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行业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企业合约;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会计信息
一、企业合约、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会计信息
(一)企业的合约性质与利益相关者
自美国制度经济学家科斯首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所替代”的思想开始(Coase,1937),阿尔钦和德姆塞茨随后也承认企业具有合约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的实质不是雇主与雇员的长期合约,而是团队生产”,企业合约的作用在于“能增进团队生产的效率”(Alehian andDemsetz,1972)。接下来,詹森和麦克林不但承认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还进一步将其扩展到除团队成员间的合约关系外的包括与供应商、消费者和贷款人的合约关系上(Jellsenand Meckling,1976),直到张五常将企业视为是一种合约取代了另一种合约,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合约把生产要素的使用权转让给使用者并服从“权威”指挥的结果(Cheung,1983)。至此,企业的合约性质得到了理论上的确认,由此也使企业合约理论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一般将企业主体按所有者划分为两类,即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但近年来有研究成果将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的企业可以利用的其他资源视为一个资本集合并统称为社会资本的表述(刘林平、周立新、李宁宁、等,2006),鉴于此,本文将参与企业合约的主体分为三类,即物质资本投资人、人力资本投资人以及主要由政府和当地社区管理部门组成的社会资本投资人。由于这些主体都因其对企业的各种投入而参与到企业合约中并与企业形成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从而也就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集团。
(二)利益相关者合约权利与企业会计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以其投入而履行其合约义务后,也就相应地享有了合约权利。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因其参与企业合约的方式不同,从而其享有的合约权利也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物质资本投资人可以被分为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在企业合约中的权利主要来自被投资企业所在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由股东共同签订的《公司章程》中的规定;有学者根据目前通行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把股东的权利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自益权”与“他益权”,“自益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股东从企业获得红利、送股和交易收益等的权利。“他益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控制权”,是指股东对企业管理当局管理决策权的限制和约束的权利,其功能是减少投资风险(李维安,2003)。债权人权利除来自国家法律规定外,更主要的部分是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约定,包括“信贷合同”、“产品交易合同”或“劳务合同”的约定,其权利的内容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即收益权和控制权。
在古典企业中由于资本家作为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一般不涉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高新技术的运用以及管理革命所引起的人力资源结构及其在企业地位的变化等。当人力资本在解除了简单劳动下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并与物质资本建立起平等的契约关系后,其以投资人身份享有企业权利就成为其发挥作用后的自然结果了。
以政府和当地社区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社会资本投资人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调配来支持企业从而形成对企业的综合性社会资源投资来参与企业合约的,如果没有这一方的支持性参与,企业经营将难以正常进行。因此,这一集团作为利益相关者就有理由以多种形式享有企业权利。当然,其权利一般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并保障的。
从合约过程看,无论是合约形成中的权利初始配置决策,还是合约履行中的权利配置变动决策,或是合约解除时的权利撤消决策,每一环节都与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或者说会计信息都会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作为要素投资人的利益相关者,在选择是否对某一企业进行投资或对哪一个企业进行投资时通常都需要借助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种企业信息来进行抉择,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的潜在投资人,其外部性特征更加大了其对被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依赖程度,这时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其投资决策,从而也就决定了其参与企业合约的初始状态。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各要素投资人的投资安全性及其增值状况以及其在企业合约权利分配中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状态也直接或间接地要通过会计信息加以反映,即会计信息为其进行投资调整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显然,如果某一利益相关者要退出企业合约,则无论是其进行自身的退出决策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退出所作的清算决策更离不开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依赖。可见,在企业合约的权利配置及其动态调整全过程中都离不开会计信息。
(三)会计信息供求不对称
一般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按其目的可以分为三类,即投资决策的需要、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需要和调控经济或配置资源的需要。显然,不同目的的需求者关注企业的侧重面是不同的,因此其对会计信息也会自然产生不同的关注倾向,并且与企业制度演进过程相伴随,这种关注上的倾向性差别正在加大,即当企业会计信息从管理当局的单一使用逐步扩展到向企业股东、债权人进而向政府报送,再进一步发展到向所有的外部使用人披露时,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对会计信息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多元化需求特点。
企业会计信息供给是否已经满足了这种多元化的需求特点呢?表面上看,会计信息供给也大致出于三个方面的内在动机,即筹集企业经营资金、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以及提高企业或管理当局知名度,这似乎表明会计信息提供者有自觉提供会计信息供需求者使用的愿望,供求之间并不存在不合作的迹象。但内在的事实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并且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从理性“经济人”的观点出发,企业会计信息是一种带有私人性质的产品,其生产也不是为了销售,之所以必须对外披露是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政府的管制。会计信息披露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也只会是一种在规制要求下的被动化程式。
这种被动的程式化披露直接表现为现行的单一内容和形
式的“通用型财务报告”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8年提出的,其理由是尽管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其决策目的有所不同,但是对主要会计信息却有着“共同的需要”。正是由于受到FASB这种观点的影响,这种“通用型财务报告”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20多年来,通用型财务报告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扩大会计信息使用范围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已经深入发展了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继续简单地采用这种“通用型财务报告”的单一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已经无法缓解会计信息供求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
二、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
(一)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架构
针对“通用型财务报告”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单一性与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矛盾,笔者试提出“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的模式构想。
将企业会计活动划分为会计核算和会计披露这样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分工的相对独立的过程。会计核算过程是从企业法人角度出发,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形成系统化会计核算资料并形成符合法学概念的合法性企业法人内部管理型基本财务报告的过程。会计披露过程则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以相关性为基本原则、以会计专业性规范体系为基本依据分别形成不同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的过程,即形成符合经济学概念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经济决策需要的、体系化的适用型财务报告的过程。这一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二)会计核算过程与基本财务报告
所谓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会计人员根据证明企业交易事项的合法凭据,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要求对符合会计特征的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从而形成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以满足企业法人经营管理需要为目标的财务报告的过程。也即是说这一过程有两个结果,即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和内部经营管理型基本财务报告。就过程表面而言,这一过程与现行实务没有不同,但其所依据的原则及目标是有差别的。本文确定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合法基础上的“真实”,即要符合法学意义上的真实性概念内涵。这里所言的基本财务报告也是指以真实可靠为核心特征的企业法人内部管理型财务报告,而不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的对外财务报告。
本文认为,以真实性作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成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一致与可比。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选择结果,完成这个社会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过程。而就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而言,尽管存在着因企业规模或企业性质等企业特点的不同所导致的特别考虑,但将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只在各型各类企业间进行博弈总比它在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博弈要相对容易一些,特别是不需要过多地确认、计量及记录不确定事项和或有事项,因而是容易达成社会性共识的。
本文将会计核算资料形成过程中的会计目标选择确定为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要这一基点上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考虑到提高会计资料真实可靠性的客观需要。从会计目标来看,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接近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特征要求,因为使用者的使用目的在于加强财产保管和考评经营者的业绩,不愿涉及未确定事项和或有事项。所以,这一选择更有利于促使企业确认、计量和记录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有充分证据证明将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并谨慎确认、计量和记录不确定事项和或有事项,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客观真实性。二是考虑到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的基本倾向。无论历史上或不同国家有过多少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无论目前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还存在多少差异,但从趋势上看,企业会计人员是属于企业员工的组成部分并由企业自行管理当是一种必然结果,而既然会计人员是属于企业的,当然首先应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既使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其最终目的也仍然是为企业服务。三是考虑到会计发展历史延续性的要求。早期的会计是专门为业主兼经营者提供内部服务的,虽然随着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两权分离越来越明显,使得会计逐渐由早期单纯为企业内部服务向同时为投资人或债权人提供外部服务转化,甚至演进到目前需要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的完全外部化程度,但为企业内部服务却是会计贯彻始终的目标。这样综合考虑后,我们认为可以将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服务作为会计核算过程的目标选择。
(三)会计披露过程与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
本文所指的会计披露过程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以满足真实性要求的基本财务报告为基础、以相关性为基本原则、以分别适用为目标形成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的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的过程。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一组集合,因而适用型财务报告就不可能是单一报告,而是一个报告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至少应包括股权适用型财务报告、债权适用型财务报告、人力资本(或高管集团)适用型财务报告以及纳税适用型财务报告,在条件成熟时这一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扩展。这一报告体系是通过分别适用特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基本财务报告进行调整后所形成的不同会计信息组合,即在同一时点上或同一期间内,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内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表现为财务报告中相同项目的数据口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报告项目不同,还可能表现为其他方面的差异;同一时期不同利益相关者取得的同一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之间没有可比性,但不同企业的相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报告是可比的,即企业之间横向可比。
三、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模式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模式的规范体系结构问题
本文提出对现行会计规范进行体系化重构,其构架如图2所示。
在这一构架下,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会计披露;在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业务准则子系统以实现真实性为目标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具体规范,以此作为形成会计核算资料的依据,基本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用以作为形成企业法人内部经营管理型基本财务报告的标准;而财务报告准则下的适用型财务报告准则子系统以实现相关性为目标对会计披露过程进行具体规范,以此作为形成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的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及其与基本财务报告的关系问题
在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特征的基本财务报告基础上。根据不同适用型财务报告准则的披露要求,运用一定的调整方法对基本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披露指标及披露口径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披露需要。本文建议,目前可以借鉴现行纳税调整的方法,运用工作底稿方式对基本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以形成不同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这里需要加以区分的是基本财务报告与企业管理者适用型财务报告,前者是以企业法人为编报单位和使用主体、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目标的财务报告,它所关注的是企业整体绩效,而后者是以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的企业管理者为使用主体、为企业管理者集团进行自身利益决策服务的财务报告,它属于人力资本适用型财务报告之组成部分的管理者适用型财务报告,它所关注的只是企业绩效对管理者集团或其个体利益的影响。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
为了保证适用型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必要对现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进行调整。要研究制定适用型财务报告审计指南。注册会计师应以本文构想的适用型财务报告披露准则以及相应的审计指南为依据就企业所编制的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发表审计意见,分别说明企业对不同适用型财务报告所做调整及披露的规范程度。企业对外披露的适用型财务报告均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验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根据会计准则验证适用型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贯性,根据适用型财务报告准则验证其相关性。
财务管理行业报告范文2
1.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人际交往能力
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核心工作,工作范围涉及全员,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基础。对内,要加强与各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沟通,理顺财务工作程序,工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与银行、税务、审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企业赢得社会资源。此外,还要善于与上级主管领导沟通,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以便领导做出正确的决定。
2.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
高技能、高素质的财务从业人员是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处理各种繁杂的业务时,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善于在复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务人员应具备三种职业能力:一是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财务岗位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要想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财务会计业务,就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知识结构,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以此促进财务会计工作整体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组织协调能力。财务工作不仅存在于内部人员的来往,而且存在于与其他单位、社会、国家等多层面的关系,组织协调能力则是处理好多种关系的基础和关键。三是风险控制能力。目前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单位和部门的管理工作,为单位财务决策提供方案、建议。如对应收及预付账款的管理、库存的管理等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知识积累相比,技能、能力和经验在会计岗位上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根据对社会的相关研究,认为对大学毕业生应有以下方面的要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对个人和集体行动的责任感、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的能力、专业化能力。
3.强烈的法律意识
与其他岗位相比,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熟悉并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企业规章,坚持准则,掌握财会及相关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动态和趋势。应该坚持原则,对违反财经政策、纪律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使企业走依法经营的道路。综上,财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责任感,也就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高质量完成财务工作的前和保证;其次,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保证工作顺利的开展;具有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保证工作的科学开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观念,以为本单位整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二、财务人员培养、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1.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各级主管部门和财务工作者对继续教育仍然重视不足,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情况下,财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严重阻滞了财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许多单位的财务工作流于基础简单的财务反映工作,参与重要管理决策、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各单位应积极重视财务人员培训工作,把对财务人员培训纳入到单位的年度培训计划中,设立专项资金。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促进企事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2.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流于形式的培训浪费了不必要的人财物和时间。培训内容和形式无新意,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差。而一些目前财务人员应亟待掌握的新知识,新内容的培训开展并不充分。如,目前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财务领域,IT工具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提炼和分类和统计分析,为财务管理提供了便捷和可循之规。因此,也对财务人员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效地完成工作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来做支撑。更新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是当前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近几年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就业单位性质覆盖了各行各业。《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0年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但同时,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充分说明会计毕业生的基数之大,这也是会计专业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情况无疑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目前从会计专业具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国内外财务人才学历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国内毕业生走向、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层次性和结构性不甚合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4.执业资格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教育不健全
与国外财务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及目前我国相关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相比较,我国目前会计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完善,缺少专门针对从事财务工作岗位的执业资格教育,如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执业资格教育,执业资格教育制度尚没有步入规范、科学、高效的轨道。
三、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应充分认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财政制度改革顺利进行,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会[2011]19号)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应针对财务工作多元化属性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培训,使行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把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财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单位应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时间、经费予以大力支持。
2.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05年26号令)规定:持证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自学时间不少于24小时。各单位可针对财务管理的特点和财务人员素质的现状,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和专业师资力量,通过集中培训、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财务人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培训的方式和内容。
3.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终身学习的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