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1

关键词: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

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来说,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判断、鉴定、改进等功能。以往的声乐教学太过于随意,盲目追求分数,使得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偏离了方向,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力求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评价为主,探索合理的评估模式,为改进声乐教育的“教”与“学”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一、声乐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对声乐教育的教学评价,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声乐教学始终都在“评价”中,声乐技术的训练与艺术的成熟始终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它与“评价”关系密切。什么是教育评价呢?

教育部组编的《现代教育评价》中指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便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综合以上研究并结合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声乐教育家们认为声乐教育评价是针对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与方法,对声乐教育现象及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声乐教学给予总结、反馈、交流、改进的过程。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稳定推动教学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它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就声乐教育教学来说,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声乐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的确立、社会需求和办学方向、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的贯彻、教学大纲的修改等等,通过教学评估能够十分清楚地展示出它们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

评价结构要素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具有导向作用。这些要素对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他们必须按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达标,否则就得不到好评。例如:我们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学生一年级要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歌唱状态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按着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教学,每学期自觉地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改进声乐教学的模式、优化声乐教学的过程。

2.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规范功能

导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检验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总结声乐教学经验的成效。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逐步成熟,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在期终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会在以往单纯的分数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给出点评,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思考与进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各种教学文档的规范性加强了,比如登分册上各种栏目的设置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甚至给出措施和方案。因此,只有使用这些规范化的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评估质量。

3.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改进功能

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改进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促进评价对象为实现理想歌唱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功能。就目前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教学来说,改革的重点是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因为从传统意义的声乐教学来看,一对多的声乐教学只可能是声乐教学某一阶段教学的一个步骤,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声乐教学。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在努力尝试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回应学生及社会的综合评价,并期待改进。

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声乐教学评价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和要求对它进行分析。

第一,评价的范围。声乐教学评价的范围既有宏观,比如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也有中观,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还有微观,如专业技能。传统的声乐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微观进行评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对声乐教育人才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从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专业院校、综合大学的院系与师范院校就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专业院校以培养表演人才为目标,而师范院校以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为目标,综合大学是培养以两者为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设置就有了明显的差异,而教学要求和评价的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评价的标准。根据声乐教学特点,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制定用于指导评价活动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标准。如:培养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及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气息支持声音进行歌唱;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等等。制定了这些标准,然后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把这些规格和要求贯穿在整个学制的教学计划内。

第三,评价的对象。声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声乐教师的艺术素质与教育水平的评价,可以针对声乐教师应具备的艺术素质标准作为衡量的条件。比如:声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育学历,专业能力:演唱示范能力、嗓音听辨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音乐会、期考以及获奖情况等。

四、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目前,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任只停留在学生的演唱训练进行评价,而且大多只停留在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上,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非常狭隘、单一。如果一直以这样一次期考来决定分数的话,就会让教师和学生失去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扩展教学内容和改善学习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牺牲了很多基础较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由此而来,实现教学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由于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不容易衡量的,对艺术院校声乐学生的演唱和训练的评价不宜采用严格的量化评价方式,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最合理的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无处不在,技能的学习,其过程重于结果。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发声状态作出评价,并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因人而异进行纠正。这是技能教学和常规的群体教学最根本的区别。音乐艺术是情感体验的艺术,要想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营造一种气氛去感染学生。下面针对声乐教学的评价提出几种方法:

1.整体评价法

评价教学效果由于目标不同,评价的目的也有所区别。所谓整体评价是全面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声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具有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声

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本科四年课程的具体目标大致归纳成以下这些: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及声乐艺术的基本知识。

(2)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3)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及辨别发声的基本能力。

(4)了解歌唱语言的规律。

(5)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及风格。

(6)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与艺术修养。

(7)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8)能独立分析、处理、教唱歌曲。

教师根据以上这些具体目标深入落实,并且每个学期去分析和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一定的考核检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2.调查问卷法

此方法为测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鉴赏能力及教师所关心的其他方面问题提供确实的资料依据。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问卷法可用来鉴定学生的声乐认识水平,在设计问卷时,可多采用启发式问题,这样在开始上课时,每个老师就会大致了解学生对声乐的认知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问卷法也可以运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既可调查学生声乐学习的收获情况,又提炼出对声乐教学实施过程的看法和意见,以便用来改进教学方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问卷法可以允许学生采用无记名形式,学生不能因为直言相告而受到任何处罚,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

3.理论测试法

所谓理论效果并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应该呼吁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创作。比如:歌唱共鸣和姿势的关系、某某某毕业独唱音乐会的观后感、分析演唱作品的歌唱处理和音乐结构、评价总结自己的每次演出经历及感想等等。因为在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如果把这些问题和声乐训练的内容结合起来适当地安排学生课后以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为学生评定声乐理论成绩的可靠资料,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就会逐步改变声乐理论研究薄弱,以及得不到应有重视的现实。

总结

评价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实施和教学系统中的其他环节密不可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模式的科学建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调整、修正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决策者和教师通力合作,参加研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只有大家重视这些问题,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声乐教学工作才会大大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2

关键词:业余成人声乐教学;声乐理论;曲目选择;常见错误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业余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业余成人声乐教育亦是如此。笔者从事业余声乐教育工作近20年,在此期间也担任了长时间的高师声乐教师工作,深刻体会到:业余成人声乐教育与专业声乐教育有其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正因为如此,业余成人声乐教育不能照搬专业声乐教育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有了解业余成人声乐教育自身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业余成人声乐教学的特点

1.学生构成。不同于专业声乐教育生源结构相对统一(年龄、声乐基础水平、嗓音条件等)的特点,业余成人声乐教育学生(以下简称“业余学生”)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年龄方面,业余学生岁数普遍偏大,一般在24―60岁之间。有的学生大学在读、有的已经上班、有的则已经退休;从事行业方面,从我教过的学生来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一定比例;声乐基础方面,有的只是初学者,有的已经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有的嗓音条件还很不错,有的本身存在一些毛病等。学生会在年龄、声乐水平、心理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授课方式及方法上的不同。

2.学习目的。接受业余成人声乐教育的学生目的相对简单,有的只是以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有的甚至以唱好几首自己喜爱的歌曲为目的。所以,业余成人声乐德教学过程可以相对灵活,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些。

以上提到的业余成人声乐教育的种种特殊因素,决定了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获得的经验和对此问题的思考,对业余成人声乐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关于声乐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声乐学习具有特殊性,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感觉去找到歌唱状态,所以很多教授业余学生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感觉训练法。但是,随着美声唱法的确立与兴起而发展,世界各国的声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声乐理论宝库。他们从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时各器官的肌能状态以及呼吸、共鸣、咬字行腔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声乐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诚然,就学习目的与培养方向来说,业余学生不用像专业声乐学生那么严格要求,但是声乐理论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乐学习对象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及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掌握程度。学习声乐理论,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时有时无的好的歌唱状态在通过理性的学习与练习之后,可以稳固地掌握,并且可以随时调用。

就业余学生的特点来说,在声乐理论学习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偏大,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有声乐基础。通过多年的实际锻炼,他们对科学的演唱方法及其理论的学习欲望和要求,显得比一般的声乐学习者要强烈的多。一方面,由于业余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以及文化素质都比刚进校的大学生成熟,所以对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也会适当的容易一些。

当然,对于不同程度以及学习要求的业余学生,声乐理论学习的深浅程度要随之变化,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学以致用。

关于曲目选择

学生构成多样和学习目的不同是业余学生的主要特点。所以,在业余成人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人的特点,在给学生留曲目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主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特性来选择曲目:

1.声部不同

我们都知道,人声大体应该分为四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声乐教师应该依据每个人不同的音色以及音域来区分声部声音类别,使学生的歌唱音域与其所学的曲目相结合。

2.程度不同

跨度较大的学龄结构,不同的学习经历以及不同的学习目的势必决定了业余学生的声乐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在具体的声乐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学习能力来安排学习曲目,正所谓“对症下药”,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起点和措施。只有循序渐进的曲目安排,才有利于业余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

另外,学习者的的歌唱技巧和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地扩展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状态,来随时调整作业安排,选择适合的曲目。

3.要求不同

业余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爱去来进行声乐学习的。有的学生想学习美声唱法,有的学生想学习民族演唱,有的学生只想唱好几首流行歌曲……。声乐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来进行个性化教学,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不过,也不能完全随着学生的性子来,声乐教学也有一定的自身规律。在不改变学生要求的前提下,留一些对声乐技巧有帮助的中外艺术歌曲以及国内外优秀的传统曲目,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演唱水平以及音乐表现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于常见错误

前面提到,业余学生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声乐程度参差不齐的。声乐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活动。业余学生常见的毛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呼吸问题。呼吸技巧是否灵活运用是歌者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条件。如果呼吸运用得好,一首歌曲可以唱得行云流水,非常连贯;反之,则会出现漏气、沙哑、颤抖音等问题。

2.共鸣问题。共鸣技巧的掌握是歌者演唱的基础。初学者往往由于没有掌握共鸣技巧,使自己的演唱过于发“白”;而有演唱经历的学生常常由于错误的认知与练习,使自己患上了喉音、舌根音、鼻音等毛病。

3.声区问题。声区技巧使用的熟练程度关系到歌者演唱曲目的完整性。一首稍微有些难度的曲子,在音域跨度上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声区要保持统一。如果声区技巧存在问题,则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或真假声“打架”等情况。

4.咬字吐字问题。咬字、吐字是歌曲表达的灵魂。对于歌词,不论是中文还是外语只有咬清楚了,歌曲意思表达才清楚,才能使听者满意。如果歌者演唱时出现咬字不清,发音不明,外语发音不准等毛病,纵使其他演唱技巧运用再熟练,他对这首歌曲的诠释也是失败的。

事实上,声乐学习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是呼吸、共鸣、声区、以及咬字吐字其中某一项做的不好,往往是很多问题综合在一起而导致的。声乐教师在解决学生存在的毛病时一定要有耐心,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而言之,业余成人声乐教师的工作是多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从事并热衷于业余成人声乐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业余学生的教学,要更加体现因材施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总结利用学生优势,使其扬长补短,最终提高其声乐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业余声乐教育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力克 . 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探微. 乐府新声. 2004

(4)

[2]李灵燕. 成人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 中国音乐. 2007(3)

[3]吕欣. 略述成人教育声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3) .

[4]李静. 探视成人声乐教学新理念. 中国成人教育. 2007(8)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3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4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着因袭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存在着“生多师少”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声乐教学规律,不能突出高职特色,需要变革,以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声乐教学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前言

高职音乐教育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它具有很强的职业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同时又区别于音乐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的音乐系。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还要使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竞争生存的能力。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构建、教育模式等都纳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培养模式问题。

一、当下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声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声乐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结构和声乐表演活动程序,也就是说,声乐教学模式是稳定的,即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又要结合学校的总体目标要求,并且这种模式要符合教学规律和行之有效。高职声乐教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也是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音乐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职教育,是指在高中阶段文化、技术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国内的高职教育在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高职音乐教育虽然与师范教育具有某些耦合之处,但“技术型、实用型”等特征是高职音乐教育的本质社会性特征。相比之下,高职声乐教学是介于前两者之间,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在教学中各有不同的特点。而就声乐教学的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同本科师范院校一样,因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上,起初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就衍变成为“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的教学模式,进而成为小组课与大班声乐课的声乐教学形式。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专业化的声乐课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专门化的声乐教学,目的是培养能从事声乐表演的职业歌唱家;另一种是师范音乐专业,目的主要是培养普通的音乐教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属于音乐教育范畴。而职业院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一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课程,其二是作为为社会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的课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在艺术团体、普通学校、文化馆、青少年宫等从事音乐表演及辅导工作的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与职业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相符合。而现行职业院校的声乐教学培养模式,除了在形式上承袭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之外,丝毫显现不出自己的应有之特色。而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除了学生多、声乐教师缺乏因素之外,其他采用此教学模式的理论因由却显得苍白无力。在此种因素下,教学中非常崇高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或者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教学办法,这种办法,这种教学办法,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育培养模式的缺失

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计划与安排在目前看来存在着盲目效仿的巨大弊端,因为其大多课程都是参照普通或艺术本科高校而定的,使得高职院校音乐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本科相混淆,造成高职院校音乐缺乏具体可参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而这种盲目参考甚至借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行为,必然会使高职音乐院校无法实现自身教育体系及教育方法的发掘及创新,更为普通本科高校、艺术院校及高职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埋下巨大隐患。而国外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我国高职院校声乐课程体系从所呈示的教学形式来看是大同小异。笔者通过相关国内外声乐教育文献的搜集、阅读、分类提炼与总结,对国内外声乐课程体系和声乐教育模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在国外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教育学院与社区教育学院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类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例上将类似与我国的师范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社区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声乐课程是必修课,除基本的声乐演唱外,理论课程、和声、作曲等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外,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区域特色的音乐课程是社区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社区学院的音乐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文献的呈示来看,“高度开放的师生互换个别课、掌握歌唱共性提高鉴赏力的小组课、营造歌唱气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集体课”是国外社区学院声乐的教育的通识教学模式,在基本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学院为声乐学习者“配备专职的声乐伴奏老师、实行学校艺术实践的学分制管理、特别重视学生自主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围绕声乐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一,在声乐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职业院校的声乐教育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育体系,没有彰显出职业院校“职业性”的特色。其二,在声乐教学目标方面,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的音乐知识面狭窄,熟知、掌握的声乐曲目基本量不足,违背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办学要求,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其三,声乐教材方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始终没有得到统一和规范,借用的是“音乐院校声乐教材”,曲目的选择、编排的结构及形式、类别等均有许多不妥和疏漏,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实用性的需要。综上,声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导向与声乐教学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而造成这种声乐教学模式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三、高职院校声乐教育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缺失成因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步进行,集体授课与个别小课相结合形式。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课余小组课或单人小课相结合的形式,在传授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专业的技能训练。普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而声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育模式的层面,我们所实行的基本上是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四、小组课、集体大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特点,实践者和研究者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将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则具有不同的有效性:第一,个别课:以对学生逐一进行歌唱发声的指导和训练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歌唱发声技能技巧,开发学生潜在歌唱天赋,展示各自音乐表现能力的最佳方式。第二,小组课:以指导学生集体发生训练和进行轮唱、重唱、多声部小合唱训练为主,如借鉴形体、舞蹈课的教学训练方式:共性的基础知识和要求,集中、统一讲解,个人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单独指导。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观摩、交流机会,又利于轮唱、重唱、多声部合唱的训练。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观摩教师的声乐教学,学到解决学生歌唱发声时存在问题的各种方法,增强了今后“就业”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每个学生熟悉、掌握的声乐曲目基本量。第三,集体课:是讲授声乐教学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结束语

试观我们一直以来的声乐教学模式,始终是单一固定的,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逐渐制约和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出现状并提出新的声乐教学方案,构建新的声乐教学课程理念,以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2。我们主张变革,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现状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实践,该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我们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以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效果,即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又迎合高职特色,这不仅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命题。

作者:贺洁琼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5

关键词:声乐专业;高考生;声乐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改革,高考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特别重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声乐能力以及声乐素养。因此,面对这种情形,大部分音乐院系学校对考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针对学生声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声乐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做出如下教学改变。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正确选曲

在音乐高考的大视野下,教师需要以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更要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推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去完成。因此,对于学生曲目的选择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兴趣来定。教师最好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曲目来当做高考备考内容,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表达情感,与考官进行思想交流。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演唱

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初级阶段,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也不要设置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促进学生尽情发挥对曲子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表演完整,待其演唱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当然,教师不能以自身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完全听从自己,也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需要构建一种平等友善的关系。

三、重视基本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歌词,并且吐词清晰,要仔细揣摩并正确把握整首歌词的情感表达,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语调以及语气的变化,加深自己对这首曲目的理解,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对歌词的生动演绎。当然,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模仿经典曲目,在模仿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风格。

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声乐能力以及声乐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每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特点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高考音乐成绩。

参考文献:

[1]付安.高考音乐类考生演唱选曲的思考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1(01):146-148.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院校的大幅扩招,而高师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专业主干课程,而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声乐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成集体声乐教学模式,有小组课、集体课、大班课,但不论是一个老师对几个学生,最终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王道。但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声乐教师大多数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授课,因而造成教学中个别声音条件好的学生成为集体课教学的中心,其他学生被边缘化,从而造成结果是学生边缘化,以至不能够完全的唱好作品,从而使教学中缺少了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一些学校要求声乐教师在1-2课时的时间内面对20-40个学生授课,其中男女学生混合,水平参差不齐,声部不同,这使得声乐老师根本无法从杂乱的声音中去辨明是非,结果只能按照机械的授课程序正常应。,还有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明确强调,声乐集体课,教学没有必要将授课时间,平分于每个学生,而是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以示范演唱,并强调学生在旁边听也是一种学习。这种观点的重要理由是师范教育的重点在学习老师授课的方法环节和技巧,而不是培养歌唱家,这根本是忽略了声乐艺术的本质特性,这与所有的技能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及这种技能必须在严格而足够的时间中进行训练才能形成,就像一个人不能亲自下水就不能学会游泳一样……

观摩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但不能代替直接的训练,这样的改革,不仅伤身的声乐传统教学的精华,也因学生得不到必要的训练演唱水平,当然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经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呢?我借着近年的集体课教学经验与学习,从而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打破传统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级制集体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是“学”。教学中要针对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划分出不同的教学集体。因为大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声乐的爱好,对知识的感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学生在声乐专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客观上可划分好、中、查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声乐程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实施不同的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区别对待,使较高层次的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潜能,中等层次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系统、完整的学习,达到基本能力要求,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另一层意义上的解读。

实行分级制教学首先要根据声乐教学的专业特地和教学规律,以及声乐作品的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制定出分级规定曲目,明确划分声乐程度。――当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生源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级规定曲目,不能盲目照搬出某些似乎已经分级的声乐教材。在明确规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教师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客体,进行不同的技能技巧训练、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专业起点,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其努力向更高层次冲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声乐教学的活力。

二、研究制定统一的集体歌唱发声教材,让声乐教学科学化

什么是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呢?所谓声乐教学科学化,就是将歌唱发声方法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出来,按一定的章节或步骤进行讲授和训练,强调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统一的声乐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程序化,具体的说,就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观念上和具体操作上不仅要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的因材施教,还要根据教学情境,强调声乐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共性,因为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基本功的训练相似,都在强调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寻求高位置,在深呼吸的基础上发出结实明亮而又圆润的声音,不同的只是音乐风格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当然,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集体课,声乐教材并不是说几句空话,发几句议论就能成,还需要广大声乐老师共同参与研究探讨。通过实验与研究出版社提出了适应于,声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丰富,声乐教学理论,付诸声乐教学实践,力求使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建议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概括地讲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改善音色拓宽音乐,调整共鸣增加音量,让学生掌握一门一次,影相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运用自如的科学延长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高、精、尖、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人才。

三、声乐教学应具备正确的方法及行之有效的手段

声乐教学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还必须具备正确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一针见血的找出学生歌唱中的症结所在,从而击中要害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运用能达到良好效果的手段,从而去纠正学生歌唱中的毛病,通过对声乐教学语言的分类,运用大量实例对声乐教学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声乐教学语言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声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在教育学中只有极强的实践性。声乐本身这种高事件性和抽象性又决定的声乐教学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教学语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语言应达到这三个要求:(1)准确明了;(2)经典简洁;(3)生动形象。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和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中的有声语言,在声乐课堂上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主要手段。

(一)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音乐欣赏意境,以及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乐美,等特点,很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老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本身的欣赏者,要深刻的理解精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生动的准确,精炼组织语言并运用语言。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丽意境,让学生置身情、境、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创造音乐欣赏得情感,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合成方法,并使其具备良好课程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歌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在规律的基本情况下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并经过教师对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与评价,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构成方法的重要环节。在声乐教学中,起音训练是发生活动的核心和正确发声的基础,在发生训练中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发声技巧,对学生优美嗓音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做到声乐演唱与普通话语音的完美结合

要做到声乐演唱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语言的完美结合,就必须保持声乐演唱的字正腔圆。许多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遵循着“字正腔圆”的做法,方言对地方民歌来说是审美的重要标志,但对于其他声乐演唱语言的影响却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但会影响歌词内容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发声的位置和共鸣等。演唱者可以分析地方语言的发音与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并长期坚持学习,让自己能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只普通话语音成为自己的自然语音。

(三)声乐教学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不是指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应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向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方面声乐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培养学生,对学生课程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另一方面,老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适的声乐学习。高校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为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就是,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的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

在集体课声乐教学实践中,第一阶段通常先进性声乐理论的教学,声乐发展史,声乐美学,歌唱发声原理,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异同等,接下来进行集体练声阶段,集体练声主要采用合适的发生练习,目的是让初级班的学生在歌唱发声时追求实现生理和心理的统一,让其准确的认识到正确的歌唱发生时的生理状态,并让其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概念,再运用这一正确的概念来指导声音训练的实践,是心理活动符合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又能得到心理控制,从而使歌唱是生理上的造型和思想上的造型二者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音乐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且十分重要的基础技能课。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技能,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因此具有自身的特色。

(四)声乐教学中的多种互动策略

1.认知互动策略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内容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又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科学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于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2.支持性互动策略,促进生生互动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负责教学形式的转换,注意在班级中为学生个体提供表达观点、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支持性互动策略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3.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促进生成动态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积极互动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的进行过程中生成即发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动策略。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