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教育的内容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1

摘 要: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与分析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

研究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可以达到明确教材教育价值和功能的目的,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自己的需求编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可以促进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分析;组织原则;呈现方式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载岁月里,课程的理念、内容、教学、评价等随着不同时期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当前,借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春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时期,同时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本课题对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序也具有指导意义。

1.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知识领域的组织原则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学科特点、学生情况等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灵活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发挥教材作用。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组织原则的过程,就是教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过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之后,便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各类教育目标的组织原则。

1.1 以系统性为前提的原则

对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就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材内容编写这一项系统工程中,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建构以及评估等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与制约。以上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职能和作用。立足教材内容这个整体,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系统地分析与系统地综合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学习内容间融会贯通、密不可分。

例如在信息与信息获取部分,有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在组织内容的过程中,有明显的线索和系统性。从定义到特征,最后介绍历史与发展趋势,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清晰可见。

1.2 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原则

在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逐步发展成信息技术素养,再到今天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文化。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在每一小节内容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实践”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都是针对本小节教学内容进行的操作练习。这些简单的,甚至在学生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实践练习,其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连续性与顺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即重复同一内容。防止学习者失去对学习的新鲜感不能多次重复同意教学内容。同时,从具体的内容到抽象的内容组织,是需要超越内容连续性的。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与顺序性相结合,才能促进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者的有机统一。例如,信息加工部分的内容中,教学内容着重介绍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处理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它们都属于媒体信息。同时,这些教学内容间也有一定的顺序性。先学习音频信息的处理作为铺垫,学习视频信息处理的过程才更加容易。

2.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知识领域的呈现方式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逐步显现,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强调信息技术课程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价值,使每一位学习者可以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信息素养。

2.1 横向与纵向上分布展开

教材内容在同一水平上组织与排列的基本框架体现了横向上的分布,纵向上的分布主要通过教材内容在不同水平上的循序渐进、逐层延伸、难度逐级递增。横向上的教材内容以信息为主线,依次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纵向上针对每一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与补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归纳演绎。教材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都有其各自的主线,综合来看又不失整体性与系统性。

2.2 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相呼应

在高一信息技术教材中出现大量的上机操作练习。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实践操作都是重头戏。甚至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实践操作比理论基础的作用更突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呈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尽管如此,假如没有实际操作,教材将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2.3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学生在不同阶段,其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但学生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由被动变主动,认知发展由意识为主逐渐加入思维活动,情感态度逐步转向以道德判断为依据,这些都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呈现恰好与这一规律相呼应。例如在信息集成与资源管理部分,信息交流的方式利用同学们熟知的QQ聊天软件作为引导,逐步介绍其他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种内容呈现方式使学习者在一些意识为主的活动中,逐渐加入思维活动。

2.4 情景式呈现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多以情景式呈现,与生活紧密结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介绍信息的获取过程时,教材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知识。例如,在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部分,教材上利用许多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图片作为例子,让同学们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这种情景式的内容呈现方式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出现在教材上时,他们内心不会再把眼前的这本教材当作是负担,而更多的是接受它、熟悉它。

结束语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高一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时提供原则。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发挥信息技术教材最大的作用和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必须要在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晓慧.教学设计(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3-98.

[2]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1-83.

[3] 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Jerrold E. Kemp.设计有效教学 [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67-94.

[4]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117

[5] Walter Dick, Lou Carey, James O. Carey.教学系统化设计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40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 WTO; 建筑工程概预算; 教学内容; 工程量清单计价; 造价软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45-02

1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领域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加入WTO,工程造价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WTO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打开我国的建筑市场及其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市场,大量外资、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和建筑承包企业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以其先进、优质、高效的服务与我国业主、设计、施工企业竞争,并以其惯用的计价模式来示范影响我们。为与国际接轨,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工程造价管理和运作体系,由定额计价逐步向工程量清单计价转变;需要修改定额中不适宜经济发展和国际惯例的内容;需要尽快制定工程造价法律体系。

与国外工程造价机构相比,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索赔”业务能力薄弱,法律意识薄弱,急需加强。我国缺乏高级专业人才,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找出有人能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工程造价咨询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工程造价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工程造价领域健康发展,能与国外同行开展竞争并能取胜的保证。

2新形势下改革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我国的工程造价领域急需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程造价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新形势围绕培养目标搞好《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之一,而目前教材存在许多问题,如:出版周期长,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新规范、新的技术信息,具有滞后性;教材编写者使用规范与教材使用者地区规范不一致,具有地区局限性。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都将成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绊脚石。所以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个载体,而需要确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文章提出应当补充以下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

3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必要性分析和衔接安排

3.1抓好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教学两条线,并合理衔接

我国进入WTO后,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从2003年7月1日起逐步开始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是工程造价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定额计价中量价合一,都由国家调控,反映建筑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它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采取招标人提供工程数量,投标人自主报价的模式,投标人考虑本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机械设备依据企业定额参考国家颁发的预算定额来自主报价,投标人充分调动和发挥本企业的自身优势,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种计价方式量价分离,反映企业个别成本,充分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最终的结果。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正在从定额计价方式向清单计价方式过渡,各省市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步伐快慢不一致,新疆造价行业处于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共存的局面。工程造价方式的变革使《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以定额计价为主线,而要将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另外一条主线,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计价方式。现有的教材中单独写定额计价的较多,近几年也涌现出一批单独写清单计价的预算教材,很少有可以同时兼顾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并合理编排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将清单计价这部分内容合理编排到教学内容中去。笔者建议可以同时选择两种计价方式的书,并把两部分教学内容合理衔接在一起。

在教学中要明确两种计价方式的区别与联系。两种计价方式在计价依据、反映水平、项目设置、项目编码、计量单位、编制工程量、单价组成、计价原理和程序、合同价格的调整方式、风险处理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多难以分割的联系,如企业在编制清单综合单价时需要依据定额原理编制,可以说,清单计价要在很长时间内依靠定额来完成计价看,只是依据定额程度不同,依据的定额种类由国家或地区统一定额变成了企业自己的定额而已。对于初学者来说,定额计价是清单计价的基础,先掌握好定额计价原理才能掌握清单计价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可先教授定额计价部分内容,以定额计价原理和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讲授为主线,而后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常用的清单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重点介绍两种计价方式原理的不同点。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把清单项目作为一个平台与原来定额内容进行对口联接,如根据某清单项目的特征描述和工作内容,可以找到相应若干定额子目。

3.2与时俱进,补充社会、行业、市场信息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而且与社会性质分配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从定额计价方式转变到清单计价方式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国家地方政策,结合政治经济学原理讲透造价原理取费原则。

建筑工程概预算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各地区由于气候、资源、建筑类型等存在差异,除使用全国通用的定额外,还根据本地区特点编制地方补充定额。另外概预算的费用计算随地区不同而不同,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区性、政策性。再者各地区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价格因地区而不同,随时间而变化,做预算时除套用定额外要依据当地调差文件调差价。现有的教材中涉及都是编者所在地区的地方定额及取费程序,目前还没有结合新疆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的高职高专预算教材,如果教学脱离新疆的实际情况,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熟悉新疆的建筑工程定额及取费原理。为避免教材地区局限性带来的弊端,笔者认为教师在讲通用的定额原理后结合本地区的定额及取费规定来授课。这些相应的定额及取费规定属于造价方面的规范,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较快,规范版本更新较快,且价格较高,所以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人手一册,教师可以建议学校购置一定数量的规范和工具丛书供教师和学生借阅。

随着科技发展,新材料新的施工技术层出不穷,材料价格以及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变化的形势要求教师跟踪最新国际国内发展动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便于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使其了解行业,明确发展方向,与时俱进。

3.3在信息时代学习造价软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概预算中,查询量和计算量相当大,手工做预算不仅时间长且容易出错,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要求迅速、准确的算出投标报价的需要。另外这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重复性工作多,这种类型的工作最适合计算机来完成。如今,造价软件已遍布各地区各企业,应用计算机编制工程概预算有很多优点,如:编制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减轻概预算人员的劳动强度;计算准确;修改数据方便;数据丰富、齐全,便于对概预算进行审核或进行对比等。

由此可见在预算教学内容中安排软件学习是势在必行的。学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造价软件就非常容易,同时也能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建议选择本地区使用最广泛的软件来教学,仍以课程实训中手工编制预算的工程实例展开练习,对比手工预算和软件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学生对该工程较为熟悉,他们更容易在软件计算中调整特殊计算公式以和处理难点问题。

结语

新形势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的目标给教师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要精心备课,高度浓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概念和整个预算文件编制过程的脉络。二是教师要向“双师型”发展,通过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和参与实际工程预算的编制、审查来积累广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吃透地区的预算定额,归纳总结计算规则和计算技巧,深入浅出地驾驭好预算课教学,解决难点问题。三是教师要关注社会行业市场信息,如:国家或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造价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市场商情变化,将其充实于教学中,保持课程处于最新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岩松,酒正纲,郭炳军.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3.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3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1](P180)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标、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而展开。[2](P284)由此可见,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变革方面提出了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就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进行深入反思,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世纪我国课程内容变革的问题检视

    (一)价值取向存在偏颇

    新课改深受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由知识本位转向儿童本位,课程内容从倾向于选择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的知识向倾向于选择文化性、境遇性和具有价值性的知识转变。对于新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我国老一辈教育专家王策三先生曾指出,我国正刮起一股“轻视知识”教育思潮。[3]他认为,这种价值取向对错暂且不论,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对于任何方法形式而言,内容毕竟是决定性的东西,无论活动、对话、合作、探究式,它们好不好,成功或失败,都主要取决于内容及其性质和程度,这是“实”、“神”、“灵魂”。这“实”、“神”、“灵魂”主要是各式各样的知识,特别是教材的知识及其内涵。[4]新课改有否定课本知识、轻视知识、否定知识可以直接传授的嫌疑。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存在偏差

    1.在知识、社会、学生三者关系上偏于关注儿童。例如,义务教育实验课程方案中,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为了降低难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在几何方面削弱了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对简单的几何原理也不要求证明,取消了单立的应用题,这不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将关注知识的重心转向关注儿童,走向了简单化、生活化的极端。新教材自推广以来,备受争议。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选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部武侠小说中的章节;2005年3月,北京出版社的七年级下学期历史课改实验教材,在《文教体育事业欣欣向荣》的课文里,2004年奥运会冠军刘翔冲刺瞬间、中国女排重新夺冠的镜头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5](P198)这些内容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活,但它们的科学性、价值观的积极性还有待商榷。以金庸作品为例,批评者认为,金庸小说里的武侠精神实质上是破坏性的,无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境界向上提升。很多家长、教师担心,武侠小说里的打杀场面和言情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支持者则指出,雅俗共赏方显语文真本色。高雅文学与通俗作品互相掩映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洞识汉语文真谛。至于价值方面的缺陷,《水浒传》《三国演义》何尝没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火烧赤壁》不是照样选入课本了吗?类似的探讨、争论也发生在数学、物理、外语等学科中,只不过由于它们的专业色彩相对浓重,一般不为圈外人所理解,讨论的范围被限定在圈内罢了。[6-10]因为盲目追求关照儿童,将一些受到争议的内容选入教材,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得不到保证。

    2.保守化趋向。课程内容选择趋向保守化,表现为对未来一代国民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社会、国家的理性批判和反思力的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11](PP.281-282)以历史为例,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规定上体现出了强调辉煌、淡化曲折和回避不足的倾向。在古代史中对“科学技术”的内容学习上,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古代数学的成就、一些古代名医、一批古代重要建筑、“四大发明”等,却一点未触及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学技术落伍及其内在的根源。在分析中国近代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只讲“列强的侵略”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却没有讲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的腐化、落后的内因,难以让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演变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化学讲“侯氏制碱”,物理讲“核能”或者生物介绍施肥对植物的意义时,不涉及“环境污染”、“生灵涂炭”、“滥施肥的恶果”等问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意无意地回避“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当代社会共识,只强调科技对社会的进步贡献,而回避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只是在刻意把某个知识点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作为案例时,才全面介绍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持回避态度,学校虽然要以传递主流价值观为首要任务,但把不同声音引入教材,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深思来加深其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城市化倾向。新课程内容缺乏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应有关照,主要是以城市、重点学校为参照依据,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重点学校”中心的倾向,贫困地区学校无法实现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感受与鉴赏”领域1~2年级学生要在“音乐表现要素”方面能够“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表现”领域要在“演奏”方面“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者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求“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课程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样的课程内容标准显然没有考虑到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农村学校没办法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组织连贯 性、整合性、严密性不够

    如何处理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核心问题。我国历来注重分科教学,重视不同年级同一学科之间的纵向组织,而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新课程内容较为注重横向联系而相对忽视了学科的纵向联系。由于新课程教材政策实行“一标多本”,同时又处在实验中,在实际的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同一个班的课本可能《语文》是人教版的,《英语》是北师大版的;这一年《数学》是人教版的,下一年又换成了北师大版的。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的混合使用,从整体来看,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更不利于课程的纵向联系。以往的课程改革注重逻辑顺序,忽视了心理顺序。从各种有关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材料看,新课改更倾向于课程内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顺序及特点编制,然后才考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兼顾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转变。[12]课程内容的组织连贯性、整合性、严密性不够,人们对新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组织梯度和衔接、基础性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新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存在着过于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及其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学科自身知识逻辑体系的问题,课程内容体系不够严密。在直线式与螺旋式之间的关系上,教材梯度衔接不好,过于重复,六年级学完了小学课程,到了七年级,学初中课程,可是七年级的课程中重复出现了小学的内容,而且内容比小学的还容易些,形成了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倒挂现象,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13]

    (四)课程内容结构的综合性还显得肤浅、随意

    课程综合化问题所关心的主要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问题。[14]综合课是这次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历史与社会”、“科学课”、“艺术”。“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重在培养当代中国人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科学”综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内容,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科技新发展、技术应用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强调科学意识、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的教育;“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和美术课,而是结合我国各地的文化传统,将舞蹈、戏曲等多种富有特色的艺术内容纳入其中。综合课程内容强调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整合,综合的范围可以是同一个科学领域内部各学科的综合,也可以是跨领域式的综合。

    新世纪课程改革在综合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课程开发欠规范、合理和有效,属于“拼盘式”综合课程,课程内容杂多,结构松散,在课程设计上带有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依据。这种“拼盘式”的综合课程往往把“综合”简单理解为“相加”关系。课程综合化主要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而不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组合。[15]选择综合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综合度。综合的强度是指综合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弱程度。[16]关于综合的强度,美国学者布卢姆曾区分为配合、联合和合并三种程度。我们不应该满足于配合、联合的程度,更应该向合并的程度靠拢。合理的综合度是安排综合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决定知识内容的取舍与组织。至于综合到何种程度,最好是在学校层面加以解决,校长和教师可以一起解决学校课程的综合程度。[17](P41)

    在课时调整上,在突出国家对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重视的同时,语数外所占课时比例下降,但这三科教学任务却没有减少,出现了教师不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或者是教师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保证不了教学质量的情况。新课程课时调整比较随意,依据不足。各门学科所占课时比例的调整应以教师顺利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为前提,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不能盲目调整。

    (五)教材形式在资源观方面体现还不够充分

    教材改革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教材形式趋向多元化。新世纪课改在教材立项审查和教材通过审查上,准入和通过门槛要求还不够严。教材形式与各科教材内容的契合也不够好。教材的繁、旧、偏的问题尽管大有好转,但难度和容量仍然没有降下来;低年级教科书版面过于纷乱繁杂,有连环画和低龄化的倾向,易分散儿童对主题的注意力;一些教材文字描述较少,以图代文,知识不能得以很好地传授。这是盲目追求直观性、生活化的表现,没有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选择与之匹配的教材形式。

    新课程改革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等都是热门话题,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还非常欠缺,如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还远远不够。

    二、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变革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理论研究不扎实

    课程内容对于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我国近30年来关于课程内容的研究却是课程论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18]许多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问题还停留在说明的层次上,实证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并且相关研究不深不透。比如,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是围绕知识、社会、儿童三个方面进行,但各个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影响程度如何,怎样在这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厘清,新课程内容选择上偏向儿童中心,忽视了知识与社会的因素。又如,对于课程内容组织,必须处理好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关系、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新课程内容在这三对关系上处理得并不恰当,总是偏向一方而相对忽视另一方,没有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对于综合课程,怎样将不同课程内容综合起来,怎样评价综合课程的综合度,课程内容的综合度达到多少才能算是较为成功。对于课程教材开发的一些基本关系,如课程开发的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和学生中心关系,学科课程与职 业课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关系等,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述,教材形式过于追求简单、直观、多媒体化,教材知识较为零碎。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厘清,理论研究不扎实,没有建立起明确的理论框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结构与教材开发存在问题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知识观偏颇

    知识是课程的内核,是课程的基础。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内容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一旦知识观改变必然引起课程观的改变,从而引起课程内容的改变。

    从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角度来看,个人知识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直接经验在个人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建构性作用,在认知方式上个体知识所倡导的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感悟的认知方式,在知识信念上个体知识所秉承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公共知识往往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它为“整个社会”、“所有个人”所共享,坚持科学认识论的认知方式。科学认识论的认知方式所认同的是对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的真理性把握,诸如纯粹知识、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公共知识从认识的主体性、能动性上来看,人类的认识表明外界事物的存在、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并不依靠于人的意识为转移。从认知方式上看,公共知识所倡导的是一种重方法、重掌握、重结果的认知方式。在知识信念上看,公共知识所秉承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知识观,信奉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可以说,客观主义和科学主义是公共知识的核心精神所在。[19](P53)

    虽然在本次新课程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提及个体知识,但它仿佛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本次新课程改革之中,从课程文本的研制到课程的实施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和凸显个体知识。正是个体知识的引入使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向,课程内容的价值观、选择、组织、结构、教授方式及教材的开发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关注学生生活、兴趣;课程内容组织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心理组织,相对忽视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逻辑组织;教材内容简单化、形式低龄化,盲目追求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否定知识能间接传授,过于鼓励提倡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内容强调了个体经验的地位,但是似乎矫枉过正而忽略了公共知识对人的发展作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新课程知识观不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混淆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界线,取消理性知识,看轻间接知识。[20]

    (三)实证研究不足

    课程内容是很具体的,是和具体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在研究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要先研究不同学科的特点,再根据它们的特点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从实际的研究资料来看,课程内容具体学科的研究很不充分,大多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问题。语文、数学、英语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相关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体育、地理等课程内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我国的学术研究历来有重思辨的传统,具体学科的内容很多是思辨的结果,或者是通过经验观察而做出选择,经验成分浓厚,实证研究和分析不足,造成基础不扎实。正是由于课程内容实证研究的缺乏,很多学科内容的选择、组织存在很大争议,如语文课本中选入了金庸的小说,就存在着价值观争议;在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以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还是将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二者兼顾,由于数学学科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缺乏,新数学课程内容反其道而行,过于注重学生实际生活而忽视知识体系遭到了大量的批评。

    (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将原来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赋予了地方、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各地可以自选课本,甚至一个地区的课本也在不断变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材评价与管理机制,“一标多本”繁荣了市场,却没有教材内容的保障,导致一些不恰当的,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内容也被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变革的改进对策

    (一)夯实理论基础

    美国八年研究酝酿出了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21](P51,PP.67-68)这成为各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上,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只有极少数学者站在文化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层面来考虑课程内容问题。我国学者对课程内容研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理论程度还不高。新课改主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理论原创性不足。有学者指出新课程的课程观采撷、堆砌了不同的“当代西方新理论”,基于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话语体系提出的观点、概念、名词、术语,表述上又存在着大量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22]新课改的课程理论指引着课改的大方向,课程理论的“失之毫厘”,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差之千里”。我国课程研究亟须夯实理论基础,开发自己特色的课程理论,在吸取西方课程理论的同时,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为新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展开具体学科内容的研究

    课程内容的最终落实体现在具体学科之中,那么在研究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性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数学学科的逻辑推理性,英语学科的实际性。同时要注意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改变我国重思辨研究的现状,必须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加强实证研究,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注重结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三)精选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还是要精选最基础的知识,在中小学里抓住了基础知识就是抓住了关键。基础知识是指那些最具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以及对了解和掌握一门学科最必需的知识。[23](215)在 课程内容上,特别要注意严格筛选进入学校教育的新课程内容。各学科都有经过长期实践筛选、积累起来的传统知识,其中有些仍然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删除一些次要的、陈旧的、用处不大的知识,适当充实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知识,但切不可为了追求新意盲目选择。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关注学科本身的特点。像数学这样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学科,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逻辑严密性及在纵向上的连续性,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涵基本的概念、原理,还要深层次挖掘这些概念、原理由来的原因,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与数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语文这样注重情感熏陶、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学科,精选课程内容更显重要。不妥的课程内容可能对学生的终身产生不良影响,一定要区分经典与通俗作品,课程内容一定要保证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正确性、积极性。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选择为全体公民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以及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内容是学校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需要审慎从事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

    (四)合理建构课程内容框架

    在选择好课程内容后,就要考虑以何种方式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内容组织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任何内容都需要以一种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需要合理构建课程内容框架。合理建构课程内容框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之间课程内容的框架,即横向联系;二是不同年级同一学科之间的课程内容框架,即纵向联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已成为共识,在一门学科中穿插着别的学科的知识是一种方式,设置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不论对于哪种方式,我们都要谨慎对待,这并不是将各门课程内容机械相加,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自然地衔接、融合,需要进行足够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才能确保横向联系的合理性。纵向联系方面,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既要做到前后联系,又不能过于重复。如语文课程主要特点在于一系列语文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思材料的有机结合,而语文课程内容在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有较大不同,将三个阶段的语文课程联系起来可以以听、说、读、写、思的材料及其活动为主体,语文基础知识则螺旋式分级段呈现在语言材料之中,用语文基础知识贯穿始终,将语文基础知识与语言材料有机结合。合理建构课程内容框架需要巧妙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及教学方式来辅佐实现。

    (五)完善教材的编制、评价体制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者。教材编制是教材建设的基点、重点,完善教材的编审机制是教材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编制完成后,最终要投入实践,教材的好坏靠专家、学校、教师、学生来反映,反馈信息至关重要,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才能使教材趋于完善,所以完善教材的评价体制是决定教材建设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制订的有关文件对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初审和审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问题是我国还缺乏一套效度和信度比较好的教材评价工具。临时召集的一批专家毕竟在短时间内难以审毕大量教材,教材得不到深度评价,评审意见不对用户公开,加上教材审查难免受到人情、利益的侵蚀等,教材建设出现很多问题。

    我国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教材的管理权逐步下放,完善教材的编写、审定、选用、发行、评价制度是当务之急。在完善教材的编写体制上,应尽快切实建立相当规模、切实合理、训练有素、公正无私的教材编审队伍,加强教材编写人员的科学研究,制定严格的教材编写资格制度;在完善教材的审定体制上,建立审查委员队伍信息库,采取以通讯为主的教材审查方式,制定具体、全面、科学性、操作性强的教材审查标准,健全审查机构的职能;在完善教材的选用体制上,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地方的指导,提高学校选用教材的能力,建立专门的教材选用机构,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和步骤,建立完善的教材选用监督机制,增加教材选用的公开度和透明度,真正形成公平、公正、公开;在完善教材的评价制度上,应建立广泛倾听各方反馈意见的科学机制,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六)完善三级管理体制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教学内容 选取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50-02

《信息与档案管理》是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率先建设的一门综合性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也是根据当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而开设的。近年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在创建省级示范专业过程中,从现代秘书岗位需要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对《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选取与重构。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信息与档案管理》作为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从确定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以秘书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根据对广东经济区域秘书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量的企业需要秘书人才,所以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秘书方向。基于对企业秘书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企业秘书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见表1。

在上述企业秘书的8个主要职能中,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是其中两个主要职能。由于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两者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将两者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是:“以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融知识性、规范性、实践性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规范化管理信息和档案的操作技能。”根据企业秘书职业岗位完成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的要求,将其分解为9大工作项目,即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存储”;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的利用服务”,围绕这9大工作项目来选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作为课程内容。这样,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符合企业秘书岗位职能的需要,充分体现以秘书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选定的必需够用的知识点,它们还只是一个无序的集合,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组织,使之符合教学的需要,从而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落实。《信息与档案管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需求,主要采取如下三个策略。

1.知识点的例化。所谓“例化”,就是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就业岗位实际工作进行梳理,归纳或创设出一些能承载学习和训练内容的工作任务即典型工作,“基于典型工作再进一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将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中去,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习得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从而使知识点的安排服从于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针对工作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见表2。

2.知识链的序化。所谓“序化”,就是“在宏观层面,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并结合职业活动顺序,以学习情境为单元构建课程内部结构”,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把相关的知识融汇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按情境的递进顺序来序化知识”。通过对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过程的分析,将其分解为9大工作任务,完成这9大工作任务需要20个技能,两者对应起来构成9个教学单元,再按工作顺序来排列教学单元。其序化方案见表3。

3.知识面的活化。所谓“活化”,就是依据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来充实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需要灵活对接。依据现代秘书岗位群的职能分析,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既是综合型秘书必备的两项职业技能,又分别是信息管理员和档案管理员岗位的专业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既针对中小企、事业单位秘书“一职多能”的特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全”,又针对大型企、事业单位秘书分工较细的特点,体现教学内容的“专”,并结合国家秘书岗位能力和知识鉴定的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兼顾了各类秘书岗位职能及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三级秘书证书考试的需要,符合综合型秘书、信息管理员、档案管理员职位能力的要求,为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对《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与重构,这只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要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实操训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对象更符合职业岗位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苏.《信息与档案管理》课程建设探讨.秘书,2006(11)

2.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职业技术教育,2011(2)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5

一、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乡土地理学习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②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感情。③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虽然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由于很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地理课程内容偏离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表现为乡土地理课程的“省、市中心”的城市化倾向突出,它更多地关注省情和市情,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实际情况,部分知识教学要求偏高。

2.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上风。

3.乡土地理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一纲多本”和“面向当地”的课程改革原则,各地都在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和教材编写,但乡土教材的编写远落后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且没有专人编写,鉴于时间、精力、财力所限,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1]。因此,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变得尤为重要。

二、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但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尺度。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范围,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一般选择县域。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新课标下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但是,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补充,要紧密联系教科书[2]。因此,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引入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联系教科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一节中“城市的不同等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指出,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城市人口的规模,引入学校(济源四中)所在地区的城市人口,进而指出济源市、郑州市的城市人口,引导学生根据标准对照划分城市的等级。在讲解“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知识点,引入济源市的区位条件:济源市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这样,自然地进入乡土地理内容,加深学生对城市等级的理解,学生会对济源市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较正确的认识。

2.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乡土地理中有许多属于传说、民间轶闻的内容,对于那些迷信的传说,在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要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批判。比如,本地民间有“天狗吃日”的传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会天崩地裂,以此来扰乱人心。实际上,这个传说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不过是一种平平常常的“日食”现象。

3.乡土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乡土性,使学生能够强烈地感觉是当地的,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符合地理教学规律,具有系统性。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把乡土性和系统性有机统一,才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全面特征并突出特殊性。

4.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适时适量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必须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如:讲地形时,要以当地地形的发展变化说明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气候时,要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类型和成因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河流时,要和当地河流联系起来,说明什么是河流水文和水文特征等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少则三五句,长则三五分钟;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结合本节课所教授的地理知识自己总结。实践证明,中学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得恰当,时机把握得好,既能达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可信度。

三、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

“好的材料加上好的烹饪才有好的味道”,教学得法是新课标下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加上巧妙、合理的组织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以下四点。

1.声像并茂,具体生动

研究表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3]。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最强,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将选择好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传递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选备关于乡土地理知识的录音带,系列录像带,幻灯片,真正做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途径开展学校乡土地理活动课

首先,要把乡土地理活动教学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和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其次,要注重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中学生兴趣高但往往意志不坚定,可能对地理活动课三分钟热度,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乡土地理活动课计划与实施细则。第三,重视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提供地理活动课必备的简易仪器,增加活动经费等。当然,乡土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和规模也要根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而定。

3.重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参加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调查访问,准备演讲稿,然后,在班会上畅谈家乡的变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手抄报展览的形式,将学生调查的家乡自然条件、企业发展、耕地变化等情况以图标、文章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手抄报上;还可以开展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乡土地理教育校外基地,定期组织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下,以乡土地理的素材为切入点,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钻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到“乡土区”进行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汇总信息,交流讨论;以“城市与人口”为专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讨论。

参考文献

[1]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7(7):59.

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诚信教育;会计教育;渗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受到社会经济各主体的关注,诚信已经成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政安全。高校会计专业作为会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场地,十分重视社会上会计人员缺乏诚信的现象,加强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在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中。但是,由于会计教育渗透诚信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缺乏科学的经验指导,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以及教育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会计专业尽快解决。研究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完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现状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首先,会计专业缺乏对诚信教育的明确定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会计技能和会计知识的培养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有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但是在职业道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对诚信教育内容一带而过,没有将诚信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其次,会计专业缺乏计划性的诚信教育目标。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都是专业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突然想起来的,加入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

1.2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

首先,部分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会计专业教师在课堂讲解中一味向学生传授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诚信教育的意义,缺乏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的说教导致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产生厌恶心理;其次,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诚信教育内容多为覆盖整个会计行业的知识,缺乏对具体工作和具体岗位的诚信教育。

1.3教育方法不够灵活

首先,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单一,教师采用课堂教材讲解的教育方法,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会计工作相联系。并且,还有部分会计专业将诚信教育纳入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中,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职业道德教师和思政教师大多采用说教凡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正确把握诚信教育的渗透实际,导致诚信教育的渗透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另外,还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渗透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阻止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部分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方法忽视了实践教学,诚信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学生不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诚信与会计工作中的诚信。

2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2.1明确教学标准

首先,会计专业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培养目标中,将诚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会计专业应根据诚信培养目标建立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会计专业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教学目标中,加强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到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并且,在制定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明确诚信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生的诚信道德伦理意识、诚信道德冲突解决能力、诚信道德推理能力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目标。另外,会计专业应积极寻找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基础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会计模拟实验、思政教育课程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

2.2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会计专业应积极在会计入门课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将诚信教育渗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会计要素、经济业务核算、记账方法等知识时,插入诚信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诚信精神的重视,明确诚信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会计专业应在会计实训中渗透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为此,学校应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锻炼,积极为会计专业学生创设仿真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运用仿真的证书、账单、报表等进行记账工作,并在实训中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再次,会计专业学生应积极在会计考证中渗透诚信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应在为学生讲解考试内容的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向学生灌输诚信学习、诚信考试和诚信工作的道儿准则,避免学生的作弊行为,加强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最后,会计专业应在学生实习中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诚信品德要求,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做到诚信,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的诚信习惯。

2.3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诚信案例,组织学生对诚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树立诚信意识。另外,会计专业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与讨论进行总结,在学生掌握诚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学习项目,在项目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检验学生的诚信行为;最后,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采用岗位体验教学法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是深入了解岗位工作,重点强调岗位对诚信品质的要求,让学生在岗位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罗华燕.关于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

[2]周玉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