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讨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41-02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化学的思想进行培养,将化学的思想融入课程的内容中,会使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一方面,它能够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转变,改变传统的模式;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学生将零碎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知识的框架以及结构,能够使知识呈现逻辑化以及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 化学思想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的思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研究并解决。
1.教师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培养化学的思想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对于问题通常是教学生使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化学思想没有进行充分的培养。
2.学生没有全面掌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于化学的思想没有全面的掌握。学生对于化学思想相关的知识没有足够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将化学的思想仅作为一种答题技巧。即使是运用化学的思想进行答题,学生也做不到应用自如。
3.学生不能将化学的思想付诸实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掌握的化学思想不能够付诸实践。学生对于掌握的化学思想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化学的思想。
二 培养化学思想的探讨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思想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强化,将化学思想的培养进行有效提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思想,树立科学的思维。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化学的思想进行激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技巧来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化学的思想与解题的方法相结合,就能轻松解决问题,得到答案。从理论上分析,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的思想是前提。但在实际中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方法,但是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师进行指导之后,学生会很快将问题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化学的思想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将知识进行有效的集中,形成完整的框架与知识的体系,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的思想具备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大多数的学生在解题时,通常是:首先,将问题进行大致的了解,对问题中的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等进行分析,教师在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醒,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分析,检验学生对化学思想的运用能力。其次,在进行分析之后,学生会将解决的方案进行确定,教师在此时进行提醒,使学生运用化学的思想进行解题,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概括归纳,使学生明确化学的思想在实际中的作用。
2.将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行再现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会很快地遗忘。如果运用再创造的形式,将知识翻新,使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的寻找以及发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进行分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
3.在教学过程中将思维的过程进行充分的展示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将化学思想进行阐述,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在接受后,能够将自己的疑问以及见解进行阐述,在阐述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再不断地进行创造以及思考。科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思维、发现、计算的过程,思维的演变以及结构的优化。在这些过程中,运用化学的思想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的过程变得容易,同时能够使学生提升创新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创造与发现的方法以及思维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的重点进行转移,将学生发散的思维以及创造作为教学的重点,逻辑的思维以及非逻辑的思维是思维的创造方法。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从化学的思想方面进行,要将直观和抽象相结合,在解题过程中,要做到论证与猜想同时存在,在思维方面要进行思维的发散,使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思维。
三 总结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行培养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知识的框架及结构,同时能够使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得到提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2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中学,河北 秦皇岛0660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离不开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2 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学得快、学得活,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4 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习激情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教师上课时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证明: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反之,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要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据教育专家研究,在学生时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提问、考核成绩、学习行为时,应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多表扬,真心欣赏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鼓励,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6 坚持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技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容忽视教学反思工作。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教学灵感,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思想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3)03(a)-0086-01
1.培养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切实做到这一点,确实还需要探讨。化学思想是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化学时所运用到的思维方式方法,它是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思想的培养,对学好化学、乃至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化学是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有助于高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激发兴趣,提高化学的认知能力,轻松地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潜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新鲜事物,积极创新,也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努力抓住这一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都有开发的空间。
2.培养化学思想的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转变教学观念,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地飞驰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假设,大胆地提出问题。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也是迎合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宗旨。
2.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知识的来源本身就是起源于生活,各种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点。所谓课本源于生活,那么学生该做到的就是要把所学知识高于生活。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本中有关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有关章节,里面讲到乙醇。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见到医用酒精、工业酒精、和无水酒精,三者的区别在于浓度不同,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乙醇的物理性质,比如无色、无味具有特殊香味的透明液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种东西,自己来做观察。并思考乙醇的化学式与水的化学式有什么不同,以及调查乙醇的氧化反应等等,要应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2.3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勇于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思考问题,善于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勇敢地提出质疑。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发表见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得多。质疑是读书的一种好习惯。但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新的思路,提出新的观点,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创新能力。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自行探索,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更便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要持之以恒,培养其质疑习惯。
2.4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化学实验懂得趣味性;化学实验也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操作化学仪器的技能,让学生通过微观角度看到未知的世界,从而引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更加有利于化学思想的培养。另外,在其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因为做实验时一定会产生很多废弃物,告诉学生不能随意扔掉它们,要分类回收,不要对环境产生破坏污染,要爱护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
结语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4
然而,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智慧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使之出彩呢?
例: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学生对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之一的“高下差异”理解不了,无论我怎么“启”,学生们就是不“发” 。怎么办呢?脆撇开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各自带领大家“游”家乡山,“玩”家乡水。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家在高高的云雾山上,家乡四季风景如画,就是在春末,山脚下的花都凋谢了的时候,我们家四周的桃花还开得非常的艳丽……“等等”我打断该同学的绘声绘色的描述,说“山脚下的花都凋谢了的时候,你们家四周的桃花还开得非常的艳丽……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恍然大悟: “高下差异”! “高下差异”! 我因势利导,“高下差异”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要学生回答“为何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当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时,我估计可能是难度过大了,于是变换角度。从修辞手法人手,得出“反复”的修辞手法,然后要学生谈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作用谈出来之后,学生一下明白了“通过写道具的简单,从侧面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这个题目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了。
智辟蹊径,因势利导。就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我们有预设而学生没有生成,可是我们又认为有必要提出来的情况。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我预设学生会发现古今异义的词的,如“鲜美”“绝境”“妻子”等。可学生没有对古今异义词提出疑问,我就反提问:“‘芳草鲜美’如何翻译?”“‘鲜美’一词的现代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提问把教学的重点引了出来。
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抓住时机,拓展延伸。科学小品《绿色蝈蝈》上完后,我要求学生做课堂练习,当我走到罗坤同学旁边时,他突然向我提出一个建议:老师,法布尔被达尔文称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的代表作《昆虫记》又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那么,你能否向我们再介绍几篇佳作呢?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绿色蝈蝈》只是法布尔一生中一朵细小的浪花而已,他一生中潜心研究昆虫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让我们走进图书室、去到网上搜集有关法布尔的故事,你可出一张手抄报,各学习小组可举办一次“法布尔故事会”,让法布尔热爱科学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5
【关键词】初中阶段 化学教学 “后进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5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它是从分子、原子、离子的层次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化学这门学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化学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学习者的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直到初中阶段化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初中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掉队,成为化学学习中的“后进生”,给教师的化学教学进度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化学学习,防止“后进生”群体的出现,而对于已经出现的“后进生”,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保证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进步。
一、明确“后进生”学习障碍所在
教师在接触每一批新学生的过程中都会进行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即进行基础摸底,以此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掌握水平,对于化学来说也不例外。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正式性、系统性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跟不上大部队的学习行进速度,成为“后进生”。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通过日常教学经验的累积发现,化学“后进生”的学习障碍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
(一)天赋缺乏
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性学科。因此主要依靠学生的客观思维和理解能力,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先天条件所限,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部分学生的感性思维较为发达而客观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在语文、历史这一类主观思维占主导的学科的学习中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在化学这一类理性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相对吃力,对于后进生来说更是如此,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精力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久而久之在相同的教学进度下,学习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二)缺乏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基础,因此教材内容涉及知识深度较浅,但涵盖面较为广泛,这就导致学习的内容较为多样、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紊乱感和跳跃感。并且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满堂灌得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照本宣科,忽略学生的听课体验和要求。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课堂听讲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效率降低,逐步成为化学学习中的“后进生”。
(三)存在学习惰性
上文中提到化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专业用语。化学教材中充斥着各种符号、公式和定理,这些专业性的语言不仅本身不带有感彩,有些读起来还比较拗口,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才能做到熟练运用,这就给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而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最终导致做题练习阶段效率低下,也导致化学基础的一步步落后。
二、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对后进生的学习障碍进行具体了解后,教师就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策略,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化学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重视基础教学
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化学在小学阶段虽然也涉及一些相应的知识,但都是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简单知识。因此学生在化学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学习上的差距都是后期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想尽量减少后进生的数量就要在教学一开始就将基础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案编辑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有所偏重,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化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深度知识的加强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爱上化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一门科目感兴趣,才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即使没有教师的督促也会愿意主动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学习。而“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授课环节要细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动力。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化学反应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铁的氧化反应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氧化前和氧化后的两种铁丝,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生锈的铁在颜色、形状方面与未生锈的铁的区别,然后拿出两种铁丝进行实际的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引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公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运转效率,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且有趣味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产生疑惑进而主动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后进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相比什么都不会,更有甚者会产生自己很笨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减弱这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过程 优化
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做到“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必须研究的话题,尤其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人,必须研究如何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下面本人就通过多年对《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望同行指证。
一、教学目标的“最优”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归宿,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所以拟定好最优化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作为最优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全”:指教学要完成“教知识、教能力、教品质”的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种潜在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和现状,确定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的不同要求,确定出教学中“有价值”的知识、“必需”的知识和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弄清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的区别,从而制定出具体而又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知识和联系他们生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有计划地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多地完成多项任务。
2.“适度”:拟定教学目标时也不能片面追求“全”而牵强附会,不能因为要“全”而分不清“主”与“次”的关系,导致“好高骛远”。应该使我们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的特点相适应,力求使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运算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龄阶段对于不同学生培养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3.“层次”:数学是一门系统性、严密性很强的科学,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更要了解学生“前面学过什么后面还要学什么”等的关系,要充分体现出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侧重点,力求做到“循序渐进”。
二、教学内容的“最优”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主轴,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彰显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在学生“减负”的同时实现“保质”。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教材是“死”的,教学者是“活”的,只有“活”的教师才能教出“活”的学生。只有合理安排好课时教学内容,有时可以适度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教师只有在吃透了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做到“教学密度”的恰当、“教学坡度”的适当、“教学深度”的得当。教师在把握住“教学重点”的同时,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有些是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我们需要分散教学“难点”,内容应适当少安排一点,尽可能地挖掘该知识点的生活背景,也体现数学联系生活的一面和数学的实际价值,真正体现学之“必须”和“有用”;对于有些知识的迁移的方法,可适当多安排些与之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最优”
要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通常要借助于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