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1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功能、技术、课程三个基本层面:就功能而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一是成为教学结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之一,成为协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二是CAT课件、积件、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著作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平台等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三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课程和作业等内容上传到教学系统中,学生利用账号和密码登录、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料;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自身需要等情况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由化和个人化特征。技术层面而言,信息技术表现出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具性和基础性六大特征。学生作为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智能化的课程平台上,制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协作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以依托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信息化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活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成为教师进行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工具。就课程层面而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下,课程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学生学习主体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对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提倡学生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炼、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学习行为的反思总结,呈现出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过程主体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开始借助网络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化。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措施

1.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备课方式。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备课具有了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比如,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数字化备课,应当做好包件和积件的开发与建设。包件是将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在集体电子备课中,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划块,明确分工。分别完成课件,组合形成包件。每个课件的内容均以学科知识单元为基础,用文本、图表、画面、声音等手段,科学艺术地表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注重研究师生在共同参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中进行知识建构式学习的策略设计。制作优秀的包件。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把各学科备课组制作的包件专门列成文件夹,利用校园网实行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制作的单元性课件在校园内部向所有教师公开展示,并通过校园BBS论坛征求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建议,以补充、修改、完善,,并将各包件从教材整体角度上进行组合,把整部教材备成一个更大的包件。积件思想是一种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和评价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它不仅是技术上把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制作平台进行叠加,而且是积件素材库与组合制作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件内容不可重组、知识结构线性化的弊端,而呈现出更加先进的超媒体技术和开放性的资源整合,并加强了互动式学习的功能。

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建设。建设学科性辅助教学网站,除了要实现一般教学网站共有的功能,像多媒体课件库、教师备课、在线辅导、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研究性作业以及搜索引擎、超链接、VCD视频点播、网站安全系统等,尽力使网站设计更加科学、便捷、生动、艺术之外,关键是要把握好学科的特点。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学科知识的组合与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关系。要着重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3.强化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每个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观念,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发挥出巨大潜能。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三为一体”;TRP;大学英语

引言

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改变这种单一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结合现在信息技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综合课与听说课都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自主学习随意性大,教师基本不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由于课后作业的批改量过大和占用的课时过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往往被大学英语教师所忽略。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输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教师也没有有效地监测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然而,“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室综合课+“TRP”+雅信达视听说自主学习平台)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授课模式,将教师面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体验英语写作资源教学平台”(Teaching Resource Program,简称“TRP”系统),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共同研发。该系统集写作学习语料库、写作多元评分软件和写作评语生成软件为一体,提倡“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写作教学方法,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写作上的运用开辟了新的渠道和途径。

雅信达语言学科网络平台将网络数字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环境完美融合,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习、评估和管理和评估的网络化教学改革创新要求,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

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以学习环境、评估手段、互动方式的多元化为特点,它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首先,新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多媒体教室、TRP写作平台、雅信达听说自主平台“三维一体”的多元学习环境;其次,引进了多元评估手段,对自主学习过程实施自评与互评,结合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将网络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成果纳入课程总评,以此加强对自主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新模式中建立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立体化多元互动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交互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互动,寻求帮助,探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相结合、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在以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对听、说等英语综合用能力重视不够。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对四种能力的训练应是综合进行,决不可分而治之。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有效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课程,在课内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将多媒体教室综合课4学时变为3学时,增加1学时的“TRP”写作课程,听说课仍为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将用3学时完成课文的文化背景、单词和语言点的讲解,课后布置与课文有关的作文,利用TRP写作平台对写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利用1学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通过雅信达听力自主平台,教师布置听力内容,并通过课后作业的情况验收学生自主听力的情况。

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The Woman Taxi Driver In Cairo”为例。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介绍课文的背景――埃及的著名景点、风俗习惯、和妇女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分析课文主人公Nagat的性格特点。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作者在异地他乡的与众不同的经历,是记叙文题材。课后要求学生写以“My Visit in……”为题目撰写200字的记叙文。教师通过TRP写作平台评阅学生的作业,利用1学时点评作业,传授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在雅信达语言学科网络平台上,教师将布置电影《80天环游世界》让学生观看,通过布置读后感,检查学生的自主听力的情况。

结语

“多媒体教室综合课+TRP+雅信达视听说自主学习”构建“三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完善了教学环节,平衡了知识“输入”与“输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礼,2007.

[2]郑树棠.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培养语言能力等情况的研究.〔J〕.外语界,1996,(4):22.

作者简介

赵文博(1980-)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3

1 教学设计

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情景创设,强调情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课程内容作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界面设计

色彩的选择要符合视觉规律,主题与背景的色彩要对比并且和谐,既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突出差异,显示趣味性,又不至于使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图像的播放和声音的处理最好采用高压缩比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软件加工),解决播放时可能出现的停播现象以及文件浏览时下载速度慢的问题;画面结构布局要合理均衡,新颖简洁,屏幕中的各个组成元素要直观明了,使教学内容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面前。总之,界面的设计要有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以及可靠性,使人机交互简易快捷,形成较好的教学反馈。

3 数据库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不仅要对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题库、考试成绩、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管理,还要对网上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区等交流的空间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实现模拟操作功能。因此,它必须用数据库来管理,才能使其常用常新。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课程的开发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与过程。目前出现许多构建动态Web网页的新技术,如VBScript、JavaScript、ASP等,利用这些新技术,就可以开发出适合网络教学、易于更新和维护的网络课程。

4 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设计可以概括为多媒体元素和界面设计2个方面。多媒体元素是指构成网络课程的内容,如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视频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内容不再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教科书文本,而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平台,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一种良好学习环境。

5 虚拟技术的渗透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还可以虚拟出真实的校园情境使学生如同进入真正的学校,进行提问、答疑、考试等实时教学和交流。

6 做到最佳知识分割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主要考虑建立科学的知识导航体系。网上学习者的学习有2个基本特点:一是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二是学习内容是基于超链接的非线性结构,多数学习者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线索。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分割,尽可能分割到最小(但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7 考试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考核评估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对网上学习者的认同和网络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评估与考核应该有3个组成部分:学习过程的评估、远程考试系统和统一考试。学习过程的评估主要是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包括3种方式,即学习程度的评价、作业评估、阶段考核;远程考试系统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评价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评价,是通过网络评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通过统一考试,可以避免网络考试中出现的不真实现象,它也是对实验环节进行考核的主要方法。

8 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在开发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实现特定的功能,如模拟操作等,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不同的媒体形式包含的信息量与产生的教学效果和不同传输媒体信息的传输成本与学习者的学习负荷成正比关系,由于目前网络环境在传输多媒体信息方面存在着带宽不足和质量不高(尤其是音视频信息的传输)等问题,需要在教学效果和传输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中各种媒体信息运用将更加方便、有效。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改革;提高质量

一、教学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媒体的涵义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般教学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出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种媒体结合来使用的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要靠教学媒体进行传输,这是师生间信息交换的桥梁,如,各种教学用实物、自制的图形图像、相互表达的语言等。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一般来说,教学媒体分一般教学媒体、电脑辅助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一般教学媒体通常以实物为基础,在教师上课时讲解的语言基础上采取的,如,教师自制教具、挂图、自己准备的图片,还有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教材、教辅资料等用以辅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形式。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是人们常说的电脑教学软件,它既可以实现教学功能,又可以实现软件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利用软件对学生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指导。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是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制作配套的动态音视频、图形图像效果的幻灯片,或是利用像FLASH这样的软件制作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来辅助完成教学过程的技术。它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呈现与获得,并克服传统视听媒体的不足,更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和生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一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优劣分析

(一)一般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

1、一般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通常。以实物为基础,在教师讲解语言的基础上采取的,如,教师自制的教具、自制的挂图、自己准备的图片,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教材、教辅资料,以及教师形体语言等,这些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形式。2、一般教学媒体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比,一般教学媒体使用广泛,操作简便易行。它借助简单的教学实物,配以教师诙谐的讲解语言即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要借助教师的语言,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眼神、恰当的形体语言,完全可以实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和讲授,教学效果较好。3、一般教学媒体的不足。第一,教学质量受限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个人素质。第二,教师课堂上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第三,一般教学媒体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难以实现。第四,知识处于静止状态,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第五,受时空的限制,不能跨越时空,教学时效性相对较差。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及优劣分析

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现代教学形式。如,利用投影机播放的采用声光电、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技术制作并集成的教学PPT,以及时下较为流行的微课、慕课、电子白板应用、多媒体录播与互动系统,教学专用软件(如,公式编辑器、虚拟实验室)、移动终端学习支持系统(APP)、网络课程等。2、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大程度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一般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更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第二,更具有形象性。能图文声像并茂,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注意力;第三,更具有动态性。能动态展示更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具有很好的交互性。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充分满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需求,学生也能更多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主动,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反思的环境,对新的知识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五,具有一定的仿真性。通过虚拟实验室实现对现场实验的有机补充,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的教学情景的再现、模拟和仿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第六,具有无限的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记忆。第七,能实现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可选择性,使分层教学、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第八,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性。有利于收集、整理、扩充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第九,具有网络化与即时性,使得教与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时空优越性。

三、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可行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助”“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从整个学习过程看,“情景”与其他三个要素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创设情景可视作“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移动终端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恰好能满足虚拟“教学情景”设计的需求,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证实,信息技术手段有足够的创设虚拟教学情景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运用信息,不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当今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正是一个能为师生双向交互活动提供最理想条件的途径,正是一个具有超前优越性的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而,当今的信息技术也自然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想的操作平台或教学手段。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获取欲望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其知识体系。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教学软件、移动终端学习(APP)、校园网、因特网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能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通过构建多种教学情景,实现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轻松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完全符合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而且,信息技术也能很好地发挥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表达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超前优越性,很好地充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外界刺激”的外界客观条件,继而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发生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可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巨大作用。

(三)创新性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创新性学习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别出心裁地以“头脑风暴法”产生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问题、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地专注某些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即从对立、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几个方面。学生“头脑风暴法”产生的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创新的源动力,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恰恰可以使知识蕴藏着无限想象空间,只要教师用心设计,恰当点拨,就会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大脑,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带来的乐趣。浩瀚、神秘、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功能齐全的教学软件能将抽象的数字关系生动化、趣味化和形象化,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多层面地探索知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全方位发展。可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创新性学习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下的信息技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遗忘作为时间函数的测量,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即人在感知对象或识记材料后,若不能强化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感知对象或识记材料会被逐渐遗忘,时间越久,遗忘越多。而这种遗忘趋势的进程显示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受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及识记方法的影响。但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总趋势是不变的。该曲线对人类记忆的认知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根据遗忘曲线下的遗忘规律,可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如,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门要求记忆力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单词的记忆。记忆的规律通常有时间律、数量律、干涉律、强化律、联系律、转化律。其中时间律指信息输入大脑维持的时间长短,重复记忆的次数越多,维持的时间越长。数量律指需要记忆材料信息量越大就越难记忆。强化律指刺激越强烈,给人感受越突出,就会使记忆强化。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上六种记忆规律,将单词按照不同的呈现方式输入手机、电脑等终端,按照时间律规则,方便记忆。按照数量律规则,可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利用PPT重复大量的单词。按照强化律规则,将单词字母在PPT或在学习APP软件中做成动态的动画,改变学生枯燥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强化记忆。这样,既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又收获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信息技术在遵循遗忘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优越性与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教学中由于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并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教学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越来越高;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互联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浩瀚的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课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存储。所以,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1、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而且影响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如,备课、讲课、教学评估、作业批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师之间跨地域、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等。第一,对教师备课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有很大转变,信息技术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如,移动终端APP应用(如,新东方的“掌上优能”APP、奥鹏教育的“同学”APP)、平板电脑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智慧云课堂资源应用、混合教学模式资源应用等。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具备更多的基本素质,如,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要具有很强的信息素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力设计不同的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要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要考虑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和手机终端等设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用网络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网络作业批改、网络教学评价、PPT、微信、微课等方式方法与手段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第二,对教师讲课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利用电脑播放教学视频代替录像机,应用电脑制作并播放形式多样的课件(PPT)代替幻灯机,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代替了纸质教辅资料,使用微信、移动客户端APP进行阶段性、即时性教学评价实现师生之间实时性互动交流、课堂作业检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新形式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师上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起到促进作用,给教师的讲课效果带来了积极影响。第三,对作业批改的作用。传统的作业批改可能只限于老师在学生的纸质作业本上批改,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APP学习交流互动的软件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学生做完作业通过网络到APP软件,教师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随时随地能进行批改,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打破时空限制。第四,对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仅局限于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参数也比较单一,参与人员相对较少,可信度较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学评价也逐渐呈现多方位、具体化、多参数的特点。阶段化评估的反馈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第五,对学生听课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环境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听课,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角,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又是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导师。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探索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第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限在课堂里听教师讲课为主,教学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纸质教材和辅导资料。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专门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应有尽有,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学习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利用自己可能有的任意移动终端设备自由地进入学习空间,进行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供广阔天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增添吸引力。评价方式不再只有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模式,网络评价使得教学评价网络化,丰富了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设备应用可产生极大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法与学法是备课的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确定课堂教学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或展示,或演示,或模拟操作,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设计,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境相对比较枯燥、抽象,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努力用语言、肢体去表达,即使这样,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并且学生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多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如今,利用信息技术使用PPT、动画、视频(微课、慕课)、图片、APP(软件)以及仿真软件等,为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促进教学改革提供极其便捷的条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能。3、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正向作用。教学课程资源化,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主动学习、选择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学过程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索学习、合作性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手段信息化,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网络学习、异地化学习提供可能。教学方法直观化,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提高效率。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找到突破口。教学情景虚拟化,增强了情景教学力度,为学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创造环境。现场实验仿真化,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增强教师演示效果。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远程教育;发展现状;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赵霞(197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保定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18-02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的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而普及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网络教育,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相比,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任务、教学模式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纷纷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推荐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普通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取得巨大进展;我国加快建设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平台;以产业界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推动了远程教育产业化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信息量更大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依托于互联网,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与前两代相比,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来自于课本,更有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

(二)交互性更强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信息传递可以实现双向传递。任何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等实现更强的互动学习沟通。

(三)即时性更强

学生在网络中学习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或者学生互动,可以立刻得到反馈。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即时得到答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更具共享性

网络和其他通讯媒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信息共享,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为网络中的所有用户共享。此外,共享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二、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一代互联网是连接世界各地的巨大网络,任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信息。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然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经过较大规模的扩张之后,也面临着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研究

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蓬勃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主

要表现在:一是借鉴较多,独创较少。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远程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因此,当前我国的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大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远程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成熟使得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缺乏理性,容易盲从。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远程教育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当成了万能钥匙,缺

乏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反思,没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起来。总之,缺少远程教育理论的指导,所有的技术仅仅变成了手段。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对远程教育的理论探索,才能有效规避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实践探索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难题,发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实践探索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远程教育资源缺乏。我国远程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网络教学资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素材类资源(题库、素材库、课件库),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和通用教学系统支持平台。一是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匮乏。虽然目前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爆炸。但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网上资源杂乱无序,真正有价值、社会网络教学的可用资源非常少。二是资源的重复建设。资源重复建设是由于高校竞争原因,各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都在开发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处于竞争因素,各高校不愿意共享网络教育资源,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由于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中西部网络硬件设备相差较远。虽然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普及了网络,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硬件的普及仍旧任重道远,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难以避免。

2.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教师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师资从结构上来讲,多是有高校校内教师兼职,师资数量明显薄弱。二者,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缺乏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又懂得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职远程教师。而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的现状是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提供讲稿和教学课件,而由不懂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设计和制成多媒体远程教学课件。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严重脱节。即远程教师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

3.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尚未完善。所谓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指为促进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提供的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称。以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等完成的一项有关远程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影响远程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远程教育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不同,远程教学虽然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但是缺乏即时的师生沟通。事实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声调变化都是有效的学习资源。但是远程教育恰恰缺少动态的、可以即时反映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4.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虽然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规模扩张极为迅速。但是远程教育质量却缺乏有效的评估技术和手段。完善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相比,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更加复杂。一方面是针对远程教育硬件的评估。如媒体技术的交互性,课程资源的有效性等。二是针对学生在线学习质量的评估。三是针对远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其中,针对远程教育硬件设备的评估缺乏有效统一的标准。而对学生在线学习多是自主学习,缺乏监督和管理,学习质量有待商榷。针对远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没有传统教学的考试评价,远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一片空白。

5.我国远程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维护网络安全是维持远程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但是现在我国的远程教育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资源的管理呈分散状态。当前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不论是对师资、学生的管理还是对课程资源及网络设备的管理都处于松散状态,缺乏有力的监控。以师资为例,我国远程教育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

三、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建议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报告称,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上教育将成为一种速度更快、应用更广以及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并驾齐驱。因此当前高校、政府以及社会都必须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问题,远程教育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国自从1995年,远程教育出具规模。传统的教育理论都是基于课堂教学,因此现有教育理论难以指导远程教育实践。因此当前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重视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虽然目前互联网上资源繁多,信息冗杂,但是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必须做到:一方面教师要开发针对学生的、有效整合所学课程、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素材库、课件库和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三是保证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符合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教师不能认为将课程资源简单整理上传到网络就做到了课程资源建设,教师要对所传授课程进行加工、整理,保证课程资源的有效传输。

(三)强化远程教育的师资力量

远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远程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远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远程教学。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是兼职,但是教师仍旧要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远程教师要主动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远程教师而言,学科专业知识不是阻碍教学效果的瓶颈,远程教育的计算机技术和技能才是制约因素。远程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学理论很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第三方面,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制作好课件传递给学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反思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远程教学方式。

(四)完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完善是保证远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张建伟有关我国远程教育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在远程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不能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仅仅有网络技术的硬件的完备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而远程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觉自律,因此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与交流平台,弥补网络远程教育的不足。

(五)构建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传统教育 基本要求外,还要体现远程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当前,由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 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等七个方面。由此可见,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远远比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复杂。一般而言,远程教育评价体系要突出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的评价内容应该占有较大比重。

(六)强化远程教育的管理监督

远程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的管理,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达到培养目标,确保教育质量。强化远程教育的管理监督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远程教育硬件设备的管理要做到有效监督,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二是针对远程教育师资力量的管理要做到注重对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力、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保证网络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管理要做到通过对面授到课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进入BBS论坛跟踪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督促和帮助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质量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章东飞.试析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成人教育,2010(12).

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21-02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信息传递和应用的范围,使人们在广阔范围内,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交换信息成为可能,信息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想通过教育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创造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 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以下十种能力:

1.能辩识自己的信息需求。

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

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

4.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

5.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

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

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

8.组织信息使能有实用性。

9.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

三、明确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基本信息素养目标

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才能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多媒体素养目标

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网络素养目标

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页)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

4.课程整合素养目标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逐步完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

1.学位进修

2.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

培训的模式可以借鉴以下两种模式。

⑴"核心培训模式"(又称瀑布效应)

即依靠教师中的骨干分子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尝试,并希望以此来影响更多的教师,最终使所有教师都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种模式强调"以点带面",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训。把教师当中,对信息技术热情高且肯钻研的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迅速获得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并不断提高,成为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专家型教师,从而起到对其他教师的示范作用。

⑵"锯齿型模式"。

这种模式反对"分而治之"的培训方式,即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分割开来。它强调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应交替进行,教师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后,应积极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教育思想,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一种类似据齿状的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这种模式是一条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力的捷径,应该积极推广。

3.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4.远程教育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 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教育方式。各教育部门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5.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6.课程整合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通过模块操作、任务驱动式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它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王占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宫淑红,桑新民.《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3]薛考宏.《对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再思考》

[4]谭虎.《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5]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