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网络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网络课程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1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BB网络平台;信息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93-02

《环境生态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重点建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我院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创新发展而设立的重点建设课程。是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与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密切联系,对本专业环境科学应用系列方向课的学习起到知识储备和关键性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创新发展、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为环境科学专业课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总体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识别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

4.熟悉文献检索方法、文I阅读技巧,拓宽学科视野、为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

1.本课程的信息化资源。环境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基本教学资源来源于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府网站、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等网络资源:(1)我校图书馆中英文常用数据库(CNIKI、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Wiley);(2)国家精品课程网;(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http:///0index/index.asp)、中国植物图像库(http:///)、中科院各类信息开放平台;(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实时监测数据(http:///)、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http:///)、环保部数据中心(http:///)、环保部图片库(http:///gzfw/tpk/hbzjpic/)、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美国EPA网站(http://www3.epa.gov/);(5)水利部全国水雨情信息(http:///)、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http://.cn/);(6)中国林业数据库(http:///lysjk/indexJump.do?url=view/moudle/index)、中国林业图片库(http:///CommonAction.do?dispatch=index&colid=205);(7)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信息(http://.cn/product/Index/index/procode/YB_KQWR_24);(8)“985”、“211”高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9)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精品课程网(http:///xpe/portal/270863e5-1189-1000-8dc9-ac9d

ee625938?uuid=e499a018-1239-1000-8253-144ee02f1e73&objectId=oid:e499a018-1239-1000-8252-144ee02f1e73&

courseID=K090250)。另外,已有海河流域野外考察图片600余张;西部干旱区河谷型城市环境土壤采样图片200余张、陕北采煤塌陷区地貌、人工生态修复区先锋植被100余张,均以JPG格式全部归类保存,便于丰富教学内容。

2.课程信息化资源特点。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流域典型生态单元、生态脆弱区及生态破坏区野外考察及采样图片900余张、思考题100余个、推荐阅读核心文献200余篇;视频资源、专业知识拓展资源、专业技能训练资源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资源。课件制作过程中插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信息量大,既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本课程拟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E-mail等媒介,在多媒体教室将课堂教学活动录制为视频,同时将每一章节教案、课件、课后思考题、拓展阅读资源等资料放在BB平台上供学生自学和复习。同时,采用微信、QQ及E-mail等手段与学生互动、交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信息化建设模式及特点

1.教学活动。环境生态学信息化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三种方式。线上学习基于BB平台及教学大纲,按照学习要求预习基本教学内容,课后回顾和复习教学课件、结合自身学习兴趣点和疑点阅读参考文献,并结合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

2.采用的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依靠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小型学术研讨会的传统教学形式与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线下学习、讨论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四、网络教学条件

学校配备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有无线及有线网络,可方便地访问校园网及互联网,有专人维护,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教材、拓展阅读文献、思考题、图片及教学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齐备,具备进行网络教学的良好条件。

五、结语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了环境科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学科。同时,生态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地拓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范畴也在迅速地更新和发展,紧密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需要依靠各类网络平台,而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所积累的资源、探索出的模式和方法必将为环境科学其他专业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

[3]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Mackenzie,A.,Ball,A.S.,Virde.S.R.Ecology.O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000.

[6]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金岚.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8]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2

一、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采用“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逻辑分析思路。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由此,协作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也就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四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化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框架的构建

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出发,通过研究比较权威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结合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解读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1]

教学设计理论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以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设计,把它归为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者分析,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模式,把它归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点,很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见协作的重要性。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学习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1)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六部分组成——问题/案例/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3]

(2)武法提学习环境设计模型——WELED模型。[4]他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该模型的内容是首先定义学习领域,然后定义学习者特征,随后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循环设计。而后是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及系统开发。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柳素霞、武法提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2006)一文中,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过程,认为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包括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5]该论文通过分析学习活动支持要素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支持模型:组织环境、资源环境、策略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创建协作任务情境、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反思和修正。该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的思路,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度视角的多元化。其中,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的视角是最重要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心理学基础,情景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很大启发。文化基础则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协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的协作、交互、建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正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元理论的活动理论,应是协作学习研究的根本理论。同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其本质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因此,群体动力学理论必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3

关键词:网络课程;以学为中心;学习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20-03

作者简介:王善宏(1978-),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1相关概述

1.1学习环境的定义

事实上,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对某种学习活动或行为的给养,包括学习发生的方方面面。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围绕着如何支持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其内涵主要强调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是以“学”为中心,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本文引用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

1.2基于学的网络课程特点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也就是学习者可以自主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自我组织、自主控制学习过程,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动态调整教学设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它为学习者提供庞大的资源库,并自主组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者借助一定的协商交流工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性地进行学习、交流。具有网络环境时空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交互的便捷性和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性等特点,使学习者可以从各个维度进行自主学习的构建。

2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2.1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从我国近十年来在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系统开展的网络教育情况看,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实质性的问题,致使网络学习处于辅和边缘化的境地。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停留在“教”的层面,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一进入界面就是大量的学科教材文字信息或教师PPT课件的简单呈现,没有根据教学设计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有些只给学习者提供一些试题库,只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没有给学习者设置互动功能的学习情境,不重视学习主体在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2.2资源不足,针对性不强

目前的网络课程主要面向成人学习。对学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习者来说,特别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资源库,而对于学科背景基础相对好的学习者来说,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实践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很多网络课程设计的开发者无法预测成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没有分门别类地适用于各个层次的成年人学习者的专门资源库,也没有课程相关的教育资源超市,而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资源下载及知识链接。因此,资源看起来很丰富但缺乏针对性。

2.3忽视学习活动设计

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实现教学设计不能忽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在以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主导作用下,并不仅仅提供教学材料,不能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还需要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活动的环节,让其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活用。设计学习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教师实时的精心设计、组织或非实时的指导,比如提供工具软件的使用;学习者有疑问,应得到教师的答疑;同伴们的实践活动作品的共享与分享,也需要教师的组织参与。

2.4交互平台不够健全

课程交互平台是网络教学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让学习者通过持续不断的交互来促进知识的建构。然而,目前很多的网络课程都是静态教学内容的呈现,没有注重交互性。一般的设计都是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互,还有探讨问题的动态交互。可见,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很难实现以教师为辅、学习者互动为主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重新建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境至关重要,教师应启发学习者并及时回答学习者的提问,学习同伴要积极发起问题的讨论圈。

2.5缺少评价与反馈

很多网络课程都缺少评价与反馈的设计。一方面,在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上仅局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缺少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而本身及同伴的评价正是学习者获得成就感的正强化;另一方面,在课程评价形式上缺少反馈问题的设计,一般是客观的填空题、选择题和主观的简答题,缺乏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或实践作品点评题,有些网络课程直接给出答案,没有给出适当的解题技巧、分析、评语,如果是系统软件改卷,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3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设计

3.1学习内容的设计

3.1.1选取适用于对象的学习内容

在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制作时,要对网上学习者的认知程度、文化和知识水平、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有所了解,还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合实际教与学的需求以及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般过程来对学习内容进行选取,设置合理适用对象的课程指南、课程内容、课程支持。

3.1.2注意整合相关的知识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跨越时空的开放性、多点对多点的交互共享性、教与学时空分离等特性。因此,我们在利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开发前,对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以及相关概念进行逻辑组织。在具体的设计中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媒体元素组成但又相互独立的各个子单元的学习,子单元又由更小的学习子单元构成,使所包含的学习单元能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在组织每个供学习者单独选择的单元内容时都要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做到知识讲解有层次,注意相关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技能,这样可以做到根据学习者知识背景差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学习者把所学的课程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者完成学习单元的学习并达到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就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

3.1.3设计良好的导航系统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化设计原则,这样可以随时扩充新的学习内容。网络课程信息页面的关联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导航系统含糊不清,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者快速获取学习内容和课程资源,就会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因此,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网络课程的导航结构要遵循“少”、“全”和“醒目”的标准。应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在课程网站的哪一级网页上,如何到达下一个目标,并提供一条简单清楚的通向其它页面的路径,且在每一页上都提供返回主页的路径。对于学习内容的框架,建议采用“树”型结构或“蒲公英”式结构,即所有的主要内容分别展开,主要内容之间相互链接,使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教学结构顺序为学习者提示学习方位。

3.2学习资源模块的设计

3.2.1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设计以学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这样有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与学习单元相关联,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丰富素材资源。这些多样性资源应当具有不同的阐述角度,在内容的深度上也应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认知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3.2.2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应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涉及到各重要知识点的资源,以方便学习者遇到问题时查询与课程要点联系密切的资源,最好分门别类存放,便于及时查找,如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课件资源、网站资源等。除此之外,围绕所确定的学习单元、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

3.2.3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的数量,也增强了它的可用性,但同时冗余的信息也充斥在网络的各个角落。目前,网上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参差不齐,改变资源无序堆积状况,要求资源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内容的基本建设上,而是要向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过渡,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引起学习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学习进行到底的环境。因此,在设计之前首先要重视内容信息的优质筛选,既不能将纸质教材的内容照搬,也不能认为资源越多越好,尤其要选择能够对课程起到支撑作用的资源,并设计良好而有效的导航链接功能,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资源。

3.3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是共生共存的,在网络课程活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探讨学习活动的设计。

3.3.1确定学习活动的目标

学习活动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即学习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首先,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设计者要根据学科内容知识的类型来确定学习的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网络课程的界定是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了解和理解哪些观念、关系或问题,以及要达到何种程度。只有引导者具体地指出希望学习者理解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设计出一些值得学习者学习的活动。学习活动的目标还要注意分层分级地进行,且目标之间要相互关联和不断深入,这样才能引导学习者一步一步地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3.3.2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活动任务是所有其它活动要素的主导。网络课程的活动过程建议通过让学习者观看实验指导、实验演示、专家视频等方式来进行,活动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去明确已经验证的实验结果,活动的任务必须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活动的过程必须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活动任务设计要围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假设、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诱发学生得出结论,并在学习活动之后提交相应的任务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制作个人作品和小组协作作品等任务来得出正确知识,从而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3.3.3确定学习活动的形式

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就是利用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完成学习活动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那么在学习活动设计中采用案例分析探讨、分工协作、虚拟实验、交流讨论、反思等学习活动形式,让学习者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探究”、“反思”、“合作”。

3.3.4给予学习活动的评价

评价对于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同化形成内在的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习者清楚地了解学习活动的效果,也能够让学习者了解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由于学习者的特征不同,他们对不同的知识目标、活动任务以及活动成果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习者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采用系统自动测试的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电子文档对学习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除此之外,最好能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互动空间的设计

4.1创设交互学习环境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3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笔者认为,实现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不要使用静态网页,必须使用动态网页效果,如BBS、虚拟白板、MOO聊天室等模块,提供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各种交互环境,如专题讨论区、在线答疑等模块,尽可能为教学双方以及学习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便利,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帮助和相互讨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为网络课程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

4.2构建民主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在学习者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在课程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应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当学习者在完成知识意义的初步建构之后,既可以登录BBS参加讨论、发表意见,也可以用E-mail进行非实时交流,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来检验学习情况。同时,教师或专家要及时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通过公告栏信息、开展讨论和答疑,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因而,在网络课程学习环境中构建民主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让学习者民主化地敞开交谈,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让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尊重感。这样的结构和过程实际上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隐形”课程,学习者学到了有关正义、力量、尊严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内涵。

4.3评价反馈的设计

4.3.1设计有效的评价

很多的网络课程几乎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在导航中列出一些教师评价,而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因此,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依赖于网络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评价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评价包括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其最关键的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帮助他人的情况以及整个小组的协作学习过程等。在设计评价的标准时,应使学习者不感到有压力,并且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4.3.2提供及时反馈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能够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块中设置及时的反馈系统,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工具和方法进行测试和反馈,参加在线测试、在线自动判卷,并及时给予信息的反馈,然后在留言版块上把反馈意见留下,有助于助学者及时给予点评、诊断。这为帮助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进行自我练习、自我评价,并适时加以强化提供了指导性学习建议,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李显萍.浅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仅2006年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已经近五百多万,这就愈显公共计算机课程师资资源的紧张,另外高校通过重组、合并,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多个校区办学的情况非常普遍,不同校区之间的师资水平、教学环境是参差不齐的。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为此,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期新的环境下,如何开展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教学、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现状

1.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学时比较少。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计算机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语言。我院在全院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同,程序设计语言根据不同专业分别选择C语言、VB、VF,但由于高校各专业总学时有限,分配给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学时很少,而学院要求本科学生获得学位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即要通过省或全国计算机一级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这样少的教学学时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2.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熟练使用计算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有的同学却对计算机知识不太熟悉,甚至有些学生连计算机都很少摸到,有些农村学生连网吧都不知什么样,由此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就必须面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教学。

3.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一般都采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将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过程显示在大屏幕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了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仍有一定的缺点,如: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无法适应这种信息量大、讲授速度快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无法在听课时做到边听讲边做笔记,不能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有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延误部分课程或一些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就只能靠自学或重修。

二、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

随着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要在原有的教学课时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理论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学手段也必须不断更新。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帮助。网络教学系统应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打破传统教学各环节的时空限制,以教学信息的高度有秩序共享以及全方位的实现人与计算机、人与人的交互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将多媒体教室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室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边演示边讲解,讲清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可以着重讲解,也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合,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讲解可以在系统环境下边设计、边调试、边运行。从网络教学系统中调取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对存在的公共性问题进行解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到教学网站上,让各校区的学生共享。学生可以访问计算机公共课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和讨论;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讲授课程可以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不容易理解的操作知识。把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学、互学相结合,把学生的听课、完成作业和搞好课程设计相结合,扬长避短,达到“双赢”――而这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网络教学。

2.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我们研究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公共课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网为依托的开放式教学辅助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该教学系统获取教学资源,使用教学课件授课,进行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和展开讨论等。创建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网站,网站上提供大量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各校区教学资源硬软件资源存在差异带来的诸多问题。

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中的最高层是注册模块。注册模块是对使用者的身份验证。本学习网站只为本校师生使用,因此是实名登录,教师按教师号,学生按学生号,各项信息由教务处提供,并事先导入数据库。注册成功后进入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系统。系统包括:

(1)教学资源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件演示及授课录像等内容,供教师和学生查阅和参考。

(2)实验教学模块,包括实验教学的内容,每次上机课的任务,相关内容的上机指导,布置实验作业及实验作业的提交等内容,供教师实验课使用。在作业上传上我们进行了技术处理,即学生只有上传权限,没有下载和复制的权限,以免学生相互抄袭作业。实验成绩是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该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弥补了教师少学生多,上机实验辅导不过来的现状。

(3)等级考试模块,提供等级考试有关信息,包括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考试注意事项、分数查询、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等。为学生提供有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省计算机考试的相关信息,方便学生备考。

(4)学习资源模块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外校的优秀教学文档、优秀学习网站链接、相关的计算机学习板块。

(5)学习交流模块中优秀作业展示,是从学生提交的作业中精选出优秀作品,供学生学习和参考,此项功能与平时成绩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问必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园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由教师自问自答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线测试功能可供学生学习和自测,学生自选章节、题型、题数等参数后,系统将在题库中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题目,逐题显示并等待学生输入答案,完成后系统给出成绩。

BBS论坛给师生提供讨论园地,要求注册后才能进入。上面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话题供师生讨论,也可由师生自由发言,相互讨论。

三、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开发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中已运行了两个学期,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该网络教学系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因高校扩招、高校多校区办学硬软件资源匮乏、教学学时紧张等给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可以使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开展教学活动。

1.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本教学系统中提供的教学素材、优秀教案及链接的教学网站进行备课,针对学生经常提到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的拓展。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时,利用网上的课件进行教学;讲解模拟试卷和历年的考卷,可以随时调取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拓展。

3.充实了实践教学。学生按照教学系统中指定的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完成教师交给的实验任务并上传给老师,学生还可使用学习网站上提供的模拟系统软件进行练习,该软件可自动评分,并可查看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答案。

4.课堂教学的伸延。当学生有事没来上课或上课没有听懂,随时可以进入教学网站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该教学系统信息、布置作业、回答学生的提问及提出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自学,通过做自测题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通过相关链接找到对学习有帮助的站点。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5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从而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网络课程教学强调运用现代教学观念、现代教学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路径,落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会计;网络;教学

一、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虽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网络环境对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已不能定位于电脑记账报账的技术性专才教育,而应将目标定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能力拓展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最初是在本科层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非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和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而形成的。尽管历经多年的课程设置改革,但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增加新课程,并对老课程进行调整。这样设置出来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不重视或根本不关注与其他专业的横向联系,将学生的思维人为地割裂开来,

(二)缺乏会计信息化模拟

会计信息化模拟是指应用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将现实企业的会计业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模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会计核算职能是如何实现的。使学生了解企业供、产、销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问题尚未建立会计信息化模拟实验室,而无法进行会计信息化模拟。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所学信息技术无法应用到会计中来,更不用说利用企业的内、外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了。

(三)课程建设存在误区

目前课程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在教材建设上。虽然几年的努力,涌现出大批高职高专教材,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大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而只是相对于本科教材降低了难度、删减了部分章节而已。同时,由于会计的相关法规、制度总在不断的修订中,而相关教材的修订或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教材内容滞后

二、构建会计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校教学安排上,实习通常都是借助于假期以及毕业前专门安排的实习期来完成,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鉴于会计工作通常是组织中的一块“禁地”,通常忌讳“外人”的介入,尤其是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企业真实的业务处理,因此从多年来的反馈来看,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实习的往往变成打杂的,学生充其量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实训”则是在真实环境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例如采用某种大型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系统,输入并塑造基本的财务会计数据,合成财务报告等,还可以运用各种功能模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进而实现会计、业务、财务的一体化。

(一)开设会计专业网络实验课程

会计专业网络实验,可以模拟企业一定期间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处理核算业务,编制会计报表,分析与评价财务报告的教学活动。通过会计专业网络实验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会计操作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完全仿真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会计专业技能单项化课外实训平台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训改革,没有充分考虑高职电大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实践技能。如何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核心技能实训进行有效结合,并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构建高职电大会计专业技能单项化课外实训平台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1.核心技能“单项化”

核心技能单项化是对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横向和纵向分解后,确定会计核心技能点,然后逐项进行单独训练。分解出的单项技能可以包括:数码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专业术语录入、点钞和假币识别、会计凭证编制和审核、账簿登|己、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等。这些技能点不仅是根据会计职业分解出的核心技能,也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体现,因此逐项进行单独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可以强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2.技能实训方式“课外化”

新生入学初步了解专业后即对其提出实训任务,并告知实训手段,如利用第二课堂讲座、视频等开展培训,然后由学生自主训练,自主报名参加考核。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各项技能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技能任务,并使之与学生毕业证书挂钩。技能任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技能任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部分技能任务是由学生选择完成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通用必备技能有所了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所选择。

二是教师制定各单项技能的训练方法和考核要求。专业要根据各单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制定学习指导计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采用讲座或者网络视频的方式讲解技能训练方法,同时还要提出明确的技能达标要求。

三是学生利用课外实训平台自主学习。专业应提供课外实训平台。包括:数码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点钞、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告编制等练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技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训练。

3.技能考核方式“证书化”

实训指导部门每学期循环组织各单项技能的考核,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考核的技能。另外,学生考核合格后应颁发相应的“校内技能证书”,让学生本人、指导教师和用人部门随时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6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网络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师生可以方便、迅速、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各种想要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一海纳百川的宝贵“资源库”,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百度、雅虎等,通过关键词搜索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网页资料、图片资源或者视频资料。比如,学习《动画制作》这一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搜寻网络中的动画视频,进行欣赏、评价,初步认识Flas;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主题性动画,比如移动的太阳、可爱的喜羊羊、旋转的风车等,搜索出精美的动画来。通过这些网络动画视频,学生欣赏到动画成品的趣味性和美感,增加了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出更多制作Flas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更简便地进行形状补间、动画补间,如何将静态事物设置成动态形式,如何修改绘制七色板时出现的相邻板块同色问题等。总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获取更多具有时效性、现代化及实用性强的信息内容,为课本教材提供及时有益的补充,丰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需要思考练习的操作题目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和练习。比如学习完《Flas制作》后,教师可以将涉及操作步骤的内容设计成题目,并将这些题目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完成,并尝试着进行自主实践与操作练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操作实践。比如,学习《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练习。如通过不同的方法搜索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及重阳节的诗词等,学生就可以运用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分别进行操作。这样,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三、创设网络情境,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师生转变角色关系,教师要从台前退居幕后,由教学的演讲者变身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则由幕后活跃到课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这种关系转变尤为重要。教师要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网络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化中学习、思考、操作和练习,鼓励学生在网络化情境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例如,学习《制作封面和封底》这课时,教师首先借助网络工具创设一个网络情境。通过多媒体联网,播放一些精美的图书封面、封底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精美绝伦的图片。然后选取一两个经典的封面封底,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分析它们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运用到哪些制作技巧和方法,它们的色彩是如何调配的……就这样,利用网络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情境,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交流活动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给学生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整合网络教学环境,实现校园资源优化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