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1
【关键词】BIM;建筑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BIM技术的应用,对于现代建筑业来说可谓是一场革命性转折,能够帮助建筑业全面提升综合生产力。回顾建筑业发展道路,CAD技术为建筑业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摆脱了最为传统的手工绘图弊端,实现了向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成为建筑业的标志性进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CAD的二维制图已经无法再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BIM的出现,使工程效率获得了全面的提高,建筑业因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虽然BIM技术在建筑业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高校的教学却依然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工程图学又是建筑学科的基础,同BIM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探讨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BIM技术概述
BIM的定义为:建筑信息模型,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建筑所有相关内容进行模拟仿真,以此为强化建筑实践提供便利。建筑的实现,其视觉信息完全不再仅仅局限于几何图形方面,更多的是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其他信息,包括材料、架构、成本等等[1]。因此,BIM实际上就是将整个建筑进行数据化,通过信息技术对建筑进行虚拟化构建,使建筑成为一个系统化模型,囊括进所有的建筑信息,使建筑实践能够有更多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从而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图学学科的任务与教学现状
工程图学是建筑学的基础学科,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控制工程等等机械类建筑类专业的必修课,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二维图形来表达三维立体空间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建筑业基础的设计与构形能力和三维造型设计能力等,以此来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2]。因此,工程图学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确保更好地打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以推动现代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回顾现代工程图学的发展能够看出,其最初源于计算机技术,因为其具有图形的处理功能,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的图形绘制当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程图学的教学开始大规模普及CAD技术教学,使工程图学学科在近十多年中的发展有着较好的成果。然而时至今日,BIM已经成为了建筑业中的领先技术,高校的工程图学教学也不应当再局限于仅仅依靠几何投影理论来进行教学的模式,而是应充分结合计算机学科、数学、智能化和工程科学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3]。但是对此的教学,受到高校自身的诸多影响,致使施教还停留于传统的工程图学教学模式当中,因此相比之下,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现代建筑业发展所需,明显滞后,教学课程的改革,成为必须之举。
三、基于BIM 的建筑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建议
建筑业的核心就是设计,长期以来,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空间想象力,建筑中的三维图形都是通过二维平面图的线条构建来进行表达,因此,必须要经过专业教学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如果CAD技术为工程图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那么BIM无疑是新革命的又一次突破,工程图学教学因此技术化繁为简,使工程设计全面“三维化”,直接通过计算机便实现了三维建筑模型的表达,要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建筑当中,通过教育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所需,对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改革: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已经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手工教学模式和二维图形被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因此,传统的以“识图”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应当被摒弃,转变为图形的三维表达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也应当加大计算机应用力度,使三维制图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BIM技术恰好具有这样的优势,将这样的优势全面嵌入到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空间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一直以来,高校工程图学的教学都是以识图为主,以计算机绘图为辅,也就是说,在教学当中基本都是侧重讲解二维投影,并用二维图形去解释三维图形,使三维图形只能产生在学生的脑海当中,对手绘或计算机绘制的二维图形往往只是作为基础性教学,完全涉及不到创新概念。BIM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三维图形呈现出来,通过三维绘图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应全面落实计算机三维建模,确保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机所绘图形相一致,使理论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改变并创新传统的教学体系。
(三)创新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工程图学教学内容均是以投影法教学为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点、线、面的投影,仅能够对简单图形内容进行讲解。现代工程图学教学,要求以立体的三视图表达为主,只有不断强化轴测图的教学,使学生对三维图形的手绘能力逐渐提高,并养成学生对三维草图的绘制能力,才能为更好地开展立体图形表达教学打好基础。本文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提升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BIM技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对现代建筑中的几何知识进行全面解剖,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现代建筑物的架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对建筑有着更为充分的了解,包括几何图形的绘图与建筑的阅读等等[4]。因此,工程图学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围绕计算机绘图来对三视图概念进行充分讲解,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在CAD教学基础上,大力开展BIMN技术软件教学。
(四)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沿用着以课件教学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并且相对“保守”的教学模式也很难与现代建筑业的实际需求接轨。因此,现代工程图学教学应充分利用BIM技术的优势,增加三维绘图软件的教学,使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辅助教学,使建筑中的几何图形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加深学生对三维模型的理解。
结论:综上所述,任何知识的更新,都需要从教育阶段入手。BIM技术为现代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工程图学作为建筑学科基础,加大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海琼,谭建荣.基于“广义形体分析法”的高职图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现[J].图学学报,2012(01):107-112+102.
[2] 童秉枢,田凌,冯涓.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J].工程图学学报,2013(04):1-5.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2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工艺课程 一体化教学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是建筑课程教育中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建筑工程中一些主要施工工艺及相应施工方法和一般规律。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行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施工工艺课程需要大量实训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作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教会学生转变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构思,科学开端
“万事开头难”,要让一体化教学成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开端,也就是最重要的课程构思,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涉及选材、设计、施工及造价等方面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加熟悉其中的材料选择及相应工艺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各种项目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从单一的材料到复合型材料都有极大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教材和理论性极强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尴尬局面。要想让建筑施工工艺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材料市场及简单理论加以理解,而且应当对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及工程造价有十足把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各个项目的流程工艺,对各种施工工具都能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并熟练使用。所以,本课课程的教学思路需要对实践内容进行构思,从传统理论转向实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机制。
二、课程设计,关键举措
随着市场对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中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结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市场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施工组织和设计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施工工艺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也就是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实施及任务的考核。任务的提出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包括项目理论及课外项目两大板块,课内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材料种类和基本性质,课外项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建筑施工市场进行采样和调查;任务的准备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市场报告分析并发表相关报告;任务的实施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很好地整合,按照教师所教,在掌握各项建筑材料及基本的工艺流程之后进行实践;最后一个任务的考核,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设计。
三、课程发展,根本保障
纵观整个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课程如何发展是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现在的课程教学仍然有很大不足,如很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外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现在的教学资源仍有很大局限性,为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让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据此,笔者对未来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投入到实践中,迅速提升教师的实战经验和能力,如果教师做出了好的项目,则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教学的最好载体,通过活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
2.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无论是口头教会学生实践,还是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都没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效果来得更明显。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实训,所以,学校应当经常邀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现场开展讲座,与学生洽谈,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邀请施工专门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互相感悟,通过这样一些形式,横向加深学生对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对材料的使用能力和应用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建筑施工的最新动态,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衍生出一些“工艺技术交流会”等类似的交流创新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设计大赛,以此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眼界,加强与建筑市场的交流,实现一体化教学。
四、结语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和了解施工工艺,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及实训基地的建立,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笔者希望广大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者能够通过不断探究,共同推动一体化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朱宁.“造屋”与“造物”: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2013.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3
现在的建筑结构模型基本都是应用在高校中的建筑制图等课程中,这些建筑结构模型大多是由一些相应厂家生产的,但是现存的一些模型大多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运输、制作、安装和结构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厂家在生产建筑结构模型时,经常使用有机玻璃对材料进行替代建筑中的实际材料钢筋,这样生产的模型虽然在外型上看起来没有很大差别,但是实际作用却打了很大的折扣,某些重要内容无法得以体现,如钢筋梁柱之间的锚固、钢筋材料本身的材料特征、钢筋的实际搭建方式等都无法真实呈现出来。其次,只有单纯的硬件模型还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结合配套软件,也就是模型的说明,用来反应模型的具体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延伸,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性导致模型反映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厂家并没有提供模型相关说明,制作的模型也大多只是反映了简单的结构构造。单纯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的水平很大程度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了一些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无法真正体会到模型的作用。如果模型出厂时能够配套相应的说明,结构模型就不仅是用来反映简单的建筑构造,而是对建筑材料、实验、预算、施工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映,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讲解,也就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模型的作用。
2建筑结构模型研制
(1)建筑结构模型设计
研制建筑结构模型,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设计,下面以一个建筑结构模型为例。模型设计为两层,每层两个方向各为两跨的结构,下层采取一半高度置于土中的设计,来增加其稳定性,从而也方便观看。梁柱断面采用1:2的比例,梁长和柱高都采用缩小比例2:1,从而保证更好地反映相关内容。梁柱锚固处的钢筋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整个结构更加稳定,如果梁的挠度过大,则需要采用有机玻璃模板来进行固定。
(2)建筑材料及实验
工程中购买的钢筋,一级小规格的钢材大多是圆盘形式,二级和三级的钢筋大多是直线线材形式,其一般长度为9米。而且钢材表面上也经常有相关标示,如厂家的商标、钢材的规格及直径,这些标示一般是每隔2米出现一次。钢材表面的形式分为光圆和带肋,带肋又分为螺纹肋和月牙肋两种。因此制作模型时对于板筋选用时应选用光圆钢筋,梁处的钢筋应选用螺纹肋,柱筋应选用月牙肋。从厂家购买钢材后应当注意厂家提供的出厂合格证,这为以后的工程验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出厂合格证一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厂家提供的盖有厂家公章的原始合格证,另外一种是在厂家的原始合格证上也可以加盖经销商的红章。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使用时应当对其材料进行见证取样检查。取样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取一定长度的钢筋到检测单位进行检查,并要求其出具相关检测结果报告。检测内容通常分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的检测,前两项为力学性能的检测,后两项为塑性性能的检测。
(3)建筑结构构造施工
在建筑结构构造施工中,钢筋的连接形式主要分为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三种,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前两种更加常用,机械连接形式使用比较少。在进行模型制作时,可以将这三种连接方法在不同部位都出现,从而便于学生对这三种连接形式有直观的认识。可以在板筋的连接中采用绑扎的形式,边柱和角柱可以采用机械连接中的套丝对接连接,中柱中可以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梁筋则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对于焊接工程也需要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3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实际应用
建筑施工图纸大多采用的平法标注形式,对于建筑结构模型来说,则可以将图纸和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钢筋的布置。比如梁KL1(2A),表示这个梁的编号为KL1,并且该梁有两跨,一端是悬臂,梁的断面是200*600,箍筋为8双肢箍,间距是200MM,加密区的间距是100MM,上部布置2根通长18钢筋,负弯曲处设置5根18钢筋,布置形式分为上下两排进行布置,上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3,下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4。腰部设置两根16的抗扭构造的钢筋,下部布置3根通长的20钢筋。另外,梁柱锚固连接处的构造是以平法图集中的规定为要求的,具体选用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按照此规定要求,柱顶处和梁锚固分别采用其43页非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和44页非抗震KZ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的做法,梁采用57页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弯锚的做法,悬臂端则采用66页各类梁的悬臂端配筋构造详图C的做法。
4结语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 课程教学 实践 创新
一、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进行建筑施工处理、施工组织等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并使学生认识施工员工作岗位,熟悉企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建筑施工技术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毕业设计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它在专业课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整合前期各门课程中形成的单项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理念,能够查阅有关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建筑施工图,能够进行建筑施工处理的通用职业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建构学生完整能力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安排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策划学习过程,依据建筑岗位施工员职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设者。课程结构实现两个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融合。在理论知识的选择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课程内容上注意了四个衔接: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施工员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建筑施工为中心,适当安排建筑构造的内容,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
2.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以施工员为主,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建筑施工为中心,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组织过程,使学生带着实际的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结合学习任务的具体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小组学习等多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3.强化实践实训项目教学。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施工员的任职要求,与施工企业合作开发实践实训项目,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以真实的施工现场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作为实践教学的环节,以真实的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的验收成果。教师通过每个实训项目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参照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监督及学习绩效的评估。
4.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作用,注重考核评价过程化,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养成,使考核评价成为完整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三、具体措施
1.本课程实行基于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增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该课程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每次课对应一项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布置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进行能力训练和能力拓展,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2.把真实的岗位工作作为实践教学的环节。现已建立起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把课堂搬到了工地,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讲解。围绕实际工作流程安排实习地点,把学生分配在施工员等不同岗位,使学生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使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和技能。
3.进行顶岗实习,以真实的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的验收成果。本专业实践实训基地有中南勘测设计院、湖南水利水电监理咨询工程公司、湖南水利水电总公司、湖南娄底建设公司、湖南广福建筑公司等单位。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真实的工程既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也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
4.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以处理真实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实践教学考试成绩。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法,将学生学习与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工作安全、施工现场的管理、团队协作等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任务进行反思并进行改善的习惯,为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和学生的初始能力,剖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确定。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必修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同时促使我国建筑市场朝着国际化靠拢。面对新世纪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急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一线人才。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企业单位无法直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因此,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就需要一个独立的培养阶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充满实践操作技术要求。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之中,其教学内容、知识系统复杂、而且实用性较强,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因此,调整人才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各种问题还较为明显,主要的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教学内容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知识的覆盖面,都有了一定的增加删减,与以往古板的教学内容方式相比而言,技术含量有所增加。同时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现象,但是就目前的内容而言,滞后性还较为严重。
1.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环境呆板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出现“满堂灌”和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另外该课程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就很难把涉及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及施工关键点等具体问题讲清楚,同学们也难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问题。
2教学改革和完善措施
2.1 完善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相应的管理方法日趋成熟。课程内容应跟上施工技术发展水平,选择重点应放在那些先进和适用的应用技术(建设部推广的十大新技术)上,并且要兼顾传统的成熟施工技术。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各专业就业形势的具体情况,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课堂讲授应重视基本概念、施工工艺方法及新技术,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精选不同的教材内容。
2.2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现行教学中重视分析推理缺乏综合应用;采用课堂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改革后应多采用下述教学方法:(1)本质内容教学法:土木施工技术部分主要围绕工艺流程、关键工序、质保措施、安全技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土木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弄清这个问题,教学思路就十分清晰,教学内容就很明确,这也是教师驾驭这门学科能力的反映。(2)学科联系教学法:《土木工程施工》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例如:大跨度薄腹式屋架梁的钢筋下料时,从《工程力学》角度考虑,接头位置应避开剪力和弯矩较大的截面;从《结构学》角度考虑,应避免发生吊装时的平面外弯曲破坏;从《材料学》角度考虑,砼所用的石子粒径要特别注意满足薄腹最小厚度要求。如此授课,学生便能温故而知新,真正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得日后的施工实践有理有据。
2.3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紧密围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建设实习基地。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等原因,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实习经费又捉襟见肘,加之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所以实习基地较为紧张。对此,应在充分利用学院的基建工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可靠的实习基地。每年应联系五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工地,学生定期轮换以确保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施工企业的不同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
其次,改进并完善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是:(1)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2)改革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又切合教学要求,且大大加强由学生独立思考、自选方案的设计内容,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好的选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2.4教学与实践并重,提高教师素质
讲授《土木工程施工》这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对于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除提高学历层次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应加强工程实践锻炼。授课前,施工教师必须去工地实习、锻炼1—2个学期,还应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机会,去工地了解新的施工工艺。另外,要求施工老师每隔2—3年外出学习、深造3—6个月,充实、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建设一支“双师(教师、工程师)型”的师资队伍。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6
1 培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校学生大都对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知之不多,并且该课程中大量的概念和抽象的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的信心。一方面,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做专题讲座,结合工作体会谈专业良好的前景,给学生指出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明白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看到成功的典范。另一方面,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鼓励他们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
其次,传统的教学过程,类似于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堂内容后,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思考,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上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 启发教学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编制的相同工程的概预算,造价结果可能不一样,由于计算方式和理解图纸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何让学生的计算结果接近实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性,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启发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其主动修正认识与理解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回答”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同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通过如此启发方式学习的内容,必将印象深刻,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他们也将受益终生。
3 锻炼能力
首先,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课程设计周让学生动手完成课程实训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施工图预算编制部分,我们以实际工程图纸为基础,以现行《江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为依据,教师首先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从方法、技巧、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完成合格的工程施工图预算书。
为此,教师应在课程设计周前,设计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备好相关资料,每5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工程;针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每人均提交一份合格的工程施工图预算书。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内容、方法和技巧,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工程概预算的职业技能,达到了教学、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景云,等.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