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的基本概论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法学思维;培养方法

一、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法律思维。从广义上来讲,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主体包括法律职业从业者,如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等,以及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运用法律时的思维,也应属于法律思维范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l生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1.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2.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2

关键词:物理学;哲学;经典力学;唯物主义;电磁学

物理学是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先锋,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就是指物理学。哲学是社会科学的龙头,关注社会与人生。物理学注重实验,哲学则更多思辩。然而物理学与哲学有着相同之处,都是在不停地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有着相铺相成的关系,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着物理学的发展,而物理学的新发现又促进新的哲学思想的诞生。

1物理学与哲学的互相交融

物理学从其诞生之时就与哲学紧密相连。因为哲学上的基本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是物理学家们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共同探索诞生了物理学。早期的哲学就是指自然哲学,主要研究与自然界相关的哲学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这也是物理学所关心的问题。物理学一词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学”(physis)被译为“自然”,它是研究物质结构、自然现象、运动规律和探求研究方法的科学。随着物理学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它们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不同,建立起的科学体系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物理学与哲学的分科,也就是说物理学起源于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哲学的学科。早期很多哲学家都是物理学家,很多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

2从物理学的发展看哲学的发展

根据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而物理学是注重实验的学科,当然会坚定地支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根据所使用的方法论又把唯物主义又分为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1经典力学与机械唯物主义

力学在公元前就有的物理学分支,因为人类最早接触的是物体运动和杠杆等问题。16世纪之后,由于航海、生产机战争的需要,力学开始大力发展。十六世纪前,由于亚里士多德是当时有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运动理论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批驳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错误是需要胆识的,伽利略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他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实验找出精确的数量关系,再经过逻辑推理(思辨)得出了正确的落体运动定律。伽利略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创新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牛顿,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大量工作,经过归纳分析得出了牛顿关于运动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提出了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力学体系,使力学成为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从而创立了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只要知道初始条件和系统的演化规律,便能推算出任意时刻系统的状态,这就是机械决定论。显然经典力学的决定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反映在哲学上便是机械唯物主义。

2.2电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静电现象和静磁现象的研究虽然始于十七世纪,但电磁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十八世纪建立的。人们受到万有引力规律的启示,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得到了定量规律──库伦定律。如果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借鉴,只靠实验数据的积累,难以快速得到严格的库仑定律。然而随着电学和磁学的发展,把所有的物质运动现象都用经典力学的机械运动规律来解释,就产生了理论和实验的尖锐矛盾,因此先人开始思考电和磁是否有联系的问题。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信奉康德的哲学,认为自然界各种基本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深信电和磁具有对称性,经过反复的尝试与实验,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引起欧洲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其中毕奥和萨伐尔纷纷仔细研究载流导线对其周围小磁针的作用,安培研究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实验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归纳建立了毕─萨定律和安培定律。一八二一年法拉第开始研究电磁问题,他亲自做了大量实验,包括模拟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因为他在实验基础上做了仔细分析,认为既然电生磁那么据对称性原理磁也能生电。Maxwell对电磁理论的出色贡献相当于牛顿在经典力学理论做出的贡献。他和牛顿一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出了伟大的历史综合。麦克斯韦受到W•汤姆生研究方法的启发,看出把电磁现象归结为力学体系超距作用的困难,甩掉一切机械论点,借助数学工具,将已有的电磁现象与规律进行了归纳综合,创立了电磁学理论。物理学上的这次突变,使人们认识到物质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建立了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观念。这次突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辩证法虽然从斯多葛学派起开始萌芽,在黑格尔那里得到发展,但真正获得科学根据是从物理学发生第二次突变即热力学与电磁学的建立之后,这也使得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能完整地在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物理学中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由量变到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基本规律。总之,物理学与哲学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物理学的发展为哲学新思想的建立提供基础,推动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对物理学大厦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惠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3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概论课不是历史课,但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对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较大缺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

    第二,从上古时期到当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西”的概念指向多个民族国家,课程内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括物质层面,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困难;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文化知识与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了解西方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差异,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体制的演变、宗教、科技、教育、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文化、汉语语言的教学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3.1 本体知识

    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发展进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强调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西方文化变化的规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一学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阐释方法。

    3.2 能力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能力培养极其重视,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对文化知识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探究,找寻其本质和规律。第二,文化教学的能力,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把握西方文化本质、西方思维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实现,跨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学。

    4 教学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西方文化概论的本体知识教学要突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往往只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某些教学内容简单、学生熟悉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指出该部分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课上课下给予学生答疑。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提供学生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的精品课程网站;针对每个章节,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提供课前预习知识;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供课下巩固和拓展知识。

    4.2 开展专题介绍和讨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遵循时间线索、分历史阶段来展开讲授的,突出的是阶段性特点,缺乏对宗教、科技、哲学等专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各文化领域的横向对比;因此,教师可以开设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学、西方教育等多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最后再全部展开讨论。

    4.3 强调中西文化对比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过“知彼”更好地“知己”,从而减少和消除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和冲突,更有利地推动对外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的知识点与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5 课程测试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4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内容庞杂、广泛,理论性极强,抽象性和概括性极高。如果授课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教学枯燥、空洞、乏味,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同时,许多学生也认为《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太抽象、难于理解,多是泛泛而谈,课程逻辑性太强、太严密,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而案例教学法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该课中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把《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详实、具体的案例中鲜明生动地体现出来,由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案例教学也会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绪,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认同相关的理论。如用“给黄鼠狼(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例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原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案例教学符合该课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简单的单向传递,很难促进学生的深思和创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能为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学生在案例启发、带动下,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又理解了理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激发了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恰好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透过案例能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都是来源于人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鲜明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将社会这个大熔炉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思维意识,并且积累社会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学习该课中的问题,还获得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

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的选择 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适当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喜好。具体来说,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掌握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有助于带给学生思考和启发,理解教学知识,尽快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应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事件,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在信息瞬息万变、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对现实问题很感兴趣,但也存在无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遗憾。《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所选案例要能及时反映学生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例如,我国“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即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更容易被窃取。通过近期案例的热议,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

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即把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比如,认识论中在阐释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举例,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举例。

在选取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文科一般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而理科应多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案例。比如,用来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经典案例:“对称性革命”(选自杨惠民等编著的《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这个案例由于涉及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所以只适合理科学生,对于文科学生就不合适。因此,案例的选取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选取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案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最主要的是呈现时机,也就是在讲解理论之前呈现案例,还是在之后、之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对时机把握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时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慢慢体会和把握。传统的方式是讲授原理之后增加一些案例,再进一步论证、阐释和具体化。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的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因而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放在原理之前呈现的方式就是首先给出案例,结合原理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再总结出原理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但是比较耗时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案例适用于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原理的讲解。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进一步阐释与论证前面内容,又可以提示和引导即将要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种呈现方式都各有千秋,具体运用哪一种,要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根据原理和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要每次课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会降低授课效果。

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在对案例进行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围绕题目展开讨论,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不要离题太远。讨论、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倾向以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因势利导,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此外要注意,教师的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而应当在肯定、修正的基础上有所升华,通过总结提升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观察问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案例教学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运用时要注意:案例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师一定要摆正案例在课程中的位置,不能主次不分,为了使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勤.《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杨惠民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仕伟.浅析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4]张立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阈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2(2)

[5]姚作忠.试谈党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6]李树喜.政治理论课的魅力――陶祖伟老师讲课侧记[J].人民教育,1980(6)

[7]王德源.谈谈党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1(0)

[8]吴树青.要重视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J] .教学与研究,1980(4)

[9]刘汉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政治课质量[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7)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5

引导我选择哲学专业的原因,是高中时读的一本小说叫《苏2的世界》。这部书的内容相当奇特,女主角苏2偶然接触到哲学,开始学习和思考哲学,最后在哲学思考的指引下,竞发现自己生活的整个世界实际上都在另一个人的头脑中。这和我们课堂上学到的唯物主义、3证法之类的“哲学”是多么不同!这部书让我对哲学生了兴趣:我们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它本质上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识又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成为困4我多年的难题。后来我知道,这也是哲学思索本身的起源:对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和追问。

高中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怀着激动的56,开始了我的哲学生7。大一修哲学概论和8x导论。哲学概论告诉了我们哲学是什么,”清了许多常见的误解:它并不是干9:象的教条,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更不是

哲学是对世界的反思

譬如说,“世界是否存在”是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怀疑世界的存在,但思考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义。哲学家认为,至少在理论上世界有可能不存在,这是可以怀疑的。我们相信世界存在,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主观感知的基础上的,但由感知经验如何能建立起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感知又从何而来?反过来说,即使存在j观的物质世界,人的主观感觉又是如何@生的?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推,也都可以@生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套特口的概念和思维方法,这就是哲学。最后,即使学习了哲学,答案也不只是“是”或者“否”,而是对世界和人自身具有全新的、远为深入彻的理解。

如果觉得上述的思考过于A无BC,那我再举一个和日常生活关系比较j 密的例子。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DE问题,但E儿是人么? DE和杀人有何不同?如果说E儿是人,那么是否从最初的受精F细G就算人?这显然H反人的直觉,但如果说不是人,那么一个出世前几天的E儿,和一个出世后的儿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思考下去,必然涉及“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再J 个角度看。杀人就一定不对么?处死死刑犯,在战场上杀死K人,或者对绝L病人安乐死。这些都不正当么?这些又涉及道德的基础问题。这些同样是哲学思考的对象。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M根问底追究下去,最后都会遇到哲学。而哲学研究也会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影响和改变现实。

8x导论也是哲学系必修的一门课程。哲学和科学一样,要求理性的论证和反N。在思考和论3中有许多不易觉察的陷阱。稍不留神就会O进去,如果是无意犯下的,就是P误,如果是有意的,则是Q3。在这里,8x对于条分R析地”清问题就非常有帮助。还是以“世界是否存在”为例,如果甲说世界依s于人的主观感知,从而世界可能不存在。而T说人的感知依S于外界U激和神经信号,这些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世界存在,那么T实际上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他已经有意无意将外界U激和神经信号是j观存在当成前提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哲学史星光熠熠

对哲学有了初步印象后,到了大一下半学期和大二,我们就开始集中学习哲学史。在哲学系的课程中,哲学史的学习具有核心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每一个哲学教授都会W告W新生的。X格尔认为,哲学史是^类精神自身8x演和展开的过程。这个论断不免绝对,但个人自身的怀疑和反思是不自足的,思考必须使用特定的概念Yz,而任何哲学概念都是历史传承的结果,有着深 而复杂的内涵,必须通过历史的维度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拥有自身独立的哲学传统的文明极少,主要是三大体系: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哲学。我们学习的主要是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在中国和西方的漫长历史中,都有一些伟大的\险者,他们的领域不是在自然中探险,也不是政治和军事,而是思想本身。他们被称为哲学家,路R、艰苦一绝地思考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彼此影响,火相传(当然也相互反对和论战),就形成了哲学传统。在中国,有老子、子、子、王充、范a、慧能、朱熹、王阳明……在西方,则有更为群星bc的名字:毕达哥d斯、苏格d底、ed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Qf那、gh儿、卢6、康德、x格尔、i采……这些名字j 括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一越的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宗教大师。这份名单足以表明,哲学在人类理性思想传统中的中心地位。

因为哲学本身包罗万象,和各门学科都有深刻的联系,哲学系的课也范围很广。除了中西哲学史等专业课程外,许多看上去与哲学毫无联系的课程也都被列入必修或限选的范围内。我上本科时,经常是上午上高等数学,下午修古代a语,晚上读生物学概论……这些课程虽然读起来辛苦,但也为我们打下了一个1实的知识基础。

哲学与时俱进

大三以后,基础的课程基本修完了,我和同学们开始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专题课程。其中主要包括:(1)本体论,或称存在论,研究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2)认识论或知识论,研究人对世界的认知及知识的生:(3)伦理学,研究人的道德实践及善与k的基础。以上三者被称为哲学的三大基本分支。此外比较重要的哲学类别还有美学或艺术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或法理学等。这些学科不仅属于哲学,也构成文艺理论、政治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个较特口的问题,二者同样是对世界的理性探索,在历史上,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今天科学已经是成熟的经验研究,“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已经是过去的陈见,事实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本身也需要不断在科学的世界观上推陈出新。但科学本身也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和方法的基础上,哲学仍然要对它进行反思:观察如何形成理论?纳法的效力如何?科学理论的限度在哪里?哲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处理这方面问题,即科学哲学。

哲学系和一般院系一样,大三要写学年论文,大四有毕业论文。在本科阶段,论文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纵向的,研究某个哲学家某部着作中的某一概念或论证,例如ed图《理想国》中的理念论;二是m向的,研究当下的某一前n性问题,如上面说的DE的伦理学问题,将各学派的观点综合分析,并尽量提出己见。一般来说,前者更有利于打好学术的基础,掌握哲学史的先后脉络:而后者更有利于训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基本概论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