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1

一、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歌博大精深,是汉语言中的精华。在中小学教学古典诗词,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上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了解并深刻认识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有人认为历史离我们太远,古典诗词已远离我们现代的语言形式。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古典诗词的学习,是许多中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回溯过往,多少英雄豪杰、治世良策被历史的尘沙湮没,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这些名字却熠熠生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岁小儿亦朗朗而诵。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上古时代到明清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感触。可以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也是每个炎黄子孙最为耳熟能详的话语。古典诗歌“充满洋溢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

二、教育价值

同志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即铸造人的灵魂。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先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典诗词的题材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相思离愁、爱情友情、山水田园、爱国忧民、自然风物无一不入诗。因此,从古典诗词里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诵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养成豪迈开阔的胸襟;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学会珍惜友情亲情;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发浓郁的爱国热情。欣赏一首诗的过程,便是再造一首诗的过程,日积月累,不仅令学生的大脑汲取不同的知识、思想,还让他们从小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情感不断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每学段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还规定了阅读要求: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力求通过古诗文的熏陶为学生的人生涂上最佳的底色。

三、审美价值

对美的追寻一直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经过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优秀古诗词就是美的积淀,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首先古典诗词的魅力体现在它的辞藻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辞藻美是诗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们为选词炼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诗圣杜甫曾云:“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明证:“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短短十字却刻画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博大。古典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含蓄美。从欣赏的角度看,诗歌具有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特征,能使读者展开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激起读者的欣赏情趣。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是因为,古代诗歌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一首诗词的字数句数都是固定的,所以诗人在创作时必须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以最少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再次,古典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意境美。古人写诗讲究情高韵远、动态传神,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往往融为一体。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立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绘景营造出闲适、优雅的意境。纵观浩瀚的诗词海洋,从《关雎》《蒹葭》到《无题》《清明》,无一不是情、景、意三者的完美结合。

四、艺术价值

在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吟诵的,词则是用来歌唱的。古体诗词严遵格律,对体制、声韵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歌行体、律诗、绝句以及各种词体,无不朗朗上口,和谐美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新诗创作和现代流行歌曲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现代歌曲就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如《在水一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戏剧元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启明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逐渐被关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诗歌被谱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上传唱,这一时期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随后就是曲子词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紧接着就是元曲的出现,元曲着重于抒情、叙事以及写景,在用词方面口语化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点,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出现了“俗曲”,又被称为“小令”或“杂曲”,加之以乐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民歌。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元素概述

(一)戏曲音乐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戏曲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曲调、行腔等方面都具戏剧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戏剧中的曲调以及行腔常常被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所学习和借鉴,还常常被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人们常常为了体现诗词内容的时代特征以及古典艺术歌曲的民族特征,将戏剧元素中最具表现力的戏剧旋律应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完美地展现。例如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冼星海不但将西方的作曲手法运用其中,并且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特征,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在创作中完美展现,例如拖腔、甩腔等元素的运用。(二)戏剧表演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戏剧中“百戏之祖”昆曲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在舞台表演中,虚拟动作的运用。昆曲中的演员在进行生活动作的表现时,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对其进行感悟和思索,形成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以虚拟性的特征展现生活场景,也就有了在舞台上虚拟时间、地理位置等场景,例如戏剧演员在表现大家小姐害羞时,会用手绢遮住自己的嘴等虚拟动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歌词凝练晦涩,在进行表演时,必须将词曲的歌唱以及肢体动作和演员的眼神进行融合,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以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诗词内容的展现,从而让观众正确领会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思想和意境。二是戏剧中眼部表情的表演艺术在古典诗词艺术中的运用,戏曲讲究“神韵”,即是通过表演者的眼神来表现歌者的气质和词曲的意蕴,戏剧中有说,“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中,也将戏剧中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及“喜、怒、哀、乐、悲”等神情恰到好处地运用,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戏曲艺术的虚实相生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虚实相生、时空结合的概念,在戏剧艺术作品中,尤为凸显,舞台上的布景非常简单,甚至不用布景,或者根本没有比较真实的布景。然而戏剧演员却能用非常简练的戏剧动作和肢体动作,将戏剧内容中虚拟的时空以及情景等完美地展现出来。曾经有戏剧前辈说过,“戏剧的布景在演员身上”,这就需要演员根据戏剧内容,活灵活现地将表演程式和手法运用其中,将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感情进行表达。在欣赏作品时,观赏者也似乎忘却了舞台的布置,实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舞台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将舞台的布景进行空白,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想象,还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更好地将创作者的情感作一展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洗礼,其文化源远流长。戏剧元素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运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展现在音乐、舞台以及留白三大元素的运用上,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得以展现,同时,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作者:崔伟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 流行音乐 融合点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有极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对它们的创作,让多少墨客醉心于对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但当我们动情地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绝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少年表情达意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怎样做到以学生的兴趣为载体,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体会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找到流行与古典的融合点,就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尚书・虞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不难看出诗词与音乐的渊源,在古代诗词就是流行的抒情方式。苏轼在《赤壁赋》中沉浸于良辰美景时,自然而然“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见古代的诗词和今天的歌曲一样,都是人们抒情的必要。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学生而言,诗词毕竟是古人表情达意的文学形式,它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隐含意义多,想象空间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条易于让学生感兴趣又便于鉴赏的途径,岂不是两全其美?通过平时对诗词的教学和对学生爱好的关注,不难发现今天的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韵律节奏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在讲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体会韵律美,需要找出韵脚。绝句、律诗还好有规律可循,遇到词中间一换韵,学生常常不知所措。但是对于流行歌曲学生明白得很,尝试用流行歌曲的韵理解诗词的韵,学生很快能掌握。

二、古典诗词流行音乐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载体。

人是需要情感表达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良好方式。当一个人在诗词与流行音乐中读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诗词、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有莫大作用。在诗词中感念情感缺失、感叹人生苦短占有很大的成分。关于爱情,关于人生,人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构成了诗词和流行歌曲在抒情上的默契。但流行歌曲对青少年而言情感表达更多是直白的,更易感受到韵味,更有节奏感。孔子曾深有体会地说:“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音乐的作用可见一斑。流行音乐因为通俗,学生更容易接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是当今流行歌坛上颇受欢迎的古典诗词。当安文用细腻演绎李清照的思念,当徐小凤以哀怨阐释李煜的愁情,当王菲用空灵吟唱坡的冷清,听着如此抒情的旋律,学生已经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理解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应在此基础上细细雕琢,于字里行间寻觅激感的催化剂。基于此,我在诗词教学中有意让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结伴同行,让学生用流行的形式体会古典的深情。

三、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上如出一辙,诗词、流行歌曲的本质是趋同的。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善于营造想象空间;善于运用特殊的意象;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眉佳演唱的《雁衔泥》:“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笑低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唱繁华,颂太平,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管弦急。”精巧别致,其意境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由古诗词的诗情画意,联想起两首唐诗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绝 句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或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学生能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

四、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无可替代的瑰宝。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需要认真思考。

首先,古典诗词有着形式美。古诗尤其是隋唐以后的诗词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特别讲究对仗对偶,句式整齐,如,律诗、绝句等。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美不胜收。

其次,具有生活美。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播种的季节,万物复苏,暖风细雨,春雨下得多么及时,满足了农民的渴望,自然就领会当春发生的好雨,知时节更知人心。

最后,创设情境,含英咀华,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艺术境界,是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完美统一。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秋天景象淋漓尽致,刚下完秋雨的山林清新自然,月辉朗照山林,清泉响动,产生动态美感。生活中的景象触手可及,激发想象,引起兴趣,享受美感,熏陶情感,净化心灵。

二、领悟精髓,感受祖国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其内涵极其丰富,其语言含蓄而精练。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读透,一起把玩、赏读古诗词。方法有很多,如,诵读、赏析等。我国古诗词遣词造句十分精妙,讲究“炼”字“锤”词,许多诗词语言往往因一字或一词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及万里。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咀嚼其无限滋味,认真揣摩赏析,捕捉画龙点睛的诗词语句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赏析诗歌时,对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文化精髓,需发挥想象、联想、类比等方式让学生加以领会,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从而达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含英咀华,领悟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感受祖国文化的无尽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挖掘内涵,追求人文素养

教学中要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其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挖掘古典诗词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让古诗词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最有文化内涵的课堂。要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韵律美,也就是古诗词的节奏、押韵和平仄等。要挖掘其语言美。要让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触摸到诗的灵魂。要挖掘体会意境美。教学中要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体会意境,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四、积累感悟,引感共鸣

现代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大量的古典诗词积累,内化为学生的传统文化财富,引发中国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古典诗词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与今天时空相隔,一些词义的理解有异,加之工业文明对生活观念的冲击,学生的接受理解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循循善诱,用美丽灿烂的古典诗词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解古典诗词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量变会引起质变,积累多了,感悟丰富了,诗意在流淌,文化在不断积淀,就会引发学生心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86-01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所在,历代诗人的传世佳作被大量地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古典诗词教学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却在古典诗词教学上犯了“浅尝辄止”的错误,未能充分地挖掘诗词所蕴含的精神养分和文学价值,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流失,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工作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正确地讲授古典诗词课文、真正地向孩子们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几类在诗词教学中常见的困难,就此问题一作分析:

一、听不懂

囿于作者生活年代和文化经历的差异,古典诗词往往在字词使用、句段排列和感情表达上与现代作品有着很大不同,使中小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感到较大困难,很难像学习现代课文那样通过理解字面意思而渐渐地领会作品内涵,即使勉强将原文背过也只是“空知其字、未明其情”,机械性地了古典诗词学习的意义。

面对这一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常常把讲解诗中字词视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深抠、细讲某一个字词的含义,而后令学生将讲解内容熟记于心,考试时“照本宣科”即可。这种做法也许确实可以成功应付考试题目,但学生在得分之后仍会对考查内容一知半解,使古典诗词教学流于形式。

其实,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忽略一点:学生是人,老师是人,诗人同样也是人。无论是诗歌大家还是词赋圣手,在创作时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发灵感、成就文辞的,而且诗词中的这种情感越是鲜明就越会脍炙人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的不仅是具体字词的含义,更应该是作品整体的内涵情感,也就是“意境”,只有通过调动自己和学生相似的情感、渲染诗词所表现的精神世界,才能切实领悟作者的心灵天地,从而有效、快速、长远地吸收作品的核心精华。

譬如在教授王维的《渭城曲》时,教师应重点把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首先通过文化补充的方式把“酒”在古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象向学生做充分介绍,而后可借助富有美感和诗意的现代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杯酒送别图”,甚至可以借用身边实例去引发学生的此种情感,则全诗感情不必字字深究自可跃然纸上。

二、记不住

古典诗词的背诵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受教育者相关素养最为直接、集中的表现方式。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黄金阶段,背诵课本中的古典诗词理应不成问题;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背诵存在严重的机械性、片面性和强迫性元素,使其背诵效果差强人意,难以满足考试和日后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许多语文教师将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太懒”、“不专心”,不断加大强迫学生反复吟读、背诵的力度,希望通过高负荷、高密度、高频率的重复行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这样做的结果有时却适得其反:更多的学生出现了记忆混乱或断续的问题,教学效果再打折扣。

其实记忆不牢固是和理解不透彻相依而生的,正是由于之前的诗词讲解疏于意境的营造,之后的背诵才会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开始诗词新课讲解时,如果能在诗词意境的建立与渲染上下对功夫、下足功夫,令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寓于诗词中的自然情感,那么这种情感必会反过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关联性地缀连起组成作品的字、词、句、段,使诗词背诵变得水到渠成。

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6

关键词:古典诗歌 情感教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其它教学模块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古典诗词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美感: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爱,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上进步、正义、体现民族光辉思想的诗歌要大力宣扬,而对虽然形式很完美、艺术品味较高,但思想内容已不适用于今天的东西则要有所批判。要教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决不能把诗歌作品当作政治读物来要求。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清人袁枚《品画》诗云:“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诗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话,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典诗词。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学: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点拨”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对诗歌的教学,往往对诗歌所表达的基调的理解有所偏颇,因为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会有一定落差,而且诗中的世界也略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们总是要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先确定诗歌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否则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要能从诗人笔端流淌出的的文字中把自己放在抒情主人公的位置上。