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1
1.1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规模化的原则
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农业推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规模化去开展产业化服务,以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和拳头产品,并将该产业多层次发展,形成规模化生产,即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市场规模化经营。如高梁镇近年来在葵花片区发展的200hm2常年蔬菜基地,就是立足于此发展起来的。在2009年,农技部门了解到当地部分农民有种蔬菜并在城区销售的习惯,且卖价较好,但存在着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渠道狭窄等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农业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科学规划组织实施蔬菜基地项目,致力改善农村生产设施设备条件,引进和培育了金菜蓝、冲之科技和天禀农业3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12个3.33hm2以上蔬菜种植大户带头发展,以企业和大户带动,从而从规模上一举解决了运输和销售等问题。此外,还依托汇源集团在中低山区域建成了晚熟塔罗科血橙基地1000hm2;立足五福村的地力优势,引进谷杉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发展核桃基地133.33hm2。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发挥其巨大潜力,这是农业推广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设备、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不断灌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才能大力发展和形成特色效益农业,才能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减少生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获得高效益。推广部门根据这一原则的需要,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向社会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全方位地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的科技文化水平,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1.3引入市场经营机制的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生产大量的名优产品并进行销售以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它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和选择,与所有商品一样需要承担市场风险。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征又决定其承担的风险要相对大些,这也导致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风险很大,因此必须引入现代的市场管理机制。完全实现以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管理农业,具体包括搞好合同管理、价格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和劳动管理等。如果仍靠一些简单的行政命令,不遵循市场原则去办事,将会给农业产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很多乡镇因为企业主土地流转合同不严谨造成群众矛盾突出;乳峰乳业公司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致使企业一度走入低谷;更有部分农业企业不注重市场价格和销售手段,导致产品滞销,致使企业直接关停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和农业功能拓展,尽管产业起来了,企业主或农民根本无法从中获得预期收益,更谈不上产业可持续发展。
1.4稳定和加强推广体系建设的原则
农业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均是开展无偿的产中技术服务,这就造成在推广环节中,因资金、创新理念等问题,不能很好面向社会化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作为公益性的基层农业推广部门面向广大群众开展无偿的技术服务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推广部门要开展服务,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市场流通效率。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服务把推广部门和生产者紧紧联系一起,农业推广体系才会不断完善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农业产品供给才能稳定均衡保障。
2开展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步骤
按照农业推广部门的行业特点和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基层推广部门在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中应采取参与决策、制定方案、操作运行、技术贮备、产品处理5个步骤。此种形式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机制,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不但有利于实现以科技为先导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利于农业推广部门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全程服务,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参与决策
基层农业推广部门是农业发展机构和目标团体之间的中间人,首先要接受先进的技术信息和生产信息,经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以后,制定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方案,及时反馈给生产者,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农业推广渗透到生产者的决策之中。
2.1.1做好宣传。可采取组织生产者外出参观与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以及与生产者进行面对面座谈开坝坝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讲相结合的方法,使生产者真正认识到应该怎样生产,生产什么才能获得高效益。事实证明,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是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
2.1.2培养典型。先进的典型就是在农民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样板,对生产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通过典型引路和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典型示范,可进一步坚定广大群众决心和行动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典型引路和示范,一哄而上地搞,就有可能造成生产者对产业化产生疑虑,在执行决策的时候走样。
2.1.3搞好技术培训。良好的技术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只有通过良好的技术培训,才会使生产者不但知道该干什么,而且知道应怎样干才好,也有利于生产者在农业推广部门的引导下做好自己的生产决策,以利于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商品,带来高收益的回报。比如柑橘长期以来是高梁镇部分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但随着近些年来水果品种的不断丰富,加上柑桔品质不好,造成农户依赖的经济收入之一逐渐丧失。基于该种情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只要抓住汇源果汁这一大型加工企业,以及万州“玫瑰香橙”的品牌优势,发展鲜销、加工兼用型晚熟品种有着绝对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2008年开始,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并组织村领导、重点种植户及群众代表赴忠县、开县、长寿等地考察参观,坚定了农户大力发展柑桔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最终在高梁镇建立了1000hm2晚熟塔罗科血橙基地,此项目的成功实施,推进了区域农业经济顺利转型,同时也将为广大农户持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2制定方案
当前,高梁镇农村基本上进行的是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元的分散型生产,这样生产的盲目性、习惯性很大,这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很不相适应。若要进行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情况统一起来,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生产,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历年来的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由于广大农户又是市场经济的弱者,因此作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要通过服务加以引导,帮助生产者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生产方案应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生产什么,如何安排生产。如高梁镇常年发展的三叶菜和萝卜,就是经过农业服务中心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茨坪村、顺安村地块相对集中成片,交通便捷,农民的冬闲地较多,特适应种植萝卜、三叶菜,于是帮助农民确定了冬季种植萝卜、三叶菜的生产方案;二是在生产中应采取什么工艺技术路线,怎样才能获得高产、高效益。为了夺取萝卜、三叶菜的优质、高产,符合泡菜生产要求,镇农业服务中心将生产管理及采收关键技术送至每个生产者手中,并在各村民小组派一名技术人员蹲点作现场示范指导,使农民在生产上做到有章可循;三是产品销售计划。产品销售是目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根据产品特性,制定销售计划,如高梁镇的三叶菜和萝卜,综合考虑运输等成本问题,就协助农民与万州区歇凤泡菜有限公司签定购销合同,实行就近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重庆市提出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在参与制定方案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发展类型。纯生产型注意把握适度规模,产业扎堆,品种相对单一;休闲观光型以服务收入为主,必须科学规划,要有农业景观、有服务配套设施、有四季花果或其他;生产观光兼顾类型,一定要进行土地整治、实行标准化生产、休闲观光设施设备兼顾。
2.3操作运行
农业推广工作的主体是如何尽快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即把设计的方案付之于操作运行,重点要抓好技术到位工作。农业推广的载体是技术,因此技术是否到位是农业推广成败的关键。任何一项新技术必须经过试验、示范,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成功。由于农业技术区域性很强的特性所致,农业推广又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是在推广过程中除采取技术培训、企业或大户示范带动等常规方法外,笔者认为在未来可以探寻一些技术承包或实行技术帮扶大户企业等工作机制,即通过签定承包合同或指定落实帮扶,把农业推广和广大农户(包括企业大户)以经济的方式连在一起,严格考核斗硬,工作实绩与技术干部效益挂钩。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农业推广部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既解除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推广效率。当然除了技术到位外,农村配套改革、政策扶持、科技驱动、产业功能拓展等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2.4技术贮备
面对当前倾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应具备2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是适应农业服务社会化。因此,基层推广部门应不断进行3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推广人员知识要不断更新。推广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也是农业推广和产业化服务的直接实施者。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以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推广手段要不断提高。改变过去靠“一把尺子”搞推广的旧面貌,学会使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保措施等应用到农业推广之中去,使农业推广手段面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推广效率。三是积极开发、引进并试验、示范新设备、新科技、新品种,新模式,做到贮备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巩固和完善一批,不断增强农业推广的后劲。
2.5产品处理
农业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高产是途径,高效是目的。需要实现高效,只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才能实现。但是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中技术服务的状况,要把产品处理作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重点来抓。
2.5.1培育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因此,基层推广部门应在引导规模上做文章,通过推广生产规模、大幅度增加产量来拉动市场建设;通过产品特色,灵活经营模式,提升产品形象和档次,从而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再由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
2.5.2引导农产品贮藏加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品基本属于原料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农业推广部门可积极引导业主创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预冷、流通、加工实体,挖掘农业休闲观光潜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与需求均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2
现代农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抓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优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快推进2014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化”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由初级交易向品牌销售、由注重生产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成片推进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三)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客观要求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州优势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小、总量少、商品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为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为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014年各县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信心,抓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在提高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和组织化“六个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基地提质增效,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五大产业基地,切实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发展。2014年,全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万亩,其中:青稞30万亩、玉米10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5万亩、油菜5万亩、蔬菜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0.6万亩、低产果园0.4万亩。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要达到30万亩,其中:青稞10万亩、玉米5万亩、马铃薯6万亩、小麦1万亩、油菜4万亩、蔬菜4万亩。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启动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在全州每个县建设1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二是扎实推进“百千万生产示范工程”。加快泸定产业基地强县蔬菜培育县建设,力争将丹巴、得荣酿酒葡萄基地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每县建设百亩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千亩标准示范园、打造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两化”互动,创新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基地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五大产业。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合作社示范社;立足产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着眼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集团消费与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
三、突出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2014年,各县要把提质增效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在万亩示范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万亩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州面上产业基地发展。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县要认真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大力度,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3月20日前报州农业局产业科。二是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耕地形状、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农田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便民道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三是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四是加快农机化发展。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要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强农作物育种攻关,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特色品种,同时加快基地良种更新换代,着力引进效益好、高产优质、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努力提高基地良种化水平。二要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突出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集成运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绿色植保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和机收等农耕农艺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着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创新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机制,加强粮食、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种粮大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推行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四要加大科技培训。依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机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拓宽培训范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在完善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必然要求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抓住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种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种植者按标生产。二是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严格生产、加工、流通等的环节全程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向产后环节延伸,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逐步形成以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加工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要开拓产品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连锁营销网络,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突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提高营销效率。
四、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加强领导、完善规划
各县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主动融入产业带建设,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争取支持、整合资金
各县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要加强横向联系,争取相关部门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3
事实上,荆州市如桃花村般发展成熟的都市农业并不多见,与桃花村相比,很多发展中的都市农业由于前期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不幸夭折,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荆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应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都市农业项目;以“环保”为前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都市农业。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1.1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都市农业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
1.2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都市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都市农业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1.3荆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农业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大力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都市农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都市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4
一、科学论证,选准扶持项目。我们先后抽调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各产业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结合县内资源、技术、交通等条件,对各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论证。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选择投入少、周期短、效益好、易普及的食用菌和脐橙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项目,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作好全县食用菌和脐橙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20__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计划》和《关于___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项目管理的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指导全县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规范全县的产业扶贫开发工作。
二、严格把关,确定扶持对象。根据省扶贫办3号文件要求,将扶持担保金扶持范围划定为第一、第二轮省定贫困村。按照资金和项目直接安排到户的原则,第一批贫困农户产业化扶持担保金项目重点扶持对象是已正式列入省《贫困人口扶持档案》的农村贫困人口(残疾人\缺乏劳动能力和五保户除外)。为充分发挥担保金的引导作用,保证担保金的安全投放,我们采取“三报三审一公示”办法慎重确定受授对象。即贫困户自愿报名,乡村干部初审贫困户是否符合受援条件、是否具有生产能力;初审合格的受援户与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公司将名单报当地信用社,信用社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审;信用社再将评审结果报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三家联合会审,确定受援户。最后,以村为单位将受援对象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搞好示范,带动全面发展。按照集中扶持、整村推进的原则,我们选择省定贫困村中群众积极性高的禾市乡谭市村,豪山乡西康村,坪上乡竹塘村,羊脑乡坪塘村、哨上村等村作为产业扶贫项目试点村,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采取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广“公司 贫困户”、“公司 基地 贫困户”、“协会 基地 贫困户”、“公司 协会 基地 贫困户”等市场运作模式,由公司、协会与贫困户签订产品产销合同,公司在市场行情不好时以保护价向贫困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行情好时则随行就市收购。试点工作很成功,第一批户平下料20__多袋(筒),户平增收1800元。在试点村的带动下,又有l7个省定贫困村的贫困户积极投身产业开发,扶贫产业项目呈现出蓬勃生机。
四、健全机制,确保扶贫效益。为确保扶持资金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对全县产业扶持资金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产业扶持资金实行封闭式运行,转账结算。信用社向县扶贫办提供一联加盖受援农户的私章与挂靠公司印章及公司经办人签名贷款单据作为支取产业扶持担保金贴息的依据,由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审核,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以每户工000元的标准划拨担保金存入受援户的担保金专户上。担保金不能支取现金,由信用社从受援户担保金专户上划拨,用于小额贷款贴息。同时,对产业扶持担保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严防担保金流失。在规定期限内未用完的产业扶持担保金,或转为项目的后续管理费用,或对实施产业扶持担保金项目取得较好收入的、已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在征得贫困农户本人同意后,结余部分转入产业扶持担保金的风险担保金。二是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制。县委书记、县长牵头,县委副书记包乡,其他县级领导包村,乡镇主要领导包组,部门对口帮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一点、一区、一带”示范样板,形成了lO个重点乡镇和62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同时,对各示范村实行“五定四化”目标管理和“三个一”工作机制。即严格做到定领导、定项目、定责任、定规划、定效益,实现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县扶贫办三名领导也实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实行“一个贫困村,一名领导负责,一个班子专抓”,真正做到办一个项目,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种植规模达
5000袋以上的贫困户,按0.l元/袋的标准给予奖励,并按项目落实率、贷款回收率等指标量化到乡、村、组,按得分多少分三个等次设奖。四是完善服务机制。我们把上级拨付的培训资金大部分用于对项目实施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传授栽培技术,为贫困户解决疑难问题。今年来,共举办食用菌和脐橙栽培技术培训班209期,已培训2万多人次,印发资料2万多份(册),刻制光盘500张。同时鼓励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由技术人员直接指导贫困户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的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
五、加强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县扶贫办是实施产业扶贫担保金项目的主管单位和协调部门,主要负责制订产业扶贫担保金项目实施方案,下达计划任务,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跟踪管理等工作。县财政局农业股在银行开设“贫困农户产业化扶贫担保金项目”专户,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主要负责办理担保理担保金拨款。县信用联社主要负责发放贷款、结算利息、贷款回收等工作。在财务管理分工上,县财政局是产业扶贫担保金的财务主管单位,县扶贫办是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开发的会计核算、稽查单位。.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5
整合资源,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
山西和全国一样,农业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条块分割,机构缺沟通,技术缺交流,项目缺合作,人、财、物缺整合;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新品种和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而且农业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多头、重复、分散的问题。
2010年2月,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财政厅制订了《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同年9月28日,山西省农业厅在太原市召开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确定通过3到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涵盖全省,支撑和引领17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每一个产业体系都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实验站、村级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四级管理体系组成。依托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每个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1名首席专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若干功能实验室和岗位专家。每个中心岗位专家一般为3~12名。根据全省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生态特点建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站长1名。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点,培养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载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每个县建立50个村级科技服务点,培养出1000个科技示范户。该体系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专家的科研场所由实验室变为田间地头,专家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农民应用,而生产中的问题又直接反馈为专家们的研究方向。
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顺利运行,《实施方案》明确,省级财政在法定增量和依托部门现有项目中调整安排资金,用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样,新体系的运行就由过去的行政力量主导,变成了以资金和项目为引擎,以生产实践需要为科研方向。一位首席专家分析说,这种新体系下,科研机构的项目获得将更加快捷和切合产业实际。研究人员很大程度上省却了跑项目的周折,被整合到同一个平台集中精力进行科技攻关,新体系也是对科研力量的一次释放和整合。
《实施方案》还设置了首席专家,其主要职责是,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掌握国内外同类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整合本产业科技资源,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集成,解决区域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年度目标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监管综合试验站的运行。这种首席专家负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
“五长”联席会议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平台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之初,山西即酝酿实行农业厅厅长、农大校长、农科院院长“三长”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厅作为召集单位,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产业技术体系领导组和办公室形成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把体系建设有效运转起来。2011年6月22日召开农业厅长、农业大学校长和农科院院长“三长”联席会议,确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推广为抓手,着力服务山西农民增收翻番终极目标的工作思路,并提出把财政厅、科技厅也纳席会议单位,农业厅作为召集单位,总负责、总牵头。 “五长”联席会,即农业厅厅长、农大校长、农科院院长、财政厅、科技厅分管涉农部门的副厅长。
“五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提前确定主题,原则上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会议周期的操作规程。山西省实施“三长”加“二长”组成的“五长”联席会,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将统筹协调全省农业科技的各类资源,探索和实践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形成合力助力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平台的构建。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山西形成了全省农业科技资源一盘棋的良好氛围,农业科技投入、科研技术团队、农业项目得以集中到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的平台,实现高效运作,为实现“三农”的增产增效增收奠定了坚实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平台,“三长”联席会议则是平台高效运作的引擎,山西的运作模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了。
整合农业科研力量,打造“科技大礼包”服务县域优势产业
2011年7月,雁门关外的晋北怀仁和汾河之滨的晋南曲沃,分别收到了山西省农业厅送来的“科技大礼包”:一个服务于本县优势产业的智囊团队、一个服务于本县优势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科技大礼包”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耦合而成,为两个县的一县一业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上和在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农业产业的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0年,山西怀仁县羊年出栏达到120万只。“十二五”期间,怀仁将把羊产业作为农业转型、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力争全县羊饲养量突破500万只,全力打造华北地区肉羊产业第一县。曲沃县目前已有1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15个农副产品品牌。今后,将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根据协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团队将作为怀仁县肉羊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为全县的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把脉号诊,在种羊选择、养殖户培训、产业规划以及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另一支专家团队将作为曲沃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在产业规划和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裴峰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介绍,山西改变单打一方式,实现三个体系的耦合,就是要整合现有的农业科研力量,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服务队伍;通过与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结合,培养出我们基层的科技专家队伍,使他们能够在一线给县域经济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耦合,建立网格化平台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土”“洋”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三农”。“科技大礼包”的到来,让两个县的一县一业驶入快车道。一南一北两个县的发展,是山西由农业小省转型跨越为特色农业大省的缩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缺少商业训练的山西,三晋农民的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正在觉醒。
据山西省农业厅透露,“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每年选择2000个村、100个乡,10个县重点扶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到2015年,该省将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1000个,多村一品专业乡60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60个,以此来拉动山西农民收入翻番目标的实现。
整合农科信息,打造110服务体系
早在2005年8月,在总结多年农村科普工作经验,反复调研、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山西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启动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即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科普活动站、建造一个科普宣传栏,配备一名科普宣传员,在全国率先吹响了科普惠农计划的号角。截至2011年4月,全省共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7000余处,印发科普惠农挂图400多万张,覆盖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站有标准、栏有内容、员有能人的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初步形成,为农民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走进科学的窗口。然而,“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虽解决了公共科技信息的入村问题,但由于受时空限制,难以在解决农民具体科技难题的速度上迅速跟进,不好解决不同地域农民个性化科技需求的问题。为此,山西省于2007年3月,开通了公益热线电话12590110、969000110和10109110,省内任何地点拨打免长途费、咨询费、信息费,只收市话费,由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山西农大等多学科、多领域,100多人的农业科技专家队伍全天候接听、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点题,专家服务的新锐载体――山西农科110。农科110主要有电话咨询解答、Internet网络远程视频会诊、专家现场指导、媒体点题以及物流服务体系等5种服务类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电话咨询解答是农科110受理群众热线电话咨询后,坐席代表从资料库中调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由服务中心将电话转接至相关专家进行解答、指导。
Internet网络远程视频会诊指群众在科普惠农服务站或通过其他途径登录农科110网站,点击音频、视频或可视电话多媒体终端求解问题时,由农科110坐席专家通过语音、视频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进行远程零距离式解答、会诊服务。
专家现场指导是农科110受理群众热线呼叫后,由服务中心根据群众要求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特长、工作区域,调派服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为群众提供现场指导咨询服务。
媒体点题是农科110中心根据热线中群众咨询的热点、难点等共性问题,或根据时令、季节,通过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公开答复。
物流服务体系以热线服务系统为依托,以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基础,联动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为群众提供、配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农科110目前已形成了集电话咨询、视频咨询、现场指导、物资供应、网络互动、手机互动、科普网络电视远程培训、科普大篷车流动培训、科普报刊常年培训、广播电台点题服务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多项功能集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已在全省各地建成乡、村农科110服务站1500个,旗舰店10个、标准店100个,并为这些站点配发农科110服务车18辆,电脑、可视电话系统800余台件。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农科110共通过电话咨询、网络互动、手机短信互动、现场指导等为农民解决个性化科技难题近30余万件次,供应平价农资5万多吨,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科技服务,购买优惠农资。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充分利用省移动公司网络平台,依托省农科110强大的信息系统和全面的专家人才库,借助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的人力资源,陆续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包括山西科技手机报、农民手机报、今日农业手机报、村官手机报等16种类别,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农民、“三农”干部、村干部的科技手机报刊,通过手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受到了农民朋友和“三农”干部的热烈欢迎,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科技信息超市,农民致富益友。”
“农村与信息一点通、农业与科技零距离、农民与专家面对面。”农科110从开通至今,一条热线连接千家万户,解疑答难农科百事,每天受理群众热线咨询几百人次;广大农科110专家本着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动情、动真情,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在随时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的同时,下地头、进田间,解难题、送科技,先后下乡现场指导农事200余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牢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全天侯接听、24小时内答复”的承诺,电话或视频解答农民问题10.3万人次。目前,山西已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科110服务站点,实现了联网运行,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快捷灵活的服务体系。
整合现代农业综合信息,2012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2011年7月7日,山西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视频会议决定,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工作在山西省全面展开。“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是山西省政府为全力保障农业稳产增产、农民收入翻番而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信息全覆盖工作的通知》,要求3年时间内,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可以及时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农民。为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省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工作。这项新的工程可将政策法规、防灾减灾、农业技术、市场供求、商品流通和资源调配等涉农综合信息从分散状态、各自独立状态、资源浪费状态充分地集中利用,既节约了人力、财力资源,又发挥了各行业优势,保证了农业信息的全覆盖。随着该项工程的推进,目前山西全省已建立起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报纸及移动媒体等在内的多种综合信息渠道和工作流程。全省共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已建成标准化的乡镇、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417个,可利用3719个大喇叭系统、548个显示屏及时信息。
根据部署,2011 年山西省力争有500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力争在2012年底前,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可以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努力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全省农民提供最优质、最实用、最及时的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 四川成都:2015年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
“全域成都”的农业科技立体服务网初步建成
2008年9月,随着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启动运行,成都农业技术服务逐步告别过去“断、散、乱”局面,迈出整合创新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第一步。针对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后,“一针千线”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2009年7月,成都市又出台了《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2年,初步建成以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城乡科技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显著增强,成为西部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此,《实施方案》提出组建10支专家服务团队、50个科技服务站及1000名农村科技信息员,实现农业创新资源整合后的“由聚到散”。成都由此进入农村科技服务效率和能力“双提升”的新阶段。
【图表说明】从2009年起,成都每年新增的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要主要用于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的实施。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部门在园区(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强化企业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金融、保险及其他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目前国内200余名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专家,30多家科研院所、数千项适合“落户”成都的技术成果已在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全整合。平台还围绕粮油、猕猴桃、茶叶等12个主导产业,在13个区县建立了25个科技服务站,仅去年就培训“充电”农技信息员数千人、借脑全国农业专家现场“坐诊”数十次、推动农业成果与市场对接涉及金额近300余万元,并被授予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一张“全域成都”的农业科技立体服务网初步建成。
【图表说明】2009年5月14日,四川省正式启动实施“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这意味着在四川城乡统筹发展中,科技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5年建成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深入,仅围绕农业技术信息、成果转化等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远远不够――农村旅游信息、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村务公开信息等诸多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能否也实现网上的互融互动?为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成都市2011年正式建设“成都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覆盖“全域成都”范围内超过2000个涉农村、社区,无论是农业生产的“问诊把脉”,或是农产品交易的沟通接洽,甚至乡村旅游路线设计都可在网上实现互动。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成都市科技服务中心联合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启动建设,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理工大学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该平台将全面整合四川省级相关信息平台、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技术、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技术等资源优势,完成在成都市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信息化无缝对接与服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综合平台的运作模式为“政府主导搭建,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增值服务”,与过去的网上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相比,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功能将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服务等延伸到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城乡互动、电子村务、数字化社区、远程教育、呼叫中心等增值服务中,最终成为成都城乡统筹信息服务的门户。例如,今后无论身处何地的城乡居民若想团购有机蔬菜,点击这个平台就可以通过覆盖到村级的远程视讯系统,了解田间地头设施农业种植现场的“新鲜”信息,而城乡游客还能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规划乡村旅游线路。甚至在未来,以综合平台为依托还可建设数字化社区,向居民、村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逐步满足居民、村民个性化、多样性的信息需求,提高社区及村级公共服务水平。
平台的建设不仅对于深化成都市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为依托还可尝试建立形成政府统筹、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从而推动成都城乡统筹进程。
四川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2011年7月15日,四川省《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8个优先发展领域是:生物种业,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6%。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加速向农业强省迈进。目前,四川省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市(州)农技推广机构60个,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651个和8995个,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325个。基层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已达到11.13万人,其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已延伸至村。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农业主管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遴选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的突破性、重大关键共性新技术,保障成果的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能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在水产、果蔬、中药和茶叶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和转移扩散。以技术研发为目的,联合同类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若干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综合孵化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完善机制,构建以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为主,各类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社会化组织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和考核等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图表说明】为实现“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四川省将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二是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三是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四是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五是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六是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
【图表说明】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文件由《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纲要(2008~2020年)》、6个专题规划、1个配套政策和《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工程实施方案(2009~2012年)》及8大工程子方案构成。其中,《纲要》及6个专题规划和配套政策是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指导性文件,着眼长远,提出并细化了科技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方案》及8大工程子方案是实施《纲要》第一阶段工作的具体操作性文件。
3. 湖北:引导科技资源向田间地头聚集
创新中心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作为农业科技大省,湖北省拥有农业科研机构近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多人,人才的密集支撑使该省在多个农业科技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多年来,由于农业科研力量布局分散、合力不够,导致常规技术升级慢,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45%。为此,2006年,湖北依托省农科院整合和优化省内农业科技资源,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中心将工作重点由过去以科研为主转变到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上来,把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创新工作的落脚点。一是开展了院县科技合作共建试点。从2006年开始,在湖北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创新中心利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设施和人才,开展院县合作共建专家大院试点工作。通过设立转化岗位,建立农技服务室和新成果示范基地,拉长了创新链条,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创新中心筹资800多万元,先后在10个县建立了专家大院。通过试点,探索规律,扩大规模,稳步推进,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二是开展了院企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先后与湖北省37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是,科研院所利用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围绕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更多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企业利用资金和营销优势,重点转化已有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这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研发体,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真正联姻。此外,创新中心每年举行一次成果推介和拍卖会,成果转化拍卖收入达到1000万元。
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子,引导科技资源向田间地头聚集
从2008年开始,湖北省启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通过调整科技计划资源配置,转变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一线聚集。通过抓好“1155工程”,即重点培育100家农业科技示范企业,重点建设100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支持50个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团队,重点服务5000名科技特派员,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这一思路,2009年10月,湖北又出台了《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些年来,湖北省结合本省农业科技发展实际,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湖北省科技厅2011年第6期《调查与思考》认为其主要做法有六点:
一是按产业链整体设计创新任务。以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创新团队为节点,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环节的供给需求和技术特点,强化一体化布局,联动提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二是转变立项组织方式。项目指南编制由高校和院所的专家“闭门造车”转变为源于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技术需求,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产学研结合的专家团队提出;项目设计以政府为主导,强化自上而下的设计,把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征集结合起来,专家评审主要是对技术路线进行评价、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在评审专家组的机构上,增加经济管理、风险投资、金融等方面专家的比重,增加企业专家的比重,突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实施重点强调省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部门的组织与监管作用。
三是打通整合各类计划资源。围绕设定目标,捆绑使用国家和省级计划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间的协调衔接。省级层面,主要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切块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通过省研发计划支持研究开发类项目,通过省农转资金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项目。各类涉农项目统一由厅农村处组织评审。
四是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坚持无偿资助与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投计划相结合,建立科技融资平台。
五是实施绩效考评。不仅关注技术目标的完成及成果转化应用的实效,还高度关注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的建立。
六是创新工作手段。建立农村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注重科技计划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源头创新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对创新要素的整合聚集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大院、信息化手段的示范和服务作用。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6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全球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农业和食品挑战。专家预测,到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50%方能满足全球需要。同时,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
杜邦公司作为一家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整个价值链上提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从种子、动植物保护、食品营养、包装、生物燃料等全方位的从农场到餐桌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杜邦公司比其他的企业更加了解在整个农业和食品领域供应链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而且在过去近30年中国运营过程中,在农业相关的CSR领域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新平台新目标
杜邦希望在“金蜜蜂2020”这个更加广泛和专注的平台下,能够与政府、学界、行业、媒体等方方面面进一步分享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农业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推动力量。杜邦的首要行动是增加粮食产量,提供和开发资源用量更少但产量更高的作物、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新方法;提供食品价值链上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农民掌握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更健康的食品酝料、延长食物保持期的新型包装以及食物安全性的测试。
未来行动
在杜邦发起的农业供应链相关的CSR项目,所有金蜜蜂的企业和在农业供应链上有志于投身于社会责任建设的企业、机构、学界组织都可以参与其中。具体的参与方式可以包括资金、技术、想法、方案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由申请的企业或机构自行选择,只要体现出积极、创新、协作的基本原则,符合法规政策,只要与农业产业链发展议题相关且具有先进的意义,都可以考虑接受。
未来,杜邦将和志同道合的企业和组织共同开展各项目标明确、效果可衡量的“农业产业链发展”项目公益行动。
开展农业科学生产培训。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学生产培训,从重点农业大省展开推广,到2020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业生产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