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启蒙教育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建议

Children Dance Creating and Teaching is Analys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ANG Hong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Children dance creating and teaching is a comprehensive art,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improv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new ideas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ildr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wn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paper emphasized on the valu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dance, and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core of the “body”, and along the body’s “perception―expression, to create” the main line to build children dance initiation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hildren dance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truly achieve fundamental purpose on enlightening children mind, rich children e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reative.

【Key words】Enlightenment education;Children dance;Creating;Teaching; Advice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行,我国广大家长非常重视幼儿各类才艺培训,幼儿舞蹈是其中一项广受青睐的项目,幼儿园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都开办了各种幼儿舞蹈班。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普遍提前到了4―5岁,甚至在2―3岁走路都还不稳定时就将其送进了舞蹈班[1]。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建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符合我国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的舞蹈启蒙教育体系[2]。加之,专业出身的幼儿舞蹈教师缺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了解,习惯性地把成人舞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强加于幼儿,无疑对幼儿的身体是一种残害,同时有可能因为扼杀了幼儿舞蹈的灵性和艺术性,而对幼儿灵造成深远的伤害[3]。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让幼儿追寻和享受舞蹈这种艺术能给个体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通过残忍、单一和枯燥的重复性训练让幼儿掌握刻板、规范的舞蹈动作[4]。可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围绕舞蹈的本质特性和意义,以及舞蹈语言表达的核心――“身体”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不强调身体的软度、开度、力量、控制、跳跃、旋转等训练内容,而沿着身体的“感知―表达一创造”这一逻辑主线开展。

2 现阶段幼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及误区

2.1 现阶段幼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首先,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以及表达美的兴致和能力,塑造幼儿个性魅力;其次,幼儿舞蹈能挖掘幼儿潜在智能,锻炼幼儿反应敏捷、肢体协调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高尚情操;再次,幼儿舞蹈能帮助矫正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和形体姿态,通过科学训练埋造良好的身体形态,焕发健康向上的清新气质[5];最后,在幼儿舞蹈集体训练中,可纠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骄纵和自我的个性,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加强团结协作意识。

2.2 现阶段幼儿舞蹈创编及教学主要误区

首先,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迎合家长口味,一寐追求比赛级别、奖状数量,为以后的艺术道路做足名誉上的铺垫。其次,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轻视幼儿身心启蒙教育,从而忽视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所具有的内涵与情趣。最后,幼儿教育中的青年化倾向,以职业舞蹈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一统全民舞蹈教育领域,缺乏对幼儿舞蹈教育特性的研究。

3 创新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

3.1 构建身体的“感知――表达――创造”教学模式

3.1.1 身体感知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应从身体认知开始,应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头、胸、腰、脚等部位和肩、腕、膝、脚踝等关节,在老师指导下,伴着音乐的节奏,利用童谣或儿歌,并配以生动的形象来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多部位的协调与配合。还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使自身处于自然状态的身体逐渐过渡到舞蹈艺术所要求的体态。此外,让幼儿学会掌握发力的部位和方法。如绷脚时的脚尖发力,勾脚时的脚跟发力,提高脚腕的灵活性,对自身身体力量的掌握,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与感受。

3.1.2 身体表达

发挥幼儿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好想象,可塑性高等特点,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中,科学引导幼儿主动模仿生活中的人和事,并鼓励他们把所闻所见所感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来,尽可能得使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身体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因此,建议从动态、情趣和情感、空间等方面进行幼儿身体表达训练。

3.1.3 身体创造

借助幼儿奇思幻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舞蹈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中即兴舞蹈就是最合适的形式之一。所谓即兴舞蹈是一种快速多变的、合乎自然的、无限连贯的舞蹈。幼儿利用即兴舞蹈的艺术形式可以在不同的音乐和舞蹈情境中无拘无束地展开想像,用身体来进行自我创造,这样他们就可以跳出自己的思想,跳出对生活的认知,跳出记忆中的形象,跳出成人审美标准的束缚[6]。它其实幼儿的一种普遍行为,能防止注意力分散,能够增强幼儿学习舞蹈的自信心,产生舞蹈兴趣,营造一个令人感到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喜欢舞蹈、开心舞蹈。

3.2 将儿童故事情节融入幼儿舞蹈创编

由于大多数幼儿对情节丰富形象鲜明的儿童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舞蹈创作时可将故事情节设计进舞蹈作品中,增加舞蹈作品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创编幼儿舞蹈作品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单纯的将一个的舞蹈基本动作原封不动地叠加灌输给幼儿没有任何情节与寓意,难免造成幼儿厌烦心理。在创编幼儿舞蹈的时候一定要忘记自己的角色,完全把自己融入儿童故事情节中去,用童心去体会舞蹈中人物形象的角色,用肢体去表现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摞列与叠加[7]。

3.3 促进游戏与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优化结合

将游戏和舞蹈教学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丰富教学的形式,使之变得更有趣,更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游戏中学习舞蹈动作。建议从音乐的选取到动作的编排整个教学准备过程充满游戏性,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身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舞蹈能力。还可以开展基本节奏的游戏教学、模仿动作的游戏教学,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愿望,又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可以让幼儿自主组织舞蹈活动,教师指导为辅,促进教学形式的游戏化,提升幼儿舞蹈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4.

[2]许卓娅.学与教的心理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

[3]王印英,张雯.幼儿舞蹈创编与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59-62.

[5]于惠.对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2):170-171.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胧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1):39-39.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3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4

1.1 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1.2 幼儿体育教学及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

幼儿体育分为幼儿园体育和分散在家庭的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是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针对学前儿童的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即3-8岁学龄阶段的幼儿园体育启蒙教育。

1.2.1 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缺乏理论依据

1992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贯彻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年级出版了6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和3册三年制初中《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这套教学指导与参考教材借鉴当时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提出了各项具体动作的教学建议,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体育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刚要》中所指出的基本动作包括基本的投、跳、跑、走等,指人类最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幼儿体育教学体操类教学内容仍占很大比例,教学内容单一,并没有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的使然,他们对于体育活动异常活跃,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记忆力都相对较高,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可塑性较强,这一天性使然正迎合了体育启蒙教育的关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包括部分亲子活动机构都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对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于幼儿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1.2.2 体育启蒙教育的实践教学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的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来看,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支撑,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的幼儿体育教师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结合着内容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会根据当下的教育目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幼儿的生理、心里发展特点进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生长规律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也是幼儿教师在缺乏相应理论依据的前提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但是,幼儿体育教师所选择的的这些“内容”,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幼儿体育的动作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就不得已而为之了,更多的是幼儿体育教师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配合孩子玩耍亦或师生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以及动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体育启蒙式教育。

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体育启蒙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对其动作发展和身体教育形成一生的积极作用,对人的一生中动作技能的活动和控制都有启发性意义。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幼儿体育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幼儿体育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启蒙者,为幼儿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幼儿体育教师也是终身体育学习的开拓者,对于幼儿的人格塑造以及习惯养成都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阐述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2.1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动作发展的启蒙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柔韧度、速度、耐力、灵敏度等各种机能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得以较快成长。人类的动作发展以各种身体动作为基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动作贯穿人的发展始终,动作发展是人能动地适应环境和社会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动作发展的水平与人的身体、智力和健康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体育是促进人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体育更是人类动作发展以及身体发展的萌芽阶段,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活动、感知觉的发展、动作发展、表现和认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体育教师通过系统详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完成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如基本技能包括位移技能如:跑步,非位移技能如:扭转,以及操作技能如:投掷,其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人类运动、竞赛、终身身体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儿童会在其童年的早期至中期,大约3-8岁周岁期间,形成各种基本动作街技能的基础,而这个阶段恰好是在幼儿园学习时期完成的,幼儿体育教师正在为其后续成长打基础。

2.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启蒙

幼儿时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同时也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形成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幼年的孩童,身体及心理发展空间较为宽泛,可塑性极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分为两个方面:遗传与生理,环境与教育,后者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意义更为重要,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教育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完善的运动动机还可以对其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进行塑造,更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心理过程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幼儿园

在当前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应注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纷纷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了小学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的错误认知。在这种错误作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用人单位看重动手能力。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第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以《规程》和《条例》为指南,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

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的。

2.遵循幼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3.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 英语启蒙教育 时间及次序 教学内容和方式 学习效果评价

为了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的需求、满足家长的热切期望,同时也为了幼儿能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在我国的城镇幼儿园及其他一些幼教机构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些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普遍是英语教育,而并非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同一教育机构中以两种语言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媒介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讲指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活动。很显然,由于英语语境和师资方面的缺乏,大多数幼教机构所进行的并非真正的双语教育,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所以只能称之为“英语教育”或“英语教学”(在本文中我们统一称为“英语教育”)。另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就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在渐进的、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获得语言能力(通常指获得母语)。语言学习则经常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而获得语言能力(通常指获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习得,但这要依赖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所接收到的语言信息。

在这样的英语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英语启蒙教育的时间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0―3岁,如果在此时进行任何一种语言教育,只要他是语言听觉器官健康的幼儿,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这一期间所需进行的大多数是母语语言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语言教育我们暂不作讨论。

据研究表明,成人即使处于理想的第二语言环境中,在各个方面也很难达到像母语一样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些学习者已经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他们的言语系统已经丧失了接受外来语言的可变性。但这并不说明学习第二语言越早就越好。研究表明,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远比幼儿更快、更有效。因此,最佳的学习外语的年龄阶段应该是青少年早期,这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还未完全丧失言语系统接受外来语言的可变性,而他的认知能力已经相当地发达,能够促进新的语言的学习。

就这一点来说,幼儿园英语教育并不是弥补缺憾的最佳时期,而是小学四年级至初中这一阶段。但这并非彻底否定幼儿园英语教育,如果在这个时间得到第二语言启蒙,将来孩子掌握语言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另外一个关键的时间问题就是关于学习内容的先后时间顺序。据学者研究,婴儿的听音、辨音能力和对词意最初的理解力的发展早于发音能力和表达能力。幼儿园英语教育作为一种第二语言启蒙教育,是立足于幼儿基本掌握母语口语的基础之上,这种启蒙教育不应该喧宾夺主,也不应该“小学化”、“初中化”,而应该从学习英语口语起步,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因此,在教学时,听的教学应该早于说的教学,或者在最初的阶段,听的教学占主,说的教学为辅。正如学习母语那样,幼儿在能够准确表达某个词或句子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听懂这个词或句子的能力,学英语亦应如此。按先听后说,或者先以听为主,以说为辅才是一种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问题

很多幼教机构或者幼教工作者把记单词、学说句子当成是英语启蒙教育的基本方式。甚至给幼儿留作业,让他们练语法、学短语。这种机械而枯燥的方式不仅很难起到提高学习英语兴趣的作用,反而极易扼杀孩子们爱探索、爱尝试的精神。另外在讲授时,很多教师死板地用母语解释词义,然后一遍遍地领读或者让幼儿自己读。对此,我认为收效并不会太大,幼儿在学习时基本上没有兴趣去集中注意力,也很难真正地记到心里,即使记住了,也不一定会使用。

英语启蒙教育应该做到符合“三化”,即生活化、情境化和单纯化。这三个方面,一个涉及英语使用的频度,一个涉及英语使用的层面,另一个涉及讲授的具体方式。有了频繁的使用,才可以将它转化为自身言语系统的一个部分,达到如母语一般的熟练程度,遇到情景或者事物,本能地听或者说英语。语言是一种极其灵活的东西,情境就是其生长的土壤。有了具体的使用情境才可以使准确性和实用性得到贯彻,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语用错误。对于英语的讲授方式,虽然使用直接法教授有师资方面的难度,但是尽量使用英语讲授,多借助于实物、情境等直观的手段。这样就能尽量减少母语对英语的干扰,尽量使幼儿在最初学习英语时就能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

三、对英语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问题

这个问题和前两个问题是相联系的。前面的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幼儿语言获得的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对口语中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这里我们要谈的是英语教育,因此这个语言获得就相应的应该是对“英语口语中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因此也就确定了英语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以这两项为主要指标。

总之,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英语启蒙教育只是一种语言的启发阶段教育,在不加重幼儿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配合科学的、有趣的教学,为幼儿提供一个尝试和探索崭新领域的机会,是所有幼教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寄石,楼必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第一版.

[2]周兢主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第一版.

[3]张加蓉,卢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