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1
关键字: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进城务工子女是指农村家庭集体搬迁到城里居住,但没有取得居住地的户口的家庭的子女,也叫农民工子女。因为户籍问题,这些孩子不能和当地居民的子女享有同等的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权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这给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了一些问题。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的规模已经过亿,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到1.3亿多人。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居民收入、教育发展等差距对农村劳动力外出产生了强大的“推拉合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举家入城。根据《200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公布数据推算,在0~14周岁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5%,非农业户口者只占23.5%。若将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视为随迁子女,则全国随迁子女数量已达到1403万人。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流动儿童在0~14周岁流动儿童中的比重为61.37%,则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随迁子女数量已达到861万人[1]。这不仅造成了进城务工子女失学、教育平等权缺失,而且还造成他们的随意性大、社交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促进进城务工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日益引起国家、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
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忽视,就会使他们错过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时常会出现以下一些心理问题:
(一)适应性较差。据调查,进城务工子女与本区在校就读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卫生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懒散不听话等问题,很难融入新的课堂静下心学习。
(二)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很多进城务工子女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出生身份低,常感到被城里学生看不起,在心理上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常常表现得比较孤独、抑郁和易受伤害。他们行事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与他人交往,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更是很少参加学校的活动。即便和教师交往也显得疏离,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持怀疑态度。
(三)自卑、自责心理严重。进城务工子女常认为自己父母从事的是最脏、最累的职业,家庭收入低,自身的穿着与城市里的人相差较大,自身从小就在农村生活,很多现代的技术知识缺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自责自己的能力不足,甚至因“情感饥饿”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等不良心理。
(四)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体验,会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当身心体验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无法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人际关系敏感。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 其中排在首位的影响因子即为人际敏感[2]。40%左右的进城务工子女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 课堂讨论时他们怕自己言语不当而不敢与同学沟通交流, 在课外活动中也不能与伙伴进行很好的沟通、合作[3]。以致其他的学生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在学校造成其他学生也不愿与他们交往。
二、进城务工子女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水平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进城务工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他们的很少从心理来教导孩子。又因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没有很多时间来陪孩子,只能任其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在进城务工子女学习、身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师生关系、师资力量等构成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它深刻地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同学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这使得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受限制。
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对进城务工子女仍存在一些不便之处,高额的择校费,还有“借读费”或“赞助费等,这不仅让经济收入低的进城务工家庭生活加重负担,而且让进城务工子女感到自己与城市同龄人的差别。再加上进城务工子女居住生活条件差,在社区还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欺负、社区管理员的不公平待遇,一些城市人的歧视。
(二)内部因素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由于条件受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城市里同龄人知识面广,甚至还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当来到城市,感到自己思维方式、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与城市同龄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时,他们容易感到自卑、自闭,人际关系敏感。
(三)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4]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状态。由此,要维护和促进进城务工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仅要提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个人心理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还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化解“排斥性”和“边缘化”的环境气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进城务工子女健康快乐成长。
(一)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进城务工者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身可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一些教育培训,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为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成长起到 “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其次,进城务工的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亲子互动,常和孩子谈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
(二)加强教师工作,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环境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会影响着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首先,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要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美国学者福尔通和凡斯本德曾经指出:“6 到 17 岁的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其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整有明显的影响作用[5]。”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使“教师有机会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6]。在生活上给他们关心,在情感上,多谈心、多交心用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活,迅速融入新的学校和班级,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其次,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让他们感受班级的温暖。在班级里,可以开展助学活动,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让那些内心的胆怯、害怕、自卑的学生将渐渐转化为勇敢、上进等心理品质,是他们的自尊心得以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最后,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犯一些错误时, 老师要做到循循善诱,用更多的爱心和恒心去感化孩子。
(三)改进社区管理,积极营造公正公平社区环境
政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迁入城市生活的进城务工农民及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环境变迁过程中家庭的亲子交往、学校教育等因素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人格健康发展,转变观念,建立富有弹性的人口管理制度,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学生四元教育途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 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社区实践,多渠道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为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引导他们合理调适自我,顺利转化人格发展中的统合危机,走出相对隔离的生活空间,融入城市,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地成长。[7]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6-01
[2] 王飞. 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2-04, 55–59.
[3] 孙维平, 胡韬, 郭跃勤, 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7-02-08, 68.
[4] 迈克尔·西戈.张新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5] Fulton,G.B. & Fassbender, W.V., Health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p.56, 1972.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2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研究型作业;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4-02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通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直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该课程理论多、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观感觉不明显,学习兴趣不大。很多同学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考研而学,意识不到该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在复杂的理论推导中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现象,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对我校通信工程2009级学生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期解决该课程的种种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1.借助Matlab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用Matlab软件演示课程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推导和数学演算,附加板书讲解。比如使用Matlab编程演示单位脉冲序列、单位阶跃序列、矩形序列、序列的傅立叶变换、有限长序列的卷积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等[1]。这样学生在读程序的同时,也大概掌握了运算过程,更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理论。
2.设计研究型作业,让学生自主去学习研究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对自己录制的音频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研究型作业,学生在学会理论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实际应用,符合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建立课程网站,减小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巩固学习成果。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网站,把教师课件放在网上供学生自由下载。设立在线答疑专栏,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每堂课程录像,把视频文件放在网上便于学生随时学习。为了鼓励学生在线学习,对提问和下载资源的学生进行加分,这样学生在线学习的人数有所提高,在线学习积极性也较高,部分上课听不懂的内容可以重复学习,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减少了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4.对课程考核机制在考试形式,学生准备和课程分数构成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往学生主要针对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公式和计算方法进行机械的记忆,在考试中有时会因为一个定理或公式记忆的不准确而导致丢分,考试分数并没有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应试现象较为严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们调整了学生的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由原来的80%调整到如今的60%,增加的研究型作业占据了总成绩的20%,对个别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程序进行较大改进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满分。其次,本次考试以考查学生应用为主,学生可以在考试之前准备一张预备纸,写下任何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并可以把预备纸带到考场上,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机械记忆。再次,题型由以前的填空、判断、计算、选择和论述等多种题型,变成以论述为主,其他为辅的考试方式,实现了学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的对象是我校通信工程2009级110名学生,110名学生中二表生为60名,三表生为50名,经问卷调查,反映了以下情况。
1.教学改革实际效果。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7%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很有意思,学习兴趣很浓,3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学习起来不枯燥,36%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学习兴趣一般,9%的同学认为一学该课程就头疼。通过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通信工程专业2010级学生数据进行比较,学习兴趣很浓的比率提高了5%,学习起来不枯燥的比率提高了10%。②学生成绩更趋于合理化。通信工程2009级学生的该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分布更趋于合理。其中不及格人数占总数的6%,60分段的人数分占总数的20%,70分段的人数占总数的48%,80分段的人数占总数的14%,90分段的人数占总数的12%,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成绩能真实反映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③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在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学生在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该软件的掌握,所有学生都能简单操作该软件,其中50%的学生可以熟练操作。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和阶段的不同布置研究型作业,80%的同学能按照教师提供的程序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17%的同学可以对教师给定的程序进行简单的改进,3%的同学可以自己编程完成作业,数据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增强。④学生对课程所学的内容印象较深,记忆时间较长。课程考试完成一年后,对通信工程200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4%的学生认为对该课程绝大部分内容仍然记忆犹新,52%的学生认为可以回忆起该课程的一部分内容,35%的学生认为只掌握了该课程的一小部分内容,9%的学生认为学过该课程和不学差不多。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印象较深,记忆时间较长。
2.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①二表生学习效果较好,三表生整体学习效果较差。二表学生整体学习氛围较浓,学生对Matlab软件掌握较好,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三表生对Matlab软件掌握一般,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所以应根据学生对Matlab软件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在教学开始应加大三表学生Matlab基础知识的复习,待学生基础知识牢固了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②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很好,但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课堂讲授内容与考研内容差距较大,期末考试题型和考研题型脱钩在通信2009级学生中有22名学生准备考研,绝大部分考研专业课要考《数字信号处理》,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改革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同时也反映课堂讲授内容和考研时可能遇到的内容着重点不同的问题,即使本课程学的再好,考研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期末考试题型和考研题型差距较大,很难实现考试和考研的对接。针对这部分学生,目前并未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一向被学生认为是门难课,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依据考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改革机制,提出改革盲点。实践表明,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很大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次改革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以说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于家城,高永清.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0):20-21,31.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3
教育要真正有效,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对教育者思想的认同、接受,并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判断,同时激发自己努力去做。这个过程也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孩子自己内心的认识和体验,我们的教育必定是无效的。有位曾受过特殊教育的“坏孩子”就在媒体做节目时说:“妈妈也经常和我谈心,但我的心是封闭的,她说的什么,在我心里碰了一下,又全都弹了回去”。潜能生们这个特殊的群体,饱尝了失败的滋味,体验了各种冷遇,他们大都比较自卑、偏执、封闭。对老师和尊长有一种自然的“敌意”。有的同学还把这种“敌意”扩大到对社会的态度,认为这个世界似乎都跟他过不去。对他们的教育要产生作用,首先就要纠正他们心理上的偏颇,否则,我们的教育顶多只是一种无谓的唠叨。
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孩子完成这个心理历程,实现自我教育呢?
第一步:忍耐
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这句看似平常的话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教育应该在孩子乐于接受的情景下进行。要希望自己的教育有效,首先就得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要使孩子接受教育,就得使孩子接受教育者。这些孩子,本身对教育者就积淀了许多不信任,甚至敌意。因此他们不但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教诲,还会经常向固有的“师道尊严”挑战,甚至向我们教育者的人格挑战。这常会让我们大感意外、惊慌失措、尴尬愤怒。但如果我们果真如此,他们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教育。我们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忍耐。放下自己的尊严和架子,压制住自己心头的怒火,站在孩子的一面想想。其实,他们此时也不好过,一直在等待着你严厉的批评,等着和你干一仗,也处在一种焦虑、不安而略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我们的忍耐,会让孩子准备好的抵触、反抗心理落空。当他等待的疾风骤雨般的批评没有来时,他会想一个问题:这是怎么了,老师究竟会怎么样?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的忍耐就是要让他从紧张、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走进平稳的心态,进而反思自己。这样才能接受教育者。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很少感受的温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样他就会不知不觉的走进了我们的教育“圈套”。孩子接受了教育者,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效了。忍耐为我们的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让孩子做好了接受教育的心理准备。
第二步:等待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教育就有了着力点。对孩子的教育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育者告诉他:你错在哪儿,你应该怎么做?一种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心理空间,让其自己去观察、比较、体验、反思,最后决定自己怎么做。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前一段时间,我校初中某班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家长通过各种努力,最后这些孩子又陆续回到了学校。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在外流浪了一段时间,自己主动回来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安心;而那些是老师、家长找回来又强行送到学校的孩子,大都不安心,有的甚至还蠢蠢欲动准备再次出走,弄得家长和老师整天都提心吊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那些自己回来的孩子在外流浪的过程中,他们尝到了流浪的艰辛,感受到现在就踏入社会自己有很多东西还无法面对。而那些被找回来的孩子,没有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历程,没有形成这种认识,回到学校,还想着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那种想法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孩子们有时候会很紧张,对自己一时想不明白的事也会很苦恼,但他一旦想明白之后,他也就有一种成就感。而思考所获得的东西。也就会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如果不合理地去干扰他就会损害它,因为我们不能把一个人为的形式硬加在一个正在发展的心智上。要让他们自己去获得,虽然这个获得的过程会很艰辛,时间会长一些,但须知任何具有永久用处的东西,必须费力得来才会持久,来得容易的东西也最容易失去。
第三步:坚持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76-02
一?随迁子女的概念
关于随迁子女的概念,国内有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刘正荣认为,随迁子女指在我国城镇一体化发展中,随其父母进入城市的子女,一般指6~14周岁的正在受教育的儿 童?目前国内学者对随迁子女的概念并未明确界定?所以,为了与随迁子女相关的概念有所区分,通过借鉴农民工和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尝试对随迁子女进行操作性定义,即认为随迁子女是指户籍还是农民,有自己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种植产业?以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工的子女?他们一般为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或青少年?
二?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研究领域,是目前比较完善?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与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积极的方面,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其中包括幸福感?满意度?兴趣?成就感等,重点是对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在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其中包括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三?在群体或组织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其中包括利他行为,礼貌等?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为心理学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为各领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1?自制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校?年级户籍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主观满意度?对自我的主观评价?随迁时间?社会支持来源等?问卷选择上海市三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招收比例较高的学校发放?共发放问卷四百份,其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80名,城市青少年220名?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了100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子和100名城市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的方法,由班主任利用上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填写各种调查表,当场收回,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96%?数据用 SPSS10.0 社会科学软件包处理?然后,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呈显著性差异的心理问题进行访谈法取证?
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检核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采用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5 级评分制:1―5 分别表示“从无”? “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测量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 10 个因子?
(二)?调查总体结果
1?上海市中职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
从(SCL-90)的测试结果分析,上海市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
2?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根据(SCL-90)的问卷结果,城市青少年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差异?共同存在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问题?
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男生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
根据测试结果女生在恐怖和抑郁方面的问题比男生严重?由于女生的性格特征,她们的感情细腻,宣泄途径有限,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差于男生?再加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多为多子女家庭,在和父母的访谈过程中也表现出,父母对女孩的重视程度低于男孩,长此以往很多女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4?进城时间长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进城时间短的?
根据问卷统计31%的学生出生在上海,58%的学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来到了上海?由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低年龄阶段就来到了城市,成长过程有父母的陪伴,并且很早就接受了城市学校的学习,他们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状况良好?这也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和城市子女没有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因子
(三)?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个体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虽然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城市青少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其生活条件?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特殊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也表现出一些个体差异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67%的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有66%的父母做工人或营业员等较低收入的工作,25%的父母从事个体劳动(小商贩等)?导致家庭收入不是很高,相对城市学生日常的生活费用比较紧张?甚至有个别随迁子女每天在学校的伙食都非常简单?随迁子女日常的娱乐活动41%的学生在家待着看电视,显示出一种“隔离”状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些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而自卑?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逐步完善,具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平时他们更愿意形成自己的交往圈,和城市学生交往比较少?班主任老师在访谈过程中也表达,要尽量避免称呼他们农民工子女或者谈及他们父母的工作等问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会很反感?
2?抑郁和无助感导致生活态度消极?
根据问卷80%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认为学历高低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城市学生只有62%的人认同?但班主任老师却反映,每学期都会有很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会放弃学业去打工赚钱?在和学生个别访谈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认为由于物质条件不及别人,所以学习上的付出“也是白费”,对于需要稍加努力就能办到的事情,往往回避退缩,不去积极应对,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
3?心理问题在行为上表现突出?
根据问卷统计,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38%的随迁子女会用打架和谩骂的方式解决冲突?还有24%的随迁子女会选择自我发泄?城市学生有48%的比例选择沟通协商解决?随迁子女在人际沟通上不具备优势?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时会采用打架等比较粗暴的行为,甚至有些还会形成小群体打群架?在迟到?旷课以及每年的留级生中,随迁子女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四?影响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特点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上海中职校中很大比例的学生是由于政策的限定无法在城市进入高中才进入了中职校?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这一政策的限定表示无奈,也感受到了自己在升学选择时的不公正待遇?导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群体主动争取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习惯于消极等待,自卑感加重?有些随迁子女在中职校的寄宿制环境下,接触到了物质条件比他们丰厚的城市学生,贫富的差距容易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导致有些学生对于实现目标没有动力,甚至丢失信心?
(二)学校因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由于在初中时就已经被学校划入不能考高中的范围,甚至有些初中专门给随迁子女成立一个独立的班级,因为他们不需考高中,把教学内容删减?随迁子女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不重视,在主观无能改变的情况下,他们也逐步放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是影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最关键的因素?68%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水平,他们中80%以上的人在从事高强度?低收入?长时间的社会底层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周末给孩子的陪伴时间明显低于城市学生,有13%的随迁子女几乎没有家长的陪伴?有30%的城市学生会和父母说自己的心理话,而随迁子女的比例只有13%,他们中53%的人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朋友或者同学?这也使随迁子女对好朋友的信任度大于城市学生,在男生中表现出比城市学生更讲义气,甚至有时会不顾后果的帮助朋友?由于随迁子女中多是多子女家庭,他们身上少了城市学生的娇气,对老师的批评指正更愿意接受?有70%的随迁子女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比例比城市学生高出很多?
五?积极心理学理念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很多都比较内向,不太愿意让自己成为群体中的关注点?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随迁子女改变以往习惯的被动应对模式?学校可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引导更多的随迁子女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不断激励和调动了随迁子女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随迁子女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关注仅仅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随迁子女的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心理困境?能够自助,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形成良好的班风,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影响着个人?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同伴的认可度高于对老师或者父母的认可,问卷统计也体现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对好友同学的认可度到达53%?身处怎样的一个班集体,拥有怎样的同学和朋友直接决定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同学的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们?一个充满认可?接纳和鼓励的班集体,会让随迁子女增加对学校的认同,能让随迁子女不断感受积极的情绪发展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让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一种积极地氛围,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班上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不仅拓宽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这对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随迁子女更好的融入城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 刘杨. 《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2009年15期
[2] 韩煊?吴汉荣.《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31期
[3] 冯作龙?陈家云.《上海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体育教学心理干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 王雪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转变》.《今日南国》.2008年5月刊
[5]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4期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04-02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方法,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能力。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因其知识体系涉及物理、生理、临床等多个领域,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存在学生理解不易,知识点接近,理论与操作难易迥然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技术到临床实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还需要探索更多的教学与评价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与评价手段是笔者近两年来一直在课堂上研究及实施的一些方法,经过使用发现,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刺激下,课堂气氛及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配合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5级康复3+2班及2014级康复1、2班本项目实施对象。本学期三个班级均有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一致。其中2014级康复1、2班,共计85人,年龄为19~20岁,其中男同学8人,以外聘教师授课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评价方法,可设定为对照组。2015级3+2班为实验班,共计39人,年龄为19~20岁,其中男同学14人,进行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2.方法。实验班与对照班设定同样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及知识能力目标要求相同。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实验班以讨论式、案例引导式、翻转课堂、PBL、反思式教学方法为主,对照班则采用传统多媒体讲授加实践操作的授课形式;评价方法方面,实验班重在过程性考核,以小组讨论发言、小组协作、PPT制作、阶段测试、网上作业、操作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而对照班以阶段作业和操作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详见表1所示);期末成绩构成,实验班理论考核30%,操作考核30%,平时(小组汇报、讲课、文献搜索、团队协作)40%,对照班理论考核40%,操作考核40%,平时作业20%。期末根据调查问卷比较学生在理论成绩、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职业认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能力,做出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自我评价、期末成绩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对比。调查问卷和自我评价以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回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期末考试理论成绩上差异不大,平均分接近。但根据卡方检验统计,实验组在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职业认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能力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
三、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如何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层面的医学生的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岗位的特点也尝试使用PBL教学法、病例导入教学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2,3]。评价手段也由过去以期末考试为主慢慢向过程性评价倾斜。经过一轮的教学体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的使用,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要重点考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环境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3]。比如,针对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中相对比较重要的电疗部分多采用案例引导、讨论、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掌握要点。对于知识结构比较清晰的传导热和磁疗,则多采用翻转课堂、学生讲课等教学方法。在每一阶段学习结束,重在引导学生反思,因此多采用反思式教学方法,如在电疗结束,引导学生反思低中高频电疗法的区别,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以便改进下一步教学思路。
诚信教育的例子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堂;开发;利用
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是最主要的基地,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是课堂资源。课堂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对以上四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把握政治科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资源以丰富、广延和开放的特点。面对诸多可利用的资源,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选择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在选择课堂教学资源时,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任何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考虑是否能激发学生内驱力,产生学习兴趣。
2.广泛性原则。新课程为我们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依托教科书、发掘学生、教师等资源外,我们还应有整合的大课程资源观,广泛开发其他课程资源,互相配合。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校外的,城市的、农村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
二、政治科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大力开发教师自身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因此大力开发教师自身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题中之义。
2.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政治课堂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对于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本身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表现为三种教学资源,一是基础性资源,二是差异性资资源,三是动态生成性资源。
3.开发利用政治教材资源。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主要指文字型课本和辅助教材的总称,狭义教材主要是指学校教学使用的教科书。本文指的教材是指狭义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