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2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先发言,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我想,我们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们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基于我们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它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的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是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在讨论经营理念时,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我想,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在企业的作为空间里,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在企业文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是企业经营哲学。我们知道,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除了哲学上的各种流派名称外,人们在对某一特定领域认识的层次冠以“哲学”称谓时,往往是指对这一特定领域的总的、基本的看法,企业经营哲学也是如此。企业经营哲学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经营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要素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总的规律的学说。其实,它的内容就是关于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因而,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哲学在逻辑关系上应属同一概念。

另一个相关的基本概念是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宗旨,就是企业存在、运作的根本目的。应该说,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如何表述企业宗旨,都必须了解它与企业经营理念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认识和表述的混乱。一个企业的宗旨应该是比较明了的,无须将其推演得玄奥复杂。

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他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你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的经营理念的存在。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在社会上、媒体上看到不少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空洞的东西。这有两种可能:也许,你看到的有些企业的所谓经营理念确实是空心萝卜;也许,那些理念是实心的,有丰富内涵的,只是你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没有理解抽象理念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大家研究企业文化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一些企业宣传的经营理念不一定就是这些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真实的经营理念是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社会上出现的有些时髦经营理念不一定是科学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经营理念一定是符合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

一谈价值,有些同志就会想到商品的两重性。世界上第一次意识到商品的两种用途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子,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他的这一概念到18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建立者亚当.斯密手中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此成为经济学中的固定范畴。企业价值观里的“价值”不是等价交换的尺度,它只是从效用的角度说的。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呢?所谓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客体是否具有能满足自身需要属性的系统的认定原则。再通俗地说,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尺度,能衡量和告诉人们什么东西是对我们企业有用的。就象画一个圆圈,企业价值观就是这条封闭的弧线,你知道了这条弧线,就知道弧线内的东西都是对我企业来说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在一个圆圈中,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很多,其中包括核心价值客体,即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需要的客体。这种对核心价值客体的揭示加上对企业总的需求范围的说明,就构成了企业价值观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在了解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与企业价值观关系的前提下,企业要把价值观研究的重点放在准确揭示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上。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准确揭示可集中反映企业对自身运行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这种对关键环节的正确识别和把握、这种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着力追求能高效地带动企业各项营运活动有序地开展,持续地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三)关于企业精神

什么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深植于员工个体意识,并在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从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一种最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活力的观念。

企业精神的确立应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生型,另一种是导入型。自生型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和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企业员工主流群体的行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格并焕发出激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形成企业精神。导入型是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先用简洁口号形式提出一种富有激情的观念,再有计划地向员工灌输并使他们接受这种观念,进而使观念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

导入型的企业精神带有很强的输入色彩,需要培育。导入型企业精神培育成功的前提有两条:一、提出的观念要正确和准确。即观念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能被员工所接受,能焕发出员工的工作激情,能外化为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行为;二、企业精神培育的条件要创造和组织好,使员工接受观念、焕发激情由可能变为现实。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3

讲生活逻辑,决不意味着抛弃了理论逻辑。这本教材的内容,有的采用案例法,有的采用情境法、有的采用探究法,但都是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一生活逻辑为主线适当照顾理论逻辑。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了突出点位置。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改变旧教材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全书的主题。这一主题是如何确立的?这一主题是如何展开的?这一主题是如何深化的?这一主题是如何完成的?这是围绕如何正确看世界、如何形成正确世界观这一核心问题而衍生出来的四个大问题,这四个大问题也就是教材的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可以理解为全书主题的确立,第二单元可以理解为全书主题的展开,第三单元可以理解为全书主题深化,第四单元可以理解为全书主题的解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到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书”形的问题串。

第一单元:全书主题的确立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定哲学模块的主题,即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三科和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代入得作用。

第二单元:全书主题的展开

要想正确的看待宇宙和人生,形成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就必须首先知道宇宙和人生是什么。怎么看世界的前提是知道世界是什么。这便是第二单元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单元式全书主题的展开。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克)时间(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全书主题的深化

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庄它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因此,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的看待宇宙和人生”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使全书主题的深化。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迪奇科联系的观点、第八课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九课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十课创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第四单元:全书主题的解决。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4

    目前师专数学系毕业的学生,除少数有较广泛兴趣,涉猎过一些有关数学史,数学方法论和数学哲学知识的人外,绝大部分人知之甚少,对历史上的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笛卡尔、费尔马、牛顿、、莱布尼兹、欧拉、柯西、希尔伯特。及现代的罗素、冯诺依曼、陈省身等着名数学家的科学工作、个人特点、突出贡献都了解不多,至于对我国古代数学,特别是数学家所作出的伟大功绩,除中小学生受教育的外,更为渺茫。作为师范专科的学生,特别是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跨世纪的数学老师更深感不足。对于全部数学都精通虽不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作全局的了解,对数学的本质,内在联系、发展有所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是必要的。通过数学史、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分析、研究、评述,可以深刻地、更全面地了解数学,弄清数学的概念和理论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概念和理论是克服一系列矛盾,经过了许多挫折逐步形成的,从而增强人们追求和创造的勇气和信心。纵观数学思想史、既可了解数学发展的趋势,又可以从前人的成就中得到教育和鼓舞。法国着名数学家彭加勒说得好,如果我们希望预见数学的未来,最合适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学习还会使人看到并真正体会数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决不是单纯的知识,技巧的堆砌、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数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创造都是和科学省学认识论的突破相伴的,并且有着巨大的斗争,痛苦和欢乐。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祖国数学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使我们努力发掘祖国数学的丰富遗产,发挥祖国数学的优良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优良的道德。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二十世纪的数学家克莱因的话吧:“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和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一个数学教师就像一个独奏表演者,凭着自己的理解、领会和功力去演译音乐作品”,但要演译得美妙动听,表演者本人必须首先了解作品。我们认为师专生,未来的(跨世纪的)数学教师,能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方式不断充实、拓宽知识,添加一些思维营养,特别是数学史、数李思想、数学方法论的特殊营养,对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或数学教学研究工作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史、数学方法论”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及主要数学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了解数学各个分支在孕育,创立和发展中的主事件和主要内容,了解数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了解杰出的数学家的简历、突出贡献,学习优秀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的高尚思想品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能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激励自己教育学生。

    基本内容和讲法

    这类课不必要求全面,也很难全面。时间、对象、选材、讲法都可以很灵活,很大程度可以取决于讲授者的条件,爱好和特长。教学时间可安排三十至四十个课时,其基本内容可不受数学发展的时间顺序拘束,数学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数学哲学可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这里我建议采取这样的编排方式;总论,包括数学史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研究数学思想、教学方法论的目的意义,研究的内容简介。

    初等数学这和古代数学的形成,发展及数学思想方法简介,如古代巴比伦、埃及等数学发展史,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中国数学,此内容较多,占篇幅量稍大,如中国萌芽时期的数学,诸家百子和数学哲学、“算经十书”古代数学家的思想、方法,重要贡献,宗元全盛时期的中国数学,西方数学传入时期的数学成就。

    古希腊的数学、哲学、概况及几个代表学派,特别是古希腊的的三大数学家突出贡献,印度数学,承前启后的阿拉伯数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数学。

    变量数学和数学思想方法,介绍变量数学的概貌,如笛卡尔、费尔马的解析几何,微积分的创建、进展情况,这里内容十分丰富,事例典型,篇幅较大。;摘要介绍十八至二十世纪对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包括中国现代的数学家,如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等,尤其突出其爱国主义思想。‘简单介绍中国数学教育史,这对了解我国数学教育,特别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对数学教学研究起借鉴作用。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 矛盾律 排中律 适用范围

1.思维基本规律是有适用范围的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中,思维水平从初级走向高级。人们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总结并规范自身思维活动的理论指导,形成了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进行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是思维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1]。

任何客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客观事物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客观事物在确定的时空内的相对稳定状态,要求相应的认识必须有确定性,这就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客观事物的稳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逻辑基本规律只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的条件下,在围绕着具有确定性的同一对象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才起作用。

2.矛盾律和排中律在适用范围上表述不清晰

在教授逻辑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教材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的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对矛盾律的内容表述是:“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中,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真,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在对排中律的内容表述是:“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中,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单从内容上考察,二者内容非常接近,前提条件都一致,都是在同一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同时针对的都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判断,矛盾律要求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排中律要求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在课堂教授时,学生都有一种感觉,即上课听得懂,但一拿到练习题,具体到实践应用的时候,就无法确保准确性,判断是否违反了矛盾律还是排中律的时候,特别容易搞混。

2.1概念表述不准确

上述教材在相关内容的表述中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矛盾律和排中律难道只适用于互相否定的判断?那互相否定的概念之间不适用吗?虽然在思维形成过程中,概念是思维形成中最小的语言单位,由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构成推理,但不能切断概念与推理、论证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思维准确性、严密性的逻辑学在语言表述中应该用词严谨,表达准确清晰。所以,从内容表述上应该改成“互相否定的两种思想”,这样的表述就准确地涵盖了思维的所有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2适用范围含混不清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适用条件都是“互相否定的思想”,那么互相否定的思想包括什么?在所有的逻辑学教科书中都公认矛盾律和排中律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适用[2]。但其适用范围是不是仅限于此呢?一些普通逻辑学教科书对此问题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说明,这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又有损于该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事实上,这两条基本规律的适用范围,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准确理解,除去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以外,适用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其它范围还有哪些?

3.对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范围的分析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从判断这种思维形式入手来分析,即两个判断之间互相否定,真假相反。符合这一条件的判断组,在由概念构成的简单判断中,其性质判断之间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都具有真假相反的特点,但如何与矛盾律和排中律相适用呢?

3.1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适用于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由概念构成的判断中,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有一定的真假制约关系。依据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方阵图,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思想之间,矛盾双方的判断必须真假相反。例如:“某人是无产阶级中的一员”(A)和“某人是非无产阶级中一员”(E),以及“所有工人阶级都是无产阶级”(A)和“有些工人阶级是非无产阶级”(O),上述两组判断构成的矛盾判断中,同时肯定它们就犯矛盾律的错误,即“自相矛盾”;同时否定它们就犯排中律的错误,即“模棱两可”。依据对当关系,A与O之间、E与I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除此之外,性质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包括同一素材的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比如:“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与“莎士比亚不是英国人”这两个判断之间必然是真假相反的。

3.2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适用于矛盾律

在同一素材性质判断的对当方阵图中,还包括具有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两组判断,它们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和矛盾关系有一定的区别。A判断与E判断构成反对关系,两者之间,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例如:“所有的图书都是英文的”(A)与“所有的图书都不是英文的”(E),由于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因此必然有一个判断是假的。这意味着同时肯定这两个判断会违反矛盾律,而同时否定这两个判断则不会违反排中律,因为作为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之间是可以同时为假的,即在对当关系中,可以同时否定它们,也意味着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之间排中律是不适用的。所以,在性质判断中,矛盾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之间。

3.3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适用于排中律

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构成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例如,“有的软件是正版的”(I)和“有的软件不是正版的”(O)这两个判断之间假如一个判断为假,则另一个判断为真;一个判断为真,则另一个判断为真假不定。即I判断与O判断之间可以同真,不能同假。这就意味着对I判断与O判断同时肯定是允许的,不违反矛盾律,而同时否定,则不符合下反对关系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就违反了排中律。所以,在性质判断中,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之间。

4.对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范围的准确表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进行彻底区分。为彻底搞清楚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避免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混乱,根据本文对这两条规律适用范围的详细分析,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应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就“相互否定的两个思想”的分析,只限于同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至于同一素材复合判断间构成的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也分别适用于矛盾律和排中律,只是版面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分析。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2008.7.

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马哲史 探究式 原著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改项目“探究式学习法在《哲学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编号:JG11014)阶段性成果。

马哲史是一门研究哲学创立、发展、演变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的专业性学科。马哲史的学术性主要是通过文本,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专著、笔记等实现的。传统教学主要从全国马哲史教材出发进行讲解,但是因为教材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因而很多问题只是浮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哲学专业学生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马哲史中的一些原著问题阐释探索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探究式教学与马哲史

近代以来,教学模式有了重要的转变。对学生的重视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旋律。其中,探索式教学方法就是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教学过程的设置的一种方法。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探索式教学有两个原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是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这是探索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二是主动性原则。通过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等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找寻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探索式教学的主要目标。

马哲史学科具有的一些特点需要探索式教学才能完成。马哲史是一门理论性的专业学科,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得出一些哲学性的理论,因而马哲史的理论性寓于现实性之中。这要求学生需要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时才能理解哲学的相关问题。

马哲史中原著问题的具体表现

原著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但是有些问题可以说是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在新时代更是显现出特别的意义。以下仅就基本的问题作为个案予以说明。

1.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野。在原理中,通常将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野确定为实践。实践的概念的确是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在分析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实践是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实践是哲学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还有些学者认为实践是哲学的方法等。在马哲史中,实践问题到底在哲学中占有什么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它的个性、方法问题值得进行总结。

2.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越来越成熟的唯物主义时期,它对社会、经济的关注已经越来越有超脱于传统哲学的特点。哲学的人本主义关怀在当今具有什么意义,哲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通常根据列宁的说法,可以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需要突出哲学的范围,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教材中,我们很难看到联系的一面,对于有所误解。因而,如何理解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是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关系对基本精神理解的话题。

4.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众所周知,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普遍探讨的本体论问题很少在哲学原著中出现。本体以及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本身就经过了好几次演变,到了哲学中本体论是否具有了别的意义,本体问题是否不存在了,哲学的最终归宿是否具有本体的意义,本体与实践之间是否是全然对立的关系,这些是需要探讨的内容之一。

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展开

1.将原理问题与原著问题分开,利用探索进行有效启发。哲学原理是哲学专业的另外一门基础课程,相对于马哲史,它更早为学生所熟悉。哲学的表达,学生往往是以原理来认识的。探索以原著为依托,围绕原著问题而展开,在不同的信息中形成不同的启发,将各种不同问题形成一个核心点。探索主要是学生之间进行的启发,同时利用了教师的引导,探索的目的是在问题中寻找答案和问题,在疑问中寻求启发。

2.结合原著对马哲史进行理解,利用探索进行有效讨论。以马哲史教材为参考的传统式教学,往往影响到学生只是借助于不同的马哲史教材进行参照,力求追问问题的答案。探索式教学在庞杂的原著中会得到很好的应用,因为探索本身就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原著中大量的理论问题会通过探索得以展现。当然,课堂上进行的探索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全局有所把握,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相应地,对教师的学术素养会有很大提升。探索也需要依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哲学原著因为与西方哲学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师生对西方古典哲学部分有所了解,才有可能了解哲学的问题。在庞杂的哲学知识中,教师起着掌控全局的作用,探索是全局下进行的。探索过程必须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进行有效的讨论,这是一个基本目标。

3.将原著放置于西方哲学大环境,利用探索进行有效解答。在哲学著作中,一些概念、范畴主要是西方化的,遵循哲学史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哲学的基本历程,就要清楚西方哲学的体系。将哲学置于西方哲学的大环境下才能认清马克思所提出的原子运动、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辩证否定观、宗教的本质等问题。其中,有些哲学问题是属于不同立场、方法层面的,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应适时将哲学的问题归入西方哲学中去考察和思考。

4.结合现实对马哲史进行理解,利用探索扩展问题意识。一方面,哲学有具体的社会指向,它的很多哲学问题有着身后的社会背景为支撑,所思考的问题最终是为了无产阶级服务的,诸如伐木的问题、宗教本质的问题、圣经、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哲学领域的再现,因此要结合现实问题思量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在哲学前沿学科中,诸如生态环境、人本主义、社会和谐、贫富差距等问题,需要利用哲学观进行分析。利用探索关注新的社会问题,扩展问题意识,是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马哲史中涉及的一些原著问题以及通过原著加深对马哲史的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在马哲史影响到学生定势思维时,应积极发挥探索式教学方法,提升马哲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楠森.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