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1
一、歌唱听觉的养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多听可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对声音的鉴别能力,对演唱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益处。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沈湘教授认为:学习声乐“应当明确我们声乐训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这就说明正确声音概念的重要性。学生仅有一副好嗓子是一个方面,还应具有“音乐的耳朵”,没有良好的听觉和判断能力,最终是无法达到高水准演唱的。“音乐的耳朵”当然不是局限于学习声乐,只要学习音乐就必须具备这个条件。但由于演唱是靠人自身各部位的器官,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演唱者又无法直接观察到内部的变化,给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听觉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声音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听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是培养听觉的有效途径。著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产生享受和满足感,由此而产生共鸣和兴奋,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有时还会产生意外的收获,能促使学习者的歌唱审美及歌唱能力的提高。但教学上的多听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是要有分析和有探究地去听,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多听正确优美的声音,在学习中就不易走弯路,多动脑子,多思考,歌唱中的听觉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二、歌唱中生理协调配合的养成
1.歌唱的呼吸。“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是先人有关气息的精辟论述,传统中“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气催声发,声靠气传,发声必用气”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呼吸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自然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本能。我们先将生活中的说话呼吸和歌唱呼吸作一比较:说话可以在任何原始自然的呼吸状态下进行,可以作任意换气停顿,气息要求简单,不需要考虑技术性。而歌唱需要艺术的表现,其歌唱的呼吸是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弹性与流动的结合交替,下沉与升腾的统一。
歌唱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姿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形成良好的歌唱呼吸感觉及习惯,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姿态,吸气时身体的相应器官是打开和开放的,胸腔应舒展,使口腔、鼻腔、喉咙、器官的部位形成畅通无阻的感觉,使小腹及腰肌处在即有膨胀感又有相应弹性的状态下。“歌唱的呼吸与声音随着气息的流动使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而不是紧张的对抗。”歌唱的用气应是气息的运动,这种用气是有控制的气息运动。歌唱时气息是流动的,而喉咙的空间却需要保持在“吸气”时的状态上,因此对于气息的控制要有正确的概念,对于保持喉咙的“吸气状态”与“气息保持”的感觉,在概念及操作上不应混淆。
在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呼吸感觉,必须避免以下几种状况的出现:(1)吸气浅:造成肩膀抬起、胸抬起,使横隔膜难以下沉。(2)吸气过多:造成胸部紧张僵硬、堵塞,气吸不能流动,腰部的肌肉失去弹性。(3)漏气:有时这种现象是声带闭合不全,但也是呼吸肌肉群的能力不够所造成的。(4)吸气有声音:气息吸进时摩擦了某些肌肉后产生了杂音。(5)气息与声音配合不协调:使歌唱得不到气息的支持,无法使上劲。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即要培养和寻找正确的呼吸状态,又要及时发现及纠正以上的弊病。
2.歌唱时喉咙的打开。喉咙是歌唱发声最重要的部位,是“声源”。喉咙打开的感觉是声音训练的重要内容,喉咙打开不是单一的扩张喉咙腔体,而是包含着喉头部分、咽腔、口腔等部位的共同打开。喉头的位置摆放随意性较大,它的上下运动较为灵活方便,喉头的位置安放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状态。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应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气息容易流畅,较为合理。训练中应注意到深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这个状态就是歌唱时所需要的喉头状态。在训练寻找这种感觉时,要避免出现喉头上提的现象,坚持喉咙下沉的正确位置,改变原来所处的状态。
咽腔部位是声音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空间。平时在生活中是不需要将咽腔部分充分地打开的,但在歌唱时,咽腔打开同样显得重要,它的运动扩张状态与声音的质量有关。口腔打开的感觉是根据不同的声音需要进行合理调节的。口腔的空间状态不是不变的,而要根据不同的元音作相应的调整,但调整的幅度要适宜,必须以声音的统一为依据,必须使歌唱在一定的空间状态里发声。在建立口腔打开感觉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舌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舌头的变化和口腔打开是关联的。舌头必须平放在口腔里,舌尖稍许抵在下牙的后面,舌头的后缩必然导致口腔空间的变化,影响到声音的质量效果。
3.歌唱的共鸣。从物理学的原理来看,每个乐音都有一个基音的频率,还有很多泛音频率。一个静止的固体和空间只要其固有频率和发音的频率相同或成倍数关系,就会被那个频率的音波所激动,产生同样音高的声音。人体的固体部分除声带外,都连接严密,质地柔软,不易产生共鸣,只有若干空洞的腔体内部空间可以参与共鸣。共鸣腔产生共鸣时,振源发出的声音就会被扩大和美化。
歌唱的共鸣感觉应是整体的,它包括了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及头腔共鸣几个部分,利用和调节好共鸣能使声音响亮悦耳,色彩丰富,表现力加强。口咽腔共鸣是发声中第一个共鸣区,在建立这个区域的共鸣状态时,除了打开让其形成一定的空间外,还需合理发挥它的咬字吐字功能,不宜过分的扩张,使其产生对歌唱语言不够灵活的负面作用。胸腔共鸣是歌唱中各个声区都要运用的,只是共鸣成分所占的比重问题。低声部运用的比重比高声部大些,要区别动力与共鸣在认识上产生的误区,不应把动力当成共鸣,也就是说不应在胸腔部位用力,共鸣的产生应在放松自如的状态中去寻找,如果胸腔处于一个憋气或用力的支点中,那就像汽车始终处于刹车的状态中,无法运行,歌唱也就处在憋、僵的状态中,无法进行。
头腔共鸣又可称为是头声,头腔共鸣是歌唱中最具魅力色彩的。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的歌唱,头腔共鸣决定了声部的质量,运用好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但头腔共鸣的感觉与生活中的状态距离较远,不易掌握。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具有鼻腔共鸣的基础,然而使共鸣的空间在头部的碟窦空间产生振动,慢慢地使这个空间不断扩展,并与气息结合形成富有色彩的头腔共鸣区域。
三、歌唱中的音乐感觉养成
音乐感觉养成是音乐学习更深一层的要求。音乐感觉既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又是一个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音乐感觉培养涉及了乐感、二度创作、情感表达等内容。乐感的内涵应该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浅层面人的生理及协调感的表现,这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天生对音乐的敏感反映程度。另一层是较深层次的审美表现,是通过对作品理性的分析,把对作品的理解及个人综合文化素质及艺术表现力的综合反映。理性的情感表达不仅是一般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心灵的感动及丰富的实践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以后,所采用的表达。
二度创作也包括在音乐感觉培养之中,在演唱中揭示出了作品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可称为二度创作或对作品的再创作。进行二度创作歌唱者首先应该先打动个人,使歌唱者对作品有独立的分析和感悟,歌唱者的思想观念、音乐修养、生活体验及综合文化素质,将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二度创造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不能做不着边际的发挥,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必须按照原有的规范去演绎,不应随意改动。
情感表达是艺术表演中的关键词。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谓感情通常是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等心情,歌唱表演中不仅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发展的逻辑,还要将体验、表现与作曲家的审美意识相联系,通过对原作品的情感体验,深入到作者的审美意识中,再结合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其他因素,贴切地舒展感情。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音乐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其艺术的专业性及群体和特殊性,较之其他学科大学生有所不同。
一、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1、性格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望强
音乐类大学生多数都是从事表演专业,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活泼开朗。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此展示自我。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对人性格的熏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五,六岁就开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音乐的动感,音乐的活泼,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也就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洒脱开朗的性格。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对专业的自信和满足自身成就感的需要。
2、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音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过程。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因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人际关系不融洽,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3、自信与自卑心里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于音乐类大学生来说,能否站到舞台上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的学习和生活。
4、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从情绪和行为表现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征兆。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点。如果不尽早发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二、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由于上面提到的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显得活泼开朗,以至于容易时一部分人认为音乐类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容易受到限制
由于音乐专业多是采取“一对一”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可授课模式,因此,能够在年级或是某个系范围内把学生安排到一起上大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现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实行的选课制度,使得学生仅有的公共时间也被各种公共选修课占用,学生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和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实践在高校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根本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不但能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而且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扭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认识的误区,起到较好的督导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培养雪很深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途径。要发挥音乐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2)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类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容易收到限制,因此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各年级中分别逐渐若干团体,组织在固定时间内没有课程的学生参加,由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负责领导,就大学生们共有的某个成长课题或心理困惑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改善人及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儿科学版)》,2006(4).
[2]总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下发.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3
1.制订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音乐教学计划紧密衔接的声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幼儿音乐教材是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我们在制订声乐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文件材料的精神和内容,充分考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之间的联系,突出教育的连贯性,既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又要凸显其实用性和有效性。2.掌握幼儿声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幼儿教学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除了掌握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练好声乐演唱技能外,更要丰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幼儿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与一线的幼儿音乐教师多联系、多沟通,深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观察了解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情况,把相关的实践案例、方法等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合理组织教材,突出声乐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学前性
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主线组织声乐教学内容,可加强学生声乐演唱基础能力的培养。作品难度上,要选用中等难度的作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不盲目选择音域广、音区高的大型声乐曲目;作品风格上,选用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思想性强的主旋律作品、风格多样的民族性作品、时代特征浓郁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的当代声乐作品等,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丰富的声乐演唱经验。声乐教材组织的副线则考虑即兴表演唱和声乐基础练习的结合,并涵盖儿歌表演唱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儿歌表演唱和范唱能力,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有关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加强幼儿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包括不同年龄段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随乐能力的发展、节奏感的发展、动作发展能力特点以及心理能力(如注意力等)发展特点等理论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声乐的特点、幼儿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教学设计等系统理论知识。
(三)采取多种措施,建构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歌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技能,需要多听、多唱、多练、多演才能形成,教师应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感知、体会、揣摩和训练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1.将集体课与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班级规模及学生个体实际,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教学歌唱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歌唱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共性问题;通过小组课消化巩固集体课所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让小组成员一起开展讨论、探究,强化练习;个别课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及音乐基础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通过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声音演唱和儿童声乐教学的技能。2.实行双导师制。邀请儿歌范唱能力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师负责声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儿歌表演的基本方法;幼儿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幼儿面前进行声情并茂的范唱。另外,建立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包括歌曲演唱的各种实践。
(四)丰富教学资源,使用“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涉及优秀声乐作品鉴赏、歌唱理论学习、声乐演唱技巧训练、儿童声乐教学基本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有对于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练习,还有对情感、意志品质的陶冶与锻炼。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需要利用“立体的”教学媒介去承载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有意识地将曲谱与音频、视频资料结合起来,建立与声乐教学密切联系的视听资源库,并安排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共同搜集各种类型的声乐演唱资料,如各类视听媒体中的最新单曲、音乐杂志中的儿童歌曲作品、幼儿音乐活动所使用的音乐材料等;纳入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名人名家的声乐演唱、幼儿园经典儿歌等;利用图书、音频和视频录放设备、网络和计算机等“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通过看、听、感、演、比等手段增加学生的声乐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用结合,将声乐技能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相结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会唱、会演,还要会教,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术和声乐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幼儿歌唱教学法。要解决声乐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与幼儿歌唱教学法相脱节的问题,可以采用院园合作的方式,即高校与幼儿园共建有关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将声乐教师、教学法教师、幼儿园教师三者联合起来,有计划有目地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与歌唱有关的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从声乐专业的角度更深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歌唱游戏和教学的价值。声乐教师要主动地将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内容与教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统筹安排,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加强对幼儿歌唱教学法的掌握。
(六)完善评价机制,通过综合性教学评价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4
声乐,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声所唱出的音乐,也就是带语言的音乐,表演方式具有综合性。这种表演方式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一般就是指唱歌;而在我国,声乐演唱包括歌唱、戏曲演唱以及曲艺演唱等多种形式,比外国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在表演过程中,声乐演唱更注重对语言韵味、演唱风格的把握和表现,更加能体现声乐的艺术性。
一、高校声乐演唱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声乐歌曲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乐是音乐艺术与语言的结合。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要吐字清晰、正确发音。
我国民歌在章段结构方面有如陕南、湖南、四川等地的赶五句,还有形式最多的四句头,章段结构不同则韵脚也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唱方法。例如,在演唱情歌时,咬字的力度一般较小;演唱欢歌时,情感一般比较奔放;而在演唱颂歌时,铿锵激昂的歌曲会使演唱更加动人心弦。在演唱技巧方面,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特色决定演唱速度,不同的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各不相同,一定要用合理的演唱速度将歌曲所传达的感情更加鲜明地传递给听众。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流传,我国声乐演唱也借鉴了西洋的美声唱法。在西方音乐史中,西洋美声唱法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发声特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表明,在我国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声乐知识,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引进西方科学的发声技巧和唱腔体系,结合我国声乐的艺术特点,不断在我国声乐的演唱艺术中加入新的元素,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方式,最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二、提升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的效果
为了能突出语言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就要提升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的效果。提升高校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没有兴趣,就是再努力也是枉然。声乐演唱比较注重感情的投入,因此,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老师要用情感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老师再以优美的声音演唱、以生动的情节讲解来激发学生内心炙热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声乐的艺术兴趣。然后对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内心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明白教学的内容,还能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从而营造出欢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心情,一个好的心情是歌曲演唱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很深的歌唱基础,各自的音色也不一样,以前大合唱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了。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老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和各自适合的演唱风格,然后制定出针对性地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要认真聆听自己同学的演唱,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演唱风格,并与自己的风格作出对比,然后引起自己的思考,提高自身对声乐的鉴赏能力。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艺术的能力。总之,新的教学方案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再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作品,这对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喜欢的作品,不宜选择像《一抹夕阳》那种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作品,学生很难理解,不易掌握;若是选择像《绒花》这种琅琅上口、旋律流畅的作品,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歌词含义,还能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得以实现。而且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学生通过网络能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歌曲,视野也比较广阔。所以老师选择的作品要有多样化的特点,保证学生能够与时俱进,让他们树立独立创作的意识,从而使我国的声乐演唱不断创新与发展。
最后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声乐演唱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声乐作品的演唱对歌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歌手不仅要演唱出歌曲的内容,还要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自己优美的嗓音和良好的台风传递给听众。学生在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种活动,在上台之前,老师要向学生讲解演唱的要点和技巧,告诉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处理这些临时发生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地心理准备。在活动结束后,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演唱中的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声乐艺术演唱技巧,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实践需要总结经验,课堂教学也需要总结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整个教学的过程作出回顾,学生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会作出评价,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自己哪里不够好,在下次的演唱表演中就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
三、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
若是说到声乐艺术,除了音乐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语言,语言与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语言包括歌词、旋律、声乐等三个层次的内容。声乐演唱要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灵魂,失去了声乐艺术原有的魅力,所以语言在声乐演唱中必不可少。完美的声乐演唱要准确地运用歌词语言、高超的演唱技巧,尤其是在运用美声唱法的时候。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外国的语言文字相比,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发音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在发声技术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的学生太看中发声技巧而忽略了语言发音的正确性,尤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有着不同的口音,这对学生的发音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发音不正确,歌曲的内涵也就无法通过演唱表达出来。有些学生虽然能够清晰准确地唱出歌词,但是忽略了语言的连贯性,使演唱失去了美感。
语言是声乐精神的代表。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音乐与语言的结合,没有语言的声乐是没有灵魂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要把握语言的精炼准确性,准确地运用语言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语言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声乐教学的特点范文6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