音乐和民间乐器的比重。只有牢牢把握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他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真正内涵。近年来,随着对艺术和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投入,少数民族音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的高校已经开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标准体系的理论建设仍需要一定时间。(三)调整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高校声乐教学的核心是改善学生的声乐素养。一般而言,声乐的内涵教学比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更重要。教师经常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展示音乐,专注于各种音乐创作,重视特色音乐作品的指导、交流与互动。在课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存在局限性,只是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详细解释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高校应适当改变固有的模式,促进小组讨论,以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讨论和欣赏,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当前,高校声乐教育中,无法很好的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环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位置难以突出。为了训练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强调加强对少数民族声乐的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当然,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高校声乐教学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但是一切都处于初步探索之中,我们迫切需要宏观和系统的理论指导。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少数民族声乐的融入,少数民族声乐的传承需要一个平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声乐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使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的教学平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彦.浅谈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评鉴,2019,(12):92-94.

[2]戴宇山.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实践尝试[J].戏剧之家,2018,(27):194.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3

关键词:微课;声乐教学;运用

现阶段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理念,通过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加入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观念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使学生对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够重视,因此导致教学目标有所延误。在现如今的微客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一、微课教学理念

微课(Micro-Lecture)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产物,微课教学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变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利用微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将书本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而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播放教学视频或者是事先准备好的PPT,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会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或是疑难知识点进行重点的讲解,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太长。虽然看似容易,但是微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精心的前期工作,比如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所有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微课教学与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一,微视频的教学持续的时间仅为5-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能够接受到大量的学习信息。其二,教学知识点精短,微课教学时间短,因此知识点比较集中、精炼,学生可以透过这些知识点快速的抓住学习的精髓,找到重点。其三,视频资源真实具体,课堂创新度高,微课堂所使用的视频资料通常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学生会很快的被课堂中的内容吸引,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模式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微课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将其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体现出高校教育人员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决心和信心。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种渗透。目前,很多学生都倾向于使用电子书、电子商城、网上资料查阅、网上交流等方式进行生活与学习中的事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吸引力不足,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缺席、迟到、注意力不足等问题比比皆是,教师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组织学生听讲,虽然一堂大课有90分钟,但是所能讲授的知识却寥寥无几,导致课堂进度缓慢。而微课作为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效率。此外,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与改良,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学生是未来阶段内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比较明确的个人理想与抱负,并且每个学生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心理差异,但是高校传统的教学策略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尊重,极大的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微课堂内容精炼,时间短,视频观看完毕后,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快速的发散,个性化思维将会得到交流和认可。可见,微课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良,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化,充分发挥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改善教学质量

在现代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融合微课模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据影像视频的方式对声乐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就像看电影一样进行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属于被动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能够高效的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合理的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脱离教师传统的讲授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快速的进行消化。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模式帮助学生快速的巩固并且加深对声乐教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微课将声乐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编排,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点合理的为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的兴趣点有一定的提升。教师通过结合声乐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视频讲解,在通过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使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找到声乐的重点,进而更加快速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能够课堂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将微课融入进高效的声乐教学中,因此需要对声乐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声乐的知识难点反复的为学生进行灌输与强调,因此使学生的兴趣不高,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根据声乐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学生对声乐的关注度,要使学生对于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找到他们能够适应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对声乐知识点的认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声乐的认知,还能够提高教学内容质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外仍然能够对声乐有一定的了解。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现阶段的高校声乐课堂上应用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然而这种一视频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主动,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成为整堂课的主体,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助,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以微课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知识重点进行有效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与教师间的沟通。在学生对声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规划。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汇报给教师,教师根据合理的意见进行对教学内容的整改,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学习与了解。

四、结语

在现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微课理念,使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学生学习声乐时候不断的注重改变教学模式,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导,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教授,使学生对声乐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模式,高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对于声乐这门课程能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而有效的提高自我成绩。

作者:卿丹 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毕经美.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3).

[2]李三波.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2015,(09).

[3]贾思振.微课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职业技术,2015,(10).

[4]廖星麟.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才智,2015,(33).

[5]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4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对幼教师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现阶段,幼儿园把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了首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在每年的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招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环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儿歌的即兴弹唱,给一段乐曲即兴编创舞蹈等。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校前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要求的,据了解,我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考前艺术测试,这样招来的学生艺术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声乐教学是大班集体课教学,除了个别条件好、悟性高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勉强能达到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适合的教材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的声乐课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声乐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都是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实践的,希望全体同学通过短短半年的声乐学习,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很勉强。幼儿园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基本涉及不到。目前市面上的声乐教材有很多,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可选择的极少,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由于经验少,声乐教材只能是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没有统一标准。

(三)教学内容和幼儿园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师们缺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系统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幼教实际结合不够充分。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时下幼儿歌曲的了解很少,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脱节。学生声乐基础不牢固,到了幼儿园,在学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很多学生还用白声、真声范唱,不可能充分体现音乐的表现力,也就缺乏音乐的美感。我院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急需建设专业特点鲜明的声乐课程。

(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在声乐上没有基础,还需要时间来适应学习歌唱的发声方法,而且,这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训练才能提高的技能。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声乐成绩评定往往是以专业水准作为标准,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歌曲演唱给出学生声乐课成绩,这种不客观的评分方法会使学生有很大心理压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

三、如何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衔接

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这些问题,不能只从教学入手,它需要从招生环节、培养目标、教学规划等多个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动。

(一)改革招生办法,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招生的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五个班(含 3+2 的学生)近二百名学生。发展的步子很大,同时也带来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在下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招收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置面试和技能测试环节,提高生源艺术基础。努力拓展办学层次,申请专升本,营造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才能获得专业生命力的大发展。现阶段幼儿园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技能和艺术综合素质的教师,因此,我们要与教育机构和各类幼儿园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声乐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改变目前封闭的声乐教学局面,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与声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拓展教育内容,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声乐课

对于声乐来讲,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进行改革衔接。我们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第一,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声乐课的学时,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大实用技能课的比例,包括中外传统歌曲、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弹唱、声乐歌曲欣赏、奥尔夫音乐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强化技能技巧课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应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教材还应结合当前电视、广播热播的幼儿歌曲、做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体现艺术综合能力的科目也要适时开设,以促进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加强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教学。要想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应加强基本声音训练,打牢声乐基础。大量进行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幼儿歌曲演唱中较好地运用声乐的演唱技巧。加入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有了更高要求,除了声乐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表演方面的艺术修养。由于边唱边跳,课堂气氛也会大大活跃,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5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6

关键词:声乐教学的改革;艺术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4-01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今天的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特点。

二、改革实施方案

1.声乐艺术实践的改革。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与技巧的体现。通过艺术实践补充音乐理论掌握的不足,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和进步。因此说,艺术实践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改革。可以采用学期汇报或月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在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歌唱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并引起重视。

2.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胜任中小学的歌唱教学及声乐第二课堂的辅导工作,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缺少理论指导的教学总是盲目的。在我们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往往声乐技巧课及教法课都比较看重,但却忽略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方面应加以改革,应运用系统而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演唱,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培养人的人”。例如:“歌唱的咬字吐字”,如何把汉字中的子音、母音唱准,四呼、五音、归韵、调位系统的学会运用,并结合歌唱,更准确的得以表达。又如,还要了解“从古典声乐论著中看民族唱法的特点”等历史理论,为学习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更应该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并将其与民族声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再如,“艺术嗓音的划分与鉴定”,“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和保护”,学会“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声乐活动的训练与辅导” 。还应增加“中外名家名曲赏析”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和声乐作品等等,都是现今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具备的知识。

3.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个别课:讲述技术范围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分别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学生观摩教师教学,了解不同声部的教学个性,触类旁通,同时广泛接触各声部作品。小组课:适当的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作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激发歌唱热情。重唱与表演唱、小型合唱练习,扩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味,获得合作技能。在小组中指导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应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大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注重中外音乐的互补性。同时配以相应的声乐史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医学的内容和师范教育知识,形成规范声乐综合性理论课程体系。

改革声乐教学方法,改单一的个别课教学方法为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声乐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个别课侧重专业素质的教学,小组课侧重教学素质的教学,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的教学,完善声乐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

4.师生配置的改革。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嗓音条件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选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良好的工作作风新局面。第二双选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第三双选可以增强声乐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声乐教学这门课程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对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音乐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