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1
一、“童谣体验”的内涵、特征与诚信教育原则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对方方面面的反复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整合,实现人的成长、成熟。因而,我们认为“童谣体验”是学生主体在童谣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和领悟,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道德情感。强调“童谣体验”实质上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在童谣生活和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真切感受并进行自我内化的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道德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童谣体验”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情感性。“童谣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童谣本身带有浓厚的感彩,它的趣味性和儿童性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共鸣。特别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一些童谣,更是实现了学生自我精神的解放。在“童谣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想象、移情、体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认知世界并重构新的认知结构。情感是“童谣体验”的核心,是学生达到高峰体验的关键。“童谣体验”的情感性使学生主体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直至形成个体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教育性。“童谣体验”的教育性首先表现为它能依据儿童的不同特性传授各种知识。童谣不仅能充实儿童的知识,增进文学修养,孕育创作的能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其次,“童谣体验”的教育性还表现为它能生成道德意义。童谣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童谣体验”能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情境和生活中不断内化各种道德,从而促进自身道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主体性。童谣是学生自我创作的个体文化。在这种语言方式没有局限的语言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实现,学生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回归。在“童谣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身心都投入到其间。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自主性,体验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去获得“自我”的理解、感受和建构;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独特性,不同主体对童谣的感受是不同的。
4,生活性。童谣具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它能愉悦儿童,为儿童带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体验,它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儿童能够在生活中体验诚信童谣,感受诚信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只有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地内化到学生的品性结构中,从而不断提高个体的实践。
学生在各式诚信童谣的体验过程中,能够把诚信认知、诚信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诚信道德。这里关键的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真体验,因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情感满足。即教师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利用“童谣体验”的情感性,自身投入充足的情感,同时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师生都能达到高峰体验。
2,教法感悟。即要求教师在童谣讲授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诚信的深刻涵义孕育其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何谓诚信,为什么要求学生讲诚信,不诚信的行为有何危害,怎样才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等。此外,也可把童谣内容融入活动、游戏中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理解诚信,理解做人的道理。
3,主体尊重。即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特性用不同的童谣方式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可以让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将不同的诚信童谣进行改编:让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将诚信童谣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将诚信童谣谱曲传唱:等等。
4,真切体味。即讲求真体验、真感受,不能囫囵吞枣。教师在实施各类体验活动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地融入体验情境,是否能将诚信同自己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小学生在情境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真体验、真感受能够使儿童对道德认识更深入、道德情感更强烈、道德信念更坚定。
二、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情境体验策略
1,漫画情境。漫画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材料,一些童谣可以而且完全能够配以漫画进行阐释,将漫画与童谣相结合,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将更佳。美术课或专门的童谣课都可以设计漫画情境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可事先选取一些能够供孩子们想象的诚信童谣或反映诚信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谣配画”(即根据诚信童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领悟,引导学生将这则童谣配上一幅漫画)和“见画书谣”(即教师展示事先选好的有代表性的漫画,带领学生依据漫画内容创编童谣)这两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将童谣与漫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刻、有效地了解诚信,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音乐情境。音乐渲染的道德情境,能使接受主体从动人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词中激感,实现道德认知。此外,体验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内心生活,也是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流。音乐在这个互动交流的情境中,起着“关联”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未成年人生理的。为此,让儿童在音乐情境中体验童谣,是顺应其心理发展特征的做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造情境,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典雅文化的韵律和氛围中,诵童谣、学童谣。低年级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童谣谱曲,或者改编其他乐曲,并进行传唱。
3,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象征着和谐、自由。游戏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童谣本身就蕴含游戏色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童谣与游戏相依相存,在传统童谣中,那些拉锯调、跳绳歌、踢毽歌等自不用说,即使是一般的童谣也可以为游戏提供形式。因此对未成年人来说,童谣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周作人说:“儿童游戏,有谣以先之或和之者。”唱童谣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不唱童谣又会觉得呆板扫兴。唱诵戏笑总是不可分离的。
(二)生活体验策略
什么是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生活体验最基本的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童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特征恰恰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原则。同时,生活无处不具有诚信教育的资源,诚信教育要使学生更多地与生活接触、与生活的具体场景接触,让学生自主参与真实的诚信实践,通过体验形成个人独特的诚信情感。
1,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学习中进行“诚信童谣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在老师教授诚信童谣时体验诚信的作用,可以在创编诚信童谣的过程中体验诚信的内涵,也可以在诚信童谣活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简言之,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2
让农村的孩子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信的人,是他们人生建筑的基础工程。在农村小学生的人生初级阶段,强化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在农村小学生诚信观念塑造中的作用,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农村小学生诚信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
诚信教育;小学生;农村;策略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构筑的关键时期,对农村小学生来说亦不例外。采取有效的对策在小学阶段针对乡村小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家庭对乡村小学生诚信观念的塑造作用
(一)家长要以诚信家风影响子女
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诚信养成的第一块沃土是耳濡目染的诚信家风。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良好的言行,其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形成相互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其诚信品质的形成,通常要依赖成长过程中长期的环境熏陶,其中家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
(二)家长要有意识地塑造孩子的诚信品质
家长对孩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来自家长的诚信教育,对于形成孩子诚信的道德品质具有“绘画涂底色”的基础作用。倘若家长也偏执地认为老实人吃亏,甚至教唆孩子耍圆滑世故,那么孩子的诚信一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家长要经常向孩子传达待人以诚、成事以信的思想,强调为人诚实的重要性,要求子女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尽力做到。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权威的诚信榜样
家长要以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于一言一行间,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权威性来源于坚持诚信原则的不可动摇性,要求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格感染孩子,令其受到良好的熏陶。家长不向孩子随意承诺,而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兑现承诺。家长切忌对孩子实施一时的“策略小欺骗”,防止因小失大,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否则悔之晚矣。
二、发挥社会在小学生诚信观念塑造中的作用
(一)各级部门要倡导诚信
实施诚信教育,乡村管理部门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各级部门要积极倡导诚信,并以身作则,做到言而有信,要取信于民。管理部门的诚信工作做得好,人们自然跟从。人人都以诚信为荣,小学生受到诚信氛围熏染,自然而然就能形成诚信的良好品质。
(二)建立诚信的管理机制
有关部门要令守信的行为得到应有保护,令失信行为受到应有惩罚,提升失信成本,增加失信损失,让继续失信者再无条件承担;要通过法制保障,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强制处罚和追究,使失信的行为不仅受到法律的制裁,还要受到道德的严厉谴责,从而保护诚实守信者,给他们以应有的社会荣誉,以此让小学生在诚信光荣的乡村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
(三)媒体舆论推崇和宣传诚信
小学生诚信培养也要发挥媒体的功能,发起崇尚诚信的舆论评论。发现诚信典型就力推,有诚信榜样就大力宣传,让诚信舆论形成浓烈氛围,使背离诚信的行为为人所不齿,使诚信行为受到尊崇和表彰。也就是说,让崇尚诚信的观念广播于社会。小学生在这样的舆论氛围里,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诚信品质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
三、发挥乡村学校在小学生诚信观念塑造中的作用
(一)学校要拥有良好校风学风
只在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里,正能量满满的校园诚信榜样才有可能存在。身边诚信人,身边诚信事,最能打动和影响小学生,因此,要倡导和强调在学习生活中,同学间借用东西,好借好还。一旦发现有学生诚信案例,学校和老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要从校园日常小事入手,推进校园诚信教育。事实上,校园无小事,教育无小事,只有在润物细无声的微细滋养里,诚信的树苗才会逐渐长成大树。
(二)建设诚信校风
诚信校风因其高质量,必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诚信校风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能够令学生在诚信陶冶中砥砺德行,让诚信逐步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质。班级可以组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或辩论会,让小学生做,也鼓励他们说。以诚信为探讨内容,乡村学校和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德育谈心活动,与学生积极交流。同时,课堂活动要注意寓教于乐,气氛畅达,注重环境美与心灵美的组合塑造,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小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健全人格。
(三)学校的师风要优良
教师必须是表里如一,树立言出必行的榜样,决不可失信于小学生,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恶劣影响将贻害无穷。对法律法规,教师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教师要自觉遵从;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保持一致,为小学生真实地、健康地成长树立榜样。
总之,为了能让农村孩子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健康地成长,就要让他们从小知道诚信的重要。就是说,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肖泽群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中心小学中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3
一、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统一的教材,不采取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主选择教材,并灵活运用教材。”[2]在教材的选择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本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与教学辅导用书为辅,充分利用每本教材的优势。《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门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每个学期在基本内容稳定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是必需的,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尚未明确,从高校间到高校内部的各个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集中表现为理论化与技能化之争。所谓理论化,即强调课程教学理论目标,主张课程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常识的传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提高他们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所谓技能化,是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应关注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注重具体方法对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实践价值。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规定性,它决定着课程教学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课程目标界定将对课程教学过程产生导向性影响,最终对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实质性差异。当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的分歧,对课程教学及其质量的规格和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了以上的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兼顾到课程的理论性,又要兼顾到课程的实用性。
理论与技能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课程组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将心理学的理论与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教学的第一个模块就是心理健康常识模块,在进行心理训练之前也要先进行心理学背景知识的讲解,这样的内容既不缺乏理论的支持,又比较容易接近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以教学大纲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模块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将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将该门课程设置为四个主要模块:心理健康知识模块、自我探索模块、心理调适模块、心理训练模块。”[3]
我们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设置为四个单元:单元一包含的内容主要为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等;单元二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培养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单元三主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等比较常见的问题;单元四主要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学会如何合理地进行心理调适,在生活中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常识、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调适与训练,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心理训练课,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辅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直观的体验,而且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心智,历练品质,同时教会他们一些实用性的心理方法,并帮助教师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例如,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章中,大纲中的四个环节分别是:人格简介与心理学的研究、评估自身人格特点、改进自身的不良人格特点的调适方法与课堂训练,各个环节密切结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受益。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原则
1.注重案例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己全面发展。”[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每一次课程中,教师会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案例,在课程的开始以案例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程的问题,引入心理学的理论,在课程进行的中间环节,我们也会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请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我们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强化了课程内容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2.注重体验式教学,突出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学过程应是认知、体验、分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教学过程。认知是体验的前提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一些培训能力的实际训练内容,多给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体验的结果是分享,学生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和别人分享,就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其他同学分享行为的产生,也即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3.突出参与与互动性,注重启发、情感式教学
“情感与启发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入情感教育,对学生理解、消化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5]一是互动参与的实践过程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是具有感染性,通过参与、互动的情景设计,以情动情,以情育情。三是能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4.注重教学形式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鉴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地设计教学中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比例,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处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在讲授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章的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最近相关的研究成果,并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际交往技巧,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扩展,也兼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的形式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是让学生从理性层次认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的探索,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活动。理论层面内容的导入采用较为灵活的案例导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避免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的脱节。“理论教学的内容包含心理学某领域的研究、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设置内容的难度,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导向。”[6]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进行了筛选,理论内容既要避免过于专业化,又要避免以心理学理论的庸俗化,所以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理论,要求任课教师可以深入浅出的叙述相关的理论,力图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兼顾。
2.建立学习型小组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发现式学习是指不以定论的形式(如接受式学习那样)向学习者提示学习内容,而是学习者自主进行某种心理活动(重新安排、重新组织或转换给予的材料),然后将最后的结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从教师那里获取定论形式的知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发现式学习的目标,不只在具体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能力的培养和新的学习的展开。我们采用发现式教学的模式,在班级人数少于60人的班级中,根据学生自由组合的原则建立了学习型小组,由任课教师提供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素材,制作课件,并在每次课前进行展示的环节。该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活动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经典案例讨论
知识的内化有赖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关心的问题,选取经典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并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要求每个组员都发言,最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然后由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体同学阐述本组意见。如果课堂人员太多或场地不理想,也可退而求其次,采用书面作业形式,写出自己对该案例的看法由教师点评。
4.观看心理电影
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组织同学观看富有人生哲理或者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并对电影内容进行讨论,写出观后感,将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影片的分析中。例如观看电影《阿甘正传》后,组织课堂讨论——怎样看待人生的挫折,通过电影中情节的回顾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
5.团体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开展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最早尝试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是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J.H.Pratt),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在职业指导、心理问题矫治等领域广泛应用。”[7]由于严格的团体咨询有人数的限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团体活动进行了改进。在课堂时空限制的条件下,通过课程当中设置课堂小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团体测验,利用学校的测验系统,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团体测验,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例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职业人格类型测验等。
6.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学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引发同学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个性化的不足,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参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兼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将课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导入个体咨询,这种心理咨询,也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团体辅导与训练,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之中,提高了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效性
传统的知识传授性教学注重学生对概念与理论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即如何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未能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行为发生符合预定目标的变化问题,以致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材的讲授,而不是讲解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实际结果。“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在客观上给我们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8]《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不能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因而评估可采用多种方式,所以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我们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学生平时的心理作业、自评或他评、期末的开卷测查等。在课程的评定中设置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含学生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成果的评定、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着重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程度。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设置也多为半开放性题目。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4
一、高职学生诚信的缺失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我国高职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高职阶段正在成长的学生是极其敏感的,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但由于其内部心理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追求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又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这样一些特点与高职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导致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变化引起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冲突也较多。
新形势下,社会大转型时期机制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社会上出现了形形的诚信缺失问题,然而,使得高职学生在诚信方面也逐渐出现缺乏责任意识、淡化个人责任行为,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等诸多问题。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身,在家里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娇惯,导致学生极强的个体意识,只关心自己,忽略他人的感受。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自己人生目标的达成,一下子就失去了理想跟信念,只等着拿文凭。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甚至“”替考的现象屡见不鲜;不遵守社会公德、排队加塞、男女朋友在公共场所过分亲密、简历作假;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吝于担负社会责任,集体意识。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状况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诉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之共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职责所在,社会之重托。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教育的内容空洞。目前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空洞的情况,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诚信。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生活中的诚信―教育信贷中的诚信问题等。
2、教育方法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大多是通过灌输法进行说教,开展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在现行的诚信教育实际中,主要还是依赖课堂教育,但仅仅通过“两课”形式,不分场合、内容、对象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不仅引起了学生主体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反感,更严重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
3、诚信教育队伍乏力。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引导和大学生自律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诚信素质不高,学术失范、学术行为不端等行为,动摇了高职学生的诚信观;还有少数的教师,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关心不够;另外高校中有些管理者要求学生、教师诚实守信,而自己却表里不一、言行相悖,这也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改进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针对大学生诚信“危机”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协调地教育工作,并结合家庭和社会的能量,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为学生健全诚信人格提供更多的帮助。
1、注重自我教育,加强自身内在修养。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按照诚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和诚信品质的方法和途径。诚信教育必须以人的自我教育为基础,离开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任何教育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是坚持诚信行为的内在动力,其潜力是无穷的。挖掘这种动力,不断培养自己诚信选择的能力,不仅对青年时期大有益处,而且对人生的道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素质,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树立教师的诚信形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把握,使学生从渊博的知识中领悟到教师钻研知识的诚信学习态度。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应当具备见贤思齐的态度,注意从教师身上看到诚信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教师的诚信行为,并逐步养成诚信的习惯。
3、改善实践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以诚信教育内容为指导并以诚信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实践主体,也就是诚信教育对象把理论灌输中的抽象表达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诚信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实践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加深对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被教育者的诚信认识也会得到考验和检验。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5
诚信教育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的基石。建构主义契合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成为重要的创新向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要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等维度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形成。为此,诚信教育要善于引入传统医学文化充实内容体系,结合专业学习创设大诚信实践的情境,契合校园文化特点营造医德文化氛围,并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
关键词
医学生;诚信教育;建构主义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医护队伍形象与和谐医患关系。然而,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更多地聚焦学生医术教育,而忽视其思想观念建设,尤其是诚信观念的重视力度欠缺[1]。加强医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而言,在思维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其特殊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针对性教育体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特殊性,通过认知图式、同化顺应、前知识经验、社会文化互动等系列概念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个体学习与教师教育的方法系统。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前认知经验重要性,又重视教育者引导作用及社会文化影响等价值方法,与医学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在诉求具有高度耦合性,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1建构主义: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向度
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用于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后经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的发展、深化与拓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学习理论。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立场与取向对建构主义进行阐述,但整体上围绕学习者主体性、学习情境、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概念展开,契合医学生专业特殊性所提出的教育针对性、个性化等要求。
1.1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力量
建构主义很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将学习者作为教学教育过程的主体力量。决定能否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完成的成效的根本在于学习者自身,教育者扮演的只是引导者。要彰显学习者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一方面要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潜能与动力。基于学习者主动性角度,学习者兼具有学习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充分潜能,教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以此为重要依据设计教学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教育不是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不断学习反馈、调整修正的过程。建构主义坚持要重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有效互动,利用学习者的反馈实现教育过程的顺利通畅。基于此,医学院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诚信价值认同,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诚信品质与未来医护生涯的密切关联,自觉学习了解、内化践行诚信品质,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
1.2情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现实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发展不是简单地接受概念、理论或者观念的过程,而必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进行。当前学习情境必须与个体学习经验相关联,个体依靠前知识经验对学习任务重新分解与整合,内化为新的认知与经验。脱离了与个体前认知结构相联系的情境,知识就会沦为与个体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在教学教育中,不能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应该结合学习者生活环境、认知结构、学习经历等创设情境,为他们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提供现实条件。医学生在认知结构、专业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等方面具有较大特殊性,如何结合其特殊性创设贴近专业、学情,针对性开展诚信教育,值得教育者深思。
1.3协作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关键方法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从来都不是个体的自我生长,而是与其他学习者相互协作的过程。协作学习在促进个体理解、接受以及学习内容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论尤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不同渠道与形式将学习者组织起来,形成共同学习群体,并推动学习者间的交流讨论。在这个群体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智慧为群体所共享。学习者不但有更多机会接触差异化的观点,丰富认知结构,而且在协作学习中还能调整、修正、完善与丰富原初的知识经验。换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简单依靠自身的认知建构而成。协作学习的观点为医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充分利用集体实验、见习、讨论等机会,实现诚信观念在学生群体的相互分享与感染,加促诚实守信文化氛围的形成。
1.4意义建构是个体认知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中,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力量,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对知识进行记忆背诵,而是将认知任务改造重组成于己而言有意义的内容。换言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如何将当前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的目标进行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对认知任务进行意义转换以及对自我认知结构进行意义补充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通过实验发现,学习过程脱离了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意义参与以及意义建构,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完成。为此,只有将诚信转换为德艺双馨、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意义元素,以意义建构为主线,创设激发学生意义生成、转化以及深化的情境,才能促使医学生将诚信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医学生诚信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对教育内容与方式提出更强的针对性。借鉴建构主义的价值立场与方法理念,契合医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目标、专业学习等方面的特点,设计贴近专业、贴近学生思维特点、贴近校园文化的教育体系。医学生诚信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2.1引入传统医学文化充实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育的内容与过程要链接学习者的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包含着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认知结构的重组,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为此,要避免诚信教育内容沦为异己于学生的毫无意义的符码,可以用传统医德思想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医学文化提升他们的亲切感与接受度。自古至今,我国形成了诸如“医者,救苦之心”、“医者之道大矣,医者之道任重矣”、“夫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等传统医德思想。在这些传统医德思想中,都倡导医者要将救死扶伤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天职,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待病患,这些都闪烁着诚信的光辉。因为只有秉持诚信的观念与立场,才有可能与病患相互尊重信赖,更好济世救人。医学生诚信教育将传统医德思想糅合进来,通过医学伦理课、医者青年论坛、传统医德文化宣传栏、历史的名医与名医的历史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让大医精诚、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传统医德思想为更多大学生所认知、接受、内化与践行。
2.2结合专业学习创设医学生诚信实践的情境
建构主义将情境作为学习者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现实条件。诚信教育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创设诚信内化与实践的情境。其一,利用好临床医疗教学的契机,强化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2004年,卫生部以及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临床医疗教学中强化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德素养[4]。在临床医疗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实质就是为医学生创设感受、体验与内化的情境。作为实习医院,要将实习生的诚信观念培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其中,告诫他们诚信素养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医护情境中引导他们养成正确对待病患的态度与方法,自觉成长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医护人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要将医学生诚信素养作为考评指标,将医学生对待病患的态度等纳入临床实习考核。通过外在的规约,加上医学生身处于与病患互动的情境,不但能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还能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如何对待病患,养成诚信的品质。只有做一名恪守诚信的医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其二,在专业学习各环节中设计诚信教育情境。专业学习的不同环节天然是大学生诚信实践的情境,医学生的道德培养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无疑是医学院校学生道德的一个特色[5]。在人体解剖课上,养成懂得对待标本的庄重态度;在科研实验室,思考如何养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在见习实践中,学会以踏实负责的态度对待病患。
2.3契合校园文化特点营造医德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以隐性却持续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优化与建构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然而,在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冲击下,社会上人们对于技术的崇拜愈加明显,人文精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6]。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教育重点集中于医术教育。为此,要在校园文化中增补医德文化尤其是诚信观念,实现大学生医术与医德的互进共生。其一,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利用校园雕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优秀医护人员。这些优秀医护人员用青春和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践行和丰富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内涵。如果医学生在将来的执业活动中,秉承诚信待人的习惯与患者打交道,就可以避免医患之间彼此伤害和受害而各得其所[7]。将这些优秀医护人员的精神注入校园文化之中,实际就是在校园文化中贯穿医德的主线,向大学生强调建立“诚信-信赖-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其二,在校园精神文化上,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将诚信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建构的切入点在于,在教育目标上探究发展性需要的贴合点,在教育内容中突显日常性活动的关注点,在教育形式上融合新媒体新话语的兴奋点[8]。学校可围绕医德教育目标,构建“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将医德思想融汇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具体说来,学校可以注册医德宣传教育微信公众号,在学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医德主页,宣传利他主义、严谨踏实、追求卓越、责任感等职业价值,义正词严地批驳过度治疗、庸医杀人等现象,将诚信教育覆盖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全空间。
2.4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协同学习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同学习的方式,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分享彼此的观点、思维以及智慧,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有效建构。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而言,有更多的集体实验、见习、讨论的机会,学校要发挥好这一专业优势,搭建更多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首先,学校可以就医学生诚信等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让大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畅谈,在观点碰撞中强化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该多采用讨论法,引导大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培养自主判断力[9]。其次,在医疗临床或见习实践等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就相关话题各抒己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实践。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诚信教育,不仅使诚实守信是做人、为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深入人心,而且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和诚信校园文化的形成[10]。
作者:杨绪霞 单位: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洪刚,吕娜.医患诚信视域下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5,38(6):448-449,451.
[2]张爱云.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调查与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2):119-122.
[3]俞海洛.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87-189.
[4]佚名.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J].中华护理教育,2004(1):5-8.
[5]祝娇娇,卢建华.从近期频发的医疗卫生事件看医学生的诚信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9,30(13):80-83.
[6]左振,张一梦.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问题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4):297-299,304.
[7]石庆红,陈彤.对夯实医学生诚信平台的思考———以法的价值理念教育为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3):152-155.
[8]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5):7-12.
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话题与课堂上所讲解内容的主体进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话题的讨论中,在愉悦和谐的生活化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建设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把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带到教室这个小课堂里面来,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创设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利用这些生活场景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指定一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制定内容进行口语交流,把所想要表达的语文知识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生活小场景,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让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积累语文知识、积累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提前准备好必备的学习工具,如《新华字典》《成语辞典》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及时翻阅字典或辞典,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记忆,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进行理解、记忆;日常生活场景的积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水平,是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写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及认知的一个真实反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方面来向学生展示作文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反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写作的深度,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写作与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结合,让学生写作逐渐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展现在学生的写作当中。
三、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学好语文知识,必须要将语文知识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具体观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白杨树》这篇文章之后,由于学生对于白杨树所处的环境不了解,所以没办法体会到白杨树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以及环境对白杨树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与白杨树所处的沙漠环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成长过程以及生存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白杨树所处的环境进行参观,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文章之后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具体人或者事物,如果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怎么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生活化,克服了传统的只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将素质教育完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魅力,让学生以一种主动乐观的学习态度去进行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维荣.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J].西南师大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