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贫困生 诚信
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存在贫困生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家境困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及社会、学校的各种支持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贫困生诚信缺失是凸显出来的最大问题。
一、贫困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1.贫困生资助的整个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分为两个阶段:申请阶段和评审阶段。在申请阶段,学校要求学生到生源地开具贫苦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明明不属于贫困范畴,变成了贫困;明明贫困的程度一般,变成了特困。在评审阶段,学校要求班级学生进行民主评议,按照困难程度排列班级贫困生顺序,确定贫困等级;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拉帮结派,让同学跟帮着一起作假,这样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或得到的资助较少。
2.贫困生学业诚信缺失
有些贫困生为了获得奖学金,特别是国家奖学金不惜在学业上作假;特别突出的是考试作弊。为了获得好成绩,在考试过程中夹带纸条、手机作弊等。
二、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
1.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人格引起的诚信缺失
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经济上比较困难、学习条件也比较差,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心理负荷。当理想和现实脱节时,他们便会困惑、怀疑,进而对生活、未来产生困惑或迷茫,容易形成自我否定、不接纳、怀疑等消极悲观的认知倾向,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由于学校、家庭诚信教育的不完善或缺乏引起的诚信缺失
高职院校诚信教育实施人员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其工作还未完全到位,过于形式化、简单化, 教育内容针对性也比较弱。诚信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
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也有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也比较看重分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诚信教育。
贫困生自身往往非常关注考试成绩,这对于他们拿助学金、奖学金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求不高, 忽略了道德素质的学习和提高, 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 高分和诚信的脱节。
3.贫困生认定有一定的难度,缺乏完整的诚信档案,没有合理的奖惩措施
贫困生的认定一般是通过贫困生回到生源地,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以此来界定贫困生及贫困程度。贫困生生源地地方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其真实性达不到百分之百,有些是工作疏忽,有些则是弄虚作假。学校收到贫困证明以后,还是难以准确认定。首先,无法完全确定其是否贫困;其次,各生源地贫困标准也不同,无法准确把握其贫困程度;第三,学校在认定贫困生及贫困程度时,班级有民主评议。但是有些贫困生性格内向,不愿向同学、老师说明贫困情况,一些贫困资助项目也不积极争取;而有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由于能说会道,夸大了自己的贫困程度,导致了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不多,甚至得不到资助。学校对贫困生平时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没有详细记录, 更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恶意拖欠学校学费、拖欠国家助学贷款、骗取贫困生资助金等有失信行为的学生约束措施不得力,没有有效监督和惩罚机制。
三、贫困生诚信缺失对策
1.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来开展诚信教育。老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并利用入学教育、每学期期末考前教育、社会实习以及毕业生毕业教育等开展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网站、学生论坛、博客、展览、诚信知识讲座等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2.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和精神资助
对贫困生的资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辅导和精神上的鼓励。高职院校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会、团组织要关心贫困学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发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努力营造对贫困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贫困生档案
从国家层面上,应统一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对于认定部门责任到人,明确其职责,对于开具假证明材料严厉查处。
从贫困生层面上,应加强诚信意识,正视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不隐瞒、不夸大,培养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谦让精神。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2
1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互相信赖、相互合作的关系骤然紧张,医患之间的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大医院发生了多起不同程度的伤医案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在校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道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影响,严峻的医患关系不仅对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院校、怎样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毕业生,成为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2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1 医患关系紧张阻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度
据调查统计,97%的医学生充分认识了目前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60%的医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充满了恐惧,或者认为工作环境不安全;15%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要转行;42%的医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不会选择医学专业。根据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得知,伴随现代医疗纠纷的增多,负面新闻的报道,90%以上的人普遍认为医生的声誉在下降,还有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医务工作者认为从业环境“较差”和“恶劣”的高达74%,这个数据在2000年、2002年分别只有61%和48%,同时还有一些资料报道当今起码有80%以上的医生子女不愿意选择医生的行业。目前社会对医师的舆论压力很大,甚至是一边倒,高风险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使得医务工作者在窘迫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迷惘和恐惧感,甚至失去了对医学专业的信心。
2.2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学生择业恐惧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热衷于医学的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一现状,日益恶化的从业环境,倍加紧张的医患关系,必将使得医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坎坷,无形中学生就将产生畏惧医学的心理,并且促使其放弃选择医学专业。同时,当今某些新闻媒体对社会上的伤医和医疗纠纷案件不分青红皂白,脱离事实随意报道使得这种对医疗的畏惧空前增大,也将进一步促使医患关系的恶化,当然对准备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也是当头一棒。所以,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了医学生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了好学生不愿意学医,医学院校招不到好学生的局面。
2.3 医患关系紧张动摇了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众多的职业分类中,如果按照职业风险排名的话,医疗职业是首当其冲的,近两年由于医疗纠纷导致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被殴打、辱骂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是举不胜举,在这种背景下医务工作者既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又要谨小慎微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据相关报道某医院要求医务人员上班时戴上头盔,武夷山妇幼保健院不得不因为医闹事件而停业多天,某县医院因不能忍受医闹的严重威胁最后走上游行抗议的道路,在相关医院实习的实习生目睹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就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甚至停止中途的实习。在某市中心医院实习的学生亲眼目睹因医疗纠纷迫使一普外科年轻医师自杀的事件,这一惨景成为目睹者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的阴影。正因为职业的高风险和搞压力,所以医学院校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情绪,这些情绪也无形中影响着医学生,让一些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甚至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
2.4 医患关系紧张加大医学教学的难度
由于当今医患的紧张局面,很多的患者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患者去医院看病只会选择那些信得过的医师给自己看病,至于那些刚刚毕业或者在医院实习的准医生,患者是不让他们碰的,这样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提高的机会,实习生就更没有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实习生就是在这种尴尬的境界中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牵涉到某些隐私操作时就更加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医院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持阻止医院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学习的态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大难点,且愈演愈烈。
3 加强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思考
3.1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每个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灵魂和孜孜追求的目标,职业道德成了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两者非常重要。学校要加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医疗本身是一个令人充满敬意的行业,是一个高尚和纯洁的行业,要引导学生在执业中要坚持人本原则,弘扬医德精神,充分体现医者仁心的高尚精神,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为了一切患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充满对职业的情怀,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伟大使命。
3.2 加强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1)坚持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两手抓。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尤其要把诚信教育摆在一个首要的位置,以落实医学生诚信度提升的目标,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奠定一个基础。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有加强诚信教育的意识,既要提升职业技能,也要提升道德素养,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也为缓解医患紧张关系作出贡献。
(2)加强医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医学院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医患关系,分析医患紧张的原因,重视诚信对于从业的重要作用,培养加强诚信品德的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诚信度,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学校要将每个学生在校的表现都纳入个人诚信档案,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利用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强化学生诚信道德的形成,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3.3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
(1)强化人文和社科教育。虽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是从事医疗,但是完善的人文社科知识对于未来的从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是今天的医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时间长、知识体系精细复杂,学生的压力大,平时很少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文史哲,对人文知识更是缺乏。但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必须要和患者面对面接触的,是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的,更何况现代医学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这就更加要求医学生要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要不断优化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岗位的要求。医学院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修养课程,促使学生将医学与人文更好地结合;要定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和论坛,在学校弘扬人文社科精神,形成优良的氛围;开展各种社科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医学生的文化底蕴。
(2)培养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良好的沟通,要想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更需要良好的沟通。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治疗病人的身体,而且要治愈病人的精神和心理,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教育。首先,教师在授课是就要以身作则,要和学生经常开展双边活动,加强课堂的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的计划,做到因人施教。无形中又促进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和意识;其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地灌输式教学法,要创设情景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交流的频率,提升交流的技巧;再次,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为以后医疗执业做好准备。
3.4 加强对医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
(1)医学院校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礼仪教育。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优雅的礼仪习惯不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体现,也能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产生,上述案例中有很多纠纷的产生就是因为医方缺乏工作的耐心和基本的礼仪而产生。所以,医学院校要建立一套健全的道德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规划,设置相关礼仪课程,完善礼仪教材编写,尤其是今天医疗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还需要增加国际化医疗礼仪教程。如果医学生开始就在这种良好的礼仪环境下耳濡目染,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真正做到“尊重患者”。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3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高校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09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Funding Mode
Based on Need Hierarchy Theory
XIE Lil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aid mode of education should take students' all kinds of levels of demand for the premis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 goal of education funding. In this paper,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value in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made for the different needs of education adopted in order to achieve funding educational 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ed hierarchy theory; college; education funding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资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但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如少数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等、靠、要等精神贫困的现象。显然高校的资助政策,不仅要有物质援助的层面,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的层面。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分层次的发展需求更能体现教育的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不同需要概括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互相联系并按重要性依先后次序排列成一个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层次。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人类的基本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属于人类的成长性需要。①而对大学生来说,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才是主导他们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等现实困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需要,努力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激发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
2 需要层次理论关照下的资助育人现实价值
人类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人是一种不断需要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又会迅速被另一个欲望所占据。高校在满足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更高期望的积极引导将促进学生诸如友爱、忠诚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的培养。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人,也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②
2.1 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过程。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点不同,但每个学生都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自身成长的需要。经济资助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基本需要。经济困难学生在个体成长方面不仅有显现在外的生活需求,也有隐现其中对自我获得肯定、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需求。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退缩心理;有的学生虽发奋苦读,但其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机会有限,在就业、创业方面比别人缺少相应的社会资源。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单纯的经济资助,对他们心理、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2.2 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
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一定程度上,需要层次越高,自私的成分就越少。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将导致更伟大、更真实、更深刻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培育达到充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以分数定高低,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完美人格的养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更要注重挖掘各类资助政策背后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高校应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更高层次需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变化划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匮乏性需要带来的是物质的满足,而成长性需要带来的则是丰富的、高层的且具有更大稳定性、持久性和不变性的愉悦。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于促进个体本性、潜能、创造力等更高层面得到真正充分及健康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教育公平不仅指学校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还应为其成长性需求的不足提供相应的帮助。高校应充分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性动机方面所受的制约,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公平的成长环境和机会,才能达到真正教育公平。
2.4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成长性需要激发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因而能超越自我。同时受成长性需要激发的人会从无私立、无所求的角度与他人、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资助育人的各个过程中,在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也要热爱、尊重、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使他们自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侧。
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使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能更深刻认识到经济困难学生所呈现出的独特层次需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受到基本生活需要的限制,但人类对成长性需求的向往却是无法阻挡在他们身上得以鲜明体现。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必然走向。
3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
高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需求层析理论审视资助育人体系的建构不仅是通过经济资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载体培育,心理帮扶、能力培养、品格塑造等措施满足学生多种层次的成长需求,以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3.1 以载体培育为支撑
经济困难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社会及团体的认可、接受,希望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高校应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发挥受助学生团体在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等方面的需要。成立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性,在相似家庭背景下,没有思想顾虑,没有心理负担,容易敞开心扉,张扬个性,相互教育、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可以较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各项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及更好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使资助育人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
3.2 以心理帮扶为基本
经济困难学生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压力及生长型需求方面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冷漠等心理疾病。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 42.2%的贫困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④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可以依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激发他们对成长性需求的追求,发挥自身潜在的天赋能力并为之坚持不懈,从而达到内心的幸福感、宁静感。
3.3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即使自己成为希望中的那个人。在这一层次上,个体的差异是最大的。如何实现自我需要,体现人生的存在价值,得到完美的幸福体验,这需要自身能力的不断锻炼和提高。因此,高校要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对于改变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远景。狭义上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智力和非智力的本领。可以说它是所有能力的基础。经济困难学生要培养学习能力,必然要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苦。但是,唯有强大动力、毅力所锻造的学习能力是人类社会要具备的头等本领,是能让自身成才的真正源泉。高校应设立各等级奖学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发奋图强,勇于争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广泛能力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增强他们的信心而言都是重要的。高校应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泛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为他们最大限度地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有计划地开展校园学术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策划、组织、实施能力;设立实践基金项目,用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体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环境,形成一种宽松、平等、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学术氛围。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学生最大限度地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和创造自我的平台。如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创新。
3.4 以品格塑造为指向
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成长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将发掘自身更多更高趋向自我实现的崇高品质。追逐自我实现层的人既是最爱人的人,也是个人品格发展最充分的人。高尚、优秀的品格,是人性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诚信、感恩、励志等教育应该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的必需品。
(1)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面对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应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诚信品格。通过组织班团会和诚信案例讨论、学习、交流等形式,在学生中营造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助学贷款工作与诚信教育的结合,强化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和毕业生还贷、择业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2)感恩教育。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获得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论是国家、学校、集体或个人给予的资助,都应心怀感恩之情。感恩意识不仅是感激之情,更是一种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追求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利用日常教育教学平台,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影片、征文演讲、感恩承诺签名、致父母亲的一封信等形式,使经济困难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惠,感受到政府、社会及他人的关怀;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在友爱和尊重的需求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3)励志教育。当个体摆脱由基本需要带来的忧患时,它不是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对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和渴望。在任何时候,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才是人类贯穿始终的目标。经济困难学生更应有自强自立、励志成才的精神。毕竟他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暂时的,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去奋斗,才是永恒之道,长久之道,也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扶贫更要扶志”,高校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更要努力挖掘自身潜在需要,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通过组建“优秀学子宣讲团”,宣传在学习科研、实践创新、励志成才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代表,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动力。
需求层次理论注重每位学生内在需求满足感的实现,力求激发每个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的极大幸福感和愉悦感。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
注释
① 叶浩生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47-549.
② [美]马斯洛著.刘烨编译.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4.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4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是师生员工精神的避风港和养分的补给所。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充满着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能激励学生探索奥秘、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趋势日益突出,少数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走入误区,引起身心的失落和彷徨。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具竞争心理、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是学校精神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精神文化洋溢着创造性,反映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倾向及个方式的特征。这种创造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彰显。因此,完善人格和实践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鲜明特点。
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道德生成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学生管理和各种社团活动中,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实践的呼声,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真心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在强调教师弘扬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自身的需求、发展和提高。彼此相互理解、关爱应该成为师生双向情感互动的剂和催化剂。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忽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2、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增进文化涵养;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实践,提高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重要阵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质、道德人格的塑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3、人文教育的观念。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实践证明,通过人文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业余爱好、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拥有经济的头脑、法制的观念和环保的意识。正如培根所说,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与人文精神共同贯穿高校发展全过程的另一种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须以求善为导向,求善须以求真为基础。
4、个性教育的观念。
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体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系列心理特征的教育。培养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挖掘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培养个性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找出其价值、优势和潜能,鼓励并积极帮助他们成才。
三、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途径
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必然要求。
1、以学生社团作为重要载体,建立学生提高素质的“第二平台”。
我校党委对学生社团高度重视,明确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学生第二课堂组织格局。学校团委、学生会坚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致力创建“明星社团”、“优秀社团”和“特色社团”,切实加强对现有“风采”书画协会、《启航》文学社、摄影协会、营销协会、英语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开展的诸如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卡拉OK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书画摄影作品展、“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模拟招聘会、英语演讲赛、“星级寝室设计大赛”、“校园文明之我见”征文比赛、“营造优良校风,从我做起”演讲赛、“整顿校风校纪,是靠教育,还是靠惩罚”主题辩论赛、“一句话文明”和各种新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第二平台。”
2、从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抓起,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形成“讲人格道德为荣,失诚信伦理可耻”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必须从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抓起。一方面,大学生德性养成主要包括生活习性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的养成,心理倾向的养成,劳动观念的养成,环境意识的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学生寝室是培养大学生德性养成重要场所。我们一直致力于创建优秀的寝室精神文化,并把它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诚信是德性养成的基本条件,我们正酝酿启动以培养学生诚信观念为主旨的“诚信工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下企业选聘人才的一张重要的道德通行证;让学生明白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的今天,个人成功除了依靠智商、情商外,还必须奉行“互利为本、诚信至上”的律商理念。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承诺从进校军训做起,从道德操守方面着眼,从日常生活着手,以良好的心态、主动的姿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世纪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3、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意识,自觉地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把握校园精神文化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要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宣传橱窗和学报杂志等宣传媒介和党课、团课的正面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三自”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三创一做”(创文明寝室、创文明班级、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引导校园精神文化由娱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转化。同时,教育学生自觉地抵制“消极文化”或“垃圾文化”。要建立“评先创优”、“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治校的观念,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5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在齐鲁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山东职业学院、山东商职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专门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53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整体学风还比较乐观。在学习过程方面:62.3%的学生按时上课,从不旷课,51.2%的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动机方面:67.4%的学生是为了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5.7%的学生是为了升本、考研;在学习兴趣方面:43.2%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在学习风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普遍认为,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模糊,即“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根本不喜欢,不了解,高考报考的时候阴差阳错的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或单纯为了有学上而不在乎什么专业,这样在随后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就会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目标,得过且过,浪费大好时光。调查显示,62.3%的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任何规划。其中大约72.5%的学生认为已经上了大学,没必要再努力学习,10.9%的学生觉得高职院校和自己理想有差距从而产生了不满情绪,破罐子破摔。其次,存在厌学情绪,学习态度不积极,即“不想学习”。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出勤率都不太理想,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出勤率比较高,到了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到课率就逐年下滑,另外,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据调查,35.2%的学生有迟到、早退现象,73.1%的学生不认真听讲,51.4%的学生有抄袭作业的行为。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存在厌学情绪。也有很多学生到教室上课是因为学校的考勤制度,是为了不被记旷课而来,到了教室不听课的大有人在,要么窃窃私语,影响课堂秩序;要么心不在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根本不带课本,或者没有笔记,甚至什么都不带,被称为“三无人员”(无课本、无笔记、无笔),这些现象都大大破坏了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加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再次,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即“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在高职院校中,不同年级的课时安排不同,学生的学习松紧状况不一样,很多时候,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学习效率低下。即使有些愿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同学,也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沿用高中学习的模式,死读书,读死书,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和了解,在高职学生中很少有自主复习,自觉预习的情况,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弱,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的比例很低,图书馆图书的借阅量很少,特别是专业书籍的借阅量更低。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是通过玩电脑游戏、逛街等和学习无关的活动来填充,大学生活过的无聊而空虚,因此有些同学对未来很迷茫。最后,学习比较盲目,缺乏针对性,总是在被灌输,即“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东西”。大学的课余时间相对高中要充裕的多,很多学生学习比较盲目,除了老师课堂讲授的东西以外,不知道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不主动了解学校和国家大事,不知道还要学习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知道怎样去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我。作为高职院校要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养成学生有针对并且主动的学习习惯和氛围。
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1.要内外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高职院校要经常举行师生座谈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内激励的措施,教书要先育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和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把人生目标和勤奋学习将结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便于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采取一些外激励的措施,比如,树立正面的学习典型,对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各种比赛的优异成绩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中有过突出表现的学生一定要给与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在同学当中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当然,对于一些反面的形象也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学生有明确的是非价值观念。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要和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适时举行各种类型的讲座和主题班会来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风建设学校可以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或学者,适时的开设一些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资讯和前沿动态,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或者某些领域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是“大学生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一些个人礼仪、职场礼仪等礼仪知识,学会基本的穿衣打扮,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开展一些大学生涉法知识讲座,让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还可以举办一些主题班会,比如:“我们为什么学习”、“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发言,可以穿插邀请一些专业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大学期间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改变学生当中的一些“学习无用论”的消极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性,也可以是“就业和学风建设”主题班会,邀请招生和就业的老师分析当前的就业状况,让学生及时了解一些就业信息,从而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这些措施都能很好的促进高校学风向良性转化。
3.净化课堂,严肃课堂秩序,以改善学风
促进学风建设,严抓课堂纪律,可以从净化课堂开始,所谓净化课堂,就是和课堂无关的东西不要带,和课堂无关的事情不要做,要提高课堂的严肃性。针对目前上课很多学生都玩手机的现象,净化课堂首先从上课禁止携带手机开始,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至少也要关闭手机,出现上课玩手机、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电话铃响的现象要视具体情况严惩不贷,以逐步杜绝目前广泛存在的手机对课堂的影响。另外,净化课堂还要禁止携带零食进入课堂,如若出现也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迟到早退以及其他影响教学的现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惩罚。采取净化课堂的措施,就是要提高课堂的严肃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对加强学风建设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
4.坚持听课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70%以上的学生反映,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课堂上以“教”为主,坚持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坚持理论为主的教学,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忽略理论的实用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堂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所以,要构建良好的学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听课制度,可以使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制,可以有效的加强教师之间针对教学方法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之间通过听课制度,了解彼此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开展一些针对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交流会,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
5.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当前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开始自主创业,这也是社会比较倡导的一种就业方式,但是,如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成立一些小规模的超市运营体验店,由学生进行管理、经营,按照中小型超市的实际经营模式设置会计、收银员、出纳员、理货员、采购员、店长、主管等职务,可以同时满足会计专业、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各专业的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课余时间到体验店上班,保证学生在上学期间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6.严抓考风考纪,强化学风建设
诚信教育知识讲座范文6
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女职工队伍,引导广大女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女工委购买了300余册《做最健康的自己》、《女性理财技巧》,《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等书籍,另外,审时度势,还向100多名一线女工赠送了《杜拉拉升职记》《激荡三十年》等60多册励志书籍,全单位共522名女职工参加了“读一本好书”活动。为丰富女职工的文化生活,女工委还以“丽人讲堂”系列活动为载体,邀请专家学者,用流动课堂的形式,举办了500余人次女职工参加的“女性职业压力”、“婚恋情感”、“生理心理健康”、“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知识”、“女性形象设计”等各类知识讲座,进一步加强了女员工的软能力培养和女性文化建设。
广大女员工通过业余学校、网上大学、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学习技术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全年学历上档次女职工241人,技术等级上档次166人。365名(每次)女员工参加了65场次的各类岗位练兵技术竞赛、114名女职工提合理化建议76条,其中26条被采纳。在第二届职工技术练兵比武竞赛上17名职工荣获“首席技术能手”称号,其中女职工占6名,充分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靓丽风采。
2、源头参与,维护女职工权益。
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女职工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女职工组织服务企业的重要手段。在女工委的组织下,女工委委员、女中干、女职工代表多次参与《女职工权益保障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并在八届六次职代会暨20*年工作会上签订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有法可依,有效地维护了女工的合法权益,。
为体现对女职工的关爱,保障女职工身体健康,全年我单位1236名女工职工分别参加了女职工特殊体检、女职工职业病体检等各类健康体检。女工委还为为376名女职工购买了女性特殊防护用品,并组织了女性特殊健康教育活动,让我们女职工有个健康的体魄,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突出特色,组织女职工参加各项活动。
女工委以特色活动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氛国,维护企业稳定,凝聚企业员工。“三八”妇女节,女工委组织进行了370多名女职工参加的“我爱我家为她喝彩”家庭才艺展示赛、“喜迎奥运共享春天”民俗趣味运动会,82位女员工的118件作品参加了“我能我行秀出自我”女工手工艺作品展,充分展现了女职工们各方面的才能和智慧,展现了女员工风采。通过跳绳、拉空竹、踢毽、登山、拔河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女员工的业余生活,还让她们感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在全体女职工中开展了“讲诚信、树形象、比贡献”征文及格言征集活动,女职工们围绕活动主题纷纷行动,踊跃参与,提高了对诚信教育的认识,广大女员工谈感想、写心得、拟格言、参演讲,共收到读书心得75篇,格言92条,参加“诚信在我身边”演讲比赛的20名选手中女职工占了14名,并囊括了一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女职工的士气。
4、抓“爱心”重点工作,突出特色,送温暖展现女工爱心帮扶。
带着女性特有的爱心,做好受灾员工的文化帮扶、健康帮扶、生活帮扶、义务帮扶;继续做好对地震后孤儿及单亲儿童、特困员工子女的“助学帮扶”工作;对特困、患病、单亲女员工要及时了解她们的疾苦,切实帮助她们解决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遇到的双重困难。
20*年初,天气异常寒冷,女工委组织一线职工家属,带着83套、共3300余元的保暖内衣,安全格言卡、亲人寄语卡,冒着严寒到野外作业的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亲人送温暖、家属送嘱咐”的慰问活动;各级女工组织到家中、病床前分别对特困职工、生病职工及特困职工子女及家属进行多次慰问;春节放假的第一天,女工委专程上门慰问了某职工家属,送去了组织的关心。女工委还对11个基层班组,近300名一线女职工送上“暖手宝”慰问。
“金秋助学”帮扶范围全面扩大,“金秋助学”款扩大到3.32万元,26名学生及家长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解除了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女工委还十余年来坚持为小学贫困学生献爱心,定向帮扶6名特困学生;解决员工就餐难,购置了冰箱和微波炉;组织女职工利用春节假期,为一线班组的员工们清洗64件脏工作服,并在节后第一天,送到了每个员工的手中,表达了全所女工对一线班组职工的关怀。
据统计,全年*女工委为女职工办好事实事,解难事277件,647名女职工受益,资助困难学生132名,帮扶金额达57.31万元。
5、全面推动务企业强素质巾帼建功展风采”特色工作
20*年是灾后重建的关键年,也是实现“扭亏为盈”工作目标的一年,全体女职工到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时度势,创新工作,发挥聪明才智,与企业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共谋发展。
女工委在充分征求基层女工意见的基础上,以女职工特点作为切入点,实施了“服务企业强素质巾帼建功展风采”主题活动并分七大项将贯穿全年工作。策划了“新女性”网络宣传平台,对女工内部网页进行改版,更新栏目设置,增加视频功能,打造女员工精神家园。为了让基层女工干部找到工作脉络、找准位置,又创新性地提出“彰显女性优势实施五好行动”,要求将“五好”:做好一次实践活动、写好一件故事、谈好一次话、做好一件事、读好一本书的工作贯穿全年,通过一年的推行,各级女工干部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树立了女工工作“有为”,职工群众心中“有位”的良好形象。
深入实施巾帼建功工程,挖掘女工潜能、发挥女性才智,开展女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活动,支持和鼓励广大女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创新、创优、创先,以作为求地位,以能力求生存,以素质求发展,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形式的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巾帼建功标兵。为把活动落到实处,女工会
开展了女职工“巾帼文明流动岗”、“巾帼建功标兵”评选活动。从实际出发,量化活动内容,定时检查奖励,做好交流展示,组织观摩学习,使得女职工能够立足岗位、创新思考,更好地展示女职工的风采,推动巾帼建功工作向深度发展。
完善岗位建功平台。广大女工组织要从思路、措施、方法、载体上寻找突破口,动员女职工以“自强不息、报效企业、诚信友爱、争做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女职工的核心价值观;开展“节约伴我行”女职工主题活动,积极参与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为主要内容的“增供促销、增收节支”竞赛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创符合当前特点、行业特性、女性特色的女工工作方法,鼓励女员工立足岗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广大女职工在生产中的“半边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